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首次接触到物竞天择是在提到竹叶青酒是哪篇文章?

鲁迅先生生于一八八一年。他于一八九八年离开绍兴到南京去求学时,实在只有十七岁。他的母亲给他办了八元的川资。当时从绍兴到南京还没有通火车,要先乘民船到西兴,然后步行或者坐轿到钱塘江边,乘帆船渡过江,再从杭州的拱袁桥乘小轮船去南京。路上要经过好几天,就得花去不少钱,川资只有八元,连十元都凑不上,因为他的父亲已在久病之后去世,家中坠入了困顿。到了南京,用剩的钱当然不多了,困顿的家中也不会就有钱汇去。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日常生活》上说:“他(鲁迅先生)在南京读书时,没有余钱制衣服,以致夹裤过冬,棉袍破旧得可怜,两肩部已经没有一点棉絮了。……他爱吃辣椒。我当初曾问他何时学会吃辣,他只答道在南京读书时,后来才告诉我:因为夹裤过冬,不得已吃辣椒以御寒气,渐渐成为嗜好,因而害及胃的健康,为毕生之累。他发胃痛的时候,我常见他把腹部顶住方桌的角上而把上身伏在桌上,这可想见他胃痛的厉害呀!”

当我读了这些话,立刻联想到鲁迅先生在《在酒楼上》所描写的一段: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我略带些哀愁,然而很舒服的呷了一口酒。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可惜辣酱太淡薄,本来S城人是不懂得吃辣的。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从一九一九年冬,迎接母亲到北京去住,同道离开绍兴以后,没有再到故乡去过。在《祝福》上,一开头就是“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 “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祝福》内容的故事是要从“故乡”展开的。《在酒搂上》也是这样的:“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是一个客子”。文艺作品,不是真人真事的记述。所谓真实性,只要所写的情形、细节是真的,“故事”不妨更动或者虚拟。上面所引的两个例子,不但无碍于文艺上的真实性,而且带点乡愁的抒情,反而显得格外真切的样子。

“一斤绍酒”。这话也是活用的。以前在北京,绍兴老酒只叫做“绍兴”。如果真在绍兴,那末名称很多:元红、善酿、花雕、竹叶青、加饭,后来还有香雪。既然在绍兴,当然不会单用绍兴的绍字来名酒。显然,鲁迅先生这样写,是为了使《在酒楼上》不是只写给绍兴人看的。

“辣酱要多!”“可惜辣酱太淡薄,本来S城人是不懂得吃辣的。”接连三句都表示了爱吃辣而成了一种嗜好,终于损害了胃而影响到了寿命。

对于鲁迅先生的爱吃辣,我又记起来了一件事情。有一天,我到老虎尾巴去看他。他正在吃馄饨,是蒸的,没有卤,所以放在盘子里。不用调匙,也不用筷子; 他吃鸡鸭或者猪脚之类喜欢用手抓,我是看惯了的。这时使我诧异的是,手抓馄饨,而且把那抓着的馄饨,先放到那盘旁摊在一张方纸上粉屑一般的东西上翻几翻,再揿一下,然后放进口里咀嚼。我本坐在西墙边的靠背椅上,向藤野先生那照相下面望去,误以为那粉屑般的东西是麻酥糖。我想蒸馄饨是放上了酱油的,“为什么还要和麻酥糖混在一起当作甜点心吃呢?”我不觉走了过去探视,闻到刺鼻的胡椒气味,几乎咳了起来。

“大先生,”我耐不住问:“怎么你要用这样多的胡椒粉?”

“哈哈,没有辣酱就吃胡椒。可以吃!”

“可以吃”是他的习惯话,是“很好吃”的意思。

“但你恐怕吃不来,所以不请你吃。哈!”

