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朝皇帝身边的太监是什么职位分哪几种?

李莲英如何成为清朝第一大太监?

李莲英(年)原名为李进喜(莲英这个名字是后来慈禧太后给取的),咸丰五年(1855)年仅7岁的李莲英就已经是净身,咸丰七年(1857年),年仅9岁的他被郑亲王端华府送进了皇宫当上了太监。当时李莲英手上会一个梳头的技术,所以拖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当上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深受慈禧的宠爱。陪伴了慈禧太后近50年的时间,被封为清朝太监总管,也是清末最后权利的宦官人物,老佛爷的称号也是他第一个叫出来的。所以被称为清朝第一大太监。

自从李莲英派在钦安殿当差,佛前锦伞绛节,宝盖珠幢。

以及祭神用具,总是收拾得纤尘不染 , 慈禧喜欢他性灵心细,不久就调到内宫伺候御前起居了。

慈禧每天晨妆,专管梳头的太监叫沈二顺,在宫里时常装傻充愣 , 所以慈禧给他起个诨名叫他“傻老”,恩宠有加。可是沈二顺红了不久,忽然腿上闹流火,不能上殿当差了。

换了几个梳头太监,不是把发根松紧扎得不合适,就是独有一撮发根髭在外头。

有人怂恿李莲英试一试,李莲英是有心人,知道慈禧颈上的头发刚而且硬,很难顺溜。

于是事先准备好一小盒发胶,用小刷子三抿两抿就把慈禧后颈上那撮特别硬的头发,拢得服服帖帖。这一下立邀宸赏,不久升为首领,担任慈禧的梳头太监了。

李莲英不仪在梳头上下功夫,还在其他方面千方百计讨懿贵妃欢心。每天早晚两次,在梳头之后和卸妆之前的按摩,也使懿贵妃深感适意。因此,李莲英在懿贵妃的心目中渐渐成了一个贴心的太监。当时,懿贵妃为了笼络还是咸丰御前太监的安德海,就让李莲英限安德海学艺。这期间,李莲英的地位逐渐上升,同治四年,已被晋升为首领太监,并赐六品顶戴花翎,地位仅在安德海之下,成为慈禧跟前的宠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联系邮箱:

内务府:清代官署名,职官多达三千人,掌宫廷事务

  内务府,官署名,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无定员,由王公或满族大臣兼充,秩从二品,时改正二品。府内所属广储司掌银、皮、瓷、缎、衣、茶六库出纳,织造、织染局亦在其管辖之下。

会稽司掌本府出纳;掌仪司掌本府祭祀及太监品级;都虞司掌武职铨选;慎刑司掌本府刑名;营造司掌本府缮修;庆丰司掌牛羊牺牡;钱粮衙门掌皇庄租赋;内管领处掌应中宫差务;官房租库掌收房税;养心殿造办事处掌制造器作;中正殿各司员掌喇嘛唪经;武英殿修书处掌监刊书籍;雍和、宁寿二宫司员掌陈设汜埽及考查宫监勤惰;御书处掌镌摹御书;御茶膳房掌供饮食;御药房掌药物;牺牲所掌牧养黝牛;总理工程处掌行营工作。又府外所属上驷院掌宫廷所用马匹,武备院掌宫廷所用兵器、鞍辔、甲胄、被具等,奉宸苑掌有关园囿事务。内务府自成系统,与外廷职官无涉,所属机构达五十处以上,职官三千余人,上三旗包衣之政及宫禁事务,全由其主管。

  内务府是清代独有的机构,职官多达三千人,比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可以说是规模最大的机关。内务府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诸如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

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把持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内务府主要机构有“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

内务府为清朝的一个官署名称,是总管皇室宫禁大小事务的机构.

  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初为三品衙门,十三年(1735)升为正二品,由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内务府直属机构有7司3院。内部主要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七司,分别主管皇室财务、库贮 、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等事。另有上驷院管理御用马匹,武备院负责制造与收储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统称七司三院。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等30多个附属机构。此外负责管理太监、宫女及宫内一切事务的敬事房也隶属总管内务府大臣管辖。1911年后,废帝仍居宫内 ,为皇帝服务的内务府也得以保留,直至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为止。

