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指导思想是

第一周 液态金属性质、充型能力与传热原理

5、下列关于提高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热导率小的合金,热量散失慢,保持流动时间长,充型能力提升。
    D、铸件型腔结构越复杂,流动阻力就越大,铸型的填充就困难。

第二周 纯金属的凝固、单相合金的凝固

1、下列关于均质形核和异质形核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通过均质形核所形成的晶核的全部固-液界面皆有形核过程所提供,而异质形核优先发生在外来界面处。

2、列关于纯金属宏观长大方式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晶体宏观长大方式分为平面方式长大和树枝晶方式长大。
    B、晶体宏观长大方式取决于界面前方液体的温度分布,即温度梯度。
    C、当结晶界面前方温度梯度为正时,晶体以平面方式长大。
    D、当结晶界面前方温度梯度为正时,晶体以树枝晶方式长大。

3、下列关于粗糙界面与平整界面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固-液界面的微观结构从原子尺度看可分为粗糙界面和平整界面。
    B、在显微尺度下,粗糙界面是一个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界面层。
    C、粗糙界面又称非小平面界面,其生长方式也称非小平面生长。

4、下列关于单相合金凝固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D、如果近似将合金的液相线和固相线看成直线,则对于给定的合金系统,其平衡分配系数k为常数。

8、下列关于成分过冷区的大小对单相合金的晶体生长方式的影响正确的是______。
    B、当界面前沿存在窄成分过冷区时,晶体趋向于胞状生长。
    C、当界面前沿存在窄成分过冷区时,晶体趋向柱状树枝晶生长。
    D、当界面前沿存在宽成分过冷区时,晶体趋向于胞状生长。

第三周 多相合金的凝固、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控制

1、下列关于规则共晶组织的说法错误的是__。
    C、当第三组元在共晶两相中的分配数相差较大时,则共晶相以棒状结构出现。
    D、层状共晶相的片间距λ与凝固速率R的平方根成反比,即凝固速率越大。

3、下列关于规则共晶组织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C、当第三组元在共晶两相中的分配数相差较大时,则共晶相以棒状结构出现。
    D、层状共晶相的片间距λ与凝固速率R的平方根成反比,即凝固速率越大。

6、下列关于侵入性气孔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液态金属内部或与铸型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气孔。
    B、砂型和砂芯等在液态金属高温作用下产生的气体(无明显化学反应)。
    D、侵入的气体一般是水蒸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

第四周 铸件凝固组织的控制、焊缝金属的组织及性能

1、下列关于缩孔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常出现于纯金属、共晶成分合金和结晶温度范围窄的铸造合金中。
    B、缩孔尺寸较大,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有枝晶脉络状凸起特征。
    C、产生缩孔的基本原因是金属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之和小于固态收缩。

3、下列关于灰铸铁和球墨铸铁缩孔与缩松的说法错误的是___
    B、对于灰铸铁,随碳当量增加,石墨化膨胀量增加,有利于消除缩松。
    C、球墨铸铁由于石墨化膨胀作用,产生缩松的倾向也较小。
    D、高刚度的铸型有利于共晶石墨化膨胀作用,从而获得致密的铸件。

4、下列关于宏观偏析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B、结晶温度范围宽的固溶体合金和粗大的树枝晶易产生逆偏析。

5、下列关于熔焊、圧焊和钎焊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熔焊最有利于实现原子间结合,是金属焊接的最主要方法。
    C、熔焊和钎焊在微观上是相同的,都是在连接处形成共同晶粒。
    D、从焊接能源性质来看,熔焊和钎焊主要采用热能,圧焊主要采用机械能。

6、下列关于熔焊焊接接头的形成过程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整个焊接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在焊接热作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
    B、熔焊时,液态金属、熔渣及气相间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冶金反应。
    D、熔焊焊接接头形成过程中的焊接热过程、焊接化学冶金过程和焊接物理冶金过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8、下列关于焊接温度场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B、焊件上瞬时温度相同的点连接在一起而组成的线称为等温线。
    C、正常焊接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焊件上也会形成准稳定温度场。
    D、焊接时,焊件上各点温度一直随时间而变化,因此焊件上不可能形成准稳定温度场。

