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梅州市嘉应学院客家问题研究者房学嘉的民族和籍贯?

Ⅰ、文章标题用三号黑体,二级标题用四号黑体,三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级次一般用一、二、三,(一)(二)(三),1.2.3.(1)(2)(3)。序数中文序号用顿号,阿拉伯数字用下标圆点分开。

Ⅱ、引用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的全部著录;超过则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

Ⅲ、注释均采用当页脚注连排,标号为①、②、③……

Ⅳ、正文:应包括研究背景、方法、结果、结论或讨论等几部分内容。

Ⅴ、来稿请在正文前写150字左右的摘要和3至6个关键词,摘要不宜以第三人称写成文章结构介绍,并且不得含自我评价。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简介

1989年12月,客家研究所成立。
2006年4月,以客家研究所为基础,组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梅州市客家研究院。
2006年11月,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为“广东省客家文化研究基地”。
2007年6月,由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基地主任房学嘉教授。
2011年12月,梅州市政府依托客家研究院,成立客商研究院。
2012年6月,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批准为“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客家文化研究基地”,基地主任邱国锋教授。
2012年12月,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在研究院挂牌成立,主任房学嘉教授。
2013年6月,由广东省文化厅批准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基地主任肖文评研究员。
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和学术积累,研究院已成为集科研、教学、资料收集、文物展示、出版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学术研究机构。
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广泛收集与整理客家文献、口述史及客家文物等,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客家历史文化相关课题研究,实施客家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接受国家、省、市等有关部门委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
根据学术发展、基地建设和服务地方需要,组织课题招标工作。
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田野工作坊等,邀请海内外人士参加,促进学术交流。
出版学术期刊《客家研究辑刊》、研究著作和田野调查报告,推进客家学学科建设。
把研究成果带进大学课堂,开设客家文化研究的相关课程,开展大学生、研究生教育,传播与弘扬客家文化。
为从事客家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海内外乡亲提供资料性和咨询性服务。
客家研究院下设客家民俗研究所、叶剑英思想研究所、客家方言研究所、黄遵宪与客籍作家研究所、客家近现代名人研究所、客家艺术研究所、客家音乐研究所、华人华侨研究所、客商研究所、客家建筑研究所、台湾研究所等11个研究所,并设有客家研究资料中心、客家文物陈列馆、《客家研究辑刊》编辑部。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62人,并聘请海内外客座研究员100余人。
研究院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各自学科优势,广泛开展客家相关问题研究,取得诸多研究成果,成为我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特色。目前,客家研究院已在客家民俗与方言、客家文学与艺术、客家社会与经济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在学术界影响显著的学术团队。
客家民俗与方言方向  客家民俗研究以“客家民俗研究所”为主,形成以房学嘉教授为带头人,以肖文评、宋德剑、钟晋兰、周云水、夏远鸣、冷剑波等为学术骨干的学术团队。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16项,嘉应学院重点课题20项;与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合作课题5项。出版《粤东客家生态与民俗研究》、《白堠乡的故事——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等学术专著2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办专业学术期刊《客家研究辑刊》。
客家方言研究以“客家方言研究所”为主,形成了以温昌衍教授为带头人,以温美姬、吕建国、侯小英、黄婷婷等为学术骨干的学术团队。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5项,校级重点课题4项。出版《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客家方言》等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客家文学与艺术方向  客家文学研究以“黄遵宪与客籍作家研究所”为主体,形成以曾令存教授为带头人,以郭真义、李荀华、周晓平、李玲等为学术骨干的学术团队。主持省厅级以上研究课题多项,出版《客家·文学·禅》、《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等著作15部,发表论文150多篇。
客家艺术研究以客家艺术研究所、客家建筑研究所为主,形成以曹知博教授为带头人,以吴华山、高加成、熊青珍、林爱芳、刘鸣钟等为学术骨干的学术团队。出版《中国客家民居建筑艺术》、《客家民间艺术》等著作15部,录制音像资料60盒,发表论文100余篇。
客家社会与经济方向  以华人华侨研究、旅游发展研究、叶剑英思想研究、客商研究等为主,形成了以邱国锋教授为带头人,以韩小林、陈申宏、闫恩虎、魏明枢等为学术骨干的学术团队。先后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完成省厅级课题10多项,校级重点课题10多项,出版《兴宁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叶剑英经济建设思想概论》等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院  长:邱国锋教授(兼)
副院长:宋德剑  副研究员  硕士  主持研究院日常行政工作
副院长:肖文评  研究员  博士  硕导  主持研究院科研、教学和基地工作
孔迈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导
欧爱玲 美国明德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博导
罗 文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
劳格文 法国汉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博导
滨下武志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
渡边欣雄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博导
黄贤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王琛发   马来西亚知名学者、孝恩集团执行长
庄英章 台湾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陈秋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王鸿泰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博导
吴学明 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客社所所长、教授、博导
罗肇锦 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丘昌泰 台湾大学教授、博导
陈祥水 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赖建诚 台湾清华大学社会所教授、博导
张维安 台湾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徐 泓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 
刘阿荣 台湾元智大学教授、博导
潘朝阳  台湾师范大学侨教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邱荣举  台湾大学教授、博导
邱荣裕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谢  剑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博导
科大卫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博导
蔡志祥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刘义章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陈春声  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
刘志伟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邱 捷 中山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程美宝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周大鸣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导
刘正刚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张卫东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佐泉  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
张应斌  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杨彦杰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郑振满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石奕龙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导
谢重光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万芳珍  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
黄志繁  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
袁礼华  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芳霖  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怀林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英明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级访问学者(部分)
罗力波 美国伯特乐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哈佛大学博士
谭翼辉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历史系博士
何俊儒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博士
李益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刘一蓉 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博士候选人
高怡萍 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
王  馗 中国社会科学院戏剧研究所博士后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
河合洋尚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研究院院址在“嘉应大学十周年萧婉香纪念大楼”,为独立的一幢三层大楼,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设有办公室、研究室、学术演讲厅、沙龙厅、资料中心、文物陈列馆、成果展等。其中学术演讲厅有座位60多个,沙龙厅有座位20多个,可举办中小型学术会议。办公室配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网络等办公设备。每位专职研究人员配备有研究室,设施齐全。
多年来,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客家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目前资料中心已收藏地方志等文史图书1万余册,族谱500余种,民间文书等万余件。

