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专访?

  抖音140w粉丝up主

  创业版知名自媒体人

  先后参与7家公司投资及经营

  八戒财税战略合作伙伴

  擅长操盘广告营销、技术服务、建筑、微商直播、金融服务、设计服务、商贸物流、咨询服务等行业的战略制定、企业运营、成本优化。

  阿戒:其实我做抖音比较晚,是2020年初和我其中一个合伙人聊天的时候,我们在关于母婴行业走势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朋友的1句气话,说我这么喜欢“教育人”,开个抖音号算了!等我们都冷静下来,我问他抖音好做吗?要不我试一下!于是就诞生了我的第1期视频《新手创业别碰母婴》。

    我做这个账号是比较顺利的,一个是因为我本身在商界打拼了十多年,经验还是有的,另外我本身在创业上是一个喜欢较真的人,经常和朋友辩论,就诞生了很多可以去讲的课题。

  抖音这个平台,内容很重要,形式很重要,运气也很重要。我的第3期视频,点赞就直接破了20w,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我的确是做到了。然后我就在自己公司临时成立了1个团队,去研究抖音这个平台,我们用了4个月的时间,从0做到了140w粉,这个临时的抖音团队,从1个人,扩展到了8个人,在做号的过程中,还是总结了很多的经验。

  企业要做抖音号,首先就要清楚自己做号的目的,一切不以商业变现为目的的抖音号,在我看来都是不长久的。所以不要看到什么类型火,就跟风去做,做号之前首先要想像到号火了之后,有没有办法植入自己的产品。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公司是做企业咨询的,那我做号的方向就要往企业关注的内容去靠。

    前些年有很多公司做的段子号,有的也是好几百万粉丝的量级,结果发现自己的帐号什么也卖不了,产生不了商业价值,这样的帐号,做到上千万的量级也没用。

  所以,我做号的逻辑就是,瞄准商业变现方向、策划相应精准内容、匹配合适表现形式、优化打造爆款视频。另外的话,建议企业如果有做号的想法,确定好方向之后,就尽快启动,不要总是停留在方案阶段,好的方案是在不断试错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在办公室讨论出来的,别人成功的方法用在你的身上,不一定能成功。

  天财猪立业:创业这么多年,您认为创业成功的关键点在哪里,可以和广大创业者分享一下吗?

  阿戒:首先要看您怎么来定义成功,这个问题可以上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来。一个初创型企业,可以先做3年的战略规划。比如说,3年的时间,我要建立1个100人以上的团队,我要占有20%以上的本地市场,我要年营收突破5000万。3年后,达成了这些目标,您就可以认为自己成功了。

  当然,我们在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要符合商业逻辑,不能是跳起来都摸不到的东西,也不能是毫无难度的目标,不然战略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制定好战略后,我认为成功的关键点就是专注,在战略周期内花至少80%的精力专注去完成所有的战略目标,不被其它的事项所干扰,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大。

  我五年前在成都辅导过1家主营装饰设计的初创公司,老板的野心很大,想要在3年内成为成都最大的旧房家装设计公司。结果在执行这个战略的过程中,不断的被其它的非战略目标所干扰。比如看到装饰主材的利润高,就想自己抓过来做;偶然间签了1个工装的客户,又觉得自己可以去做工装、做广告。最后几乎偏离了最开始的战略规划。

  3年时间,这家公司收购了1条柜体生产线、建立了工装部门、广告部门,从轻资产变成了重资产,但由于缺乏行业沉淀,新的业务线带来的效益未达预期,反而挤压了主营业务的人力和精力,导致其未能在3年内,建立旧房家装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虽然这家公司也存活下来了,但失去了做大的可能性,未能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这依然不能称之为成功。

  这个时代,赚钱的方法有很多,作为创业人,我们必须要懂得如何进行取舍,在充满利益诱惑的市场上看透生意的本质,花足够的时间在主营业务上,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否则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猪立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会导致主营业务增长疲软,公司发展阻力变大,遇到这种情况,咱们的创业者应该怎么去破局呢?

