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日寇什么意思

从小便耳濡目染的红歌里这么唱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简单的一句歌词,却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现在的富饶与强大,都是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牺牲换来的,他们永远是我们的英雄,英雄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从课本中学到许多的革命课文,江姐无畏酷刑,抛下了自己的孩子,用生命捍卫了共产党的机密;十三岁就有勇有谋,淡定自若地将日寇带入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最终死于日军枪尖上的小英雄王二小;有在行军途中,将自己的棉衣给了战友,自己却被寒冷的冬季夺取了生命的军需处长;更有为了不暴露军队的行踪,选择英勇跳崖,牺牲自我的狼牙山五壮士。

我们也逐渐开始认同:五星红旗之所以鲜艳,那是因为它染上了革命烈士们的鲜血。


从小的语文启蒙教育给笔者的印象是,我们坐在干净宽敞的教室里,听老师娓娓道来过去的传奇抗战史,却仿佛置身于战争的现场,目之所及,皆是苍夷,战士们的豪情壮志,智勇双全,总是令我们动容。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也是一段给尚未成熟的我们树立家国情怀的重要时期。

教材删除革命文章引争议

3月21日,著名的抗日老兵,“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与世长辞,享年88岁。在这之后,上海市教材编纂部决定从课本中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专家认为,相较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而言,运动健儿刘翔的故事更能激起当今青少年的共鸣与动力。其次,现代教育以多元化为主,许多的革命故事离我们已相当遥远,与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思想产生脱节,要想与时代接轨,必要的删除与修改是不能少的,也能帮助年轻老师们更好地讲好自己的课程。

在幸福生活的滋润下,我们却变得能够面不改色地送别一群民族的救赎者,一群救亡图存的英灵。这是多么值得悲哀的一件事。

值得存在于课本上的,本就该是这些为了祖国的复兴,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烈士,这难道不是孩子们思想启蒙的必需品吗?轰轰烈烈的战争年代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孩子们有权利,也有必要从这一个个精忠报国的故事里,体味到革命年代的壮志凌云,和英雄奋不顾身的余温。而不是美其名曰“跟上时代”。


不久前,一位小姑娘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发表过这么一个视频:画面中,她拼命地哭泣,想挤出哪怕一滴眼泪,却“只打雷不下雨”,画面下有一行刺眼的字体:“我的妈妈去世了,大家能给我点个赞吗。”

看到这个视频,笔者的心像六月飘雪,有一种不知所措的寒冷。这个小女孩为了博眼球博关注,竟然不惜用自己的母亲作为幌子,不只是她,大到小学生这个群体中的某一些人,本应是思想启蒙打好地基的时期,却被社会的风火搅地支零破碎。


在该学习的时候,选择浓妆艳抹;在该唱国歌的时候,选择蒙混过关;在吃午饭的时候挑肥拣瘦,剩饭剩菜倒了大半;在本该朝气蓬勃的年纪,选择了埋身于网络的世界。

这不可谓不是当今教育的失败。

曾经一名小学老师发帖子说,感觉现在的老师主业不是教书,而是写各种报告,开各种会,做各种培训,只能在“业余时间”教教书。帖子一出,引起了热烈的回帖,也激起了许多教师群体强烈的共鸣。


诚然,这样舍本逐末的教育注定不会成功,不仅不会培养出一大批志在报国的仁人志士,相反,只会消磨学生们的斗志,助长好逸恶劳的习性。

1941年秋,日军开始进击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七连奉命在狼牙山地区打游击战。一个月之后,七连决定向龙王庙地区转移,并派六班驻守阵地,掩护部队转移,保护群众安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却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当年刺杀秦王前,王对他所说的话。


而当时,六班的五个人,班长马宝玉、班副葛振林、战士胡福才、胡福林和宋学义,在将日寇引上地势险峻的狼牙山后,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顺利完成了!”

