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球疫情持续衰落超85%的话,那将会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坐拥强大医疗资源的大都市会被新冠疫情瞬间击溃?为什么中国能够迅速地压制新冠疫情?为什么在秋冬之际,美欧日各国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又卷土重来?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撰文对比各国采取的抗疫政策,进行深度剖析。

2020年1月23号为了严防新型传染病的扩散,武汉和周边的鄂州、黄冈等城市相继宣布暂停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的运营,暂时关闭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等离汉通道,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

1月24号湖北全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级响应,此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启动1级响应,到1月29号,1级响应覆盖全国。2月8号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将该新型传染病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新冠肺炎”。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 World Health

武汉作为最早直面新冠病毒的大城市,出现了大量的感染者,医疗系统陷入了崩溃。

新冠病毒此后更是扩散到世界各地,在许多大城市造成了医疗系统崩溃的危机。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宣布为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

针对全球城市所面临的医疗系统崩溃紧迫状况,笔者在4月20日发表了《新冠疫情冲击全球化:强大的大都市医疗能力为何如此脆弱?》的论文(以下简称《4月周论文》) ,剖析了为什么拥有强大医疗资源的大城市会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陷入医疗系统崩溃,论证了武汉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该论文在中国网发表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上百家媒体和平台转载。4月21日,《4月周论文》的英文版《COVID-19: Why

5月12日,《4月周论文》的日文版《新型コロナパンデミック:なぜ大都市医療能力はこれほど脆弱に?》也在中国网日文频道发表 。

《4月周论文》及时地分析了武汉抗疫的经验教训,梳理了新冠病毒大流行下城市医疗系统面临的课题和需要采取的措施,给当时在与未知病毒斗争中困惑的国内外城市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半年之后,本论文在《4月周论文》的基础上,更新数据,增加图表和注释,进一步深入验证全球抗疫的不同对策和效果。


中国城市医疗辐射力2019

根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云河都市研究院发布覆盖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中国城市医疗辐射力2019”。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武汉、济南、郑州、南京、太原名列该辐射力排名前10位城市,天津、沈阳、长沙、西安、昆明、青岛、南宁、长春、重庆、石家庄排名第11-20位,乌鲁木齐、深圳、大连、福州、兰州、南昌、贵阳、苏州、宁波、温州排名第21-30位。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疫情下首当其冲的武汉排名高居第6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是由云河都市研究院和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共同开发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2016年开始,每年向国内外发布中国城市的排名。

该指标的特点是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大项)综合评价中国城市的发展。每一个大项下设置3个中项,每个中项下设置3个小项,形成3×3×3结构。每个小项又由多个指标支撑。“中国城市医疗辐射力”就是这些指标的其中之一。

这些指标共由785组数据构成。其中,不仅包括统计数据,还有卫星遥感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是能够运用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可以用“五感”来高度感知和判断城市的,先进的多模态指标体系(Multimodal Index) 。

辐射力是评价城市广域影响力的指标,是衡量城市某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向外部输出能力的指标。如果辐射力高,该产业就具有向外部输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相反,如果辐射能力较弱,城市就需要从外部购买该产业的产品或服务。

医疗辐射力着重评价城市的医师与三甲医院等医疗资源。该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集中了全国15%的执业(助理)医生、30%的卫生机构床位和45%的三甲医院。中国的医疗资源,特别是高端医疗机构向医疗辐射力排名上位城市集中的状况十分显著。这些名列前茅的城市凭借优质的医师资源和一流的医疗机构,不仅服务市民的卫生健康,还为周边乃至全国的患者提供高端医疗服务。

《4月周论文》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即使是像武汉这样一座拥有丰富医疗资源的医疗辐射力排名上位城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会陷入无法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的“医疗系统崩溃”?未来城市应该如何应对流行病的爆发?

图1 中国城市医疗辐射力2019 排名前30位城市


出处: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医疗辐射力2019”制作。

新冠疫情拷问全球城市医疗能力

武汉是全球首个直面新冠疫情考验的城市。武汉以27家三甲医院,近4万名医师,5.4万名护士和9.5万张卫生机构床位,名列“中国城市医疗辐射力2019”全国排名第6位,比前一年更提升了一个位次。然而,如此强大的武汉医疗能力却在新型冠状病毒的重创下,被瞬间击穿,这一现象着实值得深究和深思。

无独有偶,纽约、米兰等国际大都市的医疗能力同样被新型冠状病毒瞬间击溃。2020年4月7日发布“紧急事态宣言”,实施紧急事态措施的东京,当时也经历了医疗系统面临崩溃的危机。新型冠状病毒残酷地拷问着全球城市的医疗能力。

《4月周论文》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导致城市陷入“医疗系统崩溃”主要由以下三大原因引起。

新冠疫情的一个特征是感染人数的爆发性增长。特别是疫情爆发初期,迅猛增长的感染人数和社会性恐慌导致大量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涌向医院寻求检测和治疗。远远超出医院处理能力的挤兑造成医疗现场陷入混乱,导致无法将医疗资源有效地向重症患者救治集中,严重影响医疗救助的效率和质量,是拉升死亡率的重要原因。更加严重是,挤兑造成感染者、疑似感染者甚至家属长时间拥堵在医院的密闭空间,引发大量交叉感染(又称:院内感染),灾难性地进一步扩大疫情。

表1 中国、欧美日各国医疗资源的比较(2019)


出处: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OECD数据库、凯泽家族财团数据库、日本厚生劳动省《厚生统计要览》数据制作。

从表1可以看到,美国、日本、中国的每千人医师人数分别为2.6人、2.5人、2人,医疗人力资源远低于德国的4.3人、意大利和西班牙的4人。

得益于中国的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武汉的每千人医师人数为4.9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即使拥有如此雄厚的医疗资源,也无法阻止新冠病毒疫情爆发期的挤兑导致的医疗系统崩溃。截至《4月周论文》日文版发表的前一天,即2020年5月11日,国内新冠病毒死亡人数的83.3%集中在武汉 ,其中大部分可以认为是由于医疗挤兑恐慌导致的牺牲者。

与武汉一样,在美国医疗人力资源向大城市的倾斜也很明显,纽约州每千人拥有4.6名医师。但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拥有丰富医疗资源的纽约仍然没能阻止医疗系统的大崩溃。

从“每千人医师人数”来看,意大利多达4人,医疗人力资源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在新冠疫情的爆发后也出现了严重的医疗机构挤兑灾害,引发医疗系统崩溃。米兰市所在的伦巴第大区的新冠感染人数3月2日突破千人,14日超过万人,到3月末超过4万人,呈现爆发性增长。严重的挤兑灾害导致很多重症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截至5月11日,意大利的感染人数突破22万人,死亡人数达到3万1,000人,死亡率(死亡人数/患者人数)高达14%。

