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的的人物?

黄帝不属于任何朝代,因为朝代的说法是从秦朝开始的。在我国的史学界当中,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都统称先秦时期。 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黄帝诞辰相传是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 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黄帝。 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黄帝炎帝前面的是什么朝代?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1]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1] (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黄帝诞辰相传是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黄帝集结在涿鹿上与蚩尤决战,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终于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4-5] 建都在涿鹿。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于是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6] 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

每个朝代分别是:哪个皇帝


1、秦始皇嬴政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这年,宦官嫪毐发动宫廷政变,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围剿长信侯嫪毒,并悬赏说:“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史记·秦始皇本纪》)。将把叛乱者一网打尽。 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吕不韦的相国职务,把朝政大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又听从李斯之议,继续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诱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方略,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秦王政十一年,乘赵攻燕之机,遣军由南北两路攻赵,夺占赵国大片地区。十三年,桓齮攻赵国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十四年,在攻平阳,取宜安,破赵军,杀赵将。桓齮定平阳﹑武城。十七年,派内史腾灭韩,俘韩王安。将韩国设为颍川郡。 十八年,用计离间赵国君臣,除去曾两次大败秦军的赵国良将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自立为王。 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二十一年又为秦军击败。至二十五年,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2、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 为巩固皇权,汉武帝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 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开辟丝路、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举措亦影响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为此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母王氏,汉景帝中子。[4-5] 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汉景帝后,汉景帝说:“此贵征也。”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 刘彻初名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三岁时,景帝抱于膝上,试问刘彻:“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 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彻”字表示充满智慧,达到圣德的要求。 3、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 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4、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别名朱重八、朱国瑞、朱洪武、洪武帝,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制度,恢复民族平等,统一中国,废丞相、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 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1398年,朱元璋驾崩,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紫金山孝陵。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里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 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5、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8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玄烨8岁丧父(存疑),10岁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多少位皇帝?分别都是什么皇帝,什么朝代?


中国历史上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宣布退位止: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为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尊帝者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主(单于、可汗、赞普)总数为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立国、称帝(王)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如安禄山)。约有60人。 1、秦朝 秦始皇帝嬴政、二世皇帝嬴胡亥、秦王嬴子婴。 2、西汉 太祖刘邦、孝惠皇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孝景皇帝刘启、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孝昭皇帝刘弗陵、汉废帝/昌邑王刘贺、中宗/孝宣皇帝刘询、(高宗)/孝元皇帝刘奭、(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孝哀皇帝刘欣、(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孺子婴刘婴(王莽摄政。刘婴未称帝,仅为傀儡皇太子)。 3、新朝:新皇帝王莽。 4、玄汉:更始帝刘玄。 5、赤眉汉:建世帝刘盆子。 6、赵汉:汉嗣帝王郎。 7、成家:成家公孙述。 8、东汉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炟、(穆宗)/孝和皇帝刘肇、孝殇皇帝刘隆、(恭宗)/孝安皇帝刘祜、前少帝北乡侯刘懿、(敬宗)/孝顺皇帝刘保、孝冲皇帝刘炳、孝质皇帝刘缵、(威宗)/孝桓皇帝刘志、孝灵皇帝刘宏、后少帝/弘农怀王刘辩、孝献(孝愍)皇帝刘协。 9、三国魏 高皇帝曹腾、太皇帝曹嵩、太祖武皇帝曹操、高祖/文皇帝曹丕(资治通鉴记载为世祖)、烈祖/明皇帝曹睿、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10、三国蜀 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刘备、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 11、三国吴 始祖武烈皇帝孙坚、太祖/大皇帝孙权、废皇帝/会稽王孙亮、太宗景皇帝孙休、末帝/乌程侯孙晧 12、西晋 高祖/宣皇帝司马懿、世宗/景皇帝司马师、太祖/文皇帝司马昭、世祖/武皇帝司马炎、孝惠皇帝司马衷、赵王司马伦(篡位)、孝怀皇帝司马炽、孝愍皇帝司马邺。 13、东晋 中宗/元皇帝司马睿、肃宗/明皇帝司马绍、显宗/成皇帝司马衍、康皇帝司马岳、孝宗/穆皇帝司马聃、哀皇帝司马丕、废帝/海西公司马奕、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烈宗/孝武皇帝司马曜、安皇帝司马德宗、恭皇帝司马德文。 14、前凉 恒王张重华、哀王张曜灵、威王张祚、冲王张玄靓、悼王张天锡。 15、后凉 太祖/懿武帝吕光、隐王吕绍、灵帝吕纂、末主吕隆。 16、南凉 烈祖/武王 秃发乌孤、康王 秃发利鹿孤、景王 秃发傉檀。 17、西凉:太祖/武昭王李暠 18、北凉 文王段业、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哀王沮渠牧犍。 19、前赵 高祖/光文帝刘渊、废帝刘和、烈宗/昭武帝刘聪、隐帝刘璨、襄宗刘曜。 20、后赵 高祖/明帝石勒、太祖/武帝石弘、正帝石虎、成帝石世、仁武帝石遵、兴武帝石鉴、末帝石袛。 21、前秦 高祖景明帝苻健、越厉王苻生、世祖/宣昭帝苻坚、哀平帝苻丕、太宗/高帝苻登、越厉王苻生。 22、后秦 太祖/武昭皇帝姚苌、高祖/文桓皇帝姚兴、末主姚泓。 23、西秦 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厉武王乞伏暮末。 24、前燕 高祖/武宣帝慕容皝、烈祖/景昭帝慕容隽、隐宗/幽帝慕容暐。 25、后燕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宝、开封公慕容详、赵王慕容麟、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高宗/昭文皇帝慕容熙、景宗/惠懿皇帝慕容云。 26、南燕 世宗/献武帝慕容德、太祖/穆帝慕容纳、文帝慕容超。 27、北燕 太祖/文成皇帝冯跋、昭成皇帝冯弘。 28、成汉 太宗/武帝李雄、哀帝李班、幽公李期、昭文帝李寿、归义侯李势。 29、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刘裕、少帝刘义符、太祖/文皇帝刘义隆、废帝刘劭(史称“元凶”)、世祖/孝武皇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太宗/明皇帝刘彧、后废帝刘昱、顺皇帝刘准。 30、南朝齐 太祖/高皇帝萧道成、世祖/武皇帝萧赜、前废帝/郁林王萧昭业、后废帝/海陵恭王萧昭文、高宗/明皇帝萧鸾、炀皇帝东昏侯萧宝卷、和皇帝萧宝融。 31、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萧衍、临贺王萧正德、太宗/简文皇帝萧纲、豫章王萧栋、武陵王萧纪、世祖/孝元皇帝萧绎、闵皇帝/贞阳侯萧渊明、敬皇帝萧方智、废帝萧庄。 32、西梁 中宗宣皇帝萧詧、世宗孝明皇帝萧岿、惠宗孝靖皇帝萧琮、萧铣。 33、南朝陈 高祖/武皇帝陈霸先、世祖/文皇帝陈蒨、废帝陈伯宗、高宗/孝宣皇帝陈顼、长城炀公/后主陈叔宝。 34、北朝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南安隐王拓跋余、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肃宗/孝明皇帝元诩、殇皇帝元姑娘(元诩之女)、幼主元钊、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废帝/长广王元晔、烈宗/节闵皇帝元恭 35、安定王元朗: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修。 36、北朝东魏 孝静皇帝元善见、北朝西魏、文皇帝元宝炬、废帝元钦、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37、北朝齐 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世宗/文襄皇帝高澄、显祖/文宣皇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皇帝高演、世祖/武成皇帝高湛、后主高纬、安德王高延宗、幼主高恒。 38、北朝周 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孝闵皇帝宇文觉、世宗/明皇帝宇文毓、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宣皇帝宇文赟、静皇帝宇文阐、隋朝、高祖/文皇帝杨坚、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杨广、恭皇帝杨侑、皇泰帝杨侗、秦王杨浩。 39、唐朝 高祖皇帝李渊、太宗皇帝李世民、高宗皇帝李治、则天顺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武曌/武则天(武周代唐)、中宗皇帝李显、殇皇帝李重茂、睿宗皇帝李旦、玄宗皇帝李隆基、肃宗皇帝李亨、代宗皇帝李豫、德宗皇帝李适、顺宗皇帝李诵、宪宗皇帝李纯、穆宗皇帝李恒、敬宗皇帝李湛、文宗皇帝李昂、武宗皇帝李炎、宣宗皇帝李忱、懿宗皇帝李漼、僖宗皇帝李儇、昭宗皇帝李晔、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哀帝李柷。 40、大齐: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黄巢。 41、五代后梁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废帝/郢王朱友圭、末帝朱友贞。 42、五代后唐 太祖武皇帝李克用、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李嗣源)、闵皇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 43、五代后晋: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出皇帝/少帝石重贵。 44、五代后汉: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暠(刘知远)、隐皇帝刘承佑。 45、五代后周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柴荣、恭皇帝柴宗训。 46、辽朝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亿(耶律阿保机)、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耶律阮、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贤、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绪、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耶律宗真、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恭宗 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47、北辽 宣宗 孝康皇帝耶律淳、、神宗(梁王)耶律雅里、英宗耶律术烈。 48、西辽 德宗耶律大石、感天皇后萧塔不烟、仁宗耶律夷列、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末帝耶律直鲁古、恭帝屈出律。 49、北宋 太祖皇帝赵匡胤、太宗皇帝赵炅(赵匡义、赵光义)、真宗皇帝赵恒、仁宗皇帝赵祯、英宗皇帝赵曙、神宗皇帝赵顼、哲宗皇帝赵煦、徽宗皇帝赵佶、钦宗皇帝赵桓。 50、南宋 高宗皇帝赵构、简宗赵旉、孝宗皇帝赵昚、光宗皇帝赵惇、宁宗皇帝赵扩、理宗皇帝赵昀、度宗皇帝赵禥、恭宗皇帝赵显、端宗皇帝赵、怀宗皇帝赵昺。 51、西夏 太祖帝李继迁、太宗皇帝李德明、景宗皇帝李元昊、毅宗皇帝李谅祚、惠宗皇帝李秉常、崇宗皇帝李乾顺、仁宗皇帝李仁孝、桓宗皇帝李纯佑、襄宗皇帝李安全、神宗皇帝李遵顼、献宗李德旺、末帝李睍。 52、大理 太祖段思平、文经帝段思英、圣慈文武帝段思良、至道广慈帝段思聪、应道帝段素顺、昭明帝段素英、宣肃帝段素廉、秉义帝段素隆、圣德帝段素真、天明帝段素兴、兴宗孝德帝段思廉、上德帝段廉义、广安帝杨义贞、上明帝段寿辉、保定帝段正明、大中帝高升泰、中宗文安帝段正淳、宪宗段正严、景宗段正兴、宣宗段智兴、享天帝段智廉、神宗段智祥、孝义帝段祥兴、天定贤王段兴智。 53、金朝 太祖皇帝完颜旻(完颜阿骨打)、太宗皇帝完颜晟、熙宗孝成帝完颜亶、废帝/海陵炀王完颜亮、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帝完颜雍、章宗 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仁孝帝完颜璟、卫绍王完颜允济、宣宗 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帝完颜珣、哀宗 敬天德运忠文靖武天圣烈孝庄皇帝完颜守绪、昭宗 定文匡武闵怀皇帝/末帝/后主完颜承麟。 54、元朝 烈祖 神元皇帝孛儿只斤·也速该、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睿宗监国仁圣景襄皇帝孛儿只斤·拖雷、太宗 英文皇帝孛儿只斤·窝阔台、定宗 简平皇帝孛儿只斤·贵由、宪宗 桓肃皇帝孛儿只斤·蒙哥、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完泽笃汗孛儿只斤·铁穆耳、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孛儿只斤·海山、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晋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兴宗 德孝皇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刺吉八、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孛儿只斤·和世琜、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昭宗 武承和孝皇帝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55、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惠宗皇帝朱允炆、成祖皇帝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皇帝朱祁钰、宪宗皇帝朱见深、孝宗皇帝朱祐樘、武宗皇帝朱厚照、世宗皇帝朱厚熜、穆宗皇帝朱载垕、神宗皇帝朱翊钧、光宗皇帝朱常洛。 56、清朝 太祖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世祖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圣祖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世宗皇帝爱新觉罗·胤禛、高宗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仁宗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宣宗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文宗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穆宗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德宗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废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在夏商之前,不是什么朝代的,所谓三皇五帝,皇帝就是他们的统称.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新郑、涿鹿两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看到一份资料说:隧人氏又被称为燧皇,他的王位传袭了8世。
神农氏娶莽水氏之女听暕为妻,生下临魁,在位80年。
临魁生子名承,在位60年。
承生子名明,在位49年。
明生子名宜,在位45年。
宜生子名来,在位48年。
来生子名里,在位43年。
里生节茎,节茎生克和戏,节茎、克和戏都没有作皇帝。
这时,帝位传到克的儿子榆罔手里。榆罔定都空桑,他为政残暴,法多害民,以致群臣心怀不满,诸侯皆有贰心。
大臣蚩尤,系炎帝后裔,姓姜氏,生性好兵喜战。他制造大弩和刀戟,企图兼并诸侯。
榆罔无力制止,命令退居少颢。
蚩尤越发狂暴,出师洋水,登临九淖,进攻未及离开空桑的榆罔。
榆罔不敌,退至涿鹿。轩辕氏乃调集各路诸侯的军队,与量尤在琢鹿之野交战。
蚩尤制造大雾,一时天昏地暗,诸侯之兵分不清东南西北,无法取胜。
轩辕用指南车为军队指示方向,于是在中冀生擒蚩尤,并把他杀死。因而把这个地方命名为绝辔之野。
炎帝榆罔仍然不改前非,轩辕修明政治,整顿军旅,然后与炎帝战石板泉之野,经三度交战,终于打败了炎帝。
诸侯一致推举轩辕取代神农氏为天子,他就是黄帝有熊氏。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了解历史的方法有: 1、联想比较记忆法: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2、规律记忆法:规律记忆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记忆法,它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之下,再找出个性,这样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帮助你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许多国家发生,但各国的背景有着共同之处,主要的规律就是本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严重地阻碍它的发展。 3、学会阅读:尤其是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方面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取得课堂上的主动权。在课堂上,要知道老师,讲的层次性,针对性的问题。是启发大家,什么内容需要详细的读,反复的思考。在做历史笔记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给历史名词概念人物,所做的补充,要做一个大概的了解,重点知识部分要重点记录。