内务府的起源是什么?是怎样逐渐演变过来的

  时期,改时期所建内务府为十三衙门,但帝继位后,将其裁撤,重设内务府。内务府衙门当时分“内务府堂”(简称“堂上”,又称“本府”)及所属“七司”、“二院”等,总机关称“总管内务府衙门”。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所属“七司”是:御用监,系为内务府掌管府藏及出纳总汇的机构;尚膳监,掌内务府所属武职官的铨选、任用及围猎、捕鱼之事,顺治十八年改为采捕衙门;钟鼓司,掌内廷礼乐并考核品级,顺治十三年改为礼仪监,顺治十七年又易名为礼仪院;内官监,管理内务府帑项出纳及庄园地亩之事,顺治十七年易名为宣徽院;惜薪司,掌宫廷缮修工程事务,顺治十八年易名为内工部;三旗牛羊群牧处,掌牛羊畜牧事务;尚方司,掌审拟上三旗的刑名案件,顺治十一年设,十二年改为尚方院。所属“二院”是:御马,掌掌“御用”马匹,顺治十八年易名为“阿敦衙门”(阿敦系满语,意为马群);鞍楼,是制备兵具、器械的机构,顺治十一年易名为兵仗局,顺治十八年又改为武备院。

宫中财政则主要来源于内务府所属皇庄的收益。当然,随着皇室对东北地区貂皮、人参的垄断,内务府还将宫中剩余的此类物品变价,以获取收益。此外,内务府还从事官房买卖与租赁等商业活动。但在内务府设立之初,其经费来源尚不充足。

广储司,设总办郎中、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内府库藏,领银、皮、瓷、缎、衣、茶六库。

都虞司,设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内务府武职官铨选及畋鱼之事。

掌礼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赞礼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笔帖式、书吏、掌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品级。

会计司,设郎中、员外郎、六主、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内务府出纳及庄园地亩之事。先用宫女、太监,亦由该司管理。

营造司,设员同掌仪司,掌宫廷修缮工程。

收来的完整的花梨木雕龙纹木箱内装9盒名贵药材御药房内务府库存

庆丰司,设员同掌仪司,掌牛羊畜牧之事。

慎邢司,设员同掌仪司,掌审谳上三旗刑狱案件。

上驷院,设兼管大臣、卿、堂主事、笔帖式、下分左右二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委署主事,掌御用马匹。

武备院,设兼管大臣、卿、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制造器械。

光绪大婚图内务府员外郎庆宽等作

  奉宸院,设总理大臣、卿、郎中、员外郎、主事、良署主事、苑丞、苑副、委署苑副、笔帖式、书吏,掌景山、三海、南苑等处的管理、修缮。天坛斋宫,亦由奉宸院管理。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热河行宫、汤泉(今昌平县东小汤山)行宫、盘山(今蓟县西北)行宫、黄新庄、(今良乡北)行宫,因与驻骅有关,俱归内务府委官管理。

此外,内务府还管辖有三大殿,管理慈宁宫、寿康宫处,御药房、寿药房,文渊阁,黄武殿修书处,御书处,养心殿造办处,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敬事房等。其中敬事房为管理宫内宦官的机构。

内务府的人都是太监吗?内务府的权力有多大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很多宫廷剧,里面就有内务府总管这个职务,他们安排陛下的生活起居,也打理后宫诸多事务,众多妃嫔们对内务府总管也是尊敬有礼,不敢得罪。

  但是,电视剧里大多数内务府总管都是,那么内务府的总管真的是太监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内务府总管都是太监的话,那么太监的职级也太高了。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绝大多数宦官的内心是阴暗的,他们可能已经没有了生理需求,那么他们的欲望就会转移,要么转移向权利地位,要么转移向金钱。

清代特供:内务府买鸡蛋,30两银子一个

人都是充满渴望,连我们正常的人都有各种渴望和诉求,更何况是有缺陷的太监呢?

(二)什么是内务府总管呢?什么又是内务府?内务府的权利又有多大?

