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为了帮助同学们加深对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本文试作具体分析。

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更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了人才的选拔,提高了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

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通过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科举考试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它广泛网罗人才,对社会的稳定及发展,都是有益的。

4.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促使各民族使用汉语言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5.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对亚洲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朝、越三国模仿中国设立科举制度,虽各有特色,实施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但对于三国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传到日本、朝鲜、越南,而且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16世纪以后,许多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纷纷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介绍到西方。

曾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用较为突出,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科举制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四点。

1.用科名羁縻人才,统治人民思想

科举制将教育和做官直接联系起来,以科名荣誉,令天下读书人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使举人、贡士等安富尊荣、效忠君上,这就造成中国古代教育“官本位”的思想。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梦想整日埋头苦读,在“功名”二字的利诱下,不再关心国家的盛衰、人民的疾苦了,他们俯首帖耳地服从封建统治者的一切安排。唐太宗曾登上宫殿正门,看见进士们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八股文体严重束缚了思想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内容单薄,两两对偶,规律严,束缚多。士人只钻研作文诀窍,知识面已狭窄到极点。“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让大多数读书人经历头白齿摇、终老科场的失意;让万千学子困死考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终生一事无成。

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一些清醒的士人发出了“科举杀人”的呐喊。顾炎武曾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龚自珍在诗中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完全以科举考试为准尺而调节、变化,成了考试的预备场所,混淆了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4.科举仅存“进士”一科,限制了社会所需的多种人才的成长

广大士子专在“四书五经”中耗费心力,而不注重实学。跟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艺术与科技门类的知识文化由于远离科举而遭冷遇。鄙薄自然科学技术与实际能力,造成知识分子孤陋寡闻。清末,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旧式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应付不了国难当头的局面。至18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贩卖鸦片毒品,中华文明古国屡战屡败,国破家亡,陷入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是中国古代一项涉及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基本制度,它曾长期左右着士人的命运和文风时尚。1300年间,传统中国官僚政治、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皆以科场为中心得以维系和共生,科场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和人文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在有不少地方还有用科名命名的食品或习俗。如:一些地区的“状元红”酒、“状元豆”等食品,体现的也是从前人们对科名的崇尚心态。开封现在还有“进士糕”、“状元饼”等传统名点,是人们馈赠亲友和招待贵宾的高级礼品。在厦门、漳州、泉州、金门一带,中秋节有“夺状元饼”的习俗。

状元筹(又称“状元签”)的出现是与科举制密切相关的。状元筹,是明清時期流行于士人阶层的博弈用品。状元筹是古人寓教于乐的娱戏,力图激励人们公平竞争、进取向上。当然,也有人用它来占卜流年运气或把它当作赌博的器具。

总之,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它成为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强化皇权专制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安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摄影图片展开幕》“跟踪训练”

3.(1)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等等。

(2)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②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支持改革,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

n多题提供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数学思维,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的试题、试卷、知识结构、学习工具等内容。

n多题():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武器,考试是检验知识学习结果的工具,所以,考试不是终点,而是查漏补缺,校准方向的起点。最后更新时间:Sun Mar 28 :18 GMT+0800 (China Standard Time)

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散发着生机和活力,为古代统治者选拔人才发挥了极其大的作用。到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发展的更加极致,明朝前期的科举制度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过于程序化的考试标准,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明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明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用的教材仅限于《四书》《五经》,这一硬性规定,导致当时的文学和实务等方面的知识被忽略,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程朱理学处于一个极其高的地位。

明朝前期考试所书写的格式没有标准要求,这是元朝留下来的考试制度,明初继续延用。到了明朝成化之后,考试的格式出现了标准化,即为八股文。

八股文有一套具体的模板,都是一些前人留下的具有规律性的内容。虽说依照这种考试的标准格式可以让整个考试更加的规范,但是由于这种标准化的格式让学生的思维都变得非常的固定,死板。

考生们都是套用一些已有的知识来进行答卷,没有自己的见解。当时在整个考生群体中都弥漫着一股不良的风气。

明朝时期的考试时间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的考试时间都是固定的,所以这有利于考生们做好时间的规划进行复习。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的说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朝这一时期,对于考试作弊的现象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为的是能够更加公平的选拔出人才。为了防止学生们作弊,在考生入场前会进行全身的搜查,考官要暂且回避,为了防止作弊,还规定考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进行答卷。

二、明朝科举制带来的影响

程朱理学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主流思想,这一思想有利于当时封建阶级的统治。由于考试的教材十分的固定,导致当时的考生目光变得越来越狭窄,整个人充斥着一股颓丧,行尸走肉般的气息,不再具有以往的活力。

可以说当时的封建政权达到顶峰,但是社会的文化因子,却变得固定没有流动性。明朝的八股文考试模式也更加促进了独尊儒术的思想,考生能为了获取入官的资格,长时间进行固定且死板的考试训练。

那些四书五经的思想就潜移默化的深入了他们的骨髓当中,并且这种儒家思想还会经由他们之手影响到下一代。

由于思想的固定,考生们考试的目标也变得过于追求功利,人们把学习儒家的思想变成自己步入官途的快捷途径,没有去深入理解和实践儒家思想的积极意义,没有学习到儒学思想的批判精神。

当时所有考生的考试教材都固定,所有考生学习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即使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人也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要的梦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当时的一些岗位需要责任心,细心而且行政能力强的人才,而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中,很少有具备这种资格的人。当时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胜任岗位,为国家效力的人也少之又少。

明明是为了选拔人才才实行的一系列科举制度,如今却反过来限制了真正的人才。当时的岗位需求和考生本人综合素质不符,所选与所需不对等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明朝时期的统治者以思想禁锢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封建王朝,殊不知这种思想的固态,不利于整个社会的思想流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从明朝考生们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可以见得,一旦思想变的固定,人们的目光就会变的狭窄,局限在追功逐利的心态。

学习的初心我们应该要一直保持,以追求诗和远方的心态去学习,可以获得更加宽阔的眼界和更加有理想的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