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本立体书叫什么+他是如何面世的?

如果说产品是在贩卖未来,贩卖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设计就是穿越时空预支产品的未来。

在周一的推文《》中我们已经重新认识了“产品”:产品的本质是为了解决用户需求的一套解决方案——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家和设计师联姻之后为消费者“量需定制”的使用体验;它要么是一段冻结的空间,要么是空间内所有感知的具现。

作为年前的倒数第二篇推文,今天我们继续死磕工业设计的“底层逻辑”,设计的本身;我们将以“Re-Design(再设计)”作为切入点,思考未来设计对于“设计”的“渴求”。

同样,我们先从百度和维基中认知“Design”:

百度: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

维基: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也可以称之为情报的建筑。

在这里百度偏向于写实,维基侧重于写意依旧适用。

同理:设计是把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通过收集分析情报之后用合理规划、周密计划传达出来的过程。

简而言之: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

设计:是一种主观意识,是设计师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资金以及有限的资历之上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它以设计师为中心,会考虑到企业家的项目可行性、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以及生产线的具现。

它是一段流动的时间,以及在这段时间内所有综合因素的平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设计是妥协的产物,更是平衡的艺术。

相较于产品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是企业家、设计师和消费者三位一体的具现;从产品最早在企业家这里“起于微末”只是一个点子开始,到后续准备资源和设计师接洽商量项目可行性,接着就是设计师综合甲方需求和消费者体验巧夺天工,然后产品走上生产线从梦想照进现实,最后通过各种场景送到消费者面前;这是一件产品漫长的“前半生”,也是它们落入寻常百姓家进入社会之前的“求学生涯”。

这里的每一个角色对于产品的后半生能否卖个好价钱都至关重要,但如果非要衡量出一个长短,企业家、生产线、营销战和消费者都是“锦上添花”,只有设计师才是“雪中送炭”。

当然,设计是一项商业活动;没有企业家的一掷千金,设计师也不会“投笔从戎”,但我们不能否认设计师的确是根据企业家“虚无缥缈”的想法为消费者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在当下竞争白热化千篇一律的产品中,想法并不值钱,一味地给用户画饼充饥也终究会搁浅;只有“立竿见影”拨动了消费者心弦、满足了她们某种需求的产品才有可能完成购买,设计就愈发重要。

怎么在那千篇一律的同质化中给自己加戏,把自己变成“万里挑一”就成为了每一件产品的必修课。

仅仅只是设计,似乎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的需求;于是,Re-Design 就浮出了水面。

其实就像在中我们说的,Sony、Apple和Dyson 这三款超级产品之所以敢走轻奢路线,在价格上远远高于同类产品,除了他们外在颜值上的出类拔萃、品质上的体验超凡,更核心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创新溢价”。

自然是在过往产品之上的“Re-Design”。

这也正是 Sony、Apple和Dyson 这三个超级产品他们算不上行业的先驱,却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缘故。

有人说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这种说法不算错,但也不全对。

考虑到创新的实质是在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之上,创造有别于当下大多数产品的使用体验;因此,它有可能是科技、造型、材料上的颠覆,也有可能是文化、体验和感知上的回溯。

具体到每一个细节,Re-Design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基础升级,产品自身形态、材质,科技的革新,是一种内在美。

第二:体验升级,产品交互方式、理念,体验的革新,是一种美的溢出。

第三:感知升级,产品情绪共鸣、传递,感知的革新,是一种情绪的渗透。

外观、材质、色彩、功能、科技、形态……诸如此类。

是我们对于一款产品的“客观”认知,即使没有被人使用,作为一款产品它依旧存在的特质。

那么,所谓的基础升级,在产品本身上的再设计又是什么?