历史与历史学有何区别与联系,请举例分析


1、定义不同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2、广义方面不同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 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3、史学沿革不同 历史:“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历史学: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著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随着封建民主制度发展,到晋朝不仅设立官方专业的著作省,也有了专门负责著作、修史的高级官员,同时允许民间修史。官史和私史并存,体现官方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史学观也逐渐形成。后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相对客观、准确的历史著作作为正史,代表官方史学。 历史与历史学的联系: 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学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自虞朝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拓展资料: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炎帝更是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五榖神农大帝。相传黄帝曾问道于道教三清之首元始天尊座下阐教十二金仙的广成子。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从此结束了三皇五帝时期的禅让制进入世袭制,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_百度百科

女娲、伏羲、轩辕、蚩尤、黄帝、炎帝、帝俊、太一、三清,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物吗?他们又是什么关系呢?


理论上女娲、伏羲、帝俊、太一、三清是一个时代的人。 盘古是开天大神,是始祖。盘古死了后,女娲诞生,造了人类。伏羲是人类中的智者,因窥天机,被点化成神。黄帝被女娲遣入凡间,领导人类。也是神。蚩尤是邪恶神的化身。 后黄帝和蚩尤大战,在险败时蚩尤手中神兵反噬。蚩尤被灭。女娲与伏羲是兄妹,女娲造人补天成圣,伏羲转世到人间成了人皇,就是黄帝。 蚩尤是巫族后人而巫族是由盘古的身体所化。伏羲完成了自己帮助人类学会生存的使命后返回天庭去了,而尧舜禹时候后来各个不同事情的人皇。 扩展资料: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中国古代流传或经史典籍中记载的神化了的人物,诸如盘古、伏羲、女娲、西王母、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嫦娥等神话形象栩栩如生,其美德和行迹在民间被广为传颂。 但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中也有另一类妖兽式的人物,当然是残害百姓。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人物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轩辕皇帝是古时哪个时代的皇帝?

  轩辕黄帝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黄帝诞辰相传是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远古时代的皇帝跟秦始皇有什么区别不是说最早的皇帝是秦始皇吗,怎么远古又有一个皇帝?

  远古时代的是黄帝不是皇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另说活动于泗水流域(黄河下游),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面,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 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或者今山东泰山周围)。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 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史学界日趋支持另一种说法,炎帝同黄帝一样是一种帝位,而炎帝一系世代居住在黄河下游,后期神农氏部落执掌炎帝之位,而黄帝族部落,公孙姓,兴起于泰山西侧,而此时的神农氏部落已经无力征讨号令天下,黄帝开始征讨诸侯,积蓄实力,在阪泉也即逐鹿(泰山周围)与炎帝神农氏决战,炎帝神农氏一战被击溃,黄帝得以号令天下诸侯,流放炎帝神农氏于南方楚地,而另有不服从黄帝号令的南方蚩尤部落,本是炎帝神农的部属,扬言为炎帝报仇,纠集部众与黄帝战,数次击败黄帝,最后被黄帝利用计谋击败并杀,黄帝其后又先后平定蚩尤余部--邢天氏叛乱,最终一统天下,同时考虑到炎帝众望所归,民望犹盛,后来将其召回辅政,合并炎帝神农氏部落,后称炎黄部落...
  另一说法是,炎帝一系世代居住在黄河下游,后期炎帝一位由神农氏掌权,而最后一代神农氏炎帝即是号称烈山氏,阪泉氏的蚩尤,姜姓(东方的大姓,多聚集在今山东临淄一带,东海姜尚姜子牙是其后裔之一),当时天下混乱,诸侯并起,神农氏难以继续掌控天下,黄帝崛起,意欲争夺帝位,而支持传统炎帝统治的部落与支持新兴黄帝统治的部落在阪泉(也即逐鹿)决战,阪泉同时也是炎帝最后的根据地,最后一代神农氏炎帝蚩尤作战英勇,虽然此前炎帝系在蚩尤带领下屡战屡胜,但最终被黄帝击溃于泰山周围,这是远古历史上少有的激烈的大战,蚩尤后来被人们奉为战神,每战必祭,也是中国人顽强精神的象征...其后黄帝顺势封禅泰山,定都曲阜,建立了统一的华夏格局...
  传说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
  姜氏族为西戎族(或东夷族)一支,原为游牧民族(或农耕部落),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据说因“炎帝欲侵凌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此次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 (阪泉,今京郊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着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著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也是一个部落联盟,《路史》说70世(一说17世)而有天下,《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8世,520年,或522年,或《易纬稽览图》的540年,而8世的名字在由神农开始在《山海经》、《帝王世纪》、《路史》不一致,一般认为最后1世名字是参卢,即帝榆罔,禅位黄帝后被封到潞,参卢之後叫“潞子婴儿”。这里在春秋时代是赤狄潞子国。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在越南15世纪《岭南摭怪》中的《鸿庞传》,和官方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一》记载,神农的三世孙帝明南游至无岭,遇见一位仙女,生子名禄续,封为泾阳王,以治南方,国号赤鬼国(包括现在的越南)。泾阳王和洞庭君的女儿生子名崇揽,封为貉龙君,就是百越的始祖,史称瓯貉国,即越南史上最早的朝代鸿庞朝。



黄帝时期华夏族还属于部落形式存在,所以黄帝不属于任何朝代。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血亲祖先。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黄帝和炎帝并列的说法例如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了汉人以至清朝以后中国人自称的说法之一。神话中的炎帝及黄帝可能为远古部落联盟共主。 根据《山海经》,炎帝在阪泉之战败给黄帝而后蚩尤纠集炎帝的部属再于涿鹿之战败给黄帝。 扩展资料: 1、华夏形成 华夏是古代中国中原及其以东地区各部族的联合称谓,即对“诸华”和“诸夏”各部落的合称。据部分史学家的研究,炎黄时期,中原周围地区古代的部族可分为炎黄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 炎黄集团在涿鹿之战中战胜蚩尤之后,苗蛮集团向南方收缩退却,炎黄集团则东进和东夷集团融合,形成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到春秋时期又基本和南方的苗蛮集团基本同化,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 华夏族以炎黄族和东夷部落联盟为主体。炎黄两部族最初居住在陕西,融合后逐渐东迁。黄帝族顺北洛水南下,又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北发展,形成晋南的黄河一带许多黄帝族方国群。 炎帝族也有一部分顺渭水东下,沿黄河南岸向东发展,形成较多炎帝族方国。他们在东进过程中,和东夷部落联盟不断融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炎黄势力壮大。其后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苗蛮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和原来在山东境内的东夷集团容合。 上古大华夏部落联盟最终形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据载虞、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 2、统一华夏 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 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 最后黄帝集结在涿鹿上与蚩尤决战,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终于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 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 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于是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 3、黄帝、炎帝和蚩尤 关于黄帝、炎帝和蚩尤关系的学术讨论上,目前结论是中国远古文化并非来自单一来源,而黄帝、炎帝和蚩尤比较可能代表三种不同地区的远古文化。 和考古学找出的各地的文化系统相符,如辽河文明(红山文化)与黄河文明(仰韶文化)、长江文明(良渚文化)。因此,蚩尤与黄帝、炎帝榆罔合称为“中华三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炎帝

轩辕皇帝是古时哪个时代的皇帝

  轩辕黄帝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黄帝诞辰相传是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我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秘书是轩辕皇帝时期的谁?

