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上霍元甲生于1868年(同治七年),于1910年遇害去世。他是霍家“迷踪拳”第七代传人。


霍元甲,字俊卿,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祖籍是河北东光县。霍元甲出生时,霍家已经搬到河北静海县小南河村。父亲霍恩第“迷踪拳”第六代传人,是一位有名的镖师。

霍恩第也是兄弟三人,共有10个儿子,人称“霍家十兄弟”,霍元甲在家族大排行中排老四,从体质就不好,身体素质不行,所以父亲也不让他习武,以免学的不好,有损霍家名声。但是霍元甲没事就偷着学。

在家看父亲教人练武的动作,记住后,就偷偷跑到小树林里练习,霍元甲进步很快,不过没多久就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再次禁止他习武,但是霍元甲只答应父亲不与人比试,不给霍家人丢脸。

1890年,小南河村来了一位武师,寻求切磋技艺,结果弟弟霍元卿不是人家的对手,父亲霍恩第正准备亲自上阵,就在这时,霍元甲跳了出来,父亲还没来得及阻止,他已经与人打了起来。


步步为营、拳拳生风,霍元甲把来人击败,令父亲和师兄弟们刮目相看,从此霍恩第悉心指导霍元甲。

二十多岁的霍元甲在家已娶妻生子,日子过得不算富裕。

1895年,快过年了,霍元甲挑着柴进城卖,结果刚到天津卫,就遇到要收“地皮钱”的街头小混混。霍元甲三下两下就把人撂倒,后面叫来的几十个人一样不是霍元甲的对手。霍元甲的表现被脚行冯老板看在眼里,他买下了所有柴,还邀请霍元甲到脚行工作。

那时候的脚行,实际上就是代替官府管理市面和码头的霸主,脚行里的行头打着管理的名义盘剥脚夫。

来年,霍元甲到脚行工作,他取消了很多勒索百姓的款项,因而得罪了脚行和官府,工作也干不下去了。在天津,他还结识了药栈掌柜农劲荪,农劲荪实际上是被孙中山派到天津活动的,以药铺作为掩护,结交革命志士。


失业后的霍元甲接受农劲荪的邀请,来到怀庆药栈。1900年,霍元甲因不满押解皇粮的镖师李刚欺压小商贩,与其发生争执被捕。李刚实际上是“大刀王五”王子斌北京源顺镖局的人。“大刀王五”由此结识霍元甲,两人都是侠肝义胆之人,很快就成为好朋友。

“大刀王五”被八国联军枪杀,霍元甲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偷偷将其掩埋,刘鹗撰写碑文。

义和团兴起,他们杀侵略者时,也杀了很多信仰天主教的中国人,霍元甲出面说明,信天主教是“信仰问题”,不一定“叛国”。1901年,俄国大力士来天津挑衅,霍元甲出面不战而胜,从此名声大震,获得了“黄面虎”、“霍大力士”的称号。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霍元甲回到小南河村,他打破祖上“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把“迷踪拳”传授给每一个想学的人,无论男女,无论姓氏,以御外侮。

这其中就有霍元甲的大弟子刘振声,被誉为“铁胳膊”,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到小南河村。由此,刘振声拜霍元甲为师。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来上海,扬言要与华人角逐,口气十分轻蔑,第二天见诸报端,舆论甚嚣尘上。陈其美、农劲荪等人准备邀请技击名家,登台与赛,以显黄魂。

霍元甲接到邀请,带着刘振声赶赴上海商讨比武事宜。因为各家拳法都有自己的路数,比如奥皮音他不用足踢,而按照中国人打擂台习惯,手足并用。来回协商,报纸也不时报道。最后商定用摔跤的方式比试,“以身跌于地分胜负”。


上海静安寺路张氏味莼园(张园)内搭建了擂台,到了比武那天,奥皮音爽约没有来,霍元甲、刘振声师徒,以点到为止,与台下观众来了场比武切磋,由此霍元甲名扬上海。之后,他们又与日本人以不损伤为原则进行了切磋。

同年,霍元甲的上海精武体操学校建立,刘振声任助教。霍家“迷踪拳”也开始毫无保留地向社会传播。可惜学校还没有走向正规,霍元甲就于1910年9月去世了,归葬小南河村。

霍元甲去世后,次子霍东阁以及霍元甲的追随者继续发扬“精武”精神。在霍元甲的老家天津成立精武体育会一直是他们的愿望,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一直到改革开放后,1990年6月30日,在霍元甲故乡小南河的天津精武体育会才宣告成立。


