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王二怕接妈戏词?

        曲剧《包公辞朝》中,宋王有一段比较长的唱段,哭老令公后,又前五朝、后五帝的哭了许多先人,被称为“四十八哭”。        让我们大家先来看唱词:

有谁似老令公令出山动容

来祭奠为略尽咱君臣之情

非是朕哭忠良难止悲痛——

非是朕哭忠良难止悲痛,

想古人忠义事倍觉伤情,

太祖爷下高平哭过高老鹞,

哭一声老令公阵前丧命,

大宋朝倒塌了万里长城,

有孤王在灵堂越哭越痛,

      “四十八哭”应该从“老令公两狼山为国丧命”开始,剔除中间寇准的一共五句唱词之外,刚刚好是四十八句,这样的话叫“四十八哭”才比较合情合理。

        通过这段戏词可以让我们了解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下面做一个简单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十八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在二十余岁时被文帝召为博士。这一年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当师傅的责任,三十三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正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爱国诗人屈原,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更在楚国的都城郢都,度过他的大半生。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忠告,反而听信一些馋佞之人的进言,将其逐出郢都。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同年农历五月初五写下《哀郢》诗篇,之后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秦国占领郢都后改为南郡。

        周文王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姬姓 ,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侯姬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周人谥西伯为文王。其次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

        伯邑考为文王姬昌之长子,在文王前去世,死因未载,一般认为能力不如其弟姬发。传说伯邑考因遭妲己诬陷,被纣王帝辛割去了四肢,万刃剁尸,做成肉饼后,妲己再送给他的父亲姬昌吃下。姬昌为免纣王怀疑自己卜筮之术的灵验,忍痛吃下了其长子伯邑考的尸骨作的肉饼,后来吐出,肉饼化作了小白兔。

        纣王,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能手格猛兽,单手托梁换柱。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并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之一。

        比干:子姓之后,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比干也是林氏的祖先。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也是他的丞相。比干对纣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统治不满,多次向他谏阻,纣王不听,比干最后只好以死相谏,巧托夏朝忠臣关龙逄的事相谏,奈何纣王刚復自用,不听劝谏,反而说:“我听说圣人都有颗七巧玲珑之心,我想看一看叔父你的七巧玲珑心是怎样长的”,被剜心而亡,死后葬在新乡卫辉。当然,这里面也夹杂着一些传说。

        龙逄,原名关龙逄, 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 “死谏开先第一人,千秋从此解批鳞,空言盛世能旌善,坯土何曾表直臣。” 这是民国诗人初元方写的《关龙逄墓》,这首诗是纪念关龙逄的。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俞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俞伯牙抚琴的民间故事。

      《列子》原文如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俞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管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

          鲍卿即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颍上(今属安徽)人。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管仲相齐时,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

          马陵道,大名县境内分布着6个马陵村、6个封固村及冢北村、大寨村、小寨村、前营村、后营村、山岳村,还有2个北峰村。据史志辞书记载,这一带是两千多年前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的古战场,这些村落名称及风俗皆与孙膑庞涓及马陵之战有关。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不传(一说原名宾),是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县人。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厚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刖刑即砍去双脚),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

        庞涓,战国时时期,魏国人。在魏国任大将。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 ěr),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

重耳当上了晋国国君,他将他的属下都赏赐了。唯独没有介子推,但介子推是一位君子,他也就没有去计较了。事后晋文公想起来了,就想赏赐介子推。但介子推并不想要那些功名利禄,就带着他的母亲躲到绵山去了。后来晋文公跑到绵山去想请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一些嫉妒介子推的人便给晋文公出主意,让晋文公放火烧山,只从三面烧,留出一面给介子推逃出来。晋文公答应了,但那些人却四面烧,将介子推和他母亲活活烧死了。晋文公知道后非常悲痛。就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不准开灯、煮饭,只能吃冷的。由此便有了寒食节,后来介子推死的那棵大柳树(当时介子推是抱着那棵柳树烧死的),却没有被烧死,所以晋文公将这棵柳树叫做清明柳。

          西羌积石山,有一贤士,姓左,双名伯桃,勒亡父母,勉力攻书,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年近四旬,因中国诸侯互相吞并,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未尝仕。

        后闻得楚元王慕仁好义,遍求贤土,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径奔楚国而来。迤俪来到雍地,时值隆冬,风雨交作。