1、是仓颉。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的职务。
2、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
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仓颉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文字,所谓的“苍(仓)颉作书”,并不是说仓颉一个人完全地将文字发明创造出来,而是说仓颉将民间既有的图画文字进行广泛搜集,并加以认真整理,从而创制出一套成体系的规范的象形文字。
二、受洛书,河图、洛书上详细记录古代帝王的兴亡之数,和统民治国的道法。只有天授命的帝王才能得到,仓颉登基为帝后,向南巡狩自己的领土,登上阳虚山,随着洛河向东来到了洛水与黄河交汇处的洛汭,发现灵龟背负着神秘图案,献给仓颉。八卦就是洛书演化而来,后为《周易》来源。


中国远古时代的皇帝——轩辕黄帝,他的原型,竟然是一位 上古时代埃及的法老王——美尼斯???

中国远古时代的皇帝——轩辕黄帝,他的原型,竟然是一位 上古时代埃及的法老王——美尼斯??? 你是个智慧者,被埃及的入侵者彻底改变了的中国历史,已经无法复原。 创世记3章4-5节: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堕落天使真体被神除灭了,因日期未到,神宽容自己手所造的,还给它们保留一个灵未收回。所以没有真体的邪灵,只有进入兽类蛇的里面。翻开《圣经》的第一卷“创世记,从引诱人类的祖宗夏娃吃了“吃的日子必定死”的圈套,与要拯救人类的神为敌。紧接着《圣经》的第二卷“出埃及记”出现了埃及的法老王与要拯救人类的神为敌。这清清楚楚地看见,进入蛇的灵一直至今还活在这世界上。 《圣经》的话句句都应验在地上,追溯至公元前1600年的古埃及时代,就已经有崇拜蛇神信仰,每个古埃及法老都在头上佩戴着蛇。 前公元前1500年-公元300年古典期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的玛雅人(Maya peoples)和后来的中美洲地区(如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族群所信奉的羽蛇神,亦有被描绘成衔尾蛇的形象。 在法西斯主义盛行时期的欧洲地区,曾经短暂出现于历史舞台上的意大利卡尔拿罗摄政国,其国旗上就有一条衔尾蛇。 东欧有一个俗称拜蛇的基督教支派,信奉的就是衔尾蛇,并称其为“圣蛇”。而在诺斯底主义中,衔尾蛇则象征“无限”与及“世界之魂”。 并在很多古老文明之中都有发现。大约超过四十多个古代文明中都出现过与此类似的蛇环,就是生命轮回往复的象征当作“循环定律”的标志。 事实早在古埃及灭亡,蛇神信仰就已经在中国兴起!金字塔在埃及停止建设,在中国却从秦汉时期开始造金字塔陵墓!汉朝皇帝金字塔陵墓连线竟然指向埃及! 地球复造分宗立国之后,口传的天道藉着中国古人黄帝时代,已进入原祖称为“神州”的大中华。道的原质原味“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思想意识兴起,已有悠久的历史遗留在中国。 黄帝的史官苍颉按象形、会意的方式造了甲骨文字的一个又一个神奇符号。一个字就记述一件事或一个过程。字义都离不开当时祭拜皇天上帝的祭坛。还有一些字,专门解释汉字起源的《六书》也难以归类,根据上古神圣故事《圣经》就能够应刃而解了。你若研究过《圣经》,也可在《圣经》预表情节中寻找一个情节,再去寻找汉字,是否你会发现更多的汉字来自《圣经》; 中国古人相信真神是无形象的,不拜人手伪造的偶像的传统神州文化一直到1911年,天坛里没有偶像,祈年殿里一个偶像都没有,里面只有一个牌子,叫“皇天上帝”。 这铁一般的证据,唯独只有最古老的文字记录的《圣经》中“摩西五经”才有的“道”。任何别有用心的人,用任何的编造谎言都无法推翻的。在历史证据面前,脱离历史真相的造假,只能显出自己的愚蠢和无知。 道家典籍《道德经》第十八篇,老子叹息曰:“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东汉末年一个十分敬重上天,指引人类敬畏天地“道”的继承人孔子也变成泥塑木雕、庙宇里的偶像了。从此出现借黄、老道家“道”的牌子,走向以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进入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了大量的道士“道教”组织的神职人员。以古代崇拜诸多神明的观念上,形成了五花八门大量的多神教新造的“道教”组织教派 ;创立新型“道教”团组织的张道陵,被现代中国文化称为“祖天师” 商朝出土的几十万片甲骨文,没有一个字记载“夏朝”,或大禹治水的证据。其实作中国历史所传扬的整个“夏朝”都发生在埃及。 谁会知道神州中国的上古文明,竟然从商朝被埃及来的周朝击败灭亡了,被埃及的周朝儒教编造的“夏朝”蛇文化历史嵌植到中国;来自埃及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盘古,抽换了中国人的上古神州的历史;来自埃及的黄帝抽换了中国人自己的祖先。 通过秦汉两代国家专政机器几百年时间的运作,完成了儒教篡改中国历史的这项嵌植工作,简直是把整个埃及移植到中国。 《史记》记载秦始皇自称祖龙,汉高祖刘邦不是他爹的儿子,而是赤龙所生。后世一直沿袭秦汉才开始的“真龙天子”传说,直到八十年代台湾一首流行歌曲把“龙的传人”唱遍中国。一个天人合一神州中国的子孙,从秦汉开始成了兽类埃及的蛇龙子孙。 所以近年来重新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和谐,人民稳定,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仍旧回到神州“道”的中国,再不重走兽类埃及的蛇龙子孙的老路了。

轩辕帝是三皇五帝时代,黄帝是在夏朝之前。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黄帝诞辰相传是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没有朝代,是时期; 相传在远古时期,在我国辽阔的黄河长江流域,生息繁衍着许多氏族和部落。相传当时在西北方居住的,有蛟氏部落中年轻女子付宝,与另一部落的首领少典成亲,生下了黄帝。据传黄帝刚一降生便与众不同。 皇帝一出生便目光如电,闪烁着神灵之气,三个月后就能随着母亲丫丫学语,三岁时已能言善辩聪慧过人。到了20岁时,他已成长为一个极具修养的人,并且待人诚恳,友爱,在族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很快,它便被人们推举为华族部落的首领。 扩展资料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黄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帝

历史中轩辕黄帝时期几种牛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犼 拼音:hǒu 夔 拼音:kuí 兕 拼音:sì 牦 拼音:máo


黄帝是哪个朝代?距今有多少年?

在夏商之前,不是什么朝代的,所谓三皇五帝,皇帝就是他们的统称.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新郑、涿鹿两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看到一份资料说:隧人氏又被称为燧皇,他的王位传袭了8世。
神农氏娶莽水氏之女听暕为妻,生下临魁,在位80年。
临魁生子名承,在位60年。
承生子名明,在位49年。
明生子名宜,在位45年。
宜生子名来,在位48年。
来生子名里,在位43年。
里生节茎,节茎生克和戏,节茎、克和戏都没有作皇帝。
这时,帝位传到克的儿子榆罔手里。榆罔定都空桑,他为政残暴,法多害民,以致群臣心怀不满,诸侯皆有贰心。
大臣蚩尤,系炎帝后裔,姓姜氏,生性好兵喜战。他制造大弩和刀戟,企图兼并诸侯。
榆罔无力制止,命令退居少颢。
蚩尤越发狂暴,出师洋水,登临九淖,进攻未及离开空桑的榆罔。
榆罔不敌,退至涿鹿。轩辕氏乃调集各路诸侯的军队,与量尤在琢鹿之野交战。
蚩尤制造大雾,一时天昏地暗,诸侯之兵分不清东南西北,无法取胜。
轩辕用指南车为军队指示方向,于是在中冀生擒蚩尤,并把他杀死。因而把这个地方命名为绝辔之野。
炎帝榆罔仍然不改前非,轩辕修明政治,整顿军旅,然后与炎帝战石板泉之野,经三度交战,终于打败了炎帝。
诸侯一致推举轩辕取代神农氏为天子,他就是黄帝有熊氏。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71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黄帝的圣祖年代是公元前2717-前2599年,在我国历史时代中属于先秦时期,而不属于任何朝代,因为朝代的说法是从秦朝开始的。

黄帝是什么时期是人物?

黄帝是华夏的祖先,由生活在中国这一广大地域的数十个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轩辕黄帝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统一中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他同时创造了文字、音律、教人们种桑养蚕、种植粮食、捕鱼狩猎、建房制陶等。总之,我们通常所说的衣、食、住、行、农、工、商、医等方面在黄帝时代均已奠定了基础。为铸鼎仙化、北陵南祠。说明了黄帝铸鼎炼丹飞升,“北陵南祠”格局的形成。即历代名人对轩辕黄帝的评价。这里分列了中国四百多个姓氏的来源。第七部分为中华英杰。详细阐述了在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所涌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及他们对后世所形成的巨大影响。第八部分为民族团结一统。再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疆域变革。在疆域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


在夏商之前,不是什么朝代的,所谓三皇五帝,皇帝就是他们的统称.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新郑、涿鹿两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看到一份资料说:隧人氏又被称为燧皇,他的王位传袭了8世。
神农氏娶莽水氏之女听暕为妻,生下临魁,在位80年。
临魁生子名承,在位60年。
承生子名明,在位49年。
明生子名宜,在位45年。
宜生子名来,在位48年。
来生子名里,在位43年。
里生节茎,节茎生克和戏,节茎、克和戏都没有作皇帝。
这时,帝位传到克的儿子榆罔手里。榆罔定都空桑,他为政残暴,法多害民,以致群臣心怀不满,诸侯皆有贰心。
大臣蚩尤,系炎帝后裔,姓姜氏,生性好兵喜战。他制造大弩和刀戟,企图兼并诸侯。
榆罔无力制止,命令退居少颢。
蚩尤越发狂暴,出师洋水,登临九淖,进攻未及离开空桑的榆罔。
榆罔不敌,退至涿鹿。轩辕氏乃调集各路诸侯的军队,与量尤在琢鹿之野交战。
蚩尤制造大雾,一时天昏地暗,诸侯之兵分不清东南西北,无法取胜。
轩辕用指南车为军队指示方向,于是在中冀生擒蚩尤,并把他杀死。因而把这个地方命名为绝辔之野。
炎帝榆罔仍然不改前非,轩辕修明政治,整顿军旅,然后与炎帝战石板泉之野,经三度交战,终于打败了炎帝。
诸侯一致推举轩辕取代神农氏为天子,他就是黄帝有熊氏。



黄帝距今已4600多年。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扩展资料: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