作为日本首善之区的东京都,每千人医师人数是3.3人,低于武汉、纽约的水准。所以疫情伊始,日本就把如何避免医疗机构挤兑灾害作为应对新冠疫情策略的重中之重。为此,政府制定了由保健所对核酸检测进行事前审核的制度,严格限制了检测人数 。同时还敦促人们在疫情爆发期间尽量少去医院。日本的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因院内感染引起的病毒蔓延。另外还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地集中在重症患者身上,拉低了死亡率。截至5月11日,东京的新冠病毒死亡率为5.3%,低于同期纽约州的7.9%。

表2 中国、欧美日各国新冠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死亡率的比较


注:本表中所表示中国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中不含无症状感染者数据。

出处:根据Worldometer数据库、凯泽家族财团数据库、东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对策网站》、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等制作。

表2是《4月周论文》日语版发表前一天的5月11日,与5个月之后的10月11日这两个时间点新冠疫情相关数值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日本、欧美主要国家、全球以及武汉、东京、纽约三个城市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死亡率和每10万人口死亡人数。

从每10万人口新冠死亡人数来看,截至5月11日,与西班牙的56.9人、意大利的50.5人、法国的40.4人、美国的24.4人相比,日本仅为0.5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第1波,成功地阻止了医疗机构挤兑,防止了医疗系统崩溃,将死亡人数控制在极低的水准。

从截至5月11日的新冠死亡率来看,法国高达19.1%,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也都达到了两位数。成功地压制了新冠疫情大流行第1波的中国为5.6%,日本是4%。这一时期,全球平均新冠病毒死亡率高达12.4%。新冠肺炎的高死亡率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但是,从5月11日到10月11日的这5个月的区间来看,各国和各城市的新冠病毒死亡率都急剧下降。这一期间,中国没有出现新冠病毒死亡病例,死亡率为零。日本将新冠病毒死亡率控制在1.4%。当初死亡率极高的法国和西班牙都将死亡率下降到1%。即使在累计新冠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美国,在这一期间死亡率也下降到了2.1%。

各国新冠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首先是得益于疫情爆发初期混乱导致的医疗现场挤兑逐渐得到了控制。同时,虽然还没有特效药,但各国大都确立了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也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当然,随着核酸检测的普及,不断增大死亡率计算公式的分母数值,更进一步拉低了死亡率。

在上述的5个月区间,全球新冠死亡率的平均值下降到了2.2%。单从死亡率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好像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但实际上,在不同年龄段,新冠死亡率的差异非常之大。存在较年轻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死亡率低,而老年人死亡率却非常高的现象。例如,日本8月份的新冠死亡率是0.9%。按年龄段来看,0岁69岁的死亡率只有0.2%,而70岁以上死亡率却飙升至8.1%,这还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特朗普总统在10月14日的演说(President Trump Addresses The 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中表示,在新冠病毒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0万人的美国,50岁以下感染者的存活率是99.98%,而患有宿疾的老年人患病风险却非常高。因此,如何完善医疗防控体系,保护好老龄等高风险人群,是进一步降低新冠病毒死亡率的关键。

病毒的感染造成医护人员的大量减员是新冠疫情的另一大特征。

疫情爆发初期,各国都存在对新冠病毒传播特性缺乏认知,以及口罩、防护服、负压病房等防护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给医护人员增添了巨大的感染风险。这种情况使得检测采样、插管等本来就存在暴露风险的医疗行为变得更加危险。因此,各国都出现了由于感染导致的医护人员大量减员。这使得在疫情爆发下本来就紧缺的医护人员资源遭受打击,进一步加剧了挤兑灾害。

不光在救治过程中存在风险,2020年3月,日本庆应大学病院实习医生聚餐引发的医护人员大量隔离和感染,也给东京当时本来就高度紧缺的医疗人力资源造成重大打击 。

根据国际护士理事会(ICN)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5月6日,30个上报国家的数据显示,至少9万名医护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从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截至5月5日,西班牙有4万3,956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冠病毒(占全部感染人数的18%)。截止到4月26日,意大利共有1万9,942名医护人员被新冠病毒感染,150名医师和35名护士死亡。

国际护士理事会9月16日公布的信息推测,全球可能已有近300万名医护人员被新冠病毒感染 。

东京都发表的数据显示,在1月至6月期间,有48家医疗机构发生了新冠病毒院内感染,医师、护士及患者共计有889人被感染,其中140人死亡。院内感染人数相当于东京同期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14%。院内感染造成死亡的人数达到了东京同期新冠病毒感染死亡人数的43%。院内感染不仅削弱了医务人员的战斗力,还造成患有宿疾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大幅度拉高了死亡率。

即使到了10月份,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在东京仍然频频发生。例如,足立区的大内医院在10月15日确认了39名患者和12名职员,共计51人感染新冠病毒。位于练马区的顺天堂大学医学部附属练马医院也有58人感染新冠病毒,其中有23名是患者。

新冠病毒超强的传播性严重威胁医护人员的安全,削弱医疗能力,是将城市推向医疗系统崩溃的巨大黑手。如何防止院内感染是这次抗疫进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从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到检测试剂、呼吸机、ECMO(人工肺)等,各国都出现了医疗资源紧缺的现象,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病床的严重不足。由于新冠病毒传播性超强,为了防止感染扩大,新冠患者需要隔离治疗, 特别是重症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ICU :Intensive Care Unit)进行治疗。但是,在各国病床严重不足的现象都非常普遍。

从“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来看,日本高达13.1张,属全球最高水准。拥有12.8万张病床的东京都,每千人床位数为9.3张。即使如此,东京在新冠疫情的第1波大流行期间也出现病床严重不足的状况。

与东京相比,意大利每千人医师人数虽然较高,但是每千人床位数却只有3.1张。美国的每千人床位数更仅为2.9张,纽约州甚至比全美平均水平还要少,只有2.6张。显然,病床不足是制约医疗机构收容能力, 致使新冠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救助的一个重要瓶颈。

中国的每千人床位数为4.3张,虽然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却高于意大利、美国的水准。特别是武汉拥有9.5万张病床,每千人床位数高达8.6张,已经相当接近东京的水准。但是武汉在新冠疫情初期也曾经受困于病床的严重不足。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并非所有的病床都具备接收新冠患者的隔离要求,这使得病床不足的情况在新冠疫情爆发性的挤兑下显得尤为严峻。

最先经历医疗系统崩溃的武汉,在历经77天的封城之后,终于平息了新冠病毒灾难。到2020年6月中旬,中国全国各地也都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中国是如何迅速地收拾局面的?验证中国的经验,对于正在苦于被新冠疫情荼毒的全世界来说都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武汉市暂停了公共交通运营,关闭了机场、火车站等离汉通道,并要求市民不要前往市外,开始实施所谓的“封城”措施 。第二天24日,根据《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湖北全省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级响应。响应等级规定了对被认定的感染区域采取各种措施的程度,1级响应要求停业、停课,切断交通,极力避免人员移动和接触 。

作为各省市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上位法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是在抗击非典的经验之上制定,于2006年6月26日公布的国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 。

随后其他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级响应。到1月29日,随着西藏自治区最后一个启动1级响应,1级响应覆盖了整个中国。

