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大名片名片企业?

◎“病毒要隔开,但观众要拉近。用演艺作品的正能量振奋人心,鼓舞大家在疫情面前不放弃、不气馁。”

◎演出对拉动文化消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而成都也是全国演艺消费市场的一方重地。成都多项数据领跑全国,在城市演出场次、票房收入综合排序中位列第一。

要打赢“抗疫保卫战”,强力保供必不可少。“保供”不只是给市民提供生活物资支持,还需要提供精神层面的抚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为满足疫情防控期间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整合各类文艺数字化资源,启动“‘艺’起前行·云端抗疫”优秀文艺作品线上展演活动。9月5日至9月18日,观众将欣赏到37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舞台剧等“云端文艺盛宴”。这场连续14天“保供”民众精神食粮的“云端抗疫”,主要通过四川大剧院端口展演。

“艰难时刻,城市信心很重要。文化企业更应该充分履行文化担当和文化责任。我们想以艺术的形式,陪伴全市人民走完抗疫‘最后一公里’。”9月14日,四川省锦城艺术宫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传与每经记者深度对话,生动讲述作为“云端盛宴”承载方的四川大剧院,如何联动全国剧团,以“艺”战疫,以及成都演艺市场具备的新型发展潜力。

9天14万人观看150万点赞,“相当于省级剧场一年的观众人次”

随着成都疫情防控升级,四川大剧院也在“8.25”后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关闭大小剧场、铺面,同时进行退票工作。

“作为文化的一环,我们决定以‘艺’战疫,坚定按下战疫键。公司除值守人员外都进行居家办公,不过,我们居家不休息、静默不断供。”刘传认为,精神保供对稳固一座城市的信心极其重要,“病毒要隔开,但观众要拉近。用演艺作品的正能量振奋人心,鼓舞大家在疫情面前不放弃、不气馁。”

通过文化供给,四川大剧院让观众足不出户,就看到了《青城山下》《死水微澜》《草鞋县令》《苏东坡》等横跨音乐剧、川剧、话剧等丰富题材的戏剧作品。

《死水微澜》剧照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我们一共展演14部作品。其中,70%拿过国家大奖、获得过艺术基金资助或参加过全国展演。”谈及在抗击疫情特殊时期,如何为观众选择云端剧场的剧目时,刘传表示,除了上述考量外,还专门选择了几部地域性作品——川剧。

每经记者注意到,“云端剧场”已播出的剧目,有些是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的实时现场直播,有些则是以往录制的素材。9月5日线上展演,9月4日才得到通知,四川大剧院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全国资源快速整合?对此,刘传直言,得益于7月底,四川大剧院将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1元价格搬上“云端”、吸引340万人次观看在业内掀起的天花板效应。“全国多个剧团,在得到我们的线上合作的邀请后,都愿意主动配合。近期有演出的就在异地表演时,给我们信号。”

与舞台零距离,让艺术不设限的“云端演出”均为公益性质,也让刘传收获了惊喜。“将各个端口的关注度汇总,大概有一千多万人次观看。其中,我们在四川大剧院平台从9月5日到9月13日累计近14万人观看,点赞近150万。这相当于省级剧场(单剧场可用位置1400)一年的观众人次。”

“在云端剧场,我们汇聚人心、汇聚力量,通过艺术的形式舒缓大众情绪,陪伴着大家走完抗疫‘最后一公里’。”刘传说,“云端”展演活动也为抗疫贡献了力量。

发挥文化地标引领作用,“将云演艺打造成四川名片”

从《醒·狮》开创云端抗疫,再到此次多达14部作品的大型线上演播,刘传对于云演艺,和如何打造好云剧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需要专业化团队,从前期策划到剧目选择,再到运营推广,都有专业化水平的人员,才有望做出爆款;其次,选择的作品一定是制作精良的,方能吸引观众真心点赞。”刘传以《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例道,该剧吸引观众2万多人次,点赞数接近50万。“再者,传播矩阵化以及技术设备也至关重要。”

演出对拉动文化消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而成都也是全国演艺消费市场的一方重地。《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成都多项数据领跑全国,在城市演出场次、票房收入综合排序中位列第一。

“四川大剧院作为省级文化地标,担负了文化传播与引领使命。我们希望用最好的艺术,培养最好的观众,让艺术成为成都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观众可以走进剧场”,刘传向每经记者回溯剧院刚刚建成时的票房成绩,“我们单剧场4个月时间,就上演了97场剧目,合计票房近3500万元。而当年(2019年)全国票房上亿的近3家剧院,均在1.1亿元票房左右。这足见成都在文化演出方面,拥有深厚的市场土壤。”

刘传特地向每经记者表示,成都演艺市场有极大提升空间。“成都有好的市场,但缺乏好规划,没有好作品支撑。在(演出剧目)创作生产上,缺乏市场追捧度高的作品。”

“但(成都)未来可期。”刘传认为,成都在人口基数和新业态开发方面具备优势,对沉浸式演出、剧本杀等新空间的探索极具潜力。“我们成功运营出《醒·狮》等众多‘云端’作品,相信未来也能将云演艺打造成四川的一张名片。”

对于未来如何扩大演艺市场,刘传表示:“本地企业培育好市场不容易,现在外地企业正在将其分割,剧场管理方应该握住整个演出系统。分割成都演艺市场,无异于杀鸡取卵,只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既开放又有门槛,既公平又能主导,才能让市场越做越大。”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这张“四川名片”有什么?