黄帝纪年以天干地支合并纪年,黄帝即位那年称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至西元1983年经以历七十八甲子。西历1984年甲子至2012年又历29年。计算得78*60+29=4709年。今年2012黄帝年为4709年。
黄帝元载 甲子 六十一载 甲子
金天帝二十一载 甲子 八十一载 甲子
高阳帝五十八载 甲子 高辛帝四十载甲子
尧帝二十一载 甲子 八十一载 甲子
舜帝四十一载 甲子 夏仲康三岁甲子
弑帝邺二十二载 甲子 槐帝四岁 甲子
不降帝四岁 甲子 扃帝五岁 甲子
孔甲帝二十三岁 甲子 癸帝二十一岁甲子
商太甲十七祀 甲子 太康十五祀 甲子
中宗太戊二十一祀甲子 仲丁六祀 甲子
祖辛十祀 甲子 祖丁二十九祀甲子
盤庚二十五祀甲子 高宗武丁八祀甲子
祖甲二祀 甲子 武乙二祀 甲子
纣辛十八祀 甲子 周康王二年 甲子
昭王三十六年甲子 穆王四十五年甲子
孝王十三年 甲子 厉王四十二年甲子
幽王五年 甲子 桓王三年 甲子
惠王二十年 甲子 定王十年 甲子
景王八年 甲子 敬王四十三年甲子
威列王九年 甲子 显王十二年 甲子
赧王十八年 甲子 秦王政十年 甲子
汉文帝三年 甲子 汉元狩六年 甲子
汉五凤元年 甲子 汉元始四年 甲子
汉永平七年 甲子 汉延光三年 甲子
汉中平元年 甲子 汉延熙七年 甲子
晋永兴元年 甲子 晋兴甯二年 甲子
宋景平二年 甲子 齐永明二年 甲子
梁大同十年 甲子 隋仁寿四年 甲子
唐麟德元年 甲子 唐开元十二年甲子
唐兴元元年 甲子 唐会昌四年 甲子
唐天佑元年 甲子 宋乾德二年 甲子
宋天圣二年 甲子 宋元丰七年 甲子
宋绍兴十四年 甲子 宋嘉泰四年 甲子
宋景定五年 甲子 元泰定元年 甲子
明洪武十六年 甲子 明正统九年 甲子
明宏治十七年 甲子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
明天启四年 甲子 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
清乾隆九年 甲子 清嘉庆九年 甲子
清同治三年 甲子 民国十三年 甲子
共和国公元一九八四年 甲子


唐王瓘《广黄帝本行记》记载:黄帝居代,总一百一十年,在位一百年。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也,有圣德,在位七十多年,年九十八岁……帝喾高辛氏……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帝尧陶唐氏……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黄帝有子,各封一国,总三十三氏。出黄帝之后,子孙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岁。自黄帝巳酉岁,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即881年),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南宋《轩辕黄帝传》记载:黄帝居代总一百二十年,在位一百五年。帝之子少昊,名挚,字青阳,号金天氏,居位八十一年,都曲阜,子孙相承,共四百年。黄帝孙颛顼,号高阳氏,母蜀山氏,有圣德,居帝位七十年,寿一百五岁,都偃师。帝尧陶唐氏,黄帝之玄孙,帝喾之子,姓伊祁,字放勋,兴于定陶,以唐后为帝,在位七十年,寿一百一十八岁,都平阳。舜有虞氏,黄帝九代孙,姓申屠,摄帝位三十年,正居位五十年,寿一百一十二岁,都蒲坂。夏禹亦黄帝之玄孙也,姓姒,居帝位,都安邑,在位九年,子孙相承四百三十二年。殷汤,黄帝十七代孙姓子都亳,在位十三年,子孙相承共六百二十三年。周发,黄帝一十九代孙,姓姬,居帝位六年,都镐京,后平王迁洛邑,子孙相承共八百七十三年。


黄帝生活的时代距今多少年了?

黄帝距今约4400年。依据是,《五帝本纪》记载尧在位98年,舜继尧之后在位42年。《五帝本纪·集解》引《帝王世纪》谓黄帝在位100年,颛顼在位78年,帝喾在位70年。五帝相继共388年。《史记》夏、殷、周二本纪《集解》引《竹书记年》说,夏朝471年,殷朝496年,周朝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257年。周幽王死于公元前770年。据此推计,三代相接历年1224年。从公元前770土推1224年,再加五帝相承388年,为公元前2382年。即黄帝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我们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依据晋人张辅之说,举其成数而言。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卷六十《张辅传》)。《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太初年间。太初在公元前104至101年。故此推计,黄帝至今5000年。


商以前是夏,夏以前是禹,禹以前是舜,舜以前尧,尧以前是炎帝和黄帝。夏以前是原始社会不应该算是朝代。


黄帝和轩辕是什么关系。


黄帝就是轩辕。 古代传说: 1、古书上说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发明了一种战法。打仗时,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战士围成一圈,指挥员立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做出入的门,起到保护指挥员的作用。 古人把有布幕的战车叫做“轩”,两车中间空当称为“辕”。因此,发明这种车站法的黄帝,就又称为轩辕氏了。 2、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 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扩展资料轩辕黄帝: 黄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黄帝的禅说起源: 当时商朝的统治者声称,他们的神话祖先与“黄泉”是相同的。太阳、鸟、东方、生命和上主”(即上帝)打败了早期与“黑社会、龙、西”有关的民族。 公元前11世纪周朝推翻商朝后,周朝领导人重新解读商朝神话,认为有一个朝已经征服了商朝。一个真正的政治王朝,最终被称为夏朝。 鉴于现今最早提到黄帝的是公元前4世纪一处声称自己是齐国皇室的祖先的青铜铭文,有人推测黄帝是作为远祖人物被臆想出来的。 作为宣称“周代圈子”中的所有统治氏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在战国时期(公元5世纪早期-公元前221年),我国文本中开始出现对黄帝的真实记录。 现存最古老的“黄帝”是指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由强大的东方国家齐国的皇室在一些器皿上刻的印记。 大学历史学家写道,齐国的铭文是公元前四世纪和三世纪黄帝创立的记载之一。 “黄帝和老子”——传统起源于齐国,罗宾·D·S·叶茨假设黄老起源于那个地区。 黄帝崇拜在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221年)变得非常流行,战国时期是敌对国家之间激烈竞争的时期,以秦国统一王国而告终。 他除了作为祖先的角色之外,他还与“中央集权”联系在一起,“治国之道”,作为帝王形象的典范。而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经过诸多帝王的推崇祭拜,让黄帝成为了一个真正存在的远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轩辕黄帝

轩辕就是黄帝吗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三皇不是具体指三个人,而是指的三个时期或者说三个时代! 黄帝也不知指某一个人! 三皇第一个时期:燧人氏(妻华胥氏)燧人氏死后把部落首领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伏羲(妻子也是妹妹女娲)伏羲的部落每一代都称为伏羲氏! 三皇第二个时期:有熊氏部落首领少典长子石年(神农氏)称为炎帝,炎帝部落的没一代首领都称为炎帝,而神农只是第一代炎帝! 少典次子勗其 称为黄帝 ,黄帝部落每一代首领都称为黄帝 到轩辕这已经是十一代黄帝了! 三皇第三个时期:轩辕皇帝打败炎帝(第八代炎帝榆罔)兼并了炎帝部落,在就是东征蚩尤,打败了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大部地区! 之后进入五帝时代,五帝是指五帝时代做出杰出贡献的五位部落首领! 颛顼:轩辕次子昌意之子。 帝喾:轩辕长子玄嚣(少昊)之孙,蟜极之子。 尧:帝喾之子! 舜:颛顼玄孙,穷婵(颛顼之子)、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重华)。 禹:颛顼之后,鲧之子


轩辕黄帝是哪里出生的?

黄帝轩辕的本姓是什么?


黄帝轩辕的本姓是公孙。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黄帝诞辰相传是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 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扩展资料 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 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每年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祭祀活动,在河南新郑有拜祖活动。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由国务院、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的在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新郑市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国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等各界优秀的炎黄子孙出席历届大典。在“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被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新郑是黄帝故里建都地,人文始祖黄帝在新郑建立,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新郑就有三月三风后顶拜轩辕的习俗。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 (华夏部落首领)

  姓公孙。为上古时帝王。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有蚩尤兄弟18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这18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如此又有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马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间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春,沉重的建业城门缓缓打开。以残暴名扬海内的吴国皇帝孙皓出降。华夏再次统一,让人心驰神往的三国时代正式落下帷幕。曹操刘备孙权,一大批传奇的英杰人物没能完成他们的夙愿,魏蜀吴三国也没有一个最终成为胜利者。中原大地如今统一在一个黄口小儿之手。

洛阳城内宏大的宫室之上,群臣云集,气氛欢愉。晋武帝司马炎可谓春风满面,他志得意满地打量阶下这位亡国之君,想象当时一身丧服的孙皓催头丧气,驼着背反绑双手慢慢走出城门,身后马车上还载着给他自己准备的上好棺材。一介吴皇落得如此下场,这乞降的窘相对晋国君臣来说哪怕是随便想想都该是何等有趣。

望着孙皓,司马炎微笑说:“朕设这个座位等你已经很久了。”孙皓低了头,恭恭敬敬在位子上行礼道:“臣下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等待陛下。”司马炎一愣,略有些吃惊。他没料到这个不知天命的家伙居然敢嘴硬,也绝对想不到这句话一语成谶。37年后,自己的子孙真会被迫在江南苟延半壁江山。

车骑将军贾充在旁带笑挖苦说:“听说阁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剥人面皮,请问这是什么刑罚啊?”孙皓正正经经的回答:“做为人臣奸诈不忠,甚至杀害君王,就应受此刑。”此话一出,众人顿时想起20年前魏国皇帝曹髦的旧事,贾充当即无言以对,尴尬至极。

曹氏子孙冰冷的尸身之上,是崛起的司马家势力。司马氏作为曹魏臣子而取代曹家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司马炎祖父司马懿时代便开始了精心布局,数代人处心积虑长期沁润经营,就是为了有登上宝座的这一天。

这个故事的开端在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辽东公孙渊发动叛乱。四年前季汉丞相诸葛亮在进行最后一次北伐时于五丈原病逝,曹魏政权终于去掉了一块重大心病,时任太尉的司马懿也失去了一直压制自己的敌人。这次他得以面对公孙渊这种不自量力的弱小对手,快速强攻之下,叛乱很快被平定。司马懿毫不留情,虽然叛军已经投降,但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还是全部被处死,7000多人因此被杀。这还不够,司马懿命令将这些士兵平民的尸体堆积成小山,封土夯实做成京观。这种骇人的传统项目已经数十年没人做过,这次辽东人有幸见证了司马氏的兵威,无不心惊胆裂。其他公孙渊册封的公卿以下官员全部被杀,将军以下被处死者也有2000多人。一时血流成河,赤地满城。

此次征伐中,司马懿路过了老家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焦作温县),留下了他的代表性诗作《征辽东歌》:

作为朝廷栋梁,告老归乡似乎还遥遥无期,谦恭之意倒是让人倾佩。但“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的志向已经跃然纸上。此役获胜,司马懿的名声在朝廷和军队内外更加响亮,威信和号召力与日俱增。

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洛阳嘉福殿内,正前往关中的司马懿接受连续五道诏命刚刚火速赶回,宫人们迅速让出路来。他急匆匆奔到魏明帝病榻前接受托孤重任。

年仅34岁的曹睿形容枯槁面色土黄,被酒色掏空了身体,已是病入膏肓。见到司马懿气息未平的赶到,他脸上浮现出一丝亮色。曹睿微微抬头把年幼的太子曹芳唤到床前,又拉着司马懿的手,吃力的吐出几句话:“我的病......是没治了......现在把身后事托付您。您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吧。哎......死,其实都是可以忍耐的,我现在就是一直忍着等您来啊......呵,能在死前见到您,我啊……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睿言辞情真意切,在场者无不动容。司马懿当即握着曹睿瘦削的手,流着泪满口应诺,让人仿佛见到当年刘备托孤诸葛亮,鱼水般的良君忠臣模样。