10、下列关于熔池凝固特点描述错误的是______。
    A、焊接熔池的凝固过程是从边界开始的,是一种非均匀形核。
    B、由边界成长起来的柱状晶总是垂直于等温面而指向焊缝中心。
    C、焊接熔池的实际凝固过程并不是完全连续的,而是时有停顿的断续过程。
    D、在焊缝边界生长的柱状晶的最大成长速度可能会超过焊接速度。

11、列关于焊缝各部位结晶形态的变化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B、当焊接速度较低时,在焊缝金属中心易出现大量的等轴晶。
    C、当焊接速度一定时,焊接电流越小,焊缝金属越易得到胞状组织。
    D、在焊缝边界,由于熔合线上的温度梯度大,结晶速度小,成分过冷很难形成,故多以平面晶形态生长。

12、下列关于焊接热影响区的转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焊接热影响区的加热温度高,熔合线附近最高温度接近母材熔点。
    B、焊接时的加热速度非常快,其加热速度比热处理高出几十倍。
    C、焊接快速加热及自然连续冷却的热循环条件使得高温停留时间短。
    D、焊接时焊件局部受热,且随着焊接热源移动,被加热区随之变化。

13、下列关于低碳钢及不易淬火的低合金钢HAZ的组织分布区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熔合区由于晶界与晶内局部熔化,成分与组织不均匀分布,过热严重,塑性差,所以是焊接接头的薄弱环节。
    B、过热区由于焊后冷却时,奥氏体相变产物因晶粒粗化使塑性、韧性降低,所以是焊接接头的薄弱环节。
    C、相变重结晶区在空冷后可以的到晶粒细小而均匀的珠光体和铁素体,因此其塑性和韧性好。
    D、不完全重结晶区由于受热不严重,所以性能比相变重结晶区好。

第五周 焊接过程中的冶金反应

1、下列关于氧对焊接质量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氧在钢中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对金属的性能都有很大影响。
    B、随着氧含量的增加,金属的强度、塑性、韧性都明显下降。
    D、溶解在液态金属中的氧还能与碳发生反应生成CO气体,形成气孔。

2、下列关于控制焊缝含氢量的说法有误的是______。
    B、在焊条药皮和焊剂中加入氟化物可以降低焊缝中的氢含量。
    C、控制工艺过程,调整焊接参数,均能减少焊缝中的氢含量。
    D、焊后把焊件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脱氢处理,促使氢扩散外逸。

4、下列关于控制焊缝含氮量的措施有误的是______。
    D、可以在液态金属中加入大量的Al元素来固定氮元素,形成稳定的AlN氮化物,可显著降低气孔形成及时效脆化倾向。

7、下列关于焊接冶金反应区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在药皮反应区所进行的冶金反应,主要是水的蒸发及药皮中某些固态物质的分解。
    B、在熔滴反应区进行的冶金反应,主要有气体的分解和溶解,金属的蒸发,金属及其合金的氧化、还原及焊缝金属的合金化。
    C、熔池反应区的反应物的相对浓度要比熔滴反应区小,故其反应的速度也比熔滴反应区小。
    D、所有的焊接方法都会包含药皮反应区、熔滴反应区和熔池反应区。

8、下列属于焊接成形的冶金反应特点的是______。
    C、形成的焊缝金属在化学成分上,往往同母材有相当明显的区别。
    D、较为容易地控制合金中各元素的含量,保证化学成分达到设计要求。

10、下列关于熔渣的物理性能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熔渣的黏度要适宜,多大或过小都会对焊缝的质量产生影响。
    B、熔渣的熔点要高于药皮的熔点,而且熔渣熔点越高,药皮熔点越高。
    D、熔渣的黏度、熔点、表面张力可以通过调整熔渣的成分来控制。