笑得很自然,也显得得意的样子。鲁迅先生是“细嚼黄连不皱眉”的。他的确是吃惯了辣的,由于经济困难,夹裤过冬,借以御寒开始,成了习惯,变为嗜好以后,好象也就成了一种提神的兴奋剂。

鲁迅先生在南京求学时,因为经济困难,夹裤过冬,吃辣御寒,成了胃病以外,还有一个故事,我早知道,也是深深感动的,就是“卖金牌”的故事。他穷得连棉裤都买不起,南京严冬比绍兴冷得多,没有棉裤是很难过的。但他非常用功,成绩非常好,得到了金牌的奖章。奖章分三种,铜牌、银牌和金牌。全校学生多,奖章少。成绩好的,可用三块铜牌换得一块银牌;用三块银牌才可以换得一块金牌。一块金牌等于九块铜牌。鲁迅先生的成绩特别好,直接获得了金牌的奖章。听说这样获得金牌的,全校只有他一个人。这是多么难得的呀!可是鲁迅先生,并不把这金牌好好保存起来,而是把它卖掉了。他把金牌卖掉所得的钱并不去买棉裤穿,也不买件新棉袄来代替“两肩部已经没有一点棉絮了”的旧棉袄,而是买了一大批的书。余下的零钱是买了点心请同学们一道吃掉了。

后来我在《且介亭杂文》中《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上读到鲁迅先生赞扬章太炎的话:“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迫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始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扇坠是扇子的装饰品,平常以彩色的丝线打成什么结或几挂须做成,也有是挂一块汉玉之类的,总之是个玩弄的东西。大勋章是国家最高机关的奖章,本是最可宝贵的,章太炎把他的大勋章当作玩弄品,是轻视窃国大盗袁世凯的表示。所谓包藏祸心,是指袁世凯是妄想做皇帝的。鲁迅先生固然厌恶清政府的媚外辱国,说那洋务派办的学堂乌烟瘴气,因此我怀疑,他的卖金牌,大概也是因为那金牌的来路不正,原是看不起清政府、洋务派的表示。我这样猜想,却没有明白的证据,老是这样暗自猜想就是了。

最近得到俞芳老师著的《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读了其中《学习、荣誉和金牌》的一章,我明白了,我的猜想并不对。俞老师和鲁迅先生的母亲认识时还只有十一岁。鲁迅先生住在砖塔胡同六十一号时,她们经常在一起。从一九二三年八月起,《鲁迅日记》上有很多关于俞家三姊妹的记载。鲁迅先生住到阜内西三条以后,她们几乎是每星期日必到的常客。鲁迅先生南下到厦门以后,北京家里的杂务由我的四妹照料;到我的四妹南归,俞老师已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就接替了我四妹的任务。鲁迅先生的母亲和她实在是无所不谈的。

“你们的大先生在南京,”俞老师引用鲁迅先生母亲的话说:“读书刻苦努力,成绩很好,还得过金牌呢。”

“关于金牌的事,我曾问过他,我当时觉得卖掉了有点可惜。因为它是纪念品,拿回来给我们看看,大家高兴高兴,有多么好!但他——”鲁迅先生的意思是这样的:“金牌是可以用钱换的,要什么样子就可以买什么样子;再说金牌充其量只能表示当时的学习成绩,它不能证明我将来成绩的好与坏;况且金牌保存起来,它永远只是一块金牌,金牌再也变不出其它的东西来。弄得不好,反会使人增加虚荣心,滋长傲气,从此不再上进。而从书里,却可以得到知识。”

原来鲁迅先生的卖金牌,并非随随便便,只凭一时的意气,而是实事求是,经过仔细的考虑的。

俞老师又引用鲁迅先生母亲的话:“你们大先生小时读书,常常受到寿先生的称赞,但他从来不把这些告诉家里大人的。有时我从别人那里知道,心里高兴,问他时,他若无其事地说:‘这有什么好说的,做学生,书总应该好好读的!’”

鲁迅先生不用把金牌卖掉所得买书的余钱买棉衣裤,而买得点心请同学们吃,我看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大概他平时常吃了同学们的点心,他无钱回请,记在心里,所以有了机会就大请其客了。在俞著《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上有这样的记载:在砖塔胡同时,有人要求鲁迅先生请客,馄饨或者桂花元宵,每人一碗,他总是连俞家的女佣人也请她吃一碗的。在这册书上,俞老师不但记述着亲身经受的、鲁迅先生爱护儿童青年和用科学方法教育他们的动人事迹,尤其可贵的是又记述着由他母亲亲口说的他幼年时期刻苦努力学习的事情,富有教育的意义。这实在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绍兴老酒出东浦,东浦十里闻酒香。东浦镇位于绍兴市西郊,距离绍兴城区7公里,属于宁绍平原。