话毕,他将从手里抢来的枪砸碎,第一个跳下悬崖,剩下的战士,也纷纷地跳下,向死而生。他们把敌人的尸骸埋葬在了狼牙山旁,留给世界的,却是毫无畏惧的背影。

在这五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中,班长马宝玉、战士胡福才胡德林坠崖牺牲,成为了革命史上的丰碑,班副葛振林、战士宋学义因被树枝挂住,绝处逢生,后回到部队,继续为抗日事业流血牺牲。


葛振林后来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后来一直在湖南工作生活,1966年离职休养,2005年去世。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血雨腥风,一颗衷心给祖国,也无怨无悔。

宋学义由于受腰伤困扰,不得不在1943年复员回到河南老家并一直住在那里,他从没有主动向别人提起自己的经历,直到1974年去世之前。在他的心里,自己没有什么功德,这一切,只是他作为一名华夏子孙,面对倭寇时应该做的罢了。

和很多革命者一样,他们将自己的生命押进了战争胜利的赌注,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托付给了值得信赖的祖国。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不光如此,他们的这份大无畏精神被写进了课本,借着这个媒介,传递给了子孙后代,激励着他们前进的步伐。


山高仰止,水流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不断地向我们阐述着生命的意义,向我们展现着战争年代的一腔孤勇。在那个吃糠咽菜的年代,在那个小米加步枪对战日军先进武器的年代,他们却永远匮乏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资源,创造出了我们罕能企及的财富,那就是为了心中的信仰,甘愿牺牲自己,换取革命胜利的革命精神。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和先烈们相比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入伍,真正地在战场上报答祖国,可他们别无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接受更高等级的教育,振兴国家的科技水准,让世界刮目相看,可他们别无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苦练外语,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可他们别无选择。


可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日渐多元的年代,科技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虚拟与现实打破次元的结界,一天之内就能去到世界最远的地方,网上购物遍及千家万户,自媒体行业欣欣向荣,娱乐方式也日趋多样。

时代在发展,我们却变得越来越惰怠,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好像都是那么理所当然,那么不思进取好像也不该受到谴责。


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下,这些曾经渲染过中华民族壮丽图景的战士们应该被铭记,他们不仅应该被印刷在小学生的课本上,还应该被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里,融化进每个人的骨髓里。

我们应该记住,虽然英雄主义是不分时代的,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主义,但是英雄事迹却是鲜明而永恒的,他们虽然稍纵即逝,但是他们值得,也应该被铭记。

英雄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在易县狼牙山的峰顶上,屹立着一座洁白的纪念塔——“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1941年,日军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华北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入艰苦斗争时期。

晋察冀军民积极进行“反扫荡”斗争,马宝玉等五壮士在狼牙山“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面对百倍于己的日寇,英勇战斗,顽强阻击,最终弹尽毁枪,壮烈跳崖。

2014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二营七连二排六班“狼牙山五壮士”,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41年8月中旬,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6万多人联合伪军1万多人,对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发起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企图短时间内摧毁晋察冀根据地。

9月24日,日伪军3500多人分四路进入易县境内“扫荡”,向狼牙山发起一次又一次进攻。时至中午,我军共计打退敌人九次进攻。

狼牙山,位于易县西南,包括棋盘陀、莲花峰在内,有5陀36峰。在当时,这里有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县的党政机关人员,各县县大队、区小队和游击支队的一部分人员,以及为躲避日军“扫荡”转移、逃难到此的群众,共计约两万多人,但其中能够实际作战的只有约两百人。

敌众我寡的局面摆在眼前,为保存主力、保护数以万计的群众和地方党政机关人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制定了一套“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他命令部队在狼牙山西南一带的南管头、北管头向敌人猛烈开火,发起佯攻,制造我军已经突围出去的假象,吸引围攻狼牙山的日军兵力。

敌人果然中计,从狼牙山东麓沙岭一带迅速调兵支援西南线,这一调兵使得沙岭一带空出了一个大约20华里的大缺口,我军抓住时机,主力部队于9月24日晚从这一缺口撤出了狼牙山。

到了9月25日凌晨,500多名日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狼牙山发起了正面进攻。此时我军大部分党政机关人员和群众已经突围出去,负责掩护任务的一团二营七连虽伤亡惨重,但利用狼牙山的有利地形,制造出了漫山都是八路军的假象,成功吸引了敌军主力。

天色渐渐发亮,没有了借以掩护的夜幕,撤出不久的主力部队和群众的安全,依然没有十足的保障。此时,负责掩护任务的七连主力准备按计划转移撤退,身负重伤的连长刘福山,将最后的掩护任务交给了二排六班。

