他认为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上一句?

  先从文体出发。本课两篇文章皆选自《孟子》,是以议论为主的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常能表现出清晰的逻辑与思想的魅力。就本课所选两篇而言,孟子对于“何谓大丈夫”以及“如何造就人才”的论述,在清晰的逻辑中层层展开,极具说服力。

  再说本文特点。在《<孟子>二章》中,我们能看到孟子飞扬的文采。他的语言多用排比,在极为分明的层次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势,甚至形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说理则善用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观点论述得深入浅出。此外,本课最值得挖掘的,便是两篇文章所载之“道”。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大有裨益。

  就知识结构而言,学生对相关年代历史知识的储备应不足,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未必有清晰的认识,对纵横家的处世态度应比较陌生。这些会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方面造成较大干扰。教师在教学时,应拓展相关资料,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搜集。

  从语文经验分析,经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等篇目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诸子散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学习本文的有利基础。但是学生对诸子散文总体上接触较少,故对于其特点应缺乏了解。此外,八年级学生未在教材中学习过《孟子》中的作品,对于《孟子》的创作特点等知之甚少。这些都会对学生理解文章语言和精神内涵造成一定阻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

  另一方面,两篇课文整体生难字词较少,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自行疏通全文大意。由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方法已在第三单元学习过,故学生可以将文意疏通放在课前自行完成。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易读错的字词较多,教师需重点强调,指导学生根据字形字义进行理解。此外,“居天下之广居……”“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等句,学生对其含意的理解可能还有缺乏深度,需要教师引导讲解。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3.体会孟子在为人立世方面的思想,并积累相关名言警句。

  1.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2. 在具体情境中,积累名言警句。

  体会孟子在为人立世方面的思想。

  1.在比较诵读中,涵泳语言;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名句。

  (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名句。

  (三)搜集与纵横家相关的资料。

  (一)同学们,“大丈夫”这个词,咱们都很熟悉,与之相关的名言也有不少,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梁启超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王诩

  (二)同学们可以说说自己对“大丈夫”的理解吗?今天咱们就走进《富贵不能淫》,去看看孟子心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目的有三:一是切入文本;二是帮助学生积累相关名言;三是,上述名言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大丈夫,可为学生理解大丈夫张本。)

  (一)学生展示名句背诵

  (二)回答以下问题:

  2.这是一场____与______(辩论人)的辩论;

  4.两个辩论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场孟子与景春关于大丈夫的辩论;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式大丈夫,孟子认为他们不是。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并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

  四、是为大丈夫乎?

  1.景春认为公、张二人是大丈夫,我们品读相关语言。

  公孙衍、张仪乃大丈夫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学生比较朗读以上三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笃定崇敬的语气。

  2.景春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再次品读相关语言。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盛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四方熄。

  学生对比朗读以上两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中公、张二人的威严霸气。

  1.孟子认为二人不是大丈夫,他是怎么说的?请读一读。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学生比较朗读以上三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质疑不屑的语气。

  2.孟子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他认为公、张二人行为的实质是什么?请大家把关键词找出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的设计顺应本文论辩的思路。通过反复的比较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孟子与景春对于公、张二人看法的分歧,并引出孟子类比的一个重要概念“妾妇之道”。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读出理解,读出语气。但不可以教师的体验去强制要求学生的诵读方式。)

  五、何谓妾妇之道?

  (一)说说孟子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妾妇之道?

  明确:女子之嫁……无违夫子!

  (二)品读父母嫁女时的告诫之言,说说妾妇之道有何特点。

  往之女家,宜敬宜戒,无违夫。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学生比较朗读以上三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丈夫地位的崇高、女子对丈夫的顺从。

  (三)用文中的话而言,便是“以顺为正”。孟子为何会这样说?请看拓展资料。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人主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四)再看张仪这样的纵横之士,有何新认识?

  明确:所谋只为个人财权名利;没有自身原则,只会曲意逢迎;阳奉阴违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妾妇之道。通过比较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妾妇之道即是“顺从”,则可为学生理解“大丈夫”的精神内涵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读出理解,读出语气。且可以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纵横家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纵横之士的认识。)

  (一)那究竟如何做才算是“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 得志,与民由之 富贵不能淫

  立天下之正位 贫贱不能移

  行天下之大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威武不能屈

  1.结合注释和对纵横家的认识,品读第一组句子,说说纵横家想成为大丈夫,缺了什么?