13、下列关于合金元素的过渡系数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合金元素的过渡系数等于它在熔敷金属中的实际含量与它原始含量之比。
    B、合金元素的过渡系数对于设计和选择焊接材料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C、合金元素对氧的亲和力越大,其氧化损失越大,过渡系数越大。
    D、合金元素的沸点越低,其蒸发损失越大,过渡系数越小。

14、下列关于沉淀脱氧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
    B、酸度越大,锰的脱氧效果越差,因此一般酸性焊条不单独用锰铁为脱氧剂,碱性焊条用锰铁作为脱氧剂。
    C、提高熔渣的碱度和液态金属的硅含量,可以提高硅的脱氧效果。
    D、把锰和硅按适当比例加入金属中联合脱氧,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第六周 焊接缺陷形成原理及防止

1、下列关于防止再热裂纹的措施有误的是______。
    B、对一些淬硬倾向较大的钢种,焊条电弧焊比埋弧焊时的再热裂纹倾向小。
    C、预热可以有效防止冷裂纹,但要防止再热裂纹,必须采用更高的预热温度或配合后热才能有效。
    D、降低工件的残余应力和避免应力集中,可以降低再热裂纹倾向。

2、下列关于再热裂纹的主要特征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再热裂纹均发生在钢的焊接热影响区的粗晶部位并呈晶间开裂。
    B、残余应力与应力集中不必同时存在,也可以产生再热裂纹。
    C、产生再热裂纹存在一个最敏感的温度区间,这个温度区间与再热温度及再热时间有关。
    D、含有一定沉淀强化元素的金属材料才具有产生再热裂纹的敏感性。

4、下列关于氢致裂纹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氢致裂纹的延迟时间的长短与应力大小有关,拉应力越小,启裂所需的临界氢的浓度越高,延长时间就越长。
    B、氢在应力的诱导下,易在金属中的缺陷处聚集,在缺陷的前沿形成应力集中的三向应力区,促使裂纹的形成。
    C、氢致裂纹的扩展是一个断续的过程,裂纹停顿的时间正是氢再次进行扩散和聚集,并达到临界浓度所需的时间。

5、下列关于冷裂纹的形成因素错误的是______。
    A、焊接工件中的扩散氢含量较高,并聚集在焊接缺陷处形成大量氢分子,造成非常大的局部压力,从而导致氢致裂纹。
    B、焊接时,钢种的淬硬倾向越大,快速冷却时形成的马氏体越粗大,性能更加脆硬,且对氢脆非常敏感。
    D、焊接工件的拘束应力越大,形成冷裂纹的倾向势必增加。

9、下列关于影响热裂纹的因素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C、晶粒越粗大,方向性越明显,则产生热裂纹的倾向越大。

11、下列关于热裂纹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焊接过程中,在高温阶段产生的开裂的现象,多在固相线附近发生,故称为热裂纹。
    D、热裂纹的形成条件是高温阶段晶间的塑性变形能力不足以承受凝固过程或高温时冷却过程积累的应变量。

16、下列措施可以减少焊接残余应力的是______。
    A、将工件加热到塑性状态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再缓慢冷却,使厚、薄部位温度均匀。
    B、利用加载所产生的均匀拉伸应力与焊接应力相叠加,迫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然后在进行卸载。

18、下列关于低碳钢的对接接头的纵向残余应力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19、下列关于焊接内应力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在没有外力的作用条件下,平衡于物体内部的应力称为内应力
    B、焊接内的应力是热应力、相变应力及机械阻碍应力的总和。
    D、焊件在冷却过程中的某一瞬间,当局部应力的总和大于金属在该温度下的抗拉强度时,焊件就会产生裂纹

第七周 焊接缺陷与特种连接、金属塑性加工力学基础前言

1、下列关于波峰焊和再流焊描述有误的是______。
    C、波峰焊是适用于连接插装件和一些小外形表面贴装件的有效方法。
    D、再流焊是适用于精密引线间距的表面贴装原件的有效方法。