伦敦设计工作室 Extra&ordinary Design 和马德里艺术家 Eileen Ng 合作开发的手工制作花瓶系列—— Teumsae ,灵感来自植物在路面裂缝中挣脱向上生长的模样; Eileen Ng 还为其搭配了手工纸花,意在与它们搭配的每个花瓶的形状和颜色相得益彰。

初看是不是有一种很惊艳的感觉,而且耐心去看的话,也不会感觉它很普通。

要知道传统的花瓶几乎都是透明玻璃制品,而且由于玻璃这种材质本身的限制,花瓶呈现出来的情态也往往没有太大的新意,它们更多的作用是在衬托、在凸显花的美艳。

但以上 Teumsae 花瓶和花的关系更像是共生,花从裂缝中挣脱的姿态比把花瓶只是当做一个稳定的平台,这种产品想要表达的东西更加丰满。

但其实现在的玻璃花瓶也是从以前的陶瓷进化来的,把花的根茎独立出来,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识形态上的Re-Design。

是一款产品在它的本职功能之上给消费者提供更细腻、饱满、惊奇的体验。

它们是产品的延伸,是产品主动向这个世界伸出的触角。

那么,体验升级之上的再设计又应该如何定义?

我们印象中的书立还是一个薄薄的蓝色铁板,它不漂亮、不美观,还贼难用。

但谁叫我们那课桌上重峦叠嶂的厚厚课本需要它们呢?

原本以为我们记忆中的书立就这样终究会被时代淘汰,直到我们遇见了那个日本小哥@monde ;他在书架里造了一座“小胡同”,一开灯就是万家灯火。

瞬间,有没有一种心脏中枪的感觉!

小哥这是把微缩后的生活装入了书架的缝隙,用上帝视角来看,这是一种很温馨的体验。

而且这种立体书立想象力还不仅止于此,一旦我们把它和著作里面的某个场景融合,又或者是更进一步用上MR混合现实技术,一本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场景是不是就能变成“掌上微缩电影”呢?

把传统书立立体化,赋予它本职功能之外的“想象力”,这就是基于Re-Design理念的体验升级。

如果说产品是一段凝固空间,体验是萦绕在空间周遭的交互洞察。

那么,感知就是包裹这层空间以及空间周遭交互洞察之上,产品与消费者碰撞之后产生的情绪心流。

再进一步,如果说产品体验是产品的延伸,是产品主动向这个世界伸出的触角;那么产品感知,就是产品主动拥抱这个世界、拥抱消费者之后在消费者心中产生的情绪反馈。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名日本小哥@田中达也 ,他喜欢用迷你小人的视角来看世界,于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都变成了庞然大物,还有了新功能,比如牙刷看起来像淋浴,储存卡变成了钢琴……从 2011 年起,小哥每天在网上发表一幅摄影作品,没有一天间断,坚持了整整五年!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微型日历》(miniature calendar)。

相比于产品的基础升级让人眼前一亮,体验升级产生的惊喜,像“微型日历”这种出于对生活的观察,赋予了产品生命力的“故事化”就显得格外“精致”;它已经不再是一件寻常的产品,用户也不吝啬称之为作品。

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从时序空间的错位扭曲中感知童真,这是创作者的生活态度,也是围观者梦寐以求的“生活”。

这种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身临其境”,赋予作品“生命力”,不就是更高层次的Re-Design么?

当然,在基础升级、体验升级和感知升级之上还有没有更高层次的 Re-Design ?

但如果把设计当做是“初创”“微创”“重创”的话,那更高层次的“Re-Design -再设计”就已经算不上创新了,它是革命、是颠覆;就像电脑对纸媒、手机对电脑、智能机对功能机做过的事情,它们已经不在同一条起跑线。

回到今天的主题:设计不一定要“振聋发聩”,产品也不一定要“惊世骇俗”,把产品融入场景、给产品注入情绪,用设计捕捉生活中的“小确幸”,这样的独具匠心是只关注产品的“本职功能”无法企及的。

