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民国土匪马三十七南峪川国民党衙门工作人有姓王的吗

三、屯田?守御?护卫?军民?群牧?守御军民?屯田守御?

明朝的卫所很多,如果细究一下就会发现,卫所的名目有很多,仅我所见的就有屯田、守御、护卫、屯卫、军民、群牧、土卫、守御军民、屯田守御等诸多名号,如果把全称列出来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区别,我把从明朝史料中提到的卫所全称列举如下:

普通的卫、所,也就是XX(方位)卫指挥使司、XX(方位)千户所,这类卫所最为常见。一般而言,这种是明朝最基本的军事单位,担负着镇戍、城守、出征、巡警等军事任务。这类卫所里,卫大多与府州县同治,边地和沿海则往往另择地建城,而后者的卫在清朝一般会成为县,甚至州府,比如天津卫。

明朝设卫的时间是在元朝至正二十四年,卫指挥使司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翼元帅府,成化《中都志》卷九记载说“袁洪……甲辰……改浙东中翼右副元帅,丁未,转翼为卫,改钱塘卫指挥同知”,可知地方的卫所在明朝正式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设立。

屯卫、屯田所相对而言偏向于名字里的那个“屯”字,也就是说,设立屯卫最初的意愿并不是让他们承担军事作战任务,而是军屯任务,这也是为什么在边地尤其是北边的重城会出现大量的屯卫,而且是数个名称相近的屯卫在一起,比如洪武二十五年开设开平前后左右中五个屯卫,二十八年五月开设大同前后左右中五个屯卫;同理,屯田千户所也是屯田性质大于守御或者镇戍性质。

护卫是朱元璋先生给自己的诸王儿子准备的,一个亲王设左中右三个护卫,按照明朝一个满编卫五千六百人来算,这就是一万六千八百人,而这个护卫和洪武后期的藩王守边制度紧密结合,简单来说就是朱元璋在洪武后期仿效元朝的宗王出镇制度而实行藩王守边制度,从甘肃到辽东一口气排开肃王(甘州)、庆王(韦州)、秦王(西安)、晋王(太原)、代王(大同)、谷王(宣府)、燕王(北平)、宁王(大宁)、辽王(广宁),(另有沈王封地沈阳、韩王封地开原,因年幼,未就藩)而内地也广设镇守藩王,比如山东的齐王(青州)、湖广的楚王(武昌)、四川的蜀王(成都)、云南的岷王(云南府)。若是按朱元璋的安排,则在长城一线的十位塞王(沈王已设护卫)就掌握有十七万人的机动部队,而且相距不远,加上之间的各地卫所,如果相互之间配合默契且忠心为国的话,北边基本无虞,比长城好用的多。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人走茶凉,篡位起家的朱棣对兄弟们手里的三卫兵马着实不放心,于是能改就改,能撤就撤,所以到永乐、宣德时期,诸王的护卫基本改成了屯卫,比如庆王的宁夏右护卫改成宁夏右屯卫,有的则被削去,比如《国朝献征录》卷一提到说宣德二年晋王朱济熿“辞王爵及护卫”。所以万历《山西通志》卷十一在叙述山西的王府护卫时说“唯护卫独沈府有之,余皆以事削去”,沈王朱模在洪武二十四年封沈王,开府于沈阳,二十五年五月置沈阳中护卫,永乐六年沈王改封于山西潞州,沈阳中护卫随往。沈阳中护卫作为明朝不多的存留下的护卫,一直到明朝结束。

亲军卫设置的时间比较早,元至正二十四年(龙凤十年)三月戊辰,朱元璋“定各卫亲军指挥使司指挥使正三品,同知指挥从三品,副使正四品”,庚午“置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这是明朝亲军卫的设置开始,也是明朝卫所设置的开始。

