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甘姓有吗

甘姓,在宋版《百家姓》居第245位,现行较稀少姓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之甘姓氏起源来历,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渤海: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丹阳: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看了百家姓之甘姓氏起源来历还看了:

  • 百里姓,为*一复姓。百里姓的祖先来自春秋的虞国,他们的子孙后来迁徙到了秦国,被封在百里邑,后来就以百里为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百家姓之百里姓氏起源来历,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姓氏:百里姓氏祖宗:百里奚姓氏起源:1、...

  • 田氏出自陈氏,因古代“陈”、“田”读音相近,陈国公族陈完(田完)奔齐后遂以田为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之田姓氏起源来历,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姓氏:田姓氏祖宗:陈完姓氏起源:出自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

  • 舒姓,为黄帝直系后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百家姓之舒姓氏起源来历,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姓氏:舒姓氏祖宗:黄帝姓氏起源:出自任姓,相传是黄帝的后代。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春秋时,*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

分布图主要来自《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书中未列出的,采集自大中华族谱网。左为某姓氏的分布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有多少某姓人口数量;后为某姓氏的分布频率,是指单位人群里面,有多少比例的人姓某姓。

前者通常能表明我们对全国范围内,哪些地方某某姓氏比较多的印象,后者则表明我们身处本地时候,身边哪些姓比较多的印象。

这里指的江南,主要是苏南浙北皖南上海环沪地区,有时也包括浙江大部,江苏中部。江苏中部因为江南移民的关系,和江南姓氏结构相对更加接近。

陆:“江南四姓”之一。

基本就在江南常见,吴郡四大家之一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之所以要将葛优饰演的旧上海黑帮老大设置为陆先生,也是因为这个姓代表了江南的地域特色。

另外还有反映上海文革动荡的电影《归来》的原著,即叫《陆犯焉识》。

古代名人,有绍兴人陆游,铭记着他和表妹感情的地方沈园,就在绍兴;近代则有陆小曼(常州人),另外当代有作家陆文夫(泰兴人),大导演陆川(新疆知青,原籍江苏海门),著名演员陆毅(上海人)等。

广西一带的陆姓,最典型的则是近代军阀陆荣廷(广西武鸣人)了。

同样也是江南姓氏,但和陆不同的是,沈姓在南太湖地区,如嘉兴、湖州等,几乎是数一数二的国民姓氏。

古代沈姓最有名的是沈括,浙江杭州人,写有《梦溪笔谈》,近代,嘉兴作家茅盾也姓沈,原名沈雁冰,还有徐志摩的表叔,新中国第一任高法院长,同为嘉兴人的沈钧儒。

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军统大特务沈醉,他虽然籍贯湖南,但其实祖籍扬州,因此姓沈也并不奇怪。

今演艺圈人士有沈殿霞(祖籍上海)。

沈姓发音绵软好听,又是江南大姓,故言情小说中使用频率很高。古龙《萧十一郎》里的大家淑女沈璧君也姓沈,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这种影响。

近代“沈崇事件”中,女当事人沈崇为晚清大臣沈葆桢、林则徐后代,这里的沈家便是福州“三坊七巷”的沈家,祖上来自杭州。

顾姓和陆姓比较相像,都是只在江南地区才有的姓氏,且也为吴郡四大家之一,但和陆姓一样数量不太多。

古代最有名的当属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昆山人),近代有名的人物,比如电影《我的1919》中主角原型,外交美男顾维钧(嘉定人),历史学家顾颉刚(苏州人),还有长者的老师,文理奇才、大师顾毓琇(无锡人)。

江苏中部也常见,如国军将领顾祝同(涟水人),旧上海江北青帮大佬顾竹轩(盐城人),台湾老演员顾宝明(原籍江苏大丰)。

顾姓也是言情小说中常用姓氏,如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桢、顾曼璐姐妹。

钱姓是江南四大姓里最有名的,这是因为他是吴越国时代的国姓,至今吴越国的都城杭州,依然有钱王祠,来纪念当年的吴越国开国皇帝钱镠。

据说,成书于宋代的《百家姓》,之所以将钱列为第二位,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钱姓名人,在近代是最为璀璨的,近代物理学家钱三强(湖州人)、钱学森(杭州人),钱伟长(无锡人),俗称“三钱”,还有历史学家钱穆(无锡人)、著名作家钱钟书(无锡人),另有蒋介石心腹爱将,曾任上海市市长的钱大钧(昆山人)。

以上“江南四姓”,代表了江南四个最有地域性,富有乡土韵味的姓氏。当然,除了沈,顾陆钱在总人口中比例并不高,但他们是出了江南就很难见到的几个姓氏了。

徐姓在江南乃至全国人数都很多,历史上的名人也不少,古代如写游记的徐霞客(江阴人),科学家徐光启(上海人),近代则有著名诗人徐志摩(海宁人)。

今有前国务院总理姚依林(安徽贵池人)、演员姚笛(桐乡人)、篮球运动员姚明(上海人,祖籍吴江)。

蒋姓大部分都出自江苏宜兴,新中国第一任清华校长蒋南翔就是宜兴人。近代最有名的人物,自然是蒋介石(奉化人),抗战胜利后,蒋氏夫妇也曾去宜兴寻根祭祖。

除此之外,还有著名军事理论家,徐志摩的亲戚蒋百里(海宁人),民国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余姚人),国军将领蒋鼎文(诸暨人)。

川渝一带也有不少蒋姓,当代如著名演员蒋勤勤(重庆人)。

也是江南姓。俞姓在绍兴一带,分布很多。著名的山阴俞家即是代表,至今还活跃在政坛上的,即俞ZS。除此之外,还有红学家俞平伯(德清人)。

当代著名演员俞飞鸿亦出生江南一带,是杭州人。

金姓也在江南一带分布很多,古代最有名当为著名文学家金圣叹(苏州人),近代则有哲学家金岳霖(出身湖南,原籍浙江诸暨),写过《汪政权开场与收场》的金雄白(青浦人)。

演艺界人士有金莎(上海人)。

另有最近很火的小说《繁花》作者金宇澄,上海人,祖籍江苏吴江。

除了江南,东北一带朝鲜族中,金姓也较多,另外,民国后,原满清皇族,爱新觉罗族人也都改姓金,如金璧辉(即川岛芳子)。

江南的金姓,许多是吴越国时期,刘姓为避钱镠名讳形成的。

同样多分布在江南及周边一带,古代最有名的朱姓人物,当属出身江淮的凤阳人朱元璋了。除此之外,还有近代中研院院长朱家骅(湖州人),美学家朱光潜(桐城人,属江淮)、著名作家朱自清(出身扬州,原籍浙江绍兴)。

