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何建立?

  1364年(元至正24年),朱元璋建立王朝称吴王,定都为应天府。1368年正式建立明朝。

  朱元璋以寒微之出身,最终能建立大明王朝、登基为帝,除了是因为他个人能力突出外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他有一批开国功臣。虽然后来这些功臣大部分落下悲惨的结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确实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古代王下有五爵,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就算后来是皇帝为尊,但功臣主要爵位还是这五爵,王爵多半是朝廷宗室。

  所以,公爵还是很显贵的。朱元璋为帝后,也和其他的开国功臣一样,大封功臣,其中有六位开国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众所周知,朱元璋后来猜忌功臣、不愿功臣悍将在掌权掌兵,所以就大肆屠杀功臣,结果导致曾经跟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大部分落下被杀的悲惨的结局。

  那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如何?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有好有坏,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

  李善长,他对明朝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对明朝的功劳,可与萧何对汉朝的功劳相比,可谓是功臣之首。其被封为韩国公、左柱国、太师、丞相,可谓是位高权重、位极人臣。在当时被封明朝开国六公爵中,李善长是居首位的。

  不过李善长的结局却不好,因为他和胡惟庸关系密切,后来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因被胡惟庸案牵连,朱元璋就把这个六公爵之首的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人全部处死,当时他已经七十六岁。

  李善长都七十六了,还未能幸免于难、不能善终,真是凄凉。

  当时受到胡惟庸案牵连的还有陆仲亨、唐胜宗、郑遇春、陆聚等等。

  徐达,是明朝名将,其可谓是朱元璋账下的首席元帅之选。其善于治军、攻城拔寨,可谓是所向披靡。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的过程中,徐达是做出巨大贡献的。在军事方面他战功赫赫、彪炳史册。

  后来徐达被封为魏国公,为开国六公爵之一。他的结局要比李善长好,是因病去世。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亲自参加葬礼,又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可谓是死后哀荣。

  虽然有的地方说的是:徐达得了一种不能吃鹅的病,朱元璋却送了他一只鹅,意思就是让徐达死,只不过不好明说,徐达只得把鹅吃了,没多久他就死了。

  不管徐达的死是不是被毒死的,但他至少是死后哀荣,没有被朱元璋扣上不忠叛臣之名,这结果要比如李善长好多了。毕竟李善长不仅被族杀,还背上骂名。

  常茂,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之子,常遇春死的早,所以他躲过了后来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劫难,得以全忠。

  常茂是常遇春长子,因其父功高,其父死后,他被封为郑国公。

  后来常茂和冯胜在一起工作,但常茂却不服管束。在纳哈出投降的时候,常茂得知纳哈出要跑的消息,就上前去抓纳哈出,纳哈出反抗,结被常茂砍伤,从而导致纳哈出部溃散。

  冯胜给朱元璋上书说是因常茂之过才导致纳哈出溃散,朱元璋大怒,就把常茂贬到龙州,到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他离开人世。

  所以,常茂的结局还算一般,不算特好,但也不差。

  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也就是叫朱元璋舅舅的。其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就带着他躲避战乱,后来见到朱元璋,朱元璋很喜爱他,就收了他做养子。

  李文忠也是战功赫赫,曾多次带兵出征塞外征讨元军残余力量,因功被封为曹国公。

  李文忠的结局并不是被朱元璋杀了,他是病死的,只不过他死的时候才四十六岁。

  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亲自为其写文致祭,又追封他为岐阳王、谥号为武靖,同时还得以配享太庙,其像挂在功臣庙中,位列第三。

  如此,也可谓是死后哀荣了。

  (后来在靖难之役时,打开金川门迎降燕王朱棣的李景隆就是李文忠之子)。

  冯胜,又名冯国胜,他和冯国用是兄弟。明朝建立前,他功劳显著,后来明朝建立后,于洪武二十年时,他曾为大将军,带着蓝玉、傅友德等人出征辽东的元军,并得以扫灭辽东元军的残余势力,其因功被封为宋国公。