全国工商联发布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四川营商环境得分名列全国第七。

关键词:天府中央法务区

2021年2月,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主导建设的现代法务集聚区——天府中央法务区启动运行。

截至2021年11月底,我省实有民营市场主体741.34万户,同比增长11.33%。

2021年,我省公安办理川渝黔藏跨省“一站式”户口迁移73359人次,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子驾驶证”业务市域全覆盖。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2021年,全省政法机关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突出位置,打响了新一轮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发令枪”,让营商环境更加稳定、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可预期。

前不久,由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四川营商环境得分名列全国第七。在这个评价中,法治环境是其中的核心指标。

通过全省政法机关的不断奋斗,法治化营商环境正成为四川的一张亮丽名片。

唱好法治化营商环境“双城记”

2021年7月1日,《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是川渝协同立法在我省的首个成果,专门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1年4月,重庆市长寿区检察院、四川省邻水县检察院共同投放了10万余尾鱼苗

川渝两地,自古山水相连,经济、文化联系紧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法治服务和保障,既是中央和省委的政治要求,又是政法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

2021年9月26日至27日,为贯彻落实第三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四川省政法系统代表团赴渝考察调研,共同研究进一步推动川渝政法合作走深走实,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年来,川渝两地合作蹄疾步稳,常态化开展川渝两地政法机关考察调研,加强协作联动,协同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更优化。

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政府“十四五”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规划、联动化解川渝高竹新区涉企纠纷、联合办案组打击跨区域金融犯罪案件……川渝两地持续完善跨区域安全稳定协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形势联合研判预警,民营企业家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成立长江上游成渝地区生态保护法治联盟,凝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合力;定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促进两地政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协调联动;推动司法实践领域深度合作,服务两地低碳绿色发展……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不断深化,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

川渝两地深化司法协作,涉及诉讼服务、执行联动、统一法律适用、人才交流培养等诸多方面,合力打造了区域司法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政法护航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自贡市大安区检察院在办理一家企业违规招投标案件时,依法对企业负责人张某取保候审,并依法开展合规审查。在公开听证后,从服务“六稳”“六保”出发,落实“能不捕就不捕”政策,决定对该企业负责人作出不起诉决定,并同步指导该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原本以为,我的企业将会因我的过错一蹶不振,多亏检察官,企业才能继续正常运转。”张某说道。


和张某有类似感受的企业家不在少数。去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持续落实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川检10条”,坚持“少捕慎诉慎押”理念,对涉经营类犯罪的民营企业负责人“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依法审慎办理涉企案件。数据显示,全省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409名涉案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不批捕159人,变更强制措施82人;受理审查起诉952人,不起诉332人,最大限度保障企业正常经营。

一年来,全省政法机关从源头防范化解各类涉企矛盾纠纷风险,重点打击扰乱经营秩序违法犯罪行为,慎重适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确保了全省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以法排忧,守护企业健康成长。成立省企业经济促进会民营(外来)企业投诉服务中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化解涉企矛盾纠纷。

以法护航,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成立省破产管理人协会,打造专业化、规范化的破产管理人队伍,推动“僵尸企业”处置。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我省实有民营市场主体741.34户,同比增长11.33%,占全部市场主体数的97.43%。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

2021年2月,天府中央法务区正式启动运行,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主导建设的现代法务集聚区正式诞生。一年来,天府中央法务区高效运转,为市场经济、营商环境、对外开放提供全方位全链条专业化法律服务。最高法第五巡回法庭审判点和金融、破产、互联网、知识产权、大熊猫国家公园等5个专业法庭入驻运行,专业审判集成优势充分彰显。“一带一路”律师联盟成都中心、“一带一路”商事调解中心等专业机构创新设立,国际化法律服务更加完善。


备受关注的“青花椒案”二审开庭

如今,天府中央法务区已初具规模,集聚了一批高能级法务资源,功能作用持续发挥,市场活力逐步显现,成为新时代法治四川建设的一张重要名片。

2021年12月9日,全省第二个法务区——宜宾三江中心法务区在宜宾三江新区正式启动运行。三江中心法务区突出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建设理念,重点关注宜宾具有一定先发优势的动力电池、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医疗器械、白酒等特色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当下,开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更需要司法智慧。

因店招含有“青花椒”三字被告上法庭,成都温江一青花椒鱼火锅店经营者一审被判立即停止使用“青花椒”字样的标识,并赔偿原告上海万翠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3万元。该案二审时,省高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撤销一审判决,驳回上海万翠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维护了青花椒鱼火锅店经营者的正当权益。

这起被称为探索知识产权行使边界和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标杆”案件,彰显了法院有错必纠,为企业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的责任担当。

“放管服”改革释放更多红利

2021年11月2日,成都市公安局温江区分局万春派出所,贵州籍居民马先生带着3名子女办理了居民身份证,总共用时不到半个钟头。此前,女儿中考在即却无身份证的事,着实困扰了马先生。“受疫情影响,一直没有机会回贵州办身份证,我们也很着急。”马先生说,多亏了四川公安提供的便民服务。


南充市公安局嘉陵区分局南湖派出所社区民警了解辖区内商户情况,收集他们对平安工作的建议

这项便民服务是川渝黔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也是我省公安不断深化户政“放管服”改革的一个缩影。

2021年,我省公安办理川渝黔藏跨省“一站式”户口迁移73359人次,受理16周岁以下省内异地申领居民身份证36224笔,受理16周岁及以上省内异地申领居民身份证469152笔,开具川渝跨省临时身份证明1053人次。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子驾驶证”业务市域全覆盖;在省级、国家一体化平台开设便民服务应用,66个政务服务事项全部“一网通办”;开展公证业务远程实时视频协同办理试点,开通24小时“电子律师”,改版升级“12348”四川法网,实现全天候响应……一系列便民举措跑出了服务群众“加速度”。

文章来源:四川检察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十大名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