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型关战役、南泥湾开荒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对还是错

就是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所有故事什么什么战争的都要要全面【是全部的过程,不是要提纲之类的,只是要了解】... 就是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所有故事

【是全部的过程,不是要提纲之类的,只是要了解】

这个太多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七七卢沟桥事变等等。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武昌起义,袁世凯称帝,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宁汉合流,省港工人大罢工,四一二反革命,七一五反革命,马日事变,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中东路事件,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原大战,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一二八抗战,八一三抗战,皖南事变,枣宜会战,台儿庄战役,血战昆仑关,喜峰口之战,太原战役,雁门关之战,平型关大捷,保卫南京,溥仪称帝成立伪满洲国,汪精卫成立汪伪政权,豫湘桂战役,日本无条件投降,双十协定,解放战争,孟良崮战役,羊马河、青化砭、盘龙镇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海南岛,解放一江三岛,解放西藏,解放新疆,抗美援朝,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珍宝岛保卫战等等。
党的一大,党的二大,党的三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长征,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直罗镇战役,大生产运动,南泥湾开荒等等。
简单列举了一些,这个故事太多了,你可以参考高中历史教材。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

1.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坚守广州;陈连升、关天培、葛云飞、裕谦、陈化成、海龄在战争中壮烈捐躯;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等。

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人民同清军奋勇抵抗侵略者;清军将领在大沽口重创英法舰队。

3. 中法战争中:刘永福率黑旗军在中越边境英勇抗法;马尾海战中爱国官兵临危不惧,英勇战斗;刘铭传扼守淡水,广东、福建、上海军民冒险接济;冯子材获镇南关大捷;临洮大捷。

4. 甲午战争中:丰岛之战,高升号全船官兵壮烈牺牲;平壤之战,马玉昆、左宝贵英勇指挥作战;黄海之战,丁汝昌、刘步蟾指挥作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壮烈牺牲;聂士成率部在辽东抵抗;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拒绝投降,自杀殉国。

5.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战争中:义和团在廊坊、杨村一带猛烈袭击联军;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等地多次击退联军;在北京东郊民巷猛攻外国使馆;进攻西什库教堂。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4010个赞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弈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弈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5月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article>
<section>
&lt;h3&gt;【编者按】“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后强调,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lt;/h3&gt;&lt;h3&gt;在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乎每件文物都映照着我们党的初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让更多人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应该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大国”特别推出“‘红色文物’有话说”系列策划,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探寻红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lt;/h3&gt;&lt;h3&gt;真理的味道&lt;/h3&gt;
&lt;h3&gt;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着重进行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lt;/h3&gt;&lt;h3&gt;这是上海共产党早起组织出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及创办的《共产党》月刊。(任佳晖
摄)&lt;/h3&gt;&lt;h3&gt;习近平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一个错把墨水当红糖吃的故事——&lt;/h3&gt;&lt;h3&gt;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春的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给他送来粽子和红糖。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吃得嘴上全是黑墨水。但是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个人就是陈望道,当时在义乌家里,聚精会神地翻译《共产党宣言》。&lt;/h3&gt;&lt;h3&gt;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分水塘村,自幼聪明好学,后考入浙江省立金华中学,毕业后留学日本。由于深受十月革命影响,陈望道开始关注、研究并接受马列主义,认识、结交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人士,并开始仔细研读由他们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译著。&lt;/h3&gt;&lt;h3&gt;1920年初陈望道来到上海,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任主编,还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内部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的创刊工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筹划将《共产党宣言》尽快译成中文,以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lt;/h3&gt;&lt;h3&gt;1920年3月,陈望道携带《共产党宣言》英译本和日译本秘密回到了家乡义乌分水塘村,仔细研究翻译《共产党宣言》。他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在1920年4月下旬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lt;/h3&gt;&lt;h3&gt;1920年的8月,经多方努力,《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首次出版发行千余册几日内销售一空,同年9月应读者要求,《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再次出版发行。到1926年5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已相继印刷出版17版,&lt;/h3&gt;&lt;h3&gt;国际舞台上“唱戏”&lt;/h3&gt;
&lt;h3&gt;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时戴的礼帽和使用的茶杯(任佳晖
摄)&lt;/h3&gt;&lt;h3&gt;2018年3月1日,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lt;/h3&gt;&lt;h3&gt;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上陈列着这样两件文物——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时戴的礼帽和使用的茶杯。它们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lt;/h3&gt;&lt;h3&gt;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4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作为与朝鲜和印度支那关系密切的大国,中国也受邀参加了这次会议。&lt;/h3&gt;&lt;h3&gt;4月20日清晨,周恩来率领200余人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北京机场登机,分乘3架苏联伊尔—14飞机,取道苏联、民主德国飞往瑞士日内瓦。&lt;/h3&gt;&lt;h3&gt;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大型国际会议,也是周恩来首次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出发前,周恩来向代表团成员做了仔细的叮嘱:中国是一个大国,到日内瓦是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lt;/h3&gt;&lt;h3&gt;4月26日下午3时,日内瓦会议在国际联盟大厦理事会会议厅拉开了序幕。&lt;/h3&gt;&lt;h3&gt;至6月15日,历时51天的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是,由于周恩来、南日和莫洛托夫等人的默契配合,使美国等阻挠会议达成协议的国家陷入比较被动、尴尬的处境。周恩来以其过人的敏锐、出众的智慧、令人陶醉的风度和魅力,像磁石一般吸引了所有与会者。甚至有人说:“苏联人将外交变成科学,而中国人使外交成为艺术。”&lt;/h3&gt;&lt;h3&gt;会议随后进入第二阶段,讨论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6月19日,会议在吸收周恩来提出的6点关于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建议的基础上,通过了由法国代表提出并经中国代表团修正的《关于在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议》。7月21日凌晨3时30分,日内瓦会议各方代表在取得共识后,终于签订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协定》和《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lt;/h3&gt;&lt;h3&gt;7月23日,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飞离日内瓦,途经并访问民主德国、波兰、苏联和蒙古后,于8月1日返抵北京。当周恩来结束历时3个月的国际会议后,新中国欣欣向荣的面貌和周恩来折冲樽俎的外交形象,深深地留在了国际政治舞台上。&lt;/h3&gt;&lt;h3&gt;君问归期未有期&lt;/h3&gt;
