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了,还有机会大学生求职创业补贴有多少钱吗?

如果真心想成功,不用恐惧、不用迷茫,你只需要每天能够保持一直向前、一直向上、永不停止。

从白手起家的穷学生到身家622.3亿元的富豪,刘强东16年的创业经历贯穿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足以激励每一个寻求梦想、渴望成功的普通人。“如果真心想成功,不用恐惧、不用迷茫,你只需要每天能够保持一直向前、一直向上、永不停止。”当地时间6月12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应邀在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发表演讲,面对世界顶尖学府的莘莘学子,他给出这样一句告诫。在当晚的演讲中,刘强东不仅分享了自己早年......

前两周,我和 DreambigCareer合伙人、2021福布斯北美华人精英 Top 60 高常杰 Will 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视频号直播访谈。

我们本来预计聊1.5~2小时,结果聊的太尽兴,观众朋友们也提了很多精彩提问,一不小心就聊了2.5个小时。这篇文章是直播的文字记录,希望给其他创业者或想创业的人带来一些帮助。

Kelly: 非常荣幸咱们可以邀请到Will高常杰,大家一般叫他叫Will,他是我朋友圈里比较成功的一位创业者。我跟他认识是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介绍,当时我知道他在做第二家公司。

跟他聊第二家公司的时候,他提到自己过去做了一家留学生求职机构,我当时没有问这个留学生求职机构叫什么,因为我知道这个行业应该算是红海,竞争对手很多,我当时觉得就算你说了,我也不知道是哪家,所以我就没问。

我 2014~2015 年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基本上身边朋友都会关注这个公众号,因为内容质量很高,都是跟求职相关的,解决了我们留学生一个很大的痛点。

非常荣幸今天能邀请到 Will 来分享心路历程,比如说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我知道你现在在美国杜克大学读 MBA,也想了解一下你怎么做的人生选择,顺便再了解一下你现在做的第二家公司。

Will: 大家好,我叫高常杰,我是 2012 年大学毕业,大学读的是工业工程专业,毕业之后在一家机械公司里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

当时我自己分析了一下,觉得自己好像也不是很适合天天跟机器打交道,也不是那么擅长天天去帮人别人画工程产品的图纸,所以说就踏入了教育行业。当时在天道教育做留学,做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正好机缘巧合,跟我身边的朋友一起后来成立了 DreambigCareer 做留学生求职这一块。之后在 2018 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并入了美股上市公司博实乐教育集团,成为他旗下的子公司。

并购之后,自己有想过各种选择,最后在 2021 年还是选择来杜克读一个 MBA,筹备一下新的创业想法。

一、如何验证创业想法?

Will: 其实我觉得也是有很多东西是思考过的,因为毕竟创业不是一个小事。

我们当时都是毕业了一两年,感觉创业很酷,自己成一个创业者,不是继续当个打工仔,没人管我,这件事情很酷。

当然,现在看来这些想法是有一些误区的。但是当时我就一直在想找各种创业的机会。

我当时在机械行业,从机械行业里边离职来做教育行业,有一个原因是我觉得机械是属于夕阳产业了。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是没有太多优势的。当然人家做人工智能的可能会改变这个行业,让这行业重新焕发新机,我觉得这是 OK 的。

但是对于我就是一个学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的,我也没有特别硬核的技术,我对由我来改变这个行业我是不抱太大期望的,那我就做我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因为教育行业是我身边的朋友有做这一块,我跟他沟通完之后,我觉得还不错,是一个可以轻资产可以去尝试的一个领域。就是你做好了能赚到钱,做不好也无所谓,好像损伤也不是特别的大,又可以很快地去着手开始。

进入了天道教育的时候,我是有创业的想法的。所以我去了公司之后,我是什么事情都做的。

我做留学,是以课程顾问的这个岗位来起步。入职之后,我其实销售这一块我都是在参与。同时领导会有很多培训,我也很积极的参加。因为我当时在想的是将来实在不行,我就去开一个留学机构,帮别人申请留学也行。

所以我就想,如果做一个留学工作室,我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呢?

首先我得会卖产品,其次我得知道这个房租大概多少钱,我得知道来了一个人之后怎么去培训他。所以当时我就会很积极的跟各个部门去进行沟通。

比如我会跟我们市场部门的人去学校里做校园宣讲,其实做宣讲是极其占用我的时间的。有这个时间我可以在公司里边去打电话去跟客户谈单子,去赚更多的钱。你要知道,销售这个岗位,你不谈单子基本上是不赚钱的。

但是我会挤出一些时间来跟他们一起去做市场推广,在大太阳下面暴晒。回来之后我还自己写了一个市场改进策略。我也不是市场专业的人才,我就跟我的领导一起来沟通。

我跟他说,虽然我不是做市场的,但是我对市场领域比较感兴趣,我写了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写了一些改进意见,但是我不太确定。我领导特别好,教了我很多东西。

当时我记得我们下了班之后,因为上班的时候做了这些东西不是特别好,所以下了班之后基本上六七点钟我们就会在北京有个叫上岛咖啡的地方,就是一个咖啡厅,我们在里边改方案,反复改了好几版。

我觉得这对我是一个锻炼,我本来对市场领域是一窍不通的,我只是知道怎么去卖产品,关于怎么获取客户我是不清楚的,但经过这一系列的这个沟通,慢慢的我对做方案,包括说怎么去做市场,有了一些感觉。其他领域也是,我都会慢慢的去参与一些。

后面就跟同学一起做了这个留学生求职这个板块。那留学生求职为什么能做成呢?是因为这个行业处于快要爆发的时间点。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呢?

2008 年的时候,美国签证开放了,以前你要申请美国签证是有很大几率是会被拒签的。所以说很多人即便能拿到美国学校的 offer ,也没法去读书。

2008年开始就相对容易很多,这个时候,有大批的中国学生去美国读书了。当然我同学也是 2008 年去读书的。去美国读书之后,很快乐的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毕业之后发现找不到工作。

等他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东西确实要提前准备了,他就会把这些失败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弟学妹,告诉那些2013 年、2014 年毕业的人,真的要好好准备。

大二大三的学生听了学长的反馈,懵懵懂懂的到了大四的时候,发现工作确实很难找,这个时候这种焦虑的思想就会传递到下一届的学生。到了2014~2015 年就是一个爆发期,所有的留学生基本上都知道找工作难,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做这个领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所以第一点我们是踩对了很好的一个契机。我觉得现在的反过来看,创业的时候选对一个领域,找准一个时间点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就是看用户的痛点了。

留学生找工作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到底他这是一个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呢?

留学生找工作我觉得是一个真需求,但是留学生找工作需要求职辅导机构,我觉得这不一定是真的需求。

因为学校里边有 career center 在美国很多学校都存在。我们也是做了一定要市场调查,就发现很多学校 career center 确实是很差劲,学校没有给到很好的帮助。

那现在我们知道了,客户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行业时机好,用户也有这个需求,那我们真的就能做吗?为什么是由我们来做,而不是别人去做?

