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满族特产和节日的节日名称是什么

  中国少数民族满族在礼仪上是最讲究的,对于在满族的人们心里,尊老敬上是礼仪中的一个中心,而且对于承诺上也是有着守信的意思,对此满族礼仪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满族的礼仪文化方面有哪些

  “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

  满族人非常“重客守信”。

  满族人好宾客,信朋友,重感情。入关后的满族仍沿此习。家里来了宾客,必设炕桌,置酒款待。宴客的菜肴均是双数,饮酒必以大盅,尽欢而止。满族人守信用,答应朋友的事情,一定会千方百计去做。

  山区里的满族人家,难得有客人来到,更为好客。主人外出或下地干活,房门也不锁,路人或来客可随意入门、喝水、吃饭,只是临走时将门前箱内木棍指向自己去的方向即可,这个放木棍的小箱叫“客铭箱”。

  入关后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举行“千叟宴”,身体力行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满族人无论是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

  平日,同居的晚辈人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在屋中,要长辈先坐。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里。

  路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长辈先走。吃饭时,要长辈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食毕,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够离席。过去满族是“父子不同席”,现已改变。

  媳妇对公、婆礼节最多,也最恭谨。如每天要早起做饭,还要装烟、打洗漱用水、问安等。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与公婆同席。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常见的礼节是请安、打千。过去小辈对长辈,三天一请安,五天得打千。请安为小礼,垂手站立,鞠躬唱喏:“请某某安。”打千为大礼,其形式男女有别。男人见到长辈,先哈腰,左腿前伸并弯屈,右腿曳后;左手扶膝,右手下垂,与此同时唱喏:“请某某安。”女的头微低,双手贴腹相交,膝下蹲,同时唱喏:“请某某安”。《红楼梦》第八回有描写家人见宝玉时请安、打千的情景,它这样写道:“一见了宝玉,赶来都垂手站立。独有一个卖办名唤钱华,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请安。”满族请安有“定省”,即少辈对高龄长辈固定每天“请早安”、“请晚安”,这又称“晨昏定省”。

  抱腰接面礼是满族表示最亲密的大礼,一般用于至亲相见。其形式是,右手抱腰,左手抚背,交颈贴面。此俗自后金时就兴,“亲旧相见者,必抱腰接面,虽男妇间亦然”。至亲相见也有行“顶头礼”的,这一般常见于老两口之间,老头出远门回来,老太太迎上前,用脑袋顶着老头胸脯,老头轻轻地抚摸一下老太太的脖子,或拍拍后脑勺就行了。

  满族“俗尚齿,不序贵贱”。平日见到长辈,不分贫富尊卑,皆尊称“马法”(满语,意为爷爷)。路途上遇见长辈,“必鞠躬垂手”而问“赛音”(满语,意为“好”),待长辈走过去后,少辈才可行动。少辈到长辈家,“虽宾必隅坐”。长者到少辈家,少者必打千请安。妇女席炕做活见到长者进屋,则“跪膝而坐,以右手指加于眉端”,连续三下;如果是平辈不跪,则只抚眉端三下,表示敬意。推荐阅读:门巴族民俗文化

  满族风俗习惯节日礼仪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受汉族影响,形成为满族的传统节日。古称十二月为“除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除日”,其晚称“除夕”或“除夜”。一月称“元月”或“正月”。元月的第一天称“元旦”、“元日”或“正旦”、“正朝”、“新正”等。除夕为前一年的最后一夜,元旦为新一年的最初一天,送旧迎新,俗称“过年”。“年”是满族人最重视的盛大节日。普天同庆,举家欢乐。

年前满族家家都要杀猪,俗称“杀年猪”。年猪多是在“腊八”之后杀,故民谚云:“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为祝贺吉祥,年前家家要贴春联、窗花、挂旗和“福”字。春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字数多少无定,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内容吉祥,多贴在门上。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横披在上。

为供佛、祭祖,家家在年前要制好糕饵、米儿酒等供品。在腊月三十下午,请下香碟,拈香礼佛、祭祖,元旦清晨再祭。礼佛、祭祖是过年的大事。

除夕,在礼佛祭祖之后,幼辈要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受而不答。受拜之后,要给幼辈“压岁”荷包。平辈辞岁则同叩。之后,接“财神”,大放鞭炮。在院内撒满芝麻秸,人们来回走踩,俗称“踩岁”。取“步步登高”之意。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包饺子时要把一枚铜钱暗放在饺子中,满族认为谁吃到了,就会“终年顺利”。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上扎松枝,高悬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息。

元旦之日要起早拜年,叩头、互道吉祥,又称“贺岁”。贺岁最迟不能过午,否则被视为不恭。黑龙江地区的满族在元旦有“添财”之俗:“元旦担水抱柴,扣门户。问之,答曰:‘送财!’(送柴)则人之,而置其水、其柴釜灶中,大喊曰:‘添财!添财!’”满族人民希望通过吉祥的语言和仪式,预祝新的一年中财源滚滚。

