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的大意和赏析

  杜甫是唐代诗歌的另一座高峰,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里选读他的七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1、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3、天末怀李白 (杜甫)
  4、月夜忆舍弟 (杜甫)
  5、登岳阳楼 (杜甫)
  6、客至 (杜甫)
  7、蜀相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获落,白手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苍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②.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③.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④.
  ①天末:即在远方. ②君子:指李白.③魑魅(chīmèi):泛指鬼怪,此喻小人.
  ④“应共”句:屈原含冤沉江,李白受冤遭贬,二者有相同之处,故有此语.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杜甫流寓秦州.李白在至德二年(757)因事被捕入狱,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次年中途被释放.但杜甫不知李白遇赦,遂成此诗.诗以凉风写起,对景相思,表达了对李白的一片牵挂之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杜甫把李白同屈原相提并论,对李白惺惺相惜.杜李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从诗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②.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①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边秋:边塞的秋天. ②无家:意指兄弟分散,家不成家.
  这首诗写于杜甫贬官华州后.当地发生饥荒,杜甫乃弃官西去,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怀念胞弟而作此诗.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除了思念兄弟,也在诗中寄寓了国家破碎的沉痛心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语意平淡而感情深沉,从而成为经年传诵的名句.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①.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②.
  ①吴楚:两古国名,约吴在洞庭东,楚在其西.坼:分裂.是说吴楚被洞庭湖分开.乾坤:宇宙,天地. ②戎马:战马,这里借指战斗生活.凭轩:倚窗.
  大历三年(768)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登岳阳楼后作了这首即景抒情的优秀诗篇.这时杜甫已五十八岁,既老且病,生活异常穷困,心情是很郁闷的.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而是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的多难而叹息.诗一开始用极为自然的对偶句抒写登楼时的欢快心情,接着写登楼所见,仅十个字,概括地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阔气势,意境开朗壮阔.后两联面对茫茫湖水,诗人忘却了个人的穷困之境而忧国伤时,深沉感人.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着相似的情感起伏线.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②.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④.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⑤.
  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县令的美称.②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③蓬门:茅屋的门.④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几种菜,无兼味,谦言菜少.樽:酒器.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⑤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馀杯:余下来的酒.
  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面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表现出宾主之间无拘无束的情谊,诗人为人的诚朴厚道跃然纸上.诗中流露出一种闲适恬淡的情怀,诗语亲切,如话家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⑤.
  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 ③黄鹂:黄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 ⑤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今河南巩义人,祖籍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出生于北方名门望族,其祖父为“唐初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家学渊博。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聪明顽皮,七岁能成诗文。十几岁开始四处游历,期间,考试落榜,后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困居长安十年,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后又遭遇战乱,避乱入川,开始在外漂泊多年,在成都生活多年。最终死于返乡途中的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昨夜恰好下了一场喜雨,今天复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原文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大意是:春雨来的正是时候,这场及时雨,似乎很会挑选时辰。春季刚刚开始,正是万物复苏萌发生长的季节,春雨恰恰在万物最需要的时候降临。细雨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在夜晚静悄悄地下起来。细细密密,悄无声息,默默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里,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一片黑茫茫的。只有江边渔船上,点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如若清晨早起,去看雨水打湿的红色鲜花。锦官城的大街小巷,必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繁花盛开。


这首《春夜喜雨》,是杜甫50岁那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诗歌正文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诗人的喜。这首《春夜喜雨》,主要抒写了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最近,结合时节,连续复习了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同样,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也是一首儿童启蒙诗,老幼皆知。总的来说,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正因为杜甫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加上他对日常生活情节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该诗十分细腻,且又十分精炼,层层递进,按照“盼雨——听雨——看雨——想雨”四个情景,细腻逼真,曲折有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对春雨的喜爱,进而,盛赞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单纯从精妙处来看,首联和颔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字字珠玑,千锤百炼,精妙绝伦,不愧为千古经典名句。当然,后两联也不乏经典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全诗句句赞叹好雨,字字洋溢喜情,题目中的那“喜”字,在诗里没有露面,而“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表现了诗圣杜甫高超的艺术技巧。

