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太子什么时候成的皇上

热播剧《长歌行》背后的历史渭水之耻:大唐的至暗时刻

《长歌行》中的李世民。

热播剧《长歌行》再现了唐初与东突厥的“渭水之盟”,剧中阿诗勒部大举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渭水之滨,唐都长安岌岌可危,李世民御驾亲征,设空城计稳住了延利可汗,双方约定在渭水便桥上会盟。  

延利计划在会盟时,让阿诗勒隼和阿诗勒涉尔将李世民当场射杀,迪丽热巴饰演的李长歌却假扮狼师的人,故意射中李世民手中酒杯,使延利刺杀的阴谋暴露,也给了唐军问罪的口实,阿诗勒部不得不撤军。

  真实历史中,渭水之盟是怎样的呢?为何李世民将此次会盟看作屈辱的城下之盟?

突厥兵临城下李世民六骑退兵

渭水之盟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这并非偶然。这一年六月唐朝发生了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清剿了东宫和齐王府。八月九日,李渊逊位称太上皇,李世民登基。  

唐王朝一连串的宫廷政变和权力更替,让一直虎视眈眈的敌人以为有机可乘,投靠突厥的梁师都劝突厥人趁机入寇,于是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兵十万南袭泾州,又攻入武功,京师震动,长安城进入戒严状态。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攻占泾阳东边的高陵。唐王朝也没有坐以待毙,李世民任命勇武著称的名将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御来敌。八月二十六日,尉迟敬德与突厥战于泾阳,他不负所望,小挫了突厥锐气,擒获一名部族酋长阿史德乌没啜。  

局部的小胜,并未阻挡住突厥多路大军南下的马蹄。八月二十八日,颉利可汗率主力抵达渭水便桥北岸,距离长安不足20公里,刚刚奠基的唐王朝眼看就有覆灭的危险。

  颉利可汗还派出使者执失思力,到长安炫耀天威,同时探听虚实。执失思力虚张声势,称颉利、突利两位可汗率领的百万大军已至,唐王朝还不快快请降!李世民一怒之下将执失思力软禁在门下省。  

也有人认为,这个执失思力早就成了唐朝的双面间谍,他这次出使并非为突厥“以观虚实”,而是“入朝献策”,将突厥内部矛盾重重的虚实全部告知了李世民。李世民将其软禁在宫城之内,实质是在保护他。

  李世民扣下使者后,集结大军,出玄武门,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骑率先赶赴渭水河畔。李世民与颉利可汗隔河对话,谴责颉利背叛之前的盟约,史载“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随后各路唐军逐渐集结,“精甲曜日,连旗蔽野”,这其实是李世民设的疑兵之计,当时长安并没有多少兵力。  

李世民令大军退后布阵,自己单枪匹马上前与颉利会谈。大臣萧瑀拉住李世民的马,劝谏他千万不可轻敌涉险。

  李世民淡定地说:“我早已有对策。突厥敢倾巢而出,直抵渭水之滨,就是看到我唐内乱。朕又刚刚即位,突厥以为我大唐无力抵抗。如果这时示弱,闭门拒守,突厥必然放纵士兵大肆掳掠,那时就难以控制局面了。因此朕单骑独出,看似信心满满,故意轻视他们,又炫耀军容,以示必战的决心,这样才能出其不意,扰乱突厥人的计划。他们远道而来,深入我唐领地,必然有所畏惧,我们有了战必胜的把握,与他们和谈,才能使和约更牢固。制服突厥,在此一举。”  

这招确实把突厥人唬住了,颉利见李世民身后军容严整,使者执失思力又被扣下,不禁面露惧色,请求议和。李世民当场准了,约定了议和日期,而后回宫。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斩白马为誓,与颉利可汗会盟于渭水便桥之上。这次渭水之盟后,突厥退兵。九月一日,颉利可汗送来马三千匹、羊一万口,李世民不要这些牲口,只要求颉利可汗归还一路南下掳走的人口。

