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坐船去美国要多久

  《随之而去》是一部由卢漉执导,芦展翔 / 崔璨 / 王文娜的一部的,特从上的一些的,对能有。

  《童年随之而去》影评(一):一段的侧影

  ,,,都很可。尽管不长,不多,也没有过分,但是能看出这来仅仅是的,那背后还有一整个。一个,,,多变,不可的时代。影调很,很,看似没有太多,浓浓的藏在孩子的背后,说起来像是怀旧,上就是思乡。的,毕竟情就是要从小。

  《童年随之而去》影评(二):童年确是随之而去了

  “我望着望不见的 醒不过来了” 1.看了一下 好像小是另加的 除了童年和眼里的世界 总得有个来得吧 原文里找到碗的也是 可见短篇里小和尚占的还是挺重的 最终我得走了 带走了他送来的碗 却也只能看他一眼 挥手道别 2.整个片子在我看来是有些淡的 不像文中 随行的都是 一群人得很 不过其实这也挺好 有一种“周围的都 只有我的世界有这么多奇怪的和的” 童年的自我 对世界抱有的 都在此了 3.“以后这样的还多着呢” 的话像是又像是淡淡的 大抵我还是个孩子 想说却也说不得什么 只留下一句的话让我一直记着 今后也遇到了很多的事..那只漂走的碗 已然随走了 “不碎就好” 母亲说的没有错 「这只碗以后会被人拾起 后我要的那些东西 也许重新被别人得到 但那些还是的着 们没有 真的就很好了 」是这种感受吧 所以对于失去的东西 面对也许是最好的 越是紧抓不放 也许的 也将破碎呢

  4.选的真好 每位都演的很 还想看类似的小惹

  《童年随之而去》影评(三):

  看前面的情节,,有点,法事有点,有点……

  直到看碗失了,也是虽则,可更多的是“毕竟是个孩子呢,才会这样”。

  因为都过童年,晓得有太多的大怒大哭大闹——譬如得了个、告别一位——在长大后的里逐渐。于是我们哂然一笑,哎,傻孩子啊,那没有什么。

  是啊,所以母亲说,“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一部片子,原也不可能只为拍个孩子的踏青玩水而作。

  这句话就像是童年与成年之间、影片与现实之间的九又四分之三车站,轰的一下撞过去,便醒了。我们不再是旁观什么庙与庵、母与子,而是唤醒童年记忆里似痛非痛的伏笔。以如今的年龄回想孩提,已经有许多惊感叹,有些见面竟是人生最后一次、有些小事却隐隐指向未来,时只道是寻常,而今不敢回望。

  便是木心先生,如果当时母亲没留这句感慨,他是否还会记得他曾在山间水上,为一只碗伤心落泪?让他铭刻于心的,还是“这种事以后多着呢”吧……或许每每在生命中失去什么,便会想起这一刻,如同一句偈语,历久弥新。

  这大概就是纯粹无邪的童年,与踽踽独行的成年之间的差别吧。

  一部短片,纪念我们每个人已随风而去而又不曾或忘的童年。

  《童年随之而去》影评(四):得到与失去,从来不是我们能说了算

  短短的二十分钟,一位懵懂的,一只精致的青碗,一座隐谧的寺庙,故事简简单单,却讨论了一个无比广大的主题:无常。

  得到与失去,从不是我们能说了算,这便是“无常”。

  这个碗,从哪里来的?阿璞不好好吃饭,老法师偶然看到了,赠与他的。可这个碗又是怎么到了老法师那里的呢?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内心的显现。关于这个碗,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妈妈打量这碗,听佣人说这碗和老爷似有渊源,她心中有了涟漪。小沙弥说这碗似乎一直就在老法师的柜里珍藏着,让人敬畏又好奇。未剃度的师叔又张狂地说,这碗是有钱的香客赠与老法师的,俗不可耐。