          有一篇《西江月》词,单道冬天雨景: 习习悲风割面,蒙蒙细雨侵衣。催冰酿雪逞寒威,不比他时和气。 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还微。天涯游子尽思归,路上行人应悔。 左伯桃冒雨荡风,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看看天色昏黄,走向村间,欲觅一宵宿处。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灯光,径奔那个去处。见矮矮篱笆,围着一间草屋,乃推开篱障,轻叩柴门。中有一人,启户而出。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礼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双名伯桃。欲往楚国,不期中途遇雨。无觅旅邸之处。求借一宵,来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闻言,慌忙答礼,邀入屋内。伯桃视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

        伯桃已知亦是儒人,便欲下拜。那人云:“且未可讲礼,容取火烘干衣服,却当会话。”当夜烧竹为火,伯桃烘衣。那人炊办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

          伯桃乃问姓名。其人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幼亡父母,独居于此。平生酷爱读书,农业尽废。今幸遇贤土远来,但恨家寒,乏物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阴雨之中,得蒙遮蔽,事兼一饮一食,感佩何忘!”当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话胸中学问,终夕不寐。 比及天晓,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尽其所有相持,结为昆仲。伯桃年长角哀五岁,角哀拜伯桃为兄。

        一日,雨止道干。伯桃曰:“贤弟有王位之才,抱经纶之志,不图竹帛,甘老林泉,深为可惜。”角哀曰:“非不欲仕,亲未得其便耳。”伯桃曰:“今楚王虚心求士,贤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愿从兄长之命。”遂收拾些路费粮米,弃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进。

          行不两日,又值阴雨,羁身旅店中,盘赉罄尽,止有行粮一包,二人轮换负之,冒雨而走。其雨末止,风又大作,变为一天大雪,怎见得?你看: 风添雪冷,雪趁风威。纷纷柳絮狂飘,片片鹅毛乱葬。团空搅阵,不分南北 西东;遮地漫天,变尽青黄赤黑。探梅诗窖多清趣,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人行过歧阳,道经粱山路,问及樵夫,旨说:“从此去百余里,并无人烟,尽是荒山旷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伯桃与角哀曰:“贤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生育命。既然到此,只顾前进,休生退悔。”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单薄,寒风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紧,山中仿佛盈尺。伯桃受冻不过,曰:“我思此去百余里,绝无人家;行粮不敷,衣单食缺。若一人独往,可到楚国;二人惧去,纵然不冻死,亦必饿死于途中,与草木同朽,何益之有?我将身上衣服脱与贤弟穿了,贤弟可独赘此粮,于途强挣而去。我委的行不动了,宁可死于此地。持贤弟见了楚王,必当重用,那时却来葬我未迟。”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虽非一父母所生,义气过于骨肉。”我安忍独去而求进身耶?”遂不许,扶伯桃而行。行不十里,伯桃曰:“风雪越紧,如何去得?且于道旁寻个歇处。见一株枯桑,颇可避雪,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热些枯技,以御寒气。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来,只见伯桃脱得赤条条地,浑身衣服,都做一堆放着。角哀大惊,曰:“吾兄何为如此?”伯桃曰:“吾寻思无计,贤弟勿自误了,速穿此衣服,负粮前去,我只在此守死。”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处,安可分离?”伯桃曰:“若旨饿死,白骨谁理?”角哀曰:“若如此,弟情愿解衣与兄穿了,兄可费粮去,弟宁死于此”伯桃曰:“我乎生多病,贤弟少壮,比我甚强;更兼胸中之学,我所不及。若见楚君,必登显宦。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滞,可宣速往。”角哀曰:“令兄饿死桑中,弟独取功名,此大不义之人也,我不为之。”伯桃曰:“我自离积石山,至弟家中,一见如故。知弟胸次不见,以此劝弟求进。不幸风雨所阻,此吾天命当尽。若使弟亦亡于此,乃吾之罪也。”言讫,欲跳前溪觅死。角哀抱住痛哭,将衣拥护,再扶至桑中。伯桃把衣服推开。角哀再欲上前劝解时,但见伯桃神色己变,四肢撅冷,一不能言,以手挥令去。          角哀寻思:“我若久恋,亦冻死矣,死后准葬吾兄?”乃于雪中 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阴力相助。但得微名,必当厚葬。”伯桃点头半答,角哀取了衣粮,带泣而去。伯桃死于桑中。