签城下之盟具体细节史书未载

按照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渭水之盟”好像是唐朝的胜利,李世民凭借个人胆识和智慧,率六骑退走十万大军,会盟后第二天,突厥就献上羊马牲口无数。或者像《长歌行》等电视剧中那样,英武霸气的唐太宗在会盟中完全占据上风,对突厥形成心理碾压。  

史书还记载,突厥未请求议和时,唐军将领纷纷请战,李世民却不同意与突厥开战,因为他比一般人看得更长远。李世民在会盟圆满结束后,就向萧瑀解释了他为何主和不主战:

  在李世民看来,突厥兵虽多却军纪涣散,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上下级的忠臣度都是靠贿赂收买,突厥各部落各有各的心思,都是见钱眼开,征战也只是为了搜刮掳掠。所以在和谈期间,颉利可汗其实是没有同盟的孤家寡人,他帐下各部落的达官贵人都私下在和唐朝眉来眼去,希望牟取更多私利。李世民如果想开战,完全可以大摆鸿门宴,一顿酒就能擒获突厥各大小酋长,开战必然势如破竹,摧枯拉朽。而且李世民还留有后手,他派遣长孙无忌和李靖等在幽州设下伏兵,阻断突厥的归路,如果要开战,前后夹击,易如反掌。  

但李世民并没有选择战争手段,史书称李世民自觉“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为国之道,安静为务”。李世民以为,战争不如安抚,战争必有死伤,损失太大;就算战胜,与战败者之间结怨更深,败者为了复仇会更懂得励精图治,其患无穷。“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不如送给他们玉帛,满足他们的贪欲,他们得到了财物,理当退兵。如此一来,他们会变得更加骄惰,而忽略武备,渐渐走上毁灭之路,然后就可以一举歼灭他们。

  渭水之盟真是这样吗?等到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克复定襄、威振北狄时,李世民说“足报往年渭水之役”,“足澡吾渭水之耻”,说明渭水之盟在李世民心里就是城下之盟,实为“渭水之耻”。  

突厥答应退兵,唐王朝到底付出了什么代价?像宋朝一样赔偿岁币多少?遗憾的是,史书只字未提,最大可能是盛世大唐的当权者,将王朝草创之初的屈辱史删了个干干净净。

一洗渭水之耻李靖击灭东突厥

渭水之盟之前,唐与突厥早有盟约。隋末大乱时,北方突厥却盛极一时,“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都受突厥役使,割据军阀中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都向突厥称臣,李渊也不例外。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为了免除后顾之忧,腾出双手消灭中原割据势力,就向突厥称臣。李渊秘书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李渊曾说,“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李渊为了得到突厥出兵相助,“待(突厥)使,愈益敬畏,不失藩臣之礼。”《贞观政要》也记载了李世民对侍臣所说:“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李渊)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如此说来,李世民在渭水之盟时谴责颉利可汗背弃的盟约,应该是唐向突厥称臣、纳贡,突厥则不侵扰唐边境并出兵相助。虽然有盟约,但突厥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从唐武德三年(620年),突厥入侵凉州开始,一直侵扰不断,唐朝主要以防守为主。玄武门之变,突厥又看到了南下掠夺、勒索的机会,才有了泾阳之战、渭水之盟。  

李世民登基不满20天,就遭遇“泰山压顶”,要突厥大兵撤军,可以选择的也无外乎继续示弱服软,称臣、纳贡、和亲。虽然盟约的细节,史书尽数刊落,但从两《唐书》中李世民谈及渭水之耻和渭水之耻后他的行为表现来看,还是能还原部分真相。如他说突厥“惟财利是视”,“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今我卷甲韬戈(停战),口以玉帛(赔钱),彼既得所欲,固知其退也。”这些都是李世民说漏嘴,史书没有删尽之处。称臣免不了,赔钱也免不了,至于赔了多少,正史不载,北宋笔记小说《唐语林》称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兵临城下,奇耻大辱,难怪李世民“痛心疾首……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经历渭水之耻,李世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临危应变、能屈能伸、知耻后勇。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亲率各卫将士在显德殿勤练箭术,奖赏勇士,考核将帅,又勤修德政,稳固政局,离间东突厥各部。终于在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趁东突厥分裂衰弱之际,命李靖等兵分六路,展开反攻,于630年生擒了颉利可汗,东突厥自此灭国。