今天人物则有台湾前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祖籍义乌),演艺圈有恬妞(原姓朱,祖籍上海)

除了江南,云南一带朱姓也不少,近代最著名的就是国军将领朱培德了。

广东一带,则有近代著名将领朱执信(广州人),香港有著名女演员朱茵(祖籍广东顺德)。

近代有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余杭人),今有著名企业家刘强东夫人章泽天(南京人)。

近代名人如作家夏丏尊(上虞人)。

近代有国民党高级官员戴季陶(湖州人),诗人戴望舒(杭州人),军统首领戴笠(浙江江山人),今有著名主持人戴军(上海人)。

近代有漫画家丁聪(上海人),物理学家,剧作家丁西林(泰兴人),今有著名企业家丁磊(奉化人)。

近代名人如章太炎夫人汤国梨(桐乡人),国军将领汤恩伯(浙江武义人),今有著名演员汤唯(乐清人)。

近代最有名当属文学家郁达夫(富阳人),另有当代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上海人)。

近代当属写作《江村经济》的费孝通(吴江人)最为有名。还有《小城之春》导演费穆(上海人)。

当代最有名者为香港作家倪匡、亦舒兄妹,皆为宁波人。演艺圈人士有倪妮(淮安盱眙人)。

近代宋美龄家为江南大族徐光启家后代,其母即倪桂珍(余姚人),还有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倪徵燠(吴江人)。

在江北崇启海沙地比较集中。

古代最有名者为写《水浒传》的施耐庵(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近代则有名医,高晓松祖上施今墨(苏州人),作家施蛰存(松江人),外交家施肇基(吴江人),我党早期活动家施存统父子(诸暨人)

云南中部一带也有分布,今有施一公(祖籍云南大姚)。

当代最著名者为医学家屠呦呦(宁波人)。

近代最著名人物为宁波电影大亨邵逸夫、邵醉翁兄弟。

许姓:江南小姓、台湾大姓

江南一带的近代许姓名人有许寿裳(绍兴人)。

古代最有名者为书法大家褚遂良(杭州人),近代有国民党高级官员褚民谊(湖州人)。

暂无分布图,江南地区湖州一带较多,近代名人有钮永建(上海人)。另外,满族钮钴禄氏也在民国后改为钮姓,如当代台湾导演钮承泽(北京人)。

暂无分布图,近代有台湾演员乐蒂(原名奚重仪,江北黑帮大佬顾竹轩外孙女,上海人),今有著名演员奚美娟(上海人)。

暂无分布图,宁波奉化一带较多。近代名人有浙大校长竺可桢(上虞人),蒋介石外甥,国军飞行员竺培风(奉化人)。

暂无分布图。近代名人有生物学家童第周(宁波人),当代有著名作家苏童(苏州人,原名童忠贵)。

暂无分布图,主要集中在诸暨。近代名人有黄埔将领斯烈、斯励兄弟,今有著名律师斯伟江。

暂无分布图,常州较多,近代名人有革命家恽代英。

近代如著名报人储安平夫人端木新民(苏州人)

在浙西衢州一带十分集中,典型如近代军统“三毛一戴”中的毛人凤、毛万里、毛森,皆为衢州江山人。毛zd祖上也是从江山一带迁往湖南的。

在金华一带较为集中,当代名人有前财政部长楼继伟(义乌人),著名企业家楼忠福(东阳人)。

在江苏南部亦有分布,近当代比较有名的都是江苏一带的,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祖籍常州),梅兰芳(泰州人)、今还有著名女演员梅婷(南京人)

天下汪姓出徽州,汪是古徽州地几大姓之一,伴随着徽州人迁徙到江南延伸至全国各地,因此,汪姓也是江南地区较多的姓氏。

近代最著名当为汪精卫(出身广东,原籍浙江绍兴,祖上为徽州婺源),杭州也有汪姓徽商近代建造的园林汪庄。

当代演艺界名人汪明荃、汪峰、汪涵皆为祖籍江南一带人,分别是上海人、常州人和苏州人。另有作家汪曾祺(高邮人)。

林姓在福建,属于国民姓氏之一。

近代爱国政治家林则徐、建筑学家林徽因,皆为福州“三坊七巷”的林家大族。写《京华烟云》的林语堂,也是福建人,但来自更南面的闽南(龙溪人)。除此之外,还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福州人)。

由于闽人下南洋多,因此,今天在东南亚华人中,林姓亦不少,典型如当代著名歌星林俊杰。其他如台湾著名艺人林志玲、林志颖、林志炫。

浙南靠近福建一带亦有分布,如作家林斤澜(温州人)。

虚构人物中最有名的,当属金庸笔下,福州城的福威镖局少当家林平之了。

林姓在言情小说中也很常见,除了意象丰沛清新,和当代言情小说起源地之一台湾闽南族群林姓多有很大关系。

近代最有名者为戊戌变法发起人梁启超(新会人)及其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今演艺圈人物众多,如香港的演员梁朝伟、梁咏琪、梁家辉、梁洛施、马来西亚的歌手梁静茹(祖籍顺德)。

蒙古皇族孛儿只斤氏后人也有不少改姓梁的,则不局限于广东了。近代有梁漱溟(原籍广西),今有清华学生梁植。

今演艺圈人士有香港的作曲家黄霑,已故歌手黄家驹、著名演员黄秋生等。

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及周边。麦姓最有名的人物,不是人,而是猪,那就是香港人人都喜爱的麦兜了。当然,它的创作者,其实也姓麦,即漫画家谢立文和麦家碧夫妇。