亲军卫从朱元璋开始设立,到宣德时期定型,而这些亲军卫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作用不同,任务也不同,比如锦衣卫和旗手卫侧重于仪仗,府军卫侧重于皇宫守卫,孝陵卫卫陵寝,腾骧四卫牧国马,武功三卫、永清左右卫、彭城卫服匠役。

另外要注意,并不是只有南京和北京才有亲军卫,《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四年三月置怀远卫亲军指挥使司于临濠,而《荥阳外史集》卷六十二记曾出现长淮卫亲军指挥使司字样,这种现象其实很简单,因为临濠也就是后来的凤阳,是作为明朝的中都存在的,朱元璋甚至一度有迁都中都的打算,所有有几个亲军卫不足为奇。

XX卫军民指挥使司、XX军民千户所,这种格式的卫所,关键在于那个“民”字。其特点就是位于边疆或者少数民族聚集区,甚至是二者兼有,如陕西的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四川的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湖广的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云南的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贵州的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等。比如岷州卫的《二郎山铜钟铭文》下开列的衙门官吏,除了卫、镇抚司、千户所、百户所、驿丞、递运所之外,还有一个十八族军民千户所,其官员名字叫包木明肖、包辇占肖、包阿速、包答蛮、郎扎即、包扎秀、赏占密,而洮州军民千户所的百户赵谷奴元宜、赵速南朵只,都管付契奴办、马党只藏卜,恐怕也不是汉人。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岷州卫统管今天的甘肃宕昌、舟曲、岷县等大片土地,但不设州县,所以岷州卫的长官实则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谭其骧先生解释说“西南少数民族聚居,是军队的主要控制对象,与北方相比更需强调军民共管,故加‘军民’二字”,这很形象的说明了“军民卫”的特点。

XX守御千户所,一般都是独占一城,或沿海,或边疆,或少数民族地区,关键就在于那个“守御”二字上。北京周边就有古北口、渤海、镇边城、常峪城、白阳等多处千户所。一般而言不带守御二字的所是属卫的所,大城设卫,小城设所,而小城设的这个所,如果是肩负着镇戍、警戒任务比较大,往往就会加守御。不过也不尽然,明朝还真有独守一成而不加守御的所,也有属卫而加守御的所,比如今天宁夏平罗县在明朝就是平虏千户所,虽是单独设城,但是并不加守御。

明朝的守御军民所,有陕西巩昌府的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岷州卫的西固城守御军民千户所,四川的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共四处。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是万历二十四年由黎州安抚司降为的千户所,黎州本身位于四川和藏区的边缘,地处要冲,所以由土司性质的安抚司降为千户所后既担负独守一城,又代管汉土官民,加守御军民四字是理所应当。故此,守御军民所便可以由字面意思而解释:即统军民(尤指少数民族),又独占一城。

明朝屯田守御我只查到有凤阳府凤阳县所辖一处:东北有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一年置。而前人也没有相关论述,甚至没有别处同等地名作为参照,更要命的是明朝的《中都志》、光绪《凤阳府志》也对这个建制只列一个名字,没有丝毫解释,故此我也不敢置喙太多。不过看到你们这么热情啊,我一句话不说也不好,依我愚见,屯田守御所其实就是屯田所+守御所,仅此而已。

群牧所,有宁夏群牧所、甘州群牧所、安东群牧所等,《嘉靖平凉府志》说群牧所“掌藩卫刍牧之事”,也就是说,群牧所主要作用是替王府养马,至少前期的作用如此。《嘉靖宁夏新志》卷三,所属各地之韦州条载:……以其宜于畜牧,故留群牧千户所管军,专以牧养为事……有群牧千户所,小字注:印一颗:宁夏群牧千户所之印。官:正千户一员,百户五员……军伍:原额甲军一千一百二十名,小字注:今实在四百九名。供庆王府牧养之用。