图2 武汉在封城期间每天的新增新冠确诊感染病例人数与死亡人数


注1:没有1月23日封城当日,以及2月11日的数据。2月12日新增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激增,推测应该是由于叠加上了前一天的数据。

出处:根据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数据制作。

图2所表示的是从封城前的1月20日到4月8日解除封城的这一期间,武汉市每天新增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人数和死亡人数。经历和克服了由未知病毒疫情爆发引发的医疗系统崩溃等种种困难,在封城21天后的2月13日,武汉每天新增新冠确诊病例人数终于开始下降。到封城56天后的3月18日,第一次清零新增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虽然在3月23日又出现过1例新增确诊病例,但是直到4月8日解除封城之前,连续16天新增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持续为零。

实施切断交通和停工、停产、停课等严格限制人员移动和接触的封城措施,无疑是一剂猛药。武汉通过77天艰辛的封城抗疫,终于击退了新冠病毒的袭击。

对全国实施严格的行动限制措施很快取得了成效,中国的新冠病毒肺炎新增确诊病例迅速得到了有效控制。甘肃省2月21日率先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从1级下调至3级,有条件地恢复了日常的生产生活。之后,其他地区也相继将响应级别从1级下调至3级。6月13日,随着湖北省也将响应级别从1级下调至3级,全国的响应级别都下降到了3级。由于彻底地实施清零感染病例的封城政策,中国成功地抵制住了新冠疫情灾害的第1波。

此后,中国各地根据新冠病毒感染的情况,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进行了灵活的调整。例如,北京市由于出现聚集性疫情案例,在6月16日将响应级别从3级上调至2级,提高了防控等级。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到7月20日北京又再将响应级别从2级下调至3级。

针对武汉医护人员的严重不足和大量减员,中国政府迅速从全国动员大批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在封城的第二天,2020年1月24日,上海援鄂医疗队就率先抵达了武汉,该团队由来自上海52家医院的呼吸科、传染病科、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症医学科的136名医师和护士组成。最终全国向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省派遣了346支救援医疗队,派遣的医务人员数量共计多达4万2,600人。


3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从医疗机构接到指令到医疗队组建完成,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从医疗队集结到抵达武汉,一般不超过24小时。这些紧急救援举措迅速缓解了武汉的医疗压力,有效地遏制住了武汉医疗系统崩溃。

可以肯定,一个国家能否对疫区实现迅速和有力的驰援,是决胜新冠疫情一个关键,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具有这样的能力。从纽约、东京的情况来看,即便是在医疗资源相对殷实的发达国家也很难做到动员足够数量的医护人员及时前往驰援。

更让人担心的是那些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姑且不论非洲,即使从近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来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每千人医师人数仅为0.8人和0.3人,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也分别只有0.5张和1张。这些本来就医疗资源稀缺,又没有足够国家驰援能力的国家,新冠疫情爆发所造成的挤兑灾害有可能会异常惨烈。因此,如何组织全球性的驰援力量迫在眉睫。问题是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本身现在正深受新冠疫情荼毒,一时无暇他顾。此时此刻,中国对外的医疗援助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武汉在国家的支持下迅速营建了两座高隔离等级,配备专业救治设备的重症患者专科医院,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在封城12天后的2020年2月3日,拥有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拥有1,600张病床的雷神山医院也在2月8日投入使用。

武汉还将体育场馆等改建成16家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迅速提供了1.3万张防菌防疫等级达到三甲医院水平的病床,实现了轻症患者的收治分流,使高端的医疗资源能够向重症患者集中,缓解了挤兑灾害。

通过快速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舱医院,迅速解决病床不足问题,武汉这一经验值得世界参考和学习。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第1波期间,由于病床不足,日本不得不让一部分新冠确诊患者居家隔离。其实这种做法极其危险,首先居家隔离使患者的家庭成员处于危险之中,可能导致家庭内部的聚集性感染。其次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专业治疗,无法及时掌握病情的进展情况,可能耽误病情恶化下的及时转诊救治。

所幸这种居家隔离后来基本上得到纠正,目前日本也采取了将酒店等改造成为收治轻症患者设施的措施,既收容了轻症患者,也缓解了医院压力。

东京更严峻的问题是ICU的紧缺,截至2018年,日本“每10万人ICU病床数”只有4.3张,与美国的35张,德国的30张,法国的11.6张,意大利的12.5张,西班牙的9.7张相比,差距甚巨。

日本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最多的东京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第1波到来之时,其ICU病床只有764张,折合成每10万人ICU病床数仅为5.5张。通过种种努力,东京克服ICU病床的严重不足,勉强地熬过了疫情第1波的袭击。但是随着秋冬之际新冠疫情大流行第2波的到来,ICU病床不足的问题将重新浮出水面,成为疫情高峰期能否避免医疗系统崩溃的一大关键。

为了缓解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的病床紧张,各国采取的措施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美国甚至派遣海军的医疗船驰援疫区 ,韩国更是将“紧急进口医院”当成一种新的选项。迫于新冠疫情下床位严重缺乏,韩国直接从中国的远大集团进口了整座“芯板火神山医院”。远大运用不锈钢芯板装配式建筑,快速为韩国营建了配备全新风系统和臭氧技术,具有最高等级防止交叉感染的“负压隔离病房”。该工程在当地只用了两天的装备时间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经济与抗疫能否兼而顾之

在世界各国的新冠疫情对策中,抗疫和经济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最大的政策焦点。中国通过实施强有力的封城措施,实现了新冠感染病例的清零。目前正在努力保持“零新冠感染病例”的状况。中国采取的抗疫政策可以称之为“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Zero COVID-19 Case Policy)”

相反,欧美日发达国家即使实施了封城或紧急事态宣言等限制人们外出的各种措施,但大多都在新冠感染病例没有清零的情况下就开始恢复了经济活动。这些国家实施的抗疫政策可以认为是一种“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Coexisting with COVID-19 Policy)”。

本论文的后半部分将对比分析“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和“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验证有效的抗疫政策路径。

在经历了2002年—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抗疫之后,中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涉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条例和预案。200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将上述法律、条例、应急预案在法理上体系化。在武汉封城之前的2020年1月20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2020年第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由是,新冠病毒抗疫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正是因为在经历SARS之后,中国制定和完善了上述的法律、条例、应急预案体系,才得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未知传染病的爆发,能够迅速实施“封城”以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级响应等强制性措施。而且得益于这些法律、条例和应急预案具有优先控制疫情的强烈倾向,所以在一旦启动之后,就不会出现为了兼顾经济活动,在抗疫措施上出现反复的情况。实际上,虽然各地区都有尽早复工复学的强烈诉求,但都必须要等到满足新确诊感染病例清零的条件之后了。

如图3所示,中国由于采取了不惜一切经济代价的抗疫举措,迅速地压制了新冠疫情,较快地恢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封城”和1级响应等措施虽然可以说是一剂猛药,但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得事态得以尽早平息。当然,要将这种传播性极强的新冠病毒的感染病例维持在零状态,的确并非易事。因此,在中国每当发现新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时,就会对局部地区实施严格的行动限制和彻底地核酸检测,以防止传染扩散。