          后人有诗赞云: 寒来雪一尺,人去途千里。 长途苦雪寒,何况囊无米? 并粮一人生,同行两人死; 两死诚何益?一生尚有恃。 贤哉左伯桃!陨命成人美。 角哀捱着寒冷,半饥半饱,来到楚国,于旅郧中歇定。次日入城,问人曰:“楚君招贤,何由而进?”人曰:“宫门外设一宾馆,令上大夫裴仲接纳天下之士。”角哀径投宾馆前来,正值上大夫下车。角哀乃向前而揖,裴仲见角哀衣虽蓝缕,器宇不见,慌忙答礼,问曰:“贤士何来?”角哀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雍州人也。闻上国招贤,特来归投。”裴仲邀人宾馆,具酒食以进,宿于馆中。次日,裴仲到馆中探望,将胸中疑义盘问角哀,试他学问如何。角哀百问百答,谈论如流。裴仲大喜,入奏元王,王即时召见,问富国强兵之道。角哀首陈十策,旨切当世之急务。元王大喜!设御宴以持之,拜为中大夫,赐黄金百两,彩段百匹。

        角哀再拜流涕,元王大惊而问曰:“卿痛哭者何也?”角哀将左伯桃脱衣并粮之事,一一奏知。元王闻其言,为之感伤。诸大臣旨为痛惜。元王曰:“卿欲如何?”角哀曰:“臣乞告假,到彼处安葬伯桃己毕,却回来事大王。”元王遂赠己死伯桃为中大夫,厚赐葬资,仍差人蹋随角哀车骑同去。

角哀辞了元王,径奔粱山地面,寻旧日枯桑之处。果见伯桃死尸尚在,颜貌如生前一般。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唤集乡中父老,卜地于浦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齐抱,风水甚好。遂以香汤林浴伯桃之尸,穿戴大夫衣冠;置内棺外椁,安葬起坟;四周筑墙栽树;离坟一十步建享堂;塑伯桃仪容;立华表,柱上建牌额;墙侧盖瓦屋,令人看守。造毕,设祭于享堂,哭泣甚切。乡老从人,无不下泪。祭罢,各自散去。

        角哀是夜明灯燃烛而坐,感叹不己。忽然一阵阴风飒飒,烛灭复明。角哀视之,见一人于灯影中,或进或退,隐隐有哭声。角哀叱曰:“何人也?辄敢夤夜而人!”其人不言。角哀起而视 之,乃伯桃也。角哀大惊问曰:“兄阴灵不远,今来见弟,必有事故。”相桃曰:“感贤弟记忆,初登仕路,奏请葬吾,更赠重爵,并棺椁衣衾之美,凡事十全。但坟地与荆轲墓相连近,此人在世时,为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渐离以其尸葬于此处。神极威猛。每夜仗剑来骂吾曰:‘汝是冻死饿杀之人,安敢建坟居吾上肩,夺吾风水?若不迁移他处,吾发墓取尸,掷之野外!’有此危难,特告贤弟。望改葬于他处,以免此祸。”角哀再欲问之,风起忽然不见。

          角哀在享堂中,一梦一觉,尽记其事。 天明,再唤乡老,问:“此处有坟相近否?”乡老曰:“松阴中有荆轲墓,墓前有庙。”角哀曰:“此人昔刺秦王,不中被杀,缘何有坟于此?”乡老曰:“高渐离乃此间人,知荆轲被害,弃尸野外,乃盗其尸,葬于此地。每每显灵。士人建庙于此,四时享祭,以求福利。”