司令员杨成武回忆起狼牙山战斗时说,被围人员的转移是由当时正在狼牙山上养病的第一团团长邱蔚同志指挥的,“他把担任后卫、掩护地方党政机关和乡亲们突围的重任交给了七连。根据我的意见,他要七连等大家安全转移后,留下一班拖住敌人,最后转移。”

这个班,就是七连的二排六班。

说是一个班,但当时的六班其实已经战斗到只有5个人: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他们将连队留下的几箱手榴弹分束扎捆,隐藏在棋盘陀最险要的“阎王鼻子”和“小鬼脸儿”两个据点。

为了给撤退的军民争取更多时间,班长马宝玉率领战士们将围攻狼牙山的敌人引向东山口。

东山口两面是山,崖高壁陡,山口内有一条小道。进了东山口,再翻过小横岭,沿着一条曲折的羊肠小道,就能上到狼牙山的主峰棋盘陀。

马宝玉他们为把日军引向东山口,端着枪站在小横岭上向日军射击。日军果然上钩,扑向东山口,敌人先头部队踩响了马宝玉他们事先埋下的地雷,炸死、炸伤十余人。

然而这并没能阻止敌人后续部队向东山口猛扑。马宝玉他们为节省子弹和手榴弹,等敌人靠近东山口二三十米时,才用步枪、手榴弹御敌。顽强阻击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击毙日寇约四五十人。

待到天已大亮,马宝玉回头向部队和群众转移的方向眺望观察,已经没有动静,方才确定军民已经全部转移。

事实上,马宝玉他们当时转移撤退还来得及。但为牵住敌人,迷惑日军,让其摸不清转移方向,为我军和群众转移赢得更充裕的时间,在敌军百倍于我的情况下,战士们毅然下定了“打”的决心。他们边打边撤,将敌人引向了狼牙山小莲花峰的牛角壶。

狼牙山小莲花峰的牛角壶,三面都是很陡的山坡,山坡下边是望不见底的陡峭悬崖,崖内荆棘丛生,荒草茂盛。

马宝玉率领战士们到了牛角壶,见日军已被甩在后面,便坐下来检查武器。身为党员的马宝玉边擦枪,边和同为党员的副班长葛振林商量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三名战士入党的问题。

马宝玉见葛振林点头表示同意,便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在本子上写了几句话,之后把三名战士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和葛振林是党员(当时在八路军中党员身份是不公开的),以前对你们帮助教育不够。这次战斗证明,你们三个都具备了入党条件,我和振林愿意当你们的入党介绍人。”

马宝玉把那个小本子装进口袋,又接着说:“如果这次战斗中我牺牲了,同志们或领导会在我身上发现关于介绍你们三位同志入党的介绍信。”听了班长的话,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三位年轻战士很激动,但他们也从中预感到了这场战斗的残酷。

马宝玉他们休整了大约一个小时,敌人便攻上来了。带头的是一队伪军,伪军后面是大队日军,目测大约有四五百人。副班长葛振林对马宝玉说:“班长,鬼子上来了,打不打?”坐着的马宝玉忽地站起来,坚定地说:“打!不打咱来干什么?”

牛角壶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岩石洞,山洞口小肚大。马宝玉他们每打退敌人一次进攻,就钻进岩石洞,躲避日军炮击。副班长葛振林曾回忆说:“那些岩石洞比挖的工事还好。”

在牛角壶,马宝玉率领战士们连续打退了敌人4次进攻,日军死伤约六七十人。

时过中午,日寇发起了第五次攻击。这次敌人的炮火更加疯狂,炮火引燃荆棘柴草,山地上一片烟火。马宝玉他们见日军攻上来了,纷纷从岩石洞里跳出来,猛然向敌人开火,顽强地进行阻击。烟火熏得他们直流眼泪,葛振林身上的衣服也烧着了。葛振林回忆说:“连扣子也顾不得解,使劲一扯,把那件新发的棉袄脱下扔了……”

战士们边打边往高处撤,已经打红了眼的敌人紧追不舍。太阳偏西的时候,马宝玉他们发现子弹已经打完了,只剩下唯一的一颗手榴弹。

日军从枪声中判断出,马宝玉他们枪弹已尽,迅速向上逼近。正当胡福才拿着手榴弹准备往下扔时,马宝玉飞快地夺了过去,别在了腰上。战士们都明白,这是给他们自己留的。

但越来越多的日军正在逼近,马宝玉最终决定把这最后一颗手榴弹“留”给敌人。他抓过手榴弹,往前跑了几步用力抡起胳膊投了出去,“轰”的一声,五六个敌军应声被炸翻到山谷里。