2、下列关于摩擦焊技术的优点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摩擦焊接头不产生与熔化和凝固冶金有关的一些焊接缺陷和焊接脆化现象,如粗大的柱状晶、偏析、夹杂、裂纹和气孔等。
    B、轴向压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于摩擦焊表面及其近区,产生了一些力学冶金效果,如晶粒细化、组织致密、夹杂物弥散分布等。
    C、摩擦焊时间短,热影响区窄,热影响区组织无明显粗化。

4、下列有关影响焊缝形成气孔因素的说法有误的是______。
    B、焊条药皮中存在的CaF2及SiF2,有明显的降氢作用,因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氢气孔的倾向。
    C、电弧电压太高,会使空气中的氮侵入熔池以出现氮气孔。
    D、焊接速度太大时,由于增加了结晶速度,使气泡残留在焊缝中从而出现气孔。

6、下列关于层状撕裂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
    A、层状撕裂是一种内部沿轧制方向的应力开裂,它的特征是呈阶梯状。
    C、层状撕裂不仅与钢中的夹杂量及分布形态有关,还与钢种强度级别有关。
    D、层状撕裂主要发生在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厚板焊接结构中。

9、关于“材料是各向同性的均匀连续体”的假设,表述不正确的是__
    C、假设材料各质点在各方向上的物理性能不同且力学性能相同

第八周 应力与应变理论(1)

5、对斜截面上的应力进行分析的正确表述是______
    A、受力物体内某质点处所取的无限多截面上应力情况的总和,显示和表明了该点的应力状态;一般情况下,每个截面上的应力是不相同的
    B、过一点相互垂直的三个坐标面上的九个应力分量,那么该点的应力状态就被确定了
    C、九个应力分量与坐标系无关,不同坐标系下应力分量不同

8、关于平面应力状态______
    C、当物体的一个方向的几何尺寸比另外两个方向的几何尺寸小很多,其受载时可能处于平面应力状态

第九周 应力与应变理论(2)、塑性与屈服准则(1)

3、材料发生小变形时,______
    A、变形体内的位移场已知,则可由小变形几何方程求得各质点的应变状态,再根据应力应变关系,求得应力状态
    C、如物体中的位移场已知,由小变形几何方程可以确定应变张量场
    D、对空间变形体内的任一微元体而言,应变共有9个分量:3个正应变、6个切应变

4、在应变张量的分析中,______
    B、塑性变形时变形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应变偏张量就是应变张量
    C、等效应变在数值上等于单向均匀拉伸(或压缩)时的拉伸(或压缩)方向上的正应变

5、对应变协调方程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若应变分量不满足变形协调方程,则可通过几何方程求得正确的位移场
    B、应变分量之间满足变形协调方程保证了变形后的物体依然连续
    C、利用应变协调方程可检验给定的应变状态是否为可能存在的
    D、应变协调方程是针对小变形情况的,其结论不可以推广到大变形情况

7、以下对屈服准则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对于理想塑性材料来说,当主应力空间内任意一点的应力位于圆柱面以内时,该点处于弹性状态;当该点位于圆柱面上或圆柱面外时,则该点处于塑性状态
    C、在单向应力状态下,材料由弹性状态初次进入塑性状态的条件是作用在变形体上应力等于材料的初始屈服应力
    D、当作用在变形体上应力大于或等于材料的初始屈服应力时,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

第十周 塑性与屈服准则(2)、本构方程

6、对于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变硬化,根据等向强化模型______
    A、在主应力空间中,Tresca屈服准则的后继屈服表面同初始屈服表面一样,保持不变
    B、π平面上,Tresca屈服准则的后继屈服轨迹是一系列均匀扩大且同心的正六边形
    C、在主应力空间中,Mises屈服准则的后继屈服表面是一系列均匀扩大且同轴的圆柱面

《材料成型理论基础》期末考试

《材料成型理论基础》试卷

4、下列关于成分过冷区的大小对单相合金的晶体生长方式的影响正确的是______。
    B、当界面前沿存在窄成分过冷区时,晶体趋向于胞状生长。
    C、当界面前沿存在窄成分过冷区时,晶体趋向柱状树枝晶生长。
    D、当界面前沿存在宽成分过冷区时,晶体趋向于胞状生长。