图3 中国每天新增新冠确诊感染病例人数与死亡人数


注:本图中所表示中国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中不含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的数据。

出处: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数据制作。

《报告9》和欧美各国的对应

healthcare demand)》(以下简称《报告9》)。《报告9》预测,英国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未来4个月内将有80%的人口感染新冠病毒,导致51万人死亡。即使采取隔离感染人员、居家隔离家属、限制老年人外出等措施,死亡人数也会达到25万人。

《报告9》提出,如果针对全民实施严格限制行动的封城措施,死亡人数可以控制在2万人以内 。弗格森在英国下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上否定了允许某种程度感染的流行,兼顾经济和抗疫的做法,明确指出除了长期封城之外别无选择。《报告9》发表一周后的3月23日,英国政府宣布全国“封城”,禁止民众非必要外出,关闭学校和大部分商铺。

《报告9》预测,美国死亡人数最多可能达到220万人。受该报告的影响,特朗普总统将原定3月30日到期的,联邦政府要求民众“保持社交距离”相关指南的有效期延长至4月30日 。

pandemic)》的报告,对中国、韩国、意大利、伊朗、法国以及美国6个国家实施的病毒防控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该报告推算,从2020年1月到4月6日的3个多月,由于采取了(1)限制旅行、(2)暂停教育、商业、宗教等活动、(3)实施隔离和封城、(4)紧急事态宣言等政策,在以上6个国家阻止了上亿人的新冠病毒感染 。

然而,虽然封城政策的有效性非常明显,但是鉴于其对人们行为方式的严苛限制和对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休克效果,也备受抵触。在很多国家,类似封城的抗疫政策,在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却不得不中途“解封”。

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Vs.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

中国对武汉解除封城的条件非常严格。解封之前不仅清零了新增确诊新冠感染的病例,而且还让这种零新增确诊病例的状态持续了16天之后,才对武汉解除封城。本论文认为这是一种彻底的“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

不仅是武汉,2020年2月18日,中国政府颁布了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全国各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划定标准,要求无确诊病例或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才能评估为低风险地区 。

在成功地压制了新冠疫情第1波的大流行之后,中国仍然高度紧张地为维持各地的“零新冠感染病例”状态而不惜余力。一旦发现新增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立即对发病地区采取严格的行动限制、实施大规模的核酸检测等措施,严防感染扩散。例如,2020年10月11日,山东省青岛市出现3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病例,青岛对全市人口实施了核酸检测,对已经转移到市外的人员也进行了追踪检查。截至10月16日,实施了核酸检测的人数超过1,100万。

与中国不同,欧美各国虽然也采取了封城政策,但因为急于实现既控制新冠疫情扩散又兼顾经济的两立,大都草草收场。

2020年5月13日,德国IFO经济研究所与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发表了一份共同研究报告 。该报告认为,经济和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的最佳平衡是将Rt(有效再生数: 指出现症状的患者平均能够感染的人数)维持在0.75。也就是说,如果将Rt控制在0.75的话,就可以在把对经济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还能较早地结束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这是在学术上对“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的提倡。但是该报告并没有提供针对传染性极强的新冠病毒,如何将Rt控制在0.75并维持下去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报告所提倡的所谓“黄金平衡”只是一个空洞的理论。尽管如此,该报告却给欧美各国推行“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提供了“学术背书”,为新冠疫情的卷土重来留下了祸根。

实际上,进入秋季后,欧洲的新确诊新冠人数正在激增。10月14日,欧洲日增新确诊新冠病毒感染人数高达10万5,000人,超过了亚洲的10万3,000人。德国10月15日公布,过去24小时内新确诊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多达6,638人,这超过春季新冠病毒爆发期的峰值,刷新了最高记录。

在《报告9》原产地的英国,由于担心长期封城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对该报告的批判之声也不绝于耳。《报告9》预测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新冠病毒感染在英国造成的死亡人数将达到51万。由于英国采取了封城等措施,截至10月11日,英国的新冠病毒死亡人数控制在4万3,000人。尽管封城的效果明显,但迫于重启经济活动的压力,英国的封城政策并未能持续到清零新增确诊新冠病例的状态。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在秋季造成英国新确诊新冠病毒人数剧增,10月15日,伦敦不得不将警戒级别从“中风险”提升到“高风险”。

截止到5月11日,新冠病毒感染在意大利造成了3万1,000人的死亡。但是,为了尽快重启经济活动,5月上旬,意大利解除了2个月的封城。从表2可以看到,在5月11日到10月11日的5个月,意大利新冠病毒的死亡率从14%大幅下降到4%。显然,意大利已经从医疗系统崩溃的灾难中摆脱出来。但是,由于意大利采取了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政策,一到秋季新冠病毒大流行又卷土重来。10月14日,当日新确诊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达到了7,300人,超过3月份新冠病毒爆发期的峰值。为此,意大利又开始采取禁止聚餐,限制餐厅必须在深夜0点之前关门等措施。

10月25日,西班牙再次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实施宵禁,以遏制第2波新冠疫情大流行。10月29日,西班牙议会更是批准将紧急状态延长半年。

第2波新冠疫情大流行也正在袭击法国。10月1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自17日零时起,在巴黎大区以及马赛等9个都市圈晚21时至早6时之间实行宵禁。第二天的15日,卡斯泰总理宣布自17日起,进入国家卫生紧急状态。当天,法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超过3万人,创下了当日确诊病例新高。10月30日,法国进入第二次全国“封城”。11月6日,法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突破6万例,再度创下新高,巴黎当天进一步收紧管制措施。

在美国,特朗普总统认为长期的全美范围封城不是解决方案,在5月下旬,就决定重启所有州的经济活动,虽然疫情一直还在蔓延。但是面对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的大幅度增加,纽约又不得不在10月4日开始实施了局部封城。从11月4日开始,美国更是连续多天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不断刷新最高纪录。11月7日,美国累计新冠感染人数超过1,000万人,累计新冠死亡人数达到24万2,339人。

在采取“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的欧美日各国,现在又处于不得不重新启用封城等强力措施来防止疫情扩大的状态。

表3 各国和地区实际GDP增长率的预测与比较


出处: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日本内阁府、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英国国民统计局、意大利国家统计局、西班牙国家统计局、德国联邦统计局、法国国立统计与经济研究所、韩国银行、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处、亚洲开发银行、IMF等数据制作。

秋冬时节卷土重来的新冠疫情大流行正在拷问“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的欧美日各国。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得益于采取了“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各地区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

到因新冠疫情延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5月28日结束后,全国都基本恢复了正常经济活动。在从10月1日至10月8日的“双节”期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4亿人次。2020年第一季度由于封城抗疫的影响,中国经济大幅度下滑,实际GDP增长率为-6.8%。然而从第二季度开始,经济迅速恢复,实际GDP实现了3.2%的增长。IMF预测,2020年全年,中国实际GDP将增长1.9%。