马宝玉扔出手榴弹后,习惯性地扭头对战友们喊了一声“撤”,但在三面悬崖一面绝地的牛角壶,他们已经无路可撤了。

葛振林和战士们见马宝玉一步步向崖边走去,也跟了过去。马宝玉见葛振林靠近跟前,一只手抓住他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老葛,我们牺牲了有价值!无论如何不能当俘虏。”马宝玉说完,看了看其他三位战士,咬了咬牙,突然盯住提在手里的那杆三八大盖(枪),自言自语地说:“人牺牲了,枪也不能留给他们(日军)!”

马宝玉说这话时,已有一队日军爬上牛角壶。马宝玉提起那杆枪,“呼”的一声,把枪扔进了悬崖下边的深山谷,随后看了葛振林和战士们一眼,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悬崖。

随后,葛振林把自己的枪使劲往石头上一摔,见没摔烂,随手扔进山谷,也飞身跳下悬崖。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三位战士,也随后手提着枪,高喊着口号,跳下悬崖。

五壮士跳下悬崖后,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为国捐躯,壮烈牺牲,时年分别为21岁、24岁、28岁。幸运的是,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悬崖上的树枝挂住,侥幸生还,脊背和腰腿负伤,被当地百姓救出。

司令员杨成武在回忆录中,从另一个视角讲述了当年战士们慷慨跳崖的经过:

9月25日下午3时,狼牙山“通天顶”上的观察组曾通过“飞线”向杨成武报告了五壮士的具体行动,“敌人正在疯狂向他们扑去,在望远镜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五位同志的投弹和射击动作”;

稍后,“通天顶”上的观察组又第一时间将五壮士砸枪跳崖的消息报告给了杨成武;

下午4时左右,狼牙山下的情报站通过“飞线”向杨成武报告,有老乡传来消息,“有五位八路同志在棋盘陀附近的险峰上英勇跳崖,其中两位被挂在凌空伸出的小树上,是死是活不知道,请赶快派人去营救。”

至五壮士跳崖时,突围人员已转移到了安全地区。

在狼牙山战斗中,五壮士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掩护任务,成功牵制、迷惑了日军和伪军,使其一时无法辨明狼牙山上八路军的多寡,为向外线转移的根据地部队和群众争取了时间,使日军合围狼牙山的行动无功而返,为第一军分区乃至晋察冀军区的“反扫荡”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1年10月18日,晋察冀军区为纪念在狼牙山“反扫荡”中英勇牺牲的马宝玉等烈士,指令各部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精神,并规定了四项纪念办法:“在每次战斗中高度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以战斗的胜利纪念他们;在战士牺牲地点建碑纪念;决定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烈士作为一团荣誉战士,每逢纪念日点名,应先由荣誉战士点起;对光荣负伤的宋学义、葛振林传令嘉奖各赠奖章一枚。”

1942年3月24日,晋察冀第一军分区在易县北娄山召开庆贺“反扫荡”胜利大会。杨成武代表晋察冀军区党委和司令员聂荣臻,在会上宣读了嘉奖令,分别授予葛振林、宋学义刻有“坚决顽强”字样的银质荣誉奖章。同时,司令员杨成武还代表军分区党委授予葛振林、宋学义各一枚“青年模范”奖章。

1942年9月底,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为纪念马宝玉等三位烈士,在狼牙山顶峰棋盘陀建造一座纪念塔——“狼牙山三烈士塔”,塔身背面为纪念碑文,碑文中详细记叙了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狼牙山三烈士塔”巍然耸立在高高的崖顶,壮士们大无畏的形象深深印在了广大抗日军民的心中,坚定了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日军对这座纪念碑恨之入骨。1943年9月,侵略者再次向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并专门架起大炮,对准“狼牙山三烈士塔”猛轰,将纪念塔击毁。这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的又一罪行。

1958年,晋察冀人民为永远纪念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在狼牙山棋盘陀重修起一座纪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七十多年过去了,在狼牙山上,五壮士慷慨赴死的传奇故事,依旧回荡在人们心中,经久不息。