  内务府总管为内务府主官,准确的说,内务府是特有的行政机构,主管官拜二品,深受皇上宠信,也是皇帝身边的绝对红人。内务府管宫内所有太监和宫女。

  内务府总管可是一个“肥差”,许多人都趋之若鹜的官位。

虽不可权倾朝野,但那朝野之上的人轻易也不敢得罪。

  初年,满清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设立了内务府。

光绪大婚图内务府员外郎庆宽等作

内务府的渊源来自满族社会的“包衣”制度,主要人员都是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

但凡皇家的衣食住行都由内务府统一安排承办。内部主要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七司,分别主管皇室财务、库贮、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租税、工程、刑罚、畜牧等。

另有上驷院管理御用马匹,武备院负责制造与收储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统称七司三院。此外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三旗参领处、掌关防处、三旗庄头处、御茶膳房、升平署、御药房、养心殿造办处、武英殿修书处、咸安宫官学等三十多个附属机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内务府可以管的事情有多宽。比如说你是皇族,不管是你吃的、住的、用的、穿的都和他们有关系,还有你的庭院修葺,奴仆安排,出行标准等等,都需他们统一筹划。用我们经常听到的话来说,皇帝陛下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那么单单是这些妃子,都足以让内务府肥的流油了,更何况他们还要打理整个“紫禁城”。

光绪大婚图内务府员外郎庆宽等作

  换了是谁当这个内务府主管,你就算之前是一位清廉的人,估计上任之后,也无法干净抽身。这么大的权利,而且又直属皇帝陛下管理,那些在背后想巴结你谋个油水的人多如牛毛,换作今天的话来说,你轻而易举就可以成就一个亿万富翁。

别人一辈子可能都努力达不到的高度,你只需要用笔一挥,然后在纸上画画点点,就可以帮助别人达到了。这可是那些尚书们不能比的,他们的权利可能比你还大,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全天下的土地和钱都是皇家的啊,那么也就是说,只要皇帝陛下一句话,全天下的钱你们内务府都可以用。

想想也真的是如此啊。细思极恐,也难怪必须要贵族子弟方可担任。

其实对于内务府主管这样的职务而言,已经完全没有必要讨论俸禄了,倒贴钱估计也有不少的人干。而且内务府的人还有一条捷径,那就是与妃嫔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许多妃嫔们和他们的私下关系甚笃,有的人为了谋上位,也会通过内务府再由内务府搭上后宫的线,顺藤摸瓜通过枕边风得到陛下信任。所以说内务府也有自己的圈子,他们的圈子可不仅在后宫,更有甚者涉猎朝堂之事。

(三)内务府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的权利呢?

皇帝每天的生活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随心所欲。

上午9点半到11点,是皇帝上朝理政、办理公务的时间。皇帝处理政务一般分为日常和特殊两种。像御门听政、宫中日常视事、接见外国使臣等,属于日常的政务;重要的典礼像登基大典、大朝会、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属于特殊的政务。

皇帝在用早膳时,太监会把请求召见的王公大臣们的牌子递上来,叫做“膳牌”,由皇帝决定饭后召见谁。饭后,皇帝开始批阅大臣奏章、召见大臣。召见时,皇帝要询问各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然后下发谕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非常有趣了。

内务府是在皇帝陛下接见大臣之前能够了解到皇帝的人。那么也就是说,内务府的人能够了解到皇帝陛下今天的心情,还有他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如果你没有内务府的关系,你一旦说错了话,有可能受宠就会变成失宠。

更有甚者,下朝之后,你若想见到皇帝,你还需等禀报,如果你和内务府的关系好,那么你见到的几率也会大的多,而且内务府的人也会提前告诉你皇帝陛下想不想接见你。不管你是谁,轻易都不敢得罪内务府的人。

内务府总管直接受皇帝陛下管理,多半都是受宠的人,平日里那些王公大臣们私下也会拉拢贿赂,虽说他没有实质性管控的权利,但是他们的人情可比天大。

  皇帝在办公和学习之余,也安排活动。清宫中的娱乐活动有琴棋书画、花鸟虫鱼、欣赏文物古玩、放风筝等等。由于每位皇帝的爱好不同,娱乐内容也不尽相同,最普遍的娱乐活动是看戏。

那么如果你有一项特殊才能,你又是内务府某人的亲戚,可以想象博得皇帝陛下一笑,你的赏赐可够你半辈子了。

(四)内务府还有一个最牛掰的地方,皇帝陛下也斗不过的贪腐部门

  皇帝是最为节约抠门的皇帝,对内务府经常训斥。

  比如道光皇帝要补龙袍,内务府的人说龙袍是大事,陛下补也要请全国最好的工匠来,以免闹了笑话。不仅如此,还要用最好的材料来补,这一来二去,和新龙袍的价格已经不相上下了,可想而知,内务府的人连皇帝陛下都敢如此,更何况是宫廷内的其他人。

