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拓可资本平台合法吗?

   3月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李克强总理在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的记者会上,共有17位记者提问,这些问题涉及经济增速、金融风险、去产能、养老金发放、简政放权等方方面面。总理一一给出答案。

  总理的回答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又会如何影响你我生活?21个关键词,助你看懂总理记者会。

  总理谈金融风险: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

  金融首要任务还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去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像降息、降准、定向降准等措施,这不是量化宽松,我们始终注意把握货币供应量的松紧适度,主要还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的成本。所以金融机构还是要着力去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绝不能脱实向虚。

  当然金融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要防范风险。我更关注的是金融机构本身,去年由于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是在上升的。但是我们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因为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超过了13%,高于国际标准,拨备覆盖率达到180%以上,高于我们定的150%的标准。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市场化的手段降低企业的债务率。企业债务率高是老问题了,因为中国是间接融资为主,但是我们的居民储蓄率也比较高。即便如此,不管市场发生怎样的波动,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而且也可以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来逐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

  总理谈金融监管:练就加强监管的火眼金睛

  不论是股市、债市、汇市这些金融市场,本质上是市场,还是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当然,政府有监管的责任,现在看,随着形势的变化,需要改革和完善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要实现全覆盖,因为现在金融创新的产品很多,不能留下监管空白;要增强协调性,因为金融市场产品之间关联度比较高,协调要有权威,还要做到权责一致。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分层负责,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置,防止苗头性的问题蔓延,当然也不能容忍道德风险。总之,还是要瞪大眼睛,练就一双加强监管的“火眼金睛”。

  借这个机会我还要强调一点,完善和改革金融监管制度是一个过程,当前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还是要按照已定的职能履行职责,守土有责,绝不能有任何的松懈,而且还要总结经验和教训,这也是保护好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否则可就要拿你是问了。

  总理谈深港通:力争今年开通

  我们已经开通了沪港通,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实践表明,对两地都有好处。现在内地和香港正在密切磋商,力争今年开通深港通。

  总理谈经济下行压力: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就不会硬着陆

  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这种信心并不是凭空的,因为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就不会“硬着陆”。因为中国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人民群众可以说有无穷的创造力,而我们政府确实还管了一些不该管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事情。同时,在保障公平竞争环境的监管方面又没有完全到位。所以通过推进改革,就可以激发市场更大的活力、人民群众更大的创造力,把亿万群众的勤劳和智慧的空间拓展开来,就可以顶住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总理谈经济双引擎:把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结合起来

  我们正在推进的简政、减税,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会释放市场的活力。同时,中国新的动能正在生成,而且超出我们的预期。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是在放缓,但是我们还是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去年新增城镇就业1300多万人,而且今年一二月份我们的服务业又增长了8.1%,其中包括研发等高技术领域,这也带动了传统动能的改造。我们的传统动能还有很大的潜力,因为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过程当中,产业升级有空间,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有效投资需求。我们把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就会闯过困难的关口,跃上希望的高原。

  总理谈中美关系:共同利益不断扩大,远远大于分歧

  中美两国之间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当然也存在着分歧,有的还是比较尖锐的,这毋庸讳言。但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接近5600亿美元,这本身就表明中美的共同利益是在不断扩大,而且远远大于分歧。

  如何使中美关系健康向前发展,我想还是要遵循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现在中美双方都表示,要积极推进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我们将会放开或逐步放开美方对中国投资的准入门槛,但是这应该是相向的,双方开放应该是对等的。所以我们也希望美方在和我们进行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过程中,能够本着平等共赢的原则来推进。我相信,我们之间的共同利益会不断扩大。对于出现的分歧,我们之间有上百个对话交流机制,只要是出于诚意,管控好分歧,我相信中美共同利益还会不断扩大。在中美合作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分歧的量会增加,但所占比例会下降。中美深化合作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也有利于世界。

  总理谈养老金发放: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能是一句空话

  确实有个别地方发生了养老金发放困难的问题,但这是一地之难、一时之急。中国现在实施的是养老金省级统筹,省级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来保证养老金的发放,确有突出困难的,只要地方政府尽力了,中央政府是会给予补助的。这三年中央财政就拿了上万亿元,但有一条,地方必须尽职尽责,而且中央政府要督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大家都有退休、都有需要养老的一天,这里我想做个安民告示,从全面长期来看,中国政府对中国公民保证养老金发放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肯定地说,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能是一句空话。

