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是刘秀的后代吗?

开国帝王严格意义上从刘邦算起,毕竟秦始皇只是“摘桃子”的,长平之战后秦灭六国只是时间问题。刘邦没有去找牛人祖宗,而是给自己老爸戴绿帽子,说自己是蛟龙与老妈交合生的儿子,看来是“龙子”。其实夏商周都是寻找禽兽作为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的帝王都是“鸟人”后裔。后来的帝王不一样,开始寻找牛人做祖宗。

王莽是第一个“禅让”的皇帝,他自称是齐王田建的后裔,田氏出自陈国公子田完,陈国又是 虞舜的后裔,因此王莽就给自己找了个牛气的祖宗舜帝。

刘秀自称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 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究竟是不是当然没有人敢质疑。刘邦开创了汉帝国,后来姓刘的都可以自称是刘邦后裔。

曹操自称是汉高祖时期的大将、汉惠帝时期的丞相曹参后裔,但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曹操是不是曹腾从子侄辈抱养曹操的父亲曹嵩,尚未可知。既然曹操说自己是曹参之后,敢质疑的也该被杀了吧。

刘备自称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裔,看来与东汉皇帝关系不错,都是汉景帝之后。

孙坚自称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 的后裔,其实吴朝的开创者严格意义上是孙坚的儿子孙策,可惜孙权对孙策很快翻脸无情,连陈寿、裴松之都看不过去。

司马懿就更牛气了,自称是高阳 之子重黎的后裔,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一看就是与众不同。

刘裕自称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这个比刘秀还要扯。当然,刘裕也姓刘,谁敢说他不是刘邦家族的后裔?

萧道成自称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只要是姓萧的,都可以自称是萧何后裔。刘邦不仅帮助了曹参让曹操认祖宗,还帮助了萧何让萧道成、萧衍认祖宗。

萧衍自称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是不是真的没人知道。

陈霸先自称是汉太丘长陈寔的后代,陈寔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与钟皓、 荀淑、 韩韶合称为“颍川四长”,后世尊为颍川陈氏之始祖。陈姓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陈霸先似乎与王莽同一个祖先。

拓跋跬自称是黄帝后裔,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拓跋氏是昌意之后。拓跋氏自称望出颍川郡、雁门郡。

高欢自称是西晋玄菟太守高隐六世孙。能找一个太守做祖先,也说明高欢不是出身卑贱,也有高贵血统。

杨坚自称是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出自弘农杨氏,那也是汉晋豪门。

李渊自称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后来又说是汉朝“飞将军”李广后裔,更进一步说是先秦李耳(老子)后裔,这也是唐朝人吹嘘李广、供奉老子之所在。

朱温自称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先秦的邾国,也是朱氏的始祖。

李存勖自称是继承唐朝李氏,出身于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 ,世为沙陀酋长。祖父朱邪赤心 镇压庞勋兵变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为李姓,编入宗室谱籍。

石敬瑭自称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汉景帝时丞相石奋的后代。可惜刘邦麾下大将没有姓石的,不然一定会自称是这位大将之后。

刘知远本是沙陀族,自称是东汉明帝后裔。自称是后裔很简单,还不需要象刘备那样找个族谱证明一下,你是皇帝你说是就是了。

郭威自称是西周时武王的叔叔虢仲后裔,只是郭威没有自称是郭嘉或者郭子仪后裔,似乎有些不妥。

后来的帝王开始不太讲究出身,不过灵异事件还是不少。

其实纵观 一生,你就会发现刘裕的爱好之一就是灭人全家。刘裕此人恩怨分明,对好我就宠你疼你,敢惹我就灭你全家,但刘裕并没有灭司马一家,相反他还让司马皇帝的女儿当了自己太子的太子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个问题是想问,为何之前登基为皇者不诛灭禅让的先朝皇帝,而刘裕却要诛杀灭司马德文,司马家到底做了什么,为何让刘裕开了这个坏头。

这个故事还要从秦朝末年说起

为什么说刘裕杀司马老儿,还要说一下秦朝末年?因为在刘裕以前主动让位的皇帝,是不能随便杀的。

秦始皇做梦都没想到,祖宗六代创造下来的的底子,能被自己儿子,几年就霍霍没了,秦二世怕宗族反对他,自立为皇,就将自己的亲兄妹,表兄妹是一顿屠杀,健全的老赢家人都没剩几个了,想要造反更是做梦。他以为只有姓赢的人才能威胁他的皇位,就像只要把眼睛闭上就看不到敌人一样,是一种十分搞笑的行为,结果被赵高给杀了,谁能想到他一个太监居然想当皇帝,但叫你九千岁可以,可是称呼你万岁,却绝不可能,赵高没想到手下对于他想要称帝的想法有着巨大的分歧,加上秦王子婴的略施手段,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宦官就简单的被几个士兵在宫城内砍死。然而秦王朝已经即将倒塌,不是砍死一个赵高就能扶起的,子婴只好退出王位, 进入咸阳时也没有为难子婴。然而 却不打算放过这个赢式最有出息的后人,就杀了子婴,大概项羽眼里,始皇帝残害了他全家,他要报仇仅此而已,可是他忘了他是政治家,于是秦人对于始皇还是有感情的,项羽这一步无疑断送了自己继承前朝一朝的合法性,这也让刘邦得到了一个坚实的后盾,正是因为得到了秦人的支持,刘邦才保证了兵源。

