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产业是如何影响淄博GDP的?

2021年,山东GDP总量突破8万亿,增幅近万亿。

随着16地市经济数据相继发布,推动山东前行的城市力量也分出了强弱。

第一强市青岛发挥正常,8.3%的增速以及1736亿的增量,没有拖山东的后腿,而且将与济南的差距拉大至2704亿。

潍坊、淄博表现抢眼,一个增速高达9.7%,一个9.4%,远远超过山东平均。济南则有点失速,增幅仅为7.2%,增速倒数第三。

增幅排名最后的两个城市是泰安与日照,泰安仅为6.1%,日照为6.8%。两个城市所处区域并不差,虽然有疫情影响的因素,但归根结底在于自身产业结构,以及转型力度不足。

换句话说,山东转型5年来,各地干得如何,到今天已经能明显看出来了,分水岭赫然浮现。

透过2021年各地的经济数据,一个比较直观的结论是:山东的“腰”越来越强。

从济南往东,淄博、潍坊、青岛,4座城市GDP总量36779.88亿元,占比整个山东的44.2%。而且,除了济南之外,其他城市的增幅都还不错。

这条横贯山东的经济走廊,逐年走强。

2019年,4城经济总量占比山东42.9%;2020年,占比升至43.8%;到了2021年,又攀升了0.4个百分点。

胶济经济带的起势,对山东意义重大。一是可以联动济南与青岛两大核心城市,另外也可以往南往北辐射,发挥带动作用。

另一个值得一说的是,鲁南的临沂与济宁GDP双双跨过了5000亿大关。

至此,山东共有6座城市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说明了山东各地发展相对均衡。

虽然比不过被称之为“苏大强”的江苏,但要比广州均衡不少。2021年,广东共有4座GDP过5000亿的城市,江苏则有9城。

总量反映的是规模,人均GDP则更能体现一个区域的发展质量以及富裕程度。

山东共有5座城市人均GDP突破11万,分别是东营、青岛、济南、烟台与威海,形成第一军团。

可惜的是,在9万至10万这个层次,山东出现了断档。最接近的是淄博,人均GDP8.9万。

要知道,全国人均GDP为80976元。也就是说,山东还有9个地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临沂、菏泽、聊城更是没有到5万。

通过人均GDP的视角,可以明显看到山东的短板,特别是鲁南地区。这一指标排名靠后的5座城市中,鲁南经济圈的4座城市均位列其中。

临沂这两年势头比较猛,GDP突破了5000亿大关。但经常被外界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临沂是山东人口最多的城市,常住人口1100多万。经济体量与人口体量,还远谈不上匹配。

去年的“网红”城市潍坊,2020年人均GDP全省排名第九。2021年,GDP猛增1138亿之后,其人均GDP一举超过滨州、日照,跃居山东第七。

再看看浙江,2021年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的仅有温州、金华、丽水三地,最低的丽水为68127元。

日照与泰安2021年经济增幅居后,多少有点让人意外。

日照是港口城市,泰安紧靠省会济南,两座城市均有一定资源与区位优势。

不过,泰安与济南太近,很难不排除成为被“虹吸”的对象。七普数据显示,泰安常住人口547万,而10年前的六普时,泰安人口为549万。根据齐鲁人才网的数据,泰安市场化人才省内流出目的地,排名第一的正是济南。

泰安经济低迷,根在产业结构上。之前,泰安的支柱产业以化工、能源、建材为主。在新一轮发展中,这些产业均是重点整治目标。以2017年为例,泰安关停“散乱污”企业6809个。再者,疫情之下,泰安的旅游业也受到了极大冲击。

旧动能去除了,新动能没有及时补上,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日照经济失速,则是由于其支柱产业出现了问题。日照的第一大产业是钢铁,占其规上工业的三成以上。

1月29日下午,日照市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钢铁行业下降3.5%。这直接拖累了日照的经济数据。

这两年,日照一直想突破产业单一的困局。现在来看,任重而道远。

2月7日,山东又开了“节后第一会”,这已是连续第5年在春节后召开全省动员大会。

今年的大会提出了“十大创新”,将创新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

从各地市的你追我赶或者此起彼伏的发展态势中,早已说明了“创新”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2021年山东经济增幅最高的两个城市潍坊与淄博,是比较好的例子。

