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何时建立的?

  俄军特种部队现在发展的怎样了?

  提起俄罗斯特种部队相信许多中国网友都能随口说出一个经典的网络梗“快出来投降吧!人质已经被我们击毙啦!”

  当然细想之下就会清楚,所谓“先打死人质再击毙匪徒的俄式救援”只是一个网络梗而已,任何一支军队都会极力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那么频繁现身于各种网络段子中的俄罗斯特种部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面貌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粗略探秘一番。因为这个话题比较大,字数很多,所以我们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来谈。

  从敌后破坏者到武装侦察兵:俄罗斯特种部队的初期探索

  俄罗斯特种作战的早期雏形出现在一战时期。由于一战中沙俄明显处于军事劣势,为了在阵地战中破坏德军高效的后勤和通讯系统,沙俄开始积极探索一种以小部队渗透破坏的低成本作战模式,例如:在1915年建立“普宁支队”的尝试。这一部队的组成人员主要来自骁勇善战的哥萨克骑兵,他们擅长通讯、渗透和各种破袭作战。

  ▲普宁支队官兵合影照片

  普宁支队的全名为“北方战线总重点特别作战支队(Отряд Особой важности штаба Северного фронта)”,是一个350人组成的营级部队,队伍由沙俄军官列奥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普宁(Леонид Николаевич Пунин)提议组建而来。

  ▲普宁支队的官兵大多出身于骁勇善战的哥萨克骑兵

  这是他们和一门配备的马拉野战炮合影

  “普宁支队”由17名军官、298名作战经验丰富的哥萨克骑兵、还有若干支持辅助专家(包括爆破工兵、电话接线兵、电报通讯兵、医生、维修工等)组成。

  在人员组成上除了隶属沙俄帝国的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布里亚特蒙古族之外,甚至还包含一些敌对国的民族人员:37名拉脱维亚人、42名波兰人、15名德国人和9名立陶宛人,外语部分也基本上就是由这些外国人实现的。

  ▲身穿雪地服进行伏击的普宁支队官兵

  实际上,俄罗斯战争史上很多第一其实都是由普宁支队实现的:例如摩托化作战,尽管当时军队尚未实现高机动,但普宁支队已经开始用自行车、汽车等工具,试验高机动作战了,并大量装备了一些新式武器,例如毛瑟手枪、费德洛夫M1916全自动步枪等等,为后期摩托化和机械化机动作战理论的形成进行了摸索。

  ▲费德洛夫M1916全自动步枪

  它发射6.5mm子弹,可以自动射击

  在一战之中是非常先进的武器了

  在一战中,普宁支队的队员身穿德军军服,手持毛瑟枪,嘴里说着德语,以20人小队的形式机动穿插进德军后方大肆破坏,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也正因如此,苏联建立后,苏俄军事界也逐渐意识到了这种小分队特种作战的优势。其中苏俄军事体系奠基人伏龙芝就曾在其著作《统一军事学与红军》中高度赞扬过这类以敌后破袭和侦察为主的特种作战的优势。

  ▲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

  是苏俄军事体系的重要建构者

  于是在上世纪2、30年代,苏联各类以敌后破袭作战为基础的特战小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例如:1919年苏联成立了一支以党员和候补党员为基干,直属“契卡”领导的特种任务部队(Части особ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这支部队解散后有部分功能被苏联之后重新采用,成为了未来“格鲁乌”(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和“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雏形,随后又于1934年在西部军区正式组建了以侦察和敌后破袭为主的“工兵伪装排”(саперно-маскировочные взводы)。

  ▲1922年,契卡(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

  非常委员会)的徽章

  在这一时期,苏军还开始有意识的对敌后作战小队进行军事素养、野外求生、跳伞、泅渡甚至语言方面的针对性训练,以保证这些部队在当时主流的阵地战模式之下能在敌后起到更大的作用。

  ▲阅兵式上的苏联红军士兵

  但对于包括特种作战部队在内的各军兵种部队来说,他们在日后的战场上能否发挥作用,关键还要看平时有没有优秀正确的作战思想指导,如果建设思路跑偏,那么也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时间来到上世纪30年代,尽管在当时阵地战还被认为是战争的主流,但飞机、坦克等可能决定未来战争的武器已经出现了,它们的出现与发展,迫使世界各国开始对优秀作战思想进行探索。