当代有香港演艺界人士邝美云(祖籍珠海)。

当代赖姓最有名者,当为著名编剧赖声川(江西人),另有香港著名导演赖水清(原籍广东鹤山)。

电影《色戒》中,岭南大学学生暗杀团的成员,邝裕民,梁润生,赖秀金的姓氏,都是典型的粤地姓,和他们的出身相符合。

与此相反,电影《无问西东》中将沈光耀设定为广东籍贯军人家庭后代,则不合理,原因是因为沈光耀原型沈崇诲本来就是江南一带人(江宁人)。

也为客家大姓,最有名者为近代革命家廖仲恺及其子廖承志(广东归善人)。

湖北方面,近代有哲学家熊十力(黄冈人),江西方面,近代有国民党高级官员熊式辉(安义人),当代有著名武侠作家古龙(原姓熊,南昌人)。

近代有戊戌变法就义者谭嗣同(浏阳人)、国府主席谭延闿(茶陵人),中共将领谭震林(攸县人)。

除此之外,广东省分布也不少,今天香港演艺圈的谭咏麟,谭耀文皆出身广东。

近代有名人物有著名作曲家贺绿汀(邵东人),中共著名将领贺龙(桑植人)。

近代如广西军阀白崇禧外甥韦永成,与蒋介石侄女蒋华秀结婚。

陆土根人文茶馆群:v:lutugen1

附录1:SNH48中来自江南地区的成员姓名和籍贯对照

上海:钱蓓婷(上海)、顾香君(上海)、汤敏(上海)、陈丽(上海)、戴萌(上海)

浙江:吴哲晗(嘉兴)、许佳琪(台州)

苏南苏中:徐晨辰(南京)、俞慧文(扬州)、何轶琛(苏州)

上海:陈佳莹(上海)、陆婷(上海)、沈之琳(上海)、杨海赆(上海)

浙江:胡思奕(绍兴)、徐言雨(宁波)、吕思琴(?)、林思意(温州)

苏南苏中:黄婷婷(南京)、蒋芸(常州)

可见“江南四姓”的陆顾沈钱都有,俞蒋徐丁四个江南姓也赫然在列,其他如胡吴等南方姓氏也有,靠近闽地的浙南则有林姓。

附录2:电视剧《红色》中的人物姓氏和职业、籍贯对应

男主角徐天,清瘦修长,软糯温吞,从设定来看家里应为本地或者江浙一带人。

铁林,华人巡捕,个性刚毅果敢,旧上海华人巡捕基本无南方人,多来自山东等地,铁姓确多在华北一带。

陆宝荣,裁缝,獐头鼠目,胆小怕事。旧上海裁缝多为江南乡镇一带人,也符合江南小民的典型性格。

老马,理发店个体户,人高马大,火爆坦率。旧上海理发业多为扬州一带人,而江苏马姓也确主要集中在江北地区,也符合旧上海江北人爽辣的性格形象。

金爷、金刚,帮会混混,剧中提到出身江北盐城。金姓是江南姓,但在江北亦有分布。

其他如田丹、柳如丝似不够典型。

附录3:电影《色戒》中人物姓氏对应的地域

易默成:易姓多分布于湖南,易默成原型丁默邨,也恰好是湖南人。

麦太太:王佳芝伪装成的香港麦姓商人的太太。麦的确是粤地姓。

梁太太、廖太太、朱太太、马太太、萧太太:皆为汪伪政府官员夫人,梁廖为广东官员可能性较大,朱马为江浙官员可能性较大,萧为湖南、江西官员可能性较大。皆很可能来自江浙闽粤湘鄂皖赣东南八省。符合民国官场规律。

附:王奇生《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中相关官员籍贯统计排名。可见东南八省之强势。

邝裕民、赖秀金、梁润生、欧阳:岭南大学暗杀团成员,皆为粤地姓。

周文王姬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既是康姓始祖姬封的父王,又是华夏诸多姓氏的得姓始祖。传说中文王有百子,“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实际上,他并没有那么多儿子。文王后裔到底发展了多少姓氏?这些姓氏是怎样形成的?不仅康氏人需要了解,其他姓氏也十分关注。

现根据史料和谱牒,由康六顺先生整理撰写了《周文王后裔姓氏考》一文,在本刊连载,以期对康氏文化研究和其他姓氏寻根探源有所帮助,并提供一些依据。

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662个,又有人说是6363个,还有人说共有8155个。袁义达、杜若甫著的《中国姓氏大辞典》,共收入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也有学者考证说,中国现有4000多个常用姓,《百家姓》确定为三百个大姓。那么,这么多的姓氏当中,哪些属于周文王的后裔?辨析姓氏的遗传密码。

中国的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最早的姓为“风”姓。“姓”,“女生也”。《说文解字》里,以姓为义的字均从女,如:姜、姬、姞、嬴、姚、妘、 、娸。姓是表示血缘关系的族号,氏是从姓这个大宗中分出去的小宗族号,氏多姓少。《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史记》三家注提到的氏有21个,其中有有熊氏、少典氏、神农氏、西陵氏、方雷氏、有郃氏等。黄帝的部族称为“有穷氏”,黄帝姓姬(公孙),名轩辕。他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祈、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见《国语·晋语四》)

据山东临沂《康氏族谱·周宗世系图》提供的从黄帝到姬昌的世系为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弃(后稷)-台玺-叔均-田祖-伏须-度宙-陨臾-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夾公-辟芳-亟负-高圉-侯牟-亚圉-云都-祖弭-祖类-诸盩-古公亶父-季历-姬昌。    周人尊奉的始祖是弃(后稷)。“后稷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耕。”在人们的传说中,后稷是农神,其孙叔均“乃为田祖”。

也有史料说,从后稷到周文王,只有15代。《国语·周语下》载天子晋曰:“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十八王而康王克安之。”《史记·周本纪》记载从后稷(弃)到文王的15世有: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姬昌。

