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派生倍数、货币供应量和派生存款扩张倍数公式额的公式和过程

以下为《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1年经济师考试(中级)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1)如果Ed<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2)如果Ed>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3)如果Ed=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Eij=

(1)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

(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

(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其中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表明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

就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高某某”和“必需品”的标准。

(1)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称为“高某某”,小于1的称为“必需品”。

(2)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反而减少。

(1)Es>1,供给富有弹性

(2)Es<1,供给缺乏弹性

(3)Es=1,供给单位弹性

(4)Es=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5)Es=∞,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1、总效用函数: TU=消费数量为Q,总效用为TU

2、边际效用: MU=

3、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表示放弃第二种商品个单位,获得第一种商品个单位。加符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为正数。

4、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公式为: 。可以支配的收入金额是m,两种商品消费数量为X1、 X2,两种商品价格为P1、P2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基本形式为: ---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L---表示劳动量。

2、平均产量(AP) 总产量(TP)L----表示劳动量

2、边际产量(MP):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数量或产出。

3、短期成本函数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C=b+f(q) ,其中b 固定成本、f(q) 变动成本、C--总成本

(2)长期成本函数没有固定成本(从长期看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C=f(q)

4、平均成本 单位产品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所得之商,即

5、边际成本 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

 /MC 边际成本、TC--增加的总成本、Q---增加的产量

短期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 TC=TFC+TVC

6、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

   M AVC(平均可变成本)

AFC(平均固定成本)

商品边际替代率:如果用MRS表示商品边际替代率,公式为:/

 当商品数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上述公式可以表示为:/

总收益: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

若以R代表总收益,P代表单位产品价格,Q代表销售量,则有: R=PXXXXXQ

平均收益:平均收益是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收益,即总收益除以销售量的商。以AR代表平均收益,则有:  AR=R/Q=PXXXXXQ/Q=P(即,平均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

边际收益:边际收益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

由此可推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AR=单位产品价格P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支出法下的GDP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I=S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其中,I---投资 S---储蓄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I=S+(T-G)

其中, I---投资 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和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I=S+(T-G)+(M-X)

其中:(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公式:  /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

凯尔斯消费函数: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式中,XXXXX-----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XXXXX-----边际消费倾向XXXXXY----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 C= WR----财产收入 YL----劳动收入

--------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 ---------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该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的收入和持久性的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

这一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储蓄函数的公式:  /

  /------边际储蓄倾向(MPS),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1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即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即MPC+MPS=1。

------自主投资,是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利率无关,

即使利率为零也会存在。 ----引致投资,随利率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化。

投资乘数k= XXXXX为边际消费倾向 S为边际储蓄倾向。

表明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边际储蓄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它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第七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式中,GQ----经济增长率

GH----工作小时数增加率

GP----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1)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产出弹性XXXXX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XXXXX资本增长率)

GA--------技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

 XXXXX---t时期的劳动产出弹性

(2)“索罗余值”-----通过经济增长率的公式,求出技术进步率

 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XXXXX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XXXXX资本增长率)

1、奥肯定律:相对于潜在的GDP,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l个百分点。或者说,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2~3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2、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高。

后来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政府进行决策时可以用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率,或者用高失业率换取低通货膨胀率。

第十六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美国经济学家费某某《货币购买力》中提出了费雪方程式。

其中: P------物价水平,是随着货币量的变动而被动的变动。

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取决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大体上也是稳定的。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由制度因素决定,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视为常数。

M------代表货币量,是最活跃的因素,会经常变动,并且是主动变动。

即: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

所以,交易方程式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1) 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庇古。

-----货币价值(即货币购买力,为物价指数的倒数)

Y------总资源(总收入)

K------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相当于交易方程式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

货币需求是以人们的手持现金来表示,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等式中K就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

剑桥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试图说明物价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化。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注意: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1)M0 =流通中现金

  (3)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客户保证金

  注意:流通中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为流通中的货币,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M2是广义货币量,包括M1以及潜在的货币量。