去年11月份,第五批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公示名单中,共有106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103个单项冠军产品入选,其中潍坊30家企业入选,高居山东各地市第一。

正是由于源源不断的创新企业,才支撑着潍坊不断向前。潍坊路径,应该会给其他地区一些启示。

十大创新中,“营商环境创新”排在第三位,仅位于科技和人才之后。

从全国排名上看,山东的营商环境位次不低,但具体到各市,是不是良莠不齐?其实,无论是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地区,还是仍在奋力追赶的城市,营商环境都有不少提升空间。

会上提到的“要让企业办事更方便,给予企业更多扶持,让广大企业公平竞争、安心发展”,实际上是个非常高的、很不容易做到的目标。它牵涉到一个地区的官商生态,甚至是文化。

2021年淄博市GDP增速居全省第二

发布时间: 15:38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司巧彤 报道)1月28日,淄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淄博市委常委、副市长宋振波向社会介绍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化“六大赋能”,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和“十大重点改革攻坚事项”,扎实做好“六稳”“六保”,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高于全省水平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9%,2021年淄博市GDP增速居全省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0.6亿元,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73.1亿元,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47.0亿元,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5.3%。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居全省第2位。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截至11月份同比增长40.8%,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1%,居全省第1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14.8%,居全省第3位。实现进出口总额1192.4亿元,同比增长33.6%。实际使用外资8.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9%。人民币贷款余额4263.3亿元,同比增长10.4%,创历史新高。

二是动能转换加速升级。推深做实“优”和“扩”两篇文章,全市“四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8.9%,“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55.9%,同比分别提高1.7个、6.9个百分点。在全国首创“技改专项贷”扶持政策,拉动工业技改投资241.9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居全省第3位。19条优势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6.5%。全市新增院士工作站1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家、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1家,独角兽类、瞪羚类、哪吒等新物种企业达到1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79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是城市品质蝶变跃升。淄博新区、大学城、科学城等重点功能板块加快建成,总投资441亿元的沾化至临淄、临淄至临沂、济南至潍坊、济南至高青高速淄博段项目扎实推进,总投资200亿元的城市快速路网一期工程实现部分路段主体贯通,引领全市跨入“高架时代”。小清河复航工程完成航道主体扩挖,张博市域铁路改造工程获国家批复。聚力实施全域公园城市“十大行动”,高标准推进孝妇河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带,新建改造城市绿道100公里、公园绿地面积91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1%,居全省前列。搭建“城市管理智慧大脑”,累计建成5G基站5398个,在中心城区施划停车泊位1.2万余个。创建升级A级景区8家,建成开放新型公共阅读空间92处。

四是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三类人群”1020户2210人实施精准帮扶。整合设立45.4亿元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40个数字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1.86亿元,建设经典应用场景30个、智慧小镇10个,“数字+农业农村”做法荣膺中国改革特别案例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较上年分别增加2.27万亩、1.74万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95.6%,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123个。

五是生态淄博成效显著。启动“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对16个“两高”行业实施清单化管理,关停燃煤机组5台,压减钢铁产能392万吨,规上工业企业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8%。完成347家企业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0.86%,优良天数达到222天,为近9年来新高。完成21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指数位列全省第一,孝妇河全流域治理、马踏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六是区域活力加速迸发。全市市场主体累计达到61.39万户、增长9.5%。在全省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全领域“一证化”“证照分离”改革,率先建成全领域“无证明城市”,覆盖门类全国最广。创新推出百亿级淄博龙门新兴产业发展母基金和全国首支地市级S基金,累计发起、参与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69支、认缴规模1424亿元。新增上市企业6家,在全省率先实现A股上市企业区县域全覆盖,9家上市公司实现直接融资57.43亿元。筹建人才公寓1万余套,新引进大学生5万余人,驻淄高校留淄率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

七是民生事业全面进步。2021年度10件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0.9%,创历史新高。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75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89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99万人。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5所、幼儿园61所。组建县域医共体20个,“齐惠保”投保人数达158万人。建成养老机构149家、长者食堂247处、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175家。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和1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淄博的支柱产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