在虞夏时代,弃率领族人定居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种植“百谷蔬菜”,由于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后稷。自公刘以后九代,世居豳地(今陕西郴县),与戎、狄各族杂居。夏末由于政治腐败,局势动荡,渭北平原遭到严重破坏,周族西迁今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带。由于戎族、狄族的不断侵袭,到晚商武乙在位期间,周人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迁到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筑城廓,建宫室,开荒种地,设置官吏,周族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得地域方国。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泰伯,二儿子叫伯雍,三儿子叫季历。古公看到三儿子季历聪明能干,便把复兴周国的希望寄托在季历身上。为缓和与商的关系,为季历娶了殷商的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妃。长、次子深明大义,经过“三让王位”,泰伯、伯雍迁到江苏无锡梅里一带建起了吴国。季历继位后,因攻西落鬼戎,俘虏了二十个翟王,又征始呼、翳徒之戎,引起了商的不安。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寻找借口杀了季历。由姬昌继承了君位。

古公亶父有支庶留居岐山者,为岐氏。伯雍留在岐山的次子旻,遂以祖父字号为姓,称古氏,曾辅佐西伯昌,任上士,以功加大夫。

泰伯建吴国后无子,死后传位给弟伯雍,立伯雍在江苏生的三子季简为嗣。季简的后代以国号为姓者,称吴氏。伯雍的后代,发展有柯、寿、养、既、虞、百里、明、樊、皮、种等姓氏。泰伯、伯雍留在阎乡(今山西运城市一带)的子孙,称阎、闫氏。

季历有个叫姬仲的儿子,在周武王伐纣灭殷后,受封于东虢(今河南省荥阳市虎牢关,)人称虢仲。周平王东迁时,把虢地赏给了郑武公。时楚国侵周,“问鼎中原”,平王惧,找来虢仲的后裔姬序,把他封在北虢(今河南省陕县东南李家窑),号郭公(郭与虢古时通用),其后裔称果氏。至唐中叶的郭子仪,已衍传六十代。

岑氏源于季历的儿子姬耀,耀生儿子姬渠,周武王时受封于岑(今陕西韩城市),人称岑子,后代为岑氏,岑彭、岑参等为其后裔。

季历为子姬昌娶缯国(今河南方城)女太姒为妃,太姒为大禹之后,夏部落自古在颍川南阳一带,是少康次子曲烈的封过、国。据此,太姒当为缯国人。他为文王生了十个儿子,发展成诸多姓氏。

周文王后裔姓氏考2作者:小康

二、周文王的嫡生庶出之子

太姒是一位非常漂亮、贤淑、聪慧的女子。

传说姬昌遇到太姒后,惊为天人。知道太姒仁爱而明理,生活俭朴,遂决定迎娶她。送亲队伍从鄫地(方城)来到关中,因渭水无桥,姬昌决定于渭水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搭成浮桥,使新娘顺利地过了渭水。遂成为造桥史上一段佳话。他亲迎太姒,场面空前盛大。即所谓的“文定厥样,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

成亲之后,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太姒仰慕长辈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正妃),旦夕勤劳,以尽妇道。太姒尊号为“文母”,文王理外,“文母”理内。太姒与姬昌生下十名男丁,自少严谨教育,使他们从未做过坏事。太姒因此被称为“周十贤臣”之一。

文王与太姒生十子是:长子伯邑考(姬考),次子武王发(姬发),三子管叔鲜(姬鲜),四子周公旦(姬旦),五子蔡叔度(姬度),六子曹叔振铎(姬振铎),七子成叔武(姬武),八子霍叔处(姬处),九子康叔封(姬封),十子季载(姬载)。

太姒的儿子中,长子伯邑考比文王先死(《封神榜》等称其因得罪妲己而遭到纣王杀害),其余九子中唯有姬发、姬旦贤能,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姬发为太子,及文王驾崩而立姬发,是为武王。

据《临沂康氏族谱》记载:周文王之后还有滕叔、成叔、毛叔、叔逄、召公、荀侯、告子、毕公等人。

查阅有关史料得知:周文王第十一子告封于郜(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郜君之后称郜氏。又因郜字有人简写成告,亦作告氏。

第十三子封于雍(今河南省焦作市西南),号称雍伯,后裔称雍氏。

第十四子叔绣,受封于滕(今山东省滕县西南),称滕叔绣。滕国是个弱小国家,春秋大国争霸以来,它间于齐、楚两个大国之间。公元前414年灭于越国,复国后又苟延九十多年,终被宋国所灭亡。滕君的后代遂以滕为姓。

第十五子名姬高,受封于毕国(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称毕公高。周康王时曾命他保卫都城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他还与召公等顾命大臣一起辅政,政绩卓著,使周朝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第十六子原在周武王时受封于河内原邑(今河南省原阳县),为伯爵,世称原伯,后来晋国灭原,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其后世子孙遂形成原氏。

酆为第十七子,周初时被封在酆国(今陕西户县东部),酆君之后,以国名酆为姓。

姬荀为第十八子。封于郇(今山西临城),为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国。

文王庶子姬奭,是西周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因食邑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部),称召公,因拓疆有功,为周朝执政大臣,其子孙世袭召公位。召公裔孙以食邑为姓,称召氏。召地后来被秦国兼并,失去封地的召公子孙中,有人为纪念故土,在召字旁加邑字,合并成邵氏。有资料说,姬奭在文王诸子中排行第五,因系庶子,没有列在太姒所生的十子中。

另外,郇叔武、毛叔郑、姬伯廖、姬虞仲均系文王之子,他们究竟排行老几,有待继续考证。

据此而论,周文王至少有二十二子,但并没有百子,百子只是一个传说。十二子空位,也许在排序上有问题。也许是因为召公来排之因。有资料把曹叔排在了十三,也须考证。

周文王执政后,牢记杀父之仇,决心治理好国家。他仿效“王季之法”,北逐玁狁 ,西攘混夷,灭密须、阮、共等小国。他实行“政耕者九一”的轻徭薄赋政策,实行井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周国,官吏可以终身领受公禄,以保证其衣食无忧;商人往来贸易,经过的关市也不征收关税;人们到水泽捕鱼,到高山采集,政府都不加禁止;一人有罪,也不连坐他人。这些政策的实行,与商的残暴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周围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附近的许多人都乐意投奔到周地来过日子。许多小国看到文王办事公平,有棘手的事情都来找他帮助解决。虞、芮两国因边界划分争来斗去,双方最后来找文王进行裁决,当看到周人“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的情形时,感到惭愧,未见文王就悄悄地打道回去了。