霍元甲去世的时候才42岁,怎么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影视剧里呈现过,霍元甲与日本人比武,日本人打不过,下毒将其毒死。

还有说霍元甲从小体弱多病,偷学武艺时可能不得其法,落下肺病、咳血。日本人向其推荐了秋野医生,霍元甲服用了秋野的药,结果病情恶化,吐血而亡。精武会的弟子们拿着剩下的药去化验,发现有烂肺成份,要求官府调查,但是官府惧怕日本人不敢出手。

1989年,霍元甲陵园重修,遗骨被拿去化验,查出有砷的成份,证实霍元甲是被毒死的。至于被谁、怎么下的毒?细节已很难查证。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愿意担保,霍元甲就是被日本人毒死的。

英雄霍元甲死因成谜,是一种遗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和弟子们把精武会发扬光大,精神得以传承。

妻子王氏是邻村人,与奔走在外的霍元甲聚少离多,霍元甲又英年早逝,她一个人带着孩子们坚守住一个家,1960年去世,享年91岁。

霍元甲去世一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武也许不是无坚不摧的利器,侠却是无往不胜的精神,大侠霍元甲的爱国精神,令人敬佩。霍元甲后人中不少改行行医,后人中玄孙女霍静虹以武术为职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植树节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1912年5月,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便设立了农林部,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都要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进行植树活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同年4月7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嗣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

以后每年的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即为我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

植树节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1912年5月,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便设立了农林部,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都要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进行植树活动。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2 E-MAIL:

  真实历史中的蔡元培是怎样的一个人?

  蔡元培在如今,有着非常光辉的形象,素为世人所敬重。但是,真实历史中的他,像近代史大多数名人一样,还是有着比较复杂的面目的。

  后世给蔡元培的“人设”,是革命者、教育家、北大校长,是现代学术的守护神,这些定位大体都无问题。我以为,有问题的是,他绝不仅仅只有这些面相。

  这里面,充满了偶然,也不乏一些黑料。特意提及这点,毫无用心要否定他,而是意在提醒说,社会与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很复杂。我们吹捧一个人,恨不得将人的所有优点都加诸其上,显得多少有点不对头。

  从其履迹看,蔡元培走上读书之途、革命之路,乃至成为北大校长等等,都有很多偶然因素。他本色是一读书人,是时代的洪流冲击着他一步步前行,一次次“转型”。

  他出身绍兴,与周作人、秋瑾等同道世代文宦家庭背景不同的是,他出身比较卑微的商人之家。他的祖父是当铺经理,其父只是钱庄老板,兄弟三人数他自小就聪慧好学,其父始有意让他走读书人之路。他以此,5岁入私塾,12岁习八股,17岁中秀才,在给有钱人家做陪读“勤工俭学”的同时,勤奋读书,终于在21岁中举,25岁中进士,并很快被点为翰林。他改变命运的奋斗历程,是非常顺利的,也一度是绍兴乡人口中的励志典范——从知堂日记中,我们得知,小他17岁的周作人,自小就对他大名耳目能详。

  他是俗称的体制内中人,也是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如果不是国事的激变,他也不会走上反政府的自送死地之途。1895年,他还在翰林院钻研古诗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他觉得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耻辱,“虽韩、魏于秦,宋于金,不如是之甚也”,极度失望,他以请假回乡为由,开始秘密联系同志,逐渐走上推翻满清的志业。

  虽然,直到民国政府成立,他其实还一直挂着清政府的职衔,领着他们的工资。他实是满清政府内部的“带路党”。

  而后,因为革命党内部的纷争,他一度很厌倦,“带薪留职”到德、法等国留学,是想安心回到读书人本位,作一名学者的。

  所以在民元前后,他既以革命家著称,也以学者闻名,写出了中国的第一部伦理学史,开始了最早的红楼梦研究,等等。后来北洋政府邀请他担任北大校长,他私心并非愿意,但是出于和对手争人才的考量,他又义不容辞上任。

  所以,蔡元培的一生,是勤奋而精进,但在重大的选择上,基本都是被时代催逼而成。看《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他的本意,是想认真而安静地作一名书斋内的读书人的。就个人现实处境而言,他也完全有条件就此安享富贵。

  他后开走入刀光血影的乱局,实是出于不得已,出自内心的不安,出自良知的驱使,出自救国理想的感召。这其实也是当时大多数革命党人的共同历程。他们这些人,蔡元培也好,鲁迅也好,徐锡麟也好,秋瑾也好,章太炎也要,和太平天国那些人为了不饿死而揭竿而起不同,本身都是出身很好,多“高学历”,多有较好的社会地位之人,完全可以安稳做大老爷,但为了家国民生,就此走上了亡命生涯。