原标题:狼牙山五壮士:英风长存天地间

葛振林(右)和宋学义。

1959年建造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巍巍燕山高,萧萧易水寒。

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

70多年前,五壮士在狼牙山的纵身一跃,被定格在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上。

1941年9月25日,日伪军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奉命掩护大部队及狼牙山地区群众安全转移。他们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并将敌人引向狼牙山峰顶绝路。最后,五人在弹尽路绝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让我们永远记住五壮士的名字吧!他们是壮烈殉国的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以及幸免于难的葛振林和宋学义。

“毅然撤向悬崖绝路,把敌人死死钉在狼牙山上”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015年5月29日,记者追寻着英雄的足迹,来到了易县狼牙山。山脚下,五勇士的铜像挺立着,像是在张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铜像的捐赠者,狼牙山五壮士所在连――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连长刘福山的儿子刘宏泉告诉记者,退休十多年来,他一直在为狼牙山五壮士的事情忙碌着,包括2012年落成的五勇士铜像、正准备重拍的《狼牙山五壮士》3D电影等等,“不为别的,我就是想让下一代永远铭记那段历史。”

那是一段悲壮的历史。刘宏泉说,在父亲的回忆文章里,对这段历史有着清晰的记载――

狼牙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令日寇心惊胆战。于是在1941年9月24日,3500多名日伪军展开了对狼牙山地区的围剿,围困住了在山上的游击支队、党政机关和附近的老百姓,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对当时敌我形势的分析,杨成武司令员制定了一种“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从而在东北一带撕开一个几公里长的大缺口,我大部队趁着月色,向着缺口方向撤出狼牙山。

“当时,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我父亲率领的七连。”刘宏泉回忆说,25日凌晨,500多名日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狼牙山发起了正面进攻。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父亲采取了撒黄豆的战术,七连战士凭借狼牙山有利地形,制造了漫山都是八路军的假象。”

时近中午,七连战士伤亡非常惨重,连长刘福山也身负重伤。为了让大部队再走远些,也让七连受伤的战士能够安全转移,指导员让六班留下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于是七连就在六班五位战士的掩护下,沿着棋盘坨转移了出去。

在易县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馆长李芳的指引下,记者从狼牙山东麓拾级而上,重走五壮士的战斗之路。这是一条奇险的羊肠小道,一路行来,袖筒沟、阎王鼻、小鬼脸、棋盘坨,每迈一步都会心惊胆战。沿途石壁上,可以看到聂荣臻元帅、杨成武将军题写的“狼牙壮士”、“狼牙山”等摩崖石刻。

战斗到最后,山上就只剩下五位战士了,他们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五个人牢记着团首长临别时的嘱咐:“同志们,狼牙山就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像狼牙山一样屹立不倒,在12时以前,不准敌人越过棋盘坨,保证主力能安全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全班沉着应战,机动灵活,凭借有利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崎岖的山路上,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后来,五壮士毅然撤向悬崖绝路,决心要把敌人死死钉在狼牙山上,为大部队和人民群众转移争取更充裕的时间。”李芳边走边介绍,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使敌人摸不清我大部队撤走的方向,五壮士放弃了追赶大部队的计划,边打边退,最后撤向三面绝壁的莲花峰。

据幸存者葛振林、宋学义事后回忆,当时每个人都明白他们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五个人互相鼓励着坚持战斗。时过中午,敌人又一次发起攻击,这次日军的炮击特别猛烈。炮火引燃了荆棘柴草,山地上一片烟火。葛振林的棉袄烧着了,他连扣子也顾不得解,使劲一扯,把才发的新棉袄脱下扔掉。

即使在紧张的战斗中,马宝玉还和葛振林商量介绍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三位战士入党的事。刘宏泉告诉记者,宋学义曾经给他讲过这段历史:在狼牙山战斗打响前,宋学义曾问班长马宝玉,什么是党员?马宝玉说,打仗冲在最前边的就是党员。宋学义又问,班长你是党员吗?马宝玉笑笑没有说话。宋学义就说:“班长我要入党!”