  冯胜虽然功高,却也震主,所以后来就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

  最终冯胜被朱元璋赐死。不过庆幸的是,冯胜虽然被赐死,他的儿子也不得承袭他的爵位,但至少不是被族灭,这就要比李善长的结局要好了。

  邓愈,字伯颜。明朝建立前屡立功劳,后来和徐达一起出征,打败北元军,并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因功被封为卫国公。

  邓愈后来不是被朱元璋所杀,而且因病去世。他是病逝于寿春,其去世后,朱元璋亲自迎接他的灵柩祭奠。并追封他为宁河王、谥号武顺,其像挂于太庙享祭。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立国以来,最可怕的一场灾难,二十万明军死伤过半,面对瓦剌铁骑,败得是一塌糊涂。跟随朱祁镇亲征的明军都是精锐之师,战败后京城防卫空虚,而且皇帝朱祁镇被俘,事态迫在眉睫,然而在于谦的统领下,明军再次集结完成,化解了这场旷世危局。

    那么为何土木堡之变,也先无法覆灭明朝?

    要想覆灭大明,绝非一场战役就可解决的,况且朱元璋、朱棣的余威尚在,瓦剌也先此次发动战争的目的,也并非要灭了谁,而只是为了抢钱抢东西。

    得知也先大举入侵明境,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决定亲征,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明军在土木堡遭遇大败。王振死在乱军之中,朱祁镇被俘,一国君主被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举国震动,就在千钧一发之刻,明廷干脆地换了皇帝。

    史料记载“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

    现成的朱祁钰就在眼前,而且在朱祁镇出兵之前,就命其监国,在大臣们强烈要求下,朱祁钰勉为其难做了皇帝。事实上,不在于谁做皇帝,重要的是,明廷可以在危机时刻,迅速做出决断,新旧交替,快速稳定局势,这就是国力强盛的一种表现。

    如果国家松散不堪,内部尔虞我诈,那么必定会出现皇位争端,一旦内部混乱,那么外敌就有了可趁之机,国家也将不复存在。除此之外,土木堡损伤二十万精锐,而在短短两个月内,于谦就从容地调兵二十二万,从新组建了新的防御体系。

    几十万军队在极短的时间内集结完毕,而且粮草、物资、武器一应俱全,这明显不是一个弱小国家能够做到的。在绝对实力面前,瓦剌也只得低头认输。

    二、于谦运筹帷幄,力挽狂澜

    如果没有于谦,或许北京城仍可以保住,但绝不会这么顺利,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朱祁钰将全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于谦,从军队调动、物资调运,到防御部署,全是于谦一手操纵。

    史料记载“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也可以说,当时于谦的权力甚至超过了皇帝,全国武装力量都在他一人控制之下,于谦以最高的行政效力高速运行,将京城防御力量,调配得合理得当,而在此之前,于谦只是个兵部侍郎,他从来没有亲临战场,也没有指挥过战斗。

    冥冥之中,或许于谦就是上天派来拯救大明的,明军士气大振,重新找回了复仇的决心,随即一战就将瓦剌大军击溃。

    三、如果想灭亡明朝,也先应该怎么做?

    (一)不给明军反应时间,迅速进攻京城

    土木堡之变中,明军损失惨重,二十万军在冷兵器时代,无论如何也不能小觑,而且这可是二十万精锐正规军,土木之变后,不仅从士气上,还是军兵素质上,都大不如前。

    如果能直接率兵进攻京城,不给明廷反应时间,那么京城将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就算于谦水平再高,实力再强,他也只是人,不是神,他调动军队,统筹武装力量,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没有时间,他什么都做不了。

    运输粮食需要时间,勤王部队到京需要时间,制作武器装备需要时间,提升军兵士气也需要时间,于谦可以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这一切,但如果也先不给他这个时间呢?一切可能都无从谈起。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大军在做什么呢?一方面他们需要消化这数量众多的战利品,辎重、粮草,这些都是瓦剌人急需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还在京畿地区抢掠一番,毕竟他们当时并没有预料到这么大的胜利,胜利也冲昏了他们的头脑。