接下来就要看自身优势了。

我记得当时 2012~2013年特别想去创业的时候,看了很多创业的书和帖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本书,上面强调了判断一个创业的项目到底适不适合你的三个点。到现在我自己在做项目的时候,也会用这个方法去研究到底这个项目适不适合我做,还是说这个项目、这个钱是需要别人赚的,而不应该是我赚的。

第一点,上游的产业链。

按我们 DreambigCareer 这个留学生求职项目来讲,上游产业链是我们大批量优质的导师。

当时很多学生在美国找工作,他们都是想要去比如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麦肯锡、贝恩、波士顿咨询这种公司。我们就可以找到这个行业里的特别优秀的一些人,比如说在高盛里边已经工作了一两年的这些中国学生,他们就可以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总结,能够传授给即将要求职的学生。

所以我们是有上游产业链资源的。我们知道这些人在哪,我们也知道怎么去跟他们去建立联系。

第二点,中间的产品端口。

产品端口无非就是这个一开始就职业规划、简历修改、面试辅导这些领域。这一块我同学的女朋友是在德意志银行工作的,而且是她自己找到的工作,她完全知道这些路一步一步该怎么走。所以说中间的产品端口我们也可以很好的去优化。

第三点,下游的产品出口。

对我们来说就是学生端口。学生端口我们其实并不好获取,我们都没有优势,我们没有去做过To C 端的工作。

可以发现:上游中游我们都还是比较好拿捏的,我们只需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怎么去获客上,怎么去跟学生去建立很好的联系,怎么去经营私域流量。

我们当时就在做这一块的事情,所以我们所有的人基本上把精力都放在这个领域,基本上这件事情做成的概率就比较大了。

所以说如果大家要创业,要看看我刚才说的这三点:上游、中游、下游,如果说这三个点都不具备,那我觉得想要创业成功是很难的,也不能说不可能,但是是很难的。

比如说我想去做一个运动鞋品牌,我爸既不是做运动鞋的,我家里也没有加工厂,我自己对鞋这块也不是很懂,我只是喜欢穿鞋,我身边也没有很大的一批用户,我去做这个行业大概率是会死掉的。这笔钱肯定是可以赚,但不是我赚的,是该别人赚的。

如果大家想要去创业,我觉得这三个点是要时常去反思,时常去问自己。因为有的时候创业者很容易去蒙蔽自己的眼睛,把一些看似不那么可能的东西往自己身上套,给自己加一个滤镜。

真的,多去问问自己,多去问问自己身边那些愿意跟你辩论的朋友,他们会给你很多刁钻的问题,如果你能够接受得了他这些刁钻的问题,而且能回答上来,那这个事你就可以去试一试。

回到刚才的主题,问我当时为什么想去创业,以及你问我“创业真的就没有遇到过困难吗?你创业感觉很顺”。

其实现在来看,算是比较顺风顺水,但是在做事之前,我们是思考了很多的,再加上我们这个行业也算是踩在了点上,自己又有优势,所以我觉得没有那么得难。

很多人创业感觉比较难,我觉得可能真的是行业一开始就没选对,或者说可能这个行业就不太适合自己,就会越做越难,最后就放弃了。

Kelly: 我就是 2015 年那波留学生求职潮里的一位,DreambigCareer 的趋势真是踩得很准。那你现在在踩什么点?跟大家透露一下。

Will: 我现在在做一个跨境的 IT 工程师的招聘平台,有很多方面也是其实跟我原来思考的一样。

首先,看行业。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在美国这边的工作公司,都远程工作了,而且他们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要远程工作。甚至有一些公司都明确说了,就算这个疫情过去之后,他们公司还会选择远程工作,那也就意味着远程工作可能会成为一个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可能会想,如果我要远程工作了,我真的要在美国招人吗?如果一旦我们不用人在美国,那就意味着我不用非得招美国地区的一些人了。

所以说这个行业,现在已经不是属于临近爆发的点了,需求量已经蛮大的了。

我有的客户是创业公司,他们招人是根本比不过这种像 Google、Facebook 像这种大公司。好多 IT 人才都被大厂垄断了,那你只能去找外包。外包的话,现在有一些自由职业的平台,比如 upwork, fiverr 等等,确实价格很便宜,但是你招不到合适的人。

我们现在就发现,其实大家是缺少一个优质的一个平台,让创业者选择优质的工程师。

我们前两个月是做了一个很小的 MVP,有两三个客户,国内有十几个工程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的跟我的工程师沟通、跟客户沟通,运行的还不错。

经过这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也完成了几个小项目,自己也有一些新的体会。这个事情已经进行过市场验证了,我觉得那就可以赶紧开始搞了,就没必要再等了。

至少现在来看我觉得我们是不愁客户的。现在更多的是客户给了我问题,给了我一些需求之后没法帮他找到合适的人。

如果现在回头看,你觉得你们当时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好,最后还被美股上市公司看中、并入旗下?

一个优秀团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作为这个创始团体的这些人。

人对了,做事会快很多。人不对,你光花精力跟他去吵架了,花精力去教他做事了,那花在真的对客户有价值的事情上的精力和时间就会少很多了。

第二点,我们学习能力很强。

我觉得每个创业的人学习能力应该都是不弱的,我觉得可能是能吃苦耐劳、这执行力很强。

很多人说创业很难,其实我没有把“创业难”放入评价创业的因素里,因为我觉得创业本身就是一件难的事情,你如果把创业难都拿出来说,那基本上也没法搞了。

就比如说吧,你有没有在你的公司里没有睡过?你有没有凌晨两三点的突然想到一个 idea,然后召集大家一起来开会,开到凌晨 5 点?你有没有在写一篇东西的时候,晚上十二点都不下班,你怕一旦断了之后,第二天没法继续写了,然后就写到早上 8 点?

对,我当时怕别人看到我通宵工作是在作秀,我们 8 点上班,有人已经来在上班了,我赶紧去趟厕所洗了洗脸,等到来了几个人之后,我再从厕所里出来。我说大家好,我刚到,去上个厕所。但这些点在我看来是基本配置,如果想要创业成功,这些我觉得是一个创业团队该有的配置。

第三点,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我们当时有很多的想法,这些想法都感觉特别好,恨不得明天就要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做出来,但这样往往是做不成的。

我们从一开始只是进行这个简历修改、面试辅导,以及职业规划,后来慢慢地做成了一个整体的课程包。这样我们跟学生辅导起来更有效率一些,学生也更容易跟上老师的节奏。

我觉得我们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一些,对于这个市场的嗅觉是比较敏锐的。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是招了很多我们的用户,也就是我们的学生来公司里边当我们的实习生,这样一边工作我们一边问,你现在在想什么?你对我们的产品有什么想法?你找工作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基本上用户的思想我们都能够很直接的去调取到。

但是相反有很多公司,我知道创始人是不屑于去干这个活的,他都是分配给自己的实习生,让实习生去做市场调研。

实习生跟老板的想法,肯定是有点出入的。实习生觉得自己就拿这份钱做这份工作了,你让我去做,那我就做了,做不好,那就是我能力有限了,自己去慢慢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行了,大不了再换一家公司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老板的执行力、以及老板把思想传递到做事的人身上、这个人又能够把领导的意思贯彻落实,这是很重要的。

当老板没有这方面很强的能力的时候,最好自己去也去做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别撒手不管,那真没法搞了。

因为我们做的留学生求职这件事情,本心是不会错的。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花很多的精力来思考,怎么能够帮学生更快地找到一个符合他条件的好工作,客户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说我们去想当然。

我觉得这一点是蛮重要的,因为长此以往,用户是能感受到的,他知道你这个东西是真的能够解决他的问题,而不是写出来随便卖点钱。

我觉得这点算是我们的优势,因为刚才一边说,我也在一边思考我们的竞争对手为什么一个个的都消失不见了。好像我们也强力的去竞争,他们就不见了。

我有听到一些其他公司的出现的问题,我觉得问题总是跟这四个点中的某一点是有分不开的关系的。

四、创业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Kelly: 在创业的过程中就算踩到了风口,肯定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你觉得你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Will: 我觉得困难是肯定的,谁创业不困难?创业都困难。

第一个坑是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其实没有怎么做过管理者的,我身边的人好像都没有做过管理者,都是工作了一年,就开始创业了,你不知道该怎么去管人,自己当时的习惯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来,现在知道这肯定是不对的。

你自己一个人你能把所有事做完吗?肯定是做不完的。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别人,别人如果做不好,就问“这个为什么没有做好,你应该把它做好”,但具体该怎么做,我也没有教给别人。

现在会知道有一些沟通方法,当时是完全不懂的,所以说在管理上遇到很大的坑,一开始我们确实能招到一些人,但是留不住人,人员流失特别大,花在很多精力在招人和留人上,慢慢地自己意识到可能更多的是自己管理上面有一些问题,所以就去上了很多课程。

第二个坑,我觉得是自身定位有一些问题。

我一开始会把自己定义成一个管理者,就啥事不做,只分配任务了。但是自己管理能力又不行,导致最终的东西都没有落地。

有时候又陷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一个执行者,所有东西都来执行,导致你的下属都没事干,一群人在那儿看着你做事。给你喝彩加油。

我觉得这应该是很多没有太多管理经验的人都会踩到的坑,你不可避免的往这个极端走走,发现不行,再往另一个极端走,还不行,慢慢才找到中间一个点。

还有跟我的下属,关系很淡,导致大家觉得我没有人情味。有时又会到另外一个极端,跟大家关系太熟了,导致我活都安排不下去了。反正各种各样创业的坑,我基本上都采过。

Kelly: 比较有意思一点是听起来你说的这些坑主要是人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而不是你们开展业务的问题,所以你们业务方面还是比较顺利的?