  阿戒:企业在度过生存发展期后,会经历一段快速的成长,这个时候企业的现金流变多,会不满足现有的市场占有,开始向外扩张,但随着市场占有的扩大,竞争带来的阻力也会扩大,最后市场会趋于饱和,就像您说的,主营业务增长出现疲软,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战略转型,企业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进入到这个时期的企业,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产业也趋近多元化,但是并不意味着抗风险的能力强。因为这些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往往会积累很多的不良资产,这些资产的回报极低甚至是亏损状态。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企业对这些不良资产更多是抱有“留院观察”的态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当企业进入了衰退期,这些资产就成了企业的负担,会严重的拖累企业转型的脚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果断的处理掉这些资产。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创业做设计服务业务,主要瞄准快消品行业,从最开始承接客户的设计外包,到后来的市场活动执行,凭借精细化的运营管理,他的公司成为了3家知名快消品企业的年度供应商。

  公司的主要业务均是围绕这3大客户进行,偶尔也会接一些本地企业的设计外包业务,巅峰期年营业额可以做到近2个亿。

  但2016年之后,中国快消品市场出现下滑的趋势,他的3个大客户也受到了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订单缩水,由于严重依赖大客户,从16年到17年,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每年以近30%的幅度下滑。

  2018年初,他找我帮他分析一下。通过梳理他的业务结构和成本结构,我发现这家公司由于需要承接大量的活动执行,导致活动执行版块的人力成本过高。而业务上,3个大客户由于预算缩紧,如今已经砍掉了大部分的市场活动,剩下的活动执行订单,合同金额也被压得极低,毫无利润可言,相反设计服务版块的订单并没有明显的减少。

  于是我建议他先砍掉活动执行版块的业务,加大设计服务版块的市场投入,先稳住设计服务的基本盘,裁撤多余的活动执行人员;抓紧发展第二生命线,提升当前刚起步的短视频广告业务的比重;成立几家新公司,分拆部分业务转移到新公司去,以减轻税负上的压力。这几个建议对当时的他而言,是关于生死的抉择,最终他花了整整1年的时间,按我给他的建议对公司进行全面的改革,成功在2019年底实现了年营收突破2个亿。

  其实企业在进行战略转型的时候,要找突破口并不难,无非就是围绕开源和节流来进行改革。在开源方面,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更多去抓企业的第二、第三生命线,节流方面则是果断砍掉冗余成本,另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去降低企业的税负压力。

  猪立业:说到降低税负压力,十分考验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在这个点上,我们的创业者应该对财务部门提出哪些要求呢?

  阿戒: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税负高绝不仅仅是财务的责任,企业税收是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财务人员算出来的。

  比如仅是企业增值税偏高都有可能涉及到:采购时间、地点把握不当;产品组合方式设置不当;定价策略不当;折旧偏高等等因素。

  因此,要想为企业真正的节省成本不应该只从财务部门出发,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一定要清楚公司的成本构成,以老板的高度,去对各个业务单位提出要求,最大程度去贴合最优纳税方案的要求。

  猪立业:您刚才的例子中有提到,分拆部分业务到新公司去,以此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还有哪些企业适合使用这样的操作方式呢?

  阿戒:随着业务的增加,很多小规模纳税人不得不面临要向一般纳税人进行转变,而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人力成本占比极高,而供应商可能很多又都是小规模,成为一般纳税人之后,税负就会明显升高。

  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去进行企业的分离,将能够取得较多进项以及人力成本占比低的业务留在主体企业里,将人力占比高的业务分离出去,注册成小规模,以此来达到降低税负压力的目的。企业形式越复杂,能够节省的成本空间也就越大。

  八戒财税财税专家专访栏目,以专业财税人的眼光为创业者提供企业经营新思路。如您在创业途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的财税专家会为您提供专业的建议。

  概述:霍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神经及科学家联合于2017年1月在杭州创立。霍德生物在iPSCc/ESCc的神经分化,编辑,干细胞存储及细胞工程等方面具有优势。霍德生物立志于用先进的干细胞技术推进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目前霍德生物已获得了千万级别的天使轮投资,第一批产品已经面世。

