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于6月27日至30日召开。大会开幕式上,蔡奇同志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

本次大会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市人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连日来,我校广大师生热切关注大会,认真学习报告内容,领悟大会精神,并结合个人学习、工作实际,展开热烈讨论。

公安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李治

抓实“双一流”建设 努力为平安北京建设培养

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安铁军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大会总结了过去五年北京发展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明确了未来五年北京建设发展的奋斗目标。五年来,作为身处首都北京的高校教师,我们切身感受到首都北京发展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对首都北京擘画的未来五年美好蓝图充满憧憬和向往。五年来,我们深深感受到首都北京取得的历史性深刻变化和巨大成就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关心关怀。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公安管理学院的党政干部必须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首都北京的奋斗经验。一是要深刻领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8次对北京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会议精神,深刻把握好学校党组织关系转隶北京的重要意义和学校发展建设的战略目标,严格对标“三严一看齐”准军事化建设标准,抓实公安管理学院“双一流”建设,努力为平安北京建设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安铁军。三是要利用学校地处首都北京的地理优势,主动融入首都北京发展建设,在首都北京深化校城融合、支持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等方面,用好首都北京的丰富资源,更好地促进公安管理学院发展建设。四是要充分认识维护首都北京安全稳定,就是守护党中央的安全。要有效发挥公安管理学院公安智库优势,主动服务好首都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尤其是平安北京建设,要用好首都北京“紧密对接在京高校,做好精准服务”政策,在服务首都北京安全稳定方面下足功夫。

侦查学院党委书记  杨勇

着力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启了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北京篇章的新征程,蔡奇书记关于紧密对接在京高校和科研院所、做好精准服务的部署要求,令我印象深刻、倍感振奋。作为部属行业院校,我们要对接党代会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好主责主业,不断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积极凝练学科专业方向,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提档升级;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科研团队建设,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产出一批服务于首都安全稳定的科研成果;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加强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积极开展有关培训课程研发,为首都民警培训提供智力支持;要切实加强师生队伍管理监督,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涉外警务学院党委书记  赵伏

着力锻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公安铁军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会议鲜明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首都北京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作为公安院校教师,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忠实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立足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和公安事业及公安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三全育人”质量,构建具有警校特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以德育铸魂、以智育固本、以体育强魄、以美育润心、以劳育明德,切实承担起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公安工作所需的一流人才的神圣使命。

推进实施党建“五大工程”

全面服务保障首都发展大局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员代会为新时代首都高等教育擘画了新蓝图、指明了新方向。公安大学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必须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治警治校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政治建校、从严治校”办学方针,以推进实施学校党建“五大工程”任务为根本抓手,以迎接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标准检查为重要契机,切实凝聚全校师生员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与信念,大力弘扬“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优良作风,全面融入和服务保障首都建设发展大局,切实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推动学校党建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杨磊

奋进正当时 实干谱新篇

2022年6月27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大会全面回顾和总结了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实践体会,科学分析了新征程上首都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今后五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举措,开启了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篇章。作为一名公安大学的网信工作者,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的示范引领者,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积极践行者,认真学习贯彻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工作中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手段,统筹信息化资源,创新业务模式,以“5G+智慧教育”和IPv6两个国家级试点项目为抓手,推进校园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为加快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采购和招标管理中心主任 王航宇

推动高效、透明、数字化采购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成绩、系统阐述今后五年工作目标要求、科学谋划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部署,为首都高校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在公安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奋进路上,采购工作作为后勤保障的关键环节,发挥着立交桥的作用。一是要对标首都建设,正确理解学校建设发展需求,合规、高效的把控采购需求;二是要借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利用市场竞争,透明采购、阳光采购;三是以数字政府建设标准,构建电子招投标平台,实现数据流推进并监督发展建设。公安大学身处首都核心,要将助力学校发展建设提升到助力首都发展的高度,融入和保障首都发展建设大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大胜利召开。

后勤管理处处长  赵磊

为立德树人、育警铸剑提供坚实的服务保障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学校后勤服务保障部门要立足本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必须始终把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心用情做好餐饮、交通、住宿等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着力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 