  “单于稽颡,耻其雪乎!”李世民心情大悦,大赦天下,举国欢庆五天。曾向突厥称臣的太上皇李渊,听闻颉利可汗被擒,召集皇上、后妃、王公大臣,在凌烟阁设宴,李渊弹起琵琶,李世民和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公卿纷纷祝酒,“皆呼万岁,极夜方罢”。当时盛况,百姓获安,四夷咸附,“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高祖语)。  后人可曾想过,大唐,差点在盛世前夜夭折于渭水之滨。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长歌行》为什么要在太子玉玺上泼水

李世民请魏徵出山,但遭到魏徵强烈反对,甚至拿臭鞋打他,幸亏房玄龄及时出来解围,李世民才悻悻离开。魏徵知道自己闯祸,命不久矣,便嘱咐叔玉效忠李世民,毕竟他口碑还不错。

李世民派人给他送来美食,魏徵还以为是毒酒,哪知是太子妃亲手做的他喜欢吃的醋芹,魏徵终于被打动,情愿效忠李世民。

李长歌拿走太子玺,事关重大,李世民对她再仁慈,现在也不能手软,他吩咐手下无论如何找到李长歌,哪怕杀了她,也要夺回太子玺。乐嫣听见,想为李长歌求情,但太子玺绝非小事,李世民也无能无力。

乐嫣被皇上封为公主,与草原和亲,李世民愁眉不展,魏徵出主意假借乐嫣生重病,必须去洛阳修养,便可躲过和亲,李世民不得已让叔玉将其送往洛阳。

叔玉正要从洛阳返回,郜都赶来假借太子命令让其一同前往幽州捉拿李长歌,其实这是杜如晦所为。他知道叔玉与李长歌关系甚好,通过他一定能找到李长歌。乐嫣担心李长歌和叔玉安危,便藏在他们拉货的马车里,一同前往。结果半途中,她实在憋闷不住,被叔玉发现,叔玉不得已只得带着她前往幽州。

阿诗勒隼想探幽州军情,便让亚罗假装私贩铁矿石,被守门的王君廓发现,将其羁押,并逼其再拉过来两千石,否则就杀了他,其实王君廓心里早盘算好了,等拿到货,将其杀死。

阿诗勒隼知道后,弄了许多空车去糊弄他,王君廓本想发火,阿诗勒隼立马表示,只要他愿意合作,不管是铁矿石还是宝马都会源源不断支援他。王君廓知道他另有所图,不敢轻易答应。阿诗勒隼派人回去向可汗汇报幽州军情,结果被小可汗截获。

李长歌和阿窦在客栈找了个下等房住下,便去幽州都督府门口打探消息。当得知李瑗在李建成兵败被杀后,连着几日闭门不出,欣慰不已。阿诗勒隼也来这里打探消息,俩人巧遇,关键是俩人路线一样,回同样的客栈,弄得李长歌好尴尬。

李长歌假借李建成口气写了太子教令并盖上太子玺,然后把太子玺交给阿兜保管,只身前往都督府。李瑗本是李建成旧部,听说是李长歌后心里倍感安慰。他本想保护李长歌,李长歌反过来给他分析幽州局势,劝其攻打李世民,从而称雄称霸,并拿出自己写的假太子教令给他。