03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范靖博士和她的先生一起来到了加拿大,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开始了他们的神经科学博士生涯。本科期间就对神经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她在这所神经科学位居世界前列的学校跟随博士导师对神经科学有了更加全面地理解。在博士期间,她扎根了对神经科学的研究。为了延续对神经疾病治病机制的研究,毕业后范博士就来到了约翰霍普金斯的Dawson实验室。从2003年到2017年这14年间,她一直都孜孜不倦地在神经疾病研究领域深耕。2017年成立仅不到半年的霍德生物就获得了千万级别的天使轮融资,目前已经在浙江杭州正式挂牌营业并开始推广第一批产品。今天霍普华丰就为大家带来这个成功转型商界新星女科学家的专访。

  范靖博士:现在回头看来,每一段求学经历对我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在加拿大读博士的时光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曾经研究过的问题;与更多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的接触也对我研究模型的搭建和研究角度产生了巨大的启发。在霍普金斯做博士后期间,我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科研界内一直在使用的小鼠神经疾病模型并不能复制出很多人的症状,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的差异可能是导致神经疾病的研发和治疗进展缓慢,以及药物临床失败率高的一大原因。所以当时在我和另外一位博士后徐金翀博士一起,研究开发出了目前从人的iPS分化到人的神经元的最好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稳定大量地在人体外得到具备人六层大脑皮层细胞的细胞体系,相对成熟并且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比例,以及中间神经元的亚型和人的大脑几乎是一样的。而目前世界上所有已知的方法都无法得到这些和神经疾病密切相关的神经细胞亚型。当时我们就意识到这种方法对神经疾病的研究和药物研发及治疗将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乃至变革性作用。当时和徐金翀博士讨论之后,我们一致觉得如果能够把这个技术商业化,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人都能够用到这样更好的疾病模型,那对于药物研发,疾病机制研究,甚至包括细胞疗法,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从文章2016年4月发表开始,我们逐步发现国外虽然已经存在很多公司在做干细胞的神经分化,但由于技术本身的缺陷,不能真正满足科研人员和药物筛选的需求。所以当时我们就觉得既然我们的方法具有优越性,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商业的方式推进整个研究的发展呢。在项目真正启动之前我们还是思考了挺长一段时间,我自己真正下决心是在去年三月,当时我回国和国内一些政府引导资金的投资人进行了接触,这回国短短一周所感受到的国内创业的氛围让我下定决心回国创业。于是去年九月份我正式办好交接,回国创业,落脚点决定在杭州。一步步走来,我从一个除了科研什么都不懂的科学家,成长为对融资,市场,和企业初创的方方面面一手抓的创业者。最后在和风险投资人谈判达到了一个我们觉得尚可的投资数额1200万之后(我们的企业估值当时是5000万),事情终于可以做起来了。从1月份成立公司,3月拿到了上海合力和杭经开创投的两笔投资,4月开始招聘,6月杭州赛伯乐加入完成首轮融资,到我们现在整个团队共有9人,并已经开始第一批产品的销售,虽然有一些小波折,但我们基本达到预期的发展。我自己觉得因为技术比较成熟,在国内只需要培训团队重现我们在美国的技术即可,所以整个创业的过程发展是比较迅速的。

