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构建经济如何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体系是我们党当前的重要任务

王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主要看点与重大机遇】

1.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报告的主基调和总路线

首次提出八个重大概念和相关论述

6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7加快建设十二强国五中国

9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再次强调六大战略部署

1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1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15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未来中国发展将迎来的四个重大变化

16致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以强大而又无与伦比的超级自信展现在世人面前

17意识形态工作放在非常突出和十分重要的地位

18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位次相对下降,安全位次急剧上升,没有再提战略机遇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没有“房住不炒”,强调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20.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光明前景和重大机遇

机遇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机遇八:重大工程及项目

1.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报告的主基调和总路线

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本次大会最重要的一个主题词,也是本次大会的主基调与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总路线。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具有六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二是人口规模巨大;三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四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六是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项原则也与报告中关于“五个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形成呼应。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且是经过第三次飞跃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未来的现代化道路,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有别于西方国家历史经验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的新路,而绝非西方国家的老路。

二、首次提出的八个重大概念和相关论述

报告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报告首次提“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概念,并把它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方略加以强调,这既是对过去十年中国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中国模式的充分肯定,更是未来“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任务,报告告诫全党: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三个务必”凸显了共产党人的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优良作风和斗争哲学。报告首次大篇幅、多领域强调斗争精神、斗争意识、斗争本领,全文中“斗争”一词共出现17次,涉及党的建设、反腐败、干部队伍、实测、军事领域、对外交往等多个方面,可以认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准备和基本工作方法。

报告首次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大会主题的细化和延伸,是对未来二十七年党的任务的全面部署,也是首次以“中心任务”的提法来高度概括和统领党的中长期工作重点。

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将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聚焦在高质量发展上,体现了我们党过去十年一贯的政策主张和工作重点,也是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最终目标。

6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报告有了全新提法和重要要求。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其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一重要表述是首次提出。所谓内生动力,主要是指内部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所谓可靠性,主要是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这一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相呼应;所谓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主要是指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和竞争,引进更多国际资本、人才和技术,以提升自身技术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逐步构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机制,进一步巩固我国已有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等社会生产力的增进。

7加快建设十二个强国五个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方面。报告在多个领域分别提出了加快建设十二个强国和五个中国,这可以看做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图景的详细描摹和全面擘画,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尚属首次。

在经济方面,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在科教方面,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法治方面,报告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文化方面,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在社会方面,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生态方面,报告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安全方面,报告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完善分配制度。报告继续强调“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到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之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策对于分配的公平性更为注重。与此同时,报告没有如过去一般化地提“调高”或者“限高”,而是更为具体地首次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从字面理解,“规范”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既有调节和限制,也有鼓励和引导的含义。这既保护了亿万民众创造财富、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澄清和打消了之前人们对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模糊认识和担忧心理。后续相关部门如何建立健全这一全新机制,值得高度关注与持续跟踪。特别是,在容许财富合理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税收等制度进行新的规范,如何更好地发挥税收以及第三次分配等手段的调节作用,尤其令人瞩目。

9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为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报告首次将国家安全单独列为一节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报告首次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报告提出了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六个重要方面:包括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国家安全防护体系等。报告特别指出了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九大重点领域包括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公民、法人海外安全,公共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

强调安全,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而非经济角度,不一定符合资源配置最优、不一定符合比较优势理论、不一定符合效率与市场原则,但它符合我国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有利于维护国家整体安全。

三、再次强调的六大战略部署

继党的十九大之后,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还特别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1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毫无疑问需要依靠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报告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申和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唯有依靠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确保不走封闭僵化、闭关锁国、排斥开放、脱钩断链、闭门造车的老路,才能确保“长江黄河不会倒流”。报告用一整节全面系统地部署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大任务。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针对近期舆论场上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概念和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报告秉承我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再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如黄钟大吕,力压瓦釜之鸣,震撼人心,鼓舞士气,一扫笼罩在人们心中的困惑与疑虑,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清晰地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再一次真正为全国人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报告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些重要论述虽非首次提出,早已写在众多文件之中并为广大民众所耳熟能详,但在当下却依然显得弥足珍贵和来之不易。真理也需要重复一千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和强调这些重要论述,就能起到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巨大作用。关于对外开放,报告还特别强调了“三个坚持”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

1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报告有如下重要论断:一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四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1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报告前所未有的对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支撑给予高度重视,这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也是面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过去的党代会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一般是散见在各个章节之中,更多是作为生产要素和保障被提及。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捆绑”在一起,放在“高质量发展”章节之后,被赋予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作用,初步形成了“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重要性大幅提升。其背后反映了新旧动能交替的紧迫性,以及内外部环境形势下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可以预期: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持下,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引导下,未来我国各方面资源将越来越多地向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力倾斜,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将不断被赋予更多的新内容和新要求。

15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报告首次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来加以强调。报告在论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时,分别从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四、未来中国发展将迎来的四个重大变化

16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以强大而又无与伦比的超级自信展现在世人面前

过去十年,我们党统揽“四个伟大”,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从更长的时空维度看,报告还首次提出了第五个自信——历史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充分自信。报告用非常大的篇幅(十六个方面,2653个字),全面系统总结了过去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相对应的,在谈及不足、困难和问题时篇幅较少(86个字)。

17意识形态工作放在非常突出和十分重要的地位

报告在不同部分共8次直接正面提及意识形态工作。报告强调“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报告的高频词统计来看,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词占比较大,如主义109次,社会主义81次,制度29次,历史26次,党的领导25次,斗争17次,马克思主义14次,自信9次,意识形态8次,公平8次,中国化5次,共同富裕4次;而谈及经济领域的具体部署相对较少(三小段,726个字),如经济22次,创新22次,改革16次,开放14次,市场3次,市场经济2次。