&lt;h3&gt;老红军谢志坚穿过的绣球草鞋(扶婧颖
摄)&lt;/h3&gt;&lt;h3&gt;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在红军战士谢志坚珍藏的那双草鞋前习近平总书记停下脚步,久久凝视,不时同身边工作人员交流,深情回忆当年那段历史——&lt;/h3&gt;&lt;h3&gt;草鞋编织得很精致,几乎是崭新的,两只鞋的鞋面还各绑着一只绣球。&lt;/h3&gt;&lt;h3&gt;打草鞋的姑娘叫春秀,绑绣球的红军叫谢志坚。当年,春秀得知心上人谢志坚要跟随红军长征,于是连夜编织了这双草鞋。&lt;/h3&gt;&lt;h3&gt;因为太过爱惜,这双鞋谢志坚在长征路上只穿过两次:一次因为太想家,另一次是做好了牺牲准备。&lt;/h3&gt;&lt;h3&gt;“打完仗我一定会回来!”解放后谢志坚从甘肃回到家乡,却得知春秀在于都解放前夕被杀害。后来,谢志坚将草鞋捐给纪念馆,为纪念春秀,他在草鞋上绑上了红心绣球。再后来,谢志坚经常来到纪念馆,那双绣球草鞋,他越老,越放不下……&lt;/h3&gt;&lt;h3&gt;“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2019年5月22日,习近平听取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如是说。&lt;/h3&gt;
&lt;h3&gt;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园内的三军会师纪念馆里展出的当年红军用过的粉勺。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lt;/h3&gt;&lt;h3&gt;一根普通的粉条,在不少人吃火锅、酸辣粉时可能才会被注意到。但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有一种用马铃薯淀粉制成的粉条却意义不同,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红粉”或“红军粉”。&lt;/h3&gt;&lt;h3&gt;西吉县位于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这里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气候温凉,适宜马铃薯生长,马铃薯一度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口粮。白色粉条被称为“红粉”的背后,有一段“仁义之师”与当地群众鲜为人知的故事。&lt;/h3&gt;&lt;h3&gt;事情得从80多年前说起。&lt;/h3&gt;&lt;h3&gt;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作为第一支进入宁夏的红军队伍,途经宁夏西吉县的兴隆镇。这里是回族聚居区,红军充分尊重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被当地百姓称赞为“仁义之师”。&lt;/h3&gt;&lt;h3&gt;红二十五军短暂休整后离开时,几名伤员借住在西吉县兴隆镇的老乡家养伤。这些红军伤员来自南方,看到当地老百姓仅靠蒸、煮等方法食用马铃薯,便开始教他们如何利用马铃薯制作粉条。&lt;/h3&gt;&lt;h3&gt;红军战士先把马铃薯切成碎块,再使用石磨将碎块磨成淀粉汁,之后用粉勺把淀粉汁漏成条,开水煮熟后捞出晾干,即成粉条。这样的工艺经红军教授后,就在当地流传开来,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红军粉”。&lt;/h3&gt;&lt;h3&gt;“当时,住在村里的红军伤员手把手教我太爷爷和村民做马铃薯粉条,没想到这成了我家几代人的谋生手段。”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村民摆世明说,从他太爷爷开始,一家四代都以制作这种粉条为生。&lt;/h3&gt;&lt;h3&gt;在当年的兴隆镇,留下的不仅有粉条,更有红军与当地百姓的深厚情谊。&lt;/h3&gt;&lt;h3&gt;“村民们倾其所有悉心照顾红军伤员,伤员们在传授村民制粉技术的同时,也帮村民干了不少力所能及的农活。”摆世明回忆道。&lt;/h3&gt;&lt;h3&gt;虽是小小一根粉条,但对当地百姓而言,可谓一件大事:马铃薯不易贮存的难题被破解,老百姓的温饱也有了着落。&lt;/h3&gt;&lt;h3&gt;令人欣慰的是,这项制作马铃薯粉条的技艺,80多年来在王河村从未断绝,一直传承至今。&lt;/h3&gt;&lt;h3&gt;如今,小粉条给村民带来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条的农户最多时有120多户,靠加工出售粉条,王河村“红军粉”的名声逐渐叫响,“红军粉”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当地以贩卖粉条为主的运输业也随之兴起。&lt;/h3&gt;&lt;h3&gt;在粉条产业的带动下,王河村于2015年脱贫销号,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lt;/h3&gt;&lt;h3&gt;王河村出产的粉条,虽然厂家、商标各不相同,但包装背面都会写上一段关于红军教村民做粉条的故事,有的还会在包装显眼处写上“红粉”“红军粉”等字样。&lt;/h3&gt;&lt;h3&gt;在当地群众看来,将这种粉条称作“红粉”或“红军粉”,是纪念,更是感恩。&lt;/h3&gt;&lt;h3&gt;“当年红军教村民们制粉,跟如今党和政府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一脉相承的,时间在变,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没有变。”兴隆镇党委书记慕夙说。&lt;/h3&gt;&lt;h3&gt;一件多次被当掉的大衫&lt;/h3&gt;
&lt;h3&gt;年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穿的大衫(图片来自东北烈士纪念馆网站)&lt;/h3&gt;&lt;h3&gt;“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穿的大衫和用过的褥子,1996年该文物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确认为一级文物。”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馆长刘强敏介绍说。&lt;/h3&gt;&lt;h3&gt;图片上的这件遗物是杨靖宇1931—1933年在哈尔滨进行抗日活动时穿的大衫。收藏这件文物的人是满洲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姜椿芳的母亲(以下称姜母)。&lt;/h3&gt;&lt;h3&gt;1952年,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何成湘去姜家,姜母才知道杨靖宇已于1940年壮烈牺牲。姜母十分悲痛,流着泪将一直珍藏于家中的杨靖宇的这两件遗物取出来,郑重地交给何成湘,请他把这两件烈士的遗物转交给东北烈士纪念馆,作为教育后人的历史见证。&lt;/h3&gt;&lt;h3&gt;姜母回忆,1933年5月中旬,杨靖宇假扮生意人,回到哈尔滨。在姜家住了一个来月,像一家人一样,有空就帮助姜母做家务。&lt;/h3&gt;&lt;h3&gt;6月初,杨靖宇要返回南满,继续领导南满地区的武装抗日斗争。由于经费的问题,临行前,杨靖宇再次把他从当铺赎出并穿用了近一个月的大衫和褥子送进了当铺。他将当票交给姜椿芳的母亲代为保存,预备再回哈尔滨时赎出来继续使用。但是,此后杨靖宇在南满率领抗日武装于枪林弹雨中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抗战,直至1940年牺牲,再没回过哈尔滨。&lt;/h3&gt;&lt;h3&gt;当票赎期快满时,姜母悄悄把大衫和褥子赎了出来。1936年,姜母随姜椿芳离开哈尔滨去了上海,她一直保存着这两件衣物,还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还给杨靖宇。听完这段故事,在场的人无不悲伤热泪盈眶……&lt;/h3&gt;&lt;h3&gt;一张被鲜血尽染的党证&lt;/h3&gt;
&lt;h3&gt;独臂将军陈波血染的党证(图片来自河南文物网)&lt;/h3&gt;&lt;h3&gt;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陈展着一张独臂将军陈波(原名陈汉清)血染的党证,它是1934年在川陕苏区颁发给优秀共产党员的,当时共颁发了两千张,但建国后仅发现这一张。这张血染的党证,见证了陈波将军传奇的一生。&lt;/h3&gt;&lt;h3&gt;1929年初春,20岁的陈波在黄安(今湖北红安)七里坪参加红军。因为他当过裁缝,组织上分配他到被服厂工作。同年7月的一个夜晚,被服厂党支部在一棵大树下召开支部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秘密阶段举行的特定方式:借助夜幕,不准点灯,也不必举手表决,只需说一声“我同意”或者“不同意”就行了。在这个“黑灯”会上,陈波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lt;/h3&gt;&lt;h3&gt;1934年10月,在川陕苏区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红四方面军党组织为激励广大党员奋勇前进,决定给优秀党员签发党证,这是党对自已的儿女的一次全面审查和政治考核。每一位党员都要在支部会上交代自己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个人简历、作战表现等,再经群众评议、支委会通过,呈报上级党组织批准,才能签发党证。&lt;/h3&gt;&lt;h3&gt;在评议发党证的支部会上,宣传委员徐向前说:“我们的支部书记陈汉清同志出身贫苦,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同意发给党证。”陈波领到党证后,十分珍惜,特地缝了一个小皮囊别在腰带上,专门放置党证和交党费的铜钱。&lt;/h3&gt;&lt;h3&gt;1941年3月的一天,时任八路军前总特务团副团长的陈波向战士们介绍完滚雷的使用方法,并开始做示范。他命令大家后退300米,然后抱起西瓜大的滚雷向山丘走去,团长欧治富拦住他说:“这是新制的,有危险,我来吧!”陈波说:“你是一团之长,还是我来吧!”待大家进入安全地段后,陈波开始按雷、擦火,“嘣”的一声,不合格的滚雷一触即发,陈波倒在了血泊中。&lt;/h3&gt;&lt;h3&gt;经过奋力抢救,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仅剩一条胳臂和两条无法弯曲的残腿。醒来后,他用仅有的那只右手摸到裤带上,发现少了什么,便焦急的问护士:“小皮囊呢?”护士不明其意,陈波解释说:“火柴盒大小,裤带上的。”护士将他的血衣翻遍,终于找到被鲜血浸透的小皮囊,党证也已被鲜血尽染。&lt;/h3&gt;&lt;h3&gt;受伤后的陈波,虽说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冲锋陷阵,但他决心要为党做更多的工作。&lt;/h3&gt;&lt;h3&gt;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为抢夺东北的抗战果实,向东北大肆增兵,我党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组建了“赴东北工作干部团”,简称“东干团”,紧急向东北驰援,陈波看到东北的紧张形势,便向中组部提出要参加“东干团”,领导似乎在故意考验他,指着那匹烈马说:“上马兜一圈,不从马上摔下来,就让你去。”陈波接过缰绳,右手一按马背,稍一纵身便越上马背,十多分钟后回到了原地。就这样,他成了“东干团”的一名特殊成员。日军投降时,按照党的指示,陈波一个人接收了日军的一个军用仓库,他昼夜守卫,枪不离身。当后来为支援东北而伧促赶来的359旅官兵在为棉衣和枪支弹药发愁时,陈波挥动着仅剩右手的拳头说:“快来拿吧,这儿应有尽有。”我军官兵们不仅得到了充足的物资,也从这位身残志坚的老红军身上得到了莫大的激励。&lt;/h3&gt;&lt;h3&gt;艰苦的长征、血战甘南、宁夏、山西……、赴延安、战东北,多少次,行军作战,汗水把陈波的党证浸透,多少次,沿途的奇寒把党证上的汗水凝成冰凌。在穿越鬼子的封锁线时,为防备落入敌手而暴露身份,许多人都把党证销毁了,陈波说:“就凭我这一只胳膊两条残腿,不是红军就是八路,有无党证一个样,落到敌人手里都是死。”所以他一直揣着党证打天下,伴随党证度难关。&lt;/h3&gt;&lt;h3&gt;这张小小的党证,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伟大历史转变,也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的一片的赤诚之心。&lt;/h3&gt;&lt;h3&gt;(上述文物故事资料来自新华网、黑龙江日报、河南文物网等)&lt;/h3&gt;