不做大洋彼岸的旁观者:中国需要海归,海归也需要中国

霍普华丰:回国创业的动力和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范靖博士:国内的创业环境在早期的资金和成本方面的确是优于美国的。美国一般的seeding fund大概在20万美金左右,而对于我们做干细胞行业来讲,意味着连基本的人力成本以及硬件投入都无法负担。同时,从我们的目标市场而言,我们当时想要服务的大药厂研发机构和CRO公司等包括GSK神经研发部,药明康德等等都集中在中国的长三角区域。所以公司在中国还有地理的便利,避免了细胞的跨国运输问题。再者,中国各地政府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很多支持,比如说不占股权的配套资金和免租金,人才政策等等,这些对于早期可能会比较艰苦的初创企业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毕竟是中国人,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我们在中国发展会更加得心应手。综合考虑以上这些因素,我们选择了回国创立霍德生物。不过万事也不是绝对的,随着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国际大药厂研发机构搬离中国回到北美,我们不排除也会把一部分对接北美的业务放在美国分公司。我们之前的定位本就是要做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我们都会满足。如果一定要给建议,我会说中国现在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商业非常活跃,机会很多。当然无论在哪里创业都要综合利用好所有资源,在一开始要具体分析自己的市场和产业链以及资源所在地理优势,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谨慎选择。

在路上:奋斗的人终将自信

霍普华丰: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否仍在向着最初的目标迈进?

  范靖博士:我现在每天都会有全新的收获。之前有人告诉我,如果你想要快速学习了解怎么创业,那你就去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你才能真正快速了解从财务、人事,推广,销售以及公司内部的绩效管理等各方面,包括怎么激励自己的团队,沟通的方式等等,所有内容都需要快速持续的总结和学习。创业伊始,你不太可能在各个领域都有经验或很专业,所以需要团队,当团队一开始还不够完善的时候,创始人需要对公司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了解,然后寻找并说服和你志向相同且愿意一路并肩作战的人,这样公司才能持续成长。所以要说最大的收获,我只能说每踩一次坑,每一次跟人交流的收获都很大,溪流汇聚成江海,我们和企业就是这么一起成长的。

  至于说到初心,我们目前都还是围绕的一开始的想法在做,初心一直没有改变。我们现在的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想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帮助全世界各地的科研者,药物研发者,从而帮助世界上患有神经疾病甚至其他疾病的病人能够尽早用到有效的药物和疗法。这一点我觉得是需要不断回头审视的。有时候公司里大家很忙碌很疲惫的时候,我跟大家再讲一下我们的初心和目标,大家都会立马觉得使命感强起来。所以个人的发展和生活固然重要,盈利对于企业来讲固然重要,但是我想在这些的基础上,人一辈子总要做一些有意义和创造更大的价值的事情。我很高兴霍德生物就正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着。

技术革新先行者:为精准医疗铺平道路

霍普华丰:公司产品的最大优势在哪里?

  范靖博士: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很多关键疾病的亚型神经细胞在目前的技术下都无法得到;只有我们拥有这个技术,这是一方面。其次,我们的神经细胞很健康,可以大量获得,而且很稳定。我们的品质是远远超过同行的。所以我们的定价基本上还是按照国际市场通行的价格,而国内的科研用户也表示可以接受这样一个定价,因为这样好的细胞是十分难得的。

  对于我们长期搞科研来说,创业每一步都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比如每推出一个新产品,都有很多值得研发或者改进的地方,让产品更适应市场的需求。比如3D大脑的,回国之后我们研究改进了这种技术,做到了更大规模更均一的3D大脑类小体的培养方法。我们也正在申请专利。现在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怎么快速有效的宣传公司的业务和产品,让更多的目标客户可以早一点享受到新的技术带来的好处。

霍普华丰:公司未来的机会和挑战您认为有哪些?

  范靖博士:中国市场正在逐步规范化。肯定会有还不太规范的地方,但是大方向是在不断规范的。比如说我们以前在实验室所做的中风小鼠的移植,发现效果非常好,也希望能在中国临床。我们会和中国已经有干细胞临床试验资质的机构合作申报临床试验。现在国内逐步完善的法规政策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杜绝一些不太负责任的细胞治疗的乱象。美国同样也有这种未批准的干细胞治疗先行的现象,FDA也同样在加强监督。总体来说,近期中国和美国都对干细胞治疗,iPS干以及神经疾病的重视和投入都非常的大,公司的发展机会非常的大。

  市场方面,中国的市场的挑战还在于国内的药企和科研机构能否很快接受iPSC分化的人源细胞这种新型的技术和应用。在美国,已经有很多实验室和药厂开始采用这样新型的技术和人的细胞进行疾病研究和药物筛选,因为相对于所谓神经细胞系和小鼠原代神经细胞,人的神经细胞具有天然的优势。而这在中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需要我们进一步做推广。虽然是挑战但同时是也是机遇,新事物进入一个市场总会遇到一些阻力的。

霍普华丰:公司的最终构想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目标和使命?