二是深刻理解服务保障工作的育人功能。保洁人员辛勤劳动,门卫保安坚守岗位,宿管人员认真检查,食堂师傅精心准备美味可口的饭菜,交通科为学生出行、转诊就医提供交通保障,每一份默默付出都是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倾听师生意见,善于换位思考,努力破解师生反映强烈的保障热点问题,切实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

公安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淼焱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首都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蔡奇书记的报告催人奋进,全面总结了北京市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也为未来五年明确了发展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警察及首都高校教师,更要强化“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意识,自觉践行“红墙意识”,常学常新、常思常悟,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代会报告的精神实质、精髓要义,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工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始终以奋进赶考的姿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笃定前行,在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纪检监察督察办公室副主任  王深

以“钉钉子”精神强化作风建设

以自我革命精神做实廉政建设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提出了今后五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举措,为未来五年发展画出了施工图,列明了时间表,发出了动员令。

作为公安院校的纪律部队,一要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公安姓党、公大姓党”政治属性,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二要明确目标任务,提升履职能力,优化监督模式,增强监督效果,精准推进监督检查工作。三要坚持标本兼治,开展好审查调查,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四要坚持紧跟形势、科学规划,树立系统观念,遵守标准规范,有效提升纪检工作科技含量。

做为一名纪检干部,要聚焦监督主责、强化责任担当,树牢“一盘棋”意识,推动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协同联动,促进各类监督融会贯通,不断提升监督整体效能。要捍卫职责使命,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钉钉子”精神强化作风建设,以自我革命精神做实廉政建设,用更加奋发的工作状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深化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

推动公安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地处首都的“双一流”公安院校,要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突出公安特色,深度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推动公安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围绕国家安全战略、大数据战略和公安工作最新发展形势,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专业,做强特殊招录专业,开办微专业,积极探索各种实验班,努力培养公安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急需人才。二是要持续推进课程内涵建设。统筹设计本研阶段教学环节,构建本研贯通的阶梯式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紧密结合新时代公安工作需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特点,更新课程内容,鼓励创建新课,优化课程选课方式、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切实推动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三是要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全方位升级改造实验室,建立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和公安机关优质资源,完善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和评价标准,构建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实战能力。

保卫处副处长  江素斌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坚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我校肩负培育公安英才的重任,在加快平安校园建设、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上要勇当先锋、争做表率。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看北京高校的安全稳定更要从政治上看。始终把维护校园政治安全摆在首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是更新发展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校园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六位一体”的平安校园管理服务中心。

三是狠抓工作落实。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和矛盾隐患排查,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主动将校园安全稳定融入首都发展建设的新格局。

校医院直属支部副书记  房红英

全校疫情防控和医疗保障全过程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北京市取得的成就,确定了今后五年的新目标、新任务,是指导北京市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和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一名高校医护人员,我们要学深悟透报告精神,增强责任意识,主动履职尽责,把党代会精神融入到全校疫情防控和医疗保障全过程。工作中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师生健康服务。面对新冠疫情,校医院党支部带领全体员工临危不惧,勇往直前,成立核酸采样先锋队,完成了封闭管理期间的核酸采样任务,赢得了师生的高度赞誉。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党代会的精神为指引,勇创佳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治安学院副教授 李春勇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所作的报告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细致。现就自己重点关注的部分谈一下体会:

一、北京与首都的关系如何定位。读懂这篇报告的关键在于厘清“北京”与“首都”的关系。诚如报告中所言,“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最大市情就在于是‘首都’”。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建设和管理好首都,做到“首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尤其是今后五年,首都北京与党和国家的使命更加紧密相连,尤其随着我国在世界舞台位置的变化,在京举办主场外交、重大活动更加频繁,首都功能作用愈发凸显。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的一名研究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二、“首善之区”的治理底色是法治。报告的第八部分“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令人鼓舞。北京市在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进程中,坚持急用先行、突出首都特色,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法治是新时代中国的治理底色,更是“首善之区”北京进行社会治理的底色。报告要求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要求,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和责任体系,进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全力建设法治中国的“首善之区”。

目标引领方向,使命唤起力量。学习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蓬勃的精神力量。

涉外警务学院学管干部  马晓东

为首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全文,《报告》中擘画了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蓝图,对于开创首都北京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作为一名在京高校的辅导员,因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责为首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骄傲。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信念、认真履职,扎实践行“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初心使命,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培养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新征程上努力前行,为新时代首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20级侦查学专业本科生 叶卓瑶