在狼牙山战斗打到最后的时刻,马宝玉对宋学义说:“在这次战役中你们表现得很好,如果能够活下来,我会向组织提议做你们的入党介绍人。”听了班长的话,宋学义顿时泪流满面。

“宁愿跳下悬崖粉身碎骨,也绝不当日寇的俘虏”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午后的狼牙山氤氲环绕,走过棋盘坨,继续攀爬,在离山顶数十米之遥,转了几个弯,陡然耸入云霄的五勇士纪念塔即出现在眼前。在云雾缭绕中,纪念塔更显得雄浑庄重。

往西远远眺望莲花峰,便是五壮士跳崖处。只见陡崖直落,毫无遮挡,四面山环绕出一个山谷,山下群峰犹如利剑般直指。别说跳,就是看一眼也让人心惊胆战。

这时,突然一阵急雨下来,将山间瞬时浇得迷蒙。很快雨停了,云并没有散去,却有一道长虹贯日而去。

手指莲花峰,李芳继续讲述道:“五壮士边打边往高处撤,太阳偏西的时候,已撤到了莲花峰。敌人攻势没有丝毫减弱,仍然一个劲往上冲。后来,子弹打光了,他们就用石头砸,能用的石头也搬光了,最后只剩下了马宝玉手中唯一的一颗手榴弹。”大家都明白,这颗手榴弹是留给自己的,都不由自主地靠近了马宝玉说:“班长拉吧!”但是看着还在疯狂进攻的敌人,马宝玉果断地把最后一颗手榴弹也甩向了敌群。

听着敌人叫嚣着:“抓活的!抓活的!”马宝玉一步步向崖边走去,其他人也跟了过去。马宝玉伸手抓住葛振林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无论如何,不能当俘虏!”说完,他看了看其他三位战士,咬了咬牙,突然盯住提在他手里的那杆新的三八大盖枪,说:“人牺牲了,枪也不能叫敌人得!”他随手把枪扔进了深谷,然后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一个纵身跳下悬崖。

与此同时,葛振林抡起枪使劲往石头上一摔,没摔烂,也随手扔进山谷,飞身向崖边跑去。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三位战士,手提着枪,随后向崖边跑去。他们高呼着口号,跳进大山深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气壮山河的口号声回荡在狼牙山群峰峡谷中,让山川呜咽,让百鸟哀鸣。

“父亲后来跟我们说,宁愿跳下悬崖粉身碎骨,他们也绝不当日寇的俘虏。”回忆起父亲的英勇事迹,葛振林的大儿子、从广州军区退休的葛长生话语简洁而平静,“在当时的情况下,父亲跳崖应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

据史料记载,当几百名日军冲上悬崖顶,发现与之激战近一日的对手只有五个人时,他们就在悬崖上整整齐齐地排成队,面对五人跳崖处三度折腰。

刘宏泉说,这一幕最为直接的见证者是在狼牙山上修行的道长李元忠。当时他藏在一处叫做仙人洞的地方,亲眼看到了五壮士战斗的全过程。“1958年,李道长来我家中时曾和父亲谈及此事。”

刘宏泉还透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狼牙山战斗结束后,日军在老君堂举行庆祝会,但是得意忘形的日军没有想到,老君堂龙王庙周围都埋着地雷,他们手舞足蹈一不小心引爆了地雷,炸死了包括大佐在内的80多个敌人。“这段历史在1942年建造的纪念塔碑文上有记载。”

狼牙山下的北娄山烈士陵园,绿树成行。五壮士中的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便长眠于这苍松翠柏间。陪伴在三壮士身边的,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狼牙山地区的一千多位无名烈士。

“这个烈士陵园是我父亲组织修建的,而且父亲在这里守护了30多年。”刘宏泉告诉记者,当时一分区有1500多名战士牺牲,但最后只找到了1150多名烈士遗体,他们虽然没有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留下名字,但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筑起了血肉长城,把侵略者赶出了我们的家园。

“几十年来,一直激励我的是狼牙山崖下牺牲的战友”

英雄虽故去,壮举动天地。

记者看到,在狼牙山主峰棋盘坨峰顶上,高高矗立着五勇士纪念塔,塔身五层,象征着五位勇士,塔身正面嵌有聂荣臻题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金色大字,塔身底部镶嵌着五勇士汉白玉浮雕像。

“党和政府先后三次建造纪念塔,树碑撰文以缅怀烈士,弘扬五勇士的革命精神。”李芳介绍,初建纪念塔是在1942年,上有聂荣臻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1943年纪念塔被日军击毁。1959年,易县重新修建纪念塔,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人为和地震的缘故,又一次被损坏。198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拨出专款,第三次修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那一年,纪念塔落成的时候,父亲曾专程返回了狼牙山。”葛长生告诉记者。