  总理谈去产能 去产能要避免下岗潮

  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和发展是不矛盾的,我们恰恰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来释放市场活力,支撑经济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的确产生了一些比较严重的过剩产能,主要是在重化工领域,现在我们已经选择了钢铁、煤炭这两个领域在去产能上先行突破,与此同时要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

  过去两年,我们在钢铁领域淘汰了上亿吨的产能,涉及到上百万职工。由于我们高度重视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证了大量的职工转岗或得到妥善安置,可以说积累了经验。下一步要推进去产能,我们必须做到产能要去,但大量职工的饭碗不能丢,而且争取让他们拿上新饭碗。对于一时尚不能够做到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有能力进行妥善安置。中央已经建立了1000亿元主要用于转岗安置的专项资金,如有需要还可以增加。当然,地方政府相应配套要跟上,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双赢,在去产能、促发展、稳就业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最终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实现重化工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理谈简政放权:今年要砍掉一半证照

  简政放权可以说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三年前就在这里,我曾经明确表示过,本届政府减少审批事项要达到1/3,现在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

  我们现在审批事项还是比较多,而且保留的事项当中有很多标准不统一。所以简政放权必须一以贯之,哪里遇到问题、碰到阻力就要设法去解决,这是削减部门利益的事情。我们就是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

  尤其是要推进标准的统一。我们这两年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从证照合一到一证一码,就是一个统一标准的过程。结果激发了很大的群众创业热情,就是到现在,每天还有近3万个市场主体诞生。这个领域能做到,为什么其他领域就做不到?所以要给他们下达硬任务、排时间表。不仅如此,还有不少证照是没有必要的,今年也要砍掉一半。

  总理谈周边环境:不论是域内国家还是域外国家,都能多做有利于地区稳定的事情

  中国始终主张要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友好的睦邻关系。维护地区的稳定,实现睦邻友好,关键还是要靠地区国家共同努力。邻里发生纠纷,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但只要以诚相待,坚持用外交、和平手段来解决,我们完全可以维护地区的稳定。至于域外国家,像美国,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亚太,我们可以在亚太地区进行合作,管控好分歧。

  中国正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发展强大起来,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力量,也有利于周边。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毫不含糊,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希望,不论是域内国家还是域外国家,都能多做有利于地区稳定的事情,而不是相反,否则对谁都不利。

  总理谈中日韩关系:互补性很强,可以携起手来去开拓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

  去年我去韩国出席了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这本是个一年一度的会晤机制,时隔三年才重启,的确是来之不易。是否还能够顺利地进行,三方要互动,尤其是现在中日关系虽然有改善的势头,但是还不巩固,还比较脆弱,我们还应该本着双方对历史问题的原则共识,而且做到言行一致。我可不愿意看到再走回头路。

  讲到中日韩关系也使我想到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就是最近韩国棋手和AlphaGO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三国很多民众都比较关注,这也表明三国之间文化有相似之处。我不想评论这个输赢,因为不管输赢如何,这个机器还是人造的。中日韩三国或者说我们中日之间,应该有智慧来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科技合作,创造人们需要的高质量产品。而且中日韩三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五分之一,是亚洲经济的70%,我们之间的互补性很强,可以携起手来去开拓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

  总理谈文物保护: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

  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总理谈香港发展:发展既是香港自身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

  中央政府“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没有也不会改变。而且我们相信,特区政府有能力、香港民众有智慧处理香港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局面。

  说到发展,这既是香港自身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当然,香港的发展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年香港作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2.4%,这不算低了。香港还可以更多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当然也可以抓住内地发展的机遇,只要是有利于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增进香港民众福祉,特区政府提出来的事,中央政府都会全力支持。我对香港的前景看好。

  总理谈新经济:小微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大企业可以有更大作为

  我们说要发展“新经济”是要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的,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而且,发展“新经济”,小微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大企业可以有更大作为。

  总理谈双创: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还是在于亿万民众的参与

  我们现在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为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一个平台,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有活跃的空间。如果把亿万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形成投鞭断流的气势,再加上背水一战的意志,就可以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而且促进经济的转型。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还是在于亿万民众的参与,这也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理谈中俄关系:中俄关系不会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受到影响