用奋斗和行动在北京发展的壮丽绘卷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的首都发展阶段,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创新发展,为这座千年古都注入新的活力;协调发展,带动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向前;绿色发展,让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身为这个城市中的一员,我们能明显看到首都功能优化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给这北京带来的发展变化,空气质量明显提高,交通情况显著改善,城市活力不断加强,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而身为城市中的青年,我们更要不断发挥青年的创新活力,把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同城市发展相结合,用奋斗和行动在北京发展的壮丽绘卷中书写青年篇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建设海洋强国,以及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Q1:和作用,谈谈为什么要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不仅孕育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自然循环,而且赐予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丰富资源、广阔空间。在21世纪,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将竞争的视野转向海洋,加快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开发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改变资源约束趋紧的局面。

建设海洋强国,还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的高度,从保护海洋空间安全出发,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高度关注海洋空间安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的新要求。保护海洋空间安全是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保障。各国维护海洋权益、拓展海洋空间的直接竞争愈演愈烈,围绕海洋资源争夺和岛礁主权、海域划界、航道安全的争端进一步加剧。我国的海洋空间安全保护、海洋权益维护面临十分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国需要树立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空间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Q2: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举措有哪些

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举措有以下几点:

1、以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海洋强国战略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海洋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国家海洋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多年来的良好增长态势,全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cn/n//c95286.html

Q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什么大国?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十八大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

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

国家海洋局将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岸带、海洋生态环境的水平。

国家海洋局将按照“五个用海”的要求积极推动海洋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刘赐贵表示:2012年,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系列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有力举措,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维护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洋强国

Q4:我国发展成为海洋强国应做好哪些方面

一是充分认清海洋的重要地位,从战略全局上关注海洋。海洋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拓展的主要领域。同时作为“蓝色国土”和战略新疆域,海洋是融入世界的大通道。如今,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和价值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多国家从战略全局上关注海洋,把海洋作为立国的根本大计。中国已经成为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大国,海洋是支撑这一格局的重要载体。二是树立大海洋思想,全力建设海洋强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海洋战略从萌芽到发展,呈现出“生存—发展—强大”的路线图。进入21世纪,中国的海洋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是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各种海洋挑战。向海则国兴,闭海则国弱。纵观历史,强国的兴衰变迁无不与海洋有关。

Q5: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何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

2012年11月8号提出的,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1、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

2、爱我蓝色国土,走和平发展道路。

3、爱我蓝色海洋,保护海洋环境。

4、安全发展,国泰民安。

5、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发展。

6、保卫海洋国土,保护海洋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7、保卫蓝色国土,维护海洋权益。

8、秉承科学航海,实现航运复兴。

9、充实海洋教育,牵手海峡两岸。

10、传承民族文化,弘扬郑和精神。

11、促进航海和海洋事业的发展。

12、促进友好合作,倡导和谐发展。

13、促进友好合作,和谐发展共赢。

14、发扬郑和精神,点亮民族之光。

15、发展船舶工业,振兴海洋经济。

16、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航海强国。

17、发展海洋科技,振兴海洋文化。

18、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

关于建设海洋强国和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立足江苏,服务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锚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特殊教育师范本科院校的目标,在探索中成长、在发展中跨越、在创新中前行。

从奋进中的筚路蓝缕、艰苦开拓到新时代的特色融通、创新开放,过去的十年,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从跨越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十年,也是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诸多方面破冰的十年。

擎旗强基:办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

作为“唯一”“特殊”的师范本科高校,学校承载着新时代办好中国特色特殊教育的光荣使命。

办好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关键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学校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各个环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为不断增强办学治校的政治领导力,学校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化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严格执行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等决策制度。

学校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的政治核心作用,编制“十三五”总体规划、“十四五”总体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等,使得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谋划、顶层设计和发展路径更加明晰。

学校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并建立常态长效机制。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学校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扎实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在2022年进行的巡视整改质效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