18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位次相对下降但仍居首位,安全位次急剧上升,没有再提战略机遇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第二个十年的新时代、在伟大复兴中谋求祖国完全统一的新时代,面对内外部各种复杂冲击,安全与稳定已成为和发展同样、甚至更加重要的目标。未来中国在发展的同时,将会更加注“安全”。这一明显变化草蛇灰线,非自今日始。过去五年见诸正式重要文件应是“十四五”规划中,“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总体基调贯穿“十四五”规划始终,“安全”这一关键词在全部规划文本中共出现了180次(是仅次于发展的关键词),《规划》指标中专门增加了一大类安全保障,而且全部是约束性指标;“安全”这一关键词也贯穿了二十大报告的始终,报告也设置了国家安全的专门一节内容,专门论述了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公民、法人海外安全,公共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九大方面。

与发展和安全相关话题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没有再提“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之对应的是,报告突出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从报告高频词统计看,涉及安全50次,国家安全17次,挑战5次,风险4次,困难3次,考验2次。

19.没有“房住不炒”,强调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报告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房地产问题惜墨如金,点到即止,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一住房制度的表述与十九大报告完全一致,只是在其之前和之后各少了非常关键的一句话。一是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定位,“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一是“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更未如“十四五”规划那样明确提出要“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多年前开启市场化改革之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正面临着事实上的“硬着陆”,至今尚未见底企稳。随着对于“房住不炒”等相关政策的不断加码,部分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巨大风险,并已殃及金融领域和经济运行,尤其是叠加疫情冲击,更使房地产市场和整体经济犹如雪上加霜。当前,为挽救房地产市场和稳定经济大盘,亟需对房地产调控进行深层次的优化调整和适度放松,以尽可能平稳的方式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

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定位,“房住不炒”是暂时告别还是长久隐身,以及对于房地产市场更进一步的调控安排,还需要继续观12月底召开的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新一届政府的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将如何就此进行表述。

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重要部署和潜在机遇

20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光明前景和重大机遇

报告在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路、新战略和新举措,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世界上最强有力的政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的未来仍然充满着光明的前景,这也对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

报告提出要将“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改革相结合”。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体系和新发展格局,内需的作用无疑更为重要和突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相比于外需,消费需求相对于投资需求、房地产需求、基建需求和外部需求更加具有可靠性。

机遇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报告提出,要确“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众所周知,近年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疫情的共同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愈发脆弱。未来在各国加大对产业链韧性重视、推动产业链转移回流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事关经济发展,事关国家安全。预计我国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开展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凸显了实体经济的重要地位。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实体经济的几个突出领域,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着眼点均聚焦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由此延续开来,金融属性较强的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未来都将围绕更好地服务、壮大实体经济而获得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

就乡村振兴而言,未来主要有六大潜力和机遇,其一:经济对农产品,特别是对较高质量的农产品有旺盛的需求。一年商品房销售额最高峰也就十七八万亿,一年中国食品的消费也是十来万亿;房子盖完可以有几十年的生命周期,而一年十几万亿的食品,吃完第二年又有十几万亿需求。其二:农村地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当前全国新增网民中约75%人来自农村,农村地区电子商务规模的快速发展;其三:新技术在农业、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场景广阔;其四:休闲度假,发掘农村旅游资源大有潜力。其五:为实现“双碳”目标而进行的减排固碳增汇;其六: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全球通胀变局下保障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大盘稳定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未来需要在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通过出台财政补贴、投放储备物资、扩大进口来源、畅通人员流动和粮食运输渠道等手段,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例如,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以避免区域无序竞争、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有序开展和承接等。近年来,我国在一些行业如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石化、船舶等,正进行优化产业集群的生产力布局。在此背景下,未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和县域拓展,特别是新型基建,这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从财政保障的角度,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国家还将“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报告将科技创新的地位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一系列重要表述背后的政策含义是:未来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将迎来进一步的上升,政府也将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承担更加重要的功能。未来五年,中国的研发强度将从20202.4%有显著的上升。无论是财政还是金融领域,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可能都将进一步加大,支持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财政直接支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央行可能会创设与科技创新有关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直接和间接金融工具的支持。

机遇八:重大工程及项目

报告直接提及了四大工程和两大项目,分别: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将是未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大方向。

多主体供给,包含土地和住房供给主体的改变。土地供应由单一的政府转变成政府、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住房供给由开发商为主,转变为政府、开发商、租赁中介公司、长租公司等。供给形式也从单一的商品房转变为商品房、租赁房、共有产权房、集体用地租赁房等多品类。

多渠道保障,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住房责任,运用金融、土地、投资、货币化补贴、税收等多种手段,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要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住房条件、支付能力,研究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租购并举”,核心在租。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平衡,重销售轻租赁,已造成租赁市场先天不足。在新的住房制度中,租赁比购买更重要,先租后买也将成为鼓励的消费方式。住房租赁市场会有更规范的引导,改善租赁市场发展滞后的局面。未来租赁市场将继续受益于政策红利释放,万亿蓝海可期。可能的政策红利来自于供给端、财政、金融及法律等方面。

展望未来,城市间的政策分化将更加显著,房地产金融政策也将更加精准收放,既要支持居民刚需及改善性住房需求,还要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需求,更要坚决遏制房地产“过度金融化”问题死灰复燃。

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总量即将面临全面负增长的背景之下,我国生育政策将面临较大的调整。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会逐步优化我国的人口结构,婴幼儿养育、教育、照护、医疗等市场可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在长寿时代已经到来的背景下,银发经济将成为热点,老年疾病、医疗养老、保健食品、金融理财等将崛起,社区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险大有可为,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加速,小家电、服务机器人、宠物食品及智能制造、工控自动化、工业软件产业等有望快速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未来医疗设施和医药研发将成为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

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从中不难看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两大重点是:第一,做减法,通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来减少污染排放,在生产领域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消费;第二,做加法,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味着立足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提高旧能源的清洁高效使用,先立后破。在俄乌冲突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下,认清和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在能源安全之上,有序推进绿色转型、有效实施保供稳价既要积极部署,积极作为;也要充分认识“双碳”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稳妥推进相关工作,冲高峰、抢跑、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将引发电荒、增加经济运行长期成本都是不可取的。同时,报告的新提法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不同于以往“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这意味着新型能源体系还处于“规划建设”阶段,而在这个体系完全建立之前,煤炭在中国能源供应体系中仍将发挥基础性作用,不过煤炭的利用将会更清洁、更高效。未来将会出台更细化的顶层设计,统筹能源建设、保障能源安全。

