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心仪男子的称呼男子15岁左右的称呼。

  古代十三四岁男子称呼为:舞勺。舞勺之年就是指少年十三至十四岁。《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勺是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的就是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还有一个差不多的词语是“舞象”,指的是十五岁至二十岁的少年。

  其他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八九岁的少年称为总角,因为这一时期的少年会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一个结,形如羊角,故名总角。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古代男子20岁束发而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人在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年龄的再生产,它总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的个人所组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年龄的雅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上寿:九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花甲重开:指120岁。

  古稀双庆:指140岁。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古代女子介绍自己得年龄用语

  女:7岁称髫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读jī)之年。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也有的说双十年华。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

  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

  父女二人流落在此生受。

  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因见奴家,便使强媒硬保,要奴作妾。

  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

  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

  父亲懦弱,和他争不得。

  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但得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些少父女们盘缠。

  这两日,酒客稀少,违了他钱限,怕他来讨时,受他差耻。

  父女们想起这苦楚无处告诉,因此啼哭。

  不想误犯了官,望乞恕罪,高抬贵手!

古代年龄的雅称扩展阅读

古代年龄的雅称(扩展1)

  十二星座古代雅称,十二个星座如今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十二个星座的名字也是非常唯美好听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十二星座古代雅称及相关内容。

  十二星座古代雅称1

  “星纪”作为十二星次的出发点,有根基的含义。此时出生的人坚强、勤劳,会努力不懈的追求目标,*稳可信的形象让人很依赖。但也是有脾气的,发起火来很可怕。

  “玄枵”有种子的含义,代表着发展性和神秘感。此时出生的人性格开朗乐观,很受欢迎,而且好奇心旺盛,兴趣广泛,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同时又很善变,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不会太持久。

  “娵訾”代表植物的核,即事物的中心。此时出生的人自我意识很强,个性十足。虽然外表冷漠,但内心却十分热情。而且有着坚强的意志,认真隐忍,适合做领导者。

  “降娄”代表植物的茎,像茎向植物无私地输送养分一般,此时出生的人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性格直率,对朋友极力相助,但却经常解决不了自己的麻烦。

  “大梁”象征植物过冬前积蓄能量,有结实的意思。此时出生的人头脑灵活,善于表达,人生经验也比较丰富。而且很有先见之明,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细致的规划。

  “实沉”代表伸缩自如的柔软性,象征着植物的枝条。此时出生的人会坚韧不屈、能随机应变。但性格上过于严谨小心,有些敏多疑。

  “鹑首”象征宁静,此时出生的人性格沉稳,温和大方,会为了理想和目标奋勇前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开辟一个新天地,不断地获得发展和进步。

  “鹑火”代表不死鸟的心脏,具有燃烧的生命力。此时出生的人真诚坦率,执着倔强,而且精力充沛、行动迅速,不善于冷静思考,对朋友掏心掏肺,很得异性喜欢。

  “鹑尾”代表坚实地生长在大地中的根,此时出生的人性格也会如土地中的根一样,坚强而深不可测。冷漠的外表下有一颗温柔的心,富有同情心,而且有丰富的想象力,感觉敏锐,但会因过于理想化而没有现实感,显得不切实际。

  “寿星”代表着福寿。此时出生的人,福泽很深,心思细腻,与世无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懒惰,但一旦有了目标,便会充满热情地开始实干,这就是所谓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这份热情往往难以持久。

  “大火”代表早晨温暖的阳光。此时出生的人给别人的感觉也十分温暖,身上所拥有的安宁恬静的气质深得大家喜爱。但有时会吹毛求疵,导致他人的.不满。

  “析木”代表拦截天河的木栅。此时出生的人,最大的特点便是意志坚强,能在逆境中重生。为人慷慨正直,仗义恩仇,但有时会太过强硬,不*人情。

  十二星座古代雅称2

  十二星座古时候的名字叫什么

  十二星座古时候叫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

  二千多年前希腊的天文学家希巴克斯(Hipparchus,西元前190~120)为标示太阳在黄道上观行的位置,就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区段,以春分点为0°。

