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为何李广被称为飞将军的原因?

当年李牧用13000骑兵,1300辆战车,50000精锐步卒,100000万弓弩手,大破杀匈奴十几万骑兵,才让匈奴人十几年不敢近赵边城,李广又是凭什么让匈奴数年不敢入右北平的呢?

 公元前129年,匈奴侵犯汉朝边境,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位将军带兵抵抗。在这四名将军中,李广的年纪最大。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能骑善射,武艺高强。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人侵萧关(今甘肃东南)时,李广应征入伍,参加抗击匈奴的斗争。
到了汉景帝做皇帝时,李广担任陇西都尉,不久,又调任骑郎将。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叛乱。在昌邑之战中,李广冲人敌营,拔掉敌军的帅旗,从此名声大振。李广曾在边境的许多地区担任过太守,经常打击匈奴的侵扰,每到一地,都以和匈奴奋力拼杀出名。
他的战略战术更让匈奴谈虎色变。他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敌军总是摸不清他的打法,所以匈奴人称他为“飞将军”。在他驻守右北平期间,匈奴人不敢来犯。李广常常闲暇无事时,便带上一些将士外出打猎。当时右北平山里有不少老虎,李广一连射死了好几只。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突然瞧见迎面的乱草丛中蹲着一只斑斓猛虎,正准备向他扑过来。
李广急忙弯弓搭箭,用足全身力气,一箭射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射个正着。将士们赶快提着剑跑过去捉老虎,可是跑近一看,都愣住了,原来草丛中并没有老虎,只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李广的那支箭,竟然射进了石头!飞将军李广一箭射进石头的消息,很快传开了。
匈奴人听了,更加害怕他了,急忙往西迁移,再也不敢来侵扰右北平一带的边境地区了。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代表作品,龙城飞将一词,一直被认为是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但近年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名将卫青,也有说法“龙城”指代卫青,“飞将”指代李广,这个说法的依据是,历史上卫青首次带兵出征,就攻克匈奴祭祀“龙神”的圣地龙城(在今蒙古国境内),史称龙城大捷,因此后世有人用“龙城”指代卫青。

但笔者看来,这个说法并不可靠,李广和卫青都是汉武帝时代对匈奴作战的名将,但无论是论功绩还是作战能力,卫青都远远强于李广,卫青斩俘过万的大功就不下五次,李广除了在边境防守战有一定功绩,在进攻匈奴时几乎是未立寸功。但令现代人不解的是,古代很多时候的文学作品,对李广多是赞美或是同情的态度,对卫青则不乏讽刺与贬低。为何文人眼中卫青、李广的形象,和他们的历史真实面貌正好相反呢?

不能否认李广的军事素养很高,关于李广有几个著名的故事,百骑退匈奴,以疑兵之计从匈奴大部队中脱身;被俘虏时凭借抢来的马和弓箭射杀追兵,逃回汉境;此外还有“李广射石”的传说。这些传奇故事很合读书人的胃口,更重要的是李广悲情的后半生,更让自认“怀才不遇”的文人们感同身受,李广参加了数次出征匈奴的战争,却没有立功封侯,原因不是打败仗,而是每次都迷路,最后一次因为失期获罪自杀;李广的儿子被霍去病射死,孙子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抵抗八万匈奴骑兵八天八夜,最后被迫投降,结果在汉朝的家人被灭族。这些都让从司马迁开始的文人们,对李广的命运充满同情。

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后,文人们纷纷开始歌颂李广,如卢纶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说的是李广射石的故事。王维的诗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则为李广没有战功开脱,并把卫青放在了李广的对立面上,“天幸”这个词一语双关,既是说卫青受上天眷顾,又指卫青深受汉武帝宠爱。卫青出身家奴,又作为外戚(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受宠于皇帝,更让文人们找到了骂卫青的突破口。从此文人们赞颂李广之余,往往会把卫青拉出来贬低、讽刺一番。

文人对卫青的贬低,最过分的当属苏轼,苏轼在日记《东坡志林》写道:“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大骂卫青是吮痈舐痔的奴才,并且说汉武帝无道,在厕所中接见卫青和正装接待汲黯是他做过唯二的好事。

个人认为人言可畏,在这种环境下,《出塞》一诗中的“龙城飞将”只会是指李广,而不会是战功盖世却被文人口水淹没的卫青。但无论怎样被文人酸儒贬低,也丝毫不能影响卫青的伟大。熟知历史、头脑清醒的人自然有自己的判断,古代皇帝称赞功臣时,最高评价是“朕之卫霍”,不会有谁说“朕之李广”。卫青与霍去病这对“帝国双璧”,一举解决匈奴这个困扰中原王朝数百年的祸患,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功绩,是绝对不容抹杀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广被称为飞将军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