  ▲30年代,苏军已经列装了相当数量的装甲坦克

  对于未来的战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此时的苏军高层自己也没有准确答案,这就导致了苏军此时的特种部队建设开始出现混乱:建设方向和指导思想“一日三变”,特种部队的人员培训以破袭和侦察为主,长期停留在游击战程度,在具体使用上,甚至还出现了特种部队被当作“秘密警察”和普通平叛部队使用的情况。后来,“特种任务部队”和“工兵伪装排”这两个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部队都被直接解散了

  ▲此时苏联特种部队建设十分混乱,除了取缔了

  一些真特种部队外,还成立了大量不适合特种作战的

  “特种部队”,例如:苏芬战争期间的第9独立滑雪大队

  特种作战部队建设的混乱最终在后来的战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德军高效机动的闪电战战术,立足于阵地战的苏军“特种部队”就像一个草台班子一样被打得措手不及。尽管为数不多的苏军“特种部队”在开战后迅速渗透进了德军后方并对其造成了破坏,但更多的“特种部队”则是在1942年前被德军高效的情报和侦察系统成建制的消灭在后方了。

  ▲一幅描绘二战苏军侦察兵的艺术作品

  它反映了侦察部队的主要作用:获取情报

  残酷的战争也促使了苏军建制和思想的“洗牌”,全新的机械化大兵团作战思路在二战后期被苏军正式确立。而有了适应于战争的正确战术后,以侦察兵为主的小股部队更是在战争中崭露头角,他们成为了战后重建特种部队的主要力量。

  苏军侦察兵主要渗透进敌后执行隐蔽侦察、获取情报,亦或对重要人员进行营救或暗杀任务,类似制造混乱、破袭一般目标这样的“粗活”就主要交给了敌后游击队去执行。

  ▲身穿伪装衣的苏军

  由于侦察兵任务高度危险,阵亡率极高,直到现在为止一些俄国老军人还爱将“特种兵”称之为“侦察兵”。

  二、确立和发展阶段

  从核弹猎人到特战旅:俄罗斯特种部队的正式确立

  1950年10月24日,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正式下达了“Org/2/395832”号命令,该命令要求全军主要作战部队在1951年5月1日之前成立46支可以进行特殊任务的“特种侦察连”。而这一命令也促成了之后“俄罗斯特种部队日”的由来。

  ▲要求正式设立苏联特种部队的文件

  很快,这一命令被正式推广开来。负责组建特种侦察连的苏军各部队和大军区在1951年年初时就完成了这项任务,46支特种侦察连当中,27支由步兵部队、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空降部队建立,2个由中部和北部卫戍部队建立,剩下17支则由当时的大军区负责完成。

  ▲徒手对抗短兵器的格斗训练

  每个特种侦察连由120人组成,连下辖4个排,其中3个是特种排,1个是无线电通讯排。根据统计,到1951年5月1日项目完成时,苏联特种部队规模高达5500多人,这其中的大部分官兵都是直接从作战部队抽调的二战优秀老侦察兵;这些官兵经受了包括冷热兵器使用、武装渗透、战术指挥乃至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配备的也是苏联当时最先进的单兵装备,可以说是当时苏军部队的绝对精锐。

  ▲打扮成阿富汗人的格鲁乌特种部队

  在设立之初,苏军高层就为特种侦察连确立了未来的作战目标:由于50年代美国已经在西欧部署了核弹对苏联实施核讹诈,因此除了常规的侦察、破袭、营救、暗杀等任务之外,苏联特种部队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在世界大战爆发后快速渗透到西欧国家之中充当“核弹猎人”,直接破坏或者配合其他部队摧毁掉严重威胁苏联安全的美军核弹。

  ▲通过在欧洲基地部署的一系列远程轰炸机

  美国很容易就能对苏联本土发动核打击

  由于执行任务的机密性,尽管特种侦察连的建设由各部队和军区负责,平时也分别部署在各部队当中,但苏军特种部队的指挥权则直接掌握在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即“格鲁乌”,负责全军军事情报)手中。这一跨级指挥的设定降低了任务执行期间因指令和情报泄露造成的危险(经手的指挥层级越少,外泄情报的可能性就越低),为了提高决策和指挥效率,格鲁乌内部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

