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是官方媒体吗 知乎凤凰新闻里介绍的脱毛产品是真的好用吗?

内容平台已经全面拥抱会员经济了。

QQ、微博和腾讯音乐是很早就推出会员增值服务,爱奇艺、腾讯视频学习奈飞已初见成效。现在,如果你要在B站看专属新番,也需要购买会员了。不止这些娱乐内容平台,以严肃新闻内容著称的财新也于2017年实施收费,只有成为会员才能看完整报道。

最新的例子是知乎。事实上,知乎此前就已经推出过「超级会员」和「读书会会员」,不过此前的会员服务是知乎的子部门「知乎大学」推出,而这次的「盐选会员」是知乎全站体系推出的。当然,此前的会员可以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升级。以此为节点,摸索更完整商业模式的知乎,小步快跑,全面迈入了会员时代。

盐选会员和其他会员有何异同

2017年,新设了「想法」和「机构号」的知乎,被一部分人吐槽越来越像微博甚至今日头条。但后来我们发现,知乎没有变成其他物种,因为对知乎来说,知识服务始终是其底层逻辑,社区始终是其产品基石。

知乎做盐选会员,同样能看到其他平台会员的影子,同时又极具知乎特色。一方面是和娱乐类内容平台比较,知乎是知识型平台,其会员所享受的增值权益侧重干货而非纯娱乐性质。另一方面,是和纯知识付费平台比较,相比之下,知乎不仅向会员提供了各领域的知识体系,而且在社区机制上设计了一些特殊的功能开放给会员。

从具体的盐选内部权益来看,包含了付费内容、社区功能和会员用户身份三个方面。

付费内容很容易理解,和内容付费平台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类似,会员一次性付费获得大量的付费内容。单独购买这部分内容自然是不划算的,这就像是打包的套餐。

但,不同平台能够提供的内容丰富程度不一样。对知乎来说,私家课、Live讲座,「盐选」的杂志和电子书等,都是其他平台所不具备的独家内容。

社区功能上,有些类似于微博会员,比如评论区发图。对95和00后来说,emoji早就不能完整表达情绪,各色的表情包是抛梗和接梗的标配。80后或许不能理解,但知乎上的年轻群体正在不断壮大,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方式。

另外有些会员的社区功能则更为贴合知乎核心用户调性,比如关键词屏蔽。这个功能能做什么?比如你并不想在「推荐」的算法信息流看到有关「罗永浩」的讨论,就可以设置「罗永浩」关键词屏蔽,这样罗永浩就不再出现在你的首页了。

甚至,如果你不喜欢「如何评价」这个句式,你也可以在推荐信息流把所有「如何评价」式的提问给屏蔽掉。

至于会员用户身份呢,这是我觉得最「虚」的一块增值权益,它集合了QQ会员和微博会员的特征,比如专属挂件、动态置顶。但保不准,那些年轻用户是青睐有加的,毕竟,我们这一批80和90后也都是装扮QQ空间,买QQ秀这样过来的。

对我来说,买知乎会员能获得那些付费内容,能屏蔽关键词,而且还能买一赠二(外延权益),一键获得京东PLUS会员和爱奇艺会员,真的「赚大了」。

为什么知乎也要发展会员经济

对爱奇艺、腾讯视频、B站,以及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来说,精品化的视频内容和独家的音乐版权必然意味着高昂的制作成本和采购成本。

从优酷土豆时代开始,流媒体广告一直都不是一个可持续化的商业模式。而会员经济,已经被奈飞、Spotify等企业验证过,是能够支撑起百亿美元市值的变现方式。

只不过,国内的版权意识仍有待提升,为优质内容付费的习惯尚未养成。但这只是时间问题。一定程度上来说,视频平台和在线音乐平台已经对会员付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用户教育,知乎在这个时间节点入场刚刚好。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内容平台越克制,越难商业变现,豆瓣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但如果跑得太快,就很难对内容进行审核和过滤,典型的就是信息流平台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虚假广告。

知乎发展会员模式,恰恰是在原地踏步和狂飙突进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让广告和会员成为商业化的双引擎。这一点,豆瓣和今日头条都很难做到,但知乎和爱奇艺就很适合。

从长远来看,会员体系的建立、发展和运营已经成为各巨头和独角兽未来发展逻辑的重要一环,具有吸引力的权益加持是吸引存量会员续费和会员新增的主要动力,这也是互联网下半场权力格局重要决定因素。

对知乎来说,社区具备原始积淀,往上是各种形态的付费内容。付费会员制就像一个漏斗,从普通用户中筛选出高忠诚度用户。随着新青年群体的成长,付费意愿的提升,知乎核心用户自然会成为会员群体。