  而这个碗在阿璞的眼里,它是《历代名窑释》记载的那只“雨过天青”色的碗,它是特别的,他需要它是特别的。从获得这只碗开始,他就开始执著于它的特别。

  而执著总是伴随着痛苦,因为执著敌不过无常。阿璞执著于这只碗的特别,即便师叔否定了它,即便上船时发现遗漏了它,即便小沙弥让阿璞失而复得了它,最终它还是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一颗心,因为一只碗,高高低低,最后还是沉了下去。

  谁也预想不到下一秒的事,就像报纸上掠过的标题:「世界去往何处」。多么无常。

  而成长,也许就是在面对“无常”时,练就一颗波澜不惊的心,毕竟,得到与失去,从不是我们能说了算,而且,“这种事以后还多着呢”。

  《童年随之而去》影评(五):童年随之而去

  如果对作者不了解,是很难有所触动的,短片是依据木心先生的散文《童年随之而去》所改编。文字所透出的力量要比电影更加直观,有很多东西不需要刻意领悟,而电影,需要去理解人物每个表情与动作下的心理活动,但在本片有限十几分钟的镜头中,所有的关键都指向了母亲最后说的那句话:这种事以后多着呢。在原文中写过这样一段: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碗,珍贵百倍千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这就是这种事代指的东西,也是本篇最为核心的思想,电影加上这段话,才是最完整的表达。

  故事大体遵照原文,加入了明海与师叔,还有原文最后的碗是由船夫带回来的,且因谁带回碗而删除了一个细节:对主人公焦急等碗的心理刻画。说说明海,明海这个名字也取得很有艺术,我一听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觉得很干净,剧情也因这个新加入的角色而转变,导演对阿璞明海嬉戏玩耍描绘,以及把碗带给师叔鉴定的这段剧情,突出童年的美好无虑以及童年时的好奇心,还有主人公因为明海把碗的事告诉师叔,师叔对碗的品鉴不善而生气,表达童年时的爱恨溢于言表的直率,这两段剧情可以说对童年的描述是非常美好的,与江畔明海的告别,碗随江水而去,童年也随之而去。

  文章是在木心母亲死后写下的,彼时他已经在美国旅居,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更为弥足珍贵的是关于母亲的回忆,遗憾的是,他未能见她最后一面。我在看关于木心的纪录片时,讲述到这一段,那时候他遭受文革冲击而入狱,他问来告知他消息的看守,为什么不在他出去以后再告诉他这个消息,让他在狱中堪受折磨,可见木心先生当时内心何等惨烈。

  《童年随之而去》影评(六):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比起昨天看的菊次郎的夏天,浙江台州的山水和阿璞的童年似乎更能触动到我,可能这就是共振吧。

  江浙山水的温润,寺庙里的念经声,溪流边、明媚阳光下和小和尚的玩耍,高僧送的‘雨过天青’碗,百般珍爱,最终却失落在河水里,妈妈一句轻轻地、又石破天惊的话: "以后这样的事儿多了!"……这是长大后经历过更多次失去后,才会听懂的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在这里也是极其应景的一句话。 特别喜欢片子的格调,淡淡地忧伤,流淌着满心的留恋。 演阿璞的男孩气质干净,原以为是从tw找来的,仔细一查,原来就是浙江台州的,江浙清澈美丽的山水,还是滋养得出这样气质干净的小男生的,可见,一切还是在于自己……这么想着,心情愈加明朗起来,感恩木心,谢谢导演卢漉。

  《童年随之而去》影评(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生命中总是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留恋了。

  可能是舍不得吃的一块糖,可能是父亲相赠的一块表,可能是省吃俭用攒下的第一辆车;可能是青梅竹马相守的恋人,可能是高山流水之交的挚友,可能是筚路蓝缕终启的山林。

  这些在浩瀚星河中只属于我们的玫瑰花啊,我们为之坚守,发誓要保护它们。

  总有像俗和尚那样的人,嘲讽我们的珍宝,把它视如草芥;总有像晨起急行那样的时候,扰乱我们的心境,让我们无暇顾及这些珍宝;总有像阿璞那样的你我,因为自己的疏忽,失去了我们的珍宝。