  后来由于美苏核均势逐渐形成,苏联开始裁撤现役部队数量,进行和平建设,而核导弹的出现也让依赖特种部队对敌军核设施进行敌后打击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其实本来也没多少可行性),苏联特种部队一度面临着无用乃至被裁撤的风险。(实际上,苏联在1953年时已经裁撤了35支特种侦察连)

  ▲苏联时期格鲁乌特种部队合影

  1957年,苏军工程兵少将哈尔琴科成功劝说苏军高层对特种部队进行编制整合,将原有的特种侦察连以3个为一组的形式成立了5个特战营,每营360人;1962年时又在特战营的基础上扩编整合成8个特战旅,每个旅高达1800人。

  5个特战营分别部署在苏联不同的作战区域内,其中第26特战营部署在东德,第27特战营部署在波兰北部,第36特战营部署在乌克兰南部,第43特战营部署在南高加索地区,剩下的第61特战营部署在中亚地区。

  自此,代表军方的格鲁乌特种部队正式成为了苏军常备建制,随后逐步开枝散叶拓展到了其他部门、乃至别的国家。特战旅的出现也是苏联第一次正式用“特种部队(спецназ)”来称呼这一类部队。

  在经过了编制整合之后,苏联开始在各方面对特种部队进行优化。

  1.是人员的优化:

  1950年最初组建苏军特种部队时,苏军的特种侦察连以经历过二战的老侦察兵为主,实战经验丰富,但未必有特别出众的学历和技能,在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的能力相对较差。

  ▲伪装成阿富汗人的格鲁乌特种部队

  而随着这些老侦察兵逐渐退役,苏联对于新入选特战队员的筛选开始愈发严格起来:除了严格对身体素质进行审核之外,对于学历、心理素质、政治背景乃至军衔、军龄的要求都愈发提高。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将最优秀的士兵留给特种部队。

  以军龄为例,普通士兵必须服役满2年以上,且表现良好才可以报选参加特种部队竞选;学历方面也严格要求候选人须经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这就卡死了很多苏联男孩的特种部队梦想(极个别优秀的,十分擅长某一方面的人才在这方面会放松些)。

  ▲执行楼层索降训练

  除此之外,即便进入特种部队的队员也会接受从身心素质到各种技能的训练,以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圆满完成严酷的任务。这些训练包括但不限于武器使用、武装伞降、武装泅渡、野外求生、排雷、无线电、心理素质等等,甚至还要去学习化妆和外语。

  苏军特种部队被要求能熟练使用各种常见的轻重武器,除了苏制武器以外,敌人的武器也在要掌握的范围之内,例如这些80年代照片中出现的苏军特战队员就在用美军的枪械进行针对性训练。

  ▲使用美式武器进行训练的苏军士兵

  有苏军特战队员退役后回忆,曾出现过这样的危险一幕:高空伞降训练时,教官会专门挑天气恶劣的时候训练,有次有个队员跳出舱门时遇到乱流,慌忙之下打开的备用伞挂在了飞机尾部。此时教官不会给予任何帮助,排除问题只能由队员自己解决,最后在尝试回到机舱无果后,队员选择切断备用伞伞绳,打开主伞成功降落。由此可见苏军特种部队训练时多么残酷。

  除此之外,苏军还尤其注重特种部队军官的培养。例如苏军从60年代开始就在一些军校里专门成立了“情报系”,负责培训特种部队军官。

  除了必要的军事技能和身心素质之外,特种部队的军官还会深入学习很多士兵学不到的内容,例如:战役战术理论、心理学、外语、审问技巧等等,其中在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倾向性。

  ▲1988年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执行任务登机前

  检查装备的俄罗斯特种部队

  以外语为例,从1968年开始苏联梁赞空降兵学院情报系就开始系统的向学员教授英语、法语、德语和汉语(一般学员只选一种来学),70年代末为了入侵阿富汗,又开始向学员培训阿富汗当地的普什图语,学习过外语的大多数特种军官甚至还得到了外语翻译文凭,其素质之高由此可见。

  ▲现在的梁赞空降兵学院

  2.是军种和用途的细分:

  1950年建立之初,苏联特种部队仅有隶属陆军的地面部队和空降兵部队这两种,而且都是军方特种部队,直属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格鲁乌)指挥。但随着时间的更迭,原有纯地面部队和空降兵的特种部队开始难以满足苏联的需求,为此苏军开始在各军兵种的基础上对特种部队进行优化和细分。

  ▲1980年驻东德的格鲁乌特种部队

  先是在1958年,苏联红海军在原先四大舰队的侦察与海军步兵(海军陆战队)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建立海军特种部队,但此时的“海军特种部队”也多是一群登陆作战的“旱鸭子”。

  ▲手持APS水下突击步枪的俄罗斯蛙人士兵

  到了1967年,苏联海军高层在知晓了北约蛙人部队的情况下,才开始建立两栖作战的苏联战斗蛙人部队。海军特种部队同样归格鲁乌直属,用来在滩涂和浅海水域执行侦察、破坏敌军近海设施和潜艇设备等任务。迄今为止,蛙人部队依然是俄罗斯海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战斗海豚”也曾被培养过

  上世纪7、80年代国际恐怖组织开始兴起后,为了面对国际局势可能的变局,苏联开始筹建独立于军方之外的准军事特种部队,这就催生了大名鼎鼎的“阿尔法特种部队”。(实际上在70年代“克格勃”就开始尝试组建专属特种部队,阿尔法并不是第一支部队但却是最成功的克格勃特种部队)

  ▲阿尔法小队1985年的合影

  1972年慕尼黑惨案发生后,为了避免在即将到来的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重蹈覆辙,苏联在1974年正式从克格勃军官中抽调了30名人员组成了阿尔法特种部队,直接归属克格勃管辖。

  ▲现在最知名的前克格勃官员就是这位了

  阿尔法特种部队在70年代的成功经验让苏联高层尝到了甜头,随后苏联又以这种模式为基础,从克格勃军官当中抽调人员加以更大力度的训练,组成了“泽尼特”特种部队、“卡斯卡德”特种部队和“欧米茄特种部队”等准军事用途的特种部队(前述译名均为音译),同样归属于克格勃管辖。而这几支特种部队又成为了1981年组建“信号旗特种部队”的基础。

  ▲信号旗部队的前身:卡斯卡德特种部队部分队员的合影

  尽管称之为“准军事用途”,但实际上这些克格勃隶属的特种部队无论在选拔难度上还是在训练强度上都比隶属军方的格鲁乌特种部队更严格一些。

  他们执行的任务也不仅局限于反恐等非军事领域,在苏联乃至俄罗斯的历次战争当中,都有这些“准军事特种部队”的身影,他们的出镜率甚至比军方的格鲁乌特种部队还要多。(格鲁乌部队由于是军方特种部队,所以在敏感的冷战时期,露脸的情况很少,所以远没有苏联后期克格勃特种部队引人瞩目。格鲁乌特种部队引以为傲的多层级线形指挥体系也造成了指挥系统的臃肿,国防部无法直接指挥格鲁乌部队,这也成为后来俄罗斯国防部独立组建SSO特种部队的直接原因)

  上世纪80年代,“阿尔法部队”和“信号旗部队”划分了各自专属的作战领域:“阿尔法”主要负责苏联内部的反恐作战,而“信号旗”则主要负责执行克格勃对外的军事任务。不过由于情报系统的特殊性,克格勃和格鲁乌各自下属的特种部队之间没少发生磕碰。(格鲁乌特种部队和克格勃特种部队由于都是情报系统下属,职能有部分重叠)

  ▲苏联时期的阿尔法特种部队,当时称之为“A小组”

  那么苏联/俄罗斯特种部队都执行过哪些典型任务呢?俄罗斯时期的特种部队又遭遇了哪些困难以至于让他们背上了“杀人质”的黑锅呢?我们下期分解。

  雇佣兵作为承包商,他不是军警但是却干着更危险的工作,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单兵装备和制服都十分讲究。他们的服装关键就是不能穿迷彩,但为了完成任务,优异的性能同样不可或缺。“佣兵”多场景通勤战术长裤耐磨可靠上档次!低调硬核有内涵!文能上下班通勤!武能下场打战术!详情戳这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很多左翼和大多数右翼恨苏联的理由完全一致:

“这tmd谁设计出来的怪胎?”

