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是谁?

随着内刊《松语》“分享”板块的全新上线,雪松FM也同步推出“为你读书”栏目,在这里,你可以听到、看到来自《松语》或是员工的好书推荐,我们一同分享知识、传递力量。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张劲主席在本期《松语》上推荐的一本经典传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由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

高晓松说,如果只能推荐一本书,他会推荐这本书。余华说,看到这本书,仿佛遇到了“速效强心丸”,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阅读激动。

在一些历史的关键时刻,总有人性的光芒闪烁和奋斗的精神闪现。茨威格从悠远的历史中撷取十四个重要时刻加以生动刻画,这些时刻——正如他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他的决定性影响超越时间,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在不朽的时间黑夜里,它们宛如星辰,刺破了黑暗,放射出永恒的光芒。

雪松立业22年,已跻身世界500强之列。于此大时代,面对当下复杂的内外部经济形势,应该有更多的雪松人站出来,以信念开创未来的雄心、决心和爱心,开辟雪松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让雪松在商业历史的长河中璀璨绽放。

书中14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14位主人公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

在历史的长河中,谁会想到拿破仑的命运居然掌握在一个庸人的手中?昨天还在瑞士鞋匠家里居住的小个子男人列宁,转眼间就摧毁了一个最强大的专制帝国?假如74岁歌德没有遇到19岁的少女,还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吗?那个藏在行李箱中躲避债务的西班牙男人巴尔沃亚竟然是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谁知道亨德尔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刻看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从书中的14个故事里,精选出3个关于使命信念勇气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1.《跨越大洋的第一句话》

该篇章讲述了1858年美国商人菲尔德成功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历史时刻。大西洋海底电缆的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让世界最终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此后的地球村、全球化以及现代信息社会都先兆于此。

20世纪中叶,自从发现电以后,欧洲一下子被连结了起来,但唯一遗憾的是美洲还被排除在这个链条之外——因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无法建立驿站。

要想成就一个奇迹或一项伟业,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一个对这一奇迹深信不疑的人。而这个人,就是菲尔德。

菲尔德是名年轻的巨富,整天悠哉度日。他听闻有一个大胆的横跨大洋铺设电缆的计划。虽然他对电力一窍不通,也从未见过电缆,然而富有冒险精神的他骨子里却充满了热烈的信念。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把整个身心、全部财富都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但他的第一次尝试,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技术上的差错致使电缆掉在了大洋深处,毁掉了好几年的辛苦付出。

一年后,菲尔德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不幸的是,由于风暴,要铺设的电缆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他们不得不放弃选择返航。经过两次失败后,所有的人都在怀疑这个计划的可行性,甚至有人提出把剩下的电缆出售,这样可以减少一点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菲尔德的意志仍然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再试一次

在第二次失败仅仅五星期后,舰队开始了第三次尝试。决定性的事情几乎总是静悄悄一声不响地取得成功的,这一条古老的经验又一次得到证实。此次出航丝毫不引人注目:没有人群聚集在海滩上,没有盛大的告别宴会,没有人发表演说,没有牧师祈求上帝保佑。就像去进行劫持行动似的,船只胆怯地悄悄驶出海港。在驶离港口十一天后,“阿伽门农号”和“尼亚加拉号”在大洋正中预定地点开始进行这项伟大的工作。

第三次,终于成功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祝贺通过海底电缆,传到了大洋彼岸,人们欢欣鼓舞。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天,电缆便停止了工作,人们愤怒了。昨天还被大家称为功臣的菲尔德,今天就不得不面临人们的谩骂污蔑,像个罪犯一样躲避起来。

这样的生活,菲尔德过了六年,那条停止工作的电缆也在海底沉默了六年。然而,六年之后,他又出现了,还是这个人,怀着同样的信念,从恶意的污蔑中复活了,他又出发了,这一次,电缆终于向欧洲传送出了清晰的讯号,这一次,地球上的人类从一端到另一端可以同时听见彼此的声音,这一次,菲尔德成功了!