  越窑几次得失,情绪几次起落,阿璞的三次际遇,恰是我们守护美好事物所要悟得的三境。

  人境易悟,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他人的看法并不重要。

  时境易悟,华枝春满,坎廪穷凄,得时则兴,失时则衰,安时处顺,本一不二。

  心境难悟,没有他人的妨害,没有外界的干扰,未来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失败皆由自毁长城。

  最难的还是 :“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我们以后需要一次次的面对无法开脱的愧疚与罪责,需要一次次面对”本应该得到”的东西的失去。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或许是走向成熟的必答之问,我们需要用一生来回答这个问题,阿璞大概就是从越窑脱手而去的那一刻开始的思考这个问题的,而童年,也随之而去。

  《童年随之而去》影评(八):留恋的是清澈

  今日上海小雨,回家时背了三只白色雏菊在背上。天黑了,再也不用忙忙碌碌,夜晚不会嫌弃慢动作。刚刚还在斗志昂扬的计划to do list,转眼间就向黑夜暴露了乏累和厌倦。三只雏菊和我在人潮拥挤的地铁里,刻意的避开所有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接触。下楼梯时,突然间《童年随之而去》某个模糊的画面出现了。不是确定的某个画面,大约是种印象。

  一种清澈的,无性别的,比上海的雨清澈的印象。顷刻间,获得了一点希望。决定写下来。

  明显地,《童年随之而去》用一个简短的故事阐述、暗示了获得和失去,而这个“以后这样的事情还很多”这样的道理在独自面对生活的过程早已经明白了。而明白的过程其实很残忍。

  小孩子因为一只漂亮的碗顿时忘却了寡淡的饭菜,因为听闻是高僧留下的更加珍视,这样直白的淘气和“虚荣”在孩子身上显的很可爱。在临走时忘记带碗,任性下船寻碗,失而复得后确毫无顾忌的用碗划水,最终丢失了碗。短片改自木心《同名小说〈童年随之而去〉(我还没看过,嘻嘻)母亲安慰阿璞,只要碗不碎就好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算得上温柔的对待失去了,也是一种和失去的和解。母亲对阿璞说这句话时,我想阿璞并不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面对失去,坦然接受,大概就是成长的开始。阿璞在这段接疏头的旅途里,也收获了友谊。旅途结束,阿璞坐船跨过河离开这个与现代隔绝的地方,友谊也被保存在这个地方。两个人因家境不通,命运也不同,也许这段友谊也不会再有后续。阿璞母亲拿起小船上一张报纸,上面写着“世界往何处去”、“上海掀起震动全国的储金救国运动”,暗示小阿璞要面对这个现实世界了(还有什么其他含义我还没明白),世界往何处去也暗示了人生和世界的关系,小阿璞的童年随着那只碗渐渐留在了小船背后的河流里,走向未知。

  小演员和母亲的表演可圈可点。母亲表演用力,但看孩子的眼神让我想起了我妈妈,小孩子的台词功底可以,略有尴尬的地方,但没有刻意抑扬顿挫让人很舒服。

  最喜欢的是这部电影的画面感,一切都是干净的,却不是刻意的洁癖。表现了江南的山青水秀,让我想起我的同年下雨天抓鱼钓虾,满田野跑的画面。这部短片带我短暂的逃离了现实,走向了另一次元的童年世界。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但它一定有清澈的地方。