回到苏联建立的年代,在旧制度下的“文明人”看来,苏联根本就是个野蛮人组织,因为红军所过之处枪毙贵族,砸碎十字架,占领工厂,赶走原来支撑社会的“精英”,组织嘈杂的苏维埃,建立冷血无情的党委。据说还要解放妇女搞什么“共产共妻”,简直是“文明社会”的末日!如果战争失败,落在其他国王、总统手里,无非是加点税,头上多一层需要攀爬的社会阶梯。要是被布尔什维克当了权……自己熟知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实际上,布尔什维克也并不讳言自己对“文明世界”的威胁,谨转载苏维埃政权的第一首战歌来说明红军的野心:

白卫军,黑男爵 想给我们把沙皇宝座重新摆下, 但是从泰加森林到不列颠海滨最强大是我们红军! 紧握威风凛凛的刺刀啊 用红军战士长满老茧的双手 我们万众一心不可阻挡 投入最后决死的战斗! 要知道从泰加森林到不列颠海滨最强大是我们红军! 红色军队,前进—前进! 革命军事委员会号召我们去战斗。 要知道从泰加森林到不列颠海滨,

我们让世界燃起熊熊烈火, 把教堂和监狱夷为平地! 红军的战士们,把刺刀擦亮, 我们都应当越战越顽强, 和敌人决死在疆场!

对红军政委而言,教堂代表精神压迫,监狱是物质压迫,这两者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来源。泰加森林是横贯苏联东西的森林带,不列颠海滨当然是欧洲的西界,红军穿越广阔的东欧平原,向西欧资本主义世界前进,所过之处火光冲天,十字架和枷锁同时被点燃,在旧统治集团和依附于他们的知识分子看来,世界末日也不过如此吧。

然而,在许多认同共产主义道德的人眼中,苏联也同样是个异形——拆毁了教堂,城市广场上立起领袖铜像;烧毁了监狱,肃反委员会和克格勃秘密抓人。布尔什维克口口声声要民主,立宪会议上选败了立刻就翻脸政变,当时许诺工人说无产阶级专政,结果上台以后党委决定一切。更不要说后面的大清洗、集体化、文化壁垒、政治谎言……

到了最后,除了一些从列宁时代幸存下来的“老近卫军”外,从高层到底层都装着相信共产主义,而且心里也清楚别人同样在装。即便戈尔巴乔夫不捅破这层遮羞纸,难道苏联仅仅靠惯性就能混到21世纪?就算混到了,那还是当初红旗招展,号称要扫尽世间不平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吗?

“这tmd谁设计出来的怪胎?”

我现在可以同时回答来自左右双方的疑问——没错,苏联正是一个无人订做的怪胎!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苏联的历史起自1917年的东线兵变。为什么是1917年?不是1907?不是1877?

因为此前的世界从未在一片土地上集中如此之多的恶行啊!几千万青年的肉体被送到前线填壕沟,飞艇越过上千公里向平民区投下炸药,潜艇战无差别屠杀海上船只,最聪明的科学家绞尽脑汁制造毒气弹,饿死对方全体国民被当做可行的战争策略,战事不利的国家开始考虑征发几百万未成年人上阵……

仅仅在100年前,世界上人口达到几千万的国家一只手能数过来,现在三年内欧洲前线的士兵伤亡就超过了这个数字,这都是自诩“文明”社会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做的好事。罄竹难书的恶行集中在欧洲一小块地方,它当然要找到自己的宣泄口!要结出自己的怪胎!

第一个宣泄口就是我之前写过的 从比利时到西伯利亚,从汉堡到土耳其,从精锐的德国暴风突击队到本来打酱油的中国华工,所有能拿枪的人都开始瞄准曾经的“文明社会”,至少要先拆掉自己所属的这支“文明军队”,让它化为几千个盲目的武装团伙——任何政治派别都不愿看到这种混乱局面,毕竟就连列宁自己也差点死于土匪之手。

必须承认,这些兵变的士兵,那些随之而起的罢工者,那些趁乱夺取土地的农民并不是很高尚的人。哗变的士兵或许比战死的同僚怯懦,没准也曾滥杀无辜;提出自己诉求的工农也可能的确不如邻居勤勉,但是……谁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谁让他们拿起枪?谁让他们按照年龄段去填壕沟?又是谁让他们去杀死敌人的平民,镇压国内的抗议?