  中俄互为最大的邻国,而且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经常会晤,我们不仅是政治关系好,在经济方面也是有升温趋势的,因为我们在诸多领域都有多项合作。中国始终遵循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和俄罗斯发展关系。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俄关系不会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受到影响,不受第三方的压力。我们还会继续推进中俄关系向前发展。当然,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我们之间的合作也不针对第三方。

  总理谈全国医保联网:要让群众对民生的呼声和要求,倒逼我们的发展

  政府下决心要推进全国医保联网。要在今年基本解决省内就医异地直接结算的基础上,争取用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使合情合理的异地结算问题不再成为群众的痛点。当然,这需要我们各有关部门下大力气。我们执政的目的是为什么?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改善民生,就是要让群众对民生的呼声和要求,倒逼我们的发展,推动和检验我们的改革。

  总理谈两岸关系:我们之间的血脉是分不开的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确实造福了两岸民众,两岸经济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密切,而且需要良性互动。我们还会继续推出有利于两岸经贸合作的举措,当然前提是要保持两岸的和平发展,基石还是“九二共识”。只要遵循这一政治基础,大家都认同属于一个中国,可以说什么问题都好谈。我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我们之间的血脉是分不开的。我相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也会造福两岸民众,改善民生。

  总理谈政务公开: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一览无余

  政务公开和简政放权可以说都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中央也明确要求,要推进政务公开,我们还要在若干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该公开的应该全部公开。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尤其是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措施,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等,都应该加大公开的力度,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一览无余。第二,能上网的要尽可能上网。政府的权力清单要上网,权力的运行也要上网,要留下痕迹,这样可以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人们不是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吗?现在是云计算的时代,我们要让“权在用、云在看”。行使权力不能打小算盘。第三,要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我们出台一些政策,本来是为了利民、惠民,群众看不懂、有疑问,那就要解释。一些合理的建议,该修改的就要修改。要让政策的内涵透明,而且也回应民意。

  总理谈五险一金:总的是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

  “五险一金”从总体上看还是有适当调整的空间,各地情况不同。社会保障基金是充裕的,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框架下,可以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阶段性地、适当地下调“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是可以做的。总的是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

  总理谈农业: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现在农产品主要是谷物产品的国内价格和国际市场比,像玉米、小麦、大米,几乎每吨要高600多块钱,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一步还是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要让农民更多的进城,有条件的能够在城里留下来,这样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可以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民能够把劳动生产率提高,这样就使我们的农产品更有竞争力。当然,农业始终是一个弱势产业,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会减,对农民支持的力度也不会减。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让他们能够富裕起来,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来源:中国政府网)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也是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阶段,是全面适应发展新常态、续写绍兴发展新辉煌的关键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绍兴既有充分条件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引导越商回归、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也是“十三五”期间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在外越商40万左右,企业6万余家,自2012年启动越商回归工作以来,广大越商积极响应,回归氛围日益浓厚,回归资金逐年增加,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为进一步促进越商创业创新和引导越商回归投资,推动绍兴经济转型升级,根据中央、省、市有关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浙江省国内合作交流发展“十三五”规划》、《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纲要》等精神,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本发展规划有效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国内合作交流发展环境与现实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13年的3%加快到3.7%,2015年保持到3.0%,从各个国家的预测情况看,很少国家预测出现负增长,表明全球经济正在转暖,以越商回归为载体,推进区域合作可以抓住全球经济复苏的机遇,开拓视野,利用好国外市场资源。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省内外及境外越商在更大范围吸纳要素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为越商回归集聚新的能量、提供高端要素。面临机遇的同时,越商回归与区域经济发展也面临挑战,一是全球经济再平衡,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越商回归以及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带来了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这为越商回归和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难得的时机;加快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错位联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越商回归将大有可为;浙江省正在实施的“4+6”国家战略,为越商回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张清单一张网”等一套转型升级举措,目前已经初见成效,为越商回归增添了动力;嘉绍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根本性地提升了绍兴的区位优势,改善了交通条件,为越商回归与区域合作增添了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基于历史、人文和地缘等因素,越商回归更有情感优势。但是,多种因素使得绍兴市越商回归面临着挑战,土地供应紧张的矛盾比较突出,产业层次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动力不足;城市集聚能力、融合度不够,辐射力带动力不够;生态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1、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变化趋势是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持续发展,首先,国际产业分工中出现了新的比较优势,差异化产业技术、区位条件、产业组织、产业价值链等成为这种新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未来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其次,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根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市场需求等发展条件,通过拆分产品价值链进行产业转移或接受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相互交织,从而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各国经济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第三,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将再趋活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虽然导致全球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暂时处于下降和低迷状态,但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影响重新走向复苏,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更广范围、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机会。另外,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蓬勃发展,区内贸易和投资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继续深化,区域内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流动会更加便捷,区内贸易和投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际产业分工、贸易、投资的趋势和特点将对绍兴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从国内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供给侧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成功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机遇,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制约,表面上表现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本质上却是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冲击,凸显的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从深层次看,集中反映了实体经济领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严重滞后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目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亟需在国内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尽快向国际中高端产业延伸。为此,国家及时推出供给测改革等战略计划,集中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矛盾,经济结构转型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增长转为主要依靠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来推动增长。国家政策调整和宏观经济变化趋势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绍兴经济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绍兴正处于一个新的结构调整转折点和机遇,即转向一个新的增长动力结构。借此契机,引导越商回归将推动绍兴经济转型升级。