&lt;h3&gt;毛泽东穿了二十多年打有73个补丁的睡衣(图片来自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网站)&lt;/h3&gt;&lt;h3&gt;在毛泽东同志的众多遗物中,有一件物品十分引人注目,那是一件白色泛黄的棉质睡衣。这件睡衣材质一般,样式普通,夹层,香蕉领,外侧有两个口袋,长141厘米。睡衣外观通体破旧,它的领子全换过,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竟达73个之多,以至几乎看不出本布。从50年代初一直到1971年,毛泽东春秋两季都穿它,这一穿就是二十年。尽管越来越旧,毛泽东却总不舍得扔掉。围绕它的去留更换问题,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lt;/h3&gt;&lt;h3&gt;60年代初,睡衣的肘部、领部、袖口就有了破洞。1963年初夏的一天,毛主席的理发师兼生活卫士周福明来到中南海服务处取衣服。洗衣房的同志对他讲:“给主席换换新的吧,你看这件睡衣,袖肘又破了,洗的时候从水里都不好往外提,弄不好就被拽破了。”周福明不止一次听过洗衣房的同志这样说,他也多次向主席提过,可主席总说:“再穿一穿吧,过段时间再换。”主席不发话换它,周福明也实在没有办法。&lt;/h3&gt;&lt;h3&gt;几天之后,周福明趁陪毛泽东吃晚饭时说:“主席,这件睡衣今年该换换了吧。”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说:“现在国家不是还很困难吗?我看再补一补就行了嘛!”周福明小声嘀咕了一句:“您是主席。”“噢,我是主席,主席的睡衣就不能补一补了”,“你不是也穿着补的衣服吗?”毛泽东不以为然。“主席,您和我不一样。”周福明连忙解释。“为什么不一样,就因为我是主席。难道我不也是人民中的一员吗?”毛泽东回答。&lt;/h3&gt;&lt;h3&gt;于是,这件睡衣被送到总后被服厂刘奎元师傅那儿补,刘师傅是这行的高手,找了同颜色的布料精心缝补,不仔细看竟看不出补丁来。毛泽东很满意,此后破了补,补了又穿破,几年过去了,补丁也快打满了,以至工作人员洗衣服都不敢用手搓,必须小心翼翼地清洗。直到1971年,睡衣已到了稍不留神就会裂破一个大口子的程度,实在无法再穿了,毛泽东才同意更换。这件一穿20余年的睡衣终于被工作人员登记入库,正式退休。&lt;/h3&gt;&lt;h3&gt;有人说这是毛泽东独特的生活习惯使然,说他恋旧。但这绝不是一种普通的习惯所能解释的。中国有句俗话,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人们历来重视服装的作用。只要条件允许,在衣服穿戴上,人们能讲究的,一定都会有所讲究。这一点,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的毛泽东自然是知道的。事实上,他早年对此还曾有过切身的体验。1910年,毛泽东以一身破旧衣裤到湘乡东山求学,受到穿着讲究的阔同学歧视,以至当时“精神上感到很压抑”。20余年后,他在陕北同斯诺谈起这件事,还记忆犹新。&lt;/h3&gt;&lt;h3&gt;但是,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不用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刚刚起步,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一直坚持与人民同甘共苦,从生活点滴做起,率先垂范。据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从1953年到1962年,毛泽东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他的标准就是方便实用,而不在乎新旧优劣。在毛泽东所遗留下来的衣服鞋袜等日常穿戴用品中,除应付场面的外套外,很难找到一件完整没有补丁的衣服。对此,毛泽东有着自己的考虑,他曾在不同时期说过:“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多一发子弹”;“没关系,穿里面别人看不见,我不嫌就行”;“现在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他这样做,更为深刻的目的或许在于提醒自己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有示范作用的。他曾说:“我们可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了北京就变了,我们还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决不能贪图享受。”“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资料来源:光明日报)&lt;/h3&gt;&lt;h3&gt;一罐食盐见证鱼水情谊&lt;/h3&gt;
&lt;h3&gt;1928年红四军送给李尚发的一罐食盐(图片来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lt;/h3&gt;&lt;h3&gt;“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啰嘿啰嘿,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嘿啰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嘿啰嘿,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嘿啰嘿……”这首《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歌谣,唱出了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上下一心、共历风雨的鱼水情谊。珍藏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一罐食盐,是井冈山斗争艰难岁月的历史见证,也是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为了革命的胜利同甘苦共命运的生动体现。&lt;/h3&gt;&lt;h3&gt;让我们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中国最为“寡淡”的地方——井冈山。为了扼杀中国革命的新生力量,国民党除发动多次军事进攻外,还对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他们在上下山的所有通道设卡审查,严加封锁盐、药等必需品,致使食盐成为当时井冈山最匮乏的物资。因为缺盐,根据地群众常常出现眩晕、昏厥、身体浮肿等不良症状;因为缺盐,红军指战员体质明显下降,部队战斗力大幅削弱。盐的问题让整个根据地陷入了极大困境。&lt;/h3&gt;&lt;h3&gt;为了盐,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上下一心,患难与共。许多群众从舌尖上省下盐来,自发送给前线战士。战士们也常常将缴获的食盐分发给当地群众。&lt;/h3&gt;&lt;h3&gt;1928年冬,井冈山上的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内热闹非凡,群众们脸上洋溢着过年般的喜悦,原来是他们领到了红军在打土豪中缴获的食盐,盐罐的主人——李尚发也分到了一份。但回到家与家人商议后,他决定将这罐珍贵的食盐保存起来。因为他知道几十里外的井冈山前线正缺盐,这些盐不知何时就能派上用场,而且国民党正在发动新一轮进攻,接下来的日子会更难熬,这些盐说不定就是战士们救命的物资……&lt;/h3&gt;&lt;h3&gt;面对当时的严峻形势,红军主力决定向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则在国民党疯狂进攻下失守了。敌人窜进井冈山心腹地带,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李尚发担心这罐珍贵的食盐落入敌手,便将它密封好,埋在茨坪屋后的菜园,并做好标记。之后,李尚发带着家人躲进了深山,一边坚持战斗,一边等待红军归来。&lt;/h3&gt;&lt;h3&gt;劫后余生的李尚发回到家中,默默守护着这罐食盐。1959年,刚刚成立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正在征集文物,闻知消息的李尚发决定将它捐献出来。同时,他还自发做起了茨坪革命旧址群的义务讲解员,以切身经历讲述着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动人故事。&lt;/h3&gt;&lt;h3&gt;如今,这罐食盐早已结晶,不能食用,但其中蕴藏的军民情谊,验证着那段峥嵘岁月人民军队的初心和军民的鱼水关系,诉说着井冈山这块革命圣地上演过的牺牲与奉献,苦难与荣光。(资料来源: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lt;/h3&gt;&lt;h3&gt;“作官即不许发财”&lt;/h3&gt;
&lt;h3&gt;吉鸿昌使用过的瓷碗。上面烧制着吉鸿昌父亲的遗训:“作官即不许发财”。(图片来自河南省扶沟县人民政府网站)&lt;/h3&gt;&lt;h3&gt;走进河南省扶沟县吉鸿昌烈士纪念馆,“民族英雄吉鸿昌”七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聂荣臻同志为纪念吉鸿昌写下的题词。已在纪念馆工作10年的讲解员张艳娜说:“每天都有群众到纪念馆参观展览,缅怀先烈,吉鸿昌烈士的精神不仅激励着扶沟县人民,他的事迹在中国广为流传。”&lt;/h3&gt;&lt;h3&gt;图片上的这件细瓷碗,上面写着“作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这是吉鸿昌烈士的父亲吉筠亭留给他的遗训。&lt;/h3&gt;&lt;h3&gt;1920年,吉鸿昌回家探望重病的父亲,父亲对他说:“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作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为父才死而瞑目。”吉鸿昌谨记在心,数十年来,虽因战功官至宁夏省主席兼第10军军长,但生活简朴。他还仗义疏财,以家资充军资,筑路修桥,并与父亲一起办学校,请名师、购校舍。1931年,父亲去世,为牢记父训,他在饭碗上亲笔题写了“作官即不许发财”,每日三省其身,并请陶器厂仿制了数百个瓷碗发给全体官兵,共志廉洁,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作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lt;/h3&gt;&lt;h3&gt;吉鸿昌,原名吉恒立,河南扶沟人,著名爱国将领。1895年生。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人称“吉大胆”。1930年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其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态度消极。1931年8月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lt;/h3&gt;&lt;h3&gt;随后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立即表示“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我是一个军人,我不能昧着良心远走高飞”,并撕碎了为出国置办的西装,但国民政府坚决不允许。