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供销社和苏德战场惨烈程度有什么关系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决不是张伯伦之流的不干涉政策所能解决的。英法帝国主义集团同德意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德国法西斯同社会主义苏联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但是,现实斗争中,德国夺取世界霸权,夺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统治权,首先要从英法手中去攫取,因为上一次世界大战后,是英法把德国剥夺光了。这就是说,“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以及它们想把自己的竞争者淹死的愿望,在实践上是比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更为剧烈。”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是法西斯的德日意,或者“民主”国家的美英法,都把苏联看成不共戴天的仇敌。

英法美帝国主义坚持奉行不干涉政策,纵容侵略活动,不管在欧洲还是在亚洲,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战争矛头引向苏联。所以说,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想消灭社会主义的苏联。可是,帝国主义的逻辑是:“或者是自己破产,或者是使别人破产”。德日意法西斯集团为使英法美帝国主义集团破产,并征服它们,取得大国地位,“这样的问题在资本家的世界里是不能靠自觉自愿来解决的。这只能靠战争来解决。”一九三九年夏,亚洲的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中国,并挑起哈勒欣河事件,妄图对苏联挑衅。

在欧洲,帝国主义的两大集团也已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在当时形势下,帝国主义两大集团彼此都考虑到苏联的倾向,对自己争夺的胜败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法西斯德国迟早是要进攻社会主义苏联的,但是它是欺软怕硬的,在国力强盛的苏联面前,希特勒知道,苏联是不会首先进攻德国的,而现在首先进攻苏联是危险的。尽管英法纵容希特勒吞并了奥、捷,他还是认定:“英国是我们的主要敌人”,“对英法的战争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

为了掩护德国对英法的进攻,希特勒玩弄声东击西的策略。英法反动资产阶级出于反动目的,一直在孤立苏联,策动苏德战争,从中渔利。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政府,对这种帝国主义阴谋,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外交战线上一直采取谨慎态度,不让惯于从中渔利的挑拨者把苏联卷入冲突中去,以便争取时间作好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准备,最终打败侵略者。在同帝国主义国家的谈判中,充分利用它们的矛盾,分化瓦解敌人。

苏联为了争取同英法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制止法西斯侵略,在谈判中,始终以极大的耐心,争取它们共同抗击侵略。但是,英法政府百般阻挠和破坏,到了八月末,谈判毫无进展。这时,德国进一步明确表示“放弃反苏立场”,放弃“反共协定”,承认苏联边界不可侵犯性,要求立即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和政府,为了粉碎国际反动派的阴谋,赢得时间,壮大自己,不失时机地利用帝国主义的矛盾,同意了德国的要求。八月二十三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飞往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缔约双方互不以暴力进行侵略和攻击。也不勾引他国以对付缔约国另一方。缔约国之一如与他国交战,另一缔约国决不支持第三国。缔约国双方政府,互相联络谘询,以便对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互相通知。缔约国双方不参加任何直接或间接反对缔约国的另一方的国家集团。缔约国之间,倘或发生争议,不论争议的性质如何,双方应绝对只用和平方法予以解决,或友谊地交换意见,或于必要时,组织调解委员会。条约有效期为十年。

一九四O年二月十一日,补充签订苏德商务协定。苏联政府是在张伯伦、达拉第不顾反法西斯大局,拒绝担负相互援助的义务,面临德、日法西斯的两面威胁的情况下,才同德国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的。如果苏联拒绝与德国签订条约,社会主义苏联将会遭受法西斯两面攻击。这正符合国际反动派预定的阴谋计划。

因此苏联政府为了击破这种阴谋,争取时间、加强自己,以待将来打垮敌人,遂果断地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决非是苏联对希特勒德国的信任。美国国务卿赫尔也承认,“斯大林对德国显然也存在着戒备之心,希特勒在一九三九年八月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中的诺言,斯大林并不比盟国更为信任。”苏联政府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并没有丧失警惕,仍然继续巩固国防。但德国法西斯却背信弃义,条约订立不到两年,就被它撕毁了。这给我们如何对待同帝国主义者订立的条约提供了一个教训。

北非战场的开辟和德寇占领东南欧

一九四O年六月,当德军在西欧进攻法国的时候,意大利法西斯对英、法宣战,并乘机出兵北非。意大利的目标是妄图夺取苏伊士运河,以切断大英帝国在亚、非、澳三洲利益的生命线。从六月底开始,意大利军队十万人由埃塞俄比亚进攻埃及。当时英国在埃及的军队不过两万人,结果许多重要的据点被意军占领。八月十二日,意军进攻英属索马里,经一周激战后,英军因众寡悬殊,被迫全线撤退。九月十三日,意军又从利比亚向埃及进攻,十六日攻陷重镇西通巴腊尼,深入埃及腹地一百二十公里。