六、报告中涉及的重要高频关键词统计

2.1.2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

1、【判断题】授权与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分离,符合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

2、【判断题】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

2.4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原理

1、【简答题】利用业务流程图描述以下活动-校级运动会成绩处理过程是:接受项目裁判送来的比赛成绩单,使用项目文件和运动员文件,将成绩录入到比赛成绩文件。在成绩查询时,根据运动员文件和比赛成绩文件产生项目比赛成绩,送达回秘书处。

2、【简答题】利用业务流程图描述以下活动。 期末测试成绩处理过程是:教务处接受教师交来学生成绩单,对照教学计划和学生名册进行核对。核对正确后登录学生成绩表。从学生成绩表对成绩进行鉴定,确定补考学生名单,将补考学生名单交给学生所在院系办公室。

1、【单选题】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核心是(),要求每项经济任务都要求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人员的处理,使得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

2、【单选题】授权审批控制是以( )为基础,企业权利机构或上级管理者明确规定有关业务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与责任,使得所有的业务经办人在办理每项经济业务时都能事先得到的适当的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办理有关经济业务,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5、【多选题】以下项目中违背了不相容相分离控制原则的有( )。
    C、出纳员在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同时登记相关总账
    D、出纳员在负责货币资金收付的同时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8、【判断题】内部牵制主要包括体制牵制、簿记牵制和价值牵制。()

9、【判断题】内部牵制的设计是越严格越好,越细致越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10、【判断题】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查错防弊。()

11、【判断题】设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适合有关的控制环境。()

12、【简答题】欺诈行为在历史上造成最大的损失发生在巴林银行(一家英国银行)新加坡办事处的证券交易行为上。该办事处的交易员建立了一个完全自控的账户,隐藏了14亿美元的亏损。当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师意识到交易员一方面控制着交易行为而另一方面又控制着交易记录后,管理层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结果是一个交易员在一个遥远的办公室内把一家国际性著名银行搞垮。 请分析: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设置上存在哪些缺陷使得欺诈行为有可能发生,而且欺诈金额又是如此之大?

13、【简答题】多肯尼公司是一家为皮尔·卡丹公司与维多利亚·琼斯公司生产运动服的服装公司,其前总经理、财务总监和主计长被起诉利用财务报表进行欺诈。这些管理者编制错误的分录来记录虚假的销售,并隐瞒仓库中的存货量,造成存货已经销售的假象。同时,将实际销售订单的时间前移,提前确认销售收入。这些行为使得公司在一个季节40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中,有2500万美元是虚假的。 请分析: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上存在什么缺陷,因而无法防止类似欺诈行为的发生?如何阻止这类欺诈行为的发生?

3.2货币资金管控中的常见问题

3.3货币资金控制的内容及关键控制点

2、【判断题】某公司领导规定当出纳会计因事不在班时,为了不影响工作,出纳业务由主管会计代理。

3.4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与制度设计

1、【简答题】绘制资金支付流程图

2、【简答题】绘制银行账户核对流程图。

7、【单选题】()应根据审核无误的现金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进行收款或付款,收付完毕,在现金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以及所附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并签字盖章以示收(付)讫。

15、【判断题】出纳人员不能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和债务等账目登记工作。()

16、【判断题】有外币存款的企业可不必按外币种类单独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与人民币合记在一本账中即可。()

17、【判断题】出纳人员应该在每日营业结束后,结出现金日记账的收支和结余额,清点库存现金实有数,相互核对。()

18、【判断题】出纳员不能兼管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簿的登记工作,但可以编制收付记账凭证。()

19、【判断题】可以由非出纳人员逐笔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整未达账项。()

20、【判断题】货币基金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包括是否存在办理付款业务所需的全部印章交由一人保管的现象。()

21、【判断题】企业不得跳号开具票据,不得随意开具空白支票。()

22、【判断题】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集中收付制度,加强对货币基金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

23、【简答题】2006年12月,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北方公司的财务进行审计,在货币基金业务审计时发现了下列情况: 北方公司现金收付业务、收付款原始凭证的复核和收付款凭证的编制,由出纳员王某负责; 由于王某生病住院,休假两个月,在此期间,公司指定由会计员李某兼任出纳员; 北方公司的支票、印章都由王某一人保管,签收手续也由王某一人执行; 北方公司丢失了3月份和5月份由建设银行大连市分行邮寄的银行对账单且10月份和11月份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尚未编制; 在对北方公司的库存现金进行实际盘点后,发现实际库存现金为3425.3元,而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为5825.38元,库存现金中有4张公司职工借款的欠条合计为2400元。 请分析:北方公司的现金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对北方公司存在的问题应如何处理?

25、【简答题】下面概括了货币基金的种种违纪现象: 涂改凭证,贪污现金; 以假代真,贪污现金; 大头小尾,贪污现金; 化整为零,套取现金; 涂改发票,多报冒领; 坐支现金,违规开支; 收入现金不开票,贪污公款; 公款私存,贪污利息; 挪用公款,投资证券; 出借账户,为他人套购物资; 伪造单据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 有意签发空头支票,骗取他人钱财; 虚报坏账,贪污货款; 虚报工资,转移资金; 多头设立账户,拖欠银行本息; 利用在途资金账户,需报销售。 要求:请分析上述现象,并予以举例说明。