文王和九侯、鄂侯任商代三公,纣王杀掉九侯、鄂侯后,文王表示叹息,竟被崇侯虎诬陷为即将叛商,结果被关进了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国家监狱。在此七年他演成了周易八卦。伯邑考营救父亲时被杀,纣王做成肉汤让姬昌喝。他明知道是儿子的肉汤,仍若无其事地喝下去,清除了纣王的疑虑,把他放出了监狱。

文王回到西岐,着力访贤,在蟠溪遇到了姜子牙。经过一番交谈,知其是一位怀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高人,请他出山做了管理周朝军队的太师。接着,吞并邗地,灭掉崇国,把都城迁到丰邑(今西安西北),作为东进的据点。并利用征战和怀柔的手段,使江淮、江汉、巴蜀地区的大部分邦国和少数民族部落,大都归顺西周,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

然而,正当要发动灭商战争的最后攻势的时候,周文王不幸病逝于程(今陕西咸阳东北)。临死前,他千叮万嘱,要后人一定要完成灭商的大业。

周文王后裔姓氏考3作者:小康

周文王姓姬名昌,他的后裔也姓姬,并从姓中分出了若干氏。到了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姓氏才合二为一。

管,周文王之子管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子孙称管氏。另一支是周文王六世孙周穆王之庶子,亦曾受封于管,裔孙有管氏,如管仲等。

茅,周公旦有子封于茅国(今山东金乡西南),子孙以茅为氏。

鲁,周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后世以鲁为氏。

秦,伯禽子孙中有封于秦(今河南温县旧城南),后代一支以封邑为氏,称秦氏。

凡,周公二子凡伯为周畿内诸侯,凡伯之后,有凡氏。

蒋,周公旦三子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国(今河南省固始县蒋集),称为蒋伯,其子孙以蒋为氏。

邢,周公旦四子靖渊,周成王时受封于邢国(今河北省邢台县,邢国在公元前626年被卫国灭掉),公族遂称邢国。

祭,周公旦有子受封于祭(今河南郑州东北祭城),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祭氏。

宰,周公旦后裔周公孔,在周朝任太宰,又称宰周公、宰孔,其子孙即为宰氏。

党,周公旦之后有一支以党为氏,在鲁国称大夫。

仉,党氏分支,孟子母亲仉氏,或即鲁党氏之族。

沈姓出自周文王十子冉季载之后,居于冉(今河南省汝南县旧平舆沈亭,也有说是安徽临泉的沈子国)。古时冉与沈同音,后裔亦书作沈氏。《唐宰相世表》亦曰: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食采于沈,汝南平舆沈亭即其地也。《沈氏族谱》也载:聃季姓姬,讳载,封于冉,食采于沈,以地为姓,娶姜氏,生三子:秘、稳、和。

尤姓由沈姓所改。据宋代学者李纲所撰《梁溪漫录》载: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沈姓者避穴音,去水得尤氏。

潘,毕公高之子季孙,受封于潘邑(今陕西北部),后裔以潘为氏。据杨育彬《河南考古》称:“潘国亦为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的一个小国”,地望可能在今河南固始县境。

魏,毕公高有后代名毕万,因毕国被西戎攻灭而投奔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建奇功。公元前661年,他与赵夙一起率兵讨灭了翟、耿、魏三国。事后,晋献公把魏(山西芮城县北)封给毕万。不久,毕万便以国名为姓,称魏氏。

信,战国魏昭王子无忌(毕万第二十世孙)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人称信陵君,曾用侯生计,窃符救赵,又率五国兵击败秦于函谷关,威震天下,后代一支以信为姓,称信氏。

元,魏武侯之子居元氏邑(今河北元氏县),后裔有元氏。

言,据《路史》记载,毕万之后有言氏。

万,毕万的后代,有一支以其名字称氏者,为万氏。

令狐,毕万的孙子魏   ,晋国猛将,随晋文公重耳出亡多年。其小儿魏  败秦有功,晋景公将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部)赏给其作封邑。其子魏颉以封邑作姓,称令狐氏。

智,荀氏有后裔荀林父之弟荀首,春秋时因功受封于智(河北束鹿县),人称智庄子。荀首的子孙以食邑为姓,便成智氏。

召、邵,周文王庶子姬奭,因采邑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部),称召公。召公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勋,为周朝执政大臣。召公裔孙以食邑为姓,称召氏。召地后来被秦国吞并,失去封地的召公子孙中,有人为纪念故土,在召字旁加邑字,合并成为邵氏。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第八十三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4%。

燕,召公(姬奭)在周武王灭纣以后,因功受封于燕,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则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燕传国四十二代,至王喜为秦所灭,子孙有以国为姓者,称燕氏。

奭,召公奭的子孙中,有一支以其名字作氏,称奭氏。

盛,召公姬奭辅佐周成王,化流召南,广彼江汉,于是周隆七百年之祚。召公夫人姜氏出游池上,见二黑龙交合,欻然不乐,遂有娠,及生子,有文在手曰盛,因而氏之。另,召公奭的奭氏子孙,在西汉时避汉元帝刘奭之讳,改为盛氏。

谯,召公奭之子盛,年十八为谯侯,其地谯国,子孙中有一支以谯为氏。蜀汉政权中的谯周即是其裔孙。

贝,召康公的少子有封邑在贝(今河北省南宫县一带),子孙称贝氏。

叶,提起叶姓,人们很可能会联想到“叶公好龙”的典故。出自汉人刘向的《新序·杂事》,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位勤政爱民、靖难救危、颇有作为的人。中国的叶姓,就源于这位叶公。