  自春分点(即黄道零度)算起,每隔30° 为一宫,并以当时各宫内所包含的主要星座来命名,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等宫,称之为黄道十二宫 。总计为十二个星群。

  十二星座古代雅称3

  12星座的别称是什么

  在西方占星学上,黄道12星座是宇宙方位的代名词,一个人出生时,各星体落入黄道上的位置,说明了一个人的先天性格及天赋。黄道12星座象征心理层面,反映出一个人行为的表现的方式。于是将黄道分成12个星座,称为黄道12星座。依次为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白羊座 (03.21-04.20) Aries 日名为牡羊座

  狮子座 (07.23-08.22) Leo 日名为狮座,古名师子座,误名天狮座

  室女座 (08.23-09.22) Virgo 日名为乙女座,俗名处女座,古名双女座

古代年龄的雅称(扩展2)

  古代各种雅称,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其实古代的雅称名目繁多,而且来历也很有意思,着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以下是古代各种雅称。

  1、汤饼: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刘禹锡《送张盥诗》:“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引箸举汤饼,祝词生麒麟。”

  2、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开始学说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4、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5、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7、豆寇: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诗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常以“豆寇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8、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戴上簪子,以示成年。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9、弱冠: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10、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有关碧玉的诗句很多,其中晋人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11、而立:指三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12、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3、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4、耳顺、花甲: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花甲:指人六十岁。“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纪年,顺次组合从“甲子”到“癸亥”为六十年。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15、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16、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17、喜寿:指77岁。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

  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高堂,称对方父母;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爱(媛),称对方的女儿;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亲,称对方的亲戚。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10、“光”字族:

  光临,称对方到来;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

  舍侄,称自己的侄子;舍弟,称自己的弟弟;舍亲,称自己的亲人;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见;鄙见,自己的见解。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

  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表示冒昧地请示别人: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古代年龄的雅称(扩展3)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是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古代的年龄称谓,欢迎查看!

  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束发——15岁左右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1.初度: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2.舞勺之年:男孩子十三到十五岁期间。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勺舞。

  13.及笄: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14.志学之年:十五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15.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6.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岁。原本是古武舞名,后也是成童的代名词。

  17.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8.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男子满二十岁。

  19.结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20.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也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古代年龄的雅称(扩展4)

——关于年龄的句子古文(感悟年龄经典短句)

1.年轻时相信自己是唯一的,自己可以改变世界是正常的,是可爱的。三十岁了,清醒点,哥们,你能把你自己照顾好把家照顾好再谈别的。

2.人生无常,不要错过,别听信错过的才是美好的鬼话,那是自己安慰自己玩的把戏,你错过了留给别人好了。除非你能力不到,否则你别选择错过。自己骗自己最不好玩。

3.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如果你想拥有的更多,那希望就不应寄托在别人身上。

4.你累的时候,谢绝别人的肩膀。你扛不动的时候,拒绝别人的帮忙。总不给别人添麻烦。为什么总是找不到爱的人。有时,爱只有在相处时才能找得到的。

5.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想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

6.地位和荣誉只不过是一个杯子,而您的修养和品性才是你杯中的东西。夜光杯中未必盛的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浊水。粗瓷盏里未见得就是白开水,很可能闷的是一盏极品龙井。

7.真情和假意,只要学着把它看成香槟里飘飞的小气泡,也就不必太认真。伤感过去,会微笑宽容。毕竟,太甜的东西,都不可能是货真价实的。——张小娴

8.有时候,你难免多心。心眼一多,许多小事就跟着过敏,於是别人多看你一眼,你便觉得他对你有敌意;少看你一眼,你又认定他故意对你冷落。多心的人注定活得辛苦,因为太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多心的人总是胡思乱想,结果是困在一团乱麻般的思绪中,动弹不得。有时候,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9.好朋友是应该相互欣赏的,而不是相互利用的。

