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与座山雕崔三爷的经典对白是什么?

  冰封的东北大地,剿匪战斗如火如荼,一个智勇双全的侦察排长冷静、沉着、心细如发;一个心狠手辣的三代惯匪,枪准、腿快、老谋深算。茫茫雪原,一场惊心动魄的剿匪斗争,正在上演。
  杨子荣受命侦察"座山雕"
  山高林密的东北地区历来匪患猖獗。抗战结束后,随着国民党方面增兵东北,东北局势急转直下,众多土匪武装纷纷接受了国民党的收编,极大地威胁了东北地区的局势稳定。1946年6月12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发出一封急电,要求部队:“必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坚决彻底地肃清土匪。”侦察排长杨子荣所在的牡丹江军区二团迅速投入战斗。

  "座山雕"深谙乱世求生之道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相传他出身于三代惯匪之家,十五岁便入伙匪帮,十八岁时就当上了匪首。这个老奸巨猾的众匪之首,深谙乱世中的求生之道。他常常洋洋得意地说,自己为匪,历经清末、北洋、伪满三个时期,不管是“东北王”张作霖,还是“少帅”张学良,或者日本人的关东军,都曾经试图围剿他,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小分队深入刺探匪情
  东北民主联军一开始对付东北土匪的策略是大部队进山,将土匪位置确定以后,全体出动包围并剿灭土匪。到了后期,剩下的土匪都非常顽强,类似座山雕这类的惯匪,对当地环境、地形特点非常熟悉。因此不能用大部队打草惊蛇,只能采用小分队的方式,装扮成土匪,进山侦察。等获得准确情报以后,再出动大部队进行围剿。

  杨子荣和土匪对答如流
  杨子荣十三岁时便从山东老家来到东北谋生,个人经历非常坎坷,对东北的三教九流十分熟悉,也曾经与土匪有所接触。参军以后,侦察工作中,也与土匪有所接触。在据杨子荣的战友董中松回忆,在一次战斗中,战士们曾经缴获了一本名叫《海底》的小册子,内容其实是土匪对答的黑话集。杨子荣发现了《海底》,如获至宝,反复研究。所以他和土匪讲起黑话来经常是对答如流,点水不漏。

  "座山雕"亲自护送杨子荣下山
  乔装土匪后,杨子荣带领小分队逮住了两个座山雕手下的土匪。经过一番黑话交流,土匪们深信,杨子荣等人是前来投奔座山雕的。几番斗志斗勇之后,杨子荣一行终于被带到了座山雕藏身的大马架房前。此时,马架房里,座山雕正躺在大铺上抽大烟。一进屋,杨子荣便掏出匣子枪,对准了正在屋里的几个土匪。见状不妙,座山雕赶紧摸枪。杨子荣一步上前,用脚踩住了他的手。但出人意料的是,杨子荣并没有立刻亮出身份,他摆出一副十足的土匪架势,大骂座山雕“不仗义”。座山雕连连赔礼。

  杨子荣于是提出,让座山雕亲自护送他们下山。一行人走到天亮的时候,正好看见东北民主联军一辆拉木头的大车过来了。座山雕连声大喊“快躲开,共军的车来了!”杨子荣笑笑说:“别跑,怕什么,正好卸他几匹马骑。”等到大车一到,杨子荣便公开了侦察员身份。直到这时候,土匪们才明白过来。座山雕哀叹说,“真晦气,老帅、少帅和日本鬼子都没整了我,竟被你们几个娃娃兵给抓了。真是打了一辈子鹰,最后还是叫鹰啄了眼。”

  “惯匪之首”最终落网

资源类别:正片全集未删减

资源更新:更新至04集

未知导演执导的《经典传奇》,2018年上映至今获得了不错的口碑,由未知等主演的一部不错的普通话综艺节目。

《经典传奇》在内地发行,八戒影院收集了《经典传奇》pc网页端在线观看、手机mp4免费观看、高清云播放等资源,如果你有更好更快的资源请联系八戒影院。

(本剧情介绍由八戒影院喜欢看文化,综艺综艺节目视频的天天编辑,更多相关信息可移步至、或等平台了解)

珍贵的合影(后排右一为王学俭,后排左三为杨子荣)

  在解放战争时期牟平县入伍军人登记表里,杨宗贵的记载是1945年9月参军,入伍时28岁。

  在战争的特殊年代,由于战事的需要,加之化装剿匪工作的特殊性和隐蔽性,参军后的杨宗贵改名杨子荣,没有给家人写过信。很多年里,家乡的人也不知道他的下落。

  倒是1947年时,一个从东北回来的同乡揭发,在牡丹江车站见到过杨宗贵,流里流气,貌如土匪。嵎岬河村为此把杨宗贵视为逃兵和土匪嫌犯,一度取消了杨家的军属待遇,杨家人在村子里还受到歧视。

  这位同乡也许真的在牡丹江车站看到过杨宗贵,殊不知杨宗贵的土匪扮相只是伪装,效果太过逼真,骗了土匪,也骗了不明就里的同乡。幸而牟平县委调查后,认为杨宗贵当土匪查无实据,很快又恢复了其家属的军属待遇。

  新中国成立后,杨宗贵仍是杳无音信。他先是被列为失踪军人,到1958年,民政部门认定他为“为革命牺牲军人”,给予家属烈属待遇。

  直到1974年,杨家人做了十几年的烈属后,才终于得到了杨宗贵牺牲的消息。对此,杨家人早有思想准备,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从嵎岬河村走出的杨宗贵,就是鼎鼎大名的侦察英雄杨子荣。