清代的绍兴东浦,油漆匠阿根师傅的母亲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往常村里人祝寿,会挑一坛上好的黄酒,并在装酒的陶坛外用红纸写上“寿”字以贺之,可阿根师傅觉得这陶坛既普通也不好看,于是突发奇想:能否在陶坛外用泥塑的形式,让陶坛与众不同一些?他日夜构思,反复试验,最终在储酒的陶坛上泥塑了一位老寿星形象,还在四周雕刻出百花装饰点缀,最后用自己的漆匠手艺,施之各种色彩,使原本平淡无奇的陶坛焕然一新。这不,阿根师傅的创意一经实现,立刻传遍了全东浦。日后,这种雕了花的酒坛就成为了绍兴酒包装的代表,梅兰竹菊、神话传说、山水风光、经典人物,无不成了雕花内容,而这原本的绍兴加饭酒,也多了一个雅称:花雕。这便是花雕酒的来历。

东浦自古就是“以楫为马、以舟代车、以桥为路”的水乡泽国,据不完全统计,境内仅各式各样的古桥就有216座,这些古桥的建造时间上自明清,下至民国,造型或拱梁结合,或拱涵配套,或长虹卧波,匠心别具,不一而足。在东浦古镇的老街上,有一座“酒木桥”(又称新桥),这座三孔石拱桥上雕刻有大楷楹联:“浦北中心为酒国;桥西出口是鹅池。”点出了东浦的特产是酒。

要说东浦的酒为何如此出名,“天下灵泉汇鉴湖,制成佳酿色香殊”可一语道破。正所谓水乃酒中血,东浦境内的鉴湖水,水质清冽,水色澄澈,且含有特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酿酒非他水可以代替。追溯起来,东浦的酿酒历史迄今已近2000年,宋代的东浦,已是绍兴酿酒业的中心。“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东浦人陆游当时在江南水乡小村做客,农家主人端出腊月里自酿的米酒招待,这酒的外表虽有些浑浊,但味道却有如名酒般醇美,美酒佐肴馔,诗人好不尽兴畅快。

四月微风和煦,漫步在东浦古镇的老街上,清人孙垓笔下的“村店村桥入画时……水气着意闻酒香”的意境悠然而起。老街上,街沿着河走,河连着石桥,人家濒河而居。在一处天井,主人正准备摆桌吃午饭。八仙桌上,一个大号的雪碧瓶里装满了乳清色的米酒。女主人旋开瓶盖,往一只白瓷兰花大碗中徐徐而倒,米酒的醇香立刻飘散开来。男主人端起大碗“喇”一口,配以一碟子爆炒螺蛳,忘情而陶醉,正是“笃螺蛳过酒,强盗来了勿肯走”。这乳清色的米酒是自家酿的老酒,属于淋饭酒,它在酿制过程中因只加酒药未入曲,并未着色,因此酒液之色宛如淘米后的水呈乳清色。这种米酒口感鲜爽,酒精度数也不高,很适宜大口饮用,尤其适合劳作之后感到体乏口干之人。也正因如此,这酒又极易叫人“上当”,因为它的后劲很大,入口味甜却容易喝醉。

石板路、小弄堂、马头墙、黑屋瓦,东浦老街上巷弄众多,游览时很容易绕迷糊。但走着、走着就会发现,老街上的每一条弄堂都是贯通的,不禁让人遐想,以前做酒的人家若正好开坛吊酒,这绵长的老酒醇香定能钻到隔壁巷子的最深处。