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先生们组织起前所未有的战争机器,把坏事都做尽了,现在机器开始失控,碾压包括“文明人”在内的一切,先生和老爷们反过来抱怨齿轮的转速太高?抱怨这台机器恶行累累?那都因为是你们灌进去的邪恶太多啊!

其实,古代社会也是这样。统治阶层们为了更大的权势和享受,去压榨、利用底层的力量。贪婪往往驱使他们压榨过分,利用过度,弄巧成拙。然后底层起来破坏一切,玉石皆焚。

和历史相似,在1917年大动荡中,能收拾局面的必然不是道德品质最高的人,而是能引导、利用破坏性力量,摧毁内外反对派的人。列宁不镇压转而反对自己的水兵,他就住不稳莫斯科;斯大林不施展铁血手段,他和他的部下就顶不过下一次世界大战;而西班牙革命军喜欢在内部搞民主,不喜欢重建旧军队的纪律,他们果然就迅速出局了。资产阶级既然通过世界大战把欧洲搞的处处糜烂,就不要指望半个欧洲失控的武装团体会推举圣人管理自己,就应该预料到哗变士兵的头领必然是一个铁血领袖。

回到左翼视角,虽然马克思主义者们未曾策动这场动荡。但他们的确认为资本主义的动荡可以成为共产主义天堂的大门。可是,又有哪个革命者能预见到门框会主动撞向自己?以至于没反应过来就被推上了生死赌桌?在1913年,包括列宁在内的很多革命者还不觉得有什么机会,在1916年,布尔什维克也没有想过可以成为操盘者。但1917年的形势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兵变和罢工如野火一般在欧洲蔓延,持枪的逃兵开始向所有人索取财富,整个人类文明都在下沉,共产党人只能站出来尝试控制局势。

甫一接手,布尔什维克就发现这场赌局不像马克思说的那么好玩。所谓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所谓群众的革命性,根本就没法转化成具体的革命动力。士兵的野心、工人的需求、农民的本能倒是一下子都拥到眼前逼宫了。你不顺应这个趋势,不应付乱世各路人马的欲望,你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所以,个人崇拜、军事管制、权术阴谋都成了布尔什维克高层的家常便饭,精美复杂的革命蓝图倒是被简化为粗暴野蛮的口号,如果不枪毙资本家地主,不立刻分配土地,不对内部的异见同志搞镇压……取代他们的必定是一群更极端、更粗暴、更擅长权术的领导人。世界大战释放出来的邪恶实在太多,革命领袖是最不可能幸免的职务。

最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左右翼都看不上的怪胎。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烂摊子上,苏联是唯一能收拾东欧局面,同时尽可能保持人性的组织——被西方资产阶级勉力保住的中欧领土培养了纳粹。这个怪胎的确无人定制,但总比文明绝后要好一些。

为何这个怪胎满身是触目惊心的烂疮?因为生疮的地方都是资本主义世界大战的累累伤痕。为何这些伤口没有生出完美的肢体?因为……马克思显然没有指出资本主义崩溃到共产主义成功之间的细节,革命者只能用最机会主义的方式去改造社会,在粗暴的左右摇摆中试探未来,左翼反对派很难体会实际操盘的的无奈和艰难。这其中的矛盾就是我的答案:

苏联是一个带病出生,没人喜欢的私生子。他没主动招谁,没刻意惹谁,但资本主义不承认苏联身上的邪恶源于自己,左翼反对派则往往指责苏联身上邪恶成分太多——虽然它在努力自我拯救。

但无论如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被动)大规模实践,当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我们看到了一个把混乱转化为全人类进步的超级大国,看到了第一个宣扬无条件普选权的社会,第一个所有人都拿工薪的社会,看到了世界第一颗卫星,第一个航天员,也看到了非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阶段性成功,以及苏联在穷困时就赠与世界各地革命者、独立领袖的亿万财富。说实话,几万布尔什维克与几百万溃兵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惊喜,只是他们还无法彻底走出历史局限性。

这时我们再回头看一下马克思主张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正确地指出,任何社会都不是靠空泛的道德维系的,利益才是最深层的规则。任何能稳定存在的社会,都必须让统治集团有足够的资源可分配,让支持者能适应这套利益分配机制,统治者倡导的道德不过是为资源分配现实流程辩护而已。