就在这时,叔玉带着圣旨过来了,王君廓想将其抓起来。叔玉发现李长歌也在其中后,便劝告她回长安,李世民一定不会追究的,但此刻,李长歌不再相信任何人,俩人便打起来。李长歌不惜手握叔玉的长剑,鲜血直流,叔玉只得束手就擒。

李瑗发现太子教令漏洞百出,确信是假的,便猜测太子玺在李长歌身上,便暗中跟着他。李长歌知道李瑗暗中监视自己,但也没有办法。

小可汗来幽州接替阿诗勒隼工作,并宣布大汗命令让他去朔州,阿诗勒隼心有不甘,但也没有办法,便早早离开,却将许多马留了下来。有陌生人来客栈牵马,惊动了李长歌,她发现不对劲,赶紧去都督府。发现王君廓可疑,便一路跟随,果真发现他与小可汗勾结。

李长歌赶紧去救李瑗,幸亏阿诗勒隼赶来救援,他们才得以逃走。李瑗跟随李长歌回到客栈,急于要太子玺,露出破绽,原来他和王君廓早就窜同好了。阿兜在外边本想过去,却被阿诗勒隼悄悄拽走,并让他赶紧出城。随后王君廓出现,将李长歌押走。

原来阿诗勒隼在去朔州路上,有亲信来报王君廓与小可汗在交易战马,而王君廓承诺两日之内交出太子玺。他突然想起自己交给小可汗的王君廓投诚信,后悔自己连看都没有看。他早知道太子玺在李长歌身上,担心她安危,便独自驱马去保护李长歌。

现在李长歌被那么多人看护,他只得从长计议。王君廓知道叔玉和李长歌关系不错,称若她不交出太子玺,便杀了叔玉。李长歌从叔玉口中得知郜都和他约好在城门口相见,便谎称太子玺在随从身上,让李瑗带着她和叔玉前去城门口取。

郜都极其聪明,打败王君廓救出李长歌,谁知阿诗勒隼又劫持了乐嫣,他不得不拿李长歌将乐嫣换回。也多亏了乐嫣担忧郜都加害李长歌,一直缠着他,寸步不离,不让他去都督府,不然他和叔玉早已被关在幽州大牢。

对于阿诗勒隼的救命之恩,李长歌并不领情,她已经猜出阿诗勒隼来意,她绝不会让草原人在大唐捣乱。俩人分开的时候,阿诗勒隼把宝刀还给了李长歌,让她防身。

李长歌担心幽州安危,不顾被抓危险再次来见郜都,但郜都只想捉住李长歌交差,其它事情不管,气得李长歌对他破口大骂。其实郜都心里有数,此时凭借他们几人力量,根本无济于事,不如出城点烽火搬救兵。

阿兜找到李长歌被困的客栈,将其救出,然后她装成叔玉去找沈都尉,希望他出兵,刚巧郜都点燃烽火,沈都尉不敢怠慢,赶紧带兵前往解幽州之乱。

乐嫣一人在客栈等郜都,没成想被拍花子海老迷晕。乐嫣哪受过这罪,但她一个弱女子也没有办法,只能等人来救她。突然她看到叔玉身影,正想呼救,哪成想被苏苏打晕,苏苏也是被绑架来的,她这是为了讨好海老。

苏苏骗取海老信任并成功将他灌醉,还唤醒乐嫣帮其从窗户逃出去,并承诺自己出去后就帮助乐嫣逃出去,没成想,她踩着乐嫣肩膀从窗户出去后,却把乐嫣丢下不管,自己扬长而去。次日,乐嫣醒来,发现苏苏被倒挂在门上,吓得瑟瑟发抖,对自己的命运开始绝望了。

李长歌的母亲阿瑾借机给李建成送食物,偷听到他的谋划,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胜利。

李瑾的娘家在大草原。她原有的部落回纥部落早已经被那库部和阿诗勒部所灭,她这个部落公主只能委身于李姓大唐,聊此一生。李世民喜欢她,但更喜欢权力。在与李建成太子的明争暗斗中,李瑾成了他的杀手锏。以阿瑾的金发碧眼、曼妙身材,李建成绝对欲罢不能,甚至对他宠爱有加。这样李瑾才有可能长期卧底、潜伏在李建成的身边,获得重要的情报。