此次“考察”让吉鸿昌在思想上起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坚定了他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的决心,他在其著作《环球视察记》中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民族颓唐堕落,不图竟至于斯,当环游各国时,每闻见及他人之长处,辄回忆及国人之短处。虽其刺激为间接的,已不胜其悲愤。乃走进国门,凡目所见,耳所闻者,竟无一非亡国灭种现象”。&lt;/h3&gt;&lt;h3&gt;1932年吉鸿昌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按党的指示潜赴泰山联络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随即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购买枪械。1933年5月,吉鸿昌与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杀敌1000余名,将日军驱出察境,彻底回击了“抗日三天亡国论”的投降主义思潮,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再次点燃。吉鸿昌率部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lt;/h3&gt;&lt;h3&gt;1934年,吉鸿昌前往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并创办《民族战旗》杂志,通过租界邮局向全国爱国团体、军队投递抗日宣传品,而他位于天津的家也成为党组织的地下交通站,被党内同志称为“红楼”。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秘密开会时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并被捕,后被引渡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面对让他供出全部秘密的审判官,他慷慨陈词:“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判“立枪决”,时年39岁。&lt;/h3&gt;&lt;h3&gt;临刑前,吉鸿昌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在刑场上,他大义凌然,从容就义,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不朽诗篇。(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河南省扶沟县人民政府网站)&lt;/h3&gt;
&lt;h3&gt;授予朱德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任佳晖
摄)&lt;/h3&gt;&lt;h3&gt;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国家博物馆陈列的勋章彪炳着朱德的赫赫功绩,然而,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入党经历可谓一波三折——&lt;/h3&gt;&lt;h3&gt;1886年,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此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朱德立下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苦苦思索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lt;/h3&gt;&lt;h3&gt;1908年春,受了两年新式学堂教育的朱德,回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教。但旧势力的压迫让朱德意识到“教书不是一条生路”,于是他下定决心投笔从戎。&lt;/h3&gt;&lt;h3&gt;1909年,朱德远赴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他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并参加了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成为滇军名将。然而,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能使中国摆脱黑暗。朱德认识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解决中华民族出路问题,不能救中国。&lt;/h3&gt;&lt;h3&gt;真正使朱德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是五四运动。朱德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思潮,其中介绍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lt;/h3&gt;&lt;h3&gt;1922年3月,朱德离开云南,寻找救国救民真理。&lt;/h3&gt;&lt;h3&gt;5月,朱德应原川军总司令刘湘和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之邀,抵达重庆。杨森以师长之位留朱德共事,被朱德婉言谢绝。&lt;/h3&gt;&lt;h3&gt;6月,朱德乘船抵达上海。他阅读了朋友送来的书报杂志,了解了“有关新的工人运动和领导运动的共产党的消息”,产生了要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并加入这一组织的愿望。在上海,朱德没有找到共产党,于是决定去北京继续寻找。&lt;/h3&gt;&lt;h3&gt;7月,朱德抵达北京,但令人失望的是,他在北京也没有找到共产党的负责人。不久,他得知陈独秀在上海,便启程返回上海。在上海,朱德拜见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只能按计划去往欧洲。&lt;/h3&gt;&lt;h3&gt;10月,朱德抵达巴黎。他听说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旅法组织,其主要组织者周恩来住在德国柏林,便立即赶赴柏林,找到了周恩来的住所。&lt;/h3&gt;&lt;h3&gt;朱德端端正正地站在比他年轻十岁的周恩来面前,向他说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柏林的党组织。周恩来微笑着说,可以帮他找到住的地方,替他办理加入党在柏林的支部的手续,在入党申请书寄往中国而尚未批准之前,暂作候补党员。&lt;/h3&gt;&lt;h3&gt;11月,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朱德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伟大道路。&lt;/h3&gt;&lt;h3&gt;“我们纪念朱德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朱德同志经历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旧的道路走不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2016年11月29日,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资料来源:学习时报)&lt;/h3&gt;&lt;h3&gt;一件厚重的羊皮袄&lt;/h3&gt;
&lt;h3&gt;老红军曾广华穿过的羊皮袄(图片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微信公众号)&lt;/h3&gt;&lt;h3&gt;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厚重而破旧的羊皮袄,军绿色的棉布内是厚厚的羊毛,胸前一排整齐的扣子……羊皮袄的主人是于都籍老红军曾广华,正是这件不寻常的羊皮袄,陪着他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枪林弹雨。&lt;/h3&gt;&lt;h3&gt;曾广华是于都县银坑镇琵琶村人。1932年,28岁的他在于都县“扩红”征兵中踊跃报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他先是被分到游击队担任班长,后来分到红一方面军23师担任通讯员。在一次战斗中,由于表现出色,上级奖励他一件羊皮袄。他将这件羊皮袄当作自己的功勋,十分珍惜。&lt;/h3&gt;&lt;h3&gt;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于都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曾广华也跟随中央红军离开了家乡。此时,曾广华是炊事班的一名战士,负责部队的饮食。1935年6月,部队到达四川省境内的夹金山下,曾广华在附近的乡镇采买粮食,当地的一位老人得知他们要翻越夹金山,便叮嘱:“夹金山是座雪山,越往上越寒冷刺骨。翻山一定要多带衣服,在山上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再累再冷也不能停下来……”&lt;/h3&gt;&lt;h3&gt;时值夏季,不少战士在行军途中将衣服送给了穷苦的老乡。曾广华也送出不少衣服,唯独这件羊皮袄,他一直舍不得送出去。&lt;/h3&gt;&lt;h3&gt;“过雪山时,这件羊皮袄救了我父亲的命。”曾广华老人的儿子曾昭梁回忆着父亲告诉他的往事,夹金山山路崎岖狭窄,常年积雪,最浅地方的雪也能没过膝盖,刺骨的寒风吹得人浑身发抖,山上不时会有碗大的冰块夹杂着泥土滚落。一路上,不断有战友陷入积雪中,同伴伸手施救也跟着陷进去;有的战友想稍作休息,一坐下去就再也无法起来……再悲痛再疲惫,也不悲观不停步,曾广华靠身上的羊皮袄,最终翻越了雪山。&lt;/h3&gt;&lt;h3&gt;长征结束后,曾广华留在延安,参加过南泥湾开荒,之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1950年,从军18年的曾广华复员回到家乡于都。“以我父亲的经历,当时复员是可以要求安置工作的,但是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身上又有伤病,于是主动提出回老家务农。”曾昭梁拿出了曾广华当年填报的复员军人登记表——在“本人对今后工作意见”一栏中,写着“复员回家种田”。曾昭梁说:“回乡后的父亲就是个最普通的庄稼汉,虽然文化程度不高,甚至连自己的故事也经常讲不好,但他明事理,常常教育我们不贪心、严律己。”&lt;/h3&gt;&lt;h3&gt;1992年10月,老红军曾广华走完了他平凡而又辉煌的一生。2014年,曾广华的后人将羊皮袄捐赠给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lt;/h3&gt;&lt;h3&gt;“我要传承好父亲的革命精神,讲好父亲的革命故事,把父亲诚实做人、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曾昭梁说。(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微信公众号)&lt;/h3&gt;&lt;h3&gt;夫妇行程5000里参加中共七大&lt;/h3&gt;
&lt;h3&gt;李珊七大代表证(图片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lt;/h3&gt;&lt;h3&gt;在江苏省句容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内珍藏有两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段焕競、李珊夫妇的中共七大代表证,它们是至今国内唯一发现的夫妇俩同时拥有并保存完好的中共七大代表证。&lt;/h3&gt;&lt;h3&gt;两张代表证均是长8.4厘米,宽6厘米,呈对折的竖方形,紫红绫布镶面,封面没有任何文字或标志。打开后,内页白纸上为繁体字,左页上方横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下方竖印“代表证”和“第XXX号”。右页上方横印参加大会代表的座号和姓名,下方中间横印“注意”,内容为“1.
绝对不得转借,不得遗失;2.