Will: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我看来是蛮正常的。

Kelly: 所以这些是小问题,而团队成员管理这方面是比较大的问题?

Will: 对。我觉得对于一个创业者、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讲,所有的事情背后都是人。还是那句话,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们在一起工作不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了,解决完问题拿工资对不对?解决问题,把公司做大。

只要我们在公司,你要知道这问题就是会存在的,你在这工作的目的不就是来解决问题,就把这个事情解决问题之后发展更好。

Kelly: 如果说让你去重新走一遍过去走过的路,你觉得你会有什么地方和当时做的不一样吗?

Will: 我前面说的那几个问题,我觉得肯定是会有改正的。一开始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定位定好,至少我给自己定两个位置。

在工作上后面我是一个领导的位置,在私下那我们可以是一个朋友的关系,但是在工作上面,我们肯定又分各种各样的一些事情,哪些事情是我让你做,你必须得做的。哪些事情是我让你做,你是可以跟我讨论的,哪些事情是我说了之后,你完全可以反驳我的。

我现在心里是有一杆秤了,但之前是没有的。另外就是对于整体的公司发展到什么阶段,需不需要招人,需不需要资本,这些也都是有一些判断了。

之前是没有判断的,刚开始做 DreambigCareer 的时候,我们是没有进行融资的。我现在在想,如果当时我们融资是不是我们可以发展的更迅速一些?当时这个东西我们都不懂,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比之前至少懂一些了,我觉得现在做得话,会比之前做得好很多。另外就是跟合伙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我觉得也会更好一些。

Kelly: 你说一开始加入天道教育的时候,你其实就在想创业了,你为什么想创业?

Will: 是的,我就是想创业。我身边有很多不想创业的朋友,他们觉得生活和工作平衡一些更重要,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做自己更想做的一些事情,他会得到满足的。

我也很认可这些朋友的观点,但是对于我来讲,工作其实是能够让我很开心的。比如说做公司,感觉像养自己一个小孩,能够看着他慢慢的从小变大,心里是很开心的,我很享受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我很明确我要创业。首先,这件事情本身就给我带来了很多的一些吸引力。哪怕我自己一点都不懂,我愿意慢慢去学习。另外,最重要的是创业还能给我带来很多钱,至少是能够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生活品质。

Kelly: 谢谢你真诚的分享,我之前以为你们家都是创业者、大富大贵,所以你才想创业,但是听起来并不是这样,是吗?

Will: 我家里有很多创业的,这个从小会给我带来很多的耳濡目染,让我知道创业是可以做的一件事情。

但是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呢?好像也当时也没这个能力。虽然年轻,但是至少是不畏惧的、觉得创业是自己也可以做的。

甚至我记得一个跟我关系特别好的哥哥,他当时创业失败了,欠了很多钱,我是看着他从之前创业做得风生水起,到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别人追债的那个程度。又过了几年之后,他又做得很好了,直到现在做得也特别好。

虽然我自己没有经历这种过程,至少我是见过他的这个过程的,而且我会和他有很多的交流,我就会觉得这个东西我至少见过了,我自己有个底了,好像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也能做成。

就算第一次做不成,那第二次是不是能做成呢?第二次做不成,第三次是不是能做成呢?我会有这种想法,会有信心坚持去做。

七、什么事情塑造了今天的自己?

Kelly: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事情对你的影响特别大?是什么样的事情塑造了你?

Will: 第一件事是考上重点高中。

刚才也说到了我的家庭条件,确实就是属于一般家庭。我从小是学习成绩不算很好的一个学生,记得有的时候考试还是倒数。

初一初二的时候我爸给我买了一台电脑,当时沉迷游戏,导致眼睛都近视了。当时初二的时候,我就差不多就要考虑到升高中了。我如果考不上高中,好像基本上也就没学上了,也就是该工作了。

我家里人跟我沟通说:觉得你也不是个读书的料,你要考不上高中,那你就别读了。当时我自己会真的有紧迫感。

我这个人,家里的家务活我都是有一些都偷懒的,叫我身边的朋友跟我一起来我家玩时,顺便帮我一起做家务。所以我自己家里的活都不愿意做,更不用说让我出去跟别人工作了,我就更不愿意做了。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好像上学确实是所有选择中,最好的一个选择了。

当时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名侦探柯南,当时觉得那个工藤新一,很帅、很酷炫,所有人都崇拜他。他还是一个高中生。我当时对高中也没有太多的了解,也没有跟很多上高中的人去聊过,就觉得高中生很酷炫,感觉跟初中生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也要考高中,我要好好学习。

我记得变化特别大的,是我妈妈的一个举动。我之前有一段时间老爱玩游戏,我妈天天晚上跟我说:“赶紧睡觉了,别天天玩游戏”。后来是我天天在家里看书,我妈说:“你别看书了,赶紧睡觉,第二天还要上课的。”

现在回顾,可能我真的是一个目标比较明确的人。我当时想要定下来,好好学习的时候,我真的能很认真的去学习。我记得我上初三的时候,我就已经是我们班前五名了。

Kelly: 听起来你只是需要一个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你不会去做这个事。但如果你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就会去拼尽全力的去实现这个目标。

Will: 对,如果我家庭条件比较好,也有可能我爸妈就不会那么催我,他们可能会说:“你不读书,那我们再给你读个技校”,那我可能就去读技校了。但是我只有考高中和找工作这两个选择。

我记得到了初三,我考到前五名,慢慢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我家里人还是不知道的,他们依旧觉得我是一个学渣。我跟我爸妈讲:“我中考要考我们这边的重点高中”,我爸妈就觉得你随便报,无所谓,你报最差的那个都不一定能考得上,更别提最好的了。但是最后我挺顺利的考上了重点高中,我记得我妈妈特别开心。

上了重点高中之后,我发现当身边的人都在学习的时候,我也会好好学习,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是我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我觉得如果说到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可能这个看起来不起眼,但是确实很重要。

第二件事是创业,创业对我来讲是改变很大的一个契机。

之前工作的时候,我确实看起来工作很努力、什么都做。但是实际上,我内心知道我做这些,无非也就是想多学一点东西,为之后创业减少失败的几率。

创业让我跟着我们的公司一起成长,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让我生活过得还不错。也让我见到了更多的创业者,见到了我之前可能没有见过的一些人,这个我觉得是在能力方面重新塑造了我。

第三件事就是我出来读 MBA 了。读 MBA 是我很重要的一个决定,你想我都是 30 岁的人了,都创业了,还出来读书,这个我家里人很不理解。

我自己也是想做更多的事、继续创业,选了一些创业的方向,自己也没有很拿得准。想着读 MBA 是不是可以让我认识更多的同学,找到自己的联合创始人,找到一个更加符合我能力、有前景的一个创业方向,同时也在想不同的文化都体验一下。

Kelly: 听起来你的父母在你决定读 MBA 的时候有意见,但是在你决定创业的时候,他们有意见吗?