5、下列关于铸件宏观组织对铸件性能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_____。
    B、柱状晶是晶体择优生长形成的细长晶体,性能具有明显方向性。
    C、铸件内部等轴枝晶越发达粗大,对铸件性能的提升就越有利。
    D、等轴晶粒之间位向各不相同,性能比较均匀,没有方向性。

6、下列关于侵入性气孔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侵入的气体一般是水蒸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
    B、砂型和砂芯等在液态金属高温作用下产生的气体(无明显化学反应)。
    D、液态金属内部或与铸型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气孔。

9、下列关于熔池凝固特点描述错误的是_____。
    A、焊接熔池的凝固过程是从边界开始的,是一种非均匀形核。
    B、由边界成长起来的柱状晶总是垂直于等温面而指向焊缝中心。
    C、在焊缝边界生长的柱状晶的最大成长速度可能会超过焊接速度。
    D、焊接熔池的实际凝固过程并不是完全连续的,而是时有停顿的断续过程。

11、下列关于焊接冶金反应区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在药皮反应区所进行的冶金反应,主要是水的蒸发及药皮中某些固态物质的分解。
    B、所有的焊接方法都会包含药皮反应区、熔滴反应区和熔池反应区。
    C、熔池反应区的反应物的相对浓度要比熔滴反应区小,故其反应的速度也比熔滴反应区小。
    D、在熔滴反应区进行的冶金反应,主要有气体的分解和溶解,金属的蒸发,金属及其合金的氧化、还原及焊缝金属的合金化。

14、对于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变硬化,根据等向强化模型______。
    A、在主应力空间中,Tresca屈服准则的后继屈服表面同初始屈服表面一样,保持不变。
    B、π平面上,Tresca屈服准则的后继屈服轨迹是一系列均匀扩大且同心的正六边形。
    C、在主应力空间中,Mises屈服准则的后继屈服表面是一系列均匀扩大且同轴的圆柱面。

党课,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而开的课。党的各级组织,通过党课定期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党性、党纪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课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方面。以下是我爱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专题党课: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6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党课: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篇1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4月14日上午,市文广旅局继续开展“文旅先锋大讲堂——领导讲党课”活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华应根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题,带领全体党员干部重新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华应根围绕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的革命历程,以丰富的史料、详实的数据、深刻讲述了这段历史的社会根源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华应根强调,要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一是选择正确的方向;二是拥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是建立广泛统一战线;四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通过此次党课学习,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刻学习革命前辈和先进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实际行动秉承革命先烈遗志,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为促进新时期文广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专题党课: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篇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期,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哪些历史知识吧!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有?

     1921年7月中共诞生——民主革命从此焕然一新,有了新的革命政党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中华民族崛起有了锲机,国际地位提高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被称为“大革命”时期;

     第二阶段:年,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第三阶段:年,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

     第四阶段:年,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最主要的革命对象。 官僚资本指四大家族及军阀控制的资本。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个胜利法宝?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问: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事件是?

  问: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的事件是?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注意: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之时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此时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但当时中国尚有未解放地区,并且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并没有完全废除,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时间应该是1956年底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当时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完成,开始迈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有?

     他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在牺牲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1927年6月26日于上海被捕入狱,7月4日英勇就义。

     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回国后,赵世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不幸被捕牺牲。

     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6班班长,1948年在国共战争时期在河北省隆化县的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阵亡。

     在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英雄人物,在这里小编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要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定祥和的美好生活哦!