出入会场须受门卫检查。七大秘书处制”。内页中间靠下,盖有椭圆形红色“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秘书处”骑缝印,李珊的代表证在印章的左侧盖有呈上下字序的红色“候补”两字。代表证的证书号码、姓名、座位号均为手写,段焕競的代表证号是“第六二二号”,座号是“22排14号”,李珊的代表证号是“第六六二号”,座号是“24排14号”。&lt;/h3&gt;&lt;h3&gt;1945年的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召开的唯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1938年11月到1945年4月,中共各地的750多名代表历经千难万险,突破重重封锁陆续到达延安,段焕競、李珊夫妇就是当时参加中共七大的代表之一。&lt;/h3&gt;&lt;h3&gt;段焕競,湖南茶陵人,1938年夏,跟随陈毅率部挺进苏南茅山开展抗日斗争。李珊,江西安福人,14岁投身革命,抗战期间曾任中共皖南特委常委兼妇女部部长、新四军一支队二纵队卫生部政治指导员。1942年初,中共中央决定七大代表集中到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通知段焕競、李珊夫妇等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准备出席中共七大。当时段焕競是新四军一师二旅副旅长,妻子李珊在二旅卫生部当教导员。&lt;/h3&gt;&lt;h3&gt;经过仓促准备,3月中旬段焕競夫妻带着一岁半的女儿苏淮开始了一段艰难险阻的“小长征”。从江苏省东台县大桥镇启程,段焕競夫妇凭着智慧和勇敢,通过了20多道封锁线,穿越了800里敌占区,途经了10多处革命根据地,行程5000里,历时半年多,才从苏中抗日根据地到达革命圣地延安。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段焕競是正式代表,李珊为候补代表。&lt;/h3&gt;&lt;h3&gt;1945年10月,段焕競夫妇带着女儿回华中准备继续战斗,归途中4岁的苏淮突然生病发高烧,因为医治条件差,夫妻俩眼睁睁地看着长女在自己怀中死去。&lt;/h3&gt;&lt;h3&gt;战争年代,李珊同志专门做了一个皮挎包收藏夫妇俩的中共七大的代表证,随身背着,20多年里这两张代表证一直没有离开过她的身边,直到1969年逝世。后来,段焕競将军又把这两张中共七大代表证与家里的照片一起放在铁盒子里保存了起来。2007年段将军子女将它们捐赠给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浙江省文物局网站)&lt;/h3&gt;
&lt;h3&gt;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的遗书(图片来源:光明日报)&lt;/h3&gt;&lt;h3&gt;宁儿:&lt;/h3&gt;&lt;h3&gt;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lt;/h3&gt;&lt;h3&gt;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lt;/h3&gt;&lt;h3&gt;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lt;/h3&gt;&lt;h3&gt;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lt;/h3&gt;&lt;h3&gt;这是1936年8月2日,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这份记录在日军审讯档案里的家书,时隔21年后,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那里,而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开。&lt;/h3&gt;&lt;h3&gt;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
“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lt;/h3&gt;&lt;h3&gt;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介绍说,父亲只知道他的妈妈是地下党,干革命去了,当时谁都不知道赵一曼是谁,因为她到东北去了以后,就跟家里人没有一点书信往来。&lt;/h3&gt;&lt;h3&gt;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为获得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日军对她施以了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lt;/h3&gt;&lt;h3&gt;据赵一曼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说,赵一曼被捕以后,敌人对她进行各种严刑拷打,比如吊烤、竹尖刺指甲、坐“老虎凳”、把烧红的烙铁刺进她腿部的伤口…但是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非常非常坚定,她什么都没有说,由于她始终不说,日本人就起了杀害她的心。&lt;/h3&gt;&lt;h3&gt;牺牲的时候,赵一曼只有31岁。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这份存在日军的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lt;/h3&gt;&lt;h3&gt;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故事片《赵一曼》在全国热映,女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观众中也有宁儿。1957年,当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时,宁儿才第一次知道了母亲的身份。&lt;/h3&gt;&lt;h3&gt;赵一曼的孙女回忆说,父亲知道以后,很伤心的大哭了一场。他觉得他的母亲是很伟大的母亲,但是他心里很难受。这也是为什么父亲后来连烈士证和抚恤金都没有去领,因为他觉得那是用自己母亲的鲜血换来的,他不敢去碰那个证。&lt;/h3&gt;&lt;h3&gt;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之后,宁儿曾专程前往东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用笔抄下了被翻译成中文的遗书。&lt;/h3&gt;&lt;h3&gt;陈红说,父亲抄完后用钢笔在自己手上刺了赵一曼三个字,直到父亲去世,那三个字都仍留在他手上。(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央视网)&lt;/h3&gt;&lt;h3&gt;“江姐”最后的文字&lt;/h3&gt;
&lt;h3&gt;江竹筠烈士的遗书(图片来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lt;/h3&gt;&lt;h3&gt;“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是革命者凌霜傲雪、慷慨牺牲的壮歌。这首歌咏叹的形象早已成为经典:蓝旗袍、红线衣、白围巾——江姐。&lt;/h3&gt;&lt;h3&gt;舞台上、银幕上的江姐,给人的印象都是一位亲切温和的中年大姐。其实,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牺牲时只有29岁,是一位身高1.45米的娇小女子。&lt;/h3&gt;&lt;h3&gt;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珍藏着一封江竹筠的家书。这封信写作时间是1949年8月,写作地点是渣滓洞监狱。狱中笔墨、纸张都难以寻觅,江竹筠将衣被中的棉花烧成了灰,加上清水,调和成特殊的“墨汁”,再把竹筷子磨成“笔”,将信写在了如厕用的毛边纸上。&lt;/h3&gt;&lt;h3&gt;信抬头的“竹安弟”,是对谭竹安的称呼,江竹筠落款自称“竹姐”。两人并非姐弟,关系特殊。江竹筠的丈夫是彭咏梧,谭竹安是彭咏梧的妻弟,这个“妻”不是江竹筠,而是彭咏梧的发妻谭正伦。&lt;/h3&gt;&lt;h3&gt;彭咏梧是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公开身份是国民党中央信托局的一名中级职员。1943年年初,信托局修好了新宿舍,有家属的人都可以申请独立的住房。此前,彭咏梧一直和十几个同事挤在集体宿舍里,非常不利于地下工作的开展。他的分房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但家属却成了个难题。彭咏梧时年28岁,已和谭正伦结婚多年并育有一子。谭正伦和孩子一直在云阳老家。两年前刚调任到重庆时,彭咏梧曾有把妻儿接来的打算,但妻子回信告诉他,儿子正在出麻疹,暂时去不了重庆。&lt;/h3&gt;&lt;h3&gt;为了进入信托局,彭咏梧被包装成“中央大学毕业生”和曾经的“北平银行职员”。为了不暴露身份,彭咏梧切断了与云阳的一切联系,江竹筠成为党组织在重庆的地下党员中挑选的“彭太太”。&lt;/h3&gt;&lt;h3&gt;之后,彭咏梧偶然遇见了妻弟谭竹安,那时的谭竹安无法接受自己姐夫和江竹筠的婚姻,对此心存芥蒂。不久,谭竹安到地下党组织的联系点去联系工作,接待他的竟然是江竹筠。面对眼前的这个小伙子,江竹筠说:“如果革命胜利了,我们都还活着,到那时候才能真正考虑怎样理清这种关系,需要的话,我会把你姐夫还给你姐姐。”这坦诚的言辞让谭竹安对江竹筠心生敬意。从此,二人便以姐弟相称。&lt;/h3&gt;&lt;h3&gt;在这封家书中,江竹筠做了最后的托付:“话又得说回来,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万一他作破坏到底的孤注一掷,一个炸弹两三百人的看守所就完了。这可能我们估计的确很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lt;/h3&gt;&lt;h3&gt;信中的“云儿”是江竹筠和丈夫彭咏梧的独子彭云。彭咏梧牺牲时,彭云不满两周岁。江竹筠就义时,彭云才3岁多,后来彭云由谭正伦和谭竹安抚养长大。&lt;/h3&gt;&lt;h3&gt;据了解,这封信也是江竹筠留在世间最后的文字。写信后不到三个月,她便英勇就义。(资料来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网站、北京日报、重庆日报)&lt;/h3&gt;