  《童年随之而去》影评(九):童年的滤镜是绿色的

  现在说话写字不好随便代表人,所以以下涂鸦文字仅代表我个人随机思维发散。 翻看小学作文本,我从三年级时就会使用“小时候”来指代幼儿园时期,可见我从小就喜欢冒充大人。截至目前为止,我偏爱描述的小时候总是夏天的,总和吃的脱不了关系,冰激凌和西瓜,汗流浃背在日头底下为一根血糯米雪糕跑遍家周围的烟杂店。 木心的童年是不一样的。《童年随之而去》里,有记忆中孩童时的天真,更有暮年已至的复杂深沉。一点开这部改编的短片,满屏的青苔古木荫荫,苍云流水泠泠,倒是和木心的文字意想不到的相衬。 故事在一片浓荫滴翠中开始,在溪谷江流中戛然而止,冲淡中透着一股只属于小朋友的“既明白又不明白”的执拗,像小主角阿璞结尾处,望着水天一色时一脸“怎么会这样”的不服气和不甘心。 整个故事十分简单:小朋友阿璞跟着母亲上山给去世的父亲做法事,得到了一只漂亮的、疑似大有来头的碗,认识了一个叫明海的小和尚,痛痛快快地在山上玩了七天,却被长着头发的中年和尚戳破了关于碗的想象,便和明海小和尚赌气。下山时,阿璞发现忘了带上新得的漂亮碗,耍性子逼着全船人陪他一起等去拿碗的人;没想到明海小和尚抢在长工之前把碗送了下来,阿璞开心起来,带着一丝歉意和不舍告别了小,转头却又忘了形,趴在船沿上把碗放在水里,自娱自乐地来一出“逆水行碗”。

  七日光景,小朋友阿璞对一只碗,上下求索,珍而重之,最后得而复失。

  小朋友不懂怎么会变成这样,妈妈摩挲着他的额发,“这样的事,以后多着呢。” 噘着嘴的阿璞还是不明白,但写故事的木心是明白了,拍故事的导演也明白了:此刻不知下刻,纵使万般努力,万事也不会皆遂心意。 失去碗之前的阿璞小朋友对世界有着善良和不平凡的想象,他喜欢向人喋喋不休地讲述他对世界的了解,也喜欢向人提问所有他还不了解的那部分。山路上,阿璞兴致勃勃地揣测,这山里可能有“世外高人”,可能是因为刚刚偷看了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这漫山遍野的绿荫让他觉得背后有剑仙隐世;到了佛庵门口,他会纳闷“和尚怎么住在庵里”,接着他可能悄悄地地给这座佛庵添加了许多高深莫测的背景故事。当他捧着老和尚送来的那个雨过天青色的碗,心里肯定发出“哇,果然有宝贝”的兴奋感叹。 那是小朋友特有的天真想象,而小和尚明海对这只碗的郑重描述“平时都放在师傅的案几上,我这是第一次摸”,坐实了“这是一只不平凡的碗”。不平凡的碗,现在属于阿璞,那是不是说,阿璞也是个不平凡的、有来头的人物?揣着这个念头的阿璞,在山上玩得乐疯了。 但打击来得很快。 第一个打击来自那个长头发的中年和尚(真是奇妙的佛庵)。他是那么市侩地说着,这个碗是新的,是大和尚师傅用来哄阿璞吃饭的家什,没什么特别。阿璞怒了,他必须维护碗的不平凡,维护自己的不平凡,于是他夺回碗,断然否认中年和尚的说法。 第二个打击,来自于整理归家行李时的疏忽。阿璞上了回家的船,发现忘了拿碗,他不顾妈妈的阻拦,蹲在河边不走,终于让妈妈松口发话,支使长工去拿碗。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不平凡”,阿璞做了最大努力。 第三个打击,则来自于自己。阿璞不小心弄丢了“不平凡”的碗,碗随水流失,它是沉了碎了终究不得而知了。阿璞再也没有机会证实他关于这个不平凡的碗的想象了,而这份责任全在自己。无人可以用来推卸责任,小朋友只能指向自己,“我到底做了什么,才弄丢了这个不平凡的碗?”当小朋友发现自己必须和这些“为什么会失去”直接面对时,这可能就着他将很快不再是个无忧无虑的小朋友。 “不平凡的碗”随水而去,童年也开始随之而去。 懵懂的阿璞坐在船上,他大概还要想很久,才会明白发生了什么。 大概是因为都和“碗”有关,看了这个短片我竟然联想起张艾嘉的《一碗粥》。 1992年,张艾嘉出了《爱的代价》,专辑第一首是一段独白《一碗粥》: “从前一个小男孩跟一个小女孩说, 如果我只有一碗粥, 一半我会给我的妈妈, 另一半我就会给你…… 小女孩长大了…… 每次她想起了那碗粥, 她还是觉得, 那才是她一生中最真的爱。” 独白大约四十六秒,背后可能藏了四十六年的故事。 那些珍贵的东西,那些无奈的道理,总要过了许久,才会知晓其中三昧。 山岚佛庵小小,有谁曾到?