  范靖博士:目前来看,我们早期是一个以细胞及3D类器官等疾病模型为主的公司,先做CRO服务。后期我们希望和约翰霍普金斯的原导师合作,针对之前做得比较好的药物靶点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来研制一些有效的药物,包括一些对中风,颅脑损伤有疗效的神经干细胞疗法等。最高的目标,就是通过存储每个人的iPS干细胞(将人的皮肤,血液和尿液中的细胞,重编程得到的多能干细胞,理论上能够分化成你的所有的细胞和器官),并且建立临床级别细胞制备的标准和降低成本,然后在将来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助患者分化出自身需要的各种细胞和器官以供移植或者治疗,在此基础上实现真正的个体医疗。这样一来将来大家都不会担心移植会出现免疫排斥,而且会保证终生源源不断的供给。同时这些iPS分化的细胞或器官芯片可以帮你进行提前的体外试药。比如说有的人有一些特殊的遗传缺陷,会对某些药物有很严重的反应,这时就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避免用药和出现这些副作用,而这些在动物上是没法发现的。所以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全面帮助推进神经和其他疾病的诊疗,以及实现围绕iPS干细胞的精准医疗。

霍普华丰:对霍普金斯生物科技方向创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范靖博士:一旦你发现一件事情很有意义很值得去做,当然需要一些前期的市场调查,包括找好团队等等。但是条件永远都没有perfect的时候,当你觉得这件事情值得一做的时候,值得你去放弃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勇敢地去尝试!因为时机这件事情,只有你去做了,才会有可能站在那个地方,把握那个时机。永远都不可能等到那个“刚好的时候”,just

幕后 | 独立开发就相当于一个人创业:专访 Price Tag 柳毅

柳毅,大家更熟悉的应该是他在网上的 ID:。柳毅是国内知名的 iOS、macOS 开发者,创立了 工作室,作品有 、、、 和 BitNow、知了,同时他也是在线表格工具 的联合创始人。

柳毅在社交网络上很活跃,会跟大家讨论自己的开发经验,也愿意分享自己在用的工具和生活趣事。他负责过产品开发,也担任过团队的管理者,最近刚恢复了独立开发者的身份,并在。借此,我们采访到了柳毅,请他跟大家聊一聊产品运营和远程协作的经验,也分享了他自己的工作流和对

去年底和朋友 waychane 面基,他给我演示了 的一些使用场景,其中一个是用 Workflow 查应用的历史价格,让我感受到了 Workflow 的强大和便捷(虽然很早买了 Workflow,当时还在积灰)。同时我对大家查应用历史价格这件事很感兴趣,如果能直接在 App Store 里就看到历史价格会不会是最方便的方式?因为对 iOS 上 Extension 机制的了解,我觉得这也是插件功能很好的应用场景,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需求和系统的功能结合起来,做了 Price Tag。

通过分享菜单打开 Price Tag;价格饼状图和曲线图

Price Tag 的特色就是直接在 App Store 里弹出界面查看应用历史价格,并且还会显示通过价格绘制的饼状图和曲线图,这是它和 AppShopper、AppZapp 的区别。我并不想做一个和别人一模一样的工具,我要做的是怎么把数据、系统特性和我的想法更好地结合。

π: 我注意到获取 Price Tag 信息的渠道有好几种(App、微博、Twitter、Telegram),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在做 App 降价推送这个功能的时候,我开发了一个单独的服务来做这件事情,我的服务会一直不间断地跑在服务器上去监控应用的价格变化。对于 Price Tag 来说,让用户们更便宜地买到应用为大家省钱是这个产品的初衷,所以有了数据我就需要让它触达到更多用户,于是我就把内容发到了几个比较常见的平台。