Will: 我们没有跟他们说。你要知道家里人的想法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家人希望你稳定的生活:只要你健健康康的、生活还不错、养个小孩,你家里人都觉得很开心了。

但我想要自己的人生比较精彩:能跌宕起伏、让自己不后悔。这里我透个底,我当时决定创业的时候,通过之前的工作存了 5 万块钱,真的,只存了 5 万块钱。拿着这个钱我就在想,假如说创业不成功,我继续找工作,至少有 5 万块钱保底,我能租房,我能好好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说因为没钱了随便找一份工作,这 5 万块钱是我在找工作的一个底气。

当我跟家长说我在创业的时候,我已经创业半年多了。等后来工作比较稳定了,慢慢地带他们去我们公司看了看。他们觉得公司人还不少,看起来还不错,在成都也安家了,一切挺好,家里人也放心了。

Kelly: 我本来是没有打算问这个问题的,因为我看了你之前的访谈,以为你们家人就是做生意的,所以应该不需要去跟他们讲,他们完全支持完全理解。所以我问了这个问题,我发现你的回答还是挺意外的——你根本没有跟家人讲,先斩后奏把项目做成了,你的爸妈才知道你在做什么。

Will: 当时二十三四岁的人了,还给家人去汇报吗?

当然每个人的家庭可能不太一样,有的家庭里确实父母能够给出很多的建议,但对于我来讲,我觉得在创业、工作这件事上,我爸妈能给我的帮助有限,更多的是需要我自己去做决定。

八、给其他创业者或想创业的人什么建议?

Kelly: 如果说有一些朋友现在想创业,或者已经在创业,刚起步不久,作为过来人,你会给他们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呢?

Will: 我的建议可能也不会总结地特别完全,因为创业这件事情我觉得觉得方方面面东西蛮多的,我只能说几个重点。

如果想创业,需要尽早的去找到自己的产品的 MVP ,来去验证一下这个事是真的能做,还是假的能做。

但在这之前我们肯定会经过大量的访谈。你觉得自己有一个创业的想法,你就跟潜在客户聊一聊,到底他们是真的有这需求,还是你自己伪造出来的。

所以尽量跟客户多去沟通一下,做好MVP。

把这个东西弄做好了之后,发现确实这个东西可行,那就可以慢慢去做了。

第二个点是想法尽快去落地。不要光想,因为我知道很多创业者来讲,尤其是很多在学校里的创业者,他们没有真正地去投入过社会,他们对于创业的理解,可能更多的就是充满激情的一个想法而已。

只有在落地的过程中,你真正接触了客户,你会发现好像自己原来想的是 A,真正做的时候就变成另一个事了,而你可能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最赚钱是第三件事。

一开始的想法和最终做的这个事,中间会有很大的一个差距,所以我觉得要尽早地去开始做。

第三点,我觉得选项目很重要,最好要结合自身优势。

真的发现了一个问题、而且发现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再去创业,我觉得这个也是对的。

我自己有一些小总结:如果说真的想要创业,就要坚定明确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啥优势、或者索性根本就没有优势。我可能会选择慢慢去打造自己的优势,但创业这件事,不管怎样我都要去做。

如果自己很坚定地要去创业,我觉得选项目有三个点,可以去注意一下。

创业方面很少有标准化的课程。为什么呢?因为创业失败的人不太想去讲,他觉得好像讲也没什么资格去讲。创业成功的人基本上也不会去讲这个,人家都创业成功了,天天给你讲这些干嘛?

真正讲创业的人,可能更多的是想要赚钱:我讲这个东西,我赚学费,你加入我这个社区,每个人收你 5000 块钱,教你创业。像这种,可能人家压根就不想教你创业,就想赚这个你这 5000 块钱的。

所以说真正创业这件事,你会发现很少有人讲。互联网信息现在这么杂,你想要找搜到一些很干货的创业信息,也都淹没在信息海洋里了。

但是创业真的就没有这个规律可循吗?其实有的也有规律的。

所以我这里就是分享三点:

第一点,我们如果要去选项目,一定要选短周期之内可以重复消费的项目。

比如说,我卖洗发水和卖吹风机都是跟头发有关系的,那我们选择做哪个产品呢?

如果说选择做卖洗发水或者吹风机的生意,我们只考虑一点,不考虑其他的信息,那洗发水肯定更好。为什么?因为洗发水是可以短期短周期内重复消费的。

你卖吹风机,别人买一个吹风机,十年用不坏,那这个咋整。可能你总共这个区域就一万个人,一万人都买你吹风机, 没问题,然后你没事干了。卖洗发水的话,大家今天用完了,明天可以继续买,它分各种不同的档次、且各种品类的都会有。

当然我举的那个洗发水和卖吹风机的例子,会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我们只是说把它缩小到一个很小的点上去。应该选短周期之内可以重复消费的产品。

第二点,最好选择客户量比较大的一个产品。

选择创业项目,要看一看自己的客户量,客户量最好是大一些。当然现在这个创业竞争特别激烈的这个年代,也有人说了,你一定要选择一个细分市场,在这个细分市场里面,你能够存活下来几率才可能比较大。

我觉得的这也是对的,因为我们也是要看环境,现在这个创业环境确实就这样很激烈,你能想到的问题其他人都做过了。

但是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我们最好是选择一个细分领域、且潜在客户量又比较大的一个产品。

Kelly: 这两点会不会有点矛盾,你要选一个细分市场,那一般是比较小的精准的市场,那跟这个客户量大可能就有点矛盾?

Will: 是的,这些我们都是综合要考虑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做一个项目肯定是有一定的客户量,这样你还能够赚足够多的钱。但是又要考虑到现在的大环境,所以要选择一个小的细分市场。所以这两点需要平衡,市场份额不能低于一个底线。

如果低于这个底线,如果你赚不到钱,还不如打工,何必浪费这个时间。

第三点,业务结构足够简单,很容易复制。

我们做一个事儿不要太复杂。比如说最简单的就是你一说你哪个都能听懂,我觉得这个商业模式就很好。

不要说“我们要从 A 开始,做到 B,B 做到 C,C 做到 D,最终我们做到了 E,经过验证之后不断变成了 F,F 可以赚钱”。

为什么这么说,中间你失控的环节太多了,你有可能在从 A 做到 B 的时候,这个不是你擅长的,搞坏了。B 做到 C 的时候有可能你没注意,搞坏了。C 到 D 的时候,可能你供应链有问题,又搞坏了。

最好的是从 A 到 B,然后赚钱,一句话能搞清楚。这样投资人也喜欢,你的客户也喜欢,你只需要卯足劲的解决这一个问题就 OK。

关于可复制,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麦当劳的第一家门店,他做完了之后所有的东西都是比较标准化。

在做了第一家麦当劳之后,麦当劳就很清楚它的商业模式的模样,接下来他可以在美国开店,可以去中国开店,可以把所有的客户都触及到,这个商业模式我觉得就 OK 了。

你别做了一家店之后,这家店只能在成都做,不能在上海也去不了北京,那可能你就只能做一家店了。

人家做麦当劳的,可能同样的精力一天 24 个小时,人家能够控制 1000 家店,把这 1000 家店做好,能赚到这 1000 家店的钱。结果咱们只能赚到成都那一家店的钱,那就没法搞了。

所以说,业务模式简单可复制很重要。当下我们处在互联网社会,如果这个东西业务模式足够简单,但是不能复制怎么办呢?如果能通过互联网够触及到更多的客户,也属于可复制的一个要素。

Kelly: 我帮大家总结一下,第一,短期内重复消费的产品。第二,客户量大,即使是选择一个细分市场,也是尽量要兼顾到这个客户量足够得大。第三,商业模式足够简单,就是赚钱的方法比较简单。

Will: 你如果真的是看好这个行业,如果项目都符合这三个点,那就是很好的一个商业模式。这个时候我们想要去做,没优势没关系,你去这个行业里,边工作边学习,工作两年之后你不就有优势了?工作两年之后,供应商和客户你都了解了,那你就出来创业,对不对?我觉得这个就很 OK 了。

Kelly: 以创业为目的在一个公司里学习。

Will: 对,这三个点,如果满足其中一个点,这个事就可以做。如果满足两个点,就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满足三个点,你能融到很大一笔钱。

九、为什么会在创业成功之后继续读 MBA 呢?