为保存、抢救日渐消失的客家文化实物,2002年建立客家文物馆,收集具有客家地方特色的生活、生产器物。现有展馆约400平方米,展示各类文物近千件。
《客家研究辑刊》创刊于1990年3月,是国内唯一以客家研究为宗旨的纯学术性期刊(半年刊),每期200个页码,16开,40万字,现已出版43期。本刊高品质的学术论文与前沿的办刊理念,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被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100多所大学列为重点学术刊物收藏。同时与梅州日报社合办《客家人》杂志(季刊)。
项目名称:粤东北客家文化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两岸客家话比较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明清客家民间古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梅州客家侨乡研究
项目来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特别委托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文献与田野中的客家妇女研究
项目来源: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项目名称:17-19世纪粤东石窟河流域移民史料的收集与研究
项目来源:教育部社科司青年项目
项目来源: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项目名称:粤东石窟河流域民间文献史料的收集与研究
项目来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
项目名称:客家民俗“办古事”研究
项目来源: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
项目名称:粤东乡土建筑与客家文化生态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围龙屋为重点
项目来源: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项目名称:社会转型中的民间信仰研究:以粤闽赣边客家地区为重点研究
项目来源: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项目名称:从契书金石看客家社会文化的变迁:以粤东梅县为重点分析(18-20世纪初)
项目来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项目名称:大陆移民对台湾的开发与建设:以粤台客家族群为重点的研究
项目来源: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异物志》辑轶校注
项目来源: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
项目名称:梅州客家方言研究
项目来源: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客籍作家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项目来源: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粤东客家山区传统社会结构与原动力
项目来源: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文大学(1998—2006)
《海外客家研究译丛》6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中国移民与族群的历史:客家人、棚民及他们的邻居》,梁肇庭著,冷剑波、周云水译
《饮水思源:一个中国村庄的道德话语》,欧爱玲著,钟晋兰、曹嘉涵译
《血汗和麻将:一个海外客家华人社区的家庭与企业》,欧爱玲著,吴元珍译
《基督徒心灵与华人精神:香港的一个客家社区》,郭思嘉著,谢胜利译
《客家——华南汉族的族群性及其边界》,濑川昌久著,河合洋尚、姜娜译
《日本客家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百年的轨迹》,河合洋尚主编
《客家研究大讲坛》第二辑8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
《客家妇女社会与文化》,房学嘉、宋德剑、钟晋兰、夏远鸣、冷剑波著
《多元一体的客家文化》,吴永章著
《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肖文燕著
《客家河源》,房学嘉、邬观林等主编
《客家商人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研究》,房学嘉、冷剑波等主编
《张弼士为商之道研究》,房学嘉、周云水等主编
《多元视角下的客家地域文化》,房学嘉、宋德剑等主编
《多重视角下的客家传统社会与聚落文化》,房学嘉、邬观林等主编
《客家研究大讲坛》第一辑8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年:
   《粤东客家生态与民俗研究》,房学嘉著
《客家梅州》,房学嘉、肖文评、钟晋兰等著
《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温美姬著
《张振勋与晚清铁路》,魏明枢著
《廖安祥研究》,房学嘉、叶澄海主编
《罗香林研究》,肖文评主编
《地域族群与客家文化研究》,宋德剑主编
《〈客方言〉点校》,陈修编著
《客家学丛书》5部,花城出版社,2002年;
《客家传统社会丛书》33部,香港中文大学等,年。
《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温昌衍,商务印书馆,2012年;
《白堠乡的故事——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肖文评,北京三联出版社,2011年;
《兴宁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邱国锋、江理达等,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
《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郭真义、郑海麟,中华书局,2009年;
《中国客家民居建筑艺术》,曹知博,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客家民俗》,房学嘉,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客家方言》,温昌衍,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文学·客家·禅》,曾令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客家文化导论》,房学嘉、宋德剑、肖文评等,花城出版社,2002年;
《粤东古镇松口的社会变迁》,房学嘉,花城出版社,2002年;
《粤东民俗文化与地方社会》,肖文评,花城出版社,2002年;
《粤东丰顺县族群关系研究》,宋德剑,花城出版社,2002年;
《梅州河源地区的村落文化》,房学嘉,香港中文大学等,1997年;
《围不住的围龙屋》,谢剑、房学嘉,台湾南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房学嘉,香港中文大学等,1995年;
《客家源流探奥》,房学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兴宁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邱国锋等,获广东省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调研咨询报告类一等奖;
《白堠乡的故事——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肖文评,获广东省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梅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研究》,钟福生等,获广东省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调研报告类二等奖;
《粤东客家生态与民俗研究》,房学嘉,获广东省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从1995年开始,研究院每两年组织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客家学术研讨会,每年召开小型学术会议2-3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2013年10月,举办“国际移民与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2012年12月,举办“客家文化多样性与客家学理论体系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12月,承办第二届世界客商大会之“客商论坛”;
2011年6月,承办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之“2011海峡两岸客家文化高级研修班”;
2010年6月,承办“粤东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2009年7月,在云南昆明举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6届大会——“解读客家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专题会议;
2008年7月,承办“粤东客家地域社会与文化”研讨会;
2007年8月,承办“第五届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暨2007年全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活动;
2006年11月,举办“纪念罗香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06年1月,举办“比较视野下的客家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3年12月,举办“客家文化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另外,我院每年利用寒暑假为台湾、香港、新加坡等硕博士生举办田野工作坊,田野实作研习营等学术活动。
从1995年以来,先后有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前来研究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目前客家研究院已先后与法国远东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40多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
研究院研究人员也不断走出校门、国门,进行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使我院的客家研究不断走向世界。据统计,我院共有100余人次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以及港台等境外参加学术活动并作学术交流。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松路  邮编:514015