办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根基在于一座座坚强的战斗堡垒。

台上二级党组织书记讲做法、找不足、理思路,台下校领导“一对一”点评为什么抓党建?党建抓什么?如何抓党建?每到年底,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工作都会有这样一个场景。如今,“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助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校共识。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学校贯彻实施三级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计划,支持鼓励基层党组织“向下扎根、向上冒尖”。在基础条件保障方面,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达标率实现100%,“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配备达100%,专职组织员配备达100%。在打造党建品牌方面,开展“博爱先锋党支部”创建工程,推进“一院一品”党建特色项目,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被认定为江苏高校特色党支部,多个基层党组织获评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江苏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等荣誉。

学校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把抓党建工作的成效体现在引领发展、服务发展和推动发展上。

2015年4月28日,一个载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史册的重要日子。学校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由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兼及残疾人事业专门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高校。

在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学校顺利实施职能部门机构改革和教学单位设置调整,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牵头成立“全国大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共同体(联盟)”,建立残疾人事业培训学院,构建了特教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平台。随着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规模的提升,学校积极扩展办学空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229月,学校实现栖霞校区、江宁校区、浦口校区三校区联合办学,成为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学校入选“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首批“智慧校园”,“博爱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获批“江苏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培育基地”。

伴随着事业发展,学校教师队伍数量不断增加,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得到优化,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精神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涌现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江苏最美高校教师”“江苏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一批先进典型。

一步步探索,一条条举措,一个个成就,一项项荣誉,见证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十年来发展巨变,为“办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写下生动注脚。

特色融通: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特教人才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以迎接“三评估一认证”为契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引领,弘扬博爱文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师范教育底色更牢、特殊教育本色更足、融合教育亮色更显。

优化思政育人格局。育人之本,在于立德为先。学校构建思政大格局,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有效结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将疫情防控、奥运、“嫦娥”、防汛救灾等重大时代主题融入思政教育,让时代精神引领大学生前行。搭建“国旗下的微党课”“信仰公开课”等思政教育平台,打造“博爱社”“殊博汇”等系列育人品牌。特殊教育专业获首批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凸显博爱文化引领。“博爱文化”是南京特师文化的核心“特教情怀”是南京特师人的精神动力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比普通教师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学校建设蕴涵“博爱”元素的校园环境文化,开展齐唱《特教工作者之歌》、齐诵《博爱铭》、佩戴博爱徽章等特色活动,举办特教领域优秀教师、杰出校友事迹报告会、师德讲座等。在“博爱文化“特教情怀”的涵育下,学校培养的学生对残疾学生有爱心,对特殊教育事业特别热爱。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计划为平台,构建并实施以“专业标准”为共性基础,以“类型方向”为差异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范人才培养新体系。各二级学院依据自身教育教学特点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科融合、产教融合和康教融合,即特殊教育与其他师范类学科专业融合、康复与教育相融合、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融合。形成高校、政府、残联、行业(企业)四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专业课程体系支撑。学校实施“特教+”,固本办特教相关专业,成为特殊教育领域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的师范院校。实施“残疾人事业+”,聚焦办优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关专业,在国内率先开设儿童康复专业、残疾人事业管理专业、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成功申报教育部目录外残疾人事业相关专业2个。在学校22个专业中,特殊教育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12个专业为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3门课程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编有全国通用特教教材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发展高等融合教育。聋人大学生李昂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和“最佳感动人物奖”,盲人大学生周文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这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学校探索、发展高等融合教育的持续努力。作为全国6所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院校之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致力于让每一个进入高校就读的残疾学生真正实现“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学校积极构建“需要为本”型融合教育支持环境、搭建“全程全员”型融合教育资源支持平台、践行“一人一案”型残疾学生个别化计划、构建“精准靶向”型残疾学生就业模式,为中国高等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经验。

学校培养的学生“师德高、能力强、素质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遍布全国各地,耕耘在特教领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祥军,“全国三八红旗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曹艳,“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葛华钦,“全国模范教师”马善波等一大批优秀校友获得国家级表彰。3万多名毕业生常年坚守在特教一线,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了青春力量,也为学校赢得了“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美誉。

创新驱动:瞄准特殊教育前沿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高校是我国科学研究的桥头堡,肩负重任。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着眼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需求、新趋势,致力于特殊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不断推动科研创新实现新突破,做服务国家战略的先锋者。