&lt;h3&gt;红军战士留下的“六项注意”的包袱布(图片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lt;/h3&gt;&lt;h3&gt;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灰白色的方粗布,长87厘米、宽81厘米,右上角和左下角沾染了几块蓝色的墨迹。这是井冈山革命时期红军战士用过的包袱布,包袱布上面的“六项注意”是战士们根据记忆写下的,与毛泽东正式宣布的“六项注意”略有偏差。历经90多年漫长岁月的洗礼,粗布原有的深灰色已泛白,但上面用毛笔书写的几行字却依然挺拔遒劲。&lt;/h3&gt;&lt;h3&gt;包袱布上的“六项注意”,看起来都是些细微“小事”,但这些“小事”却内涵丰富、蕴意深远,体现了革命军对群众秋毫无犯、执纪如铁的严明作风。&lt;/h3&gt;&lt;h3&gt;故事要追溯到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在江西省遂川县草林镇时,团部的特务连奉命参加了发动当地农民打土豪运动,并将打土豪得来的东西全部分给了贫苦农民,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特务连遵守纪律,深得群众的好评。很快草林镇的群众都自发地随战士们一起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lt;/h3&gt;&lt;h3&gt;特务连有100多人,他们在草林镇驻扎的时候,分住在镇上商会的几个公堂里。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为了御寒,革命军战士分别从邻近几个村子的农民家里借来了门板和稻草摊地铺。草林镇的群众发动起来后,特务连又奉命转移到其他村子去做群众工作,出发前,战士们按照毛泽东上井冈山提出的“借东西要还”的要求,将用过的门板、稻草都归还给了群众,并把借住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lt;/h3&gt;&lt;h3&gt;一天,毛泽东来到草林镇召集群众开调查会的时候,问到了工农革命军执行纪律的情况,当地的群众都称赞革命军说:“从来没有遇上过这样好的军队,纪律可真严明,不偷不抢,不打人不骂人,说话和气,借东西会还,真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啊!”&lt;/h3&gt;&lt;h3&gt;毛泽东听了农民对革命军的赞扬,非常高兴,说:“军民本是一家人嘛!我们初到这里,对当地的一些规矩不是很了解,如果我们有什么不对的,大家可要多提意见和建议才是,这样我们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lt;/h3&gt;&lt;h3&gt;这时,一位老汉提议,说:“工农革命军好是好,可是,他们借了我们的门板,还回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块,结果上不回去。因为各家的门板大小、新旧都不一样,害得我们找自家门板要找好几天。”&lt;/h3&gt;&lt;h3&gt;又有人说:“还有啊,我家一大堆稻草借给革命军去摊铺,用过也都还了,可还回来的全是散的,遍地都是稻草,我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一把一把地捆好。”&lt;/h3&gt;&lt;h3&gt;毛泽东边听边记,点点头说:“这些意见提得都很及时,我们马上就改。”&lt;/h3&gt;&lt;h3&gt;随后,毛泽东在遂川县李家坪召开了工农革命军全体军人大会。会上,他首先肯定了革命军战士在执行群众纪律方面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他说:“自从部队定下了三大纪律以来,群众夸我们是‘神兵’是‘秋毫无犯’之师,不过啊,有些注意事项还得改一改。比如说我们在还门板的时候啊,应该把门板上好才对,只有把借来的门板上回到借主家的门框上,才能真正做到物归原主。还有就是把散开的铺草应该捆好还给借主,这样就整齐多了,以免稻草遍地都是。”&lt;/h3&gt;&lt;h3&gt;接着毛泽东非常严肃地扳着手指说:“现在,我代表党的前委,向大家正式宣布,我们的六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这几条,大家可都要做到啊,只有这样我们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才能扎根于人民。”&lt;/h3&gt;&lt;h3&gt;在艰苦的革命岁月,战士们时刻用铁的纪律提醒自己,有的把它刷在墙上,有的写在自己的包袱布上,行军的时候把包袱布背在身后,宿营的时候就把它挂在墙上。革命军以严明的纪律赢得了人民,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lt;/h3&gt;&lt;h3&gt;一只装着“公仆情怀”的钢纸箱&lt;/h3&gt;
&lt;h3&gt;周恩来随身携带的钢纸箱(图片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报)&lt;/h3&gt;&lt;h3&gt;1963年12月14日,周恩来总理出访埃及,下榻在开罗国宾馆。晚上9点多钟,一辆黑色轿车从宾馆驶了出来,聚集在门外的外国记者见是周恩来的专车,当即驾车追踪而去。轿车停在中国驻埃及大使馆,车门打开,下来的是一位中等个头的男子。尾随的记者们立刻注意到,他下车时手里拎着一只箱子。有认识的记者说,他是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那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呢?&lt;/h3&gt;&lt;h3&gt;记者们带着疑问,飞车赶回国宾馆,等待周恩来的专车回来。成元功回来下车时,记者们看到,他手里拎的还是那只箱子,而且还牢牢地上了锁。&lt;/h3&gt;&lt;h3&gt;箱子里装着什么呢?有人说,箱子里可能装的是核按钮;有人说,箱子里装的可能是保密的通讯工具;还有人说箱子里装的是中国的最高机密。&lt;/h3&gt;&lt;h3&gt;那么,箱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秘密”呢?&lt;/h3&gt;&lt;h3&gt;这只箱子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特种纸做的钢纸箱,长79厘米,宽45.5厘米,高18.5厘米,是1954年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时,卫士长成元功用周恩来的出国津贴临时购买的。这只钢纸箱伴随了周总理的每一次出访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只钢纸箱里,确实藏着周总理的一个重要“秘密”。&lt;/h3&gt;&lt;h3&gt;周总理十分注重仪容风度,尤其是他穿的衣服,件件都是有棱有角、整洁干净。但是他穿的衣服却从来都是“外表华丽,内在节俭”,衬衣、衬裤都是穿破了补,补好了再穿,周而复始。领口、袖口等部位容易磨毛、磨破,就把磨破的领口、袖口重新换一下。可是久而久之,换过两三次领口、袖口的衣服大面积破旧,不便送到访问国宾馆的洗衣房去洗,而且也经不起洗衣机的搅拌,只能拿到我国大使馆,请人用手洗。送衣服的时候,随行警卫都要再三嘱咐,要轻轻洗,轻轻揉,如果用力过猛,衣服就坏了。&lt;/h3&gt;&lt;h3&gt;当时,中国驻阿联的陈家康大使的夫人徐克立同志实在看不过去,就自己出钱给周总理做了两身新衬衣。成元功忐忑不安地将这两套新衬衣拿到周恩来的面前,向他说明了新衣服的来历。周总理坚决让成元功把新衬衣退了回去,他说:“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分?我看不过分,前提是我们国家还一穷二白。身为国家的总理,我怎样做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表明我提倡什么。”&lt;/h3&gt;&lt;h3&gt;周总理的出国访问,有时是连续不断的,有一次一连访问了十四个亚、非、欧国家。他是一国总理,有关他的一言一行,穿衣戴帽都在新闻媒体的“捕捉追踪”之中。如果稍有不慎,坏衬衣被哪位新闻记者发现了,哪怕是远距离拍下一个镜头,也会被一些对我国不友好的国家列为证据:看,中国穷得连他们的总理也穿这样破烂的衣服!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深受总理教诲,当然知道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于是,这只钢纸箱刚好就派上了用场。每天晚上周恩来换下衬衣后,马上就由成元功把衣服装进箱子,上了锁送到大使馆,再把洗好晒干的衬衣装进箱子、上了锁带回国宾馆。让各国记者倍感好奇的箱子里装的不是什么国家高级机密,更不是什么核按钮,而是周总理每天换洗的破旧衬衣。&lt;/h3&gt;&lt;h3&gt;“神秘”的钢纸箱,不仅装着周总理的破旧衬衣,也装着周总理对外交无小事的缜密细致,装着他始终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装着他大有大无的崇高品质和心系百姓的公仆情怀。(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lt;/h3&gt;&lt;h3&gt;一床温暖革命友谊的被单&lt;/h3&gt;
&lt;h3&gt;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收藏的红军被单原物
(图片来自解放军报)&lt;/h3&gt;&lt;h3&gt;白色底纹,浅灰色蝴蝶花纹,这床绸缎被单虽然因年代久远,颜色已经泛黄,但看起来依然洁净光滑。&lt;/h3&gt;&lt;h3&gt;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后的1934年12月,以项英、陈毅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转移到了黄麟乡井塘村,项英等中央领导被安排住在村民谢招娣家里。&lt;/h3&gt;&lt;h3&gt;随后的日子里,谢招娣时不时地送一些黄元米馃、花生、鞋垫等食品和生活物品给红军战士,帮助他们洗衣服、洗被褥。项英的妻子张亮和红军战士们也经常帮助谢招娣犁田、砍柴、劈柴、打扫卫生,长期的相处让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都把对方看作是至亲至爱的亲人。&lt;/h3&gt;&lt;h3&gt;转眼到了1935年春节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加紧了“清剿”,红色苏区只剩下于都部分区域,且日益缩小,革命形势对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十分不利。为了轻装上阵,更为了表达对谢招娣一家人的感激之情,中央分局离开井塘的头一天晚上,张亮把随身携带多年的一床绸缎被单送给了谢招娣。&lt;/h3&gt;&lt;h3&gt;红军走后,谢招娣一直不舍得用绸缎被单,视为宝贝并用生命进行保护,她决定等红军回来后再交回给红军。不久后,国民党兵来到井塘村,把全村的老表赶到村中的晒谷场上,威胁他们把收留的红军伤病员和红军物品统统交出来,否则,一旦查出就格杀勿论。&lt;/h3&gt;&lt;h3&gt;老表们守口如瓶,没有一个人肯交出红军的伤病员和物品。于是,国民党兵便在井塘村挨家挨户地搜查。幸亏老表事先把红军伤员和赠送的东西藏到了深山的岩洞里,敌人在全村翻了个底朝天也一无所获。&lt;/h3&gt;&lt;h3&gt;以后的几十年里,谢招娣一直珍藏着这床珍贵的绸缎被单直至去世。2004年,于都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期间,她的家属钟正予主动把这床被单捐献了出来,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从此被大众广为传颂。(资料来源:解放军报)&lt;/h3&gt;