  还有一次道光皇帝要吃“粉汤”,于是安排了御膳房。可是久久不见粉汤,内务府的人就来诉苦说:“陛下啊,你可是不知道,这宫廷不比外面,做粉汤的成本太高了,这几日还在筹措资金呢。”道光皇帝一听,龙颜大怒,这一碗粉汤才几个钱啊?可是内务府的人如实回答说需要五万两银子,加上原料,一年大约需六万两银子。

  道光皇帝说罢了,那你们就去前门大街那里朕以前吃的那个地方给我买点回来,找一个太监来回跑一趟便是。可是内务府的官员却回来禀报说前门并未见卖的人。这其中的缘故,不言而喻。一碗两个铜板,便宜实惠。可是内务府可以让前门一个卖粉汤的商贩和店铺都没有。

在这里列举这样一个小事情,大家可以想象内务府有多霸道蛮横。

(五)内务府出过有名的巨贪吗?

  别说,还真有。这个人连皇帝也办不了。此人叫庆宽。宫庭画师。本名赵小山,字筱珊,号松月居士、晚号尘外野叟,又号信叟。清代辽宁铁岭人。后入旗籍“正黄旗”。先曾在醇王府供职绘事,后进内务府,历任内务府员外郎、堂郎中、晋三院卿。

  庆宽此人有次得罪了全国最牛的一个人光绪皇帝。光绪想打四个镯子送给,问庆宽的四个样品多少钱啊,庆宽说四万两,光绪的私房钱可就刚好四万两,这不是要了他的命吗?而且这四万两还是他好不容易积攒的银子。但是慈禧又很喜欢,光绪硬着头皮只好照办。

庆宽这个人不仅贪污,而且气焰嚣张无比,在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更是包揽了所有事务,动了很多人的奶酪。有人为了动庆宽,就说庆宽是假太监,还私藏御座。随便一项罪名,都够庆宽死上十次了。

这遂了光绪心愿,成立了专案组,势必要抓庆宽,要查庆宽的罪证。可是一点证据也没有。光绪无奈,只好办理了他一个“违制”的罪名。这还是因为庆宽家门前立了一块“下马石”。

过一段时间,“江西盐法道”出缺,大家一致推举了庆宽,这样,庆宽又重出江湖,还升了官,扩了权利。内务府都这样,大家可以想象他们多牛。

内务府可以说是朝廷腐败的滋养地,正是因为这些人太过嚣张,打着皇帝陛下的旗号胡作非为,以致整个朝廷被蛀虫吸食,一点点走向灭亡。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在贪腐上,同样适用。

内务府为什么这么有钱?他们的钱是怎么来的

  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机构——内务府。正是内务府举办的“选秀”,才将魏璎珞等人选进宫来,在宫里上演让人眼花缭乱的宫斗大戏。从这种意义而言,内务府才是《延禧攻略》这部剧的起点。

  时期,偌大的紫禁城里,居住着、皇后以及庞大的妃嫔群体和皇族成员。他们的衣食住行,统统由内务府管理。因此,内务府实质上是皇宫的后勤保障部门。

内务府的规模令人咂舌,最多时有3000多人。就人数而言,是六部中人数最多的户部的10倍。内务府下设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慎刑司、庆丰司,另设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七司三院”。

  具体分工方面,广储司负责皇室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都虞司负责上三旗武职官员铨选任用、官兵俸饷考核及打猎、捕鱼等事宜。掌仪司负责内庭祭祀礼仪乐舞,兼稽品级、果园赋税。会计司负责庄地赋税。营造司负责宫廷缮修。慎刑司负责上三旗刑事民事案件。庆丰司负责牛羊畜牧事务。上驷院负责宫内所用马匹。武备院负责制造与收储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宜。

除了“七司三院”,内务府还下设三织造处、三旗参领处、掌关防处、三旗庄头处、御茶膳房、升平署、御药房等,并管辖敬事房。如你所知,敬事房是管理太监、宫女的机构,也是一个大部门。

  电视剧《王朝》开篇的故事就是黄河泛滥,朝廷下令赈灾,然而户部却叫穷,称能拨出的库银只有50万两银子,至少缺口200万两银子。最后,还是皇帝从内务府拿出两三百万两银子,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一是内务府与户部是两个独立运行的部门。二是内务府有钱。