10.你接受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11.人生无常,再明媚的春天,偶尔也会有云翳遮住阳光,再*静的湖面,也会有点点涟漪,学会接受百味生活。

12.饭应一口一口吃,事要一点一点做。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凡事都有个过程。不要整日疲于奔命,应该活得从容。

13.人不是坏的,只是*气罢了,每个人都有*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善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14.人拥有的东西没有比光阴更贵重、更有价值的了,所以千万不要把今天所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15.位虽低微,却是自己的岗位;屋虽简陋,却是自己的家;志虽渺小,却是自己的追求。

16.谁都会有低落的时候,但是不要让它影响你向前就好,变成一个更让自己喜欢的自己,然后遇到一个不需要取悦的人。

17.每个人真正强大起来都要度过一段没人帮忙,没人支持的日子。所有事情都是一个人撑,所有情绪都是只有自己知道。

18.当我们为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叹息时,我们应该考虑将来的衰老,不要到那时再为没有珍惜壮年而悔恨。

19.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不要拿你自己的去评判别人的,这就是尊重。

20.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有时候甚至没有对错。您以为错的,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对的。而您竭尽全力为之奋斗的,却很有可能正是别人摆脱和抛弃的。

古代年龄的雅称(扩展5)

——古人对钱的九个雅称

  金钱这个东西,人人都喜欢,和它有仇的不多。金钱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全球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历史上最早出现钱字的货币是三国时期的“太*百钱”。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别称和轶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代人对钱的九个雅称,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个称呼:“泉”。

  战国时期称钱为“泉”。钱称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钱与“泉”又是*音,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如今的钱学家也称泉学家。

  第二个称呼:邓通。

  邓通就是钱的'别称。《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邓通是西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铸钱,因而邓通钱遍布天下。故邓通成为钱的别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著名的明代小说《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伏邓通成”的诗句。

  第三个称呼:货泉。

  王莽称帝后,十分嫉恶刘氏。因为钱字有“金、刀”,而“刘”字正是由“卯、金、刀”组成(皆指繁体字),王莽便改称钱为“货泉”。货泉始铸于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钱文悬针篆书,“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汉书食货志》)。货泉传世最多,品类最杂。从现今发现的版别来看,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呈月、决纹、剪边、圆穿、花穿等*百种之多。

  第四个称呼:白水真人。

  刘秀建立东汉*以后,对王莽货泉十分欣赏,继续沿用货泉达16年之久。如今发现的货泉,绝大多数为刘秀后来新铸。刘秀为何喜欢货泉?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是因王莽货泉,钱文篆书,独具特色,“货泉”中的“泉”字,可以拆成“白水”两个字,“货”(货的繁体=貨,字形如同亻+真)字又可以拆成“真人”两个字。刘秀当初起兵白水乡,他把货泉视为他受命中兴之兆,便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把货泉也改称为“白水真人”钱。

  第五个称呼:阿堵物。

  典出《世说新语·规箴第十》:南北朝名士王夷甫(即王衍)“雅尚玄远”,为人清高,从不提“钱”字。他的妻子想试试他,就趁他睡熟时让婢女拿钱把床围起来。王夷甫醒来后气得连叫婢女“举却阿堵物”。“举却”就是拿开的意思。“阿堵”为六朝人口语,意为“这,这个”。从此“阿堵物”就成了钱的别称。北宋大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在其诗《和春咎》之二中云:“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乃有主人家。”

  第六个称呼:孔方兄。

  “孔方”、“兄”,最早见于晋人鲁褒所著《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并说“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与“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刘继兴考证,关于这个还有一种说法是,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他的亲友们便渐渐与他疏远起来,他很伤心,遂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诗意是我被降职后,只有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只有笔墨无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和我来往了;而钱,更与我绝交了。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孔方兄”就这样成了“钱”的代名词。

