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敖诬陷李陵不用负责吗?刘彻至死也不知道李陵是被冤枉的吗?

历史上从不缺奸臣,但是缺那些拿捏得当的忠臣。

读《报任安书》,我颠覆我过往对司马迁的印象。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司马迁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写过《史记》。嗯,那时我也就知道司马迁写过史记而已。后来上了初中,知道了《史记》被迅哥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此之外,便是一概不知了。

现在,拜读完《报任安书》,再加上上网找寻到的资料及旁人对司马迁的议论,我发现司马迁真的是个让人有些摸不透的人。

在李陵事件中,他自己也说和李陵“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简单说来就是两个并不熟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如此,他为何要替李陵辩解?

在汉武帝时代,官员们“一出事便各扫门前雪“是屡见不鲜的现象。连司马迁自己都说:在李陵行事不当的时候,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利益的臣子们,就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当然,他自己也因为替李陵辩解而遭来祸患,同样的,他的那些朋友们也没有救他。

在这里我忽然想起历史对汉武帝时期的评价:政治清明。

然而,对历史还是需要保持质疑态度的。看看史记是如何得以流传的吧,杨恽是个很重要的人物。

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如果汉武帝时期真的政治清明,那为什么一部《史记》要在汉宣帝时期——尘封了20年后才得以见天日?

汉武帝这人的是非功过,我并未读过太多史书,在此不好妄下定论。他政治、军事、经济颇有政绩,而他也因常年征战而劳民伤财。此外,因为他自身的原因,导致了一些悲剧。巫盅之乱是一个,太子被逼得自杀。相信奸臣是一个,不停地总以为有人要害他,亲生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及内侄卫伉诸人,一概没有幸免。这性格,倒是有点刘备的影子,多疑。回到最初的问题来,司马迁为何替李陵辩解?李陵和司马迁连朋友都算不上呢。

而且,当时根本没人替李陵辩解。他一个小官替大将军辩解,而且还是投降了的大将军,难免让刘彻对司马迁有点想法了。

哟呵,你这小子,什么时候和李陵勾搭上了。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也有些埋怨刘彻的念头。司马迁自己说他没有完全说清自己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

的确,一个人无缘无故替他人说情,总是要让人怀疑他的目的的。

那么,司马迁的目的是什么呢?

司马迁少年时没有不羁的才华,成年了也没有乡里的称誉,入朝为官,无非是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再作出一番政绩出来。

这时,李陵就是个很好的对象。大将军投降,全国上下无人为之辩解,且平时他观其操守,有国士之风。若他能还之清白,想必也能引起汉武帝的重视。

可是他遇到了一个不对的时机。

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自然也受到牵连,受了宫刑。

就算无人诬陷,司马迁能否得到武帝重用,不好说。

这历史,又岂是我等可随便言说的。才学疏漏,说的有些不当之处见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评价李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