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创作于什么时期?

老舍创作风格和主要著作书籍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奸。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老舍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合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 (1980)、 《老舍小说集外集》 (1982)、 《老舍论创作》 (1980)、 《老舍论剧》 (1981)、 《老舍曲艺文选》 (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 (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目。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至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印书馆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印书馆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1943,中西书局

《老舍集》《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饥荒》(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3部)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1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1956,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1983,花山   

《老舍散文》1984 ,百花  

老舍(1899—1966),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被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的唯一作家。1934年至1937年他在青岛生活、工作了3年,虽然时间不长,却是他一生中最旺盛、最重要的创作时期。
1934年8月,老舍应山东大学文学院聘约来到青岛,初来时住在山东大学后面的一所西式平房里,现在的登州路10号。这里住家少,生活不便,过了旧历年,就搬到靠近海滨的金口三路2号一所庭院小楼里,这里绿草如茵、清静宜人。臧克家在《老舍永在》中回忆说:“一进门,小院极幽静,草坪碧绿,一进楼门,右壁上挂满了刀矛棍棒,老舍那时为了锻炼身体,天天练武。”老舍在他的《樱海集》序中对这所庭院又是这样描述的:“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一树樱花,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绿海。”
老舍来青岛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和创作。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说:老舍很少有时间游览青岛的风光,他每天忙着看书,查资料、备课、编讲义和接待来访的同学,他老是感到学识不丰富,唯恐贻误人家的子弟。在这栋小楼里,老舍写了散文《西红柿》、《丁》、《避暑》和小说《月牙儿》,这些作品收入在老舍的《蛤藻集》和《樱海集》中。老舍将书名取为《樱海集》,是因为他爱樱花和大海,樱花和海又是青岛的两个象征。至今还保存有一幅老舍在山东大学校园里樱花树前的照片。
1936年,老舍辞去教职,靠写作的稿费收入过日子。这时,老舍移居黄县路6号(现在的12号),这是一栋两层小楼房,房东住楼上,老舍一家住楼下共四间房,两间做卧室,一间做会客室,一间是老舍的书房。在这里老舍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文博士》。《骆驼祥子》是老舍一生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胡青回忆说:“在黄县路居住的这段时间是老舍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年多时间里,老舍一家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胡青为照顾两个幼小孩子,也辞去了在市立女中的教职,一家人靠老舍拿稿费糊口。胡青在青岛老舍故居时曾感慨地说:“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
老舍一生中很少写抒情散文,在青岛的三年,他写了几篇,其中有《五月的青岛》、《青岛与山大》等。这些散文写出了老舍对青岛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老舍在青岛期间,结识了洪深、王统照、臧克家、吴伯箫、王亚平、杨今甫、赵少侯、孟超、丁山、萧涤非这些文坛名士,并成为知己好友。
1937年夏,老舍离青赴济南,应聘到齐鲁大学主持文学院。这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到济南不久又去武汉,后转到重庆。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再未有机会来过青岛,是他晚年的一件憾事。
笔者专程去老舍旧居走访,在离山东海洋学院不远的金口三路2号,看到当年小院的门依旧如故,进门沿石梯而下,老舍住的小楼已拆掉,盖起了楼房。出金口三路2号,步行五百余米就到了黄县路12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青岛老舍旧居。
如今,小楼保存完好,有四、五家人住在这栋小楼里。1984年,青岛市政府将老舍旧居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前墙上镶有“老舍旧居”铭牌。近年来不少国内外文学研究者到这里来寻访研究。
  青岛的冬天不冷,天蓝的不能再蓝了,我走进了老舍故居,他位于黄县路12号,为二层楼房,座北朝南。院子里有尊青铜像,老舍深情严肃地望着对面的祥子书店。书店的一位中年妇女标志的像是30年代的影星,气质里透出一种文艺。她热情地给我们讲述了老舍30年代中期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在此居住的生活情景。老舍在这里并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中篇小说《文博士》等一批优秀作品。住在二楼的还有作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三兄妹。
  1934年至1937年,老舍先生在青岛生活、工作了3年,这是老舍生活和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老舍长女舒济在三岁至四岁的时候曾生活在这里。与当年不同的是,院内装置了正在拉车行进的“骆驼祥子”雕塑和老舍半身塑像。
  院内的两面墙上一边是根据骆驼祥子小说的插图系列画作,一面是老舍的作品图书封面布局。我以为,青岛的老舍故居的布置设计以及室内的装饰远远比北京的老舍故居讲究的多。图书、图片、影像,历史脉络,作家作品种类繁多,以及子女、朋友的史料非常的丰富多样,足以说明青岛人对于一个作家的尊重和热爱。
  青岛老舍故居故居的正式名称是骆驼祥子博物馆。博物馆有两层和二层之上还有无窗的阁楼,勉强说三层也未尝不可,建筑面积只有400平方米。老舍生前只租用底层,而楼房东居住,体现了他的简朴。
  博物馆一楼作为骆驼祥子博物馆的主展览场馆,展示珍贵的资料图片,先生在青岛短暂期间的创作和生活情况得以再现,体现先生简朴而光辉的一生。博物馆也展示了老舍子女捐赠的先生生前衣物、眼镜、印谱、钢笔、小古玩、花盆等,还有当年老舍先生在青岛创作时所使用的书桌也被原地原样摆放。
  老舍的夫人胡挈青在重游青岛老舍故居时曾这样感慨:“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据她回忆,在青岛的时候,老舍极少有时间游览青岛风光,每天就是忙着看书,查资料、备课 、编讲义和接待来访的同学,在这栋小楼里,老舍先后写出了散文《 西红柿》、《丁》、《避暑》和小说《月牙儿》,这些作品收入到了《蛤藻集》和《樱海集》中。之所以把书取名为《樱海集》,是因为他爱樱花和大海,樱花和海又是青岛的两个象征。从他的散文中,不难看出老舍对青岛的樱花以及独特气候的偏爱。读他在青岛期间创作的散文,你似乎可以穿过长长的岁月,闻到满岛的花香。
  穿越历史的光影,追忆老舍在青岛的日日夜夜。1934年8月,老舍应山东大学文学院聘约来到青岛,初来时住在山东大学后面的一所西式平房里,现在的登州路10号。这里住家少,生活不便,过了旧历年,就搬到靠近海滨的金口三路2号一所庭院小楼里,这里绿草如茵、清静宜人。臧克家在《老舍永在》中回忆说:“一进门,小院极幽静,草坪碧绿,一进楼门,右壁上挂满了刀矛棍棒,老舍那时为了锻炼身体,天天练武。”老舍在他的《樱海集》序中对这所庭院又是这样描述的:“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一树樱花,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绿海。”
  1936年,老舍辞去教职,靠写作的稿费收入过日子。这时,老舍移居黄县路6号(现在的12号),这是一栋两层小楼房,房东住楼上,老舍一家住楼下共四间房,两间做卧室,一间做会客室,一间是老舍的书房。在这里老舍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文博士》。《骆驼祥子》是老舍一生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的夫人回忆说:“在黄县路居住的这段时间是老舍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年多时间里,老舍一家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他的夫人为照顾两个幼小孩子,也辞去了在市立女中的教职,一家人靠老舍拿稿费糊口。胡絜青在青岛老舍故居时曾感慨地说: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
  老舍一生中很少写抒情散文,在青岛的三年,他写了几篇,其中有《五月的青岛》、《青岛与山大》等。这些散文写出了老舍对青岛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在济南与青岛,从历史到现实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在老舍的笔下,济南是个“中古的老城”,那儿“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对于青岛,在此之前,老舍不曾有太多的了解,只知她是一个年轻的殖民城市,一个充满洋味的城市,舞场、咖啡、电影院、浴场……花花绿绿,一片摩登。而且,在老舍的想像中,连学校里的学生也一定是“洋服啷当”。但当他真的踏上这个美丽的岛城,走入山大校园,接触在这里求学的学子们,一种异样的喜悦在他的心中萌动。他由衷地喜欢上了这座城市,他在《山大年刊》写了一篇《青岛与山大》的文章,文中写道: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与黄河的水得到色彩与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地放在那黄色的地图的边儿上.
  在青岛的大街上,他常同一些小商小贩或洋车夫拉家常,边走边谈,十分亲切、自然。有些人曾好奇地问他:“这都是朋友吗?”他笑着回答:“是朋友,也是老师。这些人每天在饥饿线上挣扎,他们都有自己的悲惨遭遇和性格,他们使我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回忆说:“山东的一些拳师、艺人、人力车夫、小商小贩,也都是他当时的座上客,互相之间无所不谈。他自己也常常耍枪弄棒,练习拳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他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和感受才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写出像《骆驼祥子》这样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伟大作品。

