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理财产品如何确保银行对客户呈现真实的盈亏状况?

核心提示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的落地,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程加快,净值型理财产品渐成理财市场主流。

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的落地,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程加快,净值型理财产品渐成理财市场主流。

不过,《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净值型理财销售情况时发现,理财产品大篇幅的产品说明书给不少投资者造成困扰。与此同时,银行理财销售行为不合规的现象也并非个例。不少理财经理在推介产品时避重就轻,对产品的关键信息只字不提、风险提示信息不足等问题频频出现。

此外,不少理财经理直言,净值型产品发行量增速和投资者的购买意愿并未成正比,净值型产品也面临“叫好不叫座”的情形。投资者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银行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速度正在加快,银行理财产品逐步从预期收益率型向净值化转型,所有理财产品采取净值化管理。

那么,到底什么是净值型理财?所谓净值型理财产品,其运作模式与基金类似,按照份额发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披露单位份额净值的理财,这类型的理财通常没有预期收益率,而提供的是业绩比较基准,通过净值变化反映投资的运作情况,透明度更高,更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在各家银行理财产品推荐栏上,大多都是净值型理财产品。同样的,部分银行理财经理也是优先推荐这类产品。不少银行理财经理在介绍产品时,偏爱介绍产品亮点、过往业绩、业绩比较基准和管理团队。但是对产品的相关费用、投资方向、投资资产种类及投资比例等关键信息,要么只字不提,要么简单带过。

“目前净值型理财收益率会略高于传统理财收益率,有一款产品卖得比较好,该款产品不仅过往业绩表现优异,且投研团队能力很强。”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净值型理财的盈亏需要客户自己承担,即最终实际收益率会有波动,可能高于业绩比较基准,也可能低于业绩比较基准。

在理财经理推荐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对产品的风险等级、投资范围、投资策略及其收取相关费用做详细的介绍,只是大概介绍这只产品的情况,包括业绩比较基准、期限、起购金额。

与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不同,有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要收取相关的费用,其中包括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但是本报记者在走访调查发现,如果投资者没有就此问题提问,理财经理通常不会主动告知投资者。

当记者询问某净值型产品是否要收取相关费用时,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向记者告知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并表示:“最终实际能拿到手的收益是已经扣除完相关费用的,这个费用是直接从产品收益里扣除的,扣完费用之后的收益显示在净值里。”

根据相关规定,净值化转型对银行在产品的风险评定、对产品投资信息的披露、对客户的风险测评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也更强调银行要在产品营销话术、推广手段等方面守住合法合规的底线。但是在理财产品销售时,理财经理是否真的是从投资者的适当性角度去推介产品还要打一个“问号”。

《证券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银行理财经理在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时,并没有从净值型产品的特征和风险等级角度向客户进行介绍,对于产品的风险,银行工作人员要么是客户不问便不提,要么是笼统带过,只更多强调“最高预期收益”。虽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有风险提示,但风险条款往往繁杂生涩,并不利于在客户理解的基础上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

在某城商行支行网点,记者发现,该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很小,一直在业绩比较基准上下小幅波动。对此,客户经理为了销售产品,拿“业绩比较基准”当预期收益,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时,出现“一般都能达到最高收益”等词语,在销售过程中埋下了合规隐患。

“看不懂理财说明书也听不懂理财经理所说。”大部分投资者向记者反映,理财产品说明书难懂固然与其专业性强有关,但是银行专业人士对客户并没有起到专业辅导的作用。此外,很多人对于理财产品说明书,更是弃之不顾。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投资者。该投资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太大,风险较大。而且说明书上的条款太复杂,更有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公式让她直言“看不懂收益究竟是多少”。

据记者了解,各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都是极长的篇幅,内容多达十几项,分别从产品概述、产品风险等级、理财产品条款、附录、风险揭示书等方面介绍,而且都是与投资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不过,其中涉及大量专业性名词,诸如“久期”“回撤”等等。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签署多种文件,投资者若想在通常签订协议的几分钟内看完,并且看明白,绝非易事。