然而杀了子婴的项羽再也渡不过那乌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迷信的古代,项羽残杀前朝皇帝是凶兆。所以这才要说刘裕的行为是多么地打破传统,因为不管是曹丕对待刘协,还是司马炎对待曹奂都给与了最起码的表面尊敬,甚至想曹奂被封陈留王后,陈留国的国祚甚至比晋朝还长。然而刘裕却不想如此维持下去,他为何如此毒辣,刘裕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刘裕出生后没几天,母亲就去世了,那个年代也没有奶粉,母亲去世,有钱人家会另寻奶妈,可是刘裕的老爹十分的穷,请不起奶妈,所以刘裕的父亲就想把刘裕扔了,重新再练个小号。同宗的的子弟看不过去,就主动将其抱过去代为养育,史书上没有记载养育刘裕的老妇叫什么名字,只知道,老妇有个儿子叫刘怀敬,日后他因为母亲的善行得到了福报,刘怀敬官至尚书一职,这基本属于改变了一个家族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刘家的旁系出人才。

远点的有 ,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刘秀很多人知道,位面之子,大气运获得者,完美到令人费解,白手起家的楷模,虽然父亲是县令,可是刘秀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们母子三人相依为命,比普通人更普通,就是这样的人,在那乱世为汉王朝续命二百余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虽然爷爷曾当过县令,但是和刘秀一样父亲早亡,和母亲一起生活,编草鞋生活啊,名字都没有资格写进刘家族谱的存在。像他这样的皇室子弟,满天下没有十万也有五万。结果大家都知道,刘备白手起家,建立蜀汉。虽没有成功续命汉朝,却也留名青史,三国故事更是代代相传。

刘裕就更惨了,刘秀有哥哥帮忙,兄弟齐上阵,刘希的成功一定意义上也有继承了哥哥人脉遗产的成分,刘备更是幸运的拜师卢植,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人脉要么靠兄弟,要么靠同学。刘备就是依靠同学公孙瓒有了最早的积累。也因此认识了关羽,张飞,赵云,刘秀好侠义,刘备好学习,刘裕好赌博。

刘裕出生就尴尬,虽然活了下来,但是也是无拘无束,也没个手艺,不是给人放牛,就是给人打鱼,编草鞋生活,挣点小钱,父亲虽然是功曹官职,但是父亲也娶了继母,生了两个弟弟,那时候官府欠薪很正常,所以一家人生活很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裕不但不挣钱,还喜欢赌博,经常是欠下一屁股的赌债。这在乡里名声不是一般的差,但就有一个贵族子弟“看上了”刘裕,毫无理由地迷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裕别的不行,但是生了一副好皮囊,史书记载刘裕外貌是:“,“雄杰有大度”,身高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拘小节”。说刘裕很大度,这个评价就很不中肯。

但样子一定是好看的,这位看中了刘裕的贵公子名为王谧,身份不简单,比现代的王校长还厉害,琅琊王家,这是一个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大家族,家中诞生无数人杰。当然也不是琅琊王家的人就都厉害,这么大的家族得有多少子弟,可是这个王谧可是直系中的直系,王谧的爷爷官至丞相一职,父亲是车骑将军,所以就算在人杰如云的王家,王谧也是有极高的地位。

就是这样本应傲气十足,眼高过顶的富八代,却只是远远看见了刘裕一眼就再也无法忘记,同行人说这就是一个登徒子,爱赌的小混混,王谧听闻后是怒目反驳,这人在我眼里就是大英雄,尔等不可污蔑。

这要在现代电视剧来看,能让腐女们能脑补一整个剧情。王谧的支持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刘裕听王谧说他是大英雄时,简直要笑背过气,随后更是赌了两把压压惊,没想这次因为欠钱,直接被庄家刁逵给扣了,只有王谧前去营救,替他交还了赌债。

这件事似乎让刘裕开了窍,他决定参军入伍,不出人头地就不回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恩的叛乱让刘裕有了建立军功的机会,通过几年平定孙恩叛乱,刘裕完成了初始副本的刷级,终于有了能够建立自己势力的机会。

刘裕身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恩怨分明,南燕皇帝慕容超屡次犯边,甚至是联合后秦皇帝想要共同入侵,结果慕容超被错信猪队友,后秦援兵迟迟不至,自己反被包围,经过是浴血奋战,但是人心涣散,南燕因此被灭,被惹怒的刘裕怒而屠杀鲜卑族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愤。慕容超被押送回师,在建康街头斩首。