  大概也因此之故,辛亥革命党人,至少在民国建立以前,大家一起推动革命的心态是比较单纯的,也敢死敢斗,可歌可泣,虽也纷争不断,但多是理念之争,少有权力之斗。

  历史上的蔡元培,留给我们的印象,总是一副忠厚长者、温文读书人的形象,其实这多少有点误读,或者至少是片面的。

  在晚清的革命党人之中,蔡元培其实是素以果敢、好斗著称的,邹鲁写同盟会史时直接说他“心狠手辣”。严格说来,蔡元培在作北大校长之前,他的主要身份,其实是国民党早期的特务头子,“黑社会”暗杀团体领袖,杀伐果决,刀口舔血,根本不是儒雅的、温吞的读书人那么简单——他这种形象的反差,倒总让我想起后来的周公。

  起初,他并非没有想过改良道路,但自从1903年6月的《苏报》以后,他对于满清政府是彻底绝望,自此走向了比多数革命党人还要坚决的武力与暗杀之路。他亲力亲为,成立以江浙人为主体的暗杀组织光复会,并实际参与暗杀与暴动活动。

  他一直以为,中国革命只有两种道路,一是暴动,一是暗杀。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同盟会内部,作为浙派首领,他的声望和力量,其实是可以与孙中山为首的粤系分庭抗礼的,但他并无权力欲,所以往往功成身退,居身幕后。

  尽管如此,1925年,孙文病逝以后,在国民党内,他的幕后影响力还是寥寥少数几个人可比的。 比如说,后来蒋中正的上台,就离不开他的扶持。以至于在民国期间,一直有一种较真的说法,说汪精卫民国政府的国父是孙中山,而蒋介石民国政府的国父实质是蔡元培。呵呵。

  蔡元培一生,并非没有污点。他此生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所谓清党,手上沾满上了鲜血。这是他偶也有狰狞残忍的另一个面目。

  他是史上412清党大杀的主要策划与发起人,相当于行动的领导小组组长。他与彼时的著名文人吴稚晖一起,以国民党元老身份起草了清党决议,发出清党通电,并亲身主持江浙区的清党工作,将该处的基层人员、国民党中的我党、及其国民党左派,一扫而空,杀得人头滚滚。“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口号,他疑似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在这起滥杀之中,无数无辜的、相关的两党精英死于非命。比如,他的老友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就是在这次行动中被用尽酷刑,然后被乱刀残忍地砍死的。在最激烈的时候,蔡元培甚至将自己的得意门生兼同僚的柳亚子,也列入了清理的名单。

  这场杀人行动,在当时,是备受谴责的。周作人是很温和之人,也在1927年4月12日接连发文,抨击“清党”中的残暴行径,以为“南方之事全败于清党”,而蔡元培最难却其责。

  所以,从这个行动来看,蔡元培真是一个很矛盾之人。他在历史上,以舍身保护学生著称,但是同时,正如后来他自己也感叹的,曾经的这份清党令,几乎杀完了他所有的好学生。

  1940年春,矢志抗日、决不妥协的蔡元培,在避居的香港中道病故。

  他病逝时,烽火连天,抗战方酣,国共的分歧也此起彼伏,但双方都对蔡的去世,极其惋惜,一致给予最高的评价,誉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那时,兵荒马乱,他是灵柩无法回大陆安葬,只好就地暂且安息,下葬在香港岛西南角山坡的“华人永远坟场”。他在此处的坟墓,我前些年曾专程前往凭吊。傍晚,僻处高坡上,站在千陇万畸的乱坟堆中,心情无比复杂。

  自1980年代以后,社会各界一直呼吁让蔡先生归骨北大,甚至都计划好了,如所需经费出现困难,有很多校友愿意无偿捐献以助成美事。但北大校方,以燕园范围为文物之由,有倡则拒,是以蔡元培尸骨至今还寂寞孑遗在香港乱坟岗之上。

  由此,我也常想,蔡元培是否归骨北大,定然无损于蔡先生令名一丝一毫,倒是愈见今日北大精神之褊狭:一个连蔡氏骸骨都容不下的北大,还是一个由蔡先生开创出来的的兼容并包的北大吗?

  不过,再想想,古人有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之语,他到底葬身何处,也许真的不是特别重要吧。不管他的尸骨落在哪里,中国人都知道有个蔡元培。而他的精神遗产,也必是无尽之灯,足以代代相续,增益一切善法因缘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伟人孙中山简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