  居一方之居,立一方之位,行一方之道。

  居一方之广居,立一方之正位,行一方之大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学生先比较朗读第一二句,说自己的理解。再比较朗读第二三句,说自己的理解,最后带上体验读原句。

  明确:第一二句的比较,强调“广、正、大”。光有志向还不可,还需“广、正、大”,用注释的话来说,即做到“仁、礼、义”。第二三句的比较,强调“天下”。结合纵横家的特点,不难发现,大丈夫所谋应为天下而非自己。使用排比的句式,更是气势磅礴,将大丈夫立于世的崇高精神推向了极致。

  2.结合对纵横家的认识,品读第二组句子,说说他们哪儿不对?应当如何?

  明确:纵横家本无立身处世原则。若得志,只是满足了一己之利,怎会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若不得志,则更会依附于权贵,以权贵之道为己之道。大丈夫应有自身原则,不能舍弃。

  3.结合你熟知的名人经历,尝试按句式运用第三组句子。

  例:居里夫人,你虽身处恶劣的试验环境,却坚持自己的研究,我从你身上学到了“贫贱不能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环节,将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述分为三组句子,旨在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大丈夫”的精神实质。这三组句子虽在文中皆有注释,但若要深入理解尚有一定难度。所以充分利用上一环节对于纵横家的分析,与三组句子结合起来理解,为学生搭好梯子。比较诵读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更可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而在语境中运用名句,则可以加深学生对名句的认识,更利于积累。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大丈夫”。最后一个活动,也可以提示学生联系以往所学课文,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

  本节课我们借助比较诵读的方式,品味了本文语言气势磅礴的特点,领略了“大丈夫”的精神实质。最后,想请同学们来梳理一下,大丈夫应有怎样的标准?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梳理本课所学。教师可以将梳理的任务交给学生,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名句。

  大家是否有过饱受挫折、身处逆境,而一蹶不振的经历?请分享一下。其实这在人生的道路是极为常见的。可能它们的存在不仅不是危害,反而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对于此,孟子有精辟的论述,咱们还是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了解一番吧!

  (一)去掉句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二)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本文出现频率最多的三个字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其、举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检测预习效果,找出三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是为后面的学习铺垫。教师在检测时注意适时指导纠正。)

  过渡:接下来咱们这节课的学习便围绕这三个字展开。

  四、品“其”:代词,他、他们

  (一)“其”代词,可译为“他,他们”。结合第一段,看看“他们”可以指谁?

  明确:舜、胶鬲、傅说、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二)他们的成就如何?

  明确:部落首领、商朝之臣、诸侯国之臣。身居高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所举几人的身份,为后续体会排比层次搭好台阶。教师在教学时,可提醒学生充分借助注释与所学历史知识。)

  五、品“于”:介词,从

  (一)他们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就的?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于”字上面找找答案。文中哪句话的“于”都译为“从”较好?重点品读此句。

  1.比较朗读以下两句,体会原句在句式与措辞上的特色。

  舜发畎亩之,傅说举版筑之间,胶鬲举鱼盐之中,管夷吾于士,孙叔敖于海,百里奚于市。

  舜于畎亩,傅说于版筑,胶鬲于鱼盐,管夷吾于士,孙叔敖于海,百里奚于市。

  明确:修改后六句整齐划一,用词相同,长短相近,显得较为死板。原句更为灵动,长短错落,很有层次。

  2.除了韵律美感的考虑,为何要这么有变化和层次呢?再比较朗读以下两组句子,结合人物身份地位,思考措辞不同的原因,体会原句排比的层次。

  明确:舜为首领,地位最高,则用“发”,此为第一层;傅说、胶鬲是商、周大朝之臣,地位崇高,皆有“之……”,此为第二层;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是诸侯国之臣,地位相对较低,此为第三层。孟子虽连举六例,却也兼顾了三类不同地位之人,让例子更有普遍性,严谨细密。

  (二)孟子的排比句式灵动,且层次这般分明,思路如此清晰,究竟想强调什么?再看这句话,说说不同的三类人都从什么环境中起势,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畎亩、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士、海、市。皆为艰难的处境。

  过渡:可见无论取得何等成就,皆出自艰苦的环境。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比较诵读,梳理孟子排比的层次,体会孟子说理思路的严谨细密,并初步了解艰苦环境对人成材的意义。该环节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几组句子的不同之处,反复诵读。)

  六、再品“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一)这样的环境为何能造就人?请把相关的一组排比句找出来。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二)“其”做代词时,可译为“他们的”。找其中的关键词,说说是以什么方式造就他们的,又重在针对他们的什么?