4.2采购与付款循环管控中常见的问题及制度建立

2、【简答题】某公司材料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可表述如下: (1) 首先由仓库根据库存和生产需要提出材料采购业务申请,填写一张“请购单”。“请购单”交供销科批复。 (2) 供销科根据前制定的采购计划,对“请购单”进行审批。如符合计划,便组织采购;否则请示公司总经理批准。 (3) 决定采购的材料,由供销科填写一式二联的“订购单”,其中一联供销科留存;另一联交供销单位。采购员凭“订购单”与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合同。 (4) 供货合同的正本留供销科并与“订购单”核对;供货合同的副本分别转交仓库和财务科,以备查。 (5) 采购来的材料运抵仓库,由仓库保管员验收入库。验收时,将运抵的材料与采购合同副本,供货单位发来的“发运单”相互核对。然后填写一式三份的“验收单”一联仓库留存,作为登记材料明细帐的依据;一联转送供销科;一联转送财务科。 (6) 供销科收到“验收单”后,将验收单与采购合同的副本、供货单位发来的发票,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相核对,若相符或不符,以确定此采购业务的完成情况。 (7) 财务科接到验收单后,有主管材料核算的会计,将验收单与采购合同副本,供货单位发来的发票,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相核对。以符或不符作为是否支付货款的依 据。 (8) 应支付款的,由会计开出付款凭证,交出纳员办理付款手续。 (9) 出纳员付款后,在进货发票盖章“付讫”章。再转交会计记帐。 (10) 财务科的材料明细帐,定期与仓库的材料明细帐核对。 要求:针对该公司材料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指出控制的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4.3采购预算、请购与审批控制

1、【简答题】某公司材料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可表述如下: (1) 首先由仓库根据库存和生产需要提出材料采购业务申请,填写一张“请购单”。“请购单”交供销科批复。 (2) 供销科根据前制定的采购计划,对“请购单”进行审批。如符合计划,便组织采购;否则请示公司总经理批准。 (3) 决定采购的材料,由供销科填写一式二联的“订购单”,其中一联供销科留存;另一联交供销单位。采购员凭“订购单”与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合同。 (4) 供货合同的正本留供销科并与“订购单”核对;供货合同的副本分别转交仓库和财务科,以备查。 (5) 采购来的材料运抵仓库,由仓库保管员验收入库。验收时,将运抵的材料与采购合同副本,供货单位发来的“发运单”相互核对。然后填写一式三份的“验收单”一联仓库留存,作为登记材料明细帐的依据;一联转送供销科;一联转送财务科。 (6) 供销科收到“验收单”后,将验收单与采购合同的副本、供货单位发来的发票,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相核对,若相符或不符,以确定此采购业务的完成情况。 (7) 财务科接到验收单后,有主管材料核算的会计,将验收单与采购合同副本,供货单位发来的发票,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相核对。以符或不符作为是否支付货款的依 据。 (8) 应支付款的,由会计开出付款凭证,交出纳员办理付款手续。 (9) 出纳员付款后,在进货发票盖章“付讫”章。再转交会计记帐。 (10) 财务科的材料明细帐,定期与仓库的材料明细帐核对。 要求:针对该公司材料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指出控制的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1、【简答题】绘制供应商评选控制流程图。

4.5验收与结算付款控制

8、【多选题】委托加工材料完工、验收、付款的程序包括()
    A、根据加工单位转来加工费发票,供应部门编制《委托加工收料单》
    C、供应部门核对《收料单》,确认无误后通知会计部门付款
    D、会计部门审核付款凭证,确认无误后,授权出纳员办理付款结算手续
    E、供应部门与会计部门定期分别编制库存月报和《收料汇总表》

9、【判断题】存货的请领、审批、发放、保管与记账不能由一人包办。()

10、【判断题】永续盘存制方法下,所有有关收发业务的手续凭证都应有一联送交会计部门,由会计部门进行记录。

11、【判断题】当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在实务中一般采用备低法。()

12、【判断题】材料发料程序设计中,由领用部门编制《材料发出汇总表》。()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1]上海市华生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其存货的种类包括;原材料(化工用剂、燃料等);在产品(未出炉混合剂等);产成品(涂料等);低值易耗品(包装物、涂料容器)。存货计价方式为加权平均法,存货多属化工品,保质期多在半年,积压情况很少。 1.领料业务 如图3-8所示,由于该公司属于化工业,领料主要依据是化学反应成分比,因此不设限额领料制度。首先根据生产计划提交《领料申请书》,经主管厂长签字认可,仓库出具《领料单》,设3联,生产部门与仓库各保留1联存档记录,财会部门保留1联,由成本会计设台账入账,按期累计汇总,并与生产部门、仓库进行核对。 2.盘存与保管 如图3—9所示,根据存货种类分仓库进行保管,设置存货卡片。采用永续盘存制度。仓库保管员与供应部门负责人至少每月进行1次具体盘点,财会部门定期派人抽查,要求做到账账、账卡和账实相符。发现盘或盘亏后,由仓库保管人员出具《盘盈、盘亏表》,向上级部门说明原因,审核后交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处理,盘亏作报废处理并退出进项增值税,盘盈则冲减管理费用。 华生公司的存货内部控制总体较为薄弱,财会部门在各环节中的主要功能还仅限于记录、汇报,只有在核对账目时起一些监督作用。如果财会部门仅能依据仓库的原始凭证记录, 就无从着手内部控制,极有可能在存货收发过程中出现纰漏。 请分析:华生公司存货内部控制与核算应从哪些方面作出改进?

14、【简答题】[案例分析2]李莉是一家已经上市的印刷科技公司的会计人员,公司日前正面临财务危机,所以想方设法削减开支。公司CEO要求李莉在计算某种特殊用途机器的折旧时,将使用年限由原来的5年增加到10年,并认为此举将大大节约折旧费用,因为该方法将机器资产的折旧费用减少了一半。 请分析:应该由谁决定企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对于ceo的要求,李莉应该如何做?