当海底电缆和陆地电缆接通的那一秒钟,完成了人类通信史上的伟大突破。从这一刻起,整个地球跳动着同一颗心脏!

31次横跨大洋,6年沉寂,10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造就奇迹!这就是人们信念的伟大之处,在行进的路上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也仍然拥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该篇章讲述了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挪威人阿蒙森的队伍先一步到达了南极点,但斯科特并没有放弃,坚持将珍贵的文件、和影像资料带回。返程的路上,他们不幸遇难。最终,探险队在斯科特的遗体旁发现了一封封信,信中记述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对国家有着深深的自豪感。

英国上尉斯科特和他的队伍,在1910年6月1日,离开了英国去探寻人类几千年从未实现的南极梦。

南极气候严酷难捱,雪橇在行进途中损坏,一些人患了雪盲症,另一些人则出现四肢冻伤的情况,向南极挺进的队伍一再缩减,最后只剩5人。

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南极极地后,却看到了一面黑色的挪威国旗和一封占领者的信,这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挪威人阿蒙森留下的,请求踏进这片土地的第二个人带给挪威国王的一份鉴证。斯科特接受了这一极其艰巨的任务:在世界面前为他人的丰功伟绩作证。而这个丰功伟绩却是他自己梦寐以求并热烈追求的。

可打击并未摧毁他的心智,他再次重振人心,带领其余4个人返回大本营。返程的行军比来时的路危险10倍,他们必须注意在返程路上不能遗失自己的足迹。只要迷失,他们就会偏离存放食物和煤油的补给站,每次偏离都意味着走向死亡。

他们慢慢失去了第一个伙伴、第二个伙伴。剩下的三人继续前行,可死神没有像你我这样被英雄的壮举打动,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补给站的燃料越来越少,意味着唯一能对抗严寒的武器即将消失。

最终,在狂风暴雪疯狂地撞击单薄的帐篷时,在只能在冻死和饿死之间进行选择时,在孤寂地面对陌生而迫近的死神时,斯科特英勇地意识到他对国家、对人类的深厚情谊。他开始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写下一封封信,给妻子,给朋友,这些信虽然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但却是说给全人类听的、是写给那个时代的。

斯科特在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的精神和忍耐的力量。”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

8个月过后,一只探险队找到了他们的遗体,那些书信、文件,包括影像资料被发现并带回,英雄们的事迹奇迹般地复活了。

这场极地的竞争中,阿蒙森赢了,但是斯科特临死保留的书信和资料却让全世界大为感动,英国的极地探险得到了所有国家的认可,阿蒙森和挪威取得的第一就这样被忽略了,以至于后来人们大多认为斯科特才是探索极地的第一人。

偶然的成功和轻易的胜利只能点燃人的虚荣之心,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一个人虽然在不可战胜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生命的覆灭而升华。斯科特以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无所畏惧的勇气,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人类精神最伟大的时刻之一,这是永远照耀我们的时刻之一。

该篇章讲述的是作曲家亨德尔战胜了病魔,重新站了起来。在他穷途末路时,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

一天午后,音乐大师亨德尔因为盛怒而导致中风,以致于右半身瘫痪,连医生都对他束手无策。但是亨德尔并没有沉沦,他僵硬的身躯中蕴藏着不可思议的力量:他的意志力和生命力。这些力量并未被毁灭性的打击撼动,这位巨人没有认输,他还要活下去,他还要创作!

他每天坚持在滚烫的温泉中呆上九个小时,而不是医生说的三个小时,这种意志战胜了自然规律,创造了奇迹。在三周之后,他居然康复了,并且可以自如地演奏管风琴。于是他再次如痴如狂地投入到他的音乐生涯之中。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可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一次不小的玩笑。西班牙战争来临,民众每天在广场上振臂高呼,没有人来他的剧场。此时的亨德尔不仅负债累累,更可怕的是他的创作灵感也随之枯竭了,他变得绝望而空虚,又一次跌入了无边的低谷。

1740年的8月,亨德尔收到了诗人詹宁斯的剧本,第一句歌词“鼓起你的勇气!”就像是上苍的指引,召唤着绝望的作曲家,唤醒他沉睡的灵魂,他的创作灵感在瞬间爆发,激情像火焰一样,让他无法停住,就像一艘被暴风雨鼓起了风帆的船,一往直前。

整整三周,他不停地写着,就算手指火辣辣的发疼,他也在不停地写着,不知疲倦,只有他对音乐的虔诚。意志的奇迹再次从燃烧的灵魂中被创造出来,亨德尔完成了他最为伟大的作品《弥赛亚》,令人难以置信!