内务府的收入来源有很多,比如黑龙江金矿、东北鹿茸人参、江宁织造、景德镇瓷器官窑、皇庄等。另外,内务府还把持着山海关、淮关、左翼关、右翼关、张家口、杀虎口,这些所收关税的盈余银两,全部进入了内务府的口袋。广州海关连正税都要解交到内务府。

  同时,每年户部都会划拨一定款项给内务府,作为“库储内府备用银两”。这一笔款项颇为巨大。《啸亭杂录》记载:“本府(内务府)进项不敷用时,檄取户部库银以为接济。中,上亲为裁定,汰去冗费若干,岁支用六十余万两。”这是说,乾隆中期,户部每年拨付内务府的款项达到了60多万两。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内务府来了一个理财高手和珅。和珅来之前,内务府入不敷出;和珅来了后,发明了一种“议罪银”,让银子像水一样流进内务府。内务府赚得盆满钵满。后来,乾隆皇帝六次到江南视察工作,没从户部支取银子,全从内务府开支,内务府还有盈余。

在许多影视剧里,内务府总管都是由太监担任。真是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清朝初期,为防止太监干政,朝廷立下严厉的规定,“太监不得越四品”。跟前的大红人安德海,最高品级也只是正四品。而你知道内务府总管的品级是多大吗?正二品!与八大总督是一个级别的。所以,太监绝无可能担任内务府总管。清朝大太监、安德海等都没做过内务府总管。

能够担任内务府总管职务的,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功臣后代、要么是皇帝特别信赖的人。在《延禧攻略》里相当抢眼的“高富帅”傅恒,就做过内务府总管。傅恒是什么来头?他是清朝开国功臣之后、乾隆皇帝皇后的亲弟弟。前面提到的和珅和大人,也是根正苗红,而且由于办事干练,得到乾隆皇帝的宠幸。

由于内务府的重要性,皇帝才会在内务府总管这个位置上安排自己信得过的人。正因为此,内务府总管在宫廷里绝对属于横着走的角色。王公大臣、后宫妃嫔见了内务府总管,都会尊敬有加,不敢轻易得罪。

除了内务府总管,其余内务府职官也都拥有不小的权力。

  时期,有一个叫庆宽的宫廷画师,工书善画,得到醇亲王的举荐,进入内务府,历任员外郎、堂郎中、三院卿。三院卿属正三品。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时,光绪皇帝想打4个金镯子送给慈禧太后,问庆宽要多少钱。庆宽回答共值4万两银子。

  打4个金镯子就要4万两银子?光绪皇帝被吓了一跳,“这不是要抄了我的家吗?”因为他刚好积攒了4万两银子的私房钱。光绪皇帝没有皇帝那么好糊弄,心里清楚肯定是被庆宽敲了一笔竹杠,便叫来吏部侍郎敬信,打算治庆宽的罪。

哪想敬信带人查来查去,硬是没有查出庆宽的罪证。最后,只好借口庆宽在家门口设置了下马石,“违制”了,将他革职。可没过多久,庆宽又被慈禧太后官复原职了。

堂堂皇帝都奈何不了一个正三品的内务府官员,遑论其他?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明朝与清朝权力结构的区别。明朝太监专政是皇帝平衡权力的需要,清朝权力结构天生带有满汉平衡,皇帝因此不需要太监专权去平衡文官集团。

明太宗朱元璋起身于草莽,从社会最低层一步一步登上皇位,这其中不乏有的英明叡智,但与他的一帮兄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群开国功臣中也乏有才能比朱元璋高的,很难说他们都没有非分之想,因此朱元璋有危急感,所以建国后就设立锦衣卫对开国功臣进行监视,就是为了巩固皇权。

这就象现在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合伙创办公司,最后公司成功了,我当了董事长,其他几个同学作股东,过后其他同学会不会想:“咱们一起创业,能力都差不多,为什么他当董事长,我当董事,我当董事长也不会比他干的差”。所以朱元璋为了防患于未然,后来大杀功臣。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成立六部,所有政事都由他亲自处理。但人的精力有限,一个国家的事务太多,皇帝一个人忙不过来,因此到明成祖朱棣时便找了几个秘书帮忙处理,这就是内阁的开始。同时由朱棣得位不正,而且太监在靖难战役中立了大功,所以朱棣为了监视大臣们建立了特务机构东厂,由太监执掌。