有人说,阿瑾嫁给李建成是身不由己。但如果没有李世民同意,李瑾又怎么可能名正言顺地嫁给李建成成为他敬重的夫人;而且太子娶亲,满朝皆知,没有李渊皇帝的点头和册封,李建成也不可能名正言顺娶她过门。因此很有可能是李世民提请父亲赐姓阿瑾时,让李渊册封给了自己兄弟李建成。

长歌行李建成怎么死的,李建成是李世民杀的吗?在剧中我们看到她获得情报后,急忙写信给李世民,安排李长歌逃命和禁止她复仇,说明她已经做好了事情败露死亡的准备,后来长歌才明白复仇是多么的可笑。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李长歌,是《长歌行》的女主角,为原太子之长女,母亲是回纥郡主阿不格玛苏。公元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和齐王的全家。当根据《长歌行》这部小说,李长歌凭借武艺与智勇并在众人的隐瞒下以“追捕过程中连人带马坠入山涧”假死而逃脱,女扮男装隐瞒身份流落民间。表示自己从此将以诛杀窃国贼子为道。

李建成本为太子 为何败给"/>

从历史上看,在玄武门之变前,在和的斗争中,从各个方面都占据着很大的优势。但为什么最后获胜的是呢。这里的原因非常值得分析。

太子的优势地位首先是来自父皇对他的支持。为何立为太子,而不立战功赫赫的为太子?这里至少有三点原因。

首先、是嫡长子,在继位上有先天的优势。当还在太原当唐公的时候,就已经是世子了,后来称王、称帝,顺理成章成了太子。

其次,的能力一点都不弱。由于是世子,所以经常得待在中枢机构,帮助处理政务,不能像有这么多机会四处征伐建立战功。但绝非等闲之辈,在重大决策关头也起过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在太原起事挥兵南下长安,遇到了忠于隋朝的宋老生的顽强阻击,而后方太原又受到突厥入侵的威胁。这时等人主退回太原,巩固后方,等来年再图进攻长安。但和竭力反对退兵,从各方面分析利弊,认为现在只可进不可退,一退兵就会导致功亏一篑。在这两兄弟的力争之下,同意继续南下,结果一举攻下长安,鼎定了唐王朝的江山基业。另外也不是没有挂帅出征过,他最大的战功就是挂帅出征平定了河北军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之所以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忌惮、猜忌。而性格上比较宽厚,对没这么大威胁。也知道功劳大,数次动过立为太子的想法,甚至当面向做出过承诺,但最后都不了了之。要知道帝王的权力是不许他人分享,也不许受到任何人威胁的,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这里举个例子,以淮安王有功,奖给他良田数十顷。谁想到这块肥田也被之父看上了,于是通过向讨要,就下手敕把这块肥田赐给了之父。不干了,认为这块田是先分给他的,不让。婕妤就向告状:“敕赐妾父田,秦王夺之以与神通。”大怒,骂道:“我手敕的效力不如的你命令吗!”他日,又对左仆射说:“我这个儿子在外面久握兵权,为书生所教,越来越不把我当回事了,不像当年那样孝顺了。”从这么件小事上面,可见对的忌惮。

太子的另一个优势是后宫有人帮说话。晚年弄了很多妃子,这些妃子为了自己的利益竞相交结诸长子。而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甚至有传言和、私通。而并不“曲意事诸妃嫔”。打下洛阳后,因为洛阳宫里有大量珍宝、美女,派几个贵妃到洛阳选阅隋宫人及收府库珍物。贵妃等私下向要珍宝以及为亲属求官,却说:“宝货皆已登记造册,官位当授给贤才有功者。”直接拒绝,毫不给面子。于是这些后宫妃结了怨。这些妃子天天说太子的好,说怎么不好,这些枕边风吹起来是相当厉害的。数次承诺立为太子,最后又食言,和这些枕边风也是又很大关系的。