接受托孤之后,司马懿更加注重风评,营造自己宽仁爱物的形象。对大臣名士都表现得很是谦虚恭敬。坊间也流传他教导后辈的话:“水满则溢,这是道家所忌讳的。春夏秋冬尚且循环交替,我有什么功劳德行能长久居此高位呢。凡事减损再减损,或许可以免于祸患吧。”人们赞许司马懿家风的同时,一些关于他家室的流言也应运而起。

原配夫人张春华胆识不凡,曾经为司马懿所看重,两人在杀伐决断的行事风格上也多有相似。后来司马懿移情年轻貌美的柏夫人,颇为宠爱。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年老色衰的张夫人此时不要说相处感情,就连见夫君一面也难得了。然而张夫人心里依旧牵挂难舍。一次她听说司马懿患病卧床,赶忙前去探问。仆人刚引进屋,两人方才对视,司马懿竟冲口而出:“你这烦人的老东西,哪里用得着你来!”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张夫人大惊,羞愧难当之下,慌忙退出。回房之后,张夫人愤恨不已。想到自己今日被如此嫌弃,早年相随的心意被如此践踏,干脆以绝食明志。几个儿女司马师司马昭等见母亲伤心欲绝,也纷纷效仿,不再用餐。

司马懿得知后大为忧心。考虑再三,只得前去给张夫人道歉。虽然心结难解,但张夫人考虑到名声和大局,勉强谅解了司马懿。一场风波总算表面上平静下来,然而司马懿在和人闲谈之时感叹:“那老东西倒真是不值得可怜,只是怕坏了我的好儿子哦!”

大儿子司马师也是流言里的主角之一。他娶了征南将军夏侯尚的千金夏侯徽,两人年齿地位相当,可谓珠联璧合风光无限。夏侯徽天资聪慧,风雅卓识,常常帮助司马师筹划行事,多有裨益。但随着司马家实力蒸蒸日上,夏侯徽敏锐的察觉到自己丈夫一家并非真心实意为曹魏效忠,一些私下举动更像在培养自身的势力。同时,司马师也因为妻子皇亲的身份神深存芥蒂,以至于一直担心己方的机密泄露。暗中在民间散养门客死士的事情也难以长久掩饰。这种怀疑越发严重,一不做二不休,司马师干脆在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暗地狠出杀招,用鸩酒毒杀了妻子。夏侯徽时年仅24岁,以她的聪明,也许想过可能会出现的结果,但没料到这场婚姻会是如此一个可憎的收场。然而因为行事机密,事情并没有败露,司马师还迫不及待的又迎娶了镇北将军吴质的女儿为妻。此后吴质失势,司马师又迅速休了吴夫人,另外和官宦世家的羊徽瑜成婚。

私德问题对于身处高位的司马家来说只能成为殿堂之外的闲言碎语。人们正关注着新皇继位后曹魏的政策方向。

大家本以为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这两位托孤重臣们会戮力合作下去,辅佐曹芳稳固局面。结果此后事态发展却急转直下,曹爽和司马懿共事了很短时间便矛盾重重,在伐蜀和御吴的问题上诸多意见不一。两人间的明争暗斗越来越频繁。

曹爽改动旧制,把各项军权政权抓在自己亲党手里,但因此得罪了不少前朝旧臣。又对司马懿调动职务为太傅,明升暗降,企图架空他的权力。司马懿则表面上退让妥协称病不出,暗地里结党营私,拉拢在曹爽执政中利益受损的旧臣,收买禁军。儿子司马师悄悄蓄养的死士也达3000之多,合适的摊牌时机似乎就快要到来。

这时,依附曹爽的河南尹李胜将要离京往荆州任职,便有意前去探望隐退的司马懿。虽然身为太傅的司马懿称病不出,曹爽知道他在朝中影响力之大,也希望趁机打探虚实以备对策。李胜还没到达司马家府邸,就听说司马懿已经病重,于是他将信将疑随下人进入府内。

只见司马懿怏怏斜躺在床榻之上,两个侍女正在服侍。见有客人进来,他稍微点头示意,想拿衣服穿上,手却不觉一抖,衣服落在了地上。又只得躺下,喘了喘气,指着自己的嘴,喉咙里发出干涩的声音,“渴......”侍女连忙端上稀粥。司马懿抬不起手,侍女只得直接喂到嘴边。粥水顺着他的胡子衣襟把胸口沾湿了一大片。

李胜见状道:“听众人传言明公旧病复发,没想到竟然病成这样啊!”司马懿用尽力气,缓缓说:“我年老卧病,死也在旦夕了......听说,你要去并州任职......并州靠近胡人,需要好好守备......我们可能再也见不着面了......还请照顾我的两个儿子吧。”李胜回答:“我是回本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胡乱说:“你去并州啊。”李胜又说:“是回荆州。”司马懿好像终于听清,道:“年纪大脑子乱了,没听懂你的话......你回本州要为朝廷效力,建立功绩。”李胜不便打扰,辞别而去。目送他离开的背影,司马懿翻身下床,轻蔑一笑,诈病之计如此容易,成竹已然在胸。

李胜立刻前去告知曹爽:“司马懿现在是卧床不起。我看他只剩得一口气,形神已离,不足为虑了。”稍后又意味深长的说:“太傅他不能康复,倒真是让人怅然噢。”曹爽闻言,两人相视而笑。正当曹爽和亲近们弹冠相庆时,司马懿正撕掉所有伪装,行动就在眼前。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爽兄弟陪同皇帝曹芳去高平陵扫墓祭拜魏明帝,司马懿在京城洛阳突然发难。他上奏太后废黜曹爽兄弟,派死士和私兵占领武库封闭城门,让太尉蒋济带兵屯驻交通要道洛水浮桥,司徒高柔代理曹爽大将军职务,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并上奏皇帝曹芳声言曹爽的恶行。由于事先早已预谋布局,串通诸多老臣,司马懿一党,包括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等各司其职,很快控制宫内外局面。

由于之前掌握军权的曹爽兄弟几人都不在京城,无法组织抵抗。其他同族因为政策原因长期受到猜忌没有实权,一些中下层官员也持观望态度,胜利的天平已向司马家倾斜。

司马懿给皇帝上书逼迫在外的曹爽交出权力,曹爽见了根本不敢交给皇帝过目。重臣蒋济写信劝曹爽回城诉罪好免去责罚,去洛阳打探风向的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也前来劝说曹爽认罪免责。官员圈子里舆论对曹爽非常不利,只有赶来的谋士桓范劝他拥戴天子到许昌发檄文召集兵马讨贼,以扭转情势。

曹爽可以说是标准的纨绔子弟,是个会玩的人。在明帝曹睿还是太子时就两人便是好哥们儿,时常一起巡游找乐,遛马走狗飞鹰打猎方面他是样样精通。他任大将军时,衣食住行都仿效皇帝。家里装饰陈设像皇宫一样豪华,他还将皇帝曹芳的七八个嫔妃才人和另外将官乐师等良家子女三十三人弄进府来做奴婢。家中桃红柳绿,妻妾成群,实在是享尽齐人之福。可今天这种险恶局面他想都没想过,哪里有心理准备?各方强大的压力下,他坐立不安,整整一夜拿不定主意。

正在此时,平时比较信得过的殿中校尉尹大目被司马懿派来,对曹爽说:“司马公已经指着洛水发了誓。这只是要处理你执政的过失,交出兵权免去官职就没事了。”曹爽已经听了太多类似的劝言,似乎终于放下了心。遂不用桓范往许昌之建议,说道:“事已至此,司马公都已经起誓,他只是想夺我的权罢了。我能以侯爵身份回到府里,也还能做一个富家翁啊。”听到曹爽如同孩童过家家的幼稚想法,桓范捶胸顿足道:“受你的牵连,我也要被灭族了!”心如死灰的桓范走出帐外,仰天长叹:“曹子丹啊曹子丹,你英雄一世却生下这样猪牛不如的子孙,可悲!”

事情发展果然如他所料。虽然曹爽的权力被立即免除,但回城后还是遭软禁在家。司马懿命部下围住曹爽宅邸,在四角修建高楼,布置专人监视曹爽兄弟的举动。曹爽见状无计可施烦闷不安,拿着弹弓到后园里打弹消遣,楼上人就大声唱诺:“前大将军往东南去了!”如此搞得曹爽更是郁闷。他只得回到厅内和兄弟一起商议,决定向司马懿借粮来试探情形深浅。结果司马懿很爽快的派人送来一百斛米和肉脯肉干,豆豉,豆子之类。曹爽兄弟见状,心里高兴,觉得事情并没那么严重。

稍后,曹爽一派的太监张当被司马懿着人收监。逼供之下,张当招认曹爽、何晏等人企图谋反,据说已经开始练兵。

“太傅,为何失信于我啊!”

曹爽这下被多项指控加身。蒋济见形势超出自己想象,赶紧进言:“曹爽的父亲曹真对国家劳苦功高,不能不留后嗣啊!”司马懿丝毫不听,简单迅速的定下谋反罪。曹爽及党羽,包括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等人全部被诛灭三族(父母一族,兄弟一族,妻子一族,也就是有血缘姻亲关系者几乎要全部杀光),男女无论老幼,尽皆处死。曹氏宗室以及牵连而死者达数千人,繁盛的曹氏宗族骤然衰落。此时,恐怕高平陵上的覆土还没有干透,曹睿若是泉下有知不知当如何懊悔。

参与政变的老臣们本以为只是赶曹爽下台,对此结果大都始料未及。蒋济见司马懿出尔反尔,大肆杀害异己,既怒且悔。他为自己劝说曹爽而深深自责,不肯接受朝廷封赏,同年便抑郁而终。司马懿顺利抢夺了国政大权,开始大量任用亲信和依附自身的世家大族名士,严重削弱了曹魏政权的根基。

两汉之时,在人才任用选拔方面采用实行了很久的察举制,这一政策带有古朴的平民社会特点。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央里外戚宦官争权,地方上强势豪族兼并土地和人口,察举制便失去了选拔输送人才的作用。

汉末乱局之中,智勇兼备的曹操异军突起,他既奉行唯才是举,同时也重用亲族。这两者并重的政策给曹操的班底奠定了基础。平民和寒族中的有能力者得到了一定出人头地的机会,亲族里也锻炼出一批干将,大大充实了曹操的创业队伍,对打败其他各路军阀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曹丕时期,为了彻底取代汉朝,吸收忠于自己的官员和地方实力派,便改弦易辙,开始执行更利于各地大族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由地方官员推举名声德行高尚的人做中正,再由这些中正从家世和品行等细分的方面来评判各个人才的优劣。评出的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这就是“乡品”,然后中正将结果交予吏部作为任用升迁贬斥的标准。九品中正制里的“推举”,“评判”虽然有其具体标准,但和察举制一样都是以人选人,执行中多由官员其人的好恶亲疏而定。对出身门第的强调则是曹魏政权在自身宗族人才逐渐凋零后,为了换取地方大族支持做出的妥协。整个过程中,考试考察都变得次要。