基础升级给消费者提供的本质还是产品,是功能化之后的产品。

体验升级给消费者提供的本质就是服务,是产品场景化之后的服务。

感知升级给消费者提供的本质已酝酿成情绪,是产品故事化之后的情绪。

所以,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但也不是说每一款产品都需要,也适合进行基础升级、体验升级和感知升级的“再设计”;毕竟,设计是商业行为,是妥协的产物,更是艺术的平衡;所以对于设计本身来说,我们不能按部就班、也不能好高骛远,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变成”更高效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对于每一款即将面世的产品最适合的“再设计”。

最后,如果说产品是在贩卖未来,贩卖一种生活方式。

那么,设计就是穿越时空预支产品的未来。

PS:案例来自于好奇心日报&设计癖

幻梦邪魂,微信公众号:wanyidongx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每一次输出至少都有一次有价值的思考。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何让红色故事入脑入心?在党的诞生地上海,一批面向青少年的主题出版物近期集中面世,激活红色记忆的同时,尝试打开党史学习新方式。

比如,少儿版《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涵盖100个漫画地标、56个音频等,“可看可听可打卡”;立体书《走进树德里》复刻红色地标模型,让青少年在动手搭建中亲近红色文化;入选2021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李颖新著《红色圣地百年路:青少年学党史》设计了漫画向导“大眼福星”……业内评价,兼具历史感、现场感、趣味性的党史通俗读物,能让青少年身临其境感知百年风云岁月,有助于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漫画向导”夺眼球,掀起追寻红色足迹热潮

怎样的党史读物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怎样的方式可以让小读者生动感受革命地标和其背后的红色故事?在各式各样的答案中,有一个获得了业界认同,那便是引导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历史,在书里书外“打卡”红色足迹。

比如,跟随“大眼福星”,《红色圣地百年路:青少年学党史》的读者将探访35个(组)重要党史纪念地,从而串联起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的百年征程——从上海一大会址,到嘉兴南湖红船;从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到延安宝塔山下的革命旧址;从于都河畔的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到宁夏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地;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到大别山中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无独有偶,作为“百年百章”上海市红领巾学党史争章地图系列活动配套用书,少儿版《光荣之城》穿插大量漫画、历史照片、建筑手绘图等,逐一记录多个遗址与故居的现今地址、特征与样貌,便于00后、10后按图索骥依址前往打卡参观,在行走中了解党史、学习党史、熟悉党史,形成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生动效应,掀起追寻红色足迹的热潮。

巧妙讲述红色故事,从“要我学”变“我要学”

专家指出,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需要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把有精神的故事讲得更精彩,让孩子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我来听”过渡到“我来讲”。

一批图书在音频、立体模型等视听化多元呈现上下工夫,为青少年读者直观了解党的诞生打开了一扇扇窗。比如,翻开红色立体书《走进树德里》,1∶70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建筑模型令红色地标可触可感,12个页面以由远及近的俯瞰视角展示出黄浦江两岸、“红色一公里”、石库门建筑、树德里、一大会址内景和一大代表使用的会议桌,形成了从城市到街道、从石库门到会议场景的切换。专业建筑设计师团队通过多次实地测绘、研究图纸,精准“复刻”出树德里的建筑原貌,每个打开的页面上,模型、图像与文字相辅相成,红色文化和史料相互呼应,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风情风貌,也呈现出建党的艰辛历程。

书中还提供大量珍贵文物作为搭建“道具”,如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李大钊的打字机等,激发青少年阅读研究的兴趣。精心打磨下,立体书《走进树德里》线上线下反响喜人——在前不久的薇娅直播间红色文创专场中,这部优质红色读物与“网红”流量平台碰撞,短短4分钟卖了5000册,截至当晚24点,共售出近万册。而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文创商店开售以来,这部立体书也获得市民游客、年轻学子的喜爱,成为热门的亲子“伴手礼”。少儿版《光荣之城》则收录了56个红色纪念地音频,用声音演绎普及党史知识,串联红色文脉。即使是不识字的学龄前儿童,也可随时随地扫码听书,了解红色地标背后的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第一本纸质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