这是刘裕第一次大规模屠杀亡国皇族。

多年后,诸葛诸葛长民背地里暗害刘裕,被刘裕发现并设计捉拿,随后刘裕更是诛灭诸葛一族,这是刘裕史书记载的两次大规模屠杀,所以刘裕并没有大规模诛杀司马家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称帝后,刘裕按照传统,先是让晋帝司马德文依然拥有天子规格,还是可以自称天子,可以不用称臣,都是老套路,可是刘裕就是眼里融不进沙子,司马德文不比他哥哥司马德宗,他是一个有城府的,为了避免日后出现问题,刘裕先是毒杀了司马德文刚出生的幼子,随后更是想要毒杀司马德文,信佛的司马德文坚信自杀者要进地狱不肯喝下毒酒,于是就是被士兵被棉被捂死。从司马德文以后,即便是禅让的皇帝也很难善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个就是刘裕的后代,刘宋也被其他人所灭,

齐王萧道成要求宋顺帝刘准禅位,并且派部将王敬则率军进攻。刘准对王敬则说:“准备杀死我吗?”王敬则说:“只是让您到另外的宫殿中居住罢了。您家先前取代司马氏一家(指刘裕代晋建宋事)也是这样做的。”刘准明白已无存活的可能,便流泪说:“但愿我今后生生世世永远不再生在帝王家中!”萧道成称帝不久后,刘准便被杀害。

说刘裕灭了司马一族的后人是不准确的他只是杀了司马德文而至于其他人并没有被株连,刘裕的太子妃司马茂英就是司马德文与恭思皇后褚灵媛的女儿,这是有史书记载的。

历史容易给人留下一些并不准确的刻板印象。

造成印象偏差的原因,有些是因为古代史家对社会学研究力度不够,对前朝的社会信息还原不全;有些是因为知名咏史诗中,诗人为了文学效果,对史料进行了选择性处理和失实性修辞;有些是因为后代王朝出于政治目的,有意进行歪曲。

比如唐人章碣有一首《焚书坑》,流传甚广: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刘项元来不读书,成了草莽英雄的代名词,现在还成了网络上反智主义的宣言,好像知识越多越反动,只有文盲才能建功立业。

但是刘项真的不读书吗?不是,这首诗是为了提升对秦朝暴政的讽刺效果,用了《史记》塑造的刘邦、项羽的形象来说事。实际上刘项的文化水平远高于一般人。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朝历代开国之君的文化水准,大家会发现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准都远在普通人之上,文盲极少。

鉴于反智主义者强调“文盲才能打天下”,重点在一个“打”字,所以我们只盘点那些带兵打天下的创业者,如曹魏,我们就只盘点打江山的曹操,而不是正式建国称帝的曹丕。

汉高祖刘邦——识字数千

刘邦因为《史记》留下的无赖印象,以及他讨厌儒生,喜欢在儒生帽子里撒尿等行为,让大家以为他是一个地痞、文盲,但实际上他深藏不露。

还在少年时,刘邦就跟发小卢绾一起读书,《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载: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他们的先生,按明朝《丰县志》的记载,名叫马维。刘邦虽然读书不是很认真,但他天资不错,学到不少东西,张良后来就对刘邦的学习能力很震惊,感叹说“沛公殆天授”。

那么他究竟学到了些什么呢?

刘邦在张耳门下游侠几年,回乡后,打算安家立业了,于是去应聘秦王朝的吏。

在秦朝当吏要什么条件呢?一是要有一定的家产,避免因为贫穷而贪污;二是要通过测试,测试的内容包含书、算两项,因为识字才能看懂行政文书,会算才能统计赋税。

那么识字要识到什么程度呢?萧何根据秦律制定的汉代《尉律》,要求如下:


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讽籀书九千字”,这句话解释很多,综合几家的解释,是要背诵《史籀篇》九千字,才能当吏,而刘邦当上了。

《史籀篇》是编成韵语的字书,当然背九千字是对廷尉属吏的要求,可能比较高一点,但普通的吏因为要处理文书,要求肯定也低不到哪里去,刘邦能一次性背几千字出来,今天一般大学生貌似是办不到的。

至于刘邦对儒生很不客气,那是因为他主要受秦国法家思想和楚地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对儒家思想不太感冒,但统一以后在陆贾的影响下也开始重视儒家的作用了,刘邦的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就是一代大儒。

所以汉高祖刘邦的文化水平,远超我们意料之外,绝不是流氓地痞四个字可以概括的。

西楚霸王项羽——著书立说

《史记》里面说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学兵法只是略明其意,好像文化程度不高。但细看历史,这是太史公为了体现项羽的个性,使用了文学手法。

项羽“学剑不成”,却能以一敌百,一骑当千,还要怎么样才叫“成”呢?所以他学书、学剑都是有“成”的,学剑的成就有史实作证,学书的成就同样有:

项羽在《汉书·艺文志》中有留下兵法《项王》一书。能够著书立说,识字和写作当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项羽都有兵法著作传世了,太史公还说他学兵法只是“略明其意”,还真不拿他当外人啊。

另外,彭城项羽妾室的墓,北齐时被掘,出土了《道德经》、《孝经》等各家典籍,也可以从侧面说明项羽家的书香氛围。

北宋英国公夏竦《古文四声韵》序中载:


唐贞元中,李阳冰子、开封令服之有家传古《孝经》及汉卫宏《官书》两部合一卷,授之韩愈。……又有自项羽妾墓中得古文《孝经》。

南宋谢守灏记述老子神话的《混元圣纪》载:


今检他书,所引《老子》,……文字微有不同。唐傅奕考窍众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望安丘之本。

西周以来,“礼、乐、射、御、书、数”是华夏贵族必修的六艺,其中书就是识字和书写。虽然楚国出于南蛮,但从春秋后期开始已经华夏化了,项羽身为贵族子弟,虽然是亡国之余,贵族教育是不会落的,绝非如我们想象的一勇之夫。

汉光武帝刘秀——当世名儒

汉光武帝刘秀,倒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知识分子,不过对于他究竟是多大的知识分子,可能会有低估。《后汉书·光武帝纪》载:


王莽天凤中,(刘秀)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看到“略通大义”,大家可能以为刘秀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太学生而已,但是在今文经学里面,“略通大义”也是十分难得的。

王莽时代虽然今古文经学并立,但看刘秀登基后的取向,他多半还是研习的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不追求广博而追求专精,阐发微言大义时经常用几万字来解释几个字,很多今文经学家一生只通一经,但一经就有一经之用,真正做到了“通经致用”。刘秀在短短几年内就能“略通”《尚书》大义,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汉光武帝统一后:


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可见刘秀对文化学习是真爱,并不只是拿来充门面的,而且他还能跟当时的宗师级经学家谈笑风生,就算这些大宗师有卖皇帝面子的成分,刘秀的经学也一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然讨论根本无法进行的。

可见用兵如神的刘秀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个大公知。

魏武帝曹操——经学儒者

曹操因为被老毛欣赏,1949年以后案已经翻得差不多了,甚至可以说翻过头了。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让大家知道了曹操是一个诗人、书法家、围棋九段、音乐家,是一个大知识分子。

但是这些宣传,也在有意把他包装成一个非主流知识分子,让人感觉他是在跟整个主流知识界为敌,然后超越甚至碾压主流知识界。

这就把曹操搞得像明清以来科举不第、世界观奇特诡异的底层文人了,与实情不合。实际上曹操主流得很,他一切才艺的根基,在于古文经学,他是一个古文经学家。


太祖(曹操)从妹夫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徵拜议郎。

这里的古学就是古文经学,虽然东汉的官方经学是今文经学,但越往后古文经学影响越大,最终压倒今文经学,成为学术界的主流,所以曹操是主流知识分子的一员。

古文经学家对单一经典钻研不及今文经学家深,他们追求博览,讲究才艺,他们再往前走一步就是魏晋玄学

凡是古文经学家基本上都多才多艺,比如张衡既是大科学家又是文学家,蔡邕既是大文豪又是大书法家,还是大音乐家,所以曹操的多才多艺并不稀奇,当时主流知识界的大拿都多才多艺,他只是大拿之一而已,并不是横空出世、压倒一时。

这样一看,曹操完全是一个主流学术界的学者,注《孙子兵法》也是出于学者趣味,同时代注《孙子兵法》的学者也不止他一个,江东的沈友也注过,所以曹操绝不仅是一个“有才学的军事家”,他的底色是学者而非军事家。

汉昭烈帝刘备——名师门徒

大家一般会认为刘备是社会底层卖草鞋的,没什么文化。刘备确实是卖过草鞋,不过那是童年时候的事,15岁以后就不干这个了。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


年十五,母使行学,(刘备)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卢植是一代儒宗马融的弟子,经学集大成者郑玄的师兄弟,自己也是当世名儒。看上面这句话的描述,刘备三人还不是那种挂名弟子,而是真跟着学的入室弟子。

虽然史书上说刘备不太喜欢读书,喜欢飞鹰走狗、组织黑社会,但在卢植这种大师的熏陶下,即便不太用功,仍然可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从他后来写给刘禅的遗诏中也可以看出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随口就能写出一个名句,对汉书、礼记、诸子、六韬、商君书等多个学派的著作都有一定了解,不说多厉害,说刘备是个文化人,是说得过去的。

吴大帝孙权——阖门勤学

东吴政权孙策只不过打了一个基础,主要还是孙权建立的。他们孙家三代都是好勇斗狠的猛男,不过孙权在好勇斗狠之外还喜欢读书。

孙权不像刘备那样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名师,但他比刘备爱学习,他劝吕蒙读书时说:


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可见对于儒学主要典籍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后来还涉猎史学、兵学。他还说: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

随口就能引用《论语》,且贴合话题,确实是学有所成。而且孙权还擅长书法,南宋陈思《书小史》载:


吴大帝姓孙讳权字仲谋,……善行草书,南齐王僧虔尝得大帝及景帝、归命侯法书,上之齐高帝。

整体上来看,孙权的文化程度还在刘备之上,从他开始扭转了孙氏的门风,儿子孙休、孙子孙皓也都擅长书法,不愧是知识分子争雄天下。

晋宣帝司马懿——博学洽闻

司马懿在大家的印象里倒是知识分子,但是对他的印象也容易产生偏差。

一般认为司马懿出于世代儒学的大族,认为他的学术水平高于曹操,然后他很猥琐,所以得出主流知识分子比非主流英豪猥琐的结论。但实际上不是的,相比于曹操,司马懿才是非主流。

两汉的主流学问是经学,曹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古文经学家,司马懿不是。后来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说自己家世代儒生,是有意往脸上贴金。

实际上司马氏出于楚汉时赵将司马卬,世代军事传家,到司马懿祖父司马儁、父亲司马防才开始转向文化人,但主要是读史书而非儒家经书。所以河内司马氏是一个研究史学、兵法的事功家族,而非主流学界的经学家族,吕思勉先生说司马家族是武人,可谓洞见。

当然,到司马懿这一代,他们家开始往经学方向转变了,《晋书·宣帝纪》载: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后来司马懿当上了曹操相府的文学掾,这时的“文学”主要指儒家经学,看样子他在经学上应该有一定水平,不过没听说他有什么才艺,跟曹操的古文经学以及配套的才艺比还差得远。

虽然如此,司马懿依然是一个“博学洽闻”的高级知识分子,只是未能卓然成家而已。

五胡十六国——学在胡汉

五胡十六国多是少民政权,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但创业之君也不乏文化人。

比如建立汉国的匈奴人刘渊


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不但是知识分子,还是主流知识分子,学儒家经典有成,然后兼及史书、兵法。

前燕实际上的建立者鲜卑人慕容皝


雄毅多权略,尚经学,善天文。

也是主流知识分子,还挑战高难度的天文,而且在天文上还有成就。

建立北凉的卢水胡沮渠蒙逊


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

沮渠蒙逊以读史为主,不及慕容皝主流,但也挑战了高难度的天文学。

十六国里的汉人政权,开国君主就更厉害,如前凉的奠基人张轨


家世孝廉,以儒学显。(张)轨少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典则,……隐于宜阳女几山。中书监张华与轨论经义及政事损益,甚器之。

张轨出身儒学世家,自己儒学也很出色,受到名臣张华的赞赏,可以算高级知识分子。

后凉的建立者凉武昭王李暠(gǎo)


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李暠也是一个主流知识分子,兼及史学、兵法,此外还有诗赋传世,他的《述志赋》文采飞扬,文学水平很高,是晋赋中的佳作。李暠可谓涉猎很广、有多方面成就的高级文化人。

连十六国的胡人政权和地方政权都有这么多文化人,可见“文盲打天下”简直是个笑话。

宋武帝刘裕——倾心向学

南北朝君主,北朝是少民就不看了,我们看看南朝。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刘寄奴跟刘备一样卖过草鞋,但他也不是社会底层,他的父、祖都担任太守、郡功曹之类的中级官职,属于次等士族,只是父亲死得早,家道中落而已。

史书上确实明言他文化水平不行。但这个不行要看是跟谁比,跟高级士族比他当然是不太行,但也绝不是文盲。

《魏书·岛夷刘裕传》载:


(刘)裕……意气楚刺,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

可见刘裕是识字的,只是欠缺知识分子的修养而已,所以才为当时舆论所鄙薄,如果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舆论不会关注他。

但当刘裕一旦发现自己有上升的机会以后,就开始努力提升文化修养,而不是跟主流知识界为敌。《宋书·刘穆之传》载:


高祖书素拙,……(刘)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刘裕虽然识字没问题,但书法不行,首席谋士刘穆之就教他怎么提升,怎么藏拙。而刘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法风格,勤加练习,也确实取得一定成就,《书小史》载:


宋武德舆,法含古初。……观其逸毫巨丽,载兆虎变,高躅莫究其涯,雄风于焉已扇。犹金玉矿璞,包露贵贱。

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也说刘裕“书法雄逸”。此外刘裕为了获得知识界的认可,还努力提高自己的清谈能力,可不像反智主义者那样以大老粗自居。《南史·郑鲜之传》载:


高祖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清谈要求极高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广博的学问素养,刘裕积累不足,水平有限,可以理解,但毕竟是在努力学习。而郑鲜之在清谈席上完全不给他面子,驳得他体无完肤,他也没有把郑鲜之斗倒斗臭,可见其对文化的羡慕和尊重。

宋武帝刘裕,虽然学问基础不太行,但是努力提升文化水平,而且学有所成,终究也成为文化人的一员,虽然离高级知识分子还有距离。

在提升文化的路上,他虎步中原,消灭鲜卑人的南燕、羌人的后秦,击败鲜卑人的北魏,彰显了华夏民族的赫赫武功。

齐高帝萧道成——书法名家

萧道成出身较刘裕要高。

南兰陵萧氏、彭城丛亭里刘氏两族,在东晋时地位差不多,但刘氏建立南朝宋以后,萧氏因为是刘宋皇室的外戚,地位节节跃升,出了萧斌、萧思话等高官,萧道成的父、祖比刘裕的略强,所以得到的教育要好一些。