例如,汉代的秀才孝廉制度被继承下来,当时出身平民寒门的学子也可以继续参加中央的考试。但他们经过长久艰难的学习和多次考试筛选,才能获得乡品四品以下的低级品级。那些出身高门大族的世家子弟靠着在朋友圈社交界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随意清谈,就可以很容易被众人追捧,直接获得乡品二品。两者在仕官的起跑线上已经是云泥之别。

九品官人法——宫崎市定

既然九品中正制的出发点和受益人已经限定,仕官控制权就很自然的逐渐掌握在了一些大族和官员手里。到了司马氏执政之时,中央很大一部分权力更是都下放到了地方。

随着这项制度的执行,地方世家大族可以说如鱼得水,本来就掌握了地方经济实力的他们必然渴求政治话语权。这些世族得势后,往往相互联姻抱团,形成强势的政治集团来给自己谋取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司马家便是河内一个突出的世家大族,族中司马朗司马孚司马懿等自汉末就出任显官要职,掌握了很大政治军事资源。随着势力增长,曹魏政权既然无法满足他们越来越大的权欲,这些大族中诞生野心家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而曹氏集团却还在不断防范自己的亲族,导致自身的执政基础越来越薄弱。对于世家大族来说,有人已经要跃跃欲试的登上高位。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形成真正主宰国家的世袭士族阶层。

司马懿诛灭曹爽等人后,辞让了朝廷加封的九锡之礼。他深知自己已经处在了当年曹操之于汉献帝的位置,而且形势要有利得多。

当然,见识了曹爽一族的悲哀下场,魏国功臣们人人自危。曹氏集团的忠心者和其他权臣们并不打算坐以待毙,变乱和争权斗争接踵而至。

魏嘉平三年春(公元251年),反感司马家作为的魏国元老王凌和外甥令狐愚在淮南暗中准备拥立楚王曹彪为皇帝。王凌早年从一介罪人被曹操提拔,心中对曹氏一直怀有深情。他知道皇帝已经被司马家控制,准备另立年长有才的曹彪来对抗。

由于有人告发,结果司马懿和镇压孟达反叛时一样,直接率大兵压境。王凌等措手不及,只得投降。押解路上王凌喝毒酒自杀。司马懿再次故技重施,诛灭王凌余党三族。把楚王曹彪也处死。为了禁绝后患,他还把曹家宗室全部强行集中安置在邺城,命专人看管,防止他们与外界交流。至此,虽然皇帝还未改名换姓,但众多曹家人已经成了阶下囚,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已失去。

这年六月,位极人臣的司马懿去世。死前,已经被暴尸的王凌反反复复出现在他梦里。或许,还有众多不知名死者的身形也同样隐隐浮现,让他夜不能寐。不过,在此刻,他的家族已经枝叶繁茂,如同菟丝子般紧紧的缠绕着魏国这棵大树。

司马昭司马师兄弟把持朝政

司马懿的儿子们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司马师司马昭继续牢牢把持着国政大权。反对者们也没有放弃,但由于司马家在平乱上向来准备周密雷厉风行,变乱要成功越来越难。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大将军司马师粉碎了张缉,李丰,夏侯玄等人夺回权力的企图,全部人等夷灭三族。55年前汉献帝倚重董贵人的父亲董承来反对曹操,如今曹芳靠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对付司马昭,两者连结局都如出一辙,世事轮回,能不让人感慨。

(汉献帝时董贵人之死)

稍后,大臣许允等再次谋划铲除司马师兄弟,皇帝曹芳虽然不满司马家专权,但在准备停当的情况下又因心里恐惧不敢执行。同年,司马师废张皇后(张缉之女),紧接着废黜了魏帝曹芳,改立14岁的高贵乡公曹髦。司马家在此时已经几乎完全掌握了曹魏宫廷。虽然地方上尚有诸多实力派,但朝中真正心向曹家的忠臣已经所剩无几,即便是操纵废立也不用像过去其他权臣那样瞻前顾后。

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曹魏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起兵,讨伐司马师。毌丘俭过去一直受到曹家重用,和魏明帝曹睿私人关系很好。文钦以前也被曹操赦免过死罪。他们看到曹睿的儿子被废,于情于理都不能容忍司马家篡逆。

在此战中,文钦之子文鸯勇冠三军,他带队突击司马师大军。中军帐内,司马师由于之前眼部肿瘤做了手术,正在休息。听闻文鸯来袭,惊得伤口迸裂,眼球竟然落出眼眶,场面惨不忍睹。当时战况未明,司马师怕引起军心恐慌崩溃,只得躲到榻上用被子蒙头,以防被他人看见。关公刮骨疗伤,司马师可没法照搬。因为血流如注,疼痛实在难熬,他把被里都咬的稀烂。

介于文鸯未能得到父亲的增援,袭击没有扩大战果。此后,淮南军发现中了对手的诱兵之计,赶紧退去。

但在司马师10万大军的实力优势之下连连溃败,文钦文鸯逃入东吴,毋丘俭被杀。参与反乱者的家属也全部被处决

本该松口气的司马师这时已经没有力气来嘲笑对手。短短2个月后,他在眼睛伤口持续不断的剧烈疼痛折磨里死去。

曹魏政权枯木回春的机遇似乎来了,早慧的15岁皇帝曹髦当机立断,命司马昭治丧,前去许昌镇守,尚书傅嘏帅率六军回京。这一招当然是要间接解除司马家的兵权。但傅嘏早年受司马懿提拔,心里早没了曹家皇帝的位置,这反而成了一次送上门的邀功请赏好时机。于是,他和钟会直接向司马昭献策,由司马昭亲自率领军队返回京师。

烟尘之下,司马家的旗帜再次出现在洛阳,曹髦心里满是失望。一直隐忍的他不得不立刻恭恭敬敬封司马昭为大将军,继承了司马师的衣钵。

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曹魏次任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他为了取得支援,还送儿子作人质向东吴求助。

诸葛诞是季汉名相诸葛亮的族弟,崇尚浮华之风。他和之前被司马家诛杀的邓飏和夏侯玄都是好友,又曾受过曹爽重新启用之恩,按理正该为曹魏效忠。

但现实却让人咋舌。在王凌和毋丘俭反抗司马家时,诸葛诞不仅不出手相助,也没有作壁上观,反而积极帮助司马家镇压异己。

在外人看来,诸葛诞和钟会等人不过是司马家的忠犬。然而他本人既贪恋依靠司马家到手的权位爵禄,却又反对司马家在将来行禅让取代曹魏的计划。如此纠结的心态,让他举棋不定,瞻前顾后。

司马昭也知道诸葛诞虽然可以利用,但他盘踞淮南,用府库的钱粮收买人心,意在培植私人势力。且又不赞同禅让之事,终究是个隐患,便下诏将他召回洛阳升任司空。诸葛诞闻讯知道事情不秒,他明白自己因为势力过大已经成为司马昭要排除的下一个目标。由于不愿放弃到手的权势,他干脆和东吴暗地勾搭,举旗叛乱。

和毋丘俭起兵主动进攻司马家不同,诸葛诞一开始便聚集自己的兵力十余万人于寿春,囤积粮食,准备长期防守。

既然对手气度只到这种程度,司马昭便放手召集了26万大军开始围攻。为了防止后方生乱,司马昭还强迫魏帝曹髦和太后随军同行。曹髦明白司马昭对自己提防有加,放眼望去,军中都是司马氏势力,自己只能握拳嗟叹。

吴军一部增援诸葛诞的部队进入到寿春城内,包括淮南二叛逃到吴国的文钦等将领。另一部朱异率领的三万人作为外援,不久便被魏军打得大败,寿春城直接陷入司马昭大军的包围。

对于被动挨打的对手,司马昭故意示弱,消耗城内的存粮。又施加反间计,把城内兵将的矛盾扩大。诸葛诞果然因争执亲手杀掉了本来就有过节的文钦,这一举动导致其子文鸯文虎等投降司马昭,城内人心大乱。

在寿春守军斗志瓦解之时,司马昭大军从四面一齐急攻。经过激战,寿春城破,诸葛诞突围时被杀,三族被诛。出于显示自己的大度,司马昭没有杀掉投降的吴军,只把他们安置到内地。

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皇帝曹髦正20岁风华少年。他锁眉踱步,心情凝重。这个曹操披荆斩棘亲冒矢石创建的国家,实际控制权已经与曹氏无关了。前几年司马昭的得寸进尺已把他逼入绝境。现今,司马昭已经是反复推辞升晋公加九锡,表面文章就要做完,自己未来的前途完全可以预料。那就是刘协曹芳第二,被幽禁在府邸里过如同囚人的日子,直到有一天默默死去。

如果是荒唐纵欲之人,做个废帝其实也并非难事。虽不得帝皇待遇,可依旧是公侯级别的锦衣玉食;虽不能呼朋引伴,倒依旧有内侍小厮;虽不能三宫六院,但还能左拥右抱。过去前汉的海昏侯纵情宴饮,后来的晋废帝沉迷酒色,都不失享乐之道。

可曹髦并非此种人等。他天资聪慧,好学嗜读,学业因此早成。14岁被太后选中,意外即位,因此凡事谦虚恭敬。

当政之初,他便派出一批侍从官员到各地了解民情,慰问地方官员和百姓,并调查有无冤案和官员失职。后来又派人收敛和季汉战争中死者的遗骨,免除战死者家属的一年赋税徭役。并且派使者犒劳有战功的将士,专门设宴款待他们。接着在朝廷里选举三老五更,推行孝道教化。

看到如此施政,让人仿佛以为是前汉文景之时,修养民众积蓄国力,为天下大治做准备。然而大将军司马昭已经军权在握,政出己门,完全把曹髦架空,自己也几乎不去朝见,不尽臣子的礼数。

曾经曹髦很爱吟诗作画,坐谈论道。他的诗作没有完整传世至今,仅有残句“干戈随风靡,武骑齐雁行”等。根据旁人评价,推断其吊亡诗伤魂赋和自嘲的潜龙诗都有一定水平。他的画作风格谨细,题材多样。在唐代历代名画记里有所记录,张彦远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和杨修桓范诸葛亮等齐名。他对绘画的喜爱深深地刻在血脉之中,后人曹霸在唐玄宗时作画也颇有名气,连诗圣杜甫都感叹不已。

文艺方面的出色表现或许是他继承了建安三曹七子的才思,正如钟会私下评论的,“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即文采和曹植相当,武略类似曹操。这当然是钟会随口之言,但日后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对他评价都不低,也从侧面印证了他短短一生20年里的文艺成就。

曹髦已经很久没有心思作画,也没再和友人们谈论易经尚书。他在少康与刘邦何人功业更大的讨论里支持复国中兴的少康,又做了明志的潜龙诗,已经引起司马昭的警惕。

尽管才华横溢,平常内敛隐忍,曹髦的弱点却难以改变。他素来性格急促,召见大臣时希望对方快点到达而赐予专车便可见一斑。恢复曹魏正统,防止司马家篡逆的重任犹如沉重泰山压在他身上,弦越绷越紧,能够等待的时间越来越少。

这时,等不及的也有司马昭。他接过父亲大哥的权势,也接过了“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的政治理想。

晋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加九锡之礼,辞让再辞让。封晋公,进相国,九让不受。

司马昭权利攀升的速度相当之快,他一再推让加九锡,封晋公并不是谦虚,而真是要做好这场登上帝位的大戏。谁都明白,一旦封晋公加九锡就意味着随时可以重复曹魏代汉的故事。但朝堂之上,哪怕是篡夺的丑事也要做的冠冕堂皇,能辞让九次就不能八次,流程那要步步到位,否则搞成董卓那种胡来硬上的岂不遗臭万年。司马昭也感到自己已近五十,况且身体不如父亲当年,必须得加快上位的速度了。

到了这时,各世家大族都统统给司马家站队。王家,钟家,荀家,贾家都成了司马家集团的一份子。他们对出身不正的曹魏政权无甚留恋,而且已经在司马家掌权期间拿到了太多实际好处,成为了世袭的贵族阶层。朝廷内外都是司马家的门生故吏,朋友亲属。甚至禁军门将,内官侍者都多为司马家效命。虽然曹髦有心对周围人多加恩遇,曲意笼络,可自己能信得过的还是屈指可数。谁又愿意押宝在一个无权无势的空壳皇帝身上呢?