明清时期,东浦境内已有酒作坊400多家,其中一家叫“孝贞”的酒坊,得到过明武宗御笔题写的坊额和清乾隆皇帝御赐的金爵商标,其出品的竹叶青酒成为进京贡酒。清至民国,酒坊在扩大酿酒量的同时,更加注重黄酒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增加,除传统的元红、加饭、竹叶青等品种外,还增加了比较高档的香雪、善酿等。1912年,东浦乡云集酿坊的吴阿惠师傅用糯米饭、酒药和糟烧试酿了一缸绍兴酒,此酒酿造时不加麦曲,只用白色酒药,且酿酒时以陈年糟烧代替水,成为一种特殊的“双套酒”。因未加麦曲,该酒酒液淡黄清亮,其酒糟色如白雪,且糟烧味浓,酒香芬芳,因此取名为“香雪”。而善酿也是一种“双套酒”,因酿酒徒儿在做酒的兑水环节,错把元红酒当水加在酒缸里,可令人惊喜的是,这“错酿”的酒比原先的更为甘醇。1915年,东浦人周清将自己酿造的云集信记美酒,送到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为绍兴酒捧得了第一枚国际金奖,从此云集之酿声名远播。

如今的东浦老街,正在进行古镇核心区的综合改造,临河的古镇建筑修缮,均遵循修旧如旧的宗旨。坐在廊檐下晒太阳的老奶奶直叹老街变化大,她会十分严肃地告诉你:现在,再也不能去河埠头洗衣服了,城管管得可严哩!令老人欣慰的是,老街的河水一天比一天清澈,她感觉自己就住在风景里。沿着古镇老街的青石板路走,便来到徐锡麟故居,辛亥革命先烈徐锡麟少年时期,曾在此读书、生活。现在,东浦镇上还保留着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热诚学校。热诚学校创建于1904年,由徐锡麟和陈子英等人创办,名称取自徐锡麟所撰写的对联“有热心人可与共学;具诚意者得入斯堂”。

越王句践“箪醪劳师”,众将士迎流而饮,士卒感奋;王羲之兰亭修禊流觞曲水,以一觞一咏畅叙幽情;陆放翁一怀愁绪以酒浇愁,挂念着那红酥手与黄滕酒。一日千载。目前,特色小镇黄酒小镇正在按照“一镇两区”的联创模式建设,越城东浦片区依托丰富的古镇资源,重点发展黄酒文化产业;柯桥湖塘片区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黄酒酿造产业。一座黄酒小镇展示馆,目前已在东浦片区的民俗文化街区内落成。在展示馆的酒香文化历史展区内,布展以东方人眼中的古镇和西方人镜头下的水乡为视角,展示了古镇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

绍兴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浦黄酒小镇也在纵横联动绍兴相关的旅游景点。去过鲁迅故里和咸亨酒店,温上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再到东浦古镇的老街走一走,这里有前店后坊式的观光型黄酒手工作坊,酿酒师傅驻守在店里,游客可以体验黄酒的制作过程和酒坛的浮雕刻画工艺,也可以品尝不同品种的黄酒,得到嗅觉、视觉、味觉的共同满足。在这些手工作坊里,除了传统的元红、加饭、善酿、香雪、竹叶青、花雕、甜酒酿之外,如今还有了黄酒棒冰、黄酒巧克力、黄酒奶茶等新成员加入黄酒大家庭。

东浦黄酒小镇核心区围绕黄酒主题,除了黄酒工艺和酒器展示,也在寻觅同黄酒最般配的业态和衍生品。目前,黄酒小镇已与绘Z轩顺风镖局、四娘臭豆腐、陈记扯白糖、李记酱货铺、嵊州醉小笼、越窑日铸茶、藕粉小铺、泰辰居茶楼、享绍阁等9家商户签订招商合同,2017年5月底,在核心区一期实现7家业态试营业。6月初,云集昌记酒坊和同泰铺也将试营业。

美酒是与美食相映成趣,在经典的绍兴菜中,有许多与酒有关的食物。绍兴莲花落《唐伯虎点秋香》中船老大出场时有段唱词:“……搬出下饭廿四样,鱼、虾、蟹、肉、酱,腊鸡腊鸭腊大肠,糟鸡糟鹅糟白鲞……”这里说到的糟鸡、糟鹅、糟白鲞要用到糟烧酒。糟烧,是以黄酒压榨后的糟粕为原料,经进一步发酵后蒸馏而成的。绍兴菜还有用大量黄酒入菜的醉系列:醉蟹、醉虾、醉麻蛤等。醉系列,就是先把食材醉倒,再让食客陶醉。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首次接触到物竞天择是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