内容和零售平台会员体系加速融合

从沿革上来说,内容平台搭建的这一套会员体系,最初诞生于零售行业。零售付费会员制的特点最早是二次付费,消费者不仅要购买商品或服务,还得为会员身份买单。

现在,数字化产品付费制、服务业付费制、消费聚会平台付费制下会员身份与消费行为是重叠的,不需要进行二次付费。

在亚马逊的Prime大获成功后,内容和零售平台的会员体系正在加速融合。最初,Amazon Prime的会员服务只包括免2日免运费送达服务,目的在于鼓励消费者增加购买。之后,亚马逊陆续向Prime会员推出了影视、电子书、音乐等增值权益。

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从2018年开始,也走上了这条路,4 月27 日,爱奇艺与京东的会员权益互通正式上线,用户只需要购买爱奇艺VIP 或者京东PLUS 任一年度会员,在完成权益领取并激活后便可同时享受到两个会员的权益;8 月8 日,阿里巴巴推出“88VIP”全新会员计划,涵盖优酷、饿了么、虾米、淘票票在内的年卡会员权益。2018年也因此被称之为会员元年。

今年,在知乎和京东之前,B站和饿了么推出双会员服务。这个融合趋势背后,是流量红利触顶。

无论对于零售平台还是内容平台而言,线上流量红利的天花板已显而易见,只关注市场增长、规模、流量的粗放时代已经过去。对于存量的精耕细作来说,会员体系的长期运营是一个关键环节。

对知乎来说,本质上,付费会员制和零售行业的逻辑很相似,其效率就在于「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多元消费需求驱动零售企业提供差异化商品或服务,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则驱动知识平台提供差异化的知识服务。

不管是BAT还是知乎这样的独角兽,都面临用户时长的争夺战。付费会员制为平台培养高忠诚度用户,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市场,其零售商品或知识服务会给付费用户打上深深的烙印,培养他们的消费惯性,提升消费忠诚度。在掘金过程中,平台能走多远,是用户用时间和付费行为在投票。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以下文章来源于iFeng科技 ,作者风眼报道组 iFeng科技

凤凰科技频道官方账号,带你直击真相。此次“知乎评论区”冲上热搜,不仅暴露出知乎在平台系统技术的缺陷,更是折射出用户对于平台的不满情绪。这背后,是知乎商业化和用户体验的艰难平衡。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iFeng科技

8月24上午,“知乎评论区崩了”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有多名用户表示,知乎评论区无法留言,且不能看到他人的留言。9点56分左右,凤凰网科技登陆知乎发现,确实存在这一问题,知乎评论区在加载后,会弹出“条评论被折叠(为什么)”的消息。

该事件引发了舆论热议,无数网友在微博上调侃吐槽道,“知乎,崩了还怎么编”,“缺乏理性谈论,知乎环境没以前好了”,“知乎有毒,没见过哪个APP崩评论区的”,“评论打不开,快乐少一半”。一时间,微博成了知乎的吐槽评论区。

11点44分,知乎官方微博对故障问题作出致歉声明,称评论服务依赖的底层数据库遇到稳定性问题,因技术故障导致评论服务暂时无法使用。技术部门已经调集力量全力修复,目前评论功能正在逐步恢复正常。

虽然知乎评论区现已恢复正常,但不少吃瓜群众诧异:这事怎么能上热搜了?

作为一家成立10年的社区内容平台,知乎的主要模式就是知识问答。但在商业化的过程中,知乎原本“严肃、专业”的定位和社区氛围逐渐被稀释,这也让知乎的普通用户感到不适应。使用知乎五年的用户姜兵认为,知乎的内容质量已从专业变成了偏娱乐,原本的大V也逐渐流失了。

而这次评论区闪崩就如一个宣泄口,让用户表达了对知乎积蓄已久的不满情绪。

打开知乎话题广场,在“如何看待知乎评论区异常?”这一问题下面,有几条零零碎碎的评论。其中一位用户的评论尤为瞩目:现在是2021年8月24日11点06分,距离上一次评论区能展开已经过去了3小时零5分钟。再不修复我估计程序员要崩了。这条答复下面,还有跟帖是“闻崩而来,居然好了。”知乎问答页面

若按照这位用户的反馈时间到知乎官方微博回复时间计算,知乎评论区暂停了223分钟。而在不能评论的这段时间,微博却成为了网友集中吐槽知乎的舆论场。截至当天下午3点54分,微博话题#知乎评论区崩了#阅读已超过1.1亿,讨论2.3万。与此同时,“知乎官方致歉”也出现在微博热搜上。#知乎评论区崩溃#微博热搜话题