3、从区域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杭州湾都市经济圈日渐成熟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沪甬高速铁路以及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绍兴与上海以及长三角南翼城市的联系日趋紧密,绍兴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所在的区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合作的大框架下,绍兴与长三角区域内其他城市协作关系突显出来。长三角也是越商最为集中的地区,以越商的经营活动为载体,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优化资源配置,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域条件。杭州都市圈的构建,对于加快城市群建设、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意义重大,同时,可以整合提升杭湖嘉绍地区发展优势,绍兴市是杭州都市圈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为融入杭州都市圈奠定了基础,杭州都市圈的建立也为绍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型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发展空间。

政府为达到越商回归提速提质、机制创新的真实效果,从“搭建平台、完善机制、争取要素、提升服务、营造氛围和落实待遇”等六个方面强化管理,完善政策,提升服务,为越商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建立了越商回归的政策支持

自启动越商回归工作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推动我市越商回归创业创新工作从组织发动阶段向提升发展阶段转变,制定了系列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越商回归工作的若干意见》(绍市委发〔2012〕50号)、《绍兴市支持越商创业创新促进绍兴经济发展的三年规划》(越商促进办〔2013〕11号)、《关于进一步促进越商回归工作的若干意见》(绍市委办发〔2014〕75号)等,强化了政策支持。

2、完善了越商回归的制度建设

建立项目回归、资本回归、人才回归、公益回归以及回归工作综合测评的“四回归一测评”的绩效评价体系;制定出台了《关于市领导联系异地绍兴商会和知名越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加强了市领导对越商的关注度;完善了回归业绩月度统计、季度通报、定期督查制度,推动省、市、县联动发展。

3、构建了上下协同的推进机制

成立了绍兴市与下辖各区、县(市)的越商创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通过目标分解、月度统计、季度督查、年度考核等制度,强力推动目标任务落实。建立了市级回归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协调项目生成、落地、建设各阶段的相关问题和困难。

4、形成了各部门联动的服务平台

充分调动市级职能部门服务越商的主动性,市地税局、司法局、电力局等市级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组成若干工作组为回归企业提供税收、电力、法律方面的指导帮助;专门成立8个项目服务组,走访回归企业和项目,开展回归项目专项督查和服务推进工作,通过部门联动服务回归企业。

5、营造了感召越商的良好社会氛围

利用各种媒体开展政策、投资、环境宣传;开展重大节日慰问活动,组织做好市领导实地慰问商会会长、知名越商及其亲属的联络服务工作;开展“走亲连心访越商活动”;定期召开越商回归大会,合力营造越商回归发展的良好氛围。