但统治者常常玩脱,被被统治者造反摧毁。如果被统治者发现了新的生产力模式,用来支持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率的利益分配模式,那革命就推动了社会进步。否则的话,社会还得回到原来的状态——即便它上次崩溃前释放了大量邪恶。很显然,统治秩序的崩溃并和着进步社会的建立并不是一回事,必须有新的社会集团掌握更发达的生产力,主动尝试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两者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

对于这个前提,马克思认为是大概率甚至是“必然事件”,但现实似乎没有马克思那么乐观。更何况早期革命者并未掌握什么特别的的生产力要素,就被世界大战逼着上台,在西方大萧条的背景下才得到了一点伸展空间——十年后就要迎接下一次世界大战。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先天不足,青春期又遭重创,刚刚长大就得面临冷战的决胜考验,没挺过去当然要迎接全世界的鄙视和解剖。

那就鄙视吧,等到现有的利益集团再次因为贪婪释放自己的邪恶时,人类还得再催生一个新的“怪胎”来给烂摊子接盘。我们应该希望下一个怪胎更健壮,更聪明一点。

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位于亚欧大陆的要冲,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中亚地区虽然说史前就有人类活动地区,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此地只是一个欧洲与亚洲文明的交汇处,也可以说是各个民族一个迁移途经地及军事争夺的边界,该地区并没有形成真正有民族形态的国家。现在中亚五国形成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是苏联的叫法。在古代并没有这样称呼。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哈萨克语是突厥语系,所谓的“哈萨克”用突厥翻译则是“流浪者”、“逃亡者”以及“独立者”。但这一民族,也成为哥萨克人的名称。沙俄势力延伸到中亚后,为了便于分清两个人种,就用吉尔吉斯人代指哈萨克族。后来苏联建立后又改为哈萨克的称呼。

874年,中亚萨曼王朝建立,萨曼王朝多年采取战争、贸易的方式,将大批突厥游牧民裹挟到自己的版图内,同时也有大量的突厥语游牧民南下,这些人主要有葛逻禄人、卡拉吉人、阿儿浑人、乌古斯人等,他们同当地的波斯人,塔吉克人混居、融合,形成了被称为撒尔塔人的一个以定居农业生活为主的新群体,这便组成了乌孜别克族的基本构架 。

关于吉尔吉斯(柯尔克孜)人的起源至今尚有争议。一般认为:吉尔吉斯人的先民,中国史书上先后称为"鬲昆"、"坚昆"、"契骨"、"纥骨"、"黠戛斯"、"辖戛斯"、"吉利吉思"、"乞儿吉思"、"布鲁特"等。2000多年前,其先民就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

土库曼族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其民族渊源与我国撒拉族有亲缘,在元朝时就称为土库曼人。土库曼人的远祖可追溯为中世纪西突厥乌古斯人,乌古斯分为24个部落,其中有名的是卡亚部、撒拉尔部、柯尼克部和佩切涅克部。

土库曼人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同一村落的居民有的务农,有的游牧。主要种植小麦、高粱、棉花、瓜类,饲养绵羊、骆驼、牛、马等。农耕技术落后。手工织毯技艺高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很大变化。

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操伊朗语的诸部族。这些部族在很早的时候就分布在我国天山以南的许多地方。11世纪时,突厥游牧部落将中亚地区操伊朗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民统称为"塔吉克"。以后,"塔吉克"逐渐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民族自称。在历史上,自古就繁衍生息在新疆广大地区的塔吉克人,和不同时期从帕米尔西部东迁并定居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是我国塔吉克族的先民。

中亚地区各民族从古代到近现代都受“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影响,这是中亚普遍存在的情况。

因为中亚在历史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而固定的国家形式,所以此地经常受到外部势力的入侵和统治。生活在这一地区人也随着外部势力,形成一种“依附史”,比如我国西辽时,中亚地区就曾依附过西辽王朝。

时间倒退到十九世纪,这里是重要的棉花产地,唯一不同的是此刻不是今天的五个“斯坦”国,而是大、中、小三个哈萨克汗国,浩罕、希瓦和布哈拉三个汗国以及位于卡拉库姆沙漠以南的土库曼。对于沙皇俄国这样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而言自然对中亚这片地区垂涎三尺,此刻英国已经全面控制了印度并大有沿阿富汗北上的趋势,这让俄罗斯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于是亚历山大二世下定决心,不能再拖了。