  《童年随之而去》影评(十):《童年随之而去》:民国少爷的文艺童年

  本片原作来自木心的短篇小说集《豹变》。原著剧情和影片剧情主线相同,除去添加了一名原著没有的小和尚明海外,其他情节都遵循了原文的叙述。

  原著剧情:少爷到庙宇中做佛事,得法师赠予一只青瓷小碗,甚是喜爱。佛事结束,启程回家,待到即将开船时才惊觉遗漏,少爷便跳下船不愿走,母亲随即遣人上山去取。取回后,少爷在船沿玩水,失手将碗弄丢了。母亲安慰道:“这种事以后多着呢。”经此一役,少爷似有所悟,便有感慨——童年随碗而去。

  影片剧情只是略有区别,最后送归碗的人从母亲遣去的仆人改为了明海。若按原著拍摄,或许我今天想说的话和其他影评也不会有什么区别。正是明海的角色设定,让我对此片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

  少爷询问明海姓甚名谁、从何而来时,明海自述:“我们家兄弟多,田少,家里就送我来庙里当和尚了。”对此,少爷只回应了一句:“我叫阿璞。”少爷是无需说明自己身份的,他来到庙宇里参加一场盛大的佛事,人人都知他是一位少爷。

明海(左)和少爷(右)

  明海的出现在影片内的作用是从侧面说明少爷对枯燥佛事的厌倦,并用二人间的童趣互动来展现赤子之心。导演的意图很明显,而我由于注意到二人身份的反差,在观影之余想到的完全是其他东西。

  最近读完元代社会生活史和明代文化史后,直接跳到了近代史。从晚晴到民国的整个近代史阶段,乡绅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层,乡绅作为基层的实际控制者,在不同历史时期会转化出不同的身份,他们可以是国家官员也要仰仗的土皇帝,也可以是买办地主或民族资本家。新中国建国后,他们作为一个阶层被整体消灭,不过近年有卷土重来的趋势。所以,民国少爷的生活,我自然会用历史眼光去解读。

  读史就会发现文化权其是一种霸权。官修史料里净是帝王将相,作为对比,人民出现最多的时候不是作为一堆统计数字,就是在造反。翻看地方志,记载大多也是乡绅们的事迹,佃户似乎只有在案卷判决中才拥有姓名。在那个有权有钱才能有“文化”的年代,普通的人民群众都是“文化”上的盲流,尽管他们掌握的农林牧副渔技能远超过那些有权描绘历史的“知识分子”,但他们仍然在历史上留不下任何痕迹。

  如果木心没写这篇文章,那个辛苦上山给他寻碗的仆人,就像从未在历史中存在过,明海也一样。别人看少爷的碗,是童年,是感慨,是忧愁,充满文艺和哀伤的气息。我看到的却是少爷这碗比旁边的人都更重要,少爷的情绪也比这些人更重要,反倒生出一种愤懑。有“文化”的人,可以写一篇文章感慨自己的童年,并被广为传颂。没“文化”的人,或者说根本没机会去掌握“文化”的人,难道就没有童年了吗?今天这个人人都能发声,个个都可以在网络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的时代,终于彻底颠覆了这种文化上的霸权。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总算有了一条相对公平的起跑线。

  不得不承认,我特别喜欢阳春白雪的东西,它们精致细腻、余味无穷,但是我同时也特别反对随意给下里巴人的东西打上“土”和“LOW”的标签,做出这种评价的人,常常在心里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唯有自己喜爱的才是好的、重要的,和为了一只碗便使唤下人跑来跑去的民国少爷没什么两样。殊不知,自以为品味比别人高雅的人,在更上头的“文化”人眼里,他们也是“土”和“LOW”的代表。不知道民国少爷在动乱中失掉那些对他更多更重要的东西时,有没有想起这个帮他找碗的仆人,想来是连仆人的名字也忘记了吧。