此后,由于后勤补给问题意大利法西斯军队未再前进。一九四O年十二月八日,英国军队在北非战场开始反攻。十六日收复了失地并进抵利比亚边境。一九四一年初,英军在利比亚的托卜鲁克登陆,对从埃及撤退之意军实行夹击。经过两个月的战斗,意军被歼十个师,其中生俘十三万人。与此同时,英军从肯尼亚出兵,攻入索马里,二月二十六日,意属索马里首府摩加迪沙落入英军之手,至三月十五日全部收回失地。接着又乘胜攻入埃塞俄比亚,在当地人民游击队的配合下,于四月六日占领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意大利军队节节败退,引起了希特勒的极大不安。一九四一年二月希特勒派埃尔温·隆美尔(一八九一—一九四四年)率领三万余名官兵的装甲部队在利比亚登陆,协同意军作战。同时,又派飞机和舰队在地中海活动,封锁英国的交通线。三月三十一日,隆美尔指挥四个师的兵力从阿拉盖以东地区发动攻势,经过激烈的战斗,四月十五日,英国军队又被迫退回至埃及和利比亚的边境。此后双方在埃及境内进行了近一年的拉锯战。

一九四O年九月二十七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柏林签订了结成军事同盟的《柏林协定》,规定三国彼此承认,德意在欧洲和非洲,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秩序”的特权。三国进一步约定,如果缔约国中任何一国与目前不在交战国之列的国家发生战争,将进行互相援助。三国轴心正式结成。一九四O年下半年,希特勒又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巴尔干半岛。他施用了种种伎俩使东南欧诸国一个个成为德国法西斯的附庸,并把军队开入这些国家。

罗马尼亚是德国法西斯侵占的第一个目标。一九四O年九月五日,在希特勒的扶植下,安东尼斯库就任总理,夺取了罗马尼亚的政权。十一月二十三日,安东尼斯库政府加入了德意日三国《柏林协定》。十二月四日,德国法西斯军队七万人开进罗马尼亚,并进抵保加利亚边境。匈牙利的霍尔蒂政府与希特勒早有勾结。在德国法西斯的拉拢下,十一月二十四日,匈牙利也加入了《柏林协定》,正式成为法西斯国家的附庸。十二月四日,四个师的德国军队开入匈牙利,并进抵南斯拉夫边境。

一九四一年三月,保加利亚反动政府也在希特勒的威胁利诱之下加入了《柏林协定》。同年三月十五日,南斯拉夫政府也被迫加入了这一协定。但是,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了政府垮台。新政府成立后于四月五日与苏联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这一行动使希特勒大为恼火,立即命令三十万德寇入侵南斯拉夫,并对首都贝尔格莱德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轰炸。

四月十二日,德寇攻占了贝尔格莱德,对南斯拉夫实行军事占领。与入侵南斯拉夫同时,希特勒还插手希腊的战争。一九四O年十月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入了希腊,希腊人民进行了半年多的英勇抗战,最后把侵略者赶出了国土。希特勒立即在一九四一年四月派大军入侵,当月二十七日占领雅典,并建立了傀儡政权。至此,整个巴尔干半岛被希特勒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参考文献:《而次世界大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在中国古代,每一场战争的发生意味着数以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多如牛毛的士兵战死沙场,战争是死亡的代名词。统治者为了巩固或争夺政权,常常挑起战争。中国有一句俗话:“乱世出英雄”,许多男儿受到这句话的影响在战场上浴血拼杀,宁死不降,从而成为统治者的牺牲品。不仅如此,统治者为激励将士的勇气,更是对投降的人严惩不贷。因此,在战场上同归于尽的场面不足为奇。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样认为投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可西方人却不是这般想法,例如,在二战期间,常常能看到几十万人集体投降的盛大场面。西方人如果在战斗中举步维艰,他们会立刻缴枪投降,动作干净利落,让人为之震惊。据调查结果显示,几十万士兵投降的事情不是个例,几乎每一个西方国家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二战时期,德国大约有1000万人宣布投降,虽然这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德国统治者宣布二战失败后放弃抵抗,但依旧有200万左右的德国士兵是在战争中放下枪械,举起双手。装备精良、战斗迅猛的德国军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国家的军队了。二战时苏联军队被法西斯俘获570万人,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对苏联展开进攻,战斗不到几日,便有65万苏联军人双手抱头投降。那法国又是怎样的状况呢?二战开始前,据统计法国拥有300万编制的陆军部队,可仅仅开战40天,便有170万的将士成为俘虏。

至于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军事力量薄弱,投降的士兵更是难以估计。在太平洋战役中,美国军队、英国军队、澳大利亚军队都出现过几十万人大批量投降的事情。那么发生这样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西方人害怕死亡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主要原因应归结于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在他们看来,投降并不可耻,相反,这是对自身人权的保障。胜败乃兵家常事,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马虎。既然无谓的挣扎无法取得战斗的胜利,那么何必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呢?当然,有人曾调查说西方军队投降也不是突发性的,而是在达成一定的条件后,指挥官便会做出相应的举措。

投降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弹尽粮绝、孤立无援、死伤惨重。虽不知道这个规定是否真实,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西方的将士们并不怕死,只是不会像我们的先辈一样,在没有弹药后,与敌人近身搏斗。

其次,武器也会决定西方军队是否投降。二战相比于以往的战争有所不同,坦克、飞机、战车等对生命造成巨大伤害的重型武器纷纷出现。如果陷入敌人的包围圈,极有可能面对的便是狂轰滥炸。

所以在西方人眼中,投降是明智的举动,反抗是没有意义的挣扎。而且,他们已经拼尽全力,问心无愧。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德战场惨烈程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