自2012年启动越商回归这项工程以来,市政府把越商回归与扩大有效投资、推进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按照“项目提质、工作提效、回归拓面” 的工作要求,务实、精准,越商回归创业创新成效显著。2012年至今,越商回归引进项目已累计投入省外资金667.2亿元。其中:2012年98.9亿元,2013年159.6亿元,2014年192.1亿元,2015年216.6亿元。其中:一产、二产、三产项目分别累计到位资金6.9亿元、339.9亿元、320.4亿元,分别占比1%、51%、48%。三产投资占比呈逐年增长态势。越商回归主要来源地为上海、江苏、广东、安徽等地,省内外越商对越商回归工作给予了积极响应,为后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还有部分境外优质回归投资项目。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重大机遇,按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构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发展思路,更新经济发展的思维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为了民生”,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产业提升为目标、改革创新为动力、区域合作为支撑、政府制度为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充分利用省内省外及国际市场,着力构建支持越商回归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集聚天下越商反哺家乡的巨大能量,推动越商回归工作持续提升发展,不断提高越商回归对绍兴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让越商成为绍兴“转型升级的引领者,胆剑精神的传承者,反哺家乡的建设者”,以推进绍兴大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以市场运作为导向,激发越商回归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越商回归意愿、回归产业选择,满足越商回归合理需求,保护越商回归创业热情,激发越商回归发展的活力和巨大能量,实现“项目回归、资本回归、总部回归、人才回归、科技回归”等全方位多领域回归。

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促进越商和绍兴经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越商在绍兴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多重作用,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回归项目的主体地位,鼓励在外越商从单一的项目回归拓展到以股权投资、融资、担保、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为重点的资本投资,推动越商和绍兴经济有机融合转型升级。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谋求越商回归持续发展。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强动力,针对影响越商回归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体制弊端,着力创新越商回归工作理念、支持政策和体制机制,实现从“工程化运作”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以各方协同为保障,合力推进越商回归。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强化有关部门的责任担当,突出各区、县一级相关各部门政府主体作用,调动市内外异地绍兴商会、海外侨商会积极性,形成全市上下、社会各界推进越商回归工作合力,切实提升回归实效。

以异地绍兴商会为载体,推进绍兴区域经济合作。利用异地越商人脉资源,促进绍兴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拓展绍兴产品市场;利用在外绍兴籍院士、高级研究人员等人力资本,推动绍兴与外界的科研合作、技术交流和人才引进。

数量目标。越商回归资金稳定增长,争取“十三五”期间回归到位资金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速稳定在8%左右,其中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200亿元,资本回归到位资金300亿元。

质量目标。越商回归质量逐步提升,鼓励越商回归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材料、金属制品加工、生命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经济、现代住建等产业为今后一个阶段重点提升发展目标;争取重大项目到位资金占比超过60%,重大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比达到70%以上。努力实现引进一个大项目、带动一批企业、发展一个产业的目的。

环境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着眼全市区域协同发展,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越商回归服务不断完善,争取越商对服务环境满意度达到95%以上,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亲商、重商、兴商的良好环境。

(一)开展越商产业回归行动,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树立“产业引领、项目支撑”的理念,加强越商回归与“4+6”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回归投资与绍兴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引导越商回归发展实体经济,为加快绍兴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产业支撑。

1、回归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

积极引导越商回归投资支撑绍兴市未来发展的信息经济、文化旅游、先进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部门,将新兴产业打造成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按照浙江省重点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的要求,结合信息经济“1446”工程,积极引导越商回归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信息产品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回归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

把握“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发挥绍兴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引导越商将新技术投入到纺织、化工、农业等传统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等九大特色领域,全面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高端化水平,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巩固差异化高端纺织、绿色化工材料、高效生态农业等产业的市场领先地位,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越商资本回归行动,着力集聚金融资本

1、创建资本回归载体,引导资本要素集聚

市、县区各级政府积极推动、设立由实力较强的知名越商发起主要面向越商募集的专项投资基金或投资主体,打造各级政府引导越商资本回归的平台;建设几个由省内外异地绍兴商会与专业金融机构合作建设的越商资本回归基金,为越商优质投资项目搭建资金平台。

2、推进项目定向融资,创新资本融资模式

对于政府主导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型城镇化项目、社会民生项目等,积极引导各地越商参与,开展PPP、BT、BOT、TOT等模式的投资融资合作。支持和引导越商资本参与绍兴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增资扩股及并购整合提升,以股权、债权形式实现安全高效回流,把资本回归培育成为越商回归的新增长点