5.2存货与生产循环控制制度建立

1、【判断题】存货的采购、验收与付款属于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

2、【判断题】单位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存货的全过程业务。

5.4存货处置、会计系统控制计监督检查制度

1、【简答题】乙单位仓库保管员负责登记存货明细帐,以便对仓库中的所有存货项目的收、发、存进行永续记录。当收到验收部门送交的存货和验收单后,根据验收单登记存货领料单。平时,谁领取原材料,都可以填写领料单,仓库保管员根据领料单发出原材料。辅助材料的用量很少,因此领取时,没有要求使用领料单。材料剩余后自行保管,无须通知仓库。如果仓库保管员有时间,偶尔也会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 根据上述描述,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上述描述的内部控制有什么弱点?并简要说明该缺陷可能导致的错弊。 (2)针对该公司存货循环上的弱点,提出改进建设。

15、【判断题】企业小额零星物品或劳务采购可以采用直接购买、事后审批的方式。( )

16、【判断题】企业超过一定金额的采购需求,可以由领用部门自行采购。( )

17、【判断题】企业可以由付款审批人和付款执行人单独完成询价与确定供应商工作。( )

18、【判断题】企业所有的采购必须由企业管理层集体决定审判,再交予采购部门执行。( )

19、【判断题】企业验收部门应使用顺序连续的验收报告记录收货,对无对应《采购申请表》的货物,不得签收。( )

20、【判断题】货物的请购、验收和记账等工作可由同一人员担任。( )

21、【判断题】财务部门可根据采购计划(合同)编制财务收支计划。( )

22、【判断题】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设计的目的之一是保证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及时,正确。( )

23、【简答题】海力公司是一家办公设备生产公司。公司的采购部门在接收到其他部门经理授权的服务请求后负责预订劳务(如修理复印机,清扫办公室等)。但是由于劳务服务并不形成有形的实物,公司不要求编制《收货单》。会计部门收到接受劳务的发票,只需向授权部门经理核实即付款。宋丽是公司资产管理部门经理。她授权采购部门请她叔叔的公司为海力公司提供劳务服务,但隐瞒了他们的亲戚关系。 宋丽多次要求她叔叔的公司提供劳务服务,而这些劳务并没有必要,有些甚至没有真正提供。宋丽叔叔的公司给海力公司开具提供劳务的发票,骗取现金。海力公司员工最近无意中发现了该行为,并向总经理汇报。最终欺骗行为才被揭露。 请分析: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海力公司应该在订货和付款的程序上做那些改变?

6.3客户开发控制、客户信用管理、销售业务谈判及签订销售合同控制

1、【简答题】2013年12月,A公司正式成立检查小组,对ABC公司销售与收款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检查,发现:ABC公司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业务按照销售合同进行的,当生产车间产品完工后,填制产成品入库单,验收合格后入库。 销售部门根据销售合同编制发货通知单,分别通知仓库发货和运输部门办理托运手续。产品发出后,销售部门根据仓库签发后转来的发货通知单开具发票,并据以登记产成品明细账,运输部门将其与销售发票一并送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将其与销售合同核对后,开具运杂费清单。通知出纳人员办理货款结算;并进行账务处理。 公司未设独立的客户信用谓查机构,在时务部门和销售部门也没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要求: ABC公司是否违反《销售与收款》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并说明理由。

6.5销售折扣、折让和退回制度、监督检查制度

8、【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记录应收账款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该货款的收取和退款工作
    E、会计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核准付款条件和客户信用调查工作

13、【多选题】属于合同制销售业务处理程序的内容有()。
    E、会计部门对提货单、销售发票等审核无误后,通知出纳员办理货款结算

14、【多选题】销售业务的内部按制制度的设计应()。
    E、杜绝销售业务中可能出现的一切违法乱纪和侵吞企业利益行为

16、【判断题】销售退回时,当时即可办理销账和退款手续。

17、【判断题】工商企业销售业务活动仅指销售商品。

18、【判断题】保证足额安全地收取款项是收款业务控制制度的根本目标。

19、【判断题】合同发货制销售业务处理中,销售部门根据客户要求和产品价格目录编制销货发票。

20、【简答题】T企业1996年由国营企业政制上市,主营房地产。上市之初,上下士气高涨,于是投资兴建了一批高档房屋。然而,房屋建成后市场反应冷淡,全年销售情况极不乐观,房屋积压严重。 年终的高层会议上,总经理深吸一口烟说:“必须想个办法。如果年末报表每股收益达不到10%,明年配股就很难,现在公司可是急需现金哪!”与会人员都默不作声,谁都清楚公司的现状,死马如何能够“医活”?总经理的目光巡视一因,最后落到公司新任财务总监的脸上,这是位在业内以精通“资本运营”而闻名的牛人。 “办法倒是有一个,”财务总监说,“老总,你不是有个好朋友S总吗,我们和他的公司倒签一份销售合同,将房屋卖给他;但不需要他付款,我们做应收款;然后,我们再和他签一份明年以相同价格回购的协议,然后,明年两项交易一冲销,我们互不相欠,但今年的收入不就留在我们企业了吗?”众皆愕然,想不到收入的确认会如此之容易。那年,在这样的操作下,T企业就这样“死里逃生”了。 请分析:T企业能确认该项“收入”吗?该项“收入”从性质上看属于什么事项?

7.4筹资实施控制及监督检查制度

2、【简答题】A公司筹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1)公司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决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为此决定向全社会发行 无记名债券,由财务经理拟定筹资方案,由董事会决议通过发行债券。 (2)公司选择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作为本次债券发行的承销商,公司指定投资部经理负责本次债券的发行和保管。 (3)经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公司债券正式发行,所得的发行收入低于债券面值,两者的差额作为“财务费用”处理。 (4)公司留存的债券存根簿上登记债券持有者的姓名、名称及住所、债券持有人取得债券的日期及债 券编号、债券总额、票面金额、利率、还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以及债券的发行日期。 (5)由于今年世界经济不景气,加之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预期的增大,避险资金大量进入黄金市场,国际市场金价持续走高,公司决定将一部分债券发行收入用于买卖黄金期货。 (6)每月月末会计人员计算当期的利息费用,并将之作为财务费用处理。 (7)债券到期收回后,由财务经理、内审人员、保管人组成小组,按照序号清点所有债券;清点债券无缺损号或对缺号原因进行调查后,当场焚毁所有债券,填写焚毁证书,并签字。

2、【单选题】“由独立机构负责股票发行和过户等交易事宜,可使发行公司的职责分离的内部控制延伸到公司外部”,与此相符的筹资内部控制制度是()。

7、【多选题】下列关于长期借款费用处理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对购建固定资产专门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应当予以资本化
    B、对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在国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于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C、对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辅费用,如果金额较小,可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D、对专门借款以外安排其他借款所发生的借款利息,属于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应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E、除专门借款以外安排其他借款所发生的借款利息,属于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9、【判断题】董事会对筹资计划和实施细则进行审核可以口头方式进行。()