其中:B------“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k-------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称为“货币乘数”,取决于商业银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中央银行部分所占比重即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货币结构比率。即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结构比率合计的倒数

该式反映了货币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称为组中值。即:  /

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即当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重叠时,恰好等于某一组上限的观察值不算在本组内,而计算在下一组内。  

根据未分组数据计算中位数时,要先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确定中位数的位置,n为数据的个数,其公式为:

简单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处理未分组的原始数据。算术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加权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处理经分组整理的数据。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1、涵义: 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就是几何平均数。

(1)对比率、指数等进行平均

(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等。

  1、含义:极差是最简单的变异指标。它就是总体或分布最大的标志值与最小的标志值之差,又称全某某,用R表示。

  3、极差反映的是变量分布的变异范围或离散幅度,在总体中任何两个单位的标志值之差都不可能超过极差。极差计算简单,含义直观,运用方便。但它仅仅取决于两个极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其间的变量分布情况,同时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1、含义:方差:总体所有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之平方的平均数。

   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用/表示。

(1)未整理的原始数据

标准差和方差是应用最广泛的统计离散程度的测度方法。

离散系数(标准差系数)

1、极差、标准差、方差都是反映数据分散程度的绝对值,其数值大小受到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的影响。

2、为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度值的影响,需要计算离散系数。

离散系数通常是就标准差来计算的,因此也称标准差系数。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用/表示。

  离散系数主要是用于比较对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大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大,离散系数小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小。

由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1)第一种情况,由连续时点(逐日登记)计算。又分为两种情形。

①资料逐日排列且每天登记。即已掌握了整段考察时期内连续性的时点数据,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

②资料登记的时间单位仍然是1天,但实际上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此时需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序时平均数,权数是每一指标值的持续天数。 例题见教材212页。

(2)第二种情况,由间断时点(不逐日登记)计算。又分为两种情形。

  ①每隔一定的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相等。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间断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思想是“两次平均”:先求各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数,再对这些平均数进行简单算术平均。

②每隔一定的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不相等。

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也采用“两次平均”的思路,且第一次的平均计算与间隔相等的间断序列相同;进行第二次平均时,由于各间隔不相等,所以应当用间隔长度作为权数,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是派生数列,相对数或平均数通常是由两个绝对数对比形成的。

计算思路:分别求出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进行对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长量: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

用公式表示为: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1)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2)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水平之差。

注意: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平均增长量是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段内平均每期增加(减少)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1、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几分之几或若干倍。

由于基期选择的不同,发展速度有定基与环比之分。

(3)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一,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推导:定基发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素,还有就是企业负债经营的规模。在不明显增加财务风险的条件下,负债经营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该项指标的高低。

4.净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

注: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母不同,所有者权益范围要大于实收资本。

该指标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盈利能力,在我国是***对外必须披露的信息内容之一,也是决定***能否配股进行再融资的重要依据。

5.资产净利润率 = 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用于衡量运用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

6.普通股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 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反映普通股每股的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的获利水平和企业的股利发放政策。

7.市盈率 = 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该指标越高, 表明投资***未来充满信心,通常认为该指标在5 20之间是正常的,当人们预期将发生通货膨胀或提高利率时,股票的市盈率普遍下降;当人们***利润将增长时,市盈率通常会上升;债务比重***,股票市盈率通常较低。

8.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 / 期初所有者权益

反映资本保全和增值的情况,是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 存款创造乘数即货币扩张乘数,描述商业银行体系供给货币的机制,它衡量了商业银行体系内增加货币供给的数量。为了控制这个体系创造的货币量,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设置严格的准备金比例,中央银行只允许商业银行的初级存款的一部分用于放贷,这也称作现金准备比例。

  • 存款乘数是指存款总额(即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存款的倍数。派生存款是指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引起的存款增加额。所谓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货币乘数反映了基础货币(高能货币)的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给变动的倍数。完整的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m=(c+1)/(c+r+e)。其中r、e、c分别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存款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D=△B×1/(r+e+c),其中△B代表原始存款额。

