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电App,用起来让人印象深刻的点是?

  中新网7月28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李金磊)在资本的加持下,预制菜越来越火了。

  预制菜正占领外卖和堂食

  当你点外卖或堂食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疑惑,前脚刚点完餐,外卖很快就送到或者服务员很快就端上菜来,速度快得超出预期。

  为什么能这么快?因为你吃的是预制菜,而并非现做的菜肴。

资料图:市民在夏季的夜晚出行品尝美食。(图文无关) 杨华峰 摄

  预制菜简化了繁琐的买菜、洗菜、切菜、烹制步骤,撕开包装复热一下就能吃。如此简单省事,可以有效节省人力成本、压缩出餐时间,正好契合了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所以预制菜遍地开花,正在占领外卖和堂食。

  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比例大概为8:2,餐馆等商家仍旧占预制菜的消费大头。另一个广泛应用预制菜的场景就是外卖。也就是说,80%的预制菜最终还是要从堂食和外卖流入消费者口中。

  天眼查数据显示,预制菜相关企业6.6万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1020余家,1-6月新增企业注册增速达42.7%。从成立时间来看,成立于5年内的企业占比53.4%。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河南以及河北三地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

  预制菜市场火爆,有机构分析,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2022年至2026年预制菜行业的增速在20%至30%左右,未来3年至5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有望成为下一片万亿元餐饮市场。

  这么火的预制菜,吃起来真的香吗?

  今年2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指出目前预制菜市场存在菜品质量不尽如人意、菜品口味有待提升、菜品标识不详细、菜品种类单一、物流配送及提货问题多等方面问题,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费者觉得“预制菜口味较差、不好吃”。

  尽管口味不尽如人意,但凭借方便快捷的优势,预制菜在商家端是越来越吃香。有企业就公开表示,菜品实现了95%的预制化,看起来很高档的黑松露河虾仁、松鼠鳜鱼这些菜品,并不是门店大厨精心烹饪的,也是只需要经过简单加热的预制菜。

  有业内人士表示,平时我们去餐厅其实也很少能吃到现做的菜,大约60%都是急冻预制菜,尤其是在一些小有规模的连锁店和家常菜饭馆中。

  不少网友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感受:“预制菜彻底摧毁了我吃外卖的动力,也包括一些堂食!”“在极致追求降本增效的餐饮行业,预制菜摇旗占领外卖,占领堂食,消费者、普通小餐馆被裹挟着连拒绝的余地都没有。当标准带走野趣,也只剩下统一的味蕾在哭泣了。”

  点餐是否应提前告知是预制菜?

  预制菜占领外卖和堂食,但有一个问题是,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吃的是预制菜,而往往默认为是“新鲜现炒”。

  不少消费者表示,去饭店吃饭,吃的就是厨师手艺。现在厨师手艺可能没有了,变成预制菜了。有消费者对中新财经表示:“如果在饭店吃饭,我要是知道是预制菜,可能就不吃了,把那黏糊糊的东西弄出来给我吃,可能还是一个月之前做好的,我可能就真的不会吃了。但是如果没告诉我,我可能就吃了。”

  “到了餐厅吃的是预制菜,就像在店里吃外卖,口味一定不会好。我是图你家热菜更快?还是图你赚我三倍差价?”

  工人日报近日发文称,大老远跑去餐馆吃饭,没想到吃到了预制菜,早知道是预制菜还不如在家点外卖呢?类似这种吐槽多了就会引发消费纠纷。针对这类纠纷,是消费者自认倒霉还是餐馆部分赔偿,或是要求餐馆今后要事先告知消费者点的是否是预制菜?这值得有关部门和消协组织研究。

  是否需要建立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对中新财经表示,鉴于预制菜可能存在更多的食品安全风险,可以考虑建立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也应该把商品的真实情况和相关信息真实全面准确地告知消费者。

  陈音江认为,菜品是不是现场做、是否足够新鲜,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如果消费者本来不想吃预制菜,因为经营者没有告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实际上就违背了消费者真实的意愿,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随着预制菜大规模上市,未来需要进一步规范。(完)

  不如点外卖省事,不如自己做实惠,预制菜为何还“不够香”?(北京日报)

  撕开包装袋,将食材、调料按顺序倒入锅中,简单翻炒至成熟,就能装盘上桌。短短几分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就新鲜出炉……近年来,这种让不会做饭的人也能轻松驾驭的预制菜逐渐走上百姓餐桌,不少商超、电商以及餐饮名店都加入了研发预制菜的行列。

  说起“预制菜”,不少人可能觉得陌生,但提到“半成品菜”就熟悉多了。在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分析报告》中,预制菜的概念被定义为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市场上的快手菜、即食菜、半成品菜均属于预制菜范畴。

  在盒马鲜生超市,冷冻冷藏区专门设置了“方便菜”专柜,颇受年轻人欢迎。专柜里售卖的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三杯鸡等二十多种半成品菜,透过包装可以看到,每种菜都由预加工好的肉类、配菜和酱料组成,价格在十几元至三十几元不等。“我买过这里的京酱肉丝,虽然比点外卖麻烦一点,但自己做得比较安心,保存也方便。”顾客吕先生说。