明仁宗朱高炽是靠文臣的帮助才保住太子之位的,所以他当上皇帝之后便重用“三杨”,加大内阁的力量。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内阁的作用和力量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文官集团。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继位,朝政由“三杨”把持,等到他十六岁亲政后就感到有点拿捏不住内阁,很多时候内阁不听他的,所以才重用他的老师太大监王振。

但这个时候明朝还有武官功勋集团与文官集抗衡。分水岭就是土木堡之变,当时京城中武官功勋人员全部随朱祁镇出征,结果50万人马全部覆灭,武官功勋集团也随之消失。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是于谦等文官领导和组织的,因此文官集团一下子坐大了。所以明代宗朱祁钰后来对于谦是相当的忌惮,所以才让石亨追了空子。

皇帝重用太监是平衡文官集团的需要

明承宋制实施重文轻武,武将没有地位,重大战争都是临时由文官带兵,太监监军。朱祁镇二次当皇帝后,明朝内阁制度已相当完善,文官集团势力在朝中已无人能撼动,皇帝为了不使自己权力被架空,只有利用太监掌握的特务机构去抗衡。

所以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是笨蛋,认识不到太监专权的危害,而且他们加强皇权的需要。只有嘉靖皇帝朱厚熜比较强势,能够打压住文官集团,才没有放太监出来专权。万历也不错,虽然与文官扯皮三十年不少朝,但权力始终没丢,也没放太监出来专权。魏忠贤是个别类,是因为木匠皇帝朱由校是个文盲,不理一点政事,所以才重用魏忠贤出来替自己行使权力,对付东林党。明朝虽然有大太监专权,但皇帝收放自如,说铲除就铲除了。

满清起步于后金,是努尔哈赤十三付凯甲打出来的。可努尔哈赤是建州女真首领的儿子,实际上是天潢贵胄,天然具有领导地位。但后金开始实施的是八大王议政,等于是权力分割。

满清入关后就开始存在满汉平衡问题,在清朝内阁中满人、汉人是对半分,在所有职务中往往是一满一汉,相互平衡。而且满人始终掌握着军权,对汉人是打压态势,因此虽然汉族文人士大夫较多,但始终不占优势,所以也就不需要太监力量来巩固皇权,也就没有太监专权。

再一个,清朝本身就吸取了明朝太监专权的教训,也没有特务机构,太监也基本上都是汉人,满人皇帝不会相信汉人太监的。清朝的中央集权制更完善,内阁成了办事机构,权力收归到军机处,皇帝全权主导军机处。

到太平天国之后,八旗军全面失去战斗力,湘军、淮军全面崛起,汉族官员才走向前台,但仍然只是为满清贵族办事的,权力仍然掌握在满清贵族手中。

在历代王朝中宦官专权最厉害的是东汉和唐朝中后期。东汉是皇帝利用宦官打击外戚,两者反复形成平衡,结果何进招董卓进京,平衡被打破,东汉亡。唐朝是安史之乱后朝廷不信任武将,开始让太监掌握神策军,结果太监权力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废立皇帝的地步。

明朝政治结构和历代最大不同点在于皇权和相权都集于皇帝一人,因为朱元璋担心子孙后代的继任者太弱而被相权欺压,在诛杀最后一任丞相胡惟庸后就废除了丞相一职,而且规定如果后世谁要提重设丞相一职就直接处死。

没有丞相,所有权利就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看似皇权稳固了,可问题是皇帝就是再能干一人也无法处理好全部事情,因此借鉴宋代殿阁制度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内阁制度。之前的政务处理流程是大臣写奏章给皇上,皇帝看后批复处理意见,有了内阁就可以帮皇帝看奏章,给出处理意见再到皇上哪里审批,皇上批准了就照此执行,皇上一下就轻松多了。

一开始皇上会写上同意,准奏这样的批文,后来就直接画圈,因为实在太无聊,就设立了执笔太监的职位,专门帮皇帝画圈,这样一来皇帝彻底解放了,又没有相权可以约束皇帝,直接就解放了天性,炼丹的,修道的,做木匠的,各种奇葩皇帝都出现了,而执笔太监的权利也就越来越大。

没有丞相,皇帝要怎么了解大臣和外面发生的事情呢?方法是广设卫厂,靠以太监为核心的东西厂这种特务机构来为皇帝收集信息,太监的力量得以深入到各处,而不仅仅只在皇宫里。