甘州群牧所,在《嘉靖固原州志》卷一·文武衙门里记载为:甘州群牧千户所,在州西二十里,肃府牧马地……嘉靖五年巡抚陕西都御史王荩奏设操守官一员,管领本所军马,听调杀贼。官军九百二十八员名:马队四百九十四员名,步队四百三十四名。《万历固原州志》则有一个大湾川堡则疑为甘州群牧千户所:大湾川堡,肃藩牧地土城。

根据《嘉靖固原州志》的记载,我怀疑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甘州群牧所不仅仅是给肃王府养马,或者说是不再担负给肃王府养马的责任,而是肩负着接受固原镇调遣征战之事。不知其他两个群牧所是否也有同样情况。

另外《嘉靖固原州志》记载有个海剌都营,记载为:海剌都营……楚府牧马地。洪武二十三年调拨武昌护卫前所六百户,官军一千五百员名,屯牧于此……成化四年,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始奏选本府官军七百员名,冬操夏种……官军九百四十八员名:马队四百五十七员名,步队四百九十一员名。《万历固原州志》上卷同样记载有海剌都营:海剌都堡,楚藩牧地土城。这个海剌都营(堡)很像是群牧所的规格,但是两本方志都没有提到,具体是不是,此处存疑。

(图:《嘉靖固原州志》插图。可见甘州群牧所及楚藩牧马地海剌都营与固原州城的大致位置。)

《明史地理志》里记载了两个土卫——凉州土卫、建昌土卫,我感觉这两个土卫位于边地和蛮地,当是为少数民族军民准备的,并不存在实际土地。郭红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解释说:洪武七年十月置凉州卫指挥使司,以故元知院脱林为凉州卫指挥,《明史》卷42《地理志三》将其定为凉州土卫,即以蒙元降人为指挥,说明此时的凉州卫由蒙古降人构成。《太祖实录》又载洪武九年十月置凉州卫,遣指挥佥事赵祥等守之,此时才由朝廷派军立卫,所以嘉靖《陕西通志》、《秦边纪略》均把次年作为立卫时间。在洪武七年底至九年十月间,凉州土卫应因某种原因被废除。

而建昌土卫,郭红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解释说:《明史》卷43《地理志四》言“又东有建昌土卫,洪武十五年置,万历后废”,对于该土卫记载很少,疑为少数民族土司。

由二者可见,土卫的设立,要么是蒙古降人,要么是少数民族,所以土卫可以看做和游离余土司(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之外的土府、土州、土县类似的一种机构。

陵卫就是护卫陵寝的卫所。明朝陵卫一共十五个,分别是十五个帝陵相对,也就是除了十三陵里的思陵之外,另加南京明孝陵,中都明皇陵,承天明显陵。孝陵卫很多时候都被标注为亲军卫,可见此卫地位非常。不过其他的就没这么好了,比如长陵卫本来是南京亲军羽林右卫,结果调驻昌平之后连亲军都算不上了。

陵卫不属于五军都督府,也不是亲军卫,而是皇帝直接管理的普通卫所。《明史·兵二·卫所班军》载:文皇入立……而升燕山三护卫为亲军,并建文时所立孝陵卫,皆不隶五府,后诸陵设卫皆如之。

皇陵卫、孝陵卫都是专门设立,而从永乐的长陵开始,其陵卫都是由其他卫改编而来,比如:长陵卫初为南京亲军羽林右卫,献陵卫初为武成左卫,景陵卫初为武成右卫,裕陵卫初为武成前卫,茂陵卫初为武成后卫,泰陵卫初为忠义左卫,康陵卫初为义勇中卫,永陵卫初为义勇左卫,昭陵卫初为神武后卫,定、庆、德三陵卫情况不详细,当同前例。显陵卫则是嘉靖为他爸爸设的,嘉靖二十一年改荆州左卫为显陵卫。

另依据上期观众留言,这次在文章中把史料出处列举了一些,因为行文问题,没有将所有文字全部标注出处,仅在疑点难点处标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军阀阎锡山简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