从三个哈萨克汗国到浩罕国再到希瓦最后是一个土库曼。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征服土库曼的历程远比征服三个汗国的时间加在一起还要漫长。从1873年到1895年,俄罗斯整整花了二十二年才彻底拿下土库曼,期间还几度被土库曼人挫败。

至此,沙俄征服了中亚地区。

但沙俄只是征服,并未改变中亚地区当时混杂的民族状态,在进行人口归类时,也粗略进行统计分类,甚至出现很多错误。

苏俄建立初期,中亚地区状况并没有改变,而是继续存在两个君主制国家和两个总督国。但每个国家都有不同民族混合而居。当时突厥斯坦、布哈拉、花剌子模的民族分布最为复杂,这期间,中亚地区各个民族并没有什么国家认同感。

面对中亚地区极端分裂主义的形势,苏联建立后,即刻针对中亚地区的复杂形势进行民族识别,把相同语言民族统计归类后,随后就对中亚进行了划界。这是苏联面临的迫切形势。1920年,苏联最高领导人就曾提出过“五族格局”形式,也就是现在中亚五国雏形。

1922年12月30日,苏联建立后,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允许联盟内有分裂倾向。因此划界实际上为苏联建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1924年,苏联以突厥斯坦、吉尔吉斯、布哈拉、花剌子模四个自治共和国为基础,重新对中亚进行了划界。

(图为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的图族)

这一年年,中亚地区发生巴斯马奇叛乱,苏联平定此叛乱后,中亚地区以民族划界正式展开,这一划界主要依据的还是苏俄时期的四个自治国为基础,重新划定疆域面积。同年,苏联在中亚多次召开划界会议,其效率令人惊叹,竟然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以民族为主体联盟国家和地方政府。

1924年6月与10月两次关于民族划界的决议,基本奠定了日后中亚五国的格局。中亚南部的突厥斯坦、布哈拉和花剌子模演变成土库曼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及其隶属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国和俄联邦隶属的喀拉吉尔吉斯自治州。1925年,喀拉吉尔吉斯自治州更名为吉尔吉斯自治州,吉尔吉斯(哈)更名为哈萨克斯坦自治共和国,中亚五国在名称上与独立后的国名已相差无几。

在这一过程中,布哈拉和花剌子模这两个地名的消失尤其意味深长——尤其是花剌子模,这一古地名自希罗多德时代起就是中亚地区的代名词,曾强盛一时的花剌子模汗国更代表了中亚穆斯林文明的巅峰时刻。从这个角度来看,自苏俄至苏联时期的中亚民族划界工作显然有着浓厚的政治诉求,中亚国家版图剧变的背后,同样孕育着文化的剧变,甚至是断层。

苏联历史上的划界行为从当时的形势环境看,苏联划界和民族识别,粉碎了中亚地区“泛伊斯兰”和“泛突厥主义”的试图分裂苏联,建立一个联邦国家的想法,使中亚地区五国与苏联更为紧密捆在一起。

从苏联历史资料记载看,中亚地区两股势力在苏联初创时期很活跃,而且他们想借十月革命之机,趁机建立一个泛突厥的国家。其中一些有影响的人物,甚至进入苏联政权内,像加里耶夫、霍贾耶夫,他们在苏联鼓吹建立一个大突厥国家,又叫图兰国。这是莫斯科不愿看到的事情。

苏联在中亚地区进行民族识别和划界,实际是把本地区的人重新划成更小民族成分,以此抵制大民族的自决。然后苏联再强化各小民族的民族特点和习惯,并突出中亚各民族的差异化,使民众有了本民族的认同感,也就淡化了“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而划界就让各民族形成聚居地,以平等地区加入苏联,使其大突厥国家梦想破裂,使苏联巩固了在中亚地区的统治。

现在苏联解体了,给中亚五国的边界造成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也造成了很多飞地,但不能否认苏联民族政策。

中亚五国只要有边界纠纷而出现问题时,都离不开俄罗斯从中调停,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进入中亚调停。因此,可以说苏联民族政策还在中亚起作用,而且受益者是俄罗斯。俄罗斯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任何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建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