Kelly: 你创业成功之后又去杜克大学读了 MBA,这并不是很常见的一条道路。为什么会在创业成功之后继续读 MBA 呢?

Will: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不光是你,就连我身边的同学、甚至我当时面试的时候,我的招生官都会问同样的问题。

我觉得自己要想清楚 MBA 能够带给一个人什么。

第一,MBA 能带给你更多的人脉。如果我在美国读 MBA 是能够让我接触到美国的市场,至少我有两年的时间可以在这个地方。

第二,能够让我体会到另外一种风俗文化。同时找到更多的就是在这个风俗文化下的一些创业的契机。

第三,新的创业 idea 。

我觉得这三点都很重要,所以我读 MBA 并不是为了学习。这三点是读 MBA 可以带给我的。

对于想找工作的人能带来什么东西呢?

如果你想转行,直接转的话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读 MBA 是一个很好的职业转向的一个方式。

另外,读了 MBA 之后,如果说要继续打工,你的薪水高几个台阶。哪怕你回到原来公司,你的晋升机会也会变多。

我读 MBA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我如果再去创业,MBA 除了给到我最想要的那三点,我还能获得一个学位,那也是挺好的。

所以这种这些点我们要清楚, MBA 它能够带来可能 100 件好处,那些好处落实到自己身上,到底是有哪些是我需要的。

对于更多的创业者来讲,如果你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 idea, 你们不需要我说的这些优势,你们本身可能已经在美国留过学,也不想做这种中美跨境的市场,你们就想把重点放在中国市场,那你完全没必要读MBA 。

同时在身边有很多的人脉选择、有很多 co-founder 选择的人,就没必要再读 MBA。

有很多创业者,都是读 MBA 读到一年,之后就辍学了。因为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他读 MBA 的这些目标基本都达到了。文化了解了、同学也都认识了、自己创业的 idea 也有了、市场也验证了,该去好好做事了,那就辍学呗。

Kelly: 如果让你推荐三本书,你会向大家推荐哪三本?

Will: 第一本《被讨厌的勇气》。因为我觉得创业过程中你遇到的很多的问题,其实都是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自身的一些心魔和障碍。

  • 比如说别人给你提了一个建议,你觉得别人是在诋毁你,这个时候是你自己的问题,别人并没有诋毁。别人只是提了一个问题而已,提出一个建议而已。

  • 比如说遇到一个小小挫折,自己坚持不住了,当别人过来质疑你的时候,自己先去把自己给否定了。

上面这些问题我们都是要先去克服的,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内心相对强大的一个人,我觉得这是个基石,否则你遇到这些问题很容易把自己给搞垮了,何必呢?

所以《被讨厌的勇气》是一个让能够跟自己和解,能够跟父母和解,能够跟身边的人和解,把自己弄成一个还不错的人的一本书。

第二本,Ray Dalio的《原则》。

第三本……我倒没有说有一些创业的书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别人老说的《创业维艰》《从 0 到 1》 ,我觉得都可以看,但是我没有说感觉好得不得了。前面推荐的两本我觉得确实是值得一读的。

如果推荐第三本书,是一本可能不太好买的书,叫《新经理24准则》,是教小白如何管理的。因为我刚才也提到了我创业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管理经验,我虽然是领导,但我也是一个新经理,这个时候我看了那本书,我觉得有很多内容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启蒙。

管理者真的懂管理吗?不一定的,哪怕他做了五六年的管理,真懂管理吗?不是的。

《新经理24准则》,可以帮助我们从管理小白慢慢地变成一个还不错的管理者。

这三本书是我觉得可以值得一读的,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我的习惯是遇到问题之后立马解决,读书也没有说每本都要全部读完,我就读我觉得自己问题最大的那几个点。

我把书当成了一个字典,我这一点不行,我就把这一点搞定就好了。因为对不懂的知识点的印象是最深刻的,能让我立刻解决问题。

hi,大家好!今天我来分享第三篇职场经验点滴系列文章——《从职业经理人转变为创业做老板,我经历了什么?》

我自2008年医学本科毕业至今已经工作13个年头了。在这13年里,我转换过5种职业:实习医生、保险理赔、企业咨询、投行、MBA模拟面试官,也经历了两种职业状态:职业经理人与创业做老板。感触颇多!今天阳光明媚,想把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总结和职业转变想法写出来,分享给朋友们,也许对大家日后的职业发展会有一些借鉴意义吧。

其实当下社会的就业状态,我真的感受到冰火两重天。因为我是做MBA/EMBA的模拟面试官,会接触到各行业各不同的朋友,大家有的职业蒸蒸日上,大部分都在互联网、量化基金、人工智能等热门行业,收入一年一个台阶,似乎60、70万的年薪都不算什么;但也有一些朋友,在房地产、旅游、酒店民宿、教育培训等领域,每天过的提心吊胆,要么担心随时丢了饭碗,要么就是已经没了饭碗。我在之间做面试官的时候都没有感受过这么明显的行业差距,但现在真的愈加明显。有些是因为行业国家政策影响,有些是因为疫情影响,有外因,也有内因。回首我走过的五个行业,也是起起伏伏,我来细细剖析阐述一下吧。

1、行业的切换选择,我是追随着自己的兴趣,向心而生;

(1)医生,一个神圣的职业;

最初高考毕业学医的选择,其实我是被调剂到医学院的。我本来是想报南开大学经管学院的。可惜高考差了几分,就被调剂到医学院了。其实本来不想去读的,准备复读。但是家人坚持“在运动中学习”的理念,也就是不要原地踏步的学习(复读),而是先去把医学学了,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读硕士、博士。如果觉得不喜欢,毕业了再转行读别的学科或者干别的行业。在这种朦朦胧胧中,2003年那年秋天我坐了北上哈尔滨的火车,开始了五年的医学生涯。

四年理论课,一年实习医生的生活。

四年学得真的好苦!47门课,门门难啃的大骨头,我西医学的好过中医太多,看来数理化帮了我太多。1年的实习医生生活,由最初的一个月新鲜,到后面11个月的麻木。为啥,每天在住院病房无数的出入院大病历要写,那时候还没有电脑输入病例,都是手写住院、出院大病历,一写就是2小时一本。然后就是重复的量血压、测血糖、听心音、查医嘱......晚上在心内科值夜班,经常夜里12点起床和值班老师一起抢救,有时候同时两个心脏病患者发病,一人一台心肺复苏机,一人救一个,抢救了一夜,累的心疲力尽。救过来了还好,如果没有救过来,第二天早上患者家属就来办理后事,满屋子的哭声,听的真是心痛,但又很无奈。有时候老师轻轻拍拍我的肩膀说:走吧,别看了,没办法,习惯了也就好了!

哎!医生这个职业,确实神圣。但是这是有前提的:必须全身心投入,并且尽可能治愈好所有你经手的患者,只有这样,你才不会一直有挫败感,你才能看到更多感激的眼神和笑容!但是真的好难,医生毕竟不是神,神圣的光环和被期待的感觉有时候也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这是一种责任,就像我现在每个批次班级同学面试考前最后两天,我都睡不着,会想着再改编两个案例给大家做做,万一考到原题了呢?也许就拯救了一个人的命运吧。这种念头会驱使我不断的多做点,再多做点。

我实习医生一年的总结是:每天有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压力很大!晚上睡眠严重不足!在病房工作,长期不知时间长短,天黑天亮无感!ICU更恐怖,进去一次,48小时后再出来,很多同事脸都绿了,收入才1500每月。关键别人每天可以在温馨欢快的办公室工作,我们却要陪伴着痛苦和哭声工作,实在是一种特殊的煎熬!