角哀闻言,透信梦中之事。引从者径奔荆轲庙,指其神而骂曰:“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毒养,名姬重宝,尽汝受用。不思良策以副重托,人秦行事,丧身误国。却来此处惊惑乡民,而求祭把!吾兄左伯桃,当代名懦,仁义廉洁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当毁其庙,而发其冢,永绝汝之根本!”骂讫,却来伯桃墓前祝曰:“如荆轲今夜再来,兄当报我。”归到享堂,是夜秉烛以持。果见伯桃哽咽而来,告曰:“感贤弟如此,亲荆轲从人极多,旨土人所献。贤弟可柬草为人,以彩为衣,手执器械,焚于墓前。吾得其助,使荆轲不能侵害。”言罢不见。角哀连夜使人束草为人,以彩为衣,各执刀枪器械,建数十于墓侧,以火焚之。祝曰:“如其无事,亦望回报。” 归到享堂,是夜闻风雨之声,如人战敌。角哀出户观之,见伯桃奔走而来,言曰:“弟所焚之人,不得其用。荆轲又有高渐离相助,不久吾尸必出墓矣。望贤弟早与迁移他处殡葬,兔受此祸。”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凌吾兄!弟当力助以战之。伯桃曰:“弟,阳人也,我皆阴鬼:阳人虽有勇烈,尘世相隔,焉能战阴鬼也?虽茎草之人,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强魂。”角哀曰:“兄且去,弟来日自有区处。次日,角哀再到荆轲庙中大骂,打毁神像。方欲取火焚庙,只见乡老数人,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触犯之,恐赂祸于百姓。”须舆之间,土人聚集,都来求告。角哀拗他不过,只得罢之。

回到享堂,修一道表章,上谢楚王,言:“昔日伯并粮与臣,因此得活,以遇圣主。重蒙厚爵,乎生足矣,容臣后世尽心图报。”词意甚切。表付从人,然后到伯桃墓侧,大哭一场。与从者曰:“吾兄被荆轲强魂所逼,去往无门,吾所不忍。欲焚庙掘坟,又恐拂土人之意。宁死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战此强魂。汝等可将吾尸葬于此墓上右,生死共处,以报吾兄并粮之义。回奏楚君,万乞听纳臣言,永保山河社稷。”言讫,掣取佩剑,自则而死。从者急救不及,速具衣棺殡殓,理于伯桃墓侧。

          是夜二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喊杀之声,闻数十里。清晓视之,荆轲墓上,震烈如发,白骨散于墓前。墓边松相,和根拔起。庙中忽然起火,烧做白地。乡老大惊,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展拜。

          从者回楚国,将此事上奏元王。元王感其义重,差官往墓前建庙,加封上大夫,赦赐庙额曰“忠义之词”,就立碑以记其事,至今香火不断。

民间流传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厚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郭嘉身为谋士,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与程昱、刘晔、董昭、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壮志未踌,实为可惜。

        典韦,陈留已吾(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已吾城村)人,世称“古之恶来”。在京剧中被画为黄脸。三国时曹魏猛将。擅使大双戟为人壮猛任侠。

曹操讨吕布于濮阳时,典韦奋力勇战,杀退吕布,为曹操所异。音其人忠诚谨重自此引典韦为近侍,迁为都尉置之于左右,后曹操战宛城时,张绣先降而复反急迫曹操本营;典韦守着大门,殊死恶斗,杀敌甚众(200余人),最终因寡不敌众战死。

          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后,东吴将校对诸葛亮深为怨恨。诸葛亮到柴桑吊祭,深为孙、刘两家不能合力拒曹遗憾。东吴部将本欲杀之,但被他的悲伤所动。诸葛力劝庞统投奔刘备,然后安然回到荆州。周瑜子追赶,被张飞吓退。

          落凤坡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乡 庞统祠旁约2公里处,是当年庞统战死沙场的地方。

        庞统(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官拜军师中郎将。才智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击中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庞统墓坡,现有庞统祠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三国时期,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一向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不遵守诸葛亮的将令,在军队安营时犯了兵家大忌,驻扎的地方并无水源,地势也无险可守。他的部队很快被司马懿消灭掉了,街亭失守,亏得有赵云相救,马谡才得以逃脱,与王平回营请罪。诸葛亮虽然非常喜欢马谡的才能,但因与马谡事先立有军令状:街亭失守,斩无赦。因街亭失守使得蜀军的处境十分危险,为严明军纪,诸葛亮下决心挥泪将马谡斩首,以示惩戒。 并因己用人失当,上表自贬。

张飞,身高八尺,专用兵器:丈八蛇矛,认识刘备关羽之前,以屠宰猪羊为生,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在长坂坡当阳桥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是五虎上将之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夺回荆州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同年六月,张飞被部将范强(《三国演义》中误写作范疆之所以会写错是因为强的异体字写作彊,彊与疆很像)、张达刺杀。