凤凰网科技浏览#知乎评论区崩了#热门评论发现,网友们讨论的主要话题是:知乎评论区为何崩了?不少网友询问是否因为娱乐圈将有大事件发生导致系统崩溃,这一说法被知乎官方予以否认。而讨论最多的还是用户对知乎的不满,如热赞9587置顶几条评论“不喜欢这个软件”,“人均百万年薪的知乎,又在编什么故事”,“崩了好,早就成了黑子聚集地。”

但也有少部分网友表示,“知乎编故事虽然多,但也不乏一些正经科普和理性讨论”,“网络的戾气好重啊,很多动向你确实从知乎上看到较好的科普和分享啊。”

无数网友闻崩而来,一番调侃和吐槽后又败兴而归。一位网友抱怨道,“我还以为发生了啥事,这就热搜了,看了个寂寞。”还有网友表示,“我就好奇,这是怎么上热搜的。”调侃、吐槽,叠加吃瓜心态的助推,知乎评论区崩了的讨论还在继续。

使用体验影响着用户的去留。知乎评论区崩溃之后,一项关于知乎使用情况的调查在社交网络上被发起。在该调查建立起来的6个小时内,共有将近两万人(19954人)参与投票。其中,经常使用知乎的占比为23.27%,偶尔使用的占比32.01%,从来没用过知乎的受访者占比达到了26.94%。此外,还有17.28%的受访者表示“用过但后来卸载了”。以这个样本来看,知乎的“死忠粉”仅占不到四分之一。

技术缺陷还是“容量”见顶?

这并非知乎系统首次崩溃。而这一次,有人说要不是微博热搜的提醒,知乎可能还没反应过来。

“我们的工作节奏和其他互联网大厂不同,没有那么紧张,这次也是先排查再作出回应。”知乎一位内部人士向凤凰网科技表示。

“就是灾备没做好,降级方案没做好,系统不稳定。”对于知乎评论区崩溃事件,一位资深研发人士表示,这属于常见问题,但也反映出公司技术管理的缺陷。

其实,网友们对于知乎、豆瓣,微博等内容社区平台系统的崩溃已见怪不怪。每逢娱乐圈大事发生,微博、豆瓣有时会出现页面打不开、系统崩溃的情况,这一后台技术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彻底根治。这也引发网友的不满,“这些内容平台就不能花点钱搞搞研发,升级下系统?豆瓣没钱也就算了,知乎、微博还是上市公司呢。”

凤凰网科技发现,近一两年,知乎、豆瓣、微博这三大平台系统崩溃主要由明星大事件、饭圈极端化评论引起。2017年10月8日,偶像明星鹿晗在个人微博中公布了与关晓彤的恋情,随即引发“微博崩盘”事件,令不少网友印象深刻。而不久前吴亦凡性丑闻风波,也一度导致豆瓣APP崩溃。

相比于微博、豆瓣的常态性崩溃,知乎系统崩了并不引人瞩目。此次“知乎评论区”冲上热搜,不仅暴露出知乎在平台系统技术的缺陷,更是折射出用户对于平台的不满情绪。这背后,是知乎商业化和用户体验的艰难平衡。

诞生初期的知乎,曾是需要靠邀请码才能入驻的高质量小众社区内容平台。但后来,感性的知乎创始人、CEO 周源在2012 年底经过多轮的内部讨论会议后,还是在平台走向高端小众和平民大众之间选择了后者,进一步探索知乎的商业化路径。

于今年3月登陆资本市场的知乎希望不断破圈。创新工场联合CEO兼管理合伙人汪华曾说过,十年来根据他的见证,知乎用户已经从最早的互联网创业核心人群,扩张到各行各业专业人群,再到学生和年轻人,现在已经逐步扩展到三四线城市甚至更下沉的城镇。

微博上一位拥有32万粉丝的认证用户表示,知乎评论区崩了,从近期频繁出现的“崩”来看,设置适合自身定位与发展的“容量”绝对是关键,尤其是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经常性的“崩”就会影响客户的体验感,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客户流失。

如今,打开知乎网站,看到的都是关于“怎样追女生才不会变成舔狗”,“青春期做过的最疯狂事件是什么”,“普通男士如何变帅”等话题。这类话题虽不能称为庸俗,但对比起知乎创立初期推崇人文科学精神、专业知识分享的社区氛围,已相差甚远。

此外,知乎上各类高赞回答,不仅成为追星族的控评专区,也成为了软广告的重灾区,各类品牌商家的营销推广比比皆是。这些变化让很多知乎用户感到不适应,甚至导致部分用户退出平台。

对于知乎的未来发展?一位资深知乎用户《知乎毁于评论区》回答道,知乎的评论风气,向越来越极端、吹毛求疵方向发展了。每位答主所期盼的是评论区友好点赞、理性探讨,以及自己观点上的完善修复,而不是谩骂,诋毁、侮辱。

原标题:《知乎不能评论的“223分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凤凰网靠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