  一家专门销售预制菜的企业则以“人人轻松当大厨”作为广告语,在北京开设了三十余处门店。这家公司设在双井的直营店,紧邻CBD总部公寓,在选址上瞄准了社区内的白领上班族。门店面积不大,店内几个冰柜内都放着各式各样的预制菜品,“人人轻松当大厨”、“三分钟一道菜”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下午5时,不少年轻人下班路过这里,顺路提走自己购买的菜品。

  据店员介绍,这家直营店开业半年左右,很受周边年轻用户欢迎。“疫情期间和入夏以来,我们迎来了两次销售高峰。现在回头客很多,最火的菜是宫保鸡丁,每天都能卖出去二十多份。”在该店拉的微信群里,有180多名周边社区的居民,每天上午店员都会在群里发布“今日特惠”菜品,经常是刚发布完便抢购一空。“今天做了糖醋鱼块,很满意,下次去店里还要买一份!”在微信群中,不时有顾客晒图夸赞。

  在盒马鲜生超市的半成品区,记者观察发现,10分钟内陆续有15名顾客光顾该区域查看菜品,但最终只有3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将菜品放入了自己的购物车。一位老年人路过冷柜时,看了看价签便转身离去。

  为什么预制菜会受到年轻人喜爱?美食达人、“打卡帝都好味道”栏目出品人程胜分析,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家里的厨房设备可能都不齐全,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饭。“择菜、洗菜、切菜太麻烦了,预制菜这样的产品出现,解决了年轻人不会处理食材、没时间做饭等消费痛点,符合‘懒人’产品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预制菜和以前的罐头菜肴相比,色香味有了长足进步,种类也更加丰富。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预制菜其实在疫情出现之前就存在了,疫情可以说是预制菜的“催热剂”。“疫情居家期间,很多外卖食品到家之后或多或少会有些‘失温’,比堂食味道差了不少,而预制菜可以说是二者之间的一个妥协。中国有句老话叫‘一烫顶三鲜’,炒、焖、炖等烹饪技术都对温度有很高的要求;而预制菜在食材选择和加工工艺上比较适合复热,大多数预制菜复热之后,在色香味上仍能比较接近堂食效果,因此会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朱丹蓬则表示,烹饪小白、宅家文化、外卖以及懒人效应,都是让年轻人成为预制菜主流消费群体的原因。“预制菜”简化了繁琐的烹饪步骤,却满足了年轻人做饭的仪式感。

  根据市场调查,超过六成的消费者买一道预制菜平均花费21元到40元,从价格上看并不比外卖便宜。“主料包180克,宫保汁60克、辣椒油30克、油炸花生仁30克……”看着手机APP上限时打折的宫保鸡丁,63岁的市民韩女士还是直摇头。“这钱都能买一斤鸡腿肉了,这包菜连肉带调料加起来都没有半斤,买这种东西的人一看就不会过日子。”

  “虽然看起来比自己做饭节省了不少时间和步骤,但价格和外卖、堂食比差不了多少,还需要自己开火、加热和洗锅,我感觉还是不够省事。”市民吕先生说。

  除了价格问题,一些预制菜的品质和口感也有待提升。打开某款APP的半成品专区,“荷塘小炒”这道菜下的62条评价中,“不新鲜”“量少”“口味不好”等词汇多次出现。另一款“香干炒香芹”后的177条评价中,大部分留言表示“香干不新鲜”“芹菜很老,嚼不动”。

  还有消费者认为,能够长期储存的预制菜,肯定含有添加剂。“一份宫保鸡丁的保质期长达12个月,即使说了里面没有额外的添加剂,但我还是不敢轻易尝试。”韩女士说。朱丹蓬表示,有些预制菜的保存时间比较长,所以在食品味道、口感方面存在短板,也会造成食品的营养流失。“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方面是可以改善的;但从整体来说,这也是制约预制菜发展的难题。”

  名餐饮加入预制菜市场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加至3459亿元,预计到2026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因此很多餐饮品牌仍然看好预制菜市场,相继开发了新项目。

  西贝莜面村打造了自家的预制菜品牌“贾国龙功夫菜”,将其作为未来的核心业务。在国贸一家商场内,贾国龙到家功夫菜的招牌十分醒目,店内没有厨房和厨师,只有贴着名菜标签的冷柜,售卖佛跳墙、酸汤鱼、羊蝎子等预制菜品。据店员介绍,功夫菜买回家后加热几分钟就能食用,十分便利;也可以由店内员工加热,让顾客带到隔壁的西贝餐厅内就餐。