今天复习杜甫的《绝句二首》,原文如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的大意是:春天的白日,一天比一天长。春日阳光普照,无限江山沐浴着春光,格外秀丽,景色宜人。春风轻轻柔柔,不时送来一阵阵花草的芳香。经过春雨的滋润,泥土变得湿润松软。春燕飞来飞去,忙忙碌碌,来回衔着湿泥,忙着构筑巢穴。在春日的照射下,沙子上很暖和,成双成对的鸳鸯在上面打起瞌睡。

江水蔚蓝,碧波浩荡。碧绿的江水,衬托着水鸟,显得其羽毛更加雪白。重峦叠嶂,郁郁苍苍,绿意盎然。花红似火,在青山的衬托下,像要燃烧似的。今年这个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杜甫的《绝句二首》,写于成都草堂,以诗为画,简洁明快,色彩浓艳,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第一首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甫诗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反映了杜甫经过多年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杜甫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第二首是一首抒情小诗,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情景交融,以景寓情,情深意长,言婉意深,独具风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杜甫心中沉重的乡思。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体会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特点:前者充满浪漫意义色彩,想象力丰富,词藻华丽夸张;后者充满现实主义色彩,对景物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出来的美景仿佛就在眼前,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二人的诗歌各有千秋,平分秋色,不愧为“诗圣”和“诗仙”。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今天复习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如下:


这首诗的大意是:早春之际,冬雪尚未融化。两只精美的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间,欢快地跳来跳去,婉转地放声歌唱。一队整齐圣洁的白鹭,正在扶摇直上,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雪山上,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数不清的船只,那是自万里之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杜甫的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用绝句的方式,写一景一物,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灵感写下来,抒发一瞬间的感受。通过对“草堂”周围壮丽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他平静的心境,喜悦的心情。

全诗四句,四幅画面,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草堂春景图”,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相互映照,相互衬托,色彩绚丽,有声有色,意境深远。其显著特点,就是全诗极为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杜甫的这首诗,除了表达友人重新坐镇蜀地,自己可以重回草堂的喜悦心情,更深层次的是要表达“安史之乱”的平息,交通恢复后,可以实现回家愿望的喜悦心情。而且,后者的喜悦远大于前者。

通过学习杜甫这首诗,我们也应有所思考。今天是阴历三月十一,再过十多天,就要立夏了。春光尚好,且从忙碌、烦闷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得到休养。忙里偷闲,就是生活中最好的调味剂,更是人生大智慧。就算身处物欲横流的氛围,也应保留一份闲情雅致。

今天复习杜甫的《春望》,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的大意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春天来了,由于战乱,长安城里人烟稀少,草木却十分茂密。为国家纷乱的时局而感伤,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为离别而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如今,头发少的可怜,简直就要不能承受插簪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春,杜甫身处沦陷区,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杜甫的这首《春望》,全篇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采用了比喻、对比、拟人、夸张等写作手法,将战时城池破败,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杜甫重史实的写作特点,使本首诗得以作为“安禄山之战”的重要的补充史实资料保存下来。这首诗作为杜甫的代表作,很好的继承了杜甫重于叙事、写实的诗歌特点,体现了杜甫“诗圣”的高超文笔和历史表现力。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春日下的长安城,杂草丛生,凄惨衰败的景象,透过这种画面,杜甫不由心生感慨和悲叹,由此产生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表现了他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气度。一句“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今天复习杜甫的《蜀相》,原文如下:


这首诗的大意是:到哪里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映照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树叶白白的婉转鸣唱。为了商讨统一天下的大计,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多次垂询。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继业,两朝老臣,忠诚满腔。可惜,出兵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如此结局,常使后世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杜甫46岁那年,因直言进谏,触怒了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47岁时,关中大饥荒,他被迫弃官不做,携家逃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当年12月,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次年春天,由于政治失意,人生困顿,因此,他刚到成都,便去游览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想在自己的偶像诸葛亮那里寻求心灵寄托,在那里,杜甫写下了这首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蜀相》。


杜甫这首《蜀相》,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怀古与咏怀高度契合,表达出一种可让天下英雄同悲的强烈情感。整首诗写人写景,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言简意远,把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忧思巧妙统一,是一首震撼力极强的吟史杰作,诚然是“诗圣”的代表作,不愧为唐诗中的绝品。后人评价这首诗悲壮雄劲,为七律正宗,因而,这首诗被称为怀古诗的典范之作。

怀古诗说到底都是咏古抒怀,杜甫的这首《蜀相》,看起来都在写蜀相诸葛亮,但仔细阅读,你会发现,杜甫已经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内心情怀,完全融入到对诸葛亮的景仰与痛惜之中。诸葛亮是杜甫心中的理想人物,虽时代不同,但他们的人生理想与情操是相同的。最终表达了他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存忠君报国之心。

这首诗的末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谓落笔沉挚,力透纸背,高度颂扬武侯执着追求的奋争历程,深切挽唱诸葛丞相壮志未酬的悲壮事迹,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壮怀激烈、仰天长嚎的悲壮心情,令天下仁人志士,无不感慨万分,赞叹不已!古往今来,感叹武侯的后世英雄们,敬佩武侯的才略和功业,同情他的艰难奋争经历和壮志未酬的遭遇,无不泪流满襟。杜甫有匡扶社稷的远大理想,虽于乱世未能如愿,但依然有英雄的豪气,心念武侯,高山仰止,这能不使他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吗?

今天复习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如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首诗的大意是:拉弓,应当要拉最坚硬的弓。射箭,应当要射最长的箭。射人,应该先要射马,捉拿贼寇,应该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必须要有一个限度,不能滥杀。各个国家终归都有自己的边界,不应无限制地侵略扩张。如果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应适可而止。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杀人不是唯一的目的。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 全诗妙语连珠,慷慨陈词,直抒胸臆,颇富韵致,饶有理趣。从艺术构思上说,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表达了“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普遍好评。

以前也做过探讨,唐代诗歌重情韵,以抒情为主,以议论成名篇的微乎其微。然而,杜甫这首诗的议论却成为了千古绝唱。这首先归功于其自身博大的胸怀,深刻的见解,而且,诗中采用了重复、排比、转折等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强化了诗歌气势和表现力,为其增色不少,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名篇。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二句是千古经典名句。马的目标较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形象生动,说理清晰,一语中的,很有实用价值,也很有说服力,流传度极其广泛,深得后人赞许和认可。

今天复习杜甫的《八阵图》,原文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的大意是:诸葛亮的功劳,是建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诸葛亮的名声,是创造了用来指挥军队作战的八阵图。江水日夜流逝,但镌刻着八阵图的石块屹立不动,此功名永存。唯一的遗憾,就是在吞并东吴方面严重失策,不应急于求成。


杜甫在54岁那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这首《八阵图》便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是其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


杜甫的这首《八阵图》,融凭吊古迹与咏史抒怀为一体,看似在凭吊,实则写人,在写人中寄托自己的认识、评价、抱负和人生的感慨。全首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厚,给人一种余韵未尽的感觉,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整体来看,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同样,这首《八阵图》与其前期创作的《蜀相》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与此同时,也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深感遗憾。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他本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杜甫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今天复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如下:


这首诗的大意是: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唐朝官军收复叛军腹地幽州、蓟州的消息。刚开始听说这个好消息,分外欢喜,以致喜极而泣,眼泪洒满衣衫。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愁云顿时消散,哪还有一点的忧伤?忧愁已无影无踪。胡乱地卷起平日所读所作的诗书,迫不及待地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艳阳高照,即便已是老夫,此时也应当放声高歌,开怀痛饮。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到处都是明丽的春天景色,正好携妻将子一同返回故乡。我的心早已飞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舟行如梭,先经过巴峡,再穿过巫峡。快马加鞭,很快就到了襄阳,然后再直奔洛阳。


据记载,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杜甫51岁那年春天。上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杜甫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七言律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先写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后写自己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直抒胸臆,奔涌直泻,明白如话,水到渠成,对仗工整,佳句叠出,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抒情佳作,既写出了真实感情,又写得曲折深沉。大家都知道,受时代背景和当时历史大环境的影响,虽然,唐玄宗时代创造了“开元盛世”,但后期疏于朝政,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经历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劳苦大众深受其害。杜甫始终是关心人民疾苦的,创作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他自己又经历了长期的苦难生活,这就培养了他深厚的感情基础。在这首诗里,他只是把这种真情实感写出来,让这种感情自然流露出来,深沉而不浅露,曲折而不做作。

今天复习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原文如下:


这首诗的大意是:李白文思敏捷,且以豪饮闻名,常以酒助诗兴,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经常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喝醉了,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玄宗泛舟白莲地,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李白喝得醉醺醺的,不肯上船,自称我是酒中的神仙。


据记载,杜甫34岁那年,初到京城长安。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都是善饮之人,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史称“酒中八仙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专门为这八人写的“肖像”诗。


杜甫这首《饮中八仙歌》是专门描写李白的“肖像诗”,短短的四句诗,二十八个字,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方面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将李白塑造成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强烈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体来看,这首《饮中八仙歌》的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性格鲜明,别开生面,不愧为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诗圣杜甫以诗歌的形式,为诗仙李白塑造了一幅性格鲜明、惟妙惟肖的肖像画,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这正是千百年来人民所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为了加深记忆,习读《登高》之时,专门查阅了相关资料。


据资料记载,《登高》一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季,也就是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年。当时,战乱尚未完全平息,生民涂炭,百业凋零,真真是国破山河在。而当时的杜甫,有家不能回,无奈地客居在夔州。这一年的重阳节,已经人近暮年且多病缠身的杜甫,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上,极目远眺,感慨万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大致意思就是:秋风劲急,天高云阔,凄哀的猿鸣声不绝于耳。沙洲边江水清澈,到处都是洁白的沙粒,飞鸟在低回盘旋。无边无涯的落叶,萧瑟落下,无尽的长江之水滚滚东去。离家万里,常年在外,无处不在的悲秋景色,亲人离散,只有垂垂老矣身缠疾病的诗人独自登上高台。


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孤独的登高望远,从而发出悲叹,时间流逝,草木凋零,疾风哀猿,满目萧杀,更可悲可叹是自己人生多艰和壮志难酬。

后人对这首旷世悲歌,多有评价,甚至称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自然不敢妄加评论。

是啊,一首古诗,就是一个说不完的故事,冷暖自知,悲喜自知。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思和感慨。

话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因言获罪,新遭贬谪,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大概就是军队的小参谋或者文书之类的吧。

那个年月,正赶上安史之乱尚未完全结束,社会依然动荡不安。说起来,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也真是够悲催的,空有经天纬地之才,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生不逢时,半生漂泊,居无定所,再加上文人的执着个性使然,仕途也不顺遂,自然而然地就落了个艰难苦恨繁霜鬓。

可日子再苦再难,还是要过下去。

一天,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途经华州奉先县,突然想起,这里的某个乡下还有自己一个少年时代的好友。这个好友,因为没什么功名,只知道姓卫,在家排行老八,姑且称之为卫八处士。二十多年不见了,再不见,自己都已经年过半百,怕是相见无期喽。于是,打定主意,前去拜访。