这就是曹髦面对的局势,从被召来那天他便明白自己就是一个傀儡,而且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随时可以踢掉的那种。越来越多的威逼,越来越多的被迫。官员都只知道司马家的政令,哪里还有曹魏皇帝存在的空间。在这样的形势下,年轻的他了解自己承担的责任,自己受辱不用说,曹魏政权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亡国的恶名很可能会落在自己头上。自己怎么会有脸去面对地下的爷爷和曾祖父。

成团的菟丝子爬满枝头,日益繁茂,大树却行将枯死。

每过一天胜算就更小,不能再等了,曹髦心里可能默念过无数次,他终于下了决心,无论如何,行动!

洛阳城北宫布局,图片来源知乎沃金

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初六夜,暮色暗沉。曹髦命忠心于自己的侍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人秘密前往陵云台,领取了盔甲武器,把信得过的手下人尽可能武装起来,准备讨伐司马昭。原计划是在朝会上公开宣布司马昭的罪恶,然后出兵往司马家讨伐。但没想到突然降雨,照例朝会只有改期。计划不得不临时改变。曹髦为了获取支持,他想到了可能会帮助自己的三个人,王沈王经王业。其中,侍中王沈平日里常和自己一起讲经写文,被亲切的称为“文籍先生”,就是说对文献典籍非常熟悉,有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向他咨询,像活文库一般。尚书王经出生农家,是一时名士。在战场上虽被姜维击败,但回京后任官正直,与曹髦关系也很融洽。散骑常侍王业是曹髦的侍从官,通儒学,常在身边顾问。

既然计划已经开始,多一分帮助就多一分希望。这三人都算得上熟识朋友,曹髦立刻把他们召来。当着三人的面,曹髦说出了流传千百年的惊人话语:“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三人闻言大惊,王经连忙用春秋时鲁昭公图谋权臣季氏不成的旧事苦劝,表示现在局势已被司马家牢牢控制,让曹髦再重新好好考虑。王沈王业也纷纷附和。曹髦怒掷诏书于地,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死又何惧?况不必死焉,今日便当决行此事!”

温水煮青蛙,司马昭马上就要把水煮沸,曹髦再年轻也等不起了。他不再顾及,穿戴好御用盔甲,急急去禀明太后。王沈王业见势不妙,赶紧溜出去向司马昭告发出首。这些平日里谈经论道的亲密朋友把曹髦卖了个好价钱,后来这二人果然因此加官进爵,还成了开国功臣。王经不肯与他们同流合污,但自己也无法扭转局面。

雨雾笼罩着宏大的洛阳城。曹髦于殿外拔出佩剑,登上车辇,在罗伞下振臂高呼。四周是忠于他的部下,包括少量殿内宿卫守卫,负责撒扫杂务的奴仆,照顾日常饮食起居的侍役,老老少少一共三百多人,这就是今天曹魏皇帝能召集到的全部力量了。此刻,他血气上冲,同魏武当年奋然起兵的决心如出一辙,也更像同样年轻的魏武带刀刺杀董卓时迈出的那一步。孤注一掷的时候到了,车轮呼噜噜开始在石道上滚动。乱哄哄的人声里,不知是谁搞来了战鼓,隆隆擂响。天子的旗帜仪仗也全部搬了出来,御驾亲征的的架势是足够了。不成行伍的三百多人顶着雨,喊着杀贼讨逆的口号,鼓着劲往宫外冲。

年轻皇帝的决死突击(魏氏春秋记载为雨天)

司马昭在府内已经得到了王沈王业的告密,立即做出应对。作为政变老手他对此类事件早有安排防备,他的弟弟司马干司马伷等人已经带兵出发。司马干和参军王羡准备从南面阊阖门进入宫内,好直往太极殿。结果不料被守门将拦住,按规矩不能进入,只能走东南方的东掖门。在司马干绕路耽误时间的时候,司马伷所部到达了东至车门。在此他们正好遇到了迎面而来的皇帝车驾。曹髦仗剑车上,尚未开口,手下随从就大声呵斥司马伷。司马伷的部下见真是皇帝带队,他们哪里想过这种和自己皇帝陛下对峙的场面,那不是砍头就是灭族,他们赶紧顾自先跑。司马伷还没反应过来,士兵们都争先恐后地逃散,他也只得赶快退避。

曹髦带着自己的队伍驱散了司马伷所部,他多少恢复了一些信心,至少自己在名义上还是大魏的皇帝。他甚至产生了一种想法,只要自己敢于争先,驱逐那些成愚昧盲目的胁从,直接讨伐篡逆首恶,机会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即便不成,自己带队到达市街之上,也有可能让洛阳城里大大小小的官宦市民们全都唾弃司马昭做的忤逆丑事。他决心一意冲出宫外,直接突击司马昭的府邸,做个了断。考虑间,这支杂乱的队伍吵吵嚷嚷走出了正东的云龙门。

刚出此门,前面一彪人马赶来挡住去路,将旗上偌大一个贾字。原来司马昭的亲信中护军贾充正掌管军权,这是他得到密报后带着禁军和其他部队前来拦截。贾充部没有退却,两路人马径直开战。

雨越下越大,宫城南阙之下化作战场。毕竟贾充部人多势众,曹髦部下都是临时乌合。一接战,不少曹髦的随从或阵亡,或被杀散。眼见形势不利,曹髦不断大喊:“我乃大魏天子”,一面纵车挥剑,往前奋进。贾充部下不想皇帝竟然如此举动,不敢直接交战也不敢相逼,纷纷闪开。曹髦乘车所到之处,士兵乱成一团尽皆避让。

眼看部队就要溃退,下属太子舍人成济急问贾充:“事态紧急,大人您说怎么办?”

贾充正在督促将士上前,便说:“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有啥好说的!”

成济略不放心,又追问:“要杀?要抓?”

成济默然,拿起戈和兄弟成倅带着部下迎头而上。

电闪雷鸣里,暴雨倾盆,四周一片昏暗。成济等人冲到面前,曹髦在车辇上才看到他们。见这些人居然不让天子车驾,曹髦便举剑对其厉声大喊:“我乃大魏天子,放下武器!”被皇帝当面这么一吼,众兵将毕竟心虚,赶紧丢了武器闪在一边。成济抓住空挡,跃马向前,曹髦不及防备,被一戈刺中前胸。其力道之大,雪亮的刃尖直接穿透盔甲和身体,从后背透出。

鲜血喷涌,曹髦当即栽倒下车,睁着眼张着嘴断了气。

如夜的黑暗里,闪电带着瞬间亮光划过。密集的雨点和血液混流在一起,冲刷走了新鲜的血腥味,也带走了曹家少年的风雅才气,诗文画作,乃至整个曹魏的生存希望。

剩下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按照司马昭的意思,太后下旨数落了已死的曹髦一番,说他引发动乱,多次反复陷害司马昭,最后咎由自取。因此褫去皇帝封号,废为庶民。简单点说就是认为皇帝自己造反叛乱把自己害死了。

喜剧的不止于此,发生了如此光天化日之下弑君的大事,罪魁祸首自然要处理。尚书左仆射陈泰坚决要求处死贾充,结果司马昭不肯。司马昭想了想,噢,那就定了,凶手就是成济成倅你们兄弟吧。成济:“???”

接下来,司马昭果然上书:“法律上说犯大逆不道罪行的人,其三族都要抄斩。成济凶戾悖逆,公开触犯国家法律,罪不容诛。请太后马上下诏逮捕成济的家属送交廷尉,按罪行予以严惩。”

既然要严惩,那肯定按老规矩,诛三族。成济成倅这才感觉自己完全是被当了枪试,还要再卖一次。两人哪里肯认罪。面对来抓捕的士兵,他们狗急跳墙,干脆把事情闹大。他俩一齐脱光了衣服爬到屋顶,赤身露体在高处用各种污言秽语大骂司马昭,把知道的不知道的白的黑的阴谋阳谋全都骂了出来,弄得街上人群围观鸡飞狗跳。官员们窘迫不已,有晓事的赶紧下令,士兵们在房下乱箭齐发,把成济成倅兄弟射成了刺猬。

闹剧总算是画上了句号,然而悲剧还没有结束。不肯告密的王经被安上“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的罪名,和母亲一起被押赴东市公开处死。被抓捕前,王经料到司马家不会让自己活着,便前往辞别母亲。他跪拜在地,告诉母亲事情原委。听罢,母亲面色未改,笑着对他说:“人,有谁不死?没有制止你就是怕不能死得其所啊。我们因此一起去死,还有什么可遗恨的呢?”