据东汉蔡邕撰《叶氏谱序》载:叶氏之先,出自姬姓,文王子聃季之后,至沈诸梁公,生于春秋,超迈等夷,尝慕孔子之道,而不得亲炙者。由子路之不援引也,及为令尹司马,于楚有功,封于叶,因以为姓,生二子:重、才。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春秋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戎的儿子。沈尹戎在与吴国军队打仗时战死,楚昭王封诸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史记·楚世家·集解》云:“楚邑大夫皆称公。”所以沈诸梁被称为叶公。叶公关心民众疾苦,曾带领民众开山凿渠,发展农业生产。公元前481年,楚国王族白公胜发动政变,劫楚惠王欲弑之。叶公闻讯,立即领兵进入楚都,与楚惠王的人马一起,打败白公胜,救出楚惠王,安定了楚国的局势,然后又返回叶,直到老。沈诸梁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姓氏,就是叶氏。对此,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概述为:“沈尹戌生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因氏焉。”

下而介绍周武王姬发的后裔得姓情况,因成王姬诵另专门介绍,故略去不谈。

于,周武王第三子叔分,受封于鄠(今河南省沁阳市鄠台镇),后代以国为姓,即鄠氏。又鄠与于通用,故亦写作于氏。

另一说是周武王姬发的二儿子被封在商代邘国旧址,称作邘叔,建立邘国,其主要地域在今沁阳市和博爱县一带。故域在沁阳市西北15公里的西万镇于邰村东,分东城、西城,曾出土有鼎、豆、筒瓦、板瓦等陶器。邘叔的子孙以国为氏,姓邘;因古代邘、于同音通用,其后去邑为氏。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云:“于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氏。”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于姓列为当今中国第28大姓,称其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2%,2006年又将顺序排列于38姓。

唐,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5%。唐姓的家世渊源,可追溯到帝尧。尧被诸侯立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帝尧、虞舜之后,大禹夺取政权,传到孔甲时,帝尧的后裔御龙氏封为唐侯。经过殷商一代,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时,唐侯起而作乱,而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灭,把唐国之地改封给其弟唐叔虞,都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并且被降了一级,从侯国变成了伯国。以后发展为杜姓,也有的成为唐姓。而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庶出子孙亦称为唐氏。

杨,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1%。杨姓的源流:一是唐叔杼次子平杼,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3年)戊辰岁封于杨邑(今山西省洪洞县),赐杨侯,称杨氏。谥忠廉,配姒氏,生二子为伯沃、仲沃。二是唐叔虞的后代有羊舌氏,其中羊舌突次子羊舌肸,字叔向,食采杨邑,其地在平阳杨氏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部)。及晋灭羊舌氏,而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以杨为氏。三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期受封为杨侯,杨城在今山西省洪洞县,后为晋所灭,杨侯子孙以居地为姓,称杨氏。

解,唐叔虞之子姬良,食采于解(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解州镇),后裔有解氏,并出了大夫解杨、解狐等。明代还有著名学者解缙。

怀,唐叔虞有封地在怀,子孙以封地为姓者,称怀氏。

贾,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均出自古代的“贾地”。这个贾地,就是今山西省襄汾县。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所以贾国为姬姓国。其后,贾国被晋国所灭。贾亡之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称贾氏,贾姓从此出现。另一支贾姓为晋国大夫狐偃的后代,晋襄公(重耳之子)把狐偃之子射姑封到贾国,后代也有以封邑姓贾氏。

应,“应”本字作“雁”甲骨卜辞和金文中,应字像人旁有一乌状。据文献记载,应国为殷商时旧国,西周时应国为姬姓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杜预注:“四国皆武王子。”《国语·郑语》韦昭注:“应、蔡、随、唐,皆姬姓也。应,武王子所封。”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二》谓封于应者为“武王第四子。”应国之地望,《汉书·地理志》谓在颍川郡父城县应乡。即今之河南襄城县西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应城在汝州宝丰县东三十里,古应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今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北滍村以西约1公里处的滍阳岭一带,陆续发现与发掘出土了一批西周时期的应国或与应国相关的铜器,说明古应国在今平顶山叶县西北附近,为武王四子封国,称应侯,后裔以应为氏。

狄,周武王之子孝伯,受封于狄城(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子孙以狄为姓。也有说孝伯姓姜,是姜子牙的后裔,他系周成王的舅舅,因原在参卢(山东高青)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封姜孝伯于狄城,建狄国,因地处周国北方,所以称北狄,其后裔以国名称狄。

    韩,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8%。

据《元和姓纂》云:“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代为晋卿,曾孙厥生起,起生须,须生不信,元(玄)孙景侯分晋为诸侯,八代至王安,为秦所灭,复以国为氏。”引文中的“叔虞 ”,即周武王姬发之子,成王姬诵之弟。唐叔虞下传8世,就是晋穆侯,“成师”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昭侯的叔父。被昭侯封于曲沃,号桓叔,故又称“曲沃桓叔成师”;“万”是成师的儿子,在晋国做官,食邑于韩(今山西河津县东北),称为“韩武子”。韩,《史记·韩世家》作“韩原”,注为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战国初期,韩厥的7世孙韩虔(即韩景侯),同晋国的赵氏、魏氏在一起瓜分晋国,分别立韩国、赵国、魏国,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姬午承认为诸侯。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都平阳,迁都宜阳、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又迁都新郑,于公元前230年被泰国灭掉,未代君主韩王安被俘,韩国子孙“复以国为氏”。

    蔺,一是韩厥的第五世孙韩康,得蔺(今山西省柳林县北部)为封邑,后裔称蔺氏。二是晋穆公少子成师的玄孙受封于蔺,后世子孙称蔺氏。赵国名相蔺相如即其后。

    平,战国时期,韩哀侯的小儿子韩茹,封于平(今河南省南乐县东北部),为平侯,后世子孙以平为氏。

    何,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

何姓的得姓充满了偶然性。其本来是被周成王封在韩国的唐叔虞的后代,传到韩安的时候,在南阳一带被内史腾所败,后被秦国所灭,于是子孙纷纷离开河南的老家而分散于各地。其中有位叫韩琙的人,在避难渡河时遭到秦朝官史的盘查。时值寒冬,官史问其姓氏时,他担心暴露了自己身份,便指着寒冷的河水做答,本意是指姓韩,岂知官史曲解其意,以为姓河,并记下了他的名字,韩琙也将错就错,指出自己姓何而非河后,侥幸地通过了盘查,为纪念这次冒险经历,干脆把自己的姓氏改作何,子孙沿用。又据广东省梅县《何氏族谱》载文何氏源于韩武子,后三世有韩厥,封为韩氏,适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散居江淮,讹音以韩为何,后遂为何氏,如今,何姓在南方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1%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为0.5%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4%。