大四时候我曾经想过考研究生,我在考医学院和考南开经管学院研究生之间来回摇摆,直到一个机会的来临。

大五的一天,我在病房工作。我们班班长给我来了个电话,说有一家保险公司来我们学校校招,他知道我一直想进金融企业,这个机会不错,让我去面试试试。其实我蛮感激班长这个电话,虽然我们两个有点小矛盾,但是临近毕业了,真的可以放下恩怨,给予支持和帮助,要不是这通电话,也许我就是另一个人生了。

后面大家都应该猜得到,很顺利!我通过了五轮面试(过程很有趣,也很精彩,以后单独拿一篇文章或视频来给大家分享),最终拿到了合众人寿上海分公司理赔岗内勤职位,月薪3200/月(2008年)。等我2018年3月份从上海面试完拿到offer回到哈尔滨学校的时候,我记得我们班和隔壁班同学简直惊呆了!你们能想象得到吗?我们班1/3-1/2同学去考研了,还有一半在找工作,有几位找到医院当医生的工作,月薪从800-1500不等。我是我们那届唯一一个通过校招应聘上了上海金融公司内勤职位的,3200的工资直接是我们班医生工作最高月薪的两倍,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当然,后来来上海了才明白,在上海,钱真不值钱!)反正,我在一帮同学羡慕无比的眼光中快乐的毕业了!

手术是我们那时候的必修课

也因此,我做了一年的实习医生,就彻底离开了医生这个行业了。

(2)保险公司理赔岗;

在保险行业,我从2008年7月一直做到2016年4月,一共7年半。

保险行业,我从理赔专员一路晋升到运营部经理的职位,换过三家保险公司(合众人寿、华夏人寿、安联保险)。它是我职业的起点,也是我打造良好的职业习惯,快速提升自己工作能力,并初步形成一定的基层管理经验的关键时期,我很感激这7年半的时光!

在第一家公司,领导同事都特别好,很照顾我。给我充分的锻炼机会。我要感谢三个人: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师傅倪医生,在我刚入门的时候,顶着压力要求给我单独培训,教我理赔专业知识,全身心的辅导我,一步步扶着我茁壮成长!而且倪医生对于我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帮助特别大,当我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他就要求我“练的每个字”都要标准,每个行为都要做到优秀,虽严格,但这对于刚刚踏入职场的新人而言,千金难换!

其次我要感谢陈军经理,在我工作刚满两年的时候,顶着部门同事不理解的压力,超前提拔我担任核心理赔调查岗,并在一年后将我提拔到代理主管的职位。我能在那段时间得到快速成长,离不开部门经理对我的提携和绝对信任,感激不尽;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们运营部契约室的老领导朱老师。特别特别好的一个老领导,特别照顾我,我做错事的时候,会帮我去化解掉,有什么做的不好的时候,他会悄悄提醒我。陈经理提拔我,别的同事不理解的时候,他和倪医生是第一个支持我晋升的。

还有很多我需要感谢的人:李征总、王影总、李尚武总......

在职业成长的道路上,有贵人相助,感恩于心,但我们自己也要有上进心、自律性和求知欲,我师傅倪医生对我说过一句话:你要主动来问我问题。你来问我,我就一定教你,但你不来问我,我是不会主动来教你的

这句话我一直教给后来我的下属们和学生们。师傅的话,要牢记于心呀!

再谈谈保险行业,我当时面临的发展困境:

1)内勤工作稳定,但是挑战性不足,俗称“养老”行业;

我做理赔岗,从最基础的客户文件数据录入和档案整理开始,到后来的理赔文件材料的识别整理判断、客户赔付款项的计算(医疗发票的核算)、重大案件的调查、取证、咨诉谈判等,从中文工作环境到全英文的工作环境,每一个阶段,如果认真投入,积极学习,基本上1-2年就可以熟练掌握。所以我总是会在一个阶段工作1-2年后,就会觉得无东西可学了,大部分时间都是输出知识,没有知识输入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了。这会让我感到恐慌,我会害怕原地踏步,这也许就是上大学那会我家人教我的“在运动中学习”的思想吧。我不能停下来,否则我会觉得迟早有一天会被淘汰。所以我在工作第四年,也就是2012年的时候,我毅然决定去报考复旦在职MBA, 虽然那时候很多条件不成熟,很多人不支持不认可,但是我老妈对我的坚定支持,让我义无反顾的走完了2012年的备考年,顺利拿到了复旦在职MBA的面试优秀,并以201分的分数考上了复旦,开启了我的一段新的人生;

2)保险行业内勤工资收入太低,与其“金融行业”属性不匹配;外勤保险销售人员无底薪,纯靠提成,我不愿意让自己的人生过的如此朝不保夕;

第一家保险公司合众人寿上海分公司,对我的成长和恩情,让我一直牢记于心。老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照,让我想起来都会觉得温暖,家人告诉我,人不能忘本。

但是另外一面,那时候保险行业的工资涨幅确实让我无法在上海长期生活下去。我2008年3200元/月进公司,到2012年4月我跳槽离开,3年多只涨薪1100元,到4300/月。虽然那时候我马上要调薪到主管薪酬,6000元/月,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8000/月。

但即使是我后来跳槽到第二家华夏人寿上海分公司担任理赔主管,月薪8000/月,在进入复旦MBA后,我发现很多和我年纪相仿,但是在其他行业的同学(例如医药、化工、银行、信托等)面前,我的薪酬简直少的可怜。他们大多年薪过了20万,甚至30万。而我才10万年薪。这也是我读了复旦MBA后,坚决要换行业,离开保险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外勤保险业务员就更别说了,基本工资只有3000/月,甚至现在都零底薪了。每个月都要去赚佣金,把身边亲戚朋友求一个遍,大部分都是赚的身边人的钱,我觉得没有意思。陌生拜访获客,实在太难了!

3)保险行业那时候名声不好,即使我是做内勤的,因为是理赔岗,所以在朋友面前有时候总觉得自己矮了一节;

这个保险行业的“名声”问题,说实话,我见的太多了。但至少我很自豪的是我在做理赔主管,负责我们公司上海地区所有重大案件赔付的时候,我都是能做到公平公正,500起案件,没有一起被起诉到法院。我在行业内的赔付处理效率和口碑,在我这理赔的客户和行业同事领导们是有目共睹的。我秉承着家人的教诲——多照顾一些患者家属,不要让他们受欺负。所以无数个案件,我都是尽可能帮助客户在合理范围之内,获得尽可能多一点的赔付。而总公司领导也是支持我的理念的:只要案件合情合理,多赔、快赔,少刁难,反而可以做好口碑,促进公司业务的发展。

找了张我以前同事的照片

但是我们的尽力维护,挡不住当时部分业务员们的“坑蒙”速度,让行业蒙羞。我虽尽力救火,也无数次处理过这些“失德”业务员。但是做久了,心累。何必让自己搅在这趟浑水里面呢?别人犯的错,为何要让我一直承受这个“污名”呢?所以,在工作近8年后,我选择了离开。但是我的很多手下,好朋友,还在坚守。有时候回去和他们聚聚,还是很开心,希望我们常相聚!

4)保险内勤晋升发展空间受限,想要升任保险公司高管,负责保险销售是绕不开的一环;

当我用了7年时间晋升到保险公司运营部经理,已经算是晋升快的了。但是如果想进一步晋升到保险公司高管,必须要领一条业务线回去,个险、团险、银保险,选一条,背着业绩去干,一个季度一小考核,一个年度一大考核,业绩指标完不成,就撤职。

前面我说了,做保险销售,我是不情愿的。所以,我自然抵触这样的晋升路线。内勤想要直接晋升高管,除非在总部,个别部门负责人岗位有机会,但是轮不到我们这些分公司的中层干部的。就别想了。

自然,这也是我离开保险行业,另寻发展的最后一个原因!