再加上明末文官大搞党争致使政令无法执行,武将拥兵自重不听调遣,皇帝不得已只能依赖太监来管理国家和监控军队,逐向地方和军队派出大量太监,负责监理地方和军队,使得太监所拥有的权利变得极大,而且与文官武将有所勾连。

虽然太监权势很大,但他们毕竟是依附于皇上,并不会对皇权产生威胁,今天皇上信任你,你就有权有势,明天失去了皇上的庇护,就一无所有,如丧家之犬。太监不可能独自存在,只不过是皇帝掌管国家的工具而已,如果文官体系给力,肯定不会如此大范围的使用宦官。

清朝的太监就是太监,服务皇上和宾妃们的饮食起居,没有像明代一样参加政治活动的机会,只是皇上随身使唤的奴才,政治地位极低。再加上清代皇帝都很勤勉,对于政务亲力亲为,不需要旁人辅助,太监发挥的空间自然就不大,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

用太监比较踏实,这些没有根的东西做事倒是卖力气,郑和就是一个啊,七次南洋。但是肉体上的缺憾容易导致精神上的质变,阉人乱政实有发生。但是有读者说得好,政治统治者其实乐于看到阉党乱政,正合他的心意,以乱治乱,趁机发难,拨乱反正这些权术正好发挥。因此说太监也是政治牺牲品。满清更强调专政,帝王一统,因此清朝太监只专宠不干政。

太监背后是皇帝。明朝皇帝通过太监集团来平衡文官集团的势力,维持动态的平衡,保证皇权权威。清朝体质不一样,在旗的都成了奴才,汉人比奴才地位还低,所有文官都只能听皇帝的,太监就不用出来蹦哒了,好好伺候皇帝就行了。

明清两朝权力机构不一样,明朝的太监有批红的权力,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实行内阁制,由于内阁权力过大,皇帝就培养一些太监来牵制。清朝看到明朝江山都快被太监玩没了,清朝肯定有警示。所以太监不可能像明朝那样有权力

明朝皇帝贪玩,玩啥的都有,很多还都玩出了极致。文官集团气焰也很嚣张,皇帝们很乐见太监和文官们斗着玩。关键更绝的是虽然有些太监权利大到只手遮天的地步,皇帝说弄他就弄他。

清朝就不一样了,首先是前期的几个皇帝都把君权发挥到了极致。第二条就是汉人的文官始终低旗人一等,有旗人压着自然也就不需要再找其他的人来制约了。

像东汉的那群皇帝们就属于玩砸了的,宦官和外戚之间的争斗皇帝没有能力左右,所以宦官或者外戚能够弑君或者让皇帝换人。

因为明朝宦官机构非常庞大,重要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明朝废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权力真空,这为明代宦官专权提供了空间,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了部分皇权。

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政治之一。宦官生理畸形,总要最大限度地攫取权力和财富,以取得心理平衡;宦官社会地位低下,宦官制度等级森严,在充满利害倾轧的环境中,宦官要卑屈以固宠,一旦得势,则以残害臣民作为补偿。

宦官缺乏儒学的熏陶,只知仗势求个人眼前之利,不顾国家长治久安;他们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擅权往往比官僚擅权为祸更烈。

因为作为入关的八旗,清朝皇帝拥有一个比太监还好用的团体为之服务,那就是内务府的上三旗包衣奴才。这群人作为家生奴才完全依附清帝,服务于皇帝,子子孙孙都是如此,完全为皇帝掌控,用起来得心应手,还不担心风评被害,立功还可入仕,如江宁织造曹玺。也可组织成军队守卫皇帝,即上三旗包衣骁骑营,出将入相大有人在。有这么好用的团体替皇帝掌握政局,要什么太监啊。

一、清朝吸取明朝灭亡的经验,祖制规定不允许太监干政。不允许太监读书认字,因此从制度上不会有太监专权的现象。

二、清王朝权利高度集中,所有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即使是后来慈禧当政也是牢牢掌握权利,没有太监专政的可能。

三、明朝有几个大太监专政,都是来自皇帝的支持才能保持高位,一旦皇帝病逝或皇帝不支持也面临倒台的命运。清朝皇帝不需要扶持太监分散自己的权利。

清朝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乾罡独断型帝王,任何国家大事皇帝一人决定,是中国皇权专制的顶峰。既然皇帝上台玩那太监还有必要出来么?门都没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皇帝身边的太监是什么职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