  之所以从这么一个特别的角度去解读,大概是因为最近还读了点哲学,看了看希腊的日神和酒神,对文化的理解稍微发散了一丢丢,感慨自然也有所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按照自己想法进行解读的权利,这是影评的乐趣。偏偏有一群人,反对我的时候说:“这部片子根本不该做这样解读,你这么解读是错的。”比如前不久评价冰雪奇缘2,由于我联想到环保和刻板印象两个点,被一群人口诛笔伐说那只是一部童话,不可以如此解读。我看毛选的时候可以顺便编出一本童话,我看日本动漫也可以写出一份日本作者的精神分析,难道这些竟成我的错处了?马伯庸写过《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葫芦兄弟人物赏析》这样的戏谑之作,还有新垣平的《剑桥倚天屠龙史》,大部分人也看的哈哈大笑。但是若从严肃角度写点此类东西,我认为也不应该放在批判之列。

  请那些说这部片子只是用于缅怀童年、咀嚼成长的人放过我,我也有童年,我也在成长,少爷的感慨我也都明白,只是最终想到的东西和你们不一样罢了。

  与闻一多的友谊令温德终身难忘,甚至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温德还偷偷保藏着被杀害的闻一多的骨灰

  有一种人,就像英国诗人济慈自悼的话“把名字写在水上”——他是世界的过客,却活在人们的记忆里。罗伯特·温德(Robert Winter,)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位学识贯通中西的“民国外教”,祖籍法国,1890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克劳福兹维尔的一个农场小镇,在沃巴什学院获学士学位,曾留学法国、意大利,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他同著名学者理查兹(I.A.Richards)和燕卜荪(William Empson)是好友,被誉为“学界三剑客”。他不仅精通英诗,莎士比亚等文学课有口皆碑,还贯通拉丁、希腊、西班牙、法、德等多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和“百科全书”。翻译家张谷若先生生前告诉女儿张玲说:“我们很多人在翻译和教学中不懂的,都请教Mr. Winter。”

  可惜的是,温德多讲授,少撰著,如今未见有著述流传,不能与我们隔空对话。温德的生平事迹,不乏人叙述,如杨绛、张中行、陶洁、郭冠球、赵鑫珊等先生的回忆文章。而新近出版的伯特·斯特恩(Bert Stern)所撰《温德先生》传记简体中文版,更全面地勾勒出温德的一生,其中也记录了温德与民国名人们的交往故事。

  他学生的名字足以骄傲中国文化史

  1923年,温德来到中国,先在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任教。清华学堂改为国立大学后,他和吴宓、闻一多一起到清华,参考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共同制定了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珍珠港事变后,温德到昆明西南联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拒绝印度方面的邀请,坚持留在中国。1952年院系调整,温德来到北京大学。与北大生命相系35载,“享年百岁,无疾而终”。

  温德是一个纯粹的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一辈子没结婚生子。犹如走马灯般丰富多彩的中国近现代史,温德也过着多样的人生——大学教师、非正式任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文化特使、园丁、健康食物倡导者,以及最卓越的业余动物饲养员,抗战期间,他甚至当了一把间谍。富于才华、激情以及仁慈的他,喜欢结交那些他喜欢的“名人们”。1943年11月,温德还向洛克菲勒基金会写报告道:“(美国)知识群体与中国知识群体的友谊,才是我们应着力培养的”,“中国真正需要的宣传应该是,与深谙中国国情并对中国前途抱有愿景的美国人有切近的个人联系”。

  笃信于此,温德与中国人建立了或广泛或深刻的友谊。他的同事吴宓、叶公超、陈福田,挚友闻一多、费正清、李约瑟等也都是中外赫赫有名之士。他学生的名字就足以骄傲中国文化史:曹禺、李健吾、张骏祥、钱钟书、赵萝蕤、田德望、杨业治、盛澄华、吴达元、李赋宁、王佐良、何兆武、季羡林、杨绛、王佐良、许国璋、周珊凤……