  嵎岬河村距离牟平城有6公里,是个丘陵起伏的山村,十分贫困。1917年1月28日,杨子荣就出生在这里。父亲杨世恩是个泥瓦匠,母亲宋学芝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杨子荣有一个兄弟和三个姐妹。

  像那个年代很多贫苦无依的山东人一样,闯关东是杨子荣一家谋生的出路。杨子荣30岁的短暂生命里,有一半时间是在东北度过,所以他对东北的生活极为熟悉,有一嘴标准的东北口音。除非他自己主动说起,外人根本无从知晓他是胶东人。

  4岁时,杨子荣就跟着父母第一次闯关东到了辽宁安东。父亲当泥瓦匠,母亲捡破烂,带着五个孩子难求温饱。最后,一家人只能分开求生。杨子荣的父亲和姐姐留在安东,母亲拉扯着另外几个回家务农。

  1931年,杨子荣14岁,再次来到安东寻找父亲与姐姐。偏赶上“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占领东北。动荡乱世,杨子荣孤身一人在东北各地闯荡。他当过码头搬运工、背纤的船工、给大户人家护过院、当过矿工……年轻的杨子荣身无长物,也没什么一技之长,从事的大多是苦力劳动。而这些底层行业,多受控制于江湖帮派,或者与土匪黑道多有勾连。耳濡目染之下,杨子荣对黑帮、土匪的黑话、行规乃至思维模式都非常熟悉。日后他成为侦察兵,化装成土匪神形兼备,能用黑话与土匪长篇对答,显然是这段时间的人生经历打下的基础。

  1943年,在鞍山矿区当矿工的杨宗贵因为与日伪监工发生冲突,把监工打了一顿后逃回了山东老家。不久后,他娶了邻村的一个叫许万亮的姑娘,开始了务农生活。不过,杨宗贵并不“安分”,他加入了民兵组织,参与抗日活动。牟平县的抗战史料,在记载1945年8月解放牟平城、烟台市的战斗时,曾提到杨宗贵的名字,说他“表现突出”。

  抗战胜利后,杨宗贵正式入伍,加入了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这支部队其实并非海军。1944年,一群日伪统治下的青年海军学员在刘公岛发动武装起义,随后加入八路军。山东军区授予这支部队“海军支队”的独特番号。

  1945年9月,海军支队在胶东牟平等地扩编征兵,补充了500名新战士,杨宗贵就是其中之一。扩编之后的海军支队很快奉命出关,挺进东北。

  自此,牟平少了个杨宗贵,八路军里有了个杨子荣。名字的变化,让他的人生经历在参军前后隔断成两截。十多年后,人们还原传奇英雄杨子荣的身世,才把这两段经历连接了起来。

  在家乡亲人与战友这两个不同人群的记忆中,杨子荣与杨宗贵的很多生平细节榫卯相接。其中很多对应考证的情节,也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杨子荣。

  首先说相貌特征。按照曲波的描述,杨子荣中等身材,长脸,上宽下窄,蒜头鼻子,浓眉大眼,略有络腮胡子,鼻毛很长。杨宗贵的妹妹及乡亲提供的杨宗贵相貌特征与之一模一样。当时,杨子荣的胞兄杨宗富还健在,兄弟二人,面貌相似。

  再说名字。同乡人韩克利和杨宗贵一起报名参军,但体检没有合格,他曾经听杨宗贵说参军报的是别的名字。另有老战友提到,杨子荣的名字是参军后改的。杨子荣的哥哥杨宗富回忆,1940年时他随杨宗贵去过黑龙江孙吴煤矿,亲见宗贵领工资时签名就是杨子荣。从小和杨宗贵要好的邻居老秦见过杨宗贵有一枚印章,刻的是“杨子荣”三个字。杨宗贵曾说,这个名字只在东北才用。

  杨子荣于1945年9月参军,10月随军挺进东北。刘延爽等同批入伍的老战友记得,参军报名点是在牟平县雷神庙,当时的杨子荣身穿黑夹袄。民政部门在嵎岬河村调查得知,杨宗贵参军并没有和家里人商量,妻子许万亮得知后,先是到邻村王从村去找他,未得见,第二天又和婆婆一起到雷神庙去看他。

  海军支队出关后,部队几经改编。1946年初,杨子荣已经29岁了,却是个入伍不久的新兵。部队首长觉得杨子荣“年龄不小、军龄不长”,就把他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炊事班。

  在电影《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刚一出场,是一边唱戏一边给剿匪小分队做饭,“203”在一旁看着,很怀疑这个没什么军人气质的侦察英雄的能力。这个情节可以说是对杨子荣真实经历的“神还原”。

  邹延林曾采访过杨子荣的同乡好友王希良。1946年牡丹江军区二团召开英模大会,就是王希良和王学俭一起采访的英模。因为与杨子荣平时较熟悉要好,他负责采访杨子荣。

  王希良说,战场外的杨子荣非常有亲和力,能说书,会唱戏,也乐于给战友们表演。那时部队的业余生活很少,主要是打扑克,杨子荣热衷于此却并不擅长,输多赢少,总是被刮鼻子、弹脑瓜。他不恼也不耍赖,照样玩得开心。

  总之,刚入伍时的杨子荣,看上去就是个稀松平常、嘻嘻哈哈的“伙头军”,与一般人印象中的英雄挨不上边。但是,杨子荣很快就在炊事班之外,展现了自己传奇般的本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座山雕崔三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