  第七个称呼:青蚨。

  此典故见于晋干宝的《*》。据说其虫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无论远*。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买东西,无论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青蚨飞去复飞来”,寄托了希望钱久用不减的心愿。

  第八个称呼:“上清童子”。

  唐代的郑还古的《博异志》中有一个故事:在唐贞观年间,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自称“上清五铢”的童子。一番对话后,童子出门而消逝在墙角。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他顿时领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钱的化身。唐代以后,人们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

  第九个称呼:没奈何。

  洪迈《夷坚支志戊·张拱之银》记载:“俗云张循王在日,家多银,每以千两熔一球,目为没奈何。”翻译成白话就是,宋人张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盗取,为此,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也没法偷窃。

古代年龄的雅称(扩展6)

——古代关于死的称谓知识讲解

古代关于死的称谓知识讲解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死”的讳称很多。但不同的称谓体现出不同的'等级观点、心理活动及情感色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死的称谓知识讲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登遐等。如: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鲁文公薨,而东门遂镣适立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③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战国策·秦策五》)

  ④先帝登遐,既不获奔驰道路;陛下即位,又未尝瞻望阙廷。(王安石《谢知江宁府表》)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如: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②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③妾自生母弃养,以至今日,伶仃愁苦,已无复生人之趣。(苏曼殊《断鸿零雁记》)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之死。如: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②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李白《地藏菩萨赞》)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如:

  ①自从父亲亡故之后,时乖运蹇,一向流落江湖。(施耐庵《水浒传》)

  ②夫王室将崩,霸图云构,必有忠臣义士,捐生殉节。

  ③遽闻溘逝,深为轸惜。(江藩《汉学师承记·纪昀》)

  ④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古代”死“的别称有: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

  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作者:物道,来源:物道(wudaoone)

天增岁月人增寿,总有智慧在心头

几岁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龄呢?

一个中学生说:“3岁,因为不用去上学。”

一个中年男人说:“25岁,那时你还有用不完的精力,现在一到晚上9点就昏昏欲睡了。”

有家庭主妇说50岁,因为孩子成家后就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了;还有人期盼悠闲的退休生活......

人们往往在年少时憧憬长大的自由,长大后怀念年少的无忧。但其实,每一个年纪都是美好的,我们无法选择年龄,但我们可以活在当下。

我们的祖先对此有着自己的智慧。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他们都赋予其一个美好的称谓。

它告诉我们,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却有正当最好的年龄。

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之为“赤子”。赤子之心,说的就是一颗如同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的纯洁心。

我们初见世间,眼神清澈,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善意。这是一种美丽的稚嫩。

这时婴儿已经长大了一点,但还不会走路,得大人抱着。

“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两腋将他抱起来的动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形容孩子在襁褓中咯咯的笑声。

今天,人们仍常常用“孩提时代”形容自己的童年。

那时我们在父母怀中牙牙学语,路不会走,话也说不清,但我们却渴望用自己的心去靠近这个世界。

  • 垂髫(3-9岁)& 总角(9岁-13岁)

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

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9岁之后,才把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

《诗经》里,“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男女主人公两小无猜,年幼的感情也许不成熟,却饱含美丽诗意。

与有情人做快乐事,不问是劫是缘。这是年少特有的率真和勇敢。

  •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刚新新萌发,充满娇俏的灵气。

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代的女孩从12岁开始便可以戴发饰,装扮自己。

从古至今,青春都是一个爱美的年纪。处于这个年龄的女孩,穿着不华丽,眉眼也尚且稚嫩。

清秀的面容、灵动的眼神,就是生活给她们最珍贵的礼物,任何浓妆艳抹都不能比。

到了15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

女孩则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要用笄[jī]子盘起头发,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