1986年,已经69岁的葛振林坚持要到山上看看,走到半山腰便没了体力,他手指远处的棋盘坨主峰,半晌说不出话来,眼睛湿润了。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他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烽火硝烟的战场。

那天,葛振林跳下山崖后,身子不断地碰撞着树。求生的本能使他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去抓树枝,手被划伤多处之后,他终于被并排的几棵小树挡住。敌人胡乱地向崖下放枪,子弹呼呼地从葛振林头上飞过。敌人走后,葛振林与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用尽力气往部队撤退的方向爬。两人被当地群众救起,在伤愈后同到抗大二分校学习深造。

壮士的辉煌,不止在狼牙山上。

葛振林是曲阳县人。跳崖之后,他的革命生涯并没有结束。抗战结束直至建国初,葛振林历经天津、张家口、太原战役,参加了江西剿匪战,最后一役是抗美援朝。

“我养好伤,拿起枪,继续奔赴战场。先后参加了十六七次战斗,立过功,受过奖,组织上还送我到学校学习。我文化浅,但我要克服这些困难。几十年来,一直激励我的是狼牙山崖下牺牲的战友……”葛振林曾如此深情回忆。

葛振林把晚年的大部分精力用在关心青少年成长上。他曾任衡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担任衡阳市20多所中小学校、全国近200家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并先后应邀到全国十多个省市的部队、机关、学校、厂矿以及监狱、劳改农场等单位,作报告400余场次。虽然葛振林很少向中小学生忆述狼牙山那一幕,但每次他都叮嘱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好好学习,祖国的江山打得多不容易啊!”2005年3月,葛振林逝世。

回忆起件件往事,葛长生感慨地说:“父亲给孩子们上课,经常是拄着拐杖走路去、走路回,别人派车来接送,他不坐,也不收一分钱讲课费,不在外面吃一餐饭。”

与戎马一生的葛振林不同,五壮士的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因伤势过重,1944年转业到易县北管头村,1947年返回家乡河南后,担任北孔村党支部书记。此后20余年里,他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从不向政府要待遇,也不跟人提打鬼子跳崖的事,只是闷头带领乡亲们干革命、搞生产,艰苦创业。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知道他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1971年,宋学义逝世。

“宋学义从不以英雄自居。”刘宏泉告诉记者,宋学义生前常说,和长眠于地下的无数烈士相比,自己的这段经历又算得上什么。

五壮士中的班长马宝玉是蔚县人,历史也并没有忘记他。在蔚县县城东环路上有马宝玉像,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宝玉小学、马宝玉中学,英雄的形象早已刻在每个人的心上。

李芳告诉记者,1994年,马宝玉的妹妹马宝英来到狼牙山,看到当年二哥跳崖的地方,她不禁失声痛哭。当年,马宝玉参加部队离开家时,用攒了两个月的钱买了两块糖塞给妹妹,自此二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马宝英才得知马宝玉牺牲的消息。

在狼牙山顶上,马宝英哭着说:“宝玉二哥,我们现在不仅吃上糖了,还过上了好日子,你安息吧!我一定把孩子教育好,绝不会辱没你的英灵!”

易水千古想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授予3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之后,《五壮士之歌》、《狼牙山五壮士歌》等歌颂英雄壮举的歌曲被广为传唱。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

“到现在,我们还有个‘狼牙山五壮士班’呢,我是第20任班长。”刘宏泉骄傲地说,七连六班被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班”,1964年8月,他被送入“狼牙山五壮士班”。为纪念五壮士,弘扬五壮士精神,全连点名时,都要先点五壮士英名,全连同时答“到”,而且连里每年9月25日都要召开五壮士纪念大会。老兵退伍、新兵入伍之际,部队也要先讲五壮士的英勇事迹。

行笔至此,夜已深。回望那段历史,壮士们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惊天动地的壮举、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穿透历史风云,不禁让人再次想起作家魏巍写的《五壮士之歌》:“秋云盖住狼山头,秋风吹着狼山腰。多年石头也流泪,勇士人格齐天高。……”(记者 姜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狼牙山五壮士中望望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