“未来投资者应该更多以产品的风险等级来判断产品的风险,而不是以净值型来做判断。净值型理财产品更加考验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投资者可能面临零收益或负收益(即本金损失)的情况,因此要计算好收益和相关费用。”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要关注产品风险等级,了解具体资金投向,并且看清楚产品说明书,潜在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亏损会被隐藏在小字号的说明文字里。在购买后,要定期关注产品的资产配置和净值变化情况,在获取最大化收益的同时,防范潜在投资风险。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手头闲钱超过5万元,短期又不打算用,放在哪里既有收益还很安全呢?银行理财绝对是不少市民的首选。因为许多银行理财产品宣传自己是保本保息的,到期后保证能拿到固定的利息。但是,资管新规快要实施了,假如理财产品不让承诺保本保息了,银行也不能垫资兑付承诺的利息了,那么大家还会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吗?

多数人认为买银行理财会保本

以前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承诺“保收益”的,当产品到期时,如果收益达不到预期值或者出现了亏损,金融机构就自掏腰包把钱垫付给投资者,这就是所谓的刚性兑付。在去年11月份公布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中,倡导打破刚性兑付,预期收益就不一定能兑现了,而且凡是刚兑的金融机构将予以严惩。

记者近日在省城多家银行采访发现,标有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仍然是营销主打款。记者在不同银行选取了几款收益率在5%左右的理财产品,询问大堂经理风险如何,获得的答复基本相同:“银行理财不能说没有风险,但是风险非常低,基本能保证预期收益,而且以往销售的理财产品,到期时都能如期兑付。”然而在这些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上,却都标注着“不保本”和“收益浮动”的字样。

“现在产品说明书上明确保本保收益的很少了,即使有,收益率也往往也在4%以下。绝大多数理财产品,虽然声明不确保预期收益,但银行为了声誉考虑,都会实现兑付。”干了十多年银行大堂经理的刘女士介绍,投资者们现在已经习惯了预期收益率的刚性兑付,给客户介绍理财产品的时候,如果强调不能确保预期收益,那很多老年客户扭头就走。刘女士说:“这让我们很矛盾,所以销售时就得注意语言技巧,尽管不能明确承诺保证收益,但可以给客户看看以往理财产品的兑付记录,让他们心里有底。”

记者采访了几位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市民,一位退休干部表示知道资管新规的消息:“国家出这个新规定是为了防范风险,买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还是很小的,不会亏钱的。”而另一位女士则一脸惊诧:“啥?买银行理财也不安全吗?那还能买啥?我再对比对比去,这家不保本我就换一家呗,反正那么多银行,总有保本的!”

投资者厌恶风险,不能承受资金亏损

尽管资管新规的正式落地时间目前还并未确定,但从银行方面的表态和动作看,已经开始着手业务和产品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监管规则。甚至有分析机构预计,未来超九成的银行理财产品将在政策推动下转换为净值型。

净值型理财产品像开放式基金,老百姓没法提前知道会赚多少利息,而是根据产品实际投资运作情况,定期在产品开放申购或赎回日公布产品净值,投资盈亏由投资者自负。

截至2018年3月中旬,中国理财网(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门户网站)共有391只净值型产品登记发行。而2017年同期仅59只净值型产品,且绝大多数为外资银行产品。

虽然登记数量发生了6倍多的同比激增,但记者去银行网点咨询时,却基本没有客户经理主动向客户推荐净值型产品。“让习惯了银行理财的客户去买净值型产品,估计得有个为时不短的过程。”有客户经理分析,银行理财的客户多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且部分客户不仅不能承受资金亏损的情况,甚至对于收益波动也不太接受。

记者采访一家城商行时了解到,该行的市场金融部正在计划推出净值型产品,但在产品的设计与管理上,都想与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有所类似。比如目前发行的净值型产品,除了开放申购赎回的开放式产品外,还有投资期限封闭的净值化期次型产品。在产品管理上,银行也要尽量降低净值的波幅,实现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益率。

