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冼星海义勇军进行曲和国歌有什么关系

  年关将至,很多单位都组织了年会或者晚会,让员工上台表演。近日,一段某团体演绎的《黄河大合唱》视频在网络流传。

  视频中,这首抗战歌曲,被表演者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全程“恶搞”,引得台下哄笑不断。这几年,以另类形式表演的《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公司年会或晚会的热门节目,甚至还曾被搬上电视荧幕,有网友调侃,这首歌被“玩坏了”。

  对此,《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后人表达了他们的愤怒和不满,认为恶搞歌曲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呼呼有关单位停止这样的演出,并要求限制相关视频的传播。也有许多网友看过此类视频之后,气愤表示这分明是对革命先烈的亵渎,恶搞别的曲子不好么?为什么偏偏用革命歌曲来体现娱乐精神?

  《黄河大合唱》创作者后人直斥“忘本”

  据悉,上文提及的那段视频被人命名为“精神病医院合唱团演绎黄河大合唱”,1月25号被上传到某网络平台上。“90后”声乐教师赵一菲的微信里,也有朋友转发给她。

  赵一菲表示,朋友之所以把这视频发给她,是因为朋友觉得这是一件搞笑的事,她特别不理解,因为这首歌是一个83年的人发的,比她还大,但她看到这个视频,绝对笑不出来。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一共分为八个乐章,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遭到恶搞的部分是第七乐章的《保卫黄河》。

  这段视频也被转到了一个叫做“我爱《黄河大合唱》”的微信群里,里面包括了作品创作者的后人以及诸多海内外著名歌唱家、合唱指挥家以及超级粉丝。

  作曲家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看到后气得一晚上没睡,她认为这种表现形式是对原作品的一种侮辱。

  冼妮娜直言:“我是很反对的,我父亲是用血和泪来写的这部作品,代表我们这个中华民族之魂,不朽之作。严肃的音乐可以这样的来调侃,他们来恶搞,我觉得是忘本。

  词作者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也表示,他难以接这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恶搞行为,并且不可原谅:

  “我特别愤慨那些主办这些节目的人,他们自己的年纪不小,他们会对抗战文化有印象,但是他们却没有感觉、是麻木的,还在以一种廉价娱乐大众的这种情绪下来组织,那我觉得难以接受或者不可原谅。

  这样改《黄河大合唱》到底是恶搞还是“艺术创新”?

  近几年,《黄河大合唱》的恶搞版成了非常火热的晚会节目,原本的合唱歌曲似乎成了小品表演,演出单位除了一些企业,还包括幼儿园、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仅过去一个多月内,记者就搜到了十多段相关恶搞视频。

  更有甚者,在一段2017年上传的“熊猫明历险记剧组”新年晚会视频里,《黄河大合唱》被篡改成了“年终奖”版,歌词低俗,表演者带着熊猫图案的帽子唱到:“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员工激情极度高…”。

  据统计,仅过去一个多月内,就有十多段相关恶搞视频。

  比如2017年12月29日,山东曲阜某街道中学的元旦晚会;2018年1月22日,银川某酒店的新春联欢会……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4月某卫视的一期节目:参赛选手以《黄河大合唱》为背景音乐,做出一些夸张另类的肢体动作,引得四位评委大笑,并获得全票通过。

  搜索发现,有关《黄河大合唱》的恶搞视频部分已经被网站删除,但仍有残余。

  截至发稿前,中国青年报(ID:zqbcyol)发现所谓《黄河大合唱》改编版“年终奖”,刚刚在腾讯视频下架,下架前播放量已经高达953万次

  但相关视频仍有很多:

  1月28日是《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去世16周年的日子,看到不少主流媒体相继发声保卫经典,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表示:“我们大家一起团结一心保卫黄河,保卫《黄河大合唱》,这也是对他最好的追念。”

  虽然类似视频,也被网友大量转发。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说,他不怪年轻受众,因为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够深刻,但他无法接受有人为了哗众取宠、赚取点击率而对原作进行恶搞。

  不仅仅是《黄河大合唱》,众多经典被恶搞

  其实,《黄河大合唱》并非第一首遭恶搞的经典作品。

  2006年,电影《闪闪的红星》被网友“胡倒戈”恶搞为《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在第12届青年歌手大赛的策划座谈会上播放,这段时长9分36秒的短片,所有画面都出自1974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闪闪的红星》。

  其中,演员对白、配音及影片字幕全部被篡改,片头“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变成了“八七电影制片厂”。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在短片中却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

  近些年,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著改编”层出不穷,一些红色经典也莫名被恶搞中招,涉及国际歌、东方红、地道战、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等。