    花,根据《姓苑》记载,花氏出自何氏。其详细渊源史料无考。但何氏源自韩氏,韩氏源自姬姓,是周武王之后。

    韦,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记载,西汉初年,开国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丞相萧何暗中派蒯彻把韩信的儿子韩滢送往南粤。南越王赵佗把韩改姓为韦,即取韩字的半边为姓,并将他封于海滨,自此有了韦氏。汉代的韦贤,为丞相,扶阳节侯,其后官宧相继,名人辈出,唐代为极盛时期。宋代为京兆郡八大姓之首,而后逐渐衰落。

    单,周成王姬诵之子姬臻,受封为单伯,单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作为成周之甸内侯。单伯世袭周之卿士,后裔遂称单氏。

    蓬,周武王支子受封于蓬州(今四川省营山县界),其子孙以蓬为氏。

    彤,周武王封支子于彤城(今陕西省华县境内),建立彤国,为伯爵,世称彤伯,后世子孙以国名称氏,是为彤氏。(未完待续)⑥

    翁姓。翁的本义是鸟头颈毛,是鸟一身之最上的毛。在古代用作对男性老人的泛称,如渔翁、艄翁或老翁。翁姓出自周昭王幼子,出生时双手握拳,他本人未能掰开,昭王亲掰之,却应手而开,乃见其左手掌纹似篆文公字,右手掌纹象篆文羽字,昭王便命其名曰翁,翁的后代称翁氏。也有说以其食采于翁山,子孙以地名为氏。姬姓翁氏的历史有3000年。

    阴,周穆王姬满之后管仲(即管夷吾)的第七代孙管修,任楚国的阴邑大夫,其子孙便称阴氏。到东汉,阴氏在新野发展成为一个 大家族,阴丽华、阴兴、阴识等都成为有影响的人物。

    王史,周共王姬翳扈生子姬圉,姬圉曾孙姬满生姬简,简生业,业生宰,世传均是担任王的史官,故以官“王史”为氏。

    家,周孝王姬辟方之子家父,后代称家氏。

    宣,是周宣王的后裔。“国人暴动”时,召公把自己的儿子顶替太子静交给国人而被处死。共和行政后,周公、召公等拥立姬静为王,是为周宣王。周宣王执政之初,励精图治,刷新政治,周王朝呈现出向上之势,被成为“宣王中兴”。国人美其德,故支庶以王号为姓,即宣氏。

    詹,詹姓的一支出自周宣王,其支子受封于詹侯,故地或在今河南武陟东南詹店,以邑为氏。詹姓敬的始祖为詹文侯。

先秦时期,詹姓活动主要在河南、陕西一带。到晋朝永嘉年间,五胡乱华,北方长期兵荒马乱,中原地区汉人大批南迁,越过长江,进入南方各地。东晋末,詹姓已抵福建地区,清初詹姓进入了台湾。当代詹姓的人口近89万,为全国第一百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1%。詹姓名人有西周大夫詹伯、春秋晋大夫詹嘉、明吏部尚书詹同、四川巡抚詹天颜等,但民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更是受到了国人的尊敬。

    梁,周平王姬宜臼的儿子姬唐,受封于南梁,古城在今河南临汝西,后被楚国所吞并,子孙以邑名为梁氏。先秦时期鲁国也有梁氏,这些均为周文王的后代。姬姓梁氏也有近2800年的历史。

    春秋初梁姓分别起源于陕西和河南,很快散布到山西、河北、山东、江西等地。东晋时梁姓始渡长江进入江南地区,晋末移民福建、广东。唐宋时梁姓的主体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地区。经历东晋和隋唐时期的动乱,梁姓受到了重大损失,他们随中原人群一起离井背乡,向南方和东南方迁移。到了明清时,已在粤桂湘赣四省繁衍很快,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清初梁姓入台湾。

    当代梁姓已达1100多万,为全国第二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3%。广西、广东两省的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河北、山东四省。名人有晋大夫梁益耳、梁弘、齐国孔子弟子梁鳣、汉朝文学家梁鸿、唐朝文学家梁肃、宋抗金巾帼名将梁红玉、清末民初思想家梁启超、民末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当代建筑学家梁思成、散文家兼翻译家梁实秋等。

武,有一支源出姬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少子生有像武字符在手心而名武氏。世人对此一直有疑问。据《春秋》记载,周桓王曾派大夫武氏助鲁隐公伐翼,翼国在今山东枣庄市北,事成后,武氏派其子到鲁隐公处索要佣金,此史可证周平王以后的周王室内有武氏。又有一支姬姓武氏,郑穆公之子公子喜,字子罕,其后为罕氏,世为郑卿,春秋末郑声公时有郑卿罕达,字子姚,亦字子賸,也称武子賸,此为郑国武氏,但都是文王之后。姬姓武氏是组成汉族武姓群体的最主要的成员,其历史最少也有2700多年。

    先秦时期,武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地区。秦汉时分布到山东、江苏等地。唐朝武则天时,武氏家族成为最显赫的家族。当代武姓人口达220多万,为全国九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名人有秦末起义将领武臣、唐朝武则天、北宋画家武宗元、当代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武剑西等。(未完待续)⑥