相反,在实施“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的日本和欧美国家,到第二季度实际GDP仍然都还是负增长,且比第一季度的降幅更大,其中有好几个国家甚至出现了两位数的负增长。IMF预测,2020年全年,这些国家的实际GDP都将为负增长。

与中国一样经历过SARS疫情考验的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抗疫政策也大多类似“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如表3所示,越南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表现较好。IMF预测,2020年全年,越南的实际GDP将实现1.6%的增长,中国台湾地区全年的实际GDP可以维持在零增长。韩国2020年全年的实际GDP增长率虽然可能为-1.9%,但下滑幅度还是比欧美日各国小很多。新加坡由于经济结构过于依赖国际贸易,非常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第二季度经济的下滑现象明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与“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相比,本来是企图缓解和规避因封城造成的经济重创而采取的“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结果反而导致了长期的经济衰落。

截至11月8日,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超过5,000万,秋冬之际的第2波疫情大流行更是来势汹汹,感染人数增加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而且欧美各国已经沦陷为“新冠疫情重灾区”。因此,笔者强烈倡议,在新冠病毒特效药和有效疫苗问世之前,各国应该尽快采用“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有效地压制疫情的扩大。

在经济和疫情防控上摇摆的日本

2020年1月16日,日本首次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1月29日,搭乘206名乘客的第一架日本政府接侨包机从武汉市飞回日本。2月13日,日本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2月28日,北海道发布了独自的“紧急事态宣言”。3月13日,日本议会通过了《新型流感等对策特别措施法》修正案,将新冠病毒感染症纳入该特别法的适用对象。该特别法规定,在发生的新型流感可能威胁到国民生命安全,对社会造成重大损失时,政府可以宣布一定地区在一定时期进入“紧急状态”。修正案为政府颁布“紧急事态宣言”奠定了法律依据。


4月7日,日本政府对东京、埼玉、神奈川、千叶、大阪、兵库、福冈发布了“紧急事态宣言”。4月16日,政府将“紧急事态宣言”对象扩大到全国。“紧急事态宣言”并不是以清零新冠确诊病例为目标的封城措施,而是以“将人与人的接触,最少削减至78成”为目标的,较为宽松的行为限制要求。即使如此,如图4所示,颁布“紧急事态宣言”后,日本的每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量迅速减少,“紧急事态宣言”取得了显著的防控效果。随着疫情得到改善,日本政府于5月25日解除了全国的“紧急事态宣言”。与中国不同的是,解除“紧急事态宣言”的当天还有20名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这是一种在没有清零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情况下的“解封”。

中国在将新冠病毒流行地区降级为低风险区域之前,要求该地区必须两周内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持续为零。而日本却在还没有清零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的状态下解除了“紧急事态宣言”,留下了新冠疫情反扑的祸根。结果在解除“紧急事态宣言”一周后,由于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急速增多,东京不得不拉响“东京警报”,呼吁市民对日趋严峻的新冠疫情提高防控意识。

7月22日,日本开始在东京以外的地区推行刺激经济的观光振兴政策“Go To Travel” 活动。这一天,日本新增新冠确诊病例多达792名,是“紧急事态宣言”时峰值的1.1倍。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不管不顾的蛮勇。10天后,日增新冠确诊病例飙升到1,575人,达到“紧急事态宣言”时峰值的2.2倍。

10月1日,东京也被纳入到“Go To Travel”活动。10月15日,东京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达到284人,再次呈现出新的上升趋势。

从表2可以看到,截至到10月11日, 就每10万人新冠肺炎死亡人数而言,与西班牙的70.7人、美国的66.3人、英国的63人、意大利的59.8人、法国的50.1人、德国的11.6人相比,日本只有1.3人,为发达国家中最低。可以说,日本是采取“与新冠病毒共存政策”各国中人员损失最少的国家。但是,流感病毒肆虐的冬季即将到来,流感与新冠病毒的同时流行,将给日本带来更大的考验。同时,长期的“与新冠病毒共存”使日本经济无法放开手脚,日渐疲惫。如表3所示,IMF预测,2020年全年日本实际GDP将陷入-5.3%的负增长。

图4 日本每天新增新冠确诊感染病例人数与死亡人数


出处:根据厚生劳动省官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阳性人员数据库》、NHK《特设网站新型冠状病毒日本国内死亡人数》等制作。

从全球性的失败到全球抗疫

感染性疾病曾经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最大的杀手。例如,1347年在西西里群岛爆发的黑死病,20年间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在全球造成2,500万4,000万人死亡。

近百余年来,随着抗菌药、疫苗的发展和普及,天花、小儿麻痹症、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等曾经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具有极大杀伤力的感染性疾病大部分都被灭绝或者得到了控制。1950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肺炎、肠胃炎、肝炎、结核、流感等感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急剧减少,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成为主要的死因。

对感染性疾病的防疫和治疗所取得的胜利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但主要死因的交替也让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医疗体系的重心从感染性疾病转向了慢性疾病。结果导致各国目前在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上的资源投入过小,同时更造成现有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应对慢性疾病的结构性问题。

从现有医疗资源上来看,无论是医疗人员的专业背景,还是设备配置,甚至整个医疗体制都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新冠疫情的爆发。因此,在与新冠病毒的遭遇战中,即便是武汉、纽约、东京这些坐拥巨大医疗资源的大都市也都措手不及,付出惨重代价。

比尔盖茨早在2015年就警告世人,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投入过少,会酿成全球性的失败。新冠病毒疫情之祸不幸印证了比尔盖茨的预言。

国家紧急事态、封国、封城、外出自肃、保持社交距离等,各国目前采取的这些应对新冠疫情措施的着眼点都在于大幅度减少和切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阻断病毒的传播。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能真正根绝病毒的危害。因此,即使通过实施强有力的“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成功地控制了疫情,这种成果也非常脆弱,防控的松懈和漏洞随时都可能让新冠疫情卷土重来。

要找回安心安全的世界,最终还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目前,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发新冠病毒的特效药和疫苗。


新冠疫情正在激发相关科技的爆发性进步,只有掌握了从检测、特效药到疫苗的三大法宝,人类才真正敢言可以控制和战胜新冠疫情。

危机也是转机,近现代每一次全球性的战争和危机都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的转机和爆发性的技术进步。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激发了航空产业的发展、开启了核工业的大门;冷战不仅催生了航天宇宙技术的开发、还奠定了网络技术的基础。冠疫情不仅刺激了相关科技的爆炸性进步,同时也在强力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数字化变革(DX)。

疫情造成的特殊紧迫感在加速技术进步的同时,还可能拓展新的技术路径,使一些过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技术路径脱颖而出。例如中医,由于在武汉的抗疫过程中表现卓越,正在得到全球的关注。新冠抗疫有可能成为中医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