10、【判断题】除专门借款以外安排其他借款,所发生的借款利息、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汇兑差额和辅助费用,一律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11、【判断题】筹资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职务必须分离。()

12、【判断题】股利支付清单编制人应同支票填制人在职务上相分离。()

13、【判断题】委托独立的机构代为保管有价证券是限制性接触控制最为有效的方法。()

14、【判断题】为减小发放股利时发生欺诈舞弊或错误的可能性,公司股利的支付可委托代理机构办理。()

15、【简答题】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199年11月1日向新闻界正式宣布,该集团董事长全字中以及14名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决定辞职,以表示“对大字的债务危机负责,并为推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韩国媒体认为,这意着“大宇集团解体进程已经完成”,“大宇集团已经消失”。 大宇集团于1967年莫基立厂。经过30年的发展,通过政府政策、银行信货的支持和在海内外的大力购并,大宇成为直逼韩国最大企业一一现代集团一一的虎大商业帝国:1998年年底,总资产高达640亿美元,营业额占韩国GDP的5%;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通用设备、重型机械、化纤和造船等众多行业;国内所属企业曾多达41家,海外公司数量创下过600家的纪录;鼎盛时期,海外雇员多达几十万,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大宇是“章鱼足武”扩张模式的积极推行者,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即所谓的“大马不死”。据报道,1993年金宇中提出“世界化经营”战略时,大宇在海外的企业只有15家,而到199年年底已增至600多家,等于每3天增加一个企业。还有更让韩国人为大宇着迷的是:在韩国陷入金融危机的1997年,大宇不仅没有被危机压倒,反而在国内的集团排名中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金宇中本人也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亚洲风云人物。 1997年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其他企业集团都开始收缩,但大宇仍然我行我素,结果债务越背越重。尤其是1998年年初,韩国政府提出“五大企业集团进行自律结构调整”方针后,其他集团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改善财务结构方面,努力减轻債务负担。大宇却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就能躲过这场危机。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債券,进行“借式经营”。1998年大宇发行的公司債券达7万亿韩元(约58.33亿美元)。1998年第四季度,大宇的債务危机已初露端倪,在各方援助下才进过债务灾难。此后,在严峻的债务压力下,大梦方醒的大字虽作出了种种努力,但为时已晚。1999年7月中向,大字向韩国政府发出求救信号;7月27日,大字因“延迟重组”被韩国4家債权银行接管;8月11日,大宇在压力下屈服,割价出售两家财务出现问题的公司;8月16日,大宇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在1999年年底前,将出售盈利最佳的大宇证券公司,以及大宇电器、大宇造船和大宇建筑公司等,大宇的汽车项目资产免遺处理。“8月16日协议”的达成,表明大宇已处于破产清算前タ,步入存亡险境。由于在此后的几个月中,经营依然不善,资产负債率仍然居高,大字集团管理层不得不集体辞职。(毛付根、周晓英、染丽:《透视“大宇神话”》,载《财务与会计》,2000(7)。) 请分析:如何认识举债经营对企业的影响?如何降低企业筹资业务所引发的风险?

8.3投资预算、决策、实施控制及跟踪管理

8.4投资处置、信息披露及监督检查控制

1、【简答题】检查组在检查B公司的投资内部管理控制时发现,在管理机构上,没有单独设置投资部门对投资进行管理,只是在财务部下设置了一个岗位,负责保管证券投资资产以及各种投资协议文件等等,财务部里面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对各项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评估、分析和评价,需要对投资项目从财务上进行分析评价时,则指派财务部中工作较为清闲的人员去执行任务,因为不是专职人员,所以进行分析评价的人员也经常轮换,各个岗位上的人都有。投资项目平时的管理,主要由总经理秘书负责,总经理则定期检查、询问。对于规模较大的投资,总经理亲自负责,并于董事会会议期间向董事会报告。另外B公司缺乏完善的投资管理报告制度,对各种投资书面文件,没有制定统一的格式标准,由各项目负责人和实施人自行规定。每个投资项目的各种投资文件格式都多种多样,项目之间难以进行比较,文件难以管理。定期的书面报告制度不存在,大部分情况下,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例如增减变动情况)的管理通过由管理人员的口头报告进行,没有形成书面记录。 要求:说出B公司对外投资内部会计控制的弊端在哪里。

3、【单选题】企业应当由相关部门和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通过对与投资项目有关的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各种投资方案进行分析,对投资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预测,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9、【多选题】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情况下应采用成本核算。
    D、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

10、【判断题】对外投资涉及的主要业务环节包括编制对外投资建议书,对外投资可行性研究,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对外投资的收回、转让、核销等基本环节。

11、【判断题】企业应当加强对外投资有关权益证书的管理,由财会部门保管权益证书,建立详细的记录。

12、【判断题】企业投资购入的股票、债券,或核准后且已印刷好但尚未发行的股票、债券一般需要自行保管。

13、【判断题】公司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部分,可增加资本公积。

14、【判断题】核销对外投应取得因被投资单位破产等原因不能收回投资的法律文书和证明文件。

15、【简答题】1997年11月,八佰伴集团在香港宣告破产,它是最早与我国零售业合资的日方企业,北京赛特、上海第一百货都有它的股份,其业务分布在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16个国家和地区。导致八佰伴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企业高投资带来的资金周转不灵。1982年,公司发行870亿日元可转换债券和附认股权债券,将募集资金投入国际性扩张中。到1993年,公司共有负债约770亿日元,高达销售额的5倍。因股市低迷,债转股缓慢,对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偿债压力。从1994年开始的3年经营计划,预计实现现金流量大约为300亿日元,而该阶段投资高达900亿日元。为挽回局面,公司当时将中国香港公司不动产进行了处置,将预计1995年12月在上海完成的1500万美元的购物中心进行了处置,并且预计在股价恢复后再发行100亿日元的附认股权债券。然而,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八佰伴未能起死回生。 请分析:资金流量在企业投资决策中有什么作用?如何降低资金流量引发的经营风险?

