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什么时候开始做尊称?

第二个学期做以下练习(十)至练习(十八)的内容:

1、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语法条件。(四种即可得满分)

答: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2)、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

3)、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

4)、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答:古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的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作动词带上宾语后,动词和宾语之间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区别两种用法的关键是:看动词所带的宾语是否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是否产生动词所产生的变化,如果发出动作、产生变化,则为使动用法,反之,则为意动用法。如:

①句中“绿”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带宾语“江南岸”,春风吹过后,“江南岸”必将变“绿”,故“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②句中“小”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带宾语“鲁”,孔子登上东山,“鲁(鲁国)”并未因此而变小,故确定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名词用作动词,王,霸:称王,称霸。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孔孟之道,一直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必须重视内在修养的提升,才能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到无忧无惧。孟子则详细解释了这种内在力量,他称之为“浩然之气”。

下面我们分享《孟子》的十句名言,感悟一下什么是“浩然之气”:

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点评:这句话广为人知,千古流传。表面上讲,这是博爱的胸怀,高尚的道德;究竟上讲,这是圣贤的境界,是觉悟后的正知正见。

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点评: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才能得到百姓们广泛的支持拥护,也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再坚固的城池,再好的时机,都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只有“人和”才是最主要的,不能施行仁政的暴君,下场必然是众叛亲离,以失败告终。

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点评:儒家常讲仁政,主张以德服人,让百姓心悦诚服,自动过来依附于你,而不是靠武力去征服。

拥有的道义的人,自然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到了最后,整个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于他;失去道义的人,就很少有人帮助他,甚至到了最后,连父母妻子都背叛他。

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点评:这句名言历来都是仁人志士的人生座右铭,两千多年来,一直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着我们历代炎黄子孙,为坚持正义而努力奋斗,顽强拼搏。

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点评:这是知识分子最常用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君子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即使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君子也要“独善其身”,保守好自己的真心本性;如果在飞黄腾达时,就要尽力让天下人也都保持纯净纯善的本性。

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点评:爱和敬是一种双向的关系,是相互的,有春种才有秋收,有付出才有得到。只有真诚的去爱别人,才会得到别人永恒的爱;只有真诚的去尊敬别人,才会得到别人永恒的尊敬。

很多人经常抱怨——不被人理解,不被人尊重,没有人爱自己。这种人就要好好学习一下这句名言了,只要懂得一切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任何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七,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

点评:成语“舍生取义”就是出自这句名言。两千年来,孟子的这句话,成为历代中华儿女的人生价值观,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危难,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总会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舍生忘死,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坚守道义,正是他们,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点评:每当在遭受磨难与坎坷的时候,就很容易让人想起这句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忧患为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并且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点评:孟子的这句名言,首次提出了“君为轻”的思想,这不仅是在古代,乃至现在看来,也是智慧之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因为有了百姓,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国君。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国君是因百姓才产生的,所以一定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国家第二,国君排在最后,这才符合客观规律,否则便是本末倒置。

十,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

点评:我们做学问,修身养性,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为了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那怎样才算品德高尚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不为外物所扰,始终保持先天的本真之心,像婴儿一样至纯至真、至善至美,这不但是君子,都可以成圣成贤了。

对于孟子的这十句名言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子花什么时候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