一路打听问询,终于见到这位叫做卫八的好友。一见面,两人都激动不已,不胜唏嘘,秉烛夜话。当年离别的时候,两人都还是风华正茂的青葱少年,人生聚散无常,多年不见,而今已经满脸沧桑,鬓发花白。无论如何,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不知今夕何夕,只知道今天是个好日子。但问起那些年少时的好友,大多已经故去,心里不免激动感慨不已。

两人又说到各自家庭情况,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不无感慨地说:你看咱们当时分别的时候,你还没结婚,忽然之间,孩子都这么多了。而且,你的孩子多孝顺啊!对待我这个老辈的朋友恭敬有加,礼数周到,还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卫八说:啥都别说了,孩子们赶紧置酒做饭,上好酒,上好菜,我要和你这位诗人大爷好好喝一杯。来来来,咱们见面不容易,咱要连干十杯。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说: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也感谢老朋友的深情厚谊,干十杯就干十杯,我不会醉的。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说,明天我们又要天各一方啦,后事不知怎样。我得赋诗一首: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那一年,诗人已年过半百,辗转漂泊,历尽沧桑,暂时落户在成都西郊,自己搭建了几间草房,今人称之为杜甫草堂,稍稍过了一段清苦,但还算安稳的日子。


春暖花开,绿水环绕,草堂周边环境堪称优雅。然而,古人也是人,是人就免不了俗。当时的诗人,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别说是那些个达官贵人,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懒得搭理他。正应了李白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毕竟,诗圣也是圣嘛,想不寂寞都难。平日里,也只能是孤独地看着白鸥自由自在的飞翔~原文对照: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一日,他娘舅家的表哥崔明府,也就是崔县令,托人捎信,告诉诗人要来看望他。听到这个消息,诗人分外高兴,他和表哥是一起玩大的发小,又是至亲关系,能够久别重逢,不高兴不兴奋才怪呢。约定的日期到了,诗人早早的起来,忙不迭地先把那个柴扉打开,一阵忙乱,竟然忘记了打扫被落花埋没的院中小道~原文对照:“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诗人亲热地抓住表哥崔明府的手,热情而又满含歉意地说:表哥啊!表弟我太穷了,混到今天这个地步,真是太惭愧了。你看,我现在住的这几间破草房,地处偏僻,离得城里的集市太远了,想多弄几个菜,都办不到。再说这酒吧,就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咱哥俩也只能凑合着喝点往年酿的陈酒啦~原文对照:“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菜虽不多,酒虽不好,但是哥俩好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备至。喝到高兴处,仍觉的不过意。紧紧拉住表哥崔明府的手,兴高采烈地说:表哥,亲表哥,今天能够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我怎么觉得,咱哥俩喝的还是不够尽兴,只要你首肯,我马上把我们家邻居老头喊过来,陪着你再喝几杯。表哥崔明府爽快地说:好啊,既然是邻居,不就隔着一道篱笆嘛,没外人,快快喊过来,我们一起畅饮~原文对照:“肯与临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篇一:上海一年级下古诗(八首)

春 眠 不 觉 晓,小 娃 撑 小 艇, 处 处 闻 啼 鸟。偷 采 白 莲 回。 夜 来 风 雨 声,不 解 藏 踪 迹, 花 落 知 多 少。

家长评价( )浮 萍 一 道 开。 家长评价( )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江 上 往 来 人,但 爱 鲈 鱼 美。君 看 一 叶 舟,出 没 风 波 里。 家长评价( ) 悯农二首(其一) 唐 李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家长评价( )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家长评价( )

篇二:《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三:《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4、感受诗歌中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悲。

5、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题目意思是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二)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兼备,浑然一体。

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

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论及。故此从略。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

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秋兴八首》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或即景含情,或借古喻今,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必须细心体会,方能领略诗的妙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范文大全李少石(八首)在线全文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蜀相的意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