30嘉应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嘉应学院2013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师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展示学 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加强教学质量自我监控体系建设,接受 社会监督,根据教育部《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发布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 通知》(高教司函〔2012〕118 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 2013 和 2014 年度本科教 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工作的通知》(粤教高函[2014]21号),学校编制了《嘉应学院 2013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本报告涉及的数据来源说明如下: 1.嘉应学院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嘉应学院 “十二五”教师教育专项规划 3.嘉应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2) 4.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一、学校基本概况 嘉应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 1913 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 校,有 100 年的办学历史,位于叶剑英元帅的家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客家人的主要 聚居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 足球之乡-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 学校面积 1625 亩,建筑面积 60 万平方米;教仪设备总值 1.8 亿元,设备先进的 实验室 35 个;藏书 204.41 万册,电子图书 40 万种,期刊 1800 种。现有教职工 1647 人,其中专任教师 1194 人(教授 108 人、副教授 350 人,博士 101 人、硕士 652 人)。 聘请丘成桐、池田大作、潘毓刚、王佛松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 现有全日制学生 22185 人、成教学生 15131 人,来自 16 个省(市、区)。现有 19 个二 级学院、2 个公共教学部,50 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 学等 11 个学科门类。(以上数据含两个二级分院) 学校坚持“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的办学宗旨, 树立“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大 专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办学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具有“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自办学以来 得到曾宪梓、田家炳等海内外乡贤、校友捐资 2 亿多元。成立客家研究院,被列为广东 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广东省客家学研究基地;成立大陆首家客家学 院,把优秀客家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自办学以来已经培养了 20 多万人的各级各类适用人才,为梅州的基础教育提供了 80%以上的骨干师资。学校注重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每年与地方开展科研合作共建重点项目超过百项,积极打造了 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对象”和“经济管理战略后备 人才”定向培养基地,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学校于 2006 年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正遵循“教 学服务型”办学定位,积极实施 “十二五”发展规划,努力办好应用型优秀本科教育, 尽快取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创建国内知名特色大学。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我校的办学类型定位是教学服务型本科大学。办学目标是办成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办学层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为辅,努力 争取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拓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办学规 模定位为:2013 年,全日制在校生达 2.3 万人(校本部 1.75 万人);2015 年,全日制 在校生达到 2.4 万人(校本部 1.8 万人)。学科专业定位为: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加强 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实现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办学服务面向为: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 延伸海外,尤其要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 和创业能力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 50 个,其中师范专业 18 个,师范与非师范兼招生的专业 30 个; 已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州客家妹江雨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