太子还有一大优势就是手下卫队的兵多。擅自召募(睁只眼闭只眼)长安及各地的骁勇之士两千多人,充当东宫卫士,让他们分别在东宫左右长林门驻扎下来,号称长林兵。还暗中让右虞候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那里调集来幽州骁勇精锐的骑兵三百人,将他们安置在东宫东面的各个坊市中,准备用他们来补充在东宫担任警卫的低级军官。另外,齐王府的卫队也是属于太子集团的。而的亲王府虽然猛将如云,但在玄武门兵变前,都被差不多调走了。所以一方的军力比的亲王府是有很大优势的。

既然有这么大的优势,那为什么会在“玄武门之变”中完败呢?这里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做事果断,敢于下大决心,敢于干大事,有“大心脏”。当年劝父亲在太原起事就事证明。在外征战的时候也好冒险,经常就带几个人到前线侦察敌情,好几次遇到敌人优势兵力的围攻,但都能临危不惧,安然脱险。有这种性格和经历,搞“玄武门之变”在心理上就有一定的优势。反观太子,人比较宽厚,所以往往不够“狠”。其实在“玄武门之变”前,是有机会除掉的。有一次,跟随到的齐王府做客。在内室埋伏下刺客准备行刺,结果被制止。气愤地说:“我这是为兄长你着想啊,对我有什么好处啊”。

其次,不下“狠手”除了性格原因外,可能还和“优势意识”有关。因为他总认为自己已经是太子了,只要按部就班就能继位,犯不着铤而走险。而就不一样了。以前总是承诺让自己当太子,可能还心存想法。但屡次食言,而且对自己越来越不信任,加上太的步步紧逼。如果走常规的道路,是当不成皇帝的,要当皇帝只能铤而走险。有时候选择多了未必是好事,被逼上只有一条路的时候,反而能一击而成。

第三。知人善任明显比和高出一筹。而这是取得“玄武门之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太子集团和秦王府集团的斗争白热化,双方都在挖对方的墙角。和的目标是集团的核心骨干,比如大将。和曾送了一车金银器给,并致信表示要结交。和还以金帛诱右二护军。但都被拒绝了。原因很简单。的这些骨干都是跟他出生入死过的,有过命的交情。而且既然是核心集团成员,自然也是大力笼络的,所以不可能轻易被拉走。站在等这些人的角度来说,对自己已经十分恩宠了,再跳到太子集团,好处也不会增加太多,是所谓边际效益递减。所以太子集团挖墙角计划都破产了。而这边却盯上了太子集团的中级官员。这些中级官员不是太子集团的骨干,往往不受太齐王的重视,所以更能被重金收买。这些中级官员地位不高,但他们所处的职位往往特别关键。后来的事实发展证明正是这些人决定了的最后胜利。举两个例子:当时突厥入侵,太子建议让挂帅出征,实际是想把秦王府的精锐部队拉出去。然后和要趁为大军饯行时,在宴会上杀死,并坑杀秦王府的骨干。但是手下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职位的,已被秦王收买,成为在东宫的眼线。他把这一秘密汇报给了,促使下决心先下手为强。还有,“玄武门事变”当天,已经获得宫内消息,可能有大事发生,但他为何还是只带了一点人马大摇大摆从玄武门进宫?为什么选择在“玄武门”发动兵变?这是因为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本是太子亲信,觉得走玄武门很安全。但不知道早以被收买。的倒戈让有机会在玄武门杀了和一个措手不及。

“玄武门事变”不是一场大的战斗,总共也就几十个人参与。这样的事变,领导人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是决定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太子虽然在整体实力上要远远强于,但他在几个关键地方的犹豫和失策让他最终输给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歌行皇帝是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