教育学、公共管理2“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完成建设期任务,顺利通过验收,其中公共管理学科获评“优秀”等次。教育学、公共管理、中国语言文学、数学4个一级学科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校凝练特色科研方向,优化科研资源配置,立足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管理,建设了一批科研创新平台。陆续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盲文手语研究院”“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研究院”“江苏共享发展研究基地”,设立了全国唯一的“无障碍联合重点实验室”。

2019年起,学校连续3年牵头研制并发布《残疾人蓝皮书》,发布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研制发布《无障碍环境蓝皮书》。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共有38项科研成果获不同等次政府奖;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殊教育通史》子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残疾人口统计调查方法与应用研究》、一般项目《新中国特殊教育思想史研究》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

学校注重发挥辐射效应,提升行业学术影响力。先后主办、承办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论坛、第17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暨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展示应用推广活动、第六届海峡两岸特殊教育高端论坛、亚太地区自闭症及融合教育研究与实践国际会议、学科建设与特教史研究高层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在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勇担责任: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自觉担负大学的社会责任,致力于引领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改革实践,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江苏和全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质量提升,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

残疾人事业决策咨询。学校作为主要承担单位,研制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义务教育聋校课程标准》《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主研发布《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建设规范》地方标准。承担了“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项目指导工作。编写《聋校数学课程与教学》和《基础手语》等全国通用特殊教育教材,并有多项决策咨询类成果被中国社科院、中国残联等单位采纳。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教育部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以来,学校承担了示范性培训项目“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能力提升工程”,先后举办了21期培训,致力于提升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规划学校发展和改进学校管理的能力。作为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和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学校累计培训1万余名江苏特殊教育的校长和专家型教师。开展特殊教育精准服务西部计划,主动为新疆、甘肃等中西部15个省份举办115期培训班,培训特殊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逾万人。

盲文手语应用与推广。国家语委在学校设立“中国盲文手语推广服务中心”;学校被认定为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发起单位创建国内第一个地方手语词汇语料库和国内第一个手语语料库网站;为26个省份开展视障、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培训与测试;受教育部委托,起草《视障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办法》举办国家通用手语骨干培训9期;研制出国内第一套集国家通用盲文翻译与明盲文左右对照排版为一体、可供明盲人员共读的《中华经典读本(大字·盲文版)》;首创研发全媒体国家通用手语节目《手语普法》《妙手生“话”》两档,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和全网发布。

社会公益服务。学校打造校、院、班三级志愿服务网络,为社会提供残疾人群教育康复、盲文手语信息服务、就业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项目,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广大师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多形式开展支教、助残、助农等公益活动。疫情期间,遍布全国各地的南特人,踊跃加入当地抗疫志愿活动,用智慧和勇气彰显南特担当。学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称号,“暖阳融合教育乡村夏令营项目”成为全国志愿服务首批示范项目,“袋鼠妈妈绘本角”和“看不见的盒子”项目分别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和银奖。

开放办学:向世界发出中国特教声音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创办之初,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予以资助支持,成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最初印记。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建立健全外事工作制度,推进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与莫斯科州残疾儿童工作专家协会签署协议成立“中俄特殊教育联盟”,作为首批会员单位加入“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和“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

柔性引进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学校知名教授,入选江苏省第三批“外国专家工作室”,带动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团队建设水平的提升。特殊教育专业获批“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第二批立项资助项目。

与美国、法国等12个国家或地区的29所学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有效促成一批师生交流、学术合作研究、文化交流等项目教师赴美国、法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访学、任教、交流合作

学校顺利通过第三期江苏省外国留学生管理情况招生报备评估及指导专家组的考核,留学生工作稳步推进。与中国残联、省残联等政府机构及部门签署19项合作协议。与深圳无障碍环境促进会等校企签署12项合作协议。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

2022年9月16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第二次党代会顺利召开大会提出“一二三四五”中长期发展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以赶考姿态,切实扛起新时代大学的使命担当,心怀国之大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博爱塑魂根本特质,全力推动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全面实施“特色发展、融通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四大发展战略,全方位做好“办强特殊教育、办大康复教育、办特师范教育、办亮融合教育、办优残疾人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五大保障,以昂扬坚定的姿态、革故鼎新的勇气、骄人的成绩,朝着办好人民满意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大学奋进,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宋宁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