  在芝加哥与闻一多相识

  1920年,任职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温德因为热爱艺术,常去美术馆欣赏名画,结识了当时在芝加哥美术学院上学的中国留学生闻一多,并深深地为这位比他小11岁的中国青年之才学所折服。

  闻一多交友谨慎,“我所结交的都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其中就有这个“知道中国东西”的温德。温德好几次请闻一多吃饭,谈中西诗歌、聊绘画。他还主动翻译了闻一多在芝加哥期间写的诗,并邀请他一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二人相交甚欢,为此闻一多亦曾致信梁实秋时提到:他是一个有趣极了的美国人,对中国极友善的美国人之一,“(每次他来找我,我们) 都谈到夜里一两点,直到我对他说再见,去另一个房间拿外套。在那儿,我们又开始另一场谈话。当我们一起往门边走,我们继续谈。我们开门,我们接着谈。我走到台阶,我们还在谈。最后,我不得不说,‘我要上床睡觉。’我们终于找到时机互道 ‘晚安 ’然后分手”。

  在这段友谊里,最让温德震动的是这位东方青年的人文主义理想,民主是温德和他常常聊到的话题。闻一多盼望中国早日自立、取得平等地位。这和温德支持种族平等、民族平等的理念惺惺相惜。在大学任教期间,温德曾经被系领导要求压低犹太学生和黑人的分数。因此,他对眼前这位东方学生尤为同情。

  当他向闻一多描述了梦想中的世界,闻一多告诉他:“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你应该去中国。”随即他马上坐船去了中国,手里拿着去往日本和中国的通行证,胸中怀着沟通东西文化的志向。

  温德赴中国后不久,先是由吴宓介绍入东南大学,继由闻一多与张景钺联名向清华曹校长推荐。闻一多又敦请梁实秋“为他push一下”,以后果然温德便在清华外语系讲授英文、法文和西方文学,抗战西迁又在西南联大,后来院系调整到了北大西语系。

  当闻一多和温德均在中国时,作为当时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和思想先锋的闻一多非常忙碌,与温德较少见面。但两人的友谊令温德终身难忘,甚至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温德还偷偷保藏着被杀害的闻一多的骨灰。

  在东南大学与吴宓共同设计课程

  1923年9月1日,温德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南京,在东南大学教授英文、法文,共两年,他与英文系的吴宓成为好朋友。

  温德去吴宓家串门可以直接上桌吃饭,而且吴宓的妻子也同桌吃饭,这在封建礼教束缚的当时社会,非常少见。《温德先生》一书写道:

  “在某些方面,对刚到中国的西方人来说,吴宓可谓是一个奇怪的向导。吴宓抨击新文学观,反对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学,以文言写作,因而表现为一个双重的保守主义者。但温德的这个新朋友,是悖论之人,他以渐进式的西学研究而居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地位。正如他这一代的许多中国人文主义者,吴宓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转向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恰似温德,吴宓是一位有趣多彩的人物,恰似温德,吴宓激赏英语及欧洲文学。而且,他与温德都对比较研究感兴趣,喜欢探索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文化、印度佛教哲学、中国儒家教义之间的异同。”

  “吴宓兴趣之广泛自然吸引了温德,温德自己就是个几乎对万事万物感兴趣的人。这两位一起做了件重要工作,设计英文系培养方案,南京和清华的课程体系都由此而设置。但在一个重要方面,吴宓不同于温德。吴宓是个‘本土主义者’,他基本的激情都指向中国文化的古典脉络。吴宓用古体写诗,还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的两位主要权威研究者之一。再看这个美国人,他从未积极表现出对美国文化的兴趣,他的文学品位,是当时典型的有教养阶层之品位,倾向于英国和欧陆文学。”