  明确:苦、劳、饿、空、拂乱;心志、筋骨、体肤、身、所为

  (三)以两种方式品读这几个词语,品味其中的层次。

  心志、筋骨、体肤、身、所为(顺序读)

  所为、身、体肤、筋骨、心志(逆序读)

  明确:是由内到外的过程

  (四)比较品读以下两句,说说磨砺什么最为重要。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必先行拂乱其所为,空乏其身,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明确:磨砺心志,拥有坚忍的心性最为重要。

  过渡:正如文中所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艰苦环境的意义,还是在于磨砺人的内在心性,使之坚忍,可见内因是更重要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依然以诵读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以调整语序为主要方式,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艰苦环境是如何造就人的。教师在引导时,注意强调学生读出气势,读出从内到外、从外而内的层次。)

  七、再品“于”:介词,在

  (一)接下来,我们再次借助“于”字“在”的意思,思考人要有所成就,除了艰苦的环境,还需自身如何?

  明确:困于心……而后喻。

  (二)品读此句,结合自身成功经历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艰苦的环境确实可以磨砺人,但若自身不发奋,亦是徒劳。可见人要成才,自身的努力和艰苦的环境皆不可少。

  (三)不仅个人的成材是如此,对于国家而言亦是如此。齐桓公得先王霸业,又有管仲相助,奠定了霸主地位。然而也因此失去了竞争的对手,在管仲死后,他更重用佞臣,贪图享乐。如此既无法家拂士,又无敌国外患,终至灭亡。诚如文中所言,无论个人还是国家,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的设计顺应孟子的论述思路,让学生明悟,人取得成就除了需要艰苦的环境,还要自身的努力。该环节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帮助他们理解。更需拓展齐桓公晚年背景资料,进一步印证孟子的观点。)

  八、品“举”:动词,举荐

  但其实除了这两点,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咱们最后学习“举”字。观察字形,“人”在上方,下方有“手”托起他。联系舜等六人实际,说说这个“手”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明确:伯乐或者是机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教师应引领学生看得更远更全面。故本环节的设计从字形字义入手,帮助学生体会到人取得成就的第三个要素。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勾连一些名人事迹,如姜太公钓贤主、三顾茅庐等,加深学生认识。)

  (一)本节课我们通过比较品读文中的语言,感受到了孟子排比极为分明的层次性,更体会到了人想要有所成就,一方面要靠艰苦的环境,另一方面还需自身的努力,同样也少不了有知遇之人或是机遇。

  (二)来,咱们互相打打气!请按以下的句式,将文中的名句赠送给你的同学!

  ,我想对你说:“天将降大任……所不能。”虽然你现在____,但只要_____,就_______。(句式可以根据语境调整,更可以自行创造句式,运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

  例如:同学,我想对你说:“天将降大任……所不能。”虽然你现在遭遇了挫折,但只要不放弃,就能看见胜利!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旨在总结本课所学,并以固定句式作为提示,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名言、积累名言。)

  本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先充分领会了单元教学目标中“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积累名言警句”等要求,结合助学系统所提“大丈夫”与“排比”等,确立了“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体会孟子在为人立世方面的思想,并积累相关名言警句”三个主要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从文体共性和文本个性两方面深入解读了文本,充分挖掘出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即磅礴雄壮的气势与层次分明的排比,以及千古流传值得积累的名言警句。可以说,既尊重了编者的意图,也突显了文本的价值。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首先是注重预习,以落实单元目标;其次是以读贯之,一方面这是文言文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本单元教读课文需要指导的阅读方法;最后是注重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积累和理解名句。总体而言,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基本都围绕目标的达成。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基本上实现了编者、作者、教者、学者四维文本的互动,充分利用了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得到了“语言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和“精神的启迪”。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于:本课在文本的挖掘上有一定的深度,如何为学生搭建梯度合理的台子,还需进一步思索。

本网站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交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网站转载的资料,如果作者不希望我们在网上使用其作品,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意见后立即从网上移除有关内容。未经人教网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对人教网所属的服务器做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认为人才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