企业咨询工作也是自己的一个小运气。其实读过MBA的同学都会想去投行、咨询行业工作。但是投行、咨询本身就是两个行业,而且进入的门槛都很高。我对咨询行业很好奇,所以一直在找机会接触。很幸运,在复旦MBA读书期间,有两次从事企业咨询兼职工作:一个是跟着我导师做校企咨询,一个是加入了复旦ilab项目,做了一次跨国企业校企咨询的项目负责人。

我重点谈谈跟着我导师宁钟教授做校企咨询的经历和收获吧。

商学院的管理类课程要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让我们明白管理类知识如何运用,那些复杂的商业模型概念才会真正被记住。很幸运的是成为了宁老师的学生,他会给到跟他做硕士论文的学生机会去参与到他手上的企业咨询项目。宁教授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他会给复旦MBA、EMBA、DBA的学员上课,所以很多EMBA、DBA的学员是企业高管,他们所在企业如果遇到经营困境,往往会找学校教授帮忙给一些咨询方案,因此宁教授会安排一些MBA学员组成咨询团队给这些企业做完整的咨询方案,每个企业咨询项目周期在1-3个月不等。

我记得我参与的第一个咨询项目就是国内一家旅行社公司的老板想要收购一家泰国小型航空公司,开展特色旅游包机项目。因此他们想要做一个“航空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与变革”的项目,我导师就将这个项目交给了我,并帮我组建了一个四人团队,其中两个是复旦本科生做我们的项目助理,帮助我们收集项目相关的信息资料。最后这个项目报告就成为了我的硕士论文蓝本了。

自2015年10月我开始跟着我导师做论文,一直到2016年底,我一共跟着我导师做了六个企业咨询项目,包括:《月子中心战略规划与商业模式变革》、《香港派对服饰大陆地区业务拓展咨询》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将我在MBA所学的所有商业模型都实战演练了个遍,包括SWOT、波特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模型等。也学到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型,包括:战略钟模型、画布模型等。所以非常感激我的导师给到我这么宝贵的机会,我后来还介绍了好几个同届MBA的同学加入我们咨询团队,大家都形成很好的友谊,在快乐中一起成长!这也为我后来进入投行工作以及后来做MBA/EMBA模拟面试官,做商业案例分析,编写商业案例,给大家提供商业案例押题奠定了理论功底。

后来因为我2016年4月正式进入投行,工作量陡增,与兼职的咨询工作出现时间冲突,精力实在难以兼顾平衡,所以在2016年坚持了近一年后,在年底我正式退出导师的咨询团队,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投行的工作当中去。

回顾咨询的工作,很有趣,很费脑子,但是很训练逻辑和口头表达能力,PPT的制作水平也上了一个大台阶。收入很有弹性,可高可低,但是项目周期长,如果在顶尖咨询公司,收入可达百万、千万级,但是如果在普通中小咨询公司,几十万到百万年收入都会有。

但是咨询业务做多了,大家会发现会有很多模型或商业模式重复被套用的情况,这也是很多大的咨询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而常使用的方法——用之前项目的资料报告加以修改调整继续用在下一个新的项目中。

另外,咨询往往花了大力气做了很多费脑力的创新方案,但是给到甲方后,往往可能会由于甲方对方案的理解深度以及中高层团队执行能力的问题,最后导致一个好的方案无法落地,产生应有的效果。这会让我们做咨询创意的人比较有挫败感,有一种夭折的感觉。

2016年4月,我正式跨入投行做一级市场投资和募资工作,也是得益于我导师的推荐才能有机会从保险跨到这个行业。投行工作其实是“光鲜”+“苦差”的结合体。我们主要做医疗行业的投融资业务。具体点讲就是针对非上市的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或医疗服务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待这些企业最终上市以后,进行股权转让,赚取股权增值的收益,LP(基金投资方)分走收益的80%,GP(基金管理方)分走收益的20%,当然,GP每年还会收取基金总金额的2%作为管理费。

进入投行,我真正感觉到天花板可以无限的高,高到可怕!我再也不会有1-2年就觉得已经全部学完,平台到顶,没东西可学的感受了,没有了,一点都没有了!反过来说,这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带来无限的增长空间。我列举几个细节来阐述投行的难吧:

1)最难的是资源的获取。作为投资经理,你需要自己出去“找钱”或者“找项目”;

找钱,就是募资。几百万公司是看不上的,至少几千万吧,找谁募呢?主要是有钱的机构:包括地方政府、母基金、金融机构以及有钱的个人:高净值客户。这就需要你动用一切你拥有的资源,去沟通,去洽谈,公司能给你的就是公司的品牌、知名度以及过往基金的投资业绩。你需要去拿着基金公司的简介每天去找钱,一般分给你的指标起步就是5000万,时间期限一般是3个月,如果3个月内完不成任务,可能你就要拍拍屁股走人了。募资最难的是自2018年3月份金融行业“资管新规”实施以后,全行业都缺钱,市面上的资金向头部基金公司集中,国字头的基金往往不缺钱,小基金一片哀鸿,2019年新闻报道中的“资本寒冬”就是指这个,很多小基金因此转去做FA(中介业务)了,就是因为缺钱。而且基金募集周期超长,有时候长达1-2年。仅一家机构客户,你从接触到递交资料到背景考察到上会立项到最后投决会通过到最后打款,往往需要2-3个月时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被毙掉,功亏一篑!

最后,我终于在进公司六个月之内,募到5000万!让我存活了下来!哎,不堪回首的往事......

找项目,就是寻找可投资的企业标的。你需要动用一切你的人脉资源,或者公司资源,去寻找一些你公司指定赛道(细分领域)内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像我们公司就是投资医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那么你就要一个一个产业园区的去跑。动用关系去约见这些产业园区里所有“优质”医疗企业的高管(注意,不是普通员工),然后背着书包去出差,除了上海本地的张江、青浦、松江等区域的医疗产业园区外,还包括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南通、北京、深圳、青岛、广州等地方的医疗产业园区,平均一周出去2-3天,跑2-3个城市,去见2-3个企业的高管,去和这些公司CEO、董事长们聊他们的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产品和核心竞争力,聊他们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聊他们的募资诉求,估值等。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你需要对这家公司及它所在的行业、竞争对手做充分的调研和了解,这样你在去和人家高管聊的时候,人家才不会觉得你不懂,否则几个问题交流下来,人家就会觉得你是外行,连一些基本的医学概念都不懂,那还怎么聊?人家就会轻视你,甚至忽悠你。很牛的公司下次就拒绝再见你了,因为人家不缺投资方,人家要选个专业性够、有战略眼光的投资方,你不够格;或者人家真的想要你的钱,就可能会忽悠你。但是你的领导一般会比你懂,等到你领导再去和人家一聊,发现你之前带回来的信息有严重的偏差,就会质疑你的能力,你3个月的考核期大概率就会通不过。

以上的考核最严苛的是一周一次进度汇报,长一点的也要2周汇报一次募资或投资的进度情况,并汇总到全公司总表中排名。压力极大!当然有些公司不需要你同时募资和投资,你只需要负责一块,大概率只让你负责投资。那你就会轻松一些。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作为投资经理,你往往还需要做行业研究,一般每个投资经理都会被分配1-2个细分领域,例如化药、生物药,或者电磁导航、超声刀等等。分配给你的行业领域,你需要查找大量的行业资料,准备一份约50-100页的word文件材料,详细梳理出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技术路线以及这个行业里面有哪些领先的或者有潜力的非上市公司,并对你筛选出来的每一家“优质”公司进行深度分析其优劣势。最后,一般领导要求你将这100页的word文件整合成10-20页的PPT,做个浓缩版的汇报材料,在团队内部做个展示汇报,团队内部成员都会一起学习成长,当然今天你讲,下周就会换一个成员来讲他负责领域的行业研究。当团队领导认可了你的行研成果,你就可以根据你筛选出来的目标企业去跟踪和接触了。

做行研,写报告,有限定时间的,一般2-3天就要完成,我们经常彻夜写报告,我最辛苦的时候3天只睡了6个小时!