期限封闭、收益稳定,这种净值化产品形态与传统银行理财十分相近,也是目前银行净值型产品体系的主力军,在流动性和收益性间寻求平衡。

结构性存款,相对安全的理财

保本类理财产品不符合要求,在净值型产品还没有全面铺开,而市民又有购买需求,于是“结构性存款”就成了银行网点展板上的主打产品。

走进一家城商行网点,记者在大堂里看到一块产品展板,上面列有定期存款(1万元以上)的利率:1年2.025%,2年2.73%,3年3.575%;下面则是上浮程度更高的“结构性存款”(20万以上)利率:1年2.13%,2年3.03%,3年3.91%。

结构性存款的基本结构为“存款+期权”。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存款所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则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挂钩,因此有在基础收益之上获得较高投资报酬率的可能。也就是说,结构性存款的本金仍然是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在,只是利用利息进行期权投资。据大堂经理介绍,对于喜欢存定期的客户和比较保守的中老年客户,结构性存款是他们的首选,这种产品具备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强等优势。

与定期储蓄存款相似的是,结构性存款100%保障本金安全,而且可以提前全部支取,获得活期利率计息。由于增加了一定的投资属性,它的收益要比定期存款高出一些,而且在产品说明书里给出的是区间范围。比如上述城商行推出的2年期结构性存款,就给出了一个2.52%-3.03%的预期收益率区间。

“在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下,产品说明书里的预期收益率只能给出一个区间而并非具体数值,但产品到期时,往往是按照区间的上限数值来兑付。所以3.03%虽然是最高的预期收益率,但这家城商行也敢把它写到展板上。”有业内人士介绍,银行在设计产品时考虑了投资概率,使得按照较高利率兑付成为大概率事件。

比如一款挂钩国际金价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在6个月的期限内,如果国际金价涨跌幅在500美元/盎司以内,就可以获得4.3%的较高收益;如果涨跌幅在500美元/盎司以上,则获得2.3%的较低收益。如果你对国际金价稍有关注,就知道国际金价这些年基本在1300美元/盎司左右波动,涨跌幅连200美元都超不过,500美元/盎司以上的涨跌幅几乎不可能出现。

从这样的产品设计不难看出,在结构性存款里,银行是一心想让客户获得较高收益的。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能给你一个像存款一般安全,符合监管要求,而收益又高于储蓄利率的产品。

  理财经理争相销售的原因是什么?

  无疑是高佣金诱饵。据了解,华融普银的山东高速项目一开始给销售佣金是5~6个点,到后期则给到7~8个点。给投资人的收益仅11%,给销售人员的佣金竟有5.5%!总体资金成本在20%以上。据介绍,华融普银最高峰时大约有400个业务员,但他们主要负责将产品包销给第三方及其他理财经理,理财经理在他们的圈子里又相互介绍。因为有利可图,一些理财经理“连基本的底线都没有了”。

  在华融普银发生不能兑付事件后,也有一些理财经理干脆辞职“跑路”。“在金融机构做销售,一年工资也就20万左右;但接这种私活,一年收入上百万没问题。把5年的工资都赚出来了,出去躲个一年半载又有何妨?”

  银行客户经理“飞单”捞外快 “传统业务养不活自己”

  某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直言,“飞单”实在太寻常。唯一值得奇怪的是直到现在才出事,其实要反思的是银行业深层次的问题。在利率市场化和多元化投资驱动下,银行存款流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再加上银行网点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惨烈,再用老一套存款指标体系对理财经理进行考核,无异于逼良为娼。客户经理靠老老实实做传统银行业务已经养不活自己,他们只能铤而走险飞单赚钱。

  被逼出来的“飞单”

  一个仅有五人的团队,一年销售现金类理财产品规模达两亿元。所得佣金并未上缴证券公司总部,团队全数分掉:手下拿大头,团队领头人仅拿小头。这就是吴刚(化名)团队目前的现状。作为某央企背景券商下设在一直辖市的营业部总经理,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飞单”业务上,因为飞单给他和团队带来的效益更直接,更可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理财产品有亏本金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