(三)实施越商总部回归行动,带动总部经济发展

引导越商在绍兴境内新设立综合性总部、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总部企业,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区、县(市)中心城区为支点的总部经济发展体系。

1、发挥在外异地绍兴商会的作用,引领越商总部回归

省内外异地绍兴商会数量较多,尤其是北京、上海、南京等异地绍兴商会影响力大,应充分发挥这些商会的组织功能和引领作用,动员省外越商出资在市内联建越商回归总部大楼,并由商会组织省外越商入驻设立总部企业,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工作激励,形成越商总部企业集聚效应,从而培育越商总部经济,发挥总部经济的引领作用。

2、开发、盘活商务楼宇,打造总部回归承接载体

各区、县(市)以现有商务楼宇为载体承接越商总部回归;总部经济基础扎实、总部集聚效应初显、商务楼宇充裕的区、县(市)盘活已有中央商务区和商务楼宇,大力发展以政府主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分工为主的楼宇经济,吸引越商总部回归,促进越商总部回归经济发展。

(四)实施越商人才科技回归行动,集聚创新创业要素

坚持资本回归、项目回归与技术回归、人才回归的有机结合,发挥越商在省内外及国内外的人脉资源和人才科技资源众多的优势,带动科技和人才的回归。

1、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带动技术回归

积极引导越商回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组织认定一批越商回归类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与各方面的支持,通过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引进促进技术回归。

2、引进创新要素,促进人才回归

利用北京、上海、南京等科技教育发达地区越商的人才科技资源,针对性引导科技成果在绍兴转化;引导越商联合省内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的承接作用,推进越商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回归绍兴创业,利用回归越商的智力资源带动人才回归。

(五)实施公共服务回归行动,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1、开放公共服务投资领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支持越商以委托代建、收购、合资、合作、PPP等方式,投资参与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兴建体育健身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越商积极参与“五水共治”、结对帮扶、项目援建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2、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扩大越商社会声誉

鼓励越商资本回归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交通、绿化、环保、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逐步消除制约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体制障碍,不断扩大越商回归成果,树立越商回归声誉。结合绍兴“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专项整治活动,以及实施森林绍兴“六大工程”、“四大生态经济带”保护建设,引导越商投资环保领域,推进绍兴生态人文小城市试点和生态示范村创建。

(六)实施产业链高端回归行动,促进区域合作产业技术化

1、鼓励异地越商将产业链高端环节回归,越商回归一方面要“引进来”,另一方面借助于异地越商带动绍兴企业“走出去”,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应以获取技术要素为目标,倡导支持高附加值产业的回归,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造和提升,提升产业链价值,甚至在绍兴现有产业基础上拓展出更有前景的新产业。以异地越商为媒介带动绍兴企业与其他地区开展生产性合作。绍兴受土地资源的限制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纺织等传统产业发展受到受到制约,通过跨地区的企业并购、参股或独资等方式,异地进行生产性合作。通过拆分产业链,将产业链中要素供给薄弱或者附加值低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既利用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降低要素成本,又解决了当地大量人员的就业,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2、利用异地绍兴籍院士、科研机构负责人、高级科技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与其他地区开展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异地绍兴籍高端人才资源优势等,获取绍兴缺乏的基于知识的战略资源,包括: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如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和品牌,享有知识外溢性带来的技术进步。通过合作确保高等级资源供给,优化绍兴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提升绍兴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七)以长三角异地越商为重点,推进合作区域多元化

利用绍兴与长三角的地缘优势,在推进越商回归的同时,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越商平台,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的区域合作。区域经济合作客观上存在着地理发育的延展性、生产要素的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发展水平的梯度性和区域文化的相通性。异地越商在长三角地区分布居多,绍兴与上海和江苏存在区域文化的相通性。《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提出长三角的发展目标是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围绕这个目标,绍兴在越商回归和区域合作中应明确其定位,重点考虑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条件,以及产业特征,基于要素边际替代率和各种要素在不同地区的价格确定绍兴的比较优势,延伸成熟产业链、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寻找最佳的要素组合方式。以此为重点,利用其它地区越商平台,推动绍兴区域合作的范围,逐步实现合作区域多元化。将绍兴域内的产业链布局放在全国范围乃至是全球范围内来考虑,在国内外内谋求建立一种专业化功能互补、产业配置一体化的复合型合作,通过价值链跨区域的空间分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升产业链价值。