    瓦剌的骑兵虽然厉害,但起初他们并没有灭亡明朝打算,常年在塞外吃草啃沙子,见到如此多的战利品,当然不会轻易离开,所以瓦剌大军耽搁的不少时间。

    其次,也先在土木堡轻易战胜明军,也让也先生出了轻敌之意,于是他们不慌不忙地抢东西,在也先看来,北京城的明军和土木堡的明军没有什么区别,主要踹上一脚,城池就马上会被攻破。

    瓦剌大军没有继续进攻,反而给了明廷宝贵的时间,恰巧于谦发挥专长,才让京城转危为安。京城是一国的首都,只要京城被攻克,就意味着王朝灭亡。当然了,或许也先意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想来于谦也有拖延时间的办法,毕竟搞权谋诡计,游牧民族一般都不是对手。

    (二)在其他地区,利用朱祁镇建立傀儡政权

    也先手中了另一张王牌就是朱祁镇,明朝的皇帝陛下被敌人俘虏,如果也先运用得当,可大有所为。然而,也先只把朱祁镇当成了提款机和通行证。

    史料记载“是日,皇太后遣使赍重宝文绮,载以八骑,皇后钱氏尽括宫中物佐之,诣也先营请还车驾。不报。”

    朱祁镇很值钱,这一点也先也很明白,但也先从朱祁镇身上划拉了多少钱?大概也只有钱皇后对其不离不弃,将所有财物送到了也先军营,想以此赎回朱祁镇。事实上,当时土木堡之变,朱祁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连大臣们对朱祁镇也有些不屑一顾。

    明朝换了皇帝,原来这个就成了过期货,但朱祁镇好歹也是太上皇,如果充分利用,还是有很大价值的。假若也先利用朱祁镇在其他地区建立傀儡政权,以此分裂明朝政府,顺便蹭吃蹭喝,捞点油水,以朱祁镇之名,必定会有人前来投奔,等到时机成熟,没准真的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把大明搞个四分五裂。

    参考资料:《明史·列传第五十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明朝的建立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的建立PPT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整体,感知,?,(,1,)封建社会形成和首次大一统时期,?,战国、秦汉;,?,(,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3,)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4),封建国家的再次分裂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一、明朝的建立,红巾军起义与明朝的,1,元末红巾军起义,建立有何联系?,(1),原因,:,元朝末年,阶级矛盾,元朝末年,为什么会,和民族矛盾尖锐,爆发红巾军起义?,刘福通,朱元璋,徐寿辉,-,明史,.,太祖本纪,朱元璋利用元朝军队被刘福通红

2、巾军打的晕,头转向的时机,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吸,收李善长、刘基、朱升充当谋士,并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力不断壮大。,1368,年初,朱元璋在南京称皇帝,建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2 .,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年在位,),1368,年初,朱,元璋在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确目标,?,?,(,1,)明太祖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他,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2,)“靖难之役”、明朝为何迁都北京?,?,(,

3、3,)通过学习本课,你认为朱元璋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是怎样加强君权?,二、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明,殿,阁,大,丞相制度始创于,学,既然废除了丞相,为,行省制度始于元,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士,何时?为什么要,何又设殿阁大学士?,行省制度始于何,朝,它统一管辖,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废除?,时?为什么要废,一个省的行政、,专权,皇帝大权旁落,忙,遇事无人商

4、量。所以,,除?,财政和军事,职,的现象。为防止此类,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权极重,不利于,事情的重现,加强君,以备顾问,但无实权。,中央集权。所以,,权,明太祖在中央废,后来,逐步形成内阁制度。,明太祖下令废除,除了丞相,由六部分,行中书省,设三,理朝政,直接对皇帝,司,都直属中央。,负责。,厂卫特务制度,特点:都由皇帝直,接指挥。,职能: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组成,也,归皇帝直接控制。,,锦衣卫印,科举考试的三级,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科举制始创于何时?,秀才,始

5、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到明朝时有何变化?,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化,这是明朝在思想,如何认识这些变化?,阳郊外坑儒还厉害!,顾,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举人,(省级乡试),炎武,重要表现。,进士,(中央会试,和殿试),明朝乡试试卷,材料一:(明太祖)谕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明史纪事本末,材料二: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立台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