  作为预制菜行业参与主体中的餐饮代表之一,北京老字号全聚德也创新推出了很多预制菜产品。今年春天,全聚德推出的“单人份”手工片制烤鸭,在京东、天猫、盒马、物美、华堂等线上线下同步上市。产品定位于小分量品质需求,针对单人场景,如上班族、单身族,旨在吸引年轻人,是一款仅需简单操作就能让消费者享受到与堂食烤鸭口感接近的便捷产品。老字号餐饮发展预制菜的优势在于深耕餐饮业多年,具备菜品研发经验和优势,拥有专业厨师资源,通过自建中央厨房、标准化操作和管理,在菜肴烹饪上更具专业性和稳定性。

  6月2日,中国烹饪协会在北京发布预制菜团体标准,对预制菜的原辅料、产品标准、生产过程卫生等均作出明确规定,将预制菜分成即食/即热预制菜、即烹预制菜和预制净菜三大类。多位业内人士提到,预制菜归根结底还是食品,最终竞争的落点还是口感和便捷性。这对于企业的产品研发提出很高要求,也将成为预制菜洗牌的重要因素。

  “预制菜是蓝海市场,未来潜力仍很大。预制菜企业要想实现较大发展,需完善产业链的完整度,在品牌打造、稳定品质上下足功夫,并且打造多维的消费场景。另外就是完善服务体系,增强客户黏性。”朱丹蓬说。

如果音乐有无数种形式,重塑就是其中最炸裂的那种。2022重塑雕像的权利成都演唱会精彩来袭,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现场魅力。

重塑雕像的权利成都演唱会时间:/03 20:30

重塑雕像的权利成都演唱会地点:麓湖水上剧场

重塑雕像的权利成都演唱会门票价格:280

欢迎关注公众号:大河票务网ID:dahepw,获取重塑雕像的权利成都演唱会最新门票订票及演出信息。

欢迎在各大应用商城搜索下载【大河票务APP】,购票更便捷,更快人一步!

重塑雕像的权利是成立于2003年的中国独立摇滚乐队,主要形式以电子音乐后朋为主。早期的重塑很追求盛行的New Wave风格,十几年间,审美和架构发生变化,直到今天也一直在做音乐方面的尝试。

乐队鼓手马辉干脆有力、急中有稳,将那股凝重的冲力直捣听众的耳膜;贝斯刘敏的和声部分令人印象深刻,唱歌时的她神秘、又充满爆发力;而吉他/主唱华东虽然只有一把吉他,但是他的招牌动作和乐队的音乐气质特别吻合。

8月12日/ 13日西安|星球工厂

9月2日/ 3日成都|麓湖 · 水上剧场

2022重塑雕像的权利成都演唱会,我们不见不散。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不想出门吃饭可以叫外卖。那么,天太冷,不想出门给车充电,有没有上门服务?答案是“有”。2022年,快电为新能源车主带来新年的首波重大福利。2022年1月1日起,快电首批在成都、厦门两地推出“快电救援”服务,为新能源车主提供“救援充电、上门充电、代充电”服务,为车主带来便捷、迅速的移动充电新体验。

成都、厦门两地的新能源车主在遭遇半路没电、汽车抛锚等紧急情况,或是不方便外出充电,需第三方提供上门充电服务的时候,可拨打“快电救援”热线电话400-或者在快电App在线联系客服获取服务。之后,快电线下合作伙伴将即刻上门,为新能源汽车现场充电或将车开至充电场站充满电后再送还车主。

快电相关负责人表示:“‘快电救援’是以用户为中心推出的创新服务,虽然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市场高速发展,但从用户体验角度看,仍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希望‘快电救援’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避免‘趴窝在半路’、‘出门找桩难’、‘假期充电排队拥堵’等情况,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体验。后期,我们还计划在全国更多城市陆续上线‘快电救援’服务。”

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也遭遇“成长的烦恼”。今年十一假期,高速公路充电“堵车”、“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登上热搜。出行容易充电难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充电服务能力不匹配的矛盾。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251.4万辆,同比增长178.3%。11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20.8%。路上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充电配套设施及服务能力则相对滞后,充电桩分布不均、运营商运维不到位等现象普遍存在。“车辆没电了,半路突然抛锚”、“天太冷,不想出门充电”、“没好桩,找桩还要排队”,成为不少新能源车主的隐痛。

针对此情况,《人民日报》曾发文评论,要解决好新能源汽车补能问题,构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充电设施网络。作为第三方充换电服务商,快电以实际行动构建互联互通充电网络,并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创新,持续提升充电服务能力和充电体验。

在线上,快电互联互通国内千余家充电桩运营商的充电桩,并通过智能推荐,为车主高效匹配附近好用的充电桩,并通过在线导航、找桩路书等功能,提升车主的找桩效率,提高充电桩利用率,进而促进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线下,快电运维团队会定期对充电场站进行巡检,保障充电设备正常使用及场站环境优良。此外,快电还在合作场站增设餐饮、按摩椅、共享充电宝等服务设施,为车主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充电体验。

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快电加强用户研究,今年还联合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编撰了《2021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洞察用户充电行为特征,分析用户充电满意度,挖掘充电用户潜在需求,并为行业提出发展建议。此次“快电救援”的推出,拓宽了充电配套设施和服务的边界,是快电基于用户需求,解决车主充电困扰的又一次创新尝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