  • 存款乘数是指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的倍数,即在银行存款创造机制下存款最大扩张的倍数(也称派生倍数), 现金漏损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存款结构比例的变化,都会对存款创造产生影响,也是影响存款创造的重要因素。

  • 公式表示为:△D=△B×1/(r+e+c)。存款乘数是指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的倍数,即在银行存款创造机制下存款最大扩张的倍数(也称派生倍数) ,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1/r,其含义为每一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变动,所能引起的存款变动。如果排除其他影响存款创造倍数的因素,设K为银行体系创造存款的存款乘数(扩张乘数) ,则K= 1/r。由此可见,整个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会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其倍数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呈现一种倒数关系。但是,这是一个简单的、需要修正的存款乘数。如果用△B代表原始存款额,r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e代表超额存款准备金率,c代表现金漏损率,则可用公式表示为:△D=△B×1/(r+e+c)。

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即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它是法定準备率的倒数。

在活期存款中,货币创造乘数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如下:

在左图公式中,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存款準备金率,re为超额存款準备金率,

货币创造乘数在活期存款中派生机制创造货币

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幺货币创造乘数为:

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D+,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银行準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D是派生存款总额,是通过银行原始存款派生出来的,而Cu是游离于银行系统以外的,因此不包含在D中。Cu之所以是高能货币是因为它和存款準备金(法定的和超额的)一样,只要存入银行作为银行的原始存款,就可以使派生存款总额D增加。公式中的M实际上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货币供给M1——通货加存款总额。这里关键是理解高能货币H,H=Cu+Rd+Re,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準备金的存在,才使得D变小了。

试想如果一笔存款没有準备金,那幺D将趋向于无穷大,有了法定準备和超额準备,D变小了,有了现金漏出,D进一步变小。的一方面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準备率,超额準备率,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

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準备金和调整準备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準备金率,超额準备金率,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

关于货币创造和存款派生的问题,是货币流通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货币创造是现代经济体系下一个规律性和必然的货币现象,它在本质上是必然的和积极的,一个钱当几个钱用,也是一种效率的表现。但货币在投放和“创造”过程中的使用质量,决定着这个经济体发展的质量。如果使用过程中创造了相应的价值或超额价值,这种创造就不会导致通胀,反之货币“创造”多而实现价值少,就有可能形成坏账和货币过多,就有可能导致通胀。大致的原理是这样。

但派生存款及货币创造除了上述正常的和客观的规律之外,还有一个非正常的人为的“创造”和派生。即商业银行为了粉饰报表和表现虚假实力所进行的贷款虚假操作,从而人为的增加贷款和存款。这种现象是非法的和对经济非常有害的。在日本,有专门的《派生存款防止法》等国家法律来防止和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执行非常严厉,是日本大藏省“视窗指导”一项经常的和重要的工作。我国银行这种现象也很严重,特别是年终报表粉饰现象很普遍,我们还没有人提出这样一部法律。

所以讲货币创造,也应当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经济成长质量和人为“创造”这两个关键,这样才能把货币创造和货币乘数问题说清楚。

如果说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主要是基于实体经济需求的话,这种创造是相对的和有限的,是一种基于过程的间接创造。但现代资本市场的衍生商品,则是直接的人为的“创造”,它使“货币创造”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和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货币创造有积极的因素,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很大的危害。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这种货币创造的产物。传统的货币流通理论主要关注银行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乘数问题,对资本市场的货币创造及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还缺乏理论的透彻分析和归纳,还没有找出可供指导实践的规律性的东西。各位有兴趣,可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经济创新了,就给理论的创新留下了空间。

总之,货币乘数问题是货币流通的客观规律,运用得好,可以实现社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实现更快的发展。运用得不好,就可能出现相反的局面,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所以讲货币发行和通胀理论,光看货币发行量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必须结合经济发展质量和供需平衡来分析。货币数量学相对重视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本身的分析,强调人们的消费动机,不大偏重对经济质量的分析,这是它的一个局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派生存款扩张倍数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