专题党课: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篇3

  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党课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为1919年至1949年。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里既然讲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有必要再解释一下这个“新”的含义。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总的来说所谓“新”主要含义指: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革命理想(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按照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客观发展模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介绍,将从其发生的历史背景、革命历程、伟大意义三方面来展开,其中,对第二部分革命历程四个时期阶段的介绍是本次分享内容的重点。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从1840年西方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丧失独立的地位,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爆发的。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割占和强行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及干涉行政和司法等,使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和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地位。同时,通过索取战争赔款、控制海关税收、倾销商品及垄断财政金融等手段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逐渐丧失经济上的独立而不得不依赖和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决不是为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文明和发展,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了很大部分,工业的比重不高,它所经营的,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相勾结,利用其政治、经济特权和其他方面的优势,极力阻止和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但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对人民困苦的加剧,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索救国图存之路,而且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也为中国革命创造了转变的客观条件。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发面:一是国际环境,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由此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具备了转变的时代条件;二是经济条件,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欧洲战场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三是政治条件,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新兴社会力量,到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以独立的姿态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成为了运动的主力军;四是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使民主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尤其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使中国具备了成立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和干部条件。

  纵观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9年至1927年,被成为大革命时期;第二阶段为1927年至1937年,被成为土地革命时期;第三阶段为1937年至1945年,被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第四阶段为1945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在国内、国际革命形势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左边这幅有些模糊的照片展示的是,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起点的香港海员罢工,海员和市民欢庆罢工胜利的场景。这场罢工是1922年1月在香港举行的,起因是海员要求增加工资,在克服港英当局种种阻挠和破坏下,罢工坚持了56天,迫使港英当局取消封闭海员工会的命令,答应为海员增加15%-30%的工资。这次胜利,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勇气和信心,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右边这幅图描述的是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遭到镇压的场景,1923年2月4日,在长达2000余公里的京汉铁路上,3万名工人在3小时内有条不紊地举行了总同盟罢工。3天后,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前后牺牲者52人,受伤者300余人,被捕入狱者40余人,被开除而流亡者1000余人,史称二七惨案。这次惨案发生后,各地工会组织除广东、湖南外都遭封闭,工人情绪一时趋于消沉,至此,持续13个月的中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在此期间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30万以上。

  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中国共产党人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毕竟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正是从这种情况出发,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积极的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的建立。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对三民主义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共合作的进行,特别是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思想、组织和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设都有相当的进展。据1927年3月统计,党员人数从1923年的四百余人迅速达到了近六万人,同时在全国除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台湾外,都建立了党的组织或有了党的活动。

  随着1926年11月北伐军在江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面对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羽翼已经丰满的蒋介石的反共面目越来越公开地暴露出来,国共合作开始面临深刻的危机。终于在1927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回顾整个大革命时期,应当说在初期和中期,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党员群众和党的干部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因此获得巨大的胜利。但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很难在发动第一次冲击时就赢得最后的胜利。大革命的失败,从客观方面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拢和支持下,先后投入了反革命营垒。从主观方面来说,这时的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缺乏应付如此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由此导致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革命遭到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两万多人,在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之后的秋收起义,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又于1927年12月11日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但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起义三天后即告失败,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许多革命者英勇牺牲。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同时期在各地举行的一系列起义,党进入了创建红军的新时期,其到农村中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基本政策也更为明确。

  但当时的党还处于幼年阶段,时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许多共产党人对中国政局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致使左倾错误思想在党内滋生、发酵、并最终造成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失败,迫使工农红军进入艰难的战略转移,开启了历时两年的伟大长征。险境中,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黔北重镇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尖锐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此外,在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始终虎视眈眈不停步地向中国进攻,在1931年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不断向南推进。面对外敌入侵,中国共产党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国民党为了稳固政权,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直到1936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在弄清情况后,以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派周恩来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之后,中国共产党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巩固和平,争取民主,推动历史潮流向着实行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阶段发展。

  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在此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应当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取得的。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伟大的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同时,抗日战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经过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不仅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而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新中国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反映人民的要求,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种种努力。1945年8月28日,国共进行重庆谈判,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陪同下,从延安乘专机亲赴重庆,在当时成为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使许多人进一步认清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舆论的热烈赞誉。这次谈判历时43天。1945年10月10日,双方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尽管谈判结果——国民党承认和平团结的方针只是口头上的,但却使我党获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一旦内战爆发,国民党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另外,这次会谈和达成的协议,还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这是人民力量的一个胜利。