宋文帝邀请天下顶级学者设立四学,雷次宗立儒学,何尚之立玄学,何承天立史学,谢元立文学,教授贵族子弟,萧道成就是儒学毕业,学了《礼》和《左氏春秋》,可谓高级知识分子。

萧道成的书法也很出色。《书小史》载:


善属文。工真行草书,笃好不已,祖述子敬(王献之),稍乏筋骨。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唐代书家张怀瓘甚至说顶级文化人梁武帝萧衍的书法“无奇姿异态,稍减于齐高帝矣”,可见萧道成还是一位有自己风格、卓有成就的书法家。

综合来看,齐高帝萧道成可以算高级知识分子。

梁武帝萧衍——帝王第一

萧衍大家都知道他是很牛的文化人,但可能不知道他到底有多牛。

萧衍出于南朝齐远支皇族,其父萧顺之对齐高帝萧道成篡位的帮助很大,后来虽然受到猜忌,但是官位很高。

所以萧衍从少年时就跟顶级文化精英谈笑风生,是竟陵王萧子良府中高级文学沙龙的常客,竟陵八友之一,八友里面还有沈约、谢朓、王融、范云等大诗人和大散文家任昉,可见萧衍文学方面受社会认可的程度。

此外,萧衍琴棋书画兼通,音律上,曾制作长短笛十二支,对应十二律,作为准音器;棋力被评为逸品;书法正书、行书、草书、隶书皆精,尤善草隶,评论名人书法借能窥其阃奥,而占卜、谶纬、阴阳这些神秘学他也广有涉猎。

不过,以上这些都只是萧衍文化成就的次要方面,因为有这种才艺的皇帝并不少,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也都多才多艺,这些并不足以体现萧衍的文化高度。

萧衍在文化上完爆几乎所有皇帝的地方,在于他的思辨力。他不但从小眼界开阔,而且肯下苦功,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均有极深的研究。

在儒家经学方面,他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道家方面他有《老子讲疏》六卷;佛学方面他有《涅槃》、《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等著作。

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法”、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凭一己之力建构了新的官方意识形态,且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这种事往往是董仲舒、朱熹那种顶级大儒才能胜任,而萧衍也办到了,可见他有多牛。

作为皇帝,因为需要汲取治国经验,史学上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涉猎,萧衍在这方面也傲视同侪,他不满《汉书》以来的断代史,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堪称史学家。

而且,他的八个儿子中,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都是重量级的文化大家,豫章王萧综、邵陵王萧纶、武陵王萧纪也都是文化精英。

综合来看,萧衍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杰出的帝王,没有之一。同时,就是这位大学者,指挥名将韦睿、曹景宗在钟离之战中大破北魏百万大军,指挥陈庆之攻陷北魏首都洛阳,建立南朝仅次于刘裕的武功。

陈武帝陈霸先——南蛮学者

陈霸先出身低微,虽然自称颍川陈氏,但更可能是岭南“岩穴洞豪”的后代。

好在梁朝五十年盛世,文化的春风已经吹到了岭南,南蛮洞豪们也都跟反智主义者迥异,热爱学习,刻苦用功。《南史·陈本纪上》载:


(陈霸先)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

陈霸先对史书、兵书和神秘学颇有研究,书法上也有一定成就,《书小史》说他“善行草书”。虽然他对此时的主流学术儒学、佛学没多少研究,但至少也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

陈霸先称帝时,已经对佛学产生兴趣,曾经在大庄严寺讲经:


乙亥,幸庄严寺,发《金光明经》题。

水平可能不高,但是也在努力向主流知识界靠拢,且或多或少有些心得,不然没法上台演讲。

陈霸先算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普通知识分子,就是这位知识分子,在石头城下歼灭十万北齐军,保住了江南一隅的华夏正统。

隋文帝杨坚——为学质朴

杨坚虽是一代雄主,但史书评价他“素无学术”。不过这也只是跟其他士族对比,“学术”意味着学业有成,是很高的要求,“素无学术”距离文盲那还有十万八千里。

杨坚十三岁就进太学就读过一年,阅读史书无问题。《隋书·王劭传》载:


(王劭)在家著《齐书》。时制禁私撰史,为内史侍郎李元操所奏。上怒,遣使收其书,览而悦之。

也知道一些典故(如“弘演纳肝”),但是知道得不太多,别人说得深一些就不知道了(如“位非徐广,情类杨彪”)。

杨坚还能作曲填词,有点小才艺,《隋书·音乐志下》记载:


高祖龙潜时,颇好音乐,常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托言夫妻之义。

也作过诗,虽然不咋地: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总的来看,杨坚学问是不行,对学习也缺少兴趣,这跟他出于北朝有关,北朝都是少民风格的王朝,不太注重文化。但即使如此,杨坚基本的文化修养还是有的。