臭氧也是一个由于偏见一直被忽视的技术路径,笔者早在2月18号就撰文呼吁关注臭氧的灭菌杀毒性能,倡导用好臭氧抗击新冠疫情 。

日本有实验证明,在封闭的环境中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封闭环境的18.7倍。因此日本政府的一个重要疫情对策是呼吁国民尽量避免密闭空间、人员密集、近距离密切接触的“三密”环境。如果能够在臭氧传感器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像控制温度一样廉价、自如地控制臭氧浓度,就有望通过利用臭氧在有人情况下灭菌杀毒,解决室内空间的病毒感染问题,将人们从交往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全球共战新冠疫情一定会引爆一场巨大的科技进步,推动大批产业的更新迭代。

新冠疫情全球性爆发以来,各国都在切断国际间的人员往来,封锁疫情爆发的城市,全球化被瞬间熔断。对全球化未来的担忧,对大城市化的疑虑,甚至否定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的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间人员往来极速扩大,国际旅游人数从30年前的年4亿人次,猛增到2018年的14亿人次。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城市化更是世界性的展开。从1980年到2019年全球人口净增25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17座,期间这些城市中净增人口合计多达6.3亿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超过千万人的超大城市也从1980年的5座猛增到今天的33座。而且这些超大城市大多是国际交流的中心,是引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都会,它们的人口合计多达5.7亿人,占到世界总人口的15.7%。


高密度的航空网络和大量的国际间人员来往让新冠病毒瞬间传播扩散到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性流行病。许多人口众多、国际交往密集的国际大都市更是沦陷为疫情爆发的重灾区。

但是必须清楚认识的是,新冠病毒全球性扩散的真正原因不是在于国际间人员交往的速度和密度,而是在于人类长期以来对感染性疾病威胁的轻视。

其实,全球化的进程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感染性疾病扩散的威胁。从大航海时代到今天,人类一直都在与感染性疾病博弈,期间曾经付出过多次惨重的代价。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压制感染性疾病中取得的成绩,导致发达国家和世界组织出现了长期轻视感染性疾病威胁的倾向。

例如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2020(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0)”列举的未来十年全球可能发生的十大风险排名中,居然没有感染性疾病的问题,而未来十年对全球影响最大的十大风险排名中感染性疾病也只是忝居末位。

不幸的是与世界经济论坛的预测相反,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性流行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越南等经历过非典疫情的国家与地区,在新冠疫情的对策上,大多采取了类似“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抗疫成效。这恐怕都是拜当年非典超强的传播感染体验所赐。中国更是将在抗击非典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反映到法律、条例、总体应急预案中,并将对策手册化、指南化,因此能够在此次新冠疫情爆发时,及时启动这些有效的对策,迅速地压制了疫情

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不必悲观。新冠病毒疫情已经启动全球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关注和投入,必将引发一场爆发性的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最终一定能够克服病毒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威胁,让全球性的失败走向全球性的胜利。

新冠疫情不会终止全球化和国际大都市化,而是会在阵痛之后孕育出更好的全球化和更健康的国际大都市。

(栗本贤一、甄雪华、赵建三位参与了本文的数据整理和图表制作)

本文发表于11月11日中国网,被数十家媒体转发。

你认为全球疫情会迎来二次爆发吗?


美国政府全球封杀中国华为的一记“重锤”终于落下。美国工业和安全局(BIS)在5月15日宣布了一项计划,通过限制华为使用美国技术和软件在国外设计和制造其半导体的能力,来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商务部网站称,这一宣布“切断了华为破坏美国出口管制的努力”。美国BIS正在修订其长期在国外生产的直接产品规则和《实体名单》,以专门性和战略性地针对华为收购那些适用于美国软件和技术直接产品原则的半导体项目。
2020年5月21日,美国参院通过了Chinese Company Oversight Bill,(“中国公司监督法案”,“中概股法案”),多数中概股面临摘牌风险。

以上美国的各种最新举措,正应了笔者近日在FT中文网发布的文章《全球疫情下世界政治经济的十个走向》(见【附文】中的判断:

因为难保世界第一的危机意识,美国政府可能极大幅度加大挤压中国发展力度,战略性反弹,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意识形态竞争、发展模式竞争、地缘政治竞争等,将在新的全球形势下加剧。

中国上下及世界舆论,对现在的美国打压中国的形势充满了各种担忧。但笔者认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将加速美国的衰退,并将极大助推中国崛起

一、中国和世界无需过多担忧美国对中国的遏制,遏制更多是和平相处的大国竞争。

中国和全世界无需太过忧虑中美竞争及遏制,现在的遏制更多是竞争,国家这么大,每个国家都这样那样的弱点,薄弱环节被竞争对手打压,是极其正常的。也并不是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一前才会有的,就是中国已经被国际公认成为世界第一,沦为世界第二的美国也会继续遏制和中国竞争很久。老大老二的排位在接下来几十年甚至百年内都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么大国家肯定是各有厉害,世界第一的定义都是大家心里的一个虚拟的感觉。天下苍生世界老大的排名放在百年后也将是各有说法。
这个世界,核武器让中美大国将保持极大的选择战争的清醒,并拥有极大的遏制战争冲动的动力,中美大国将是和平竞争相处数十年的。互相的遏制和竞争,更是随时在彼此提醒对方,你在哪有弱点,帮助你产生危机感,助你改进,助你前进。世界将是和平的,中美竞争将是极大有益于中国和美国更好更健康发展的。在中美相差不大的很长一段时间,世界老大老二分清与否并不重要,也分不清楚,没有明确的定义,世界也定义不了,只能随着大势所趋时间流逝。故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面临目前的所谓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打压,无需太过忧虑。

二、封锁是最好的产业进步推动力,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将极大推动中国薄弱产业的发展。

连美国《华尔街日报》都承认:华为庞大的研发预算能够支撑其同时开发多种先进技术,用不了多长时间,这种依靠自力更生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将帮助华为抵御美方切断零部件供应的打击。
长远看芯片的产业瓶颈中国肯定能解决。事实证明,暂时的恶性事件与挫折并不能消磨中国人的锐气与进取精神。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西方国家的无理与蛮横打压,反而促使中国更加奋发有为,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念。没有什么比威胁更能让人头脑清醒与冷静。
封锁是自力更生最好的推动力。军事国防科工领域是美国对中国封锁最严最持久的领域。但是: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沃克就曾警告称,就军事技术而言,美国有被中国超过的危险。他称,北京近年来在电子战、大数据和高超音速技术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前司令、现任驻韩国大使哈里斯2019年2月份曾称:“中国的高超音速技术发展超过了我们......我们落后了。”从国防领域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是可以研发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的,国防领域一直是美国封锁最严的领域,从两弹一星、航天、高精尖军事领域的中国发展成果可以看到,封锁是中国自力更生最好的推动力。