关羽(160?—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并州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市)人,汉族。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三国志》中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曾任蜀汉政权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为关公。历代朝廷褒封,被封为:关圣帝君崇为武圣。

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国君王。三顾茅庐始的诸葛亮辅佐。公元二零八年与孙权将周瑜等大胜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益州。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公元二一九年七月自立为汉中王。公元二二一年,时曹丕已于去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位,时蜀中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于是于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年号章武,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公元二二三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后人尊称称刘备为先主。

黄忠(?-220年),字汉升,荆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本为东汉末年群雄刘表麾下,后成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历任中郎将、讨虏将军、征西将军,官至后将军,死后谥为刚侯。能开三石之弓,他的箭术,是三国里独一无二的,不但百发百中,箭无虚发,更是历史上有名的老将。在老年时期表现活跃,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常常独当一面,与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齐名。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卓越的政治家,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早年袁术闻其名,请为东城长,鲁肃看袁术定不能成就霸业,便经周瑜的推荐,成为孙权的参谋,很早就为孙权谋划了成就帝业的战略计划,深受孙权器重。赤壁战前鲁肃在联合刘备、劝说孙权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在之后协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战后,鲁肃从大局考虑,又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继续巩固孙刘联盟。周瑜去世后,鲁肃接任他的位置,负责处理荆州事务。

        西蜀(405年 - 413年),有时亦称后蜀,十六国时期由汉人谯纵建立的政权,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为范围。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本为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法正深受刘备信任,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由此也可见法正地位之高,甚至盖过了关羽、张飞、庞统等人。

张松,刘璋的部下,益州别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然而很有才干;他认为刘璋暗弱,在他手下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经常叹息。赤壁之战前夕,张松奉命出使结交曹操,不被礼遇,因此怀恨曹操,劝刘璋改为结交刘备。进而,张松与好友法正一同密谋出卖刘璋,将益州献给刘备,劝说刘璋迎接刘备入蜀。后来,刘备假意离开益州,张松写信劝阻,被兄长张肃发现并告发,被杀。

孙尚香自回吴后,未能还蜀,讹闻刘备死于伐吴兵败之役,痛不欲生,乃入宫辞别其母,赴江边望西哭奠,祭罢投江而死。

          五丈原位于宝鸡岐山县境内,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北伐时,丞相诸葛亮以杨仪长史绥军将军。诸葛亮数次出军,杨仪常为其规画分部,筹度粮谷,处事极捷。因此一应军戎节度,皆由杨仪取办。街亭之战中,参军马谡不听号令,诸葛亮料其必败,正欲使杨仪替其回,可惜已经不及。镇北将军魏延勇猛过人,但性格矜高,当时军中众人皆避而下之,唯独杨仪肯不假借于魏延,魏延因此忿怒,二人势如水火。不久诸葛亮病卒,杨仪等部领全师还朝,又诛魏延。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后主刘禅亦嘉奖其功。然而杨仪自以年宦先于蒋琬,才能亦过于蒋琬,如今位在其下,深深不忿,口发怨言,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后主大怒,将欲斩之,蒋琬以其有功谏止,于是后主废杨仪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因不胜羞惭而自杀。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刘谌,刘禅之子,被封为北地王。刘禅向魏将邓艾投降时,刘谌坚决反对,请求守城决一死战,不被听从。刘禅送出玉玺投降的当天,刘谌来到昭烈庙,先杀死妻子和儿女,而后自杀。

        魏元帝即曹奂(246-302),本名璜,字景明,曹操之孙,曹宇之子。三国时曹魏最后一代皇帝,公元260年至265年在位。他从260年继位到265年禅位于司马炎,此后被废为陈留王,谥号为元帝。

尉迟敬德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兵器:单鞭,丈八长矛。座驾:踏雪乌涯马。传说其面如黑炭。尉迟恭与秦琼为中国两位传统门神。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任泾州道行军总管等职。晚年信方术,杜门不出。薛礼(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得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

薛仁贵一生的经历,早年是凭借自己的勇猛而成名,薛仁贵一生作战40年,仅败一次,其余全部胜利,一生没有犯过一次军事指挥上的战略错误,而且纂写的《周易新本古意》为世界上第一部辨证法理论的军事著作,可见其军事才能的出色。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他打败过铁勒等诸多外族侵略,是我国的对外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不该忘记的战神。