归有光 《 项脊轩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5岁,在今天是读初中的年龄。这是一个吸收知识的年纪,同时也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叛逆”年纪,往往内心未曾成熟,却又急于成熟。

但正因为有了这个“兵荒马乱”的阶段,我们才能在磕磕碰碰中成长。

无论是变换发型也好,是“叛逆”也好,这都是一种对青春的梳理,一种走向成熟的象征。

  • 花信年华(女子20-25岁)

现在女子到了24、25岁,都要被喊“剩女”了,但古人却赋予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一个非常美丽的称呼──花信年华。

花信,是应花期而来的风。节气中的信风,带来开花的音讯,女子年方廿四,也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诗云:“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诗人为了一睹花开时刻,生出击鼓催花的念头,古人尚且如此浪漫,我们怎么反而把大好年华看成人老珠黄?

无论是什么年龄,都要对自己的美有自信。你本来就很美。

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

在家族的见证下,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的贵宾加冠,以示成年。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血气方刚,而仪式,正是要提醒他们,今后人生,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要无愧于心,无怨无悔。

从此,你要做自己的斗士,做自己的保护伞,挡着、扛着、分担着,靠自己的力量走向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

2000多年前,孔子说“三十而立”,从此“三十”就成了中国人衡量男儿是否有能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古时的男子比今天成家立业得早。

他们15、6岁即可婚娶,20几岁就儿女绕膝,不到40岁便不乏儿孙满堂,所以三十而立,在那个年代算是应当之事。

今天比古代则大有不同。

年轻人20多岁读完大学,有些为谋生奔波,有些继续未竟的读研、读博之学业理想,较之以往,人生更为多元,也更为漂泊不定。

如今青年人,30岁也许尚未成家,也许尚在为理想奋斗,甚至尚在摸索人生方向,离真正的成熟还有一定距离。

但此时的我们,身心健朗,有了一定的历练,不像年轻时莽撞冲动,又拥有对生活的拼劲和热情。

三十而立,不是早早地限定自己的未来,而是确立一股对生活的信心和意志。

30岁,生活有着无限的可能。

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会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也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很多人说“人到中年”,掩不住老气横秋,但最好的年华从来与年龄无关。

40岁,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浮躁,懂得一心一意,懂得用心经营,这是成熟。

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无时无刻不想着买买买,而是有了自己的标准和格调,这是品味。

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四处漂泊,有家人、有陪伴,有依靠、有温暖,这是满足。

所谓不惑,不是一切看透,不是早早服老,而是融会贯通,一切恰到好处。

最好的年华,不要说老。

“知天命”,许多人会误解成听天由命的意思,其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简而言之,是对得失淡然。

有人说,50岁是老年中的童年,是老年中的学前班。不论此时身处什么位置,拥有多少名利,正是因为年过半百,才更要有一种“清零”的智慧。

对周围的一切,微微一笑,云淡风轻,花开花落。半生摸爬滚打,风雨兼程,生活夺走的,岁月会重新馈赠。

60岁,是一个平静的年龄。但又不是心如止水,死气沉沉,而是平静之中有着活泼和聪敏,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

到这个境界,当是镇定自如,波澜不惊,可以举重若轻了。

而再年长10年,对一切做什么事似乎很随意,却处处合乎情理,在世界和自己的关系上达到了和谐。

无论是乐享天命,安宁度日,还是重新拾起年少时的梦想,再“燃烧”一回,都已经无所束缚,因为已对生活看得通透。

天增岁月人增寿,总有智慧在心头。

人们常常习惯于把年轻称为生命中的最好年华,而把“变老”视为垂暮、孤寂;

或者反过来,觉得年轻人注定浮躁空虚,只有老成才代表智慧。

但祖先告诉我们,当下,即最好的年华。

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考验,也必然有每个年龄段的幸福,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好的。

活在当下,珍惜今天,才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对心仪男子的称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