  在昆明:活泼丽人们的艰苦岁月

  从1925年起,温德前往清华大学教书。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清华南迁,与南开等高校组成“西南联大”。1940年11月8日,深夜11点,温德终于到达昆明。温德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期,他没有交到什么密友,但这里荟萃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包括温德钦佩的经济学家陈岱孙,他们两家在清华是邻居),温德与他们相得益彰。据陈岱孙回忆,在联大每个人都喜欢人缘很好的温德,但“他从未与谁特别亲近,他一度与吴可读走得比较近,但我不觉得他们成为了密友”。

  确实,温德与吴可读两人在清华做了多年邻居,过从甚密,两人同一年从美国来中国。在吴可读不幸染病去世后,温德顶替吴可读负责正字学会在云南以及西南地区的基本语项目。

  1941年夏末,昆明局势紧张,通货膨胀厉害,物价飞涨。跟避难到此的中国精英知识分子一样,温德忍受着战乱的空袭和最低程度的物质条件,他写信描述见到此时的林徽因等一众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困窘:

  “我在市场里看到在北平相识的几位女子,曾经活泼的丽人,此时脚穿破烂鞋子,一身油烟,偷偷找看哪里有买得起的东西,低头走过,生怕别人认出。林徽因得了肺结核,快不行了。裨德本5月份的时候连签字都没力气。他申请了两个月的病假,去大理和丽江休养。现在,他看起来好多了。(建筑师梁思成之妻林徽因,实际上1949年后痊愈了,而且还挽救了景泰蓝行业。)李又安告诉我,朝鲜战争爆发后,女儿执意要参军,林徽因生气郁结,病情恶化而去世。在费正清记忆中,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具有极细腻的美感和极广泛的智性爱好,交游广泛,光彩照人。’”

  “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不得不让几个女儿出门工作,梅夫人韩咏华用化名找了一份工作,给一位地方官的子女辅导功课,后来被发现真实身份,这份工作也做不下去了,理由是联大校长夫人做这份工有损尊严。”

  “西方人则在渐次撤出昆明。牛津大学汉学系主任修中诚,因成天吃米饭、红辣椒和茶,胃病发作,此时刚赴印度就医。修中诚教授本想待一年,但只住了几个月。即便是吴可读的姐夫裨德本,熬过了日本军机狂轰乱炸的那些最艰苦时日,此时也撑不下去了,请求转移到印度。”(记者陈雪莲)

据统计,二战期间,不论质,单论量,美国陆军战地口粮,每人每天约6磅;日本陆军约4磅;中国陆军官兵最多时也仅为1.6磅,这1.6磅也未必就能落实到士兵口中。

1940年后,国军普遍将三餐制改为两餐制,菜品通常为菜叶盐水汤。1940年7月7日,国民党中宣部部长王世杰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余汉谋司令自粤来,对蒋先生言,前线士兵只能日食一粥一饭,予闻之不甚震骇!”

1941年6月,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从重庆坐船去泸州,亲眼目睹了同船中国士兵窘迫至极的生活:“出入几无插足之处,且多显病,态瘦弱之外,十九有疥疮,四肢头颈皆可见到,坐立之时遍身搔抓,对此情景,殊觉国家待此辈亦太轻忽,故不敢有憎厌之心,转为怜惜矣。……兵士早九点米饭一顿(自煮垢至晚始再吃,下午门外有二兵以水冲辣椒末饮之,至天夕又各食万金油少许,用水送下。”

1944年,美国专家曾随机抽取1200名国军士兵进行体检,结果发现营养不良者高达57%。

一个令人心酸的对比是:1944年,驻昆明美军生活费用,须由中国政府提供(垫付)每人每天6只鸡蛋和1磅牛肉;同期的驻滇远征军,号称饮食标准最好的中國部队,也不过“每人每月给肉类一斤”,且为了满足驻昆明美军,还常常被挪用。据国民政府的美籍财政顾问杨格(Arthur Young)统计,当时1名驻华美军的开支,约相当于500名中国士兵的费用。

1945年年初,每一士兵每日副食费标准仅12元,而当时汉中的白菜一斤要30元,萝卜一斤要20元。

上述内容摘录自《文史博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7世纪欧洲到中国坐船要多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