  经过几个月的素材积累和深入思考,一部描写洋车夫生活的长篇小说便在老舍的脑子里酝酿成熟了。这使他非常兴奋,强烈的创作欲迫使他急不可耐地要把这部小说写出来。他每日趴在书桌上握笔疾书,似乎忘了身外的一切事情,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之中。这部小说就是老舍称之为“做职业写家的第一炮”、后被译为12种文字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它描述了洋车夫祥子一生及其周围人物的悲惨生活,有力地控诉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表达了他对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五四”以后描写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可谓写实主义作品的里程碑。
  在青岛的岁月里,一部《骆驼祥子》成就了老舍的文学地位。即使有了这种写作上的极大成功和喜悦,但生活的艰苦还是压得老舍喘不过气来。老舍觉得做一个单纯的职业作家,太劳累,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同年8月便应齐鲁大学文学院的邀请,只身赴济南任齐鲁大学文学系主任。不久,全家迁往济南,结束了他在青岛难忘的三年教书和写作生活。 离开青岛到济南不长时间,老舍便只身南下加入了文艺抗日的阵线,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抗日生活。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聘请老舍担任山大中文系教授。但这时老舍正在美国讲学,等他1949年12月回到国内的时候,他留在北京担任重要职务,终未能再回青岛,以续前缘。
  老舍在青岛4年间,结识了洪深、王统照、臧克家、吴伯箫、王亚平、杨今甫、赵少侯、孟超、丁山、萧涤非这些文坛名士,并成为知己好友。


老舍的作品风格 - ......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有“语言大师”之称.他的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教材.老舍先生一生中有8年是在山东度过的.这8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天近在济南举办的“老告文学创造生涯展暨'老舍与济南'研讨...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语言讲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其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4年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背景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新中国建立后,他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神拳》等.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先生的著作及写作风格 - ......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

老舍的具体资料、及风格、......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

老舍的原名是什么? - ...... 最佳答案 老舍()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图片 生平和创作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

老舍原名和作品 -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小说代表作《骆驼样子》,话剧代表作《龙须沟》、《茶馆》等.

关于老舍简介 风格 经典作品!......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原名 - ......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们刚学了他的文章

老舍的原名叫什么?代表作?...... 老舍的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老舍的写作风格 - ...... 老舍的写作风格是朴实、 幽默, 以小见大集通俗性与文学性于一身,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考究而不雕琢,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1、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舍什么时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