1742年的春天,《弥赛亚》在都柏林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他在伦敦创建的歌剧院破产,尽管债主们四处逼债,但亨德尔已真正地站了起来。在他写《耶弗他》时,他的眼睛瞎了。可他却用失明的双眼,就像贝多芬用失聪的双耳一样不断地创作着,不知疲倦、不可战胜地创作着。再也没有什么能让亨德尔屈服,再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位复活之人消沉!

1759年,74岁的亨德尔已经身患重病,但是他依旧站在了指挥台上,站在他忠实的信徒们中间,站在音乐家和歌唱家中间。虽然他什么也看不见,但当乐器的巨大声浪朝他袭来、当成千上万的欢呼声扑向他时,他疲惫的脸上绽放神采,充满光明。

选择命运,而不是让命运选择自己。上帝把前进的路途毁掉,我就用双脚自己走出一条新路!亨德尔这唯一的意志超越生,也超越死。当信念足够强大时,无论历经多少艰难困苦,不可能终将变为可能

在这三个故事中,我们都嗅到了一种不断探索、不断挑战的气息,一种无所畏惧、用热血和勇敢搭筑起的信念。假如没有冒险和斗争精神,假如没有那种追求生命的真谛和宇宙奥秘的执着,假如没有一拼到底的意志,就没有一次次壮丽的历史瞬间和伟大的史诗,也没有我们迄今为止所拥有的一切进步。

当菲尔德在众人唾骂下为电缆奔波,当斯科特在向南极进发,当亨德尔中风瘫倒在床.....他们都不知道命运下一幕是什么,是死亡还是荣耀?

历史的荣耀只属于那些敢于用失败和生命做赌注的人。即使他们暂时失败,身后凄惨,但比起那些从未踏出一步的、从未有过坚定信念的人,他们的人生要精彩得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历史,创造历史。

一切伟大的行动最重要的,不是策划,不是计算,不是反复权衡,而是相信自己的信念,继而行动!那些勇于冒险、不畏惧失败的人都不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不可测度的上天,管他以后,我要在这一秒钟选择自己的命运!

正如茨威格所说:“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才是魔鬼般意志的真正标志。”

无论是听到、读到还是看到

我们面向雪松全体员工公开征集投稿

请选择您认为值得推荐的、

符合雪松文化价值观的文章、书籍、电影等

并附上200字左右的推荐语

通过松信发送至联系人“雪松品牌

精选内容将刊登于《松语》和官微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胡髭 黝黑 鬈发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粗糙 尴尬 犀利 锃亮 甲胄 无可置疑
粲然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
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
一般指马、猪等畜类颈上的长毛。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黝黑(yǒu hēi):形容人的皮肤黑。
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侏儒(zhū rú):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苦难,不好处理.
鹤立鸡群(hè):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jīn):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颔首低尾(hàn):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广袤无垠(mào yín):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掌舵为“袤”。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他出生在俄国的土地上,他的家族有暄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并不因他的贵族身份而骄傲,反而受此困扰并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不合理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生活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茨威格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他善于从心理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特别擅长塑造女性形象,刻画女性心理。大文豪高尔基读过茨威格的代表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曾赞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本书收录了作者的数篇代表作,是读者了解这位中篇小说大师的最佳选择。
  斯蒂芬·茨威格()
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代表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被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译序
被遗忘的梦
灼人的秘密
热带癫狂症患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月光巷
恐惧
一颗心的沦亡
巧识新艺
情感的迷惘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旧书商门德尔
看不见的收藏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象棋的故事
作者年表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茨威格文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