&lt;h3&gt;苏区女医务人员用过的小摇篮(图片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lt;/h3&gt;&lt;h3&gt;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收藏着一只小藤篮。长31.7厘米,宽9.5厘米,高18厘米,系藤编织而成,呈长条形,有底无盖。篮子提手底部已脱离篮筐,篮子多处断裂、虫蛀,篮底霉烂严重,已形成两个大窟窿。&lt;/h3&gt;&lt;h3&gt;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红军后方医院医务人员用来育婴的摇篮,是革命的摇篮,原本有五只。它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往事。&lt;/h3&gt;&lt;h3&gt;那是1934年的夏天,国民党军队眼看就要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形势严峻、战斗激烈,前线红军的伤病员大批地向设在于都县新陂乡车脑村的红军后方医院转来。当时,医院就设在村里一处宗祠的大厅,医疗条件相当差。&lt;/h3&gt;&lt;h3&gt;一天傍晚,护士二组组长宁蓝安顿好几个新进的伤病员后,又毅然接下了院长安排的特别任务——照顾婴儿,“这些都是英雄的孩子,要好好照顾他们。”&lt;/h3&gt;&lt;h3&gt;看着五个睡梦中的婴儿,最大的十个多月,最小的刚出生几天,宁蓝和同组的姐妹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护士二组共五个人,原本就承担了四五十个伤病员的护理工作,每天都要量体温、打针、上药、抢救、外出找药配药……现在,又多了几个婴儿,护士二组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为了照顾好孩子,姐妹们当起了“妈妈”。工作时总要背上孩子,忙前忙后累得直不起腰来不说,背上的孩子哭喊声不断,这让年轻的“妈妈”们心急如焚。&lt;/h3&gt;&lt;h3&gt;夜深了,医院渐渐安静下来。宁蓝做好最后一遍医护检查后,又像往常一样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刘阿婆家走去。只是这次,背上多了个孩子。村里的刘阿婆孤苦伶仃,几年前儿媳妇因难产离开了人世,前些日子又把儿子送去参加了红军。知道老人体弱多病、无依无靠,宁蓝每天安顿好伤员后都会“撑”着眼皮子,到刘阿婆家帮忙做一些家务。&lt;/h3&gt;&lt;h3&gt;“又要照顾病人,又要照顾孩子,可累着你们了,以后就别来照顾我这个老婆子了。”刘阿婆心疼地看着宁蓝:“孩子就放我这吧,我来帮着照顾。”&lt;/h3&gt;&lt;h3&gt;“阿婆,我不累,您照顾好自己就行了。孩子除了我带的这个,还有四个呢。”宁蓝把刘阿婆的房间打扫干净后,又安抚她睡下。&lt;/h3&gt;&lt;h3&gt;第二天傍晚,宁蓝在医院里看见了刘阿婆。因脚踝肿起了一个大包,刘阿婆被乡亲送到医院,来的时候还带来了五个小竹篮。原来,刘阿婆知道医院来了五个英雄的后代,一早便拄着棍子上山扯藤编篮子,不小心从半山腰跌了下来,摔伤了。&lt;/h3&gt;&lt;h3&gt;“把孩子放篮子里,躺着舒服,你们也安心。”刘阿婆呵呵地笑着:“不用管我,我老了,照顾好孩子们。”上完药后,阿婆在几个乡亲的搀扶下,拖着伤腿回了家。看着阿婆远去的背影,宁蓝的眼睛湿润了。&lt;/h3&gt;&lt;h3&gt;在乡亲的帮助下,五个篮子都用粗绳子拴着,稳稳当当地挂在病房的角落。这样,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婴儿床”。打针、上药、晃篮子……护士们在照顾伤病员的同时,又能照看到房内的婴儿。&lt;/h3&gt;&lt;h3&gt;两个月后,后方医院随着中央红军的大部队转移,摇篮和摇篮里的孩子们曾先后辗转到了于都县的银坑、宽田等地……(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lt;/h3&gt;&lt;h3&gt;刻着88个地名的竹竿&lt;/h3&gt;
&lt;h3&gt;支前民工唐和恩的小竹竿(图片来源:淮海战役纪念馆网站)&lt;/h3&gt;&lt;h3&gt;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有一根被评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的小竹竿。竹竿来自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lt;/h3&gt;&lt;h3&gt;唐和恩是山东省莱阳县西陡山村的农民。1948年深秋时节,淮海大地的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唐和恩刚刚迎来土改后的第一个大丰收。&lt;/h3&gt;&lt;h3&gt;一天,正忙着收庄稼的唐和恩,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给淮海战役前线运送军粮,二话没说,撂下手里的镰刀就直奔村委会请战。一开始,村支书没同意:“你去年才刚支援过南麻战役,这次就免了。”可唐和恩不乐意:“难道支前参战还论次数?”几番软磨硬泡,终于争得了再次上前线的机会。&lt;/h3&gt;&lt;h3&gt;好不容易争取到支前机会的唐和恩,被编入了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因为有过运粮经验,他被任命为运输队第四小队队长。&lt;/h3&gt;&lt;h3&gt;唐和恩带领第四小队,每人一辆小推车走向了前线。为探路方便,他随手带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一路上,每走到一个地方,他就问清楚地名刻在竹竿上,想看看自己带领的运粮小分队共走了多少村子。没想到,等淮海战役结束回到家乡时,竹竿上足足刻下了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88个村镇的名字:莱阳县水沟头、院上、李家庄、马岚……把一个个地名连起来粗粗计算,唐和恩竟然凭着自己的双脚,推着独轮车,跋山涉水了4000多公里。&lt;/h3&gt;&lt;h3&gt;唐和恩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刻下来的不是几个地名,这是几百万民工在淮海战役中踊跃支前的缩影。”&lt;/h3&gt;&lt;h3&gt;在整个淮海战役的过程中,以山东解放区为主,加上江苏、河南、安徽、河北四省,共出动了支前民工543万人,使用担架20多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担子30多万副,牲畜76万多头,船只8539艘。民工就是用这些最原始的运输工具,向前线运送了自己生产的粮食2.15亿公斤,弹药730万公斤,油盐77.8万公斤,猪肉43万公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军用物资。&lt;/h3&gt;&lt;h3&gt;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他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资料来源:淮海战役纪念馆网站、北京日报)&lt;/h3&gt;&lt;h3&gt;永不消逝的电波&lt;/h3&gt;
&lt;h3&gt;李白修理电台用的工具(图片来源: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网站)&lt;/h3&gt;&lt;h3&gt;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曾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股爱国主义的高潮,电影中由孙道临扮演的主人公李侠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人,而他的原型就是李白等一批奋战在中共地下情报通信领域的革命烈士。&lt;/h3&gt;&lt;h3&gt;李白,原名李华初,化名李霞、李静安,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通信连。1934年6月,李白被调到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任红五军团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七七事变后,李白受党组织派遣,化名李霞,赴上海做党的秘密电台工作,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lt;/h3&gt;&lt;h3&gt;1939年,由于局势恶化,党组织安排共产党员裘慧英与李白假扮夫妻,掩护电台。两人在革命工作中产生了爱情,后经地下党组织批准结婚。不幸的是,1942年9月,日军侦测到我党的秘密电台后,逮捕了李白夫妇,并对李白施以酷刑,但李白坚称自己是私人电台。1943年5月,他们经党组织营救获释。&lt;/h3&gt;&lt;h3&gt;出狱后,李白夫妇前往浙江。在党组织安排下,李白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做报务员,化名李静安,往返于浙江淳安、场口和江西铅山之间,利用国民党电台,为中共秘密传送了大量日伪和美蒋方面的战略情报。&lt;/h3&gt;&lt;h3&gt;抗战胜利后,李白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与党中央进行通信的过程中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李白被捕后经受住了高官厚禄的利诱和残酷的刑讯逼供,敌人自始至终都没能从他口中得到一点想要的信息。1949年5月7日,离上海解放仅20天,李白遭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年仅39岁。&lt;/h3&gt;&lt;h3&gt;2009年9月,李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生前工作时使用过的工具、零件和用品(共计37件,其中工具28件,零件7只,用品2件,见最下图),由其妻子裘慧英保存下来,并于1959年捐赠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国家二级文物。(资料来源: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解放日报)&lt;/h3&gt;
&lt;h3&gt;“红岩小公共汽车”(图片来自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网站)&lt;/h3&gt;&lt;h3&gt;抗战时期的红岩,流传着一段“红岩小公共汽车”的佳话。&lt;/h3&gt;&lt;h3&gt;国共二次合作期间,周恩来在重庆有多重身份,党内秘密身份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公开身份是中共首席谈判代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国民政府为周恩来专门配备了一辆黑色雪佛兰小车,车牌号“国渝1247”。但是,他从来没有把这辆车当作是他个人的专车,他规定所有需要的人均可以使用这部车,尽可能的为大家提供方便。&lt;/h3&gt;&lt;h3&gt;当时的重庆,交通极不方便。从红岩嘴到城区,离城有十多华里,虽有公共汽车和马车可乘,但是车少人多,乘车的时间没有固定,往返城区主要靠步行。每逢要进城办事,周恩来总是要在办事处楼内的过道口向着各间办公室喊几声:“有没有要进城的,一块走哟。”于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盛况”:大人小孩、战士干部,还有“车主人”周恩来都挤进车里,一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lt;/h3&gt;&lt;h3&gt;办事处同志有急事出行,也总是使用这部车。办事处处长钱之光用过这部车;交通科长邱南章用这部车接送过进步青年;总务科长牟爱牧用过这辆车去购买物资;乔冠华、张黎群、林蒙的夫人等,生病住院都是由这辆小汽车送到城里的医院救治;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往访毛泽东,可毛泽东不在,周恩来就让李少石用这部车将柳亚子送回其在沙坪坝的住所。专车不专,大家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红岩的小公共汽车”。&lt;/h3&gt;&lt;h3&gt;这辆小汽车还承担着接送到红岩村汇报工作的地下党同志和重要客人的任务。“红岩附近,特务机关密布,凡进出南方局的人,都被它监视和盯梢。因之,有人下山,往往随负责同志的车走。”董必武秘书陈于彤回忆道:我第一次离开红岩,由办事处总务科的牟爱牧同志护送,车开出后,在城里绕了些路,行径临江门一个岔道上开过去,到了国民党兵役署旁。老牟对我说,准备下车。忽然停了车,大家一起动手,匆匆拿下我的行李,我同我的爱人、孩子共四人迅速下车。车子疾驰而去,甩掉了车后的尾巴。&lt;/h3&gt;&lt;h3&gt;一位原《新华日报》报童曾含着泪花讲述了一段周恩来和红岩小公共汽车的故事:“一天,我在大街上叫卖《新华日报》,报纸很快就卖完了,一名特务就来抓我,我拔腿就跑,特务就来追,就在特务要追上我的时候,一辆熟悉的小车在我面前一个急刹,只听得周副主席一声吆喝,我立即上了车,特务在车后干瞪眼。在车上,周副主席问我今天卖了多少份,平时生活是否习惯,有哪些困难,等等,我都一一作了回答。他说,困难肯定是有的,《新华日报》在国统区是合法的报纸,特务们只能欺负你们这些小孩子,你们能躲就躲,不要去招惹他们。周副主席让司机先送我回《新华日报》总馆,随后才离开。事后我想,要是没有周副主席,我又免不了特务对我的一顿暴打。我只有多卖几份《新华日报》,才是对那些可恶特务的最好报复。”&lt;/h3&gt;&lt;h3&gt;从“小汽车”上,我们看到一位共产党员的本色。权力不能用来炫耀和标榜,领导干部也不应该滋生优越感,真正的成绩来自于人民的肯定。(资料来源: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网站)&lt;/h3&gt;&lt;h3&gt;一口带枪眼的行军锅&lt;/h3&gt;