历史上并无薛刚此人,演绎出来的,薛仁贵之孙名为薛嵩为人豪迈,以臂力骑射闻名。投安禄山叛军,累战有功,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后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不是座右铭的来历呀)。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薛猛-薛刚之兄,薛丁山为奸臣张台所害,全家抄斩长子薛猛成了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为人性格坚强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

太祖爷下高平哭过高老鹞

          赵匡胤在燕京取回刘化王人头后,郭威见其有勇有谋,复命其取高行周之人头,方赦其罪。赵父宏殷与行周乃故交,修书与高,命匡胤携书到高平关去借人头。老鹞夜观星象,知己寿将终,求匡胤将两个妹妹许婚高子怀德、怀亮, 将婚书压于 桌腿之下自刎。赵取人头回京复命,郭威被高之人头吓死,柴荣方登基称帝。

北宋时期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即帝位,改国号宋。赵匡胤宠爱韩妃韩素梅,花天酒地,沉湎于后宫。其盟弟北平王郑恩极力劝谏。韩素梅之兄韩龙受封后游街夸示荣耀,郑恩怒打之,韩逃入宫,赵匡胤酒醉桃花宫,听信小人谗言,误斩郑恩。郑恩的妻子陶三春闻讯大怒,率兵围住皇宫,要杀昏君为丈夫报仇。不可开交之际,大臣高怀德上前说情,高怀德闯宫怒斩韩龙,登城调解,赵匡胤无奈只得脱下黄袍,陶三春当众将黄袍斩为两截以泄心头之恨。 赵许为郑追荐,陶始忍悲退兵。

宋太宗赵炅,本名赵匡义,后因避讳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赵廷美大八岁,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岁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后梁龙德二年(992)生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正定县)、洛阳。

赵普性格沉稳又城府,虽然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美人能与他相比。淳化三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是年七月赵普走完了生命历程终年七十一岁。宋太宗派员治丧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号忠献。

          山西代州火山王杨衮,金刀令公杨继业,原为北汉将军,后投宋营,征战中勇猛无敌,虽无文才但很有武略,被辽营称为杨无敌。两郎山头撞李陵碑。历史上杨业确有其名也被收入到中国历代名将谱中。他是在宋军指挥错误的前提下,被辽所俘,辽国爱惜他,劝其投降,三天不食辽粟饿死。

张飞曹操关羽包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脸在戏曲角色中

为什么戏曲舞台上的包公总是黑脸?

包公的原名叫包拯,因为他性格刚烈、正直,做官廉洁,办事公道,不循私情,肯替百姓申张正义,因此很受老百姓的爱戴。于是,老百姓就给了他一个尊称:包公。

包拯生于999年,是宋朝人。包拯青年时代读书很勤奋,他博览了许多史书。在读书、思考的过程中,包拯逐渐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一定要为天下的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包拯29岁考中了进士,随即就被任命为一个小县的县令。由于包拯很有才干,而且做事果断干练,尤其是审理案件时有智有谋,因此深得人们的称赞和朝廷的赏识。这样,包拯的官就越做越大了

有一年,包拯被调到广东的端州做官,在任期满要离开端州的时候,老百姓想:“包大人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如今他离开了,我们大家应该给他送点礼物,以表示我们的感激之情。”于是,大家一致同意,给包拯送一块最好的端砚。

可别小瞧这端砚,它不仅是端州的著名特产,而且是敬献皇帝的贡品,普通人根本没资格享用。好些朝廷的大官,为了得到一方端砚,都不惜花费大价钱呢!

大家知道,包拯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为了让包拯收下端砚,人们就将砚台偷偷放在了包拯乘坐的小船上。船开不久,包拯就发现了端砚。显然,送回去要耽误行程,可收下砚台,就开了一个收受礼品的坏头,今后要想保持清廉,就不容易了。想到此,包拯拿起砚台,将它扔进了滚滚的江水中。

包拯拒受礼品的事传开后,老百姓都赞道:“包大人的确是一个好官啊。”而那些想贿赂包拯的人,也明白了:靠送礼收买包拯,根本行不通!包公替百姓办了许多事,百姓们都很爱戴他。据说包公的脸很黑,所以那些不喜欢他的人都管他叫包黑子。可老百姓却说:黑脸的包公才是真正的清官。人们敬爱包公,因此包公的故事就被搬上了戏剧舞台。自然而然,人们就将包公的脸画成黑色的了。而黑脸,也成了戏剧中刚直人物的特定脸谱。