9.1成本费用的概念及特点

17、【判断题】成本开支范围一经确定,要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成本计算口径的一致()

18、【判断题】交互分配法是轴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标准()

19、【判断题】平行结转分步法适用于大量多步骤装配式生产企业()

20、【判断题】生产费用分配的基本方法是比率法。()

21、【判断题】固定制造费用采用两差异分析法,能更好地说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生产效率高低所导致的成本差异情况,并且便于分清责任。()

22、【判断题】企业的生产成本业务主要由会计部门负责。()

23、【判断题】产品成本与生产费用两者无实质上的区别。()

24、【判断题】成本费用支出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职务必须相分离。()

25、【判断题】成本费用预算是以企业生产预算为基础,由成本费用消耗部门根据成本费用预测结果进行编制的。()

26、【简答题】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生产销售栽为主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是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自1997年开始,广西柳工开始采用以内部转移价格为中心、标准成本与作业成本相结合的模式,按照产品设计、工艺路线以及分厂各年的责任,制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的标准成本,并以独立的作业中心为单位加以核算。在划分作业中心标准的同时满足下列五项条件:不同的责在主体、不同的加工手授、不同的加工对象、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加工工艺可以间断。 为了使于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他们采用了(树形”)构,自下而上地汇总零部件整机的成本,形成事前的标准作业成本。然后,将生产产品实际发生的直接材料与辅助材料的成本,记入各项产品单独的基本生产明细账、总括的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和辅助材料用量差异账,对燃料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记入“基本生产” 账户,月末将差异按产出法加以分配 在这种分权控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内部财务控制,设计了一条“分厂与分厂间、分厂与公司外部单位间存在物流,但不存在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机制,提高了企业内部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水平 请分析:作业成本法设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作者简介: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研究所所长;郭永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涉到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的实现。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宏观论述了党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论的客观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治理理论所蕴含的治理理念、所倡导的治理方式及所追求的治理目标三个维度,探讨了党对社会治理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升化,指出社会治理理论是党基于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和社会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创新性发展。

  标题注释: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教社科司函(号),国家社科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基础”阶段性成果(16ZZD0460)。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开展国家和社会治理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及时总结国家(社会)治理实践经验与教训,尤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适时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1]这一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新思想。随后,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是党首次将“社会管理”上升为“社会治理”思想,标志着党在国家和社会建设理念方面的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则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在报告第八部分直接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标题。2019年10月,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创新性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2]由此,“民主协商”“科技支撑”等重要元素被党中央与时俱进地纳入我国社会治理体系,这是党对我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新概括和新发展。从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制”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社会治理制度”,再到“社会治理共同体”,充分体现了“创新社会治理理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已成为我们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总之,纵观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轨迹,党关于社会治理理念的相继提出和内涵升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标志着党在国家社会建设领域执政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巨大转变。

  一、中国共产党创新社会治理理论的必要性

  (一)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

  为积极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有效破解我国社会转型期凸显的各类复杂矛盾与冲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更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国家治理体系包含一个国家各领域各层面的治理活动。其中,社会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宏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机制和治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客观需要。有学者曾提出“任何和谐社会都不可能自动到来,它凭借的只能是对社会治理,特别是善治的不断尝试和努力。社会治理和善治应该成为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3]因此,我们应当在国家治理大框架下不断尝试和努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根据不同领域自身特点对社会治理的内容与方向要有精准把握,譬如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基层党组织的治理等领域。一方面,我们要全面总结、准确把握、系统分析其各领域治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探寻有效治理的措施或办法,力争各领域多层面开展的社会治理活动都能取得实践成效;另一方面,还应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成果并上升为成熟的社会治理理论。毋庸置疑,这是我国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与理性选择。

  (二)现代社会治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治理文化有机融合的需要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治理思想,历史上诸多治国理政的“良方”对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关国家治理的论述,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尹文子》中便有“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的记载[4],其含义是圣人治理国家,不贵在他仅靠自己的能力来治理,而贵在能与众人协作共同治理。再如明朝思想家黄宗羲在其名作《明夷待访录》中所著述的“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也,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5]其意为要治理好天下,不仅要减轻百姓赋税,还要革除社会陋习,如果不能消除社会上的蛊惑巫术和奢侈之风,那老百姓仍然是不可能富裕起来的。由此可见,无论是战国时期重协同的“与众共治”还是明朝的“革除社会陋习”,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思想精华。毫无疑问,继承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思想精华是中国治理实践活动不断取得成功的文化基础,更是新时代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资源。审视当下,我们若只单纯继承传统治理精华还远远不够,应将传统治理精华根植于新时代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实践土壤,不断创新和诠释现代社会治理理念,进而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最终实现传统治理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治理规律的有机融合。

  (三)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各领域多层次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我国未来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未来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目标。要实现这些新要求新目标,就亟须在先进社会治理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探寻当下我国社会建设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触角已延伸到我国大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其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滋生出诸多矛盾与冲突,如网络欺诈、网络谣言及国际网络恐怖主义等多种网络社会冲突等。网络社会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新场域,其规范运行迫切需要党不断总结网络社会治理经验,适时凝练并提出网络社会治理理论,以指导有效开展网络社会治理实践活动。因此,新时代奋力推进中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党带领广大民众深入分析我国社会良性运行的体制机制及内外条件,与时俱进创新社会治理理论,这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创新理念。”[6]近年来,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新情况,与时俱进的提出一系列社会治理新理念。

  (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与“社会治理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7]这是党的领导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是党在长期的社会治理实践基础上,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智慧创新和凝练升华出的当代社会治理新理念。随后,党的十九大给这一新理念又增添了新内容,即进一步表述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党载入政策文本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格局,是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更是对过去社会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升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从“格局”到“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表明,党对我国社会建设从过去较为宏观的设想层面走向更加务实的制度执行层面。该新理念倡导要构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以制度助推社会治理重心不断向城乡、社区等基层下移,充分发挥企业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切实实现政府治理和城乡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局面;主张打造一种人人参与治理实践活动的现代新型社会治理结构关系,以及全民共享治理成果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因此,“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无疑都是对我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治理主体结构和治理目标等多个层面的重大革新与突破。