一个月后,几辆简陋的马车载着一具单薄灵柩出洛阳西北门下葬。没有魂幡,没有仪仗,没有吹吹打打,和平民无二。但沿路聚集的百姓却很多,人们一起静静看着,没有喧哗。有人悄悄说:“看,那就是前段时间被杀的天子啊!”大家神情凝重,说不出的悲伤蔓延而开,许多人忍不住掩面哭泣。

弑君,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是十分恶劣的事情,以前只能偷偷摸摸干的事,这次居然是光天化日之下。现在司马昭的代魏计划被打乱,之前苦心营造的天命所归气氛也被破坏殆尽。不仅民间普遍的社会舆论不会认可,重视表面道德伦常的各世家大族对此也颇有顾忌,没人愿意在这风口浪尖冒天下之大不韪。接下来几年里,新立的十来岁皇帝曹奂倒是听话,司马昭又三次辞让了封晋公加九锡。他明白时机仍旧不成熟。那些满口纲常的士人们如果推三阻四或者借机群起反对,禅让的事情就会被搅黄。另外,再拖下去也不是办法,自己的年龄身体不能允许,心里炎腾腾的热望也容不得再等。和幕僚们几经商议,伐蜀的计划出炉。用巨大的新功绩来压服舆论,战功确实是让人闭嘴的好办法。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夏,司马昭考虑计划停当,发各地军兵共18万进攻蜀国。八月,司马昭把敢于反对伐蜀的将军邓敦斩首示众,大军誓师从洛阳出发。邓艾,诸葛绪,钟会分三路大举进攻。由于季汉方面改变了从刘备诸葛亮时代既定的防御方针,一开始汉中便失守,战略上陷于被动,魏军初期很快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十月,捷报刚传到洛阳,司马昭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运作,立刻当上了垂涎已久的晋公,加上了九锡。

十一月,魏蜀僵持的战局被邓艾打破。他出人意料的率万余人从阴平翻险山滚悬崖,越过重重障碍前进到防守空虚的江油。在绵竹大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斩下首级送到洛阳。随即进军雒县,蜀主刘禅主动投降,季汉灭亡。战局出人意料的顺利,司马昭又名正言顺的就任相国,统摄朝政。

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春,钟会陷害邓艾,在蜀地企图自立。钟会他在司马家手下干了不少湿活,太了解个中内幕,所以一直在为自己打算。而司马昭对钟会也是了如指掌,野心家可是难以并存。在这方面毕竟司马昭技高一筹,钟会很快被司马昭早早安插的亲信监军卫瓘、右将军胡烈攻杀。

三月,靠着灭蜀的不世功业,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为晋王,加九锡。

五月,建立天子的旌旗,出入行警跸和其他的礼制全部按帝王规格。

同月,司马昭恢复执行五等爵制度,奏请为所有功臣子孙加封爵位。这一举动明明白白的告诉大量世袭大臣和既得利益者,只要拥护司马家,他们的权益不仅不会受害,还会得到有力保障。曹魏政权已经成为彻彻底底的孤家寡人。

这年司马昭54岁,苦心经营机关算尽,总算到了晋王这个位置,离取代曹魏只剩一步之遥。如此的距离,几乎都可以摸到皇帝的宝座,现在即便是在街头巷尾也无人不知他的野心,他可没兴趣学曹操做周文王。

八月,司马昭火急火燎做好一切准备的时候,上天没有再给他时间,55岁的他在正殿病死。到最后一刻,大晋开国皇帝的迷梦定然还索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十二月,曹魏的天命走到了尽头。洛阳南郊,寒风之中,曹奂毕恭毕敬的让使者捧着皇帝的玉玺、绶带和诏书正式禅位于晋,司马炎登坛受禅。四十六年,一时间恍如梦幻,仿若当年汉献帝与曹丕旧事,几无差别。

礼毕,司马炎立即前往城内太极殿登基。下诏大赦天下,赐天下官员爵位每人升五级,鳏寡孤独无生活能力者发放谷五斛(即约600斤小米)。免征天下租赋及关市税收一年,旧债免除,前朝嫌疑禁锢都解除,免官者都予以恢复。贾充王沈等在劝进篡位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全部高官厚禄。无论如何,官员百姓,商人罪犯大都都得到了实际的好处,欢快的气氛四处洋溢。新朝据说着重以孝治天下,也颇合民心,以至于后世的24孝故事里,晋朝的就占了五分之一。人们也很懂事的尽量不去提及比较忌讳的“忠”字话题,毕竟,宣扬这个理念对新朝来说不太合时宜。

大赦之后,过去汉朝刘氏和现在曹氏被幽禁的宗室人等,都一概解放。被废的汉献帝刘协孙子,魏帝曹芳,魏帝曹奂等人各自在封地终老。

当这些被关了许久的刘家人曹家人走出自己的宅院时,大概会感叹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吧。他们中不少人会见证东吴的灭亡,天下统一。如果还长寿些的话,也许能有幸见到三朝更替,会困惑的看到一群群打着“汉”字大旗的胡人铁骑呼喊着冲进洛阳城。那司马家的皇帝却又如同孙皓,坐着羊车,后面抬着棺材出来投降。不过,那又是我们的另一个故事了。

《三国志》 陈寿(西晋)

《汉晋春秋》习凿齿(东晋)

《魏晋世语》郭颁(西晋)

《魏氏春秋》孙盛(东晋)

《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

《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

《魏晋南北朝史》川本芳昭

《九品官人法研究》宫崎市定

(本文转发自本人头条号——文史小茶馆,谢谢关注)

  宋朝为何没有受诸侯的力量影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喜欢观看历史影视剧的读者都知道,一般生于皇室的子孙后代的下场都非常悲惨,很多兄弟之间为了争夺权力会经常自相残杀。但是,历代以来只有宋朝避免了先分封后削藩的局面。那么宋朝是怎么做到的呢?在汉朝初期,项羽分封的诸侯还活跃于各个地区,刘邦为了彻底铲除他们,在这些诸侯国的附近安排了自己的诸侯王,从而对他们进行监视控制,甚至当时一些较远地区的诸侯国都被刘邦分封的诸侯所控制着。

  在刘邦看来,在时局混乱的时期,只有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才值得信任,这也是刘邦久经沙场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只要和他们搞好了关系,分配好了利益,那么朝廷的控制力将大大提升。这就补足了一些中央集权统治力量的盲区,因为血缘关系对于朝廷君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纽带。

  事实证明,有血缘关系的辅助,确实可以巩固君主的统治。但是只有在第一代的亲人中,血缘关系的作用很明显,到了后面两三代,亲人之间的裂缝也慢慢出现了。在小编看来,这是因为第一代的皇室子弟除了血缘关系,还一起经历过很多战争,所以感情非常紧密,互相之间了解信任,所以能保证朝廷的稳定。但是到了下一代,血缘关系一代一代地疏远了,以前是同一个妈生的兄弟,到这一代就是堂兄弟了。而且他们的成长环境也相差甚远,长年不能见面,更别说在一起共事了,所以他们之间的信任感没有第一代那么强烈,这也就造成了很多诸侯王宁愿重用身边的大臣也不愿意纳用有血缘关系的兄弟。

  第三点,也是小编认为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经过前些年的政权控制,朝廷已经完全可以对地方进行控制,诸侯王的作用变小,而诸侯王经过长年累月的巩固也形成了固定的政治关系和经历利益,所以没有人想轻易地将自己的手中的权力放出去,这就造成了更直接的政治冲突。所以到了汉高祖时期,这些具有血缘关系的诸侯王对于朝廷非常重要,在汉文帝时期,一开始汉文帝还对于那些功臣集团心存芥蒂,害怕他们有一天要造反,而宗室诸侯王一直在辅助汉文帝,让他能够安心掌握政权,这时候的宗室诸侯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但是等到汉文帝将身边存在威胁的功臣集团铲除干净之后,就不用在考虑整个长安的政治局面,而是考虑自己的政权问题。他担心曾经帮助自己的宗室诸侯王会对自己的产生新的威胁,所以汉文帝打算慢慢将他们一个一个铲除,但是这时时机还未成熟。直到汉景帝时期,诸侯王的力量已经无法与朝廷抗衡了,于是朝廷就开始考虑进一步加强对于地方的控制。晁错活在世上的时候,汉景帝非常赏识他,那时因为晁错经常为汉景帝铲除藩镇势力,这是汉景帝的计谋。所以,后来就发生了七国之乱的事件。

  七国之乱的产生是因为这些宗室诸侯的权力太大了,朝廷除了监视和控制没有更大的权利控制他们,各个诸侯王也是在自己的地方称王称霸,根本不把朝廷的管理放在眼里,不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这些诸侯国都建立了自己的秩序,最让朝廷担心的是,这些诸侯国已经开始建立军队了,在征战时还可以征发自己国内的平民充军。

  到了西晋,诸侯国终于开始发动叛乱了。

  在曹操统治时期,能够独挡一面的兵将基本是和他有血缘关系的子弟,比如曹丕和曹仁,到了曹丕时期,统治集团内还是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曹操在死前对自己的儿子曹彰嘱咐到要镇守关中,曹操之所以这样嘱咐,是因为这个时候其他人都没有很强的控制力,能让曹操放心的,也只有自己的子孙后代了,所以任命他们带领士兵独守一方。

  这个时候曹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各个诸侯王已经不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看得同样重要了,而是更加看重自己的家族利益,所以曹操将更大的权利都交给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为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等待了曹丕辞世以后,朝廷更加看重对于自己宗族子弟的控制,这个时候司马懿也慢慢起步,最后夺取了曹魏额的统治权。

  在高平陵发动军变之后,司马懿吸取了曹操太过看重对于自己宗族子弟的控制的教训,开始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甚至将自己的几个亲生儿子分配到了地方军队。除了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继承了他的皇权,其他儿子都被分配到了各个不同的地方。就拿琅琊王司马伷为例子,他的侄子司马望在西晋建国之前几年,就被分配到地方掌控军队了。

  之后司马炎篡位,将自己的宗室子弟分配到了全国各个地方,几乎全国都是他自己的人,这些宗室大部分都有将军的军号。这是司马炎为了防止当时的朝廷家族篡夺自己的皇权,但结果中央统治出现问题,朝廷的权力斗争从外地发展到了中央,造成了八国之乱,直到永嘉之乱后西晋彻底灭亡。

  在南朝时期,这样的问题也出现了。为了防止皇族被篡夺,朝廷分配自己的宗室前往各个地方担任诸侯王,镇守地方,支持朝廷。但是在皇位交接的时候,就发生了这些诸侯王直接带兵进攻朝廷,篡夺皇权的情况。在南朝也出现了宗王在朝廷混乱之际带兵平叛的情况,在侯景之乱后,梁武帝死去之后朝廷打乱,这是梁元帝带兵镇压了各个诸侯王的叛乱,结果自己成了皇帝。

  在唐朝初期,很多宗室在自己的地方都掌握着兵权,最后也是亲人之间互相残杀,争夺权力。在唐太宗时期,他自己的亲儿子竟然带兵挑起叛乱。但在武则天篡夺皇位的时候,宗室诸侯王也带兵反抗,直到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还试图让自己的宗室带兵镇压反叛的诸侯王,但是无奈军力不平等,被肃直接反击了。

  最混乱的时期莫过于是五代时期了,那个时候政治非常混乱,人们之间的伦理道德已经非常脆弱了,这时候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大都是皇帝的亲儿子和干儿子为了争夺皇权大打出手。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作为李克用的亲儿子被李克用的干儿子李嗣源(后唐明宗)带兵反抗。

  在宋朝建立之初,人心尚未稳定,所以赵匡胤对自己的宗室子弟委以重任,但最后自己死后却被亲弟弟篡夺了皇权,宋太宗登上皇位之后,才开始重新制定厚待宗室的国策,对宗室子弟开始进行严密的控制和监视,那时的宗室诸侯不仅没有军权,连实际的职务也没有多少,更别说是封地了,即便是以宗王的名义之藩,实际上也是流放,并没有什么实权。

  明朝初期,朱元璋同样大量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王,镇守各个诸侯国,并给以一定程度的兵权,结果又把之前各朝代的诸侯叛乱的历史重新上演了一遍。建文帝上位之后,大力削藩,却被燕王朱棣打败。而朱棣当皇帝后,逐步废除了宗王的兵权,把在各地的宗王变成了圈禁。

  这就是历代以来诸侯国与朝廷的故事,大家觉得诸侯国在历史上的作用到底是正面的多还是负面的多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