  从1945年9月到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下完成了战争的准备部署后,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战争初期的形势对于人民革命力量来说非常严峻。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的对比,国民党都占有明显优势。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双方总兵力的对比为3.4:1。国民党军队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人民解放军不仅没有海军和空军,而且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仅有少数火炮。国民党政府统治着约占全国76%的面积、3.39亿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拥有全国大部分近代工业和人力、物力资源;解放区的土地面积只约占全国的24%,人口约1.36亿,近代工业很少,基本上依靠传统的农业经济。

  因此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稍多一点的时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凭借着“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的政治方针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在前八个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后四个月努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战略行动,促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战略进攻的总形势。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性胜利的决定阶段,中共中央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针对东北、华东、华北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使三大战役之间和各战役的各个阶段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有力地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

  随着渡江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除台湾、西藏以及港澳以外的全部大陆领土都获得了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重新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可以说它的发生和胜利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是继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条:

  一是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是正确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经历过重重的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三是广泛统一战线。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同时,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

  四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专题党课: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篇4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4月14日上午,市文广旅局继续开展“文旅先锋大讲堂——领导讲党课”活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华应根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题,带领全体党员干部重新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华应根围绕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的革命历程,以丰富的史料、详实的数据、深刻讲述了这段历史的社会根源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华应根强调,要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一是选择正确的方向;二是拥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是建立广泛统一战线;四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通过此次党课学习,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刻学习革命前辈和先进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实际行动秉承革命先烈遗志,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为促进新时期文广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专题党课: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篇5

  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党课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为1919年至1949年。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里既然讲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有必要再解释一下这个“新”的含义。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总的来说所谓“新”主要含义指: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革命理想(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按照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客观发展模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介绍,将从其发生的历史背景、革命历程、伟大意义三方面来展开,其中,对第二部分革命历程四个时期阶段的介绍是本次分享内容的重点。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从1840年西方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丧失独立的地位,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爆发的。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割占和强行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及干涉行政和司法等,使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和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地位。同时,通过索取战争赔款、控制海关税收、倾销商品及垄断财政金融等手段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逐渐丧失经济上的独立而不得不依赖和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决不是为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文明和发展,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了很大部分,工业的比重不高,它所经营的,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相勾结,利用其政治、经济特权和其他方面的优势,极力阻止和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但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对人民困苦的加剧,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索救国图存之路,而且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也为中国革命创造了转变的客观条件。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发面:一是国际环境,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由此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具备了转变的时代条件;二是经济条件,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欧洲战场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三是政治条件,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新兴社会力量,到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以独立的姿态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成为了运动的主力军;四是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使民主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尤其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使中国具备了成立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和干部条件。

  纵观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9年至1927年,被成为大革命时期;第二阶段为1927年至1937年,被成为土地革命时期;第三阶段为1937年至1945年,被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第四阶段为1945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在国内、国际革命形势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左边这幅有些模糊的照片展示的是,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起点的香港海员罢工,海员和市民欢庆罢工胜利的场景。这场罢工是1922年1月在香港举行的,起因是海员要求增加工资,在克服港英当局种种阻挠和破坏下,罢工坚持了56天,迫使港英当局取消封闭海员工会的命令,答应为海员增加15%-30%的工资。这次胜利,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勇气和信心,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右边这幅图描述的是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遭到镇压的场景,1923年2月4日,在长达2000余公里的京汉铁路上,3万名工人在3小时内有条不紊地举行了总同盟罢工。3天后,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前后牺牲者52人,受伤者300余人,被捕入狱者40余人,被开除而流亡者1000余人,史称二七惨案。这次惨案发生后,各地工会组织除广东、湖南外都遭封闭,工人情绪一时趋于消沉,至此,持续13个月的中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在此期间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30万以上。

  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中国共产党人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毕竟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正是从这种情况出发,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积极的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的建立。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对三民主义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共合作的进行,特别是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思想、组织和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设都有相当的进展。据1927年3月统计,党员人数从1923年的四百余人迅速达到了近六万人,同时在全国除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台湾外,都建立了党的组织或有了党的活动。