唐太宗李世民——多项全能

唐朝虽然是李渊建立的,而且李渊也不失为颇有作为的君主,但大仗、硬仗多是李世民打的,在“一切讲打”的反智主义者那里,还是提皇帝里最能打的李世民更有说服力,何况李渊、李世民在文化上的兴趣还高度一致。

唐高祖李渊隋炀帝杨广是一代人,到他们这一代,北周隋唐的根底关陇集团已经开始大面积的从武转文。

带头的杨广就是顶级文化人,李渊的文化水平也很高,《书小史》说李渊的书法“师王褒得其妙”,行草尤其出色,曾经在吏部写委任档案,写得兴起,笔力尽展,等待任官的这些人对他的书法非常喜欢,不拿委任状,反而把他写的委任档案抢去分了。

李世民书法上更胜乃父,《书小史》载:

博通群书,善属文。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

在自己刻苦练习,以及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一大批书法家的熏陶下,李世民的书法卓然有成,在书法名家辈出的唐代可以跻身二流,而且还有书法理论文章《论书》传世,理论水平颇高,在帝王之中相当了不起。

李渊痴迷围棋,“间以博奕,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李世民受其影响,对围棋也很感兴趣,曾经作过两首五言诗咏棋:


手谈标昔美,坐隐逸前良。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舍生非假命,带死不关伤。方知仙岭侧,烂斧几寒芳。

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半死围中断,全生节外分。雁行非假翼,阵气本无云。玩此孙吴意,怡神静俗氛。

围棋之道与战阵之法相通,结合李世民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能力来看,他棋力肯定不差。杜光庭编的《虬髯客传》里有李世民观棋的情节,虽是小说,想来当有所本。

李渊喜欢音乐,善谈琵琶。李世民也喜欢音乐,自制《破阵舞图》加以排练,128人的大型歌舞排练得极具艺术感染力,让观众感奋踊跃,后来又制作了64人表演的《功成庆善乐》。

此外,李世民对南北朝以来贵族社会醉心的文学和史学也很有兴趣,符合其时知识界的主流趣味。

李世民的诗自有雄放之作,但他绝不会因为自己是帝王,嗓门大,就瞧不起嗓门小的宫体诗,而是虚心学习南朝诗风,对艺术有足够的尊重,是真正的艺术皇帝,这是很多帝王达不到的。

君不见后世有些草莽类型的皇帝或者黄巢、洪秀全之类的草头王,写得远不如李世民,还天天觉得自己的诗气魄多么多么大,鄙视真正的诗人呢。

李世民的诗虽不足以卓然成家,但辞句典雅,技巧娴熟,也不乏佳作警句,如征高句丽途中作的《辽东山夜临秋》,描写军营附近的山景就十分入微传神:


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皇帝因为治国需要,对于历史总是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像李世民这样上升到史学高度的不多。《晋书》里面《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的论赞是李世民亲自创作,用的文体是需要长时间训练、难度很高的骈文,文采飞扬,见解卓越。

综合来看,李世民这位用兵如神的大唐天子、威震四夷的天可汗,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学者。

五代十国因为秩序崩溃,社会剧变,武人当道,加上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代都是由少民沙陀建立的,开国君主里面确实有一些文盲,但并没有那么多。

梁太祖朱温虽然凶暴恶劣,形象奇差,曾经把唐朝的文化高官扔进黄河,看起来像个文盲,但他还真不是文盲。他爹朱诚是乡下的教书先生,而且《五经》都能教,所以朱温也是识字的。

《书史会要》记录朱温的书法:


尝见其批答贺表,行书字体虽曰纯熟,然乏气韵。

也就是说朱温字还练得挺熟,只是没什么特色而已,他至少是个小知识分子。

至于他那些敌视知识分子的行为,与他底层知识分子的身份正好相符。在古代底层老百姓多是尊敬知识分子的,因为他们对这个领域完全不懂,充满敬畏,反而是底层文人,包括黄巢、洪秀全和那谁,懂一点就自以为很懂,迫害知识分子才最厉害。

唐庄宗李存勖虽是沙陀人(源出突厥),对文化、才艺也有浓厚兴趣,《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六》载:


及长,……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李存勖能通读《春秋》,文化基础不错,声律、填词方面都有一定成就,甚至自制了《一叶落》、《阳台梦》、《忆仙姿》等词谱,完全是一个高级文青。而就是这个高级文青,差点统一中国,终结五代十国乱世。

晋高祖石敬瑭虽然出自西番,猥琐无下限,当儿皇帝当得高潮迭起,但也不是文盲。他老爹臬捩鸡在后唐官至刺史,他有受过基本的教育。《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一》载:


及长,性沈淡,寡言笑,读兵法,重李牧、周亚夫行事。

他的所作所为跟李牧、周亚夫有没有一毛线关系另说,但是能读兵法,至少识字是没问题的,不是文盲。

周太祖郭威好像从小就是军汉,脖子上还有刺青,一般都以为是文盲,但其实不是,他爹郭简在后晋当过刺史,虽然早早的被做掉了,他也受过基础教育。《新五代史·周本纪十一》载:


(郭)威以通书算补为军吏。好读《阃外春秋》,略知兵法,后为侍卫军吏。

郭威能读书,还能写会算,当然不是文盲,算是小知识分子。

南唐烈祖李昪(biàn)被杨吴重臣徐温养大,虽说具备了受教育的条件,但当时杨吴政权武人当道,高官不学无术者多,唯有李昪坚持学习,所以能够从他们之中脱颖而出,继承徐温的事业,建立南唐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载:


时江淮初定,州、县吏多武夫,务赋敛为战守,(李)昪独好学,接礼儒者,能自励为勤俭,以宽仁为政,民稍誉之。

李昪曾经创设建业文房,收集各地图书,藏书三千卷,可见涉猎之广。他也练过书法,还能写诗,只不过没什么成就而已。综合来看,李昪可以算普通知识分子。

吴越国王钱镠(liú),小名钱婆留,虽然是个贩私盐的,但也不是文盲,相反,私盐贩子多数有几个钱,反而有条件读书,像黄巢也是读过书的。《书史会要》说钱镠:


好吟咏,工图纬学,喜作草书,所书虽刚劲结密,似非出用武手,殆未易以学者规矩一律拟议之。

钱镠对诗词感兴趣,对谶纬学颇有研究,这都需要一定文化基础的,书法虽然有点特色但不是很专业,不过识字是毫无问题的。海龙王钱镠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

宋太祖赵匡胤——崇学爱士

赵匡胤给大家的印象是军汉出身,在小说、评话里号称“一条杆棒,打下四百座军州”,好像没文化。但他爹赵弘殷是后周的高级军官,基本的教育是会给的。《宋史·辛文悦传》载:


辛文悦者,不知何许人。以《五经》教授,太祖幼时从其肄业。

也就是说赵匡胤小时候是学过《五经》的,识字当然没问题。《书史会要》说赵匡胤的书法:


尝有所书诗数幅,“天下一统”四大字,处分手札楷书三行传世,人知宝爱,子孙代以文藻,昭回云汉,有自来矣。

看样子书法还有点小成就,只不过流传下来的不多。赵匡胤也写过诗,不过水平比较呵呵。总体来看,赵匡胤有一定文化修养,但对学习没太多兴趣,可以算一个普通知识分子。

不过,最难得的是,这个普通知识分子心中对文化和知识充满敬畏,哪怕身为帝王,也决不会因为懂一点就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就去仇视文化大家,反而留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并且严厉的训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正因为宋太祖有此博大、伟岸的胸怀,华夏文化才能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明太祖朱元璋——苦学有成

元、清两朝是少民政权,铁木真和奴儿哈赤的文化水平咱们就不看了,看看明朝。

朱元璋一般认为是生于赤贫之家,是个妥妥的文盲,但这也不准确。《明太祖实录》说他童年时“既就学,聪明过人”,看来家境虽不富裕,家里也还是挤出钱来让他读了点私塾。

后来淮河流域爆发瘟疫,朱元璋全家基本死光光,这下是赤贫了,在外面游荡了几年,《皇朝本纪》说他“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跟寺里的和尚又学了点。所以他虽然底子是不大行,但也不是一点基础都没有,至少是识字的。

后来起兵以后有了文人学士做幕僚,朱元璋又肯下功夫学,文化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史书记载他随口引用兵法是常事,对别的典籍也读过一些,书法也练得比较熟,能写行书、草书、榜书。明代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说:


太祖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御书“第一山”三大字于凤阳龙兴寺,妙入神品。

这可能有后代子孙拍马屁的成分,但朱元璋有《大军帖》传世,谈不上多高成就,书法纯熟还是当得上的。

不过朱元璋的文才就值得疑问了,看他的圣旨一向喜欢说大白话,比如命令百姓抗倭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御制文集》里面那些有文采的文章,很有可能意思是他的,具体文字是文人捉刀的。朱元璋也喜欢写点诗,不过走的黄巢、洪秀全的路数,谈不上什么成就。

总的来看,朱元璋从刚刚扫盲的水平,通过自学达到了普通知识分子的水平。但他跟朱温一样敌视知识分子,造成明朝前期文化不昌,诸多师心自用的制度也影响了明朝的国运。

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除去少民政权,文盲是极少的。即便有个别君主真是文盲,也都努力学习,或者尊重文化,否则必然只能如黄巢、洪秀全一般逞凶一时,不得好死,就算侥幸靠外力得了天下,也要折腾出滔天大祸,亿万冤魂。

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不但跟谈吐、修养,而且跟道德也是正相关。一个尊重知识、文化而非崇拜权力的社会,才有发展的前途,君不见古代的最高权力者也都是知识分子呢。

何况知识还不像财富、权势,就算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唯有知识是没有阶层的,只要肯用功、方法对、框架全,就能学有所成,所以相比于崇尚权势的社会,一个崇尚文化的社会能够给更多人机会。

哪怕说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那位,自己读的书也是很不少的,笃信这话的人又何必非要做一个毫无前途的反智主义者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史宴,点击链接扫码关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达人的文章。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国皇帝刘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