俗称“元宵节”,满族的传统节日。欢庆元宵节要大放彩灯,故俗又称为“灯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节日当天晚上,满族家家户户悬灯,人人以观灯为乐。上元节除了张灯、舞灯、赏灯等主要的活动外,还演出各种民间歌舞、百戏技艺等等,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满族的传统节日。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有“走百病”的习俗。

相信很多用户对于满足都比较好奇。很多用户不清楚满足和汉族有什么区别。还有就是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另外满族的八大碗十分的出名。很多用户不知道满族八大碗都有什么菜。下面小编就来介绍满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满族和汉族的区别以及八大碗。感兴趣的用户们来了解一下吧!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满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很多用户比较好奇这个问题。下面小编就来介绍这个问题。

族许多节日受到汉族人影响,在今天也过一些汉文化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就是正月十五日,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并影响汉族,今天汉族也将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

走百病是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就是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农历八月二十六是满族的绝粮日。“绝粮日”的习俗来自清朝太祖皇帝参加的一场战争。那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苦,以至于有*军队的粮食都断绝了,太祖和军士们只得以树皮充饥。附近一个噶珊(村寨)的百姓得之太祖的军队绝粮的消息,将小村里的所有的各种存粮打扫出来,送到战场。太祖命将各种粮食焖成杂米饭,有大米、小米、高粱米、黄米、黄豆、黑豆、豌豆……。由于战场上没有碗筷,就用山野的野苏子叶包着吃。这*正好是农历的八月二十六日。此后每年的这*,人们不仅要注意穿戴得简朴,而且“以莴苣叶裹饭而食”,食用的时候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用以警示人们不可忘记先祖*的艰难。这里的莴苣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生菜。随着时间的推移,打饭包逐渐成为民间人们所喜爱的一道美食。

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满族称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分“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旗人,注意这里是按大小排序的。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和汉族有什么区别呢?满族和汉族的区别在哪里呢?很多用户不清楚这个问题。下面小编就来介绍满族和汉族的区别。感兴趣的用户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现在看汉族和满族的长相,是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存在的,可能南方和北方之间会有一些差异存在。生活在南方的满族人会相对温柔一些,眼睛会比较的小,没有什么折痕。北方的则是体型的更加的大,面部也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从生活习俗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明显的区别。现今的人总是用历史上满族的生活风俗来和今天的满族进行比较,说什么满族以前是有辫子的,而今天没有了,满族以前的服饰和今天的不一样,饮食习惯也和清朝不同了,所以满族被“汉化”了。认为似乎只要是和历史上的不同就是被“汉化”了。殊不知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看待一个民族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

我们看到今天的汉族和以前的汉族也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说今天的汉族穿的是西服夹克,而没有穿原来的长衫,发饰也没有恢复到满族入关以前的样子,饮食上和以前更是有了很大的不同,象很受汉族大众欢迎的“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我们能说汉族失去了自己的特点而已经被“西化”了吗?*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汉族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已。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到了满族这里就变成了“失掉自我”了呢?退一步讲,两个民族的逐渐渗透,确切说是从满洲族入关开始的,那时候,满洲人是统治者,是他们改变了汉人。

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满族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和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满语属于满-通古斯语系。

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不过不同的是,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本身的哈拉(姓氏)更改而成的,如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多改姓金,在东北的满族多改姓赵。需要说明的是,满族在更改汉姓的时候,是根据一定的规律的,而不是随意更改的。

满族八大碗都有什么菜呢?满族八大碗分别是什么呢?很多用户不清楚这个问题。下面小编就来介绍满族八大碗都有什么菜的问题。不清楚的用户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满族八大碗,是满族特有菜种。它由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御府椿鱼、阿玛尊肉等八种菜组成。

清朝乾隆期间,正值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其中以“满汉全席”称雄饮食业,满汉全席分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满族八大碗为满汉全席之一下八珍,满族地方风味也应运而生,吉林境内专业性饮食店铺日益增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满族八大碗深受民间欢迎。

《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则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请,八大碗在当时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其中“阿玛尊肉”俗称努尔哈赤金肉*为代表性,此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流传下来的。《满族简史》记载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后建“堂子”,立竿祭天凡用兵及大事必祭。《竹叶亭杂记》载,祭用必选择其毛纯黑无一杂色者其牲即于神前割之、烹之。

答案不满意?问问下面的专业人士

  • 已有84位业主点评过该公司

  • 已有88位业主点评过该公司

  • 已有58位业主点评过该公司

已有1400位业主点评过该公司

已有459位业主点评过该公司

已有278位业主点评过该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族特产和节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