(八)实施“拓外促回”行动,拓展境外经济合作

1、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绍兴区位优势,起步早、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及轻纺城等纺织专业的市场优势,推动越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吸纳要素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优势,为越商回归提供原生动力。推动越商优势富裕产能在境外集群发展;鼓励越商在劳动力成本较低、原材料丰富的沿线国家开展纺织、化工等产业的生产性投资项目,建立生产加工基地。

2、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开展国际创新园和国际孵化器建设,引导越商参与打造一批与沿线国家合作的创新孵化器、科技园、产业园,集聚更高层次的海外技术人才、创新团队,借此回归发展,支撑绍兴新一轮产业转型。引导越商聚合海外技术优势,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四、重大平台和政策保障

越城区应依托国家级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安排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合作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医用材料、自动化装备等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健康研发及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以及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等产业。

柯桥区应重点安排高端装备、新型材料以及纺织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合作项目,积极在纺织机械、汽车配件、数控机床、精密仪器、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此外,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可重点安排地区性总部、度假休闲综合体等项目。

上虞区应重点安排高端装备、信息经济及现代物流等产业投资合作项目,力争在节能电机、智慧照明、半导体材料、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同时,重点推进资本项目回归,将越商庞大的民间资金引导对接本地有资金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京虞信融资担保项目,为越商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借助于这个融资平台缓解上虞本地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努力抓好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虞商回归创业园的建设工作,争取引进生产性服务业和企业总部经济项目。

诸暨市应以诸暨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店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牌头环保新能源基地为南北增长极,重点安排现代环保装备、汽车零部件、制冷设备及配件、有色金属加工等领域投资合作项目;同时,改造提升袜业、珍珠、纺织服装特色产业,打造成为与主战场相呼应、对全市工业转型升级起支撑作用的区域中心。此外,发挥诸暨建筑业的优势,安排投资新型建筑产业信息化管理领域,大力提高建筑产业效率及信息化水平,促进诸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越商投资文化休闲旅游、养老投资等项目。

嵊州市依托嵊州经济开发区、嵊州省级高新技术园区,重点安排提升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园投资合作项目。积极引导和鼓励越商参与农业科技创业创新,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越商企业来嵊投资现代服务业,重点抓好越商企业在嵊投资且符合嵊州市“十三五”规划中高端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四大领域的项目。

新昌县应依托新昌工业园和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发展平台,重点安排提升生物医药、轴承机械、制冷配件等优势产业,以及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合作项目。利用新昌独特的自然风光,安排越商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大项目,进一步发挥新昌旅游产业的优势。

7、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应依托袍江新材料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袍江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等载体,积极在高新技术纤维、有机硅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药物、高端纺织机械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并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推进“机器换人”等,加快推进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成创新能力较强、空间布局优化、具有较强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滨海新城应依托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生命健康及生物医药产业,以高端化学药制剂产业和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为特色,建设成为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竞争力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医药高科技新城。积极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通航、游艇、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通过引进回归资金、技术 、人才,努力打造绍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平台和推动工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1、搭建综合性平台,创造回归制度环境

坚持办好越商大会;打造一年一度的“天下越商家乡行”活动;支持各区、县(市)阶段性举办地方特色越商回归活动。完善和巩固领导联系商会和重点越商制度,针对性融入招引越商回归项目内容。

2、搭建专题性平台,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回归

每年选择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地区和越商集聚地,举办针对性招商推介活动,其中环渤海地区以央企、国企合作、军民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为重点;长三角地区以金融、信息、总部、旅游合作为重点;珠三角(深圳—香港)以装备制造、高新产业、内外资合作为重点。依托国内西洽会、渝洽会、兰洽会和西博会等重大展会平台,积极开展越商回归项目对接。

3、搭建承接平台,扩大回归实效

把各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园区、省级产业集聚区作为越商回归的主战场和主平台,以现有承接平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目的,巩固推进市级层面越商成长基金等资本回归平台,推进柯桥、上虞、诸暨、袍江、滨海等地的越商回归产业园区建设。继续发挥省级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对越回归项目的创新功能。科学制定越商回归专题承接平台标准,各区、县(市)结合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创新专题承接平台,为回归项目创造良好的落地条件。