  (二)倡导服务型政府的社会治理理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开始悄悄地孕育。[8]经过多年的孕育发展,政府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传统管理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9]这单从字面上就彰显了我国政府治理姿态、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巨大转变,即从过去的全能管控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理念之所以被党中央认同、接纳并倡导,这源于其比传统的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摒弃了过去自上而下、单向实施的管理型政府社会治理模式,代之以更加入民、入心的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理念及模式。因此,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及模式不仅是当前我国政府改革的一种方向,更是贯穿社会治理实践过程的一种新思维。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0]继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1]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12]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思路强调依托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各主体管理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层面,它受国家治理思路的宏观指导,具体体现在党中央适时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为此,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完善社会各领域相关制度体系,主张运用相关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建设国家,与此同时,努力强化民众遵照制度办事的意识,争取把国家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增强社会治理的效能,不断提升各治理主体的社会治理能力,为彻底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夯实根基。

  (四)将改革创新贯穿社会治理的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0月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3]由此可见,将“改革创新”贯穿于治理的全过程亦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它直接关涉到我国社会治理目标能否实现。当前,党和政府应激发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激励各社会治理主体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结合国家和本地区实际,改革陈旧、不合时宜的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并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如北京市东城区“大城管”社会智慧化治理模式、珠海市“一主一体三化”多元化社会治理模式和重庆等地探索的“三社联动”社会治理模式,都是在地方治理过程中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代表性范例。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治理实践有益于社会治理理念的不断创新,有利于推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局治理,有助于实现以社会治理助推国家治理的良好效果。

  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

  为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始终以化解社会阶层利益矛盾,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切入点,努力加快顶层制度设计步伐,在多元社会主体协作共治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还充分借助“互联网+社会治理”新途径,走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路子,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提高了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精细化水平。

  (一)将“化解社会阶层利益矛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切入点

  缘何要进行“社会治理”?主要是因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不断凸显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归根结底源于各阶层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歧所致。因此,基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日趋分化的社会阶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客观现实,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社会阶层间利益矛盾,我们党就应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以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将化解社会阶层利益矛盾作为开展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坚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一源头来治理,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积极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好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协调好各阶层间的利益分歧,化解各阶层间的利益矛盾,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进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二)将“加快顶层制度设计”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要求在“十三五”时期“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已深刻认识到社会治理实践活动要不断取得实效,首当其冲的便是要加强社会治理各领域多层次的“顶层制度设计”,尤其是法律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党和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积极开展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探究社会治理领域问题产生的根源,还要积极探寻高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譬如,以当前我国频发的网络犯罪问题为例,研究发现该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各网络主体自律意识淡薄,更源于我国缺乏网络领域的法律顶层制度设计,这使得诸多高科技网络犯罪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因此,加快网络安全立法法律顶层制度设计是我国开展网络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总之,只有我们加快社会各领域多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三)将“专项+多元”协同推进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

  面对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仅靠国家、地方政府“保姆式”的监督和管理,显然已不能适应日益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当务之急是要改进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14]这一思想不仅明确了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社会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和所应担当的职责,还蕴含着“政府专项治理”+“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新理念。为有效解决社会新矛盾新问题,党和政府应在习近平总书记“政府专项+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新理念新思想的指导下,顺应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构建社会治理新机制,在巩固政府专项治理主导地位的同时,鼓励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其他治理主体在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及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协同共治作用,构建适应中国国情一体化的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专项+多元”的现代社会治理方式不仅能消除我国传统治理方式的弊端,还强化了社会多元主体的政治参与,以及政府与民众间的对话,这无疑是巨大的突破与创新。

  (四)将“互联网+”作为当前创新社会治理的技术保障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15]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16],进一步明确了网络技术对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7]从党的政策和国家领导人讲话,折射出互联网技术已融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反映了党在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过程中对“大数据”“互联网+”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以“城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例,为维护城乡社会治安安定有序,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内部分省市致力于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譬如武汉市在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过程中,积极采取“视频巡逻”与“实兵巡逻”相结合的办法,充分依托全市互联网智能视频巡逻防控平台开展视频巡逻防控,有效压降了街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因此,“互联网+”不但给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带来了极大变化,而且可以提升未来我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及精准度。

  (五)将“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18]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将法治和德治有机统一到国家(社会)治理的轨道上来,并将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作为新时代实现国家(社会)治理目标的重要依托,这是一种关于国家(社会)治理的创新性思维。在这一科学思维的指引下,近年来的社会治理实践一再证明:在现代社会,一方面法治是社会治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德治能对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总之,若将“法治”这一外在的硬性规范机制理解为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他律”,而将“德治”这一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理解为“自律”,那么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法治+德治”社会治理方式则切实实现了“他律+自律”的有效结合,必将迸发出良好的社会治理效应。

  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目标的创新性发展

  党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其奋斗目标是为争取早日实现“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从社会层面旨在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从个人层面旨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奋勇前进。

  (一)改善民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首要目标

  回顾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领域民生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导致了社会关系的不和谐,滋生了诸多社会矛盾。为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将“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紧紧挂钩。关于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党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改善民生”放在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把创新社会治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并将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定位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新时代党中央对国家(社会)治理及建设的新探索,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治理的最高目标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任务,它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归宿,从个人层面讲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彻底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整个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生产力,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1]这样一个联合体,事实上强调的就是人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俞可平教授也曾撰文指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命题或最高价值。”[22]因此,“创新社会治理”作为党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而提出的新要求,指导我们唯有广泛依靠社会公众,广泛发动各社会主体参与,通过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现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才能构建出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模式,各种利益分歧才能消除,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得到有效化解,社会重大突发事件才能及时得到妥善处置,诸多社会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人们才能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国家(社会)治理的最高目标,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灵活应用与新发展。

  新时代,党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革新社会治理理念,聚焦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探寻“政府专项+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模式,努力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致力于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国家(社会)治理体系。总之,党围绕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三个维度对社会治理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国家和社会治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未来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更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cn/n1//c15.html..

  [3]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4][5]于憬之.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53,199.

  [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35.

  [8]张康之.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J].行政论坛.2012(1).

  [10][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0,59.

  [1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

  [1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N].人民日报,.

  [17][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45.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