  八一电影制片厂曾发出声明,这种篡改不仅伤害了电影的创作者,也伤害了观众,并会误导青少年观众。

  甚至连国歌也“中枪”了。早在2007年,网上、短信上就曾流传出“国歌被改成股歌”的消息,严重损害国歌尊严。

  2017年10月1日起,《国歌法》正式施行,明确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国际歌》也遭恶搞,被改编为“聚餐歌”

  网上搜索:《国际歌》恶搞,相关网页依然可以播放:

  有网友将恶搞版《国际歌》分享到了贴吧中,跟帖的网友则表示,根本笑不出来:

  恶搞经典作品可能受到法律处罚

  据中国之声报道,对于这些恶搞乱象,《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表示,他正准备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反击。张安东表示,希望用法律的手段遏制他们,让这些恶搞再也不要发生,那才是好的结果。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常亚春指出,恶搞经典,可能会受到民事和行政两方面的处罚:“首先,恶搞者歪曲、篡改的行为,侵害了保护作品完整权,侵害了著作人身权;而将作品进行表演,并形成视频在互联网传播,侵害了作品的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

  常亚春还表示,侵犯这些权利要承担民事责任的,也就是说作者的后人可以起诉他们,要求承担民事赔偿,要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网络平台,不是法外之地,常亚春律师提醒,把恶搞作品上传到网络服务器,就是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服务器的所有者、管理者如果明知是侵权作品,仍然不采取删除、屏蔽等措施,也要承担侵权责任。

  人民网评:娱乐有边界,恶搞分对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黄河大合唱》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如今的处境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细看视频中的表演者,摇头摆尾,搔首弄姿,不只是丑化经典,更是在亵渎历史,丑态令人作呕,何其荒唐?

  一首《黄河大合唱》,交织着家仇国恨,抒发着卫国豪情,既有“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的悲戚,更有“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壮志。经典沦落至此,是时代之殇。

  抛弃经典,就是忘却历史。值得追问的是,恶搞《黄河大合唱》绝非个例,从企业到学校,乃至某卫视的综艺栏目,均有此丑陋行为。这绝非“集体无意识”,而是在过度娱乐化支配下的道德沦丧。把肉麻当有趣,把恶俗当宝贝,为了追求娱乐无所不用其极,这不仅是无知,更是麻木。

  娱乐有边界,恶搞分对象,不是所有娱乐都该鼓励,更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恶搞。正如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所称,父亲是用血和泪写的这部作品,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之魂。严肃的音乐不可以这样来调侃,他们来恶搞,我觉得是忘本。”连浸透民族耻辱的经典作品都敢恶搞,不是忘本是什么?

  不论何时《黄河大合唱》都在震撼人心,它是精神食粮

  “90后”声乐教师赵一菲,曾在法国参加这部作品的百人合唱演出。她说, 在国外的华人圈中,《黄河大合唱》有着极高的地位。不论在哪里,响起这个旋律,都令人心潮澎湃。而在音乐演出中,这首歌一般也是压轴曲目。

  她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对抗战歌曲,的确没有老一代人体会那么深,但如果能现场完整的聆听这部作品,还是非常震撼心灵。

  “这首歌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而且它是四二拍的,就有一种进行曲的感觉,然后听着一般只要对这个音乐有感觉的人都会被调动起来。

  我回国也两年了,最近的一次演出是在国家大剧院,是在结尾的时候唱了保卫黄河,全场观众都跟着在唱,唱到最后也是哭了,就是那种感觉不光是那首歌曲的意义,而且还有那种现场的气势磅礴的感觉,好像就真的是黄河在怒吼啊在奔腾啊那种气势。”

  经典作品,传承下来的是“魂”与“神”。武汉抗战研究文化学者陈勇说,那个特殊年代诞生的旋律,在和平年代依然回响。

  陈勇表示,这些歌曲是时代的一个吼声,是民族之声,救亡之声。我们要确确实实正视这个问题,反思优秀的抗战作品,并且用更多方式来传播,让这些优秀作品在我们的时代依然起到精神粮食、精神支柱的作用。我们要有我们的自信,把这些歌曲在活动中不仅要大声地唱出来,更要唱响。

  《黄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之声

不是所有的“冼星海”都能选!虽然冼(xiǎn)星海都是C,但和田汉同时出现时,选田汉,田汉在选项里独一无二。
1.创作了黄河大合唱,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是
2.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的,其作品黄河大合唱广为人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作者是【 】。(出题:中共长沙县委宣传部 推荐:湖南学习平台)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与主播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冼星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