1、健全制度体系,强化考评机制

(1)完善组织领导体制

充分发挥各级越商创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越商回归工作议事协调机制。突出越商回归“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地位;进一步健全越商创业创新工作网络,重点推动县级工作机构到位;进一步指导省外异地商会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在服务越商回归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强化考核督评机制

强化越商回归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健全完善季度督评机制,不断提高督评考核的精准性和科学化水平。实行“立体化”考核体系,在区、县(市)和市直开发区考核基础上,由市越商回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各区、县(市),开发区年度目标任务,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积极发挥各自工作职责,积极开展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项目的回归引进工作及资本回归工作,将工作情况纳入越商回归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形成制度化。

(3)完善项目审批制度

完善项目准入审查机制,坚持“量质并重”原则,严格实行项目准入资格审查,确保引进项目质量。按照“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要求,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注重健全中介竞争机制,加强对中介机构服务的规范管理,打破“红中介”“黑中介”的服务垄断,提高中介机构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开展税费等政策评估调整

突出问题导向和企业需求导向,比对外省财政、税收、规费等相关政策,归并或削减一批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尽早取消地方政府搭车出台和以“押金”形式的收费项目,创新适应越商回归发展需要的政策体系。

2、加强政策保障,加大要素支持

(1)用地保障。加强越商回归类重大产业项目的组织认定和服务推进,符合预支条件的重大项目可提前安排用地指标。重点研究解决投资规模虽达不到重大产业项目标准但发展前景好、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值等其他指标符合标准的越商回归项目用地难题。

(2)金融保障。建立越商服务中心,加快建立专门针对在外越商的融资对接平台,帮助越商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有意愿有实力的越商回归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互助基金,促进回归企业互助合作融资;及时研究金融信息跨省共享措施,更多组织各商业银行与越商回归项目融资业务洽谈对接活动。

3、完善服务机制,夯实回归基础

(1)健全项目服务推进机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要求,为重大回归引进项目明确市领导进行联系协调。加强异地绍兴商会建设,推进省外商会规范化运行。加强各级越商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受理代办、投诉处理等职能,建设好越商回归信息库、越商回归重点项目库等平台,打造服务越商的“政务超市”。加大项目落地推进工作力度,对已签约的重大回归引进项目,按月跟踪建设进度,开展上门走访,听取意见建议,协调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2)强化“一条龙”服务机制。巩固和创新服务越商方式,发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作风,对越商回归项目全面实行“签约-落地-投产-达效”一条龙、全过程跟踪服务,建立健全招商资源统筹协作机制、重大问题会商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限时督办机制,“盯人、盯事、盯项目”,做到“一笔写到底”,努力通过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弥补政策落差。

(3)强化乡情亲情感召和舆论氛围营造。继续开展重大节日对越商及亲属走访慰问活动。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回归越商及其在绍亲属的关怀力度,春节等传统节假日期间由市、县两级领导登门走访慰问。协调解决越商在绍亲属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加深越商对家乡的感情,促进以情引商、以商引商成效。进一步扩大各级人大、政协的在外越商代表、委员名额,邀请在外越商参加各级人大、政协会议听会。开展“越商领头雁工程”,在异地商会会员企业中筛选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在外越商为“领头雁”,利用其联系面广、信息量大、人脉资源丰富等优势,直接回归或招引产业大项目落户绍兴,并用其回归投资的亲身经历,以商引商吸引投资者来绍投资。开展新生代越商乡情教育,多形式开展新生代越商家乡行等活动。巩固传统媒体宣传,加强新型媒体宣传。

4、强化信息保障,提升回归效率

加强信息化手段在越商回归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提高越商回归工作效率和水平。

(1)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推进越商创业创新网和信息库、项目库、数据库、政策库建设,发挥信息手段对大数据分析、大信息汇总中的作用。

(2)加强信息统计分析利用。规范越商回归信息工作和统计办法,确保按时、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越商回归工作的成果,对越商回归工作发展情况和趋势的分析,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决策和工作参考。坚持定期筛选整理一批越商回归典型项目、典型企业、典型个人,有效发挥展示成果、总结经验、引领带动的作用。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百域投资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