  随着1926年11月北伐军在江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面对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羽翼已经丰满的蒋介石的反共面目越来越公开地暴露出来,国共合作开始面临深刻的危机。终于在1927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回顾整个大革命时期,应当说在初期和中期,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党员群众和党的干部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因此获得巨大的胜利。但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很难在发动第一次冲击时就赢得最后的胜利。大革命的失败,从客观方面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拢和支持下,先后投入了反革命营垒。从主观方面来说,这时的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缺乏应付如此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由此导致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革命遭到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两万多人,在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之后的秋收起义,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又于1927年12月11日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但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起义三天后即告失败,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许多革命者英勇牺牲。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同时期在各地举行的一系列起义,党进入了创建红军的新时期,其到农村中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基本政策也更为明确。

  但当时的党还处于幼年阶段,时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许多共产党人对中国政局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致使左倾错误思想在党内滋生、发酵、并最终造成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失败,迫使工农红军进入艰难的战略转移,开启了历时两年的伟大长征。险境中,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黔北重镇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尖锐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此外,在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始终虎视眈眈不停步地向中国进攻,在1931年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不断向南推进。面对外敌入侵,中国共产党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国民党为了稳固政权,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直到1936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在弄清情况后,以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派周恩来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之后,中国共产党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巩固和平,争取民主,推动历史潮流向着实行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阶段发展。

  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在此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应当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取得的。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伟大的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同时,抗日战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经过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不仅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而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新中国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反映人民的要求,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种种努力。1945年8月28日,国共进行重庆谈判,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陪同下,从延安乘专机亲赴重庆,在当时成为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使许多人进一步认清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舆论的热烈赞誉。这次谈判历时43天。1945年10月10日,双方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尽管谈判结果——国民党承认和平团结的方针只是口头上的,但却使我党获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一旦内战爆发,国民党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另外,这次会谈和达成的协议,还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这是人民力量的一个胜利。

  从1945年9月到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下完成了战争的准备部署后,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战争初期的形势对于人民革命力量来说非常严峻。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的对比,国民党都占有明显优势。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双方总兵力的对比为3.4:1。国民党军队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人民解放军不仅没有海军和空军,而且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仅有少数火炮。国民党政府统治着约占全国76%的面积、3.39亿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拥有全国大部分近代工业和人力、物力资源;解放区的土地面积只约占全国的24%,人口约1.36亿,近代工业很少,基本上依靠传统的农业经济。

  因此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稍多一点的时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凭借着“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的政治方针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在前八个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后四个月努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战略行动,促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战略进攻的总形势。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性胜利的决定阶段,中共中央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针对东北、华东、华北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使三大战役之间和各战役的各个阶段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有力地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

  随着渡江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除台湾、西藏以及港澳以外的全部大陆领土都获得了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重新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可以说它的发生和胜利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是继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条:

  一是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是正确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经历过重重的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三是广泛统一战线。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同时,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

  四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专题党课: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篇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期,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哪些历史知识吧!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有?

     1921年7月中共诞生——民主革命从此焕然一新,有了新的革命政党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中华民族崛起有了锲机,国际地位提高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被称为“大革命”时期;

     第二阶段:年,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第三阶段:年,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

     第四阶段:年,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最主要的革命对象。 官僚资本指四大家族及军阀控制的资本。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个胜利法宝?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问: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事件是?

  问: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的事件是?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注意: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之时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此时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但当时中国尚有未解放地区,并且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并没有完全废除,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时间应该是1956年底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当时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完成,开始迈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有?

     他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在牺牲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1927年6月26日于上海被捕入狱,7月4日英勇就义。

     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回国后,赵世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不幸被捕牺牲。

     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6班班长,1948年在国共战争时期在河北省隆化县的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阵亡。

     在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英雄人物,在这里小编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要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定祥和的美好生活哦!

2019年4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模拟题及答案四

中国近现代史纲冲刺试卷(四)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将其符号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2.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实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最新官方信息请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及各教育官网为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