    狐,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狐,其支庶子孙以先人之名命氏,称狐氏。

    林,比干之后是主支。但周平王有个儿子字林,其后裔以林为姓。

    精、从,周平王之子姬精,受封为从侯,称精从氏,后分氏为精氏和从氏。

王,王氏当今中国的第一大姓。王,“天下所归望也”。三划而连其中谓之王,三划代表天、地、人,是古代君主的称号,这是王的本意,在夏朝以前,一国国君不称“王”而称“氏”。夏朝的君主改称为“后”。进入商朝以后,国家的君主才称“王”,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开始也称王,但形式上还需要得到弱势的周王室的认可,并加以封赐,进入战国时代,只要是有实力的诸侯,纷纷自封为“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称国君为“皇帝”。秦汉以后,“王”不再是国君的专有的称号了,成为爵位中的最高称号,而赐封于宗亲或功勋大臣们,王作为爵位称号一直沿袭到清朝灭亡。王姓的始祖往往出身于帝王世家,这是王姓先人对“王权”和血统概念的崇拜,是一种精神图腾,从而形成了帝王后裔某支氏族的称谓,最终产生了王姓。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近一亿人口。王姓的源流较为复杂,但多为周文王之后。《氏族略》云:京兆、河间之王,系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姓纂》载:“太原王氏自周平王孙赤,赤奔晋,晋用为并州牧。自赤至龟八代牧并州,至文钊封晋阳侯,元孙卓,历魏晋为河东太守,封猗氏侯,死,葬河东。此太原王氏之所自出也。

主支琅琊王氏,乃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姬晋字子乔,聪明早慧,未成年即已名闻诸侯。周灵王22年(公元前350年),京师洛阳附近的谷、洛二水泛滥成灾,威胁王宫,灵王准备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晋认为不妥,应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拯救民众,这本是好主意,但灵王不听,太子晋因直谏而谪居晋阳县,赐姓王,配刘氏,生一子名宗敬,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从《客家史料汇编》中把周灵王太子姬晋之王,列为太原王氏。王子晋也因此成为王姓的得姓始祖。

据史料记载,太子晋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这支王姓重新显贵。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姬姓王姓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他们所敬的始祖是太子晋。

    姬姓王还有三支:毕公高的后裔,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其孙魏    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  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郡,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后以王为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

    另一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他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历史了。

    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成为王城王氏。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

    各姬姓王氏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大约90%都出自姬姓王。

    还有妫姓王是田安之后,在全国王姓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当代王姓据最新统计为9700万,为全国第一大姓。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为王姓第一大省。

王姓名人较多,在全国排第一位。战国军事家王诩、王错,秦名将王翦,西汉王陵,出塞和亲的王昭君,篡汉的王莽,东汉哲学家王充、王符,东晋名相王导、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魏晋之际医学家王叔和,唐朝诗人王维、文学家王勃,五代十国的闽国国君王审知,明哲学家王守仁,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清训诂家王念孙,民国著名学者王之五、王国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王树声、历史学家王仲荤、著名作家王衡(鲁彦)、金属材料价王景唐、五笔字划创始人王永民等。(未完待续)⑥

    宾,据《路史》记载,周桓王姬林的后代有宾氏。

    惠,周惠王姬良的后裔,有庶出子孙以其王号为姓,称惠氏。

    甘,本意为含。甘美之物是人所喜爱含在嘴里的东西,因而引申为甘甜。甘姓有姜姓和姬姓两个起源。

姬姓之甘。周武王灭商,封同姓于畿内甘国,故地在今河南宜阳,即姜姓甘国古地。周平王东迁洛邑(即今河南洛阳)时,并同姓甘国为周邑。周惠王封少子太叔带食采于甘,子爵,称甘昭公,其后以邑为氏。姬姓甘氏的历史有2600年。

    几千年来,甘姓的传统一直是比较单一的。先秦时期,甘姓主要活动在河南一带。而后向全国其它地方扩散。

    当代甘姓的人口约有84万,为全国第一百五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7%。目前甘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西,约占全国甘姓人口的13%,全国甘姓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这六个省区集中了甘姓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重庆、安徽、福建。这五省市又集中了甘姓人口的23%,全国形成了以赣湘为中心向外减的甘姓分布区。

    甘姓名人有:战国秦国左相甘茂.上卿甘罗,三国吴国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晋梁州刺史甘卓,五代前蜀大司马、晋国公甘宗佶,南明郑成功部将甘辉,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甘泗淇等。

    兰姓,春秋时郑文公之子郑穆公,其母怀穆公之日,梦见天使送来兰草,于是穆公出生后取名为兰,也称公子兰。传说郑穆公病危时,命身边侍从把房中的兰草割掉,随之而亡。其子孙们感到这太神奇了,把兰草看作神草,穆公的一支庶出子孙遂以穆公之名为氏,姬姓兰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当代兰姓的人口约84万,为全国第一百五十四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7%。自宋朝至今1000多年中,兰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兰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西,大约占全国兰姓人口的14%。江西、黑龙江、四川、广西四省集中了兰姓人口的43%。其次分布在贵州、辽宁、内蒙古、重庆、河南、陕西,这六省区又集中了兰姓人口的27%。

    兰姓名人:东晋十六国前秦将军兰殊,后燕北平王兰审,唐右武卫将军兰长基,燕州刺史兰大逵等 。

    巩,本义是以皮革束物,《易经·革卦》上说“巩用黄牛之革”,即为此义。

    巩姓系出姬姓。周惠王封其少子于巩作国(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后裔以邑为氏,姬姓巩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多年。

    当代巩姓的人口大约有37万,为全国第二百二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9%。巩姓名人有西汉侍中巩伋,南宋淳熙进士、提辖左藏库卒巩丰,大理寺巩嵘,六朝武略将军巩信,明朝航海家巩珍,清朝康熙进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当代电影明星巩俐等。

    缑,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姬晋,生子曰宗敬,任周朝司徒,得缑(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南缑氏镇)为封邑,后代称为缑氏。

    年,周灵王之子王子年夫,在周王室动乱时被杀,其后裔便以年为姓。

朝、晁,周景王姬贵的太子早死,欲立宠爱的小儿子王子朝为太子,事未成,景王便逝。此时,王子丐暗中结交晋国的君臣以作外援,遂与王子朝争夺王位。而周朝的执政卿单氏和刘氏则拥立王子猛即位,就是周悼王。王子朝煽动兵士赶走悼王,晋国干涉,送复悼王复位。不久,悼王暴死,王子丐继立为周敬王。次年(公元前519年),王子朝又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起兵赶走敬王,自立为王。三年后,晋军助敬王复位,王子朝逃于楚国,其后裔以朝作姓,又周朝的古字作晁,亦作晁氏。

    党,周王支庶之后。上党,春秋时晋大夫之采邑,故地在今山西长冶北,晋大夫党氏之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氏甘是哪个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