三、美国在高端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封锁,将助力中国高端产业链去美国化。

美国制裁华为,实质上可以看做是助力中国高端产业链去美国化。长远看,绝对不是坏事,短期的一点困难更大的动力。
就以中国芯片产业来说:美国的最新规定要求使用美国芯片制造设备的外国制造商必须先获得许可证,然后才能向华为出售半导体。实际上,在过去一年中,华为一直在寻求供应链多样化。今年3月,位于美国的华为高管Tim Danks称,华为出售了50000个不包含美国技术的5G基站。这个数字是华为在全球销售的5G基站总数的8%。同时,华为一直在寻找中国大陆芯片制造商为其智能手机生产麒麟处理器。
外购芯片被断供,也是助力于中国高端芯片产业去美国化的推动之举。短期有困难,但是并不是无解,给一定时间,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短期内,生产不了奔驰生产奥拓也能代步,体验感暂时差点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
随着国家近10年的布局和以华为为代表的产业升级需求相交汇,中国目前三条千亿美金级别的半导体赛道逐渐展开。它们分别是:中芯国际为中心的代工Foundry赛道、华为海思为中心的Fabless设计赛道、合肥+武汉双中心的存储IDM赛道。韩国产业升级的代表作,是三星拿下存储赛道;中国台湾产业升级的代表作,是台积电拿下制造赛道;而美国芯片产业除了无法撼动的Intel外,实力主要体现在Fabless设计赛道(高通、英伟达、苹果)。而中国大陆产业升级需要拿下哪个?正确答案是: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全都要”并非信口开河,中国大陆这三个赛道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中国的半导体行业要想完成补短板,其实只需要三个东西:资金、人才和市场。
市场自不用说,这个不会成为问题。先看资金,在国家半导体基金成立的2014年之前,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最大因素。但2014年十几位院士的上书,促成了财政部、国开行、烟草、移动等的注资,现在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压根不用再去考虑资金的问题。其次是人才:中国有充沛的理工科人才供应,但这还远远不够。半导体行业需要高级别的领军人才,幸运的是,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里,华人工程师数量庞大,而在全球顶级芯片设计公司里,占据核心位置的华人更是比比皆是。比如博通的陈福阳(CEO)、英伟达的黄仁勋(创始人&CEO)、AMD的苏姿丰(CEO)、Marvell的戴伟丽(创始人)、Xilinx的彭胜利(CEO)……以及无数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资深工程师。随着这两年大陆半导体行业升温,大批华人工程师回国创业,梁孟松就是其中一个,梁孟松是台积电的传奇研发人员。2009年,梁孟松离开台积电后曾在三星担任研发副总,而同期,三星的制程就从落后的28nm快速跳到了14nm,和台积电平起平坐。梁孟松到中芯国际后,果断选择了跳过22nm、16nm,直奔14nm,这样至少制程上可以快速进入世界第二梯队。在2019年,中芯国际第一代14nm FinFET技术进入量产。可以预见,未来还会很多的“梁孟松”回国。
四、产业链去中国化的美国企业回迁,将加速美国企业被世界市场淘汰。
全球化经济发展几十年,形成今天的世界产业链分工是企业根本性逐利的内在推动力铸成,是成本、利润、市场收入等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的体现。政治正确往往并不是经济正确。之所以会选择在中国,是因为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成本,能给企业带来最佳的收入规模和利润构成。逆市场化的政治原因回流,将不可避免劳动成本高,离开市场,其结局将让其加速被世界市场淘汰。美国企业回迁反倒是降低美国竞争力影响力生产力的最佳办法。
下面列几个事实可以知晓中国对美国企业的重要性。苹果公司在全球营收占比超过10%的国家只有两个:中国和美国。中国是苹果最赚钱的市场之一。波音飞机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而中国则是波音公司的出口大户,中国市场是波音公司的第二大市场,并且根据波音公司未来的发展报告中显示,在未来20年,中国市场将会超过。英特尔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而根据英特尔公司的全球区域收入占比来看,中国是英特尔当之无愧的最大市场,英特尔在中国的收入远超过美国。再说说另外一个芯片巨头高通,高通基本上就是在靠中国市场来维持业绩。
“中国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具有比较优势,是(受调查美国)企业收入增长的动力来源。”这是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对其会员企业的一项最新调查(下称“调查”)所显示的结果。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美国企业表示其中国业务盈利,且表示其中国业务利润率高于总体业务利润率的受访企业比例从2018年的38%增加至2019年的46%。同时,大部分企业表示,中国业务收入在过去一年继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有97%的受访美企连续在2018年和2019年的两次调查中表示盈利,这是自2010年以来的最高比例。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是美国企业赚钱的“基本盘”。尽管当前中美贸易关系紧张,但调查显示美国企业仍舍不得离开:87%的受访美企表示,既没有搬迁也没有计划将业务转到中国以外,接受调查的大多数美国公司仍致力于耕耘中国市场。
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对中新社表示,强生支持公平、互惠的自由贸易合作关系。中国是其全球业务非常重要的市场,公司对在华业务的发展高度重视。通用电气公司(GE)国际业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直言:“GE看好中国的发展远景,对中国的承诺也是长期和坚定的。我们相信中国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外商进一步投资的决心和努力,令包括GE在内的外资企业对未来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及加深与本地合作伙伴的合作充满信心。”此外,多个标志性工程也在最近一年敲定:美国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决定出资100亿美元在广东建设大型独资石化项目;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在今年1月动工,目前建设顺利并预计在2019年年底正式投产等。
美国荣鼎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美国企业在华投资68亿美元,较过去两年同期均值增长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数据可视化」2021年数据和分析主管应该关注的十大技术趋势:根据Gartner的报告,数据分析市场,更具体地说是商业智能市场,到2023年,超过30%的大型企业将安排分析师从事决策情报工作,包括决策建模。

  • 组织越来越多地利用机会来利用设备生成的流数据,以做出更快,相关且实时的决策。
  • 数据分析将包括BI和数据分析平台的云部署,这有可能降低拥有成本并有助于快速部署。因此,根据Gartner的说法,到2020年,大多数新许可证购买将在云部署中进行。
  • BI和Google Analytics(分析)领域将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并且随着市场上的可用性,销售量将激增,买卖双方可以在该市场上协作来交换分析应用程序或分组数据源,自定义可视化和算法。
  • 业务用户还需要分析数据源和数据模型的大型复杂组合。这需要比以前更快地完成,采用更自动化的方法进行扩展使用。

随着科技公司和初创公司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受到科技驱动,具有数据分析技能的专业人员是其在不同业务领域中至关重要的角色的关键要求。

  • 数据分析师收集并存储来自不同领域的数据,例如销售领域,医疗保健,教育,市场研究,物流,语言学或其他领域。期望数据分析人员进行质量和准确性的检查和保证,包括数据管理以及诸如创建,更新和删除之类的操作,以进行有效的决策。
  • 数据分析师的职责包括一些任务,例如处理用户和用户角色,帮助进行报告和分析,支持数据仓库识别和研究需求,评估对客户或生产系统的更改和更新,基于单个数据准备报告或多个系统。这一切都可以借助统计模型,技术平台和工具来完成。在进行预测建模或任何预测设计之前,数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阶段。这样,数据分析和分析人员在数据科学和其他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应对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全球范围内启动了500多项针对新冠病毒潜在治疗和干预措施的临床试验。这些试验使用的是一个动态数据库,该数据库汇编和整理了来自试验登记处和其他来源的数据。这有助于医学和公共卫生专家预测疾病传播,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并为大流行病的临床管理制定计划。