在戏曲中,关羽.包公.雷公.赵公明脸谱的是什么颜色

主意表示赤胆忠心。卧蚕眉、丹凤眼,表示有儒将风度,长三美髯表示威严。 

关羽既是人们心中的神化人物,他是五虎上将之首,在舞台上有着(骨重神寒)的气概。《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写是,身高八尺,面如重枣,丹风眼、卧蚕眉、五绺长髯。

关羽的脸谱自徽班进京后不断博采各地方剧种之长,在不断改革丰富中不断自我完善,在京剧形成的过程中,脸谱也在继承徽汉、昆戈、梆脸谱的基础上,由早期古朴简约的样式逐渐成熟日趋复杂细致。清初由于戏班上演关羽的戏不多,其脸谱可能仍沿徽汉班的旧规勾画。

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这一脸谱为戏剧中的包拯专用。

包公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他是集中体现秉公执法、一身正气的精神力量。他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

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他是集中体现秉公执法、一身正气的精神力量,他被后人演义成无所不能的超人,直至今日,他依然是民间最具号召力的代表公平与正义之化身,他的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雷震中诞倚古墓,面如桃蕊,眼有光华。文王喜纳之为第一百子。学艺中南山,七载后返救西伯候。后与哪吒等七人以肉身位列仙班。

雷震子同学决不是不近女色的柳下惠。在《封神演义》的最后两出里,姜子牙找了雷震子去斩首妲己的时候,雷同学也是被迷得七荤八素的,最后惹努姜子牙换下雷震子

仿侯喜瑞谱式,赵公明脸谱其额头、脸膛画“铜钱”图案,以表示他是人间福禄的财神爷。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相传为武财神。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并没有封赵公明为财神,只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玄坛真君,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

关羽的脸谱是红色:关羽,红整脸,脸谱为揉红脸,表示忠勇,“红脸忠勇”说法即由关羽脸谱而来。勾丹凤眼,双眼俊秀,有儒将风度。

包公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这一脸谱为戏剧中的包拯专用。

下图为《泗州城》中的赵公明脸谱,仿侯喜瑞谱式

具体知识您可以参考中国脸谱网

包拯性格正直,为官清廉,为什么戏曲舞台的包公总是黑脸?

包拯性格正直,为官清廉,只是他的外表特点就是黑,而且额头上还有一个上月牙一样的痣

包拯性格正直,为官清廉,所以在戏台上包公永远是黑色的脸,是因为黑色代表了正直

《包公辞朝》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经典剧目之一,1952年,由李圪塔口述,曲剧老艺人蓝辑吾和其子蓝文祥演出。1979年,王占柱、蓝文样整理。 此剧1979年至1982年,先后由河南电台、河南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录音录相播放。包公的主要唱段由中国唱片社灌片发行。《包公辞朝》主要以黑脸,老生应工。包拯唱的“十二月农事”,独具风采。

为得,为得秋收和冬藏啊~

大闹啊,大闹元宵喜欲狂啊~

跑马灯,滴滴溜溜是转的忙

唱的是,三战吕布刘关张

万岁呀,强似你万岁坐昭阳啊~

万岁呀,胜似你笙歌在宫墙

吃粽子,饮雄黄,我的万岁呀,

杂草刺芥,杂草刺芥它似奸党

万岁呀,强似万岁你的龙凤床啊

还有那,还有那大豆红高粱

大麦小麦,大麦小麦都又种上

臣辞万岁回故乡,我不伴君王

大闹啊,大闹元宵喜欲狂

走马灯,滴滴溜溜是转的忙

唱的是,三战吕布刘关张

万岁呀,强似万岁你坐昭阳

万岁呀,胜似你笙歌在宫墙

吃粽子,饮雄黄,我的万岁呀,

杂草刺芥,杂草刺芥它似奸党

万岁呀,强似万岁你的龙凤床啊

还有那,还有那大豆红高粱

大麦小麦,大麦小麦都又种上

臣辞万岁回故乡,我不伴君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曲剧劝人曲戏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