&lt;h3&gt;带有枪眼的行军锅(图片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lt;/h3&gt;&lt;h3&gt;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展品中,一口锅格外显眼,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锅是铜质,圆形,敞口,平底,口沿处铸有两个铜环拉手。&lt;/h3&gt;&lt;h3&gt;“这是一口行军锅,还带有枪眼呢。”讲解员话音刚落,参观者个个睁大眼睛,好奇万分。接着,行军锅的故事把我们带回了那段峥嵘岁月。&lt;/h3&gt;&lt;h3&gt;时间追溯到1935年元宵节后的一天。一大早,驻扎在于都县黄麟乡井塘村的中央分局负责人项英把房东钟伦扬叫了起来,说部队要奔赴新的战场了,临走前要把一口行军锅送给他:“老钟,我们这次行军要轻装上阵,这几天给你们家添了不少麻烦,这口锅就当是红军的一份礼物送给你们了。”推让再三,钟伦扬最终收下了这口行军锅。&lt;/h3&gt;&lt;h3&gt;没想到红军走后不久,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地进了村,把全村的老表赶到晒谷场上集中训话,命令大家主动交出红军的伤病员和物品,否则一旦查出格杀勿论。&lt;/h3&gt;&lt;h3&gt;见老表都不吭声,国民党兵决定挨家挨户进行搜查。为了不让这口红军锅落入敌手,钟伦扬偷溜回家,从灶台上取下还热着的锅,背上它就往屋后的大山跑。&lt;/h3&gt;&lt;h3&gt;“站住,站住,再跑就开枪了!”国民党兵发现有人往后山跑,举枪就朝钟伦扬开了一枪。只听“当”的一声,子弹打在锅上,钟伦扬应声倒地,国民党兵以为他被打死了,便没再追上来。然而,子弹穿过锅并没有击中钟伦扬的要害,他只受了点轻伤。&lt;/h3&gt;&lt;h3&gt;国民党军撤离后,钟伦扬把被枪打了个洞的锅背回了家,由于无法再使用,他便把这口锅保存起来做纪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钟伦扬去世了,他的儿子钟正予把这口锅交给了于都县博物馆。&lt;/h3&gt;&lt;h3&gt;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亲切会见了于都县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他动情地说,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lt;/h3&gt;&lt;h3&gt;不忘初心,方能坚定前进信心。(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lt;/h3&gt;&lt;h3&gt;赵尚志将军用过的手枪&lt;/h3&gt;
&lt;h3&gt;赵尚志将军牺牲前使用的手枪(图片来自东北烈士纪念馆网站)&lt;/h3&gt;&lt;h3&gt;上图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牺牲前使用的手枪。此枪为美国造,马牌,柯尔特式自动手枪,枪号80292。长20.5厘米、宽13厘米、厚2.5厘米、重1.2千克,整体完好。它的背后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lt;/h3&gt;&lt;h3&gt;赵尚志,1908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冬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回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但他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lt;/h3&gt;&lt;h3&gt;1933年10月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lt;/h3&gt;&lt;h3&gt;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对日伪军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lt;/h3&gt;&lt;h3&gt;“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是日本侵略者发出的无奈感叹。他们认为,关东军在满洲的很多伤亡都是赵尚志造成的,满洲的最大危害是“南杨北赵”。“南杨”是南满的杨靖宇,“北赵”是北满的赵尚志。&lt;/h3&gt;&lt;h3&gt;1942年,赵尚志被日本特务诱捕。日本特务在行进途中向赵尚志开枪,赵尚志将日本特务击毙,终因腹部中弹,被预先埋伏的人押回伪警署。他大义凛然地对审讯他的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
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他痛斥敌人,拒绝医治,受伤8小时后,壮烈殉国。年仅34岁。凶残的日军把他的头割下运到长春,他的躯体被扔到冰冷的松花江中。&lt;/h3&gt;&lt;h3&gt;赵尚志牺牲后,此枪被敌人得去,存于伪鹤立县警务科,后被伪警察们使用。194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建馆时,当地公安人员找到此枪,献交东北烈士纪念馆。后经赵尚志的老战友鉴定,确认为赵尚志将军生前所用之武器。&lt;/h3&gt;&lt;h3&gt;此外,从1945年起,中共党组织开始寻找赵尚志将军的遗骨,但一直没有下落。1989年,终于获悉将军的遗首早在1942年被长春般若寺的炎虚法师从日军手里要下掩埋在寺中。&lt;/h3&gt;&lt;h3&gt;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英雄的头颅被找到了。(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东北烈士纪念馆网站、东北网等)&lt;/h3&gt;
&lt;h3&gt;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9月25日,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红色中国——革命文物藏品图片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lt;/h3&gt;
&lt;h3&gt;红色中国——革命文物藏品图片展开幕&lt;/h3&gt;&lt;h3&gt;本次展览是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有关要求,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在汇集全国有关革命文物图片资料基础上,精选制作的一次革命文物专题展览。展览以近代以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艰辛探索、顽强拼搏,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奋斗历程为主线,以重要革命文物为主要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lt;/h3&gt;
&lt;h3&gt;庆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印发的《人民日报》&lt;/h3&gt;&lt;h3&gt;展览分为革命岁月、建设年代、改革篇章、奋进新时代四个版块,共展出338件/套馆藏革命文物和45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图片资料。从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到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缴获的步枪,从1956年首批出厂的“解放”牌汽车到庆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印发的《人民日报》,从1977年广东省高等、中专学校招生准考证到世界贸易组织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用的木槌,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模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2017年新设立的“八一勋章”,一件件文物犹如一座座丰碑,诉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动人故事。&lt;/h3&gt;
&lt;h3&gt;中国人民解放军2017年新设立的“八一勋章”&lt;/h3&gt;&lt;h3&gt;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据统计,目前我国登记革命旧址33315处,与近现代重要革命直接相关事件和人物有关的可移动文物100余万件/套。这些珍贵的革命遗存,见证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历程,寄托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lt;/h3&gt;&lt;h3&gt;据悉,主办方还将配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推出革命文物数字展厅,通过互联网展示革命文物;并探索与各地文博单位和基层部队联合开展"红色中国"主题巡展。&lt;/h3&gt;
&lt;h3&gt;近日,“学习大国”特别推出“‘红色文物’有话说”系列策划,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探寻红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lt;/h3&gt;
&lt;h3&gt;“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后强调,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lt;/h3&gt;&lt;h3&gt;在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乎每件文物都映照着我们党的初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让更多人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应该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大国”特别推出“‘红色文物’有话说”系列策划,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探寻红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lt;/h3&gt;&lt;h3&gt;今天推出第二期海报。&lt;/h3&gt;
</section>
</artic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型关大捷为什么是正面战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