数据和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对于努力预测、准备和积极主动地加速应对全球危机及其后果至关重要。

Gartner的副总裁分析师Rita Sallam表示:“数据和分析主管如果希望在后疫情时代持续创新,就需要在处理和访问数据时,提高分析速度,扩大分析规模,才能在前所未有的市场动荡中赢得成功。”

以下是数据和分析主管应该关注的十大技术趋势,为后疫情时代的重启做好准备。

趋势1:更智能、更高速、更负责的AI

到2024年底,将有75%的企业从人工智能(AI)试点转向AI运营,流数据和分析基础架构的规模将增加五倍。

在全球疫情爆发的背景下,诸如机器学习、优化和自然语言处理(NLP)之类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病毒传播以及对策的有效性和影响提供重要的洞察力和预测。

其他更智能的AI技术(例如强化式学习和分布式学习)正在创建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系统来处理复杂的业务。例如,基于代理的系统可以对复杂的系统进行建模和升级。

能提高模型透明度的负责任的AI对于防范错误决策至关重要

在新芯片架构(例如可以部署在边缘设备上的神经形态硬件)上的大量投资正在加速AI、机器学习计算和工作负载的发展,并减少对高带宽集中式系统的依赖。最终,这可能会催生出具有更高业务影响的更灵活的AI解决方案。

能提高模型透明度的负责任的AI对于防范错误决策至关重要。它将促进更好的人机协作和信任,以便整个企业可以更好地采用和调整决策。

自动化水平更高、消费者体验更卓越的动态数据应用将取代可视化的点击式创建和探索工具。这样,用户将减少使用预定义仪表板的时间。转而采用上下文数据应用意味着,最相关的洞察力将基于上下文、角色或目的传递给每个用户。这些动态洞察力利用诸如增强分析、NLP、流量异常检测和协作之类的技术。

数据和分析主管需要定期评估他们现有的分析和商业智能(BI)工具。初创公司提供预定义的仪表板以外的新增强功能和NLP驱动的用户体验。

到2023年,超过30%的大型企业将安排分析师从事决策情报工作,包括决策建模。决策情报集成了多个学科,包括决策管理和决策支持。它包含了复杂自适应系统领域的应用,将各种传统和高级学科结合在一起。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可帮助数据和分析主管结合业务结果和行为,设计、建模、协调、执行、监控和优化决策模型与流程。

当决策需要各种逻辑和数学时,企业必须自动执行或记录和评估使用决策管理和建模技术的探索流程。

Gartner创造了一个术语“X分析”,其中X代表具有不同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内容(例如,文本分析、视频分析和音频分析等)的一系列数据变量。

数据和分析主管利用X分析,解决社会上最严峻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疾病预防和野生动植物保护。

在疫情爆发期间,人工智能在整理大量研究论文、新闻来源、社交媒体帖子和临床试验数据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帮助医学和公共卫生专家预测疾病的传播,规划能力,寻找新疗法,并找出易感群体。X分析与AI和图表分析(另一个热门趋势)等其他技术相结合,将在识别、预测和规划未来的自然灾害和其他危机中发挥关键作用。

数据和分析主管应该探索现有供应商提供的X分析功能,例如用于图像、视频和语音分析的云供应商,但他们也应该认识到创新成果很可能来自小型初创公司和云供应商。

趋势5:增强型数据管理

增强型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利用机器学习和AI技术,优化和改善运营。它还能将审核、沿袭和报告所用的元数据转换为支持动态系统的元数据。

增强型数据管理产品可以检查大量运营数据样本,包括实际查询、性能数据和模式。通过使用现有情况和工作负载数据,增强型引擎可以优化运营和配置,提高安全性和性能。

数据和分析主管应寻求增强型数据管理产品,支持活动元数据,以简化和整合架构,并提高冗余数据管理任务的自动化程度。

到2022年,公有云服务将在90%的数据和分析创新中扮演关键角色。

随着数据和分析迁移到云端,数据和分析主管仍在努力使正确的服务与用例保持一致,这将导致不必要的治理和集成开销。

数据和分析问题已经从给定服务的成本转向如何满足工作负载的性能要求,而不仅仅是价格表。

数据和分析主管需要优先考虑可以利用云功能的工作负载,并在迁移到云端时专注于优化成本。

趋势7:数据与分析的碰撞

过去,数据和分析功能被视为单独的实体,并且需要单独管理。通过增强分析提供端到端工作流的供应商模糊了这两个市场之间的界限。

数据和分析的碰撞将增加独立数据和分析角色之间的交互和协作。这不仅会影响提供的技术和功能,还会影响支持和使用它们的人员和流程。角色范围将从IT部门的传统数据和分析角色扩展到信息探索者、消费者和普通开发人员。

为了将这种碰撞转化为建设性的融合,企业可以将数据和分析工具及功能合并到分析堆栈中。除工具外,企业还应关注人员和流程,以促进沟通和协作。利用由增强方法支持的数据和分析生态系统有可能提供一致的堆栈。

趋势8:数据市场和交易平台

到2022年,将有35%的大型企业通过正式的在线数据市场销售或购买数据,而2020年这一比例仅为25%。

数据市场和交易平台提供了一个集成第三方数据产品的平台。这些市场和交易平台提供集中的可用性和访问权限(例如X分析和其他独特的数据集),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第三方数据成本。

为了在数据市场将数据资产变现,数据和分析主管应通过定义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可以依赖的数据治理原则,建立一种公平透明的方法。

趋势9: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和分析中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解决了数据和分析领域的两个挑战。首先,区块链提供资产和交易的完整沿袭。其次,区块链为复杂的参与者网络提供了透明度。

除了比特币和智能合约的用例外,分类账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将为审核单个企业的数据源提供更有吸引力的选择。Gartner估计,到2021年,分类账DBMS产品将取代目前使用的大多数许可链。

数据和分析技术应通过强调数据管理基础架构与区块链技术功能之间的不匹配,将区块链技术定位为对现有数据管理基础架构的补充。

趋势10:关系奠定了数据和分析价值的基础

到2023年,图像技术将促进全球30%的企业快速制定情境化决策。图像分析是一组分析技术,可用于探索相关实体(例如企业、人员和事务)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帮助数据和分析主管发现数据中的未知关系,并查看传统分析中难以分析的数据。

例如,当世界纷纷对当前和未来的疫情做出反应时,图像技术可以将各种事务(从人们手机中的地理空间数据到能够分析照片的人脸识别系统)中的实体进行关联,以确定谁可能与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人有过接触。

考虑研究图形算法和技术如何改善AI和机器学习计划

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使用时,这些技术可用于梳理成千上万的数据源和文档,从而帮助医学和公共卫生专家快速发现可能对某些患者产生更多负面影响的新疗法或新因素。

数据和分析主管需要评估将图形分析纳入分析产品组合和应用的机会,以发现隐藏的模式和关系。此外,请考虑研究图形算法和技术如何改善AI和机器学习计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疫情恶化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