如果你推荐的拟投资项目被公司相中了,过了“立项会”,那么恭喜你,你就需要去做尽职调查了。这时候就要和对方公司先签保密协议。然后和风控部门+行研部门同事一起去对方公司完成详细的尽职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是主导角色,也可以是辅助角色(由你团队合伙人带队)。你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材料收集(公司法律文件、财务报表、专利文件、获奖文件等),同时对指定高管进行访谈,整理访谈笔记,同时协助你的领导做初步的商业合同条款谈判(包括估值谈判)。事无巨细,但是不能疏漏,否则为期2天的尽调工作完成后,如果带回去的资料少了某些部分,再回去找人家补,就有点“不专业"了,你大概率也会挨批。

补充一点,三张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一定要会看、会分析,还有就是用估值模型进行估值测算,这些基本技能也要学会,否则,挨批无数,存活艰难!

分享几张我们去民营医院项目尽调时候的照片:

投行就相当于一个顶级的大熔炉。投行人每天顶着太阳的“光环”,拿着高薪,身心都被“炙烤”着,外人只看到“阳光”的外表,而投行人内心的炙热和焦躁,外人根本感觉不到!这就是大家前仆后继涌入投行的原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来后才发现存活艰难,大浪淘沙,最后能够留存下来的,往往都是王者!

1)底薪高:有经验的投资经理基本底薪2.5-3.5万起,高级投资经理月薪3.5-5万,投资总监月薪5-8万,合伙人,月薪10-20万不等;

2)年终奖高:一般常规3-6个月,12、24、36个月......就不说了,都是有可能;

3)高提成:募资奖励一般2%(募资一个亿,奖励2百万,募资一千万,奖励20万)。项目投成奖(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看你项目的投资额);

我一个高特佳的同事,2017年募资了9个亿(浦发银行天津分行直投),2个点提成,1800万,行业膜拜!

4)跟投收益:如果这个项目是你找进来的,最后投资份额,你也可以和公司一起直接投资这个项目,你自己投资的收益全归你;

总的收入:年薪最低在30万起,上不封顶。基本上到高级经理级别,50-70万年薪,投资总监,100万年薪起。

高门槛,高收入,高压力,高成长性,高天花板,高难度,高诱惑力......

1)券商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2)基金是: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

所以,我用上面的详细信息和数据揭秘了这两句话的含义。

1)想进投行,尽早准备;

我自己花了4年时间()准备了5个核心条件,最终进来了,不易呀;

刚进来的时候,月薪8000(2016年),按硕士研究生应届生待遇给,比我在安联做运营经理时的1.5万月薪,打了近5折。一周一考核,残酷无比,每日睡不着觉,睁眼就想着如何搞钱搞项目,通讯录中当时我很多MBA同学、同事、老领导都被我“麻烦”过,感谢他们,他们的帮助,是我生存下来的勇气!

你不能只懂一个模块,例如市场、战略、财务、运营、人力资源、金融、商务拓展、谈判沟通、行业分析、宏观分析,你都要会,缺一个你都做不好投资经理岗位;

没有人脉,在这个行业,很难生存,你也很难晋升到投资总监或者合伙人职位;

不要想着一进来就年薪百万,不现实,基本上是熬出来的,先求生存,再图发展,可能一开始你还是降薪进来的,但是存活下来了,就是王者;

没有什么行业可以比投行更磨练人、训练人、培养人的了。极致高的要求,和魔鬼般的工作能力要求+业绩考核压力,让你在这里待一天,相当于在别的行业里面生存一年的成长性!

这也是一份兼职工作,但是现在我把它变成主业了,因为我创业了。

我2015年10月从安联欧洲总部工作回国后,正式以模拟面试官的身份加入上海一家顶级MBA辅导机构做兼职面试官工作,至今已经第六个年头了。这其中:

1)9.5,我是在机构里面做模拟面试官;

2)0.12,我独立出来成立自己的华尔街之狼超级工作室;

3)2020.12-至今,我们正式以“降题教育”培训机构的身份公司化运营了;

关于这份工作,很多朋友都认识我,或者看过我前面很多文章,知道我的经历,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2、我重点分享一下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的感受吧:

(1)能力形成了闭环,这是创业的第一步;

前面我花了那么大篇幅去谈每一份工作经历的细节以及对我个人成长的影响,归纳起来:

1)医生工作让我变得安静、细心、有耐心,也掌握了很多别人不会的医学知识;

2)保险公司工作让我将医学知识和金融保险知识进行了深度融合,学会了融汇贯通的能力,但最主要的是锻炼了我的口才(我在合众人寿工作4年就已经是上海分公司首席谈判专家了)和逻辑分析能力;

3)后来读了复旦MBA,跟我导师做企业项目咨询,让我弥补了一大块商业分析能力,让我对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在做咨询的时候,我负责strategy、marketing、branding三个部分,让我这三个模块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PPT的制作和汇报演讲能力也得到质的飞跃;

4)最后投行的工作,就不用说了,从前台到后台,全方位立体式魔鬼训练,基本上,该学的该会的,我都基本掌握了,这算是真正的升华吧,把我前面8年的工作能力和知识经验在这个阶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而模拟面试官的工作,让我得到了其他四份工作无法给予的东西——各行各业信息的快速汇聚+与各类不同背景性格同学的交流沟通应变能力。

至此,我觉得我开一家公司的能力基本具备了——也就是形成闭环了!

(2)等待创业机会的到来!

1)知乎平台的出现,给了我与无数陌生朋友们接触的可能性;

2)2019年创业初期的合作方王总,让我没有资金的压力;

3)lily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加入,让我们的团队初具规模;

4)老东家的分崩离析,即是机会也是教训,一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5)参悟了公司使命和愿景——帮助更多人进入顶级名校MBA,将我曾经走过的成功经验复制给身边每一个渴望成功的朋友!

6)行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年轻人继续再教育,鼓励对高学历人才的培养!

一切时机都成熟了,我们的创业就应运而生了!

符合大势所趋!符合行业变革的方向!

我们将我们这十几年的所学、所想、所愿,结合我们的能力,打造属于我们的天地,创立属于我们的品牌,树立属于我们的口碑!

我们的时代来临了!但责任也更重了!

虚心前行,不忘初心!我们共勉!

华尔街之狼——跨年活动预告!!

我们将在12月26日(周天),也就是大家笔试联考考完后的第二天下午举办一场盛大的线上线下活动(线上多平台同步直播)!

活动主题是:在疫情+内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规划好我们的职业未来呢!?

我们将在这场活动中分享:

(1)复旦、交大MBA未来的学习生活和重点项目介绍;

包括选修课/必修课简介、第二学位申请介绍、海外全球交换活动介绍、跨国企业咨询i-lba项目活动介绍、复旦创业创新大赛项目介绍、奖学金方案介绍、MBA对个人职业发展之价值分享等等;

(2)复旦、交大安泰、交大高金MBA在读同学的精彩学习生活分享(视频、图片分享);

(3)特别嘉宾,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宁钟教授将莅临现场,分享复旦MBA、EMBA、DBA相关项目介绍、大家未来职业发展与学业如何良性互动、如何申请并参与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核心学术实践项目等高含金量话题,并与现场以及在线同学进行互动问答。

本次活动由爱驰汽车全程赞助,活动中将会有精彩互动、抽奖、茶歇以及试驾等特色环节可以让朋友们得到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现场活动将以报名获得邀请函的方式参与!(活动报名可以私信我)

12月26日!精彩不容错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南农业大学 疫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