最早创建的是 Telegram 的 Channel,因为 Price Tag Telegram 用户群里已经有几百个用户,我想让这一部分人能够更方便地了解应用价格变化,加上 Telegram 的 Channel 非常适合做这件事情,于是我就做了机器人自动把评分大于 4 星的应用价格变化信息推到 Channel 里。微博和 Twitter 上发布的内容是经过我人工筛选的,因为很多应用采用定期降价的营销方式,并不适合发给大家,所以当有应用降价的时候我会人工判断这适不适合发。我写了个 Workflow 来自动下载应用的高清截图和通过模版生成内容,最后发到这两个渠道,微博和 Twitter 分别发的是中国区和美国区的价格和链接。同时我统计了每个应用每天用户查询的次数,这个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应用当天的热度,Telegram 用户可以通过一个机器人来查询实时排名,我每天早上也会从前十里面挑出三个发布到微博和 Twitter,让好应用能够被更多人知道。

独立开发者现状与运营经验

π:你有款作品叫做 SalesX,可以方便开发者查看销售数据。当时你还 Po 了一张自己的销售图,销售份额比较低,我看了还蛮心酸的。独立开发者这么难生存吗?

我从 13 年开始陆陆续续按照自己的需求写了五六个 Mac 的应用并推出了 Seed Lab 这个品牌,用户最多的是知乎日报的第三方客户端「知了」,Mac App Store 里有 10 万左右下载,但是因为免费并没有产生收入。其它几个收费的应用基本偶尔才能卖出去,这么几年下来确实收入很少。

我觉得独立开发者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创业,创业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常见的有资金、有人、有资源的团队型创业想赚钱都不容易,独立开发者一个人来做这么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产品我觉得确实挺难的。国内熟悉的很多朋友基本上都是赚个零花钱,因为热爱做这件事所以在坚持着,就像一个工匠一样打磨自己的产品。当然也有比较成功的或者渐渐变为一个小团队继续做下去的。

对于我来说,就是在探索这条路的可能性,做热爱的事情,经营自己的产品,把自己的技能,积累的经验,学的到新知识和拥有的新资源都注入进去,同时不断尝试新的想法,抓住新的机会,我相信会慢慢好起来。

π:你是我见过的在国内比较愿意上 Product Hunt 推广自己产品的人,这个平台的宣传效果如何?还有没有其它更有效的宣传方式?

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自己每天都会从上面发现很多新的产品。国外不仅是独立开发者,很多已经很出名的产品发布新版都会选择在 Product Hunt 上宣传。Product Hunt 有很多限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上传作品或者 Hunt 其它优秀的作品,记得最早我想在 Product Hunt 上做宣传,就跑到 Twitter 上勾搭很多在上面已经 Hunt 过产品的人,希望他们能帮我发一下。所以现在我也很愿意帮助国内的开发者发布产品上去。Product Hunt 首页每天会有 Featured 的产品,如果你的产品被选中了,就直接在首页曝光,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我的 CurrencyX 和 Price Tag 都被选中过,短期内带来了不少国外的用户,后面有其它国家的一些媒体报道,我觉得也是因为在 Product Hunt 上看到的。

我觉得运营是比开发出一个应用更重要的事情,酒香也怕巷子深。媒体评测、报道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比如少数派的文章就给 Price Tag 带来了很多的流量和下载,但是国内这样的平台很少,开发者可以在产品上线和更新的时候多去寻找这样的机会。相比较国外这样的媒体很多,你可以主动去寻找去联系。如何去发现这样的媒体或者博客呢?曾经学到过一个经验,比如 CurrencyX 有很多国外同类的竞品,你就去 Google 这些竞品的名字,把出现它们的网站都收集下来,过滤掉很多没用的之后,剩下的都是你可以用上的了。如果是论坛,那你也去发,如果是媒体则想办法去联系编辑或站长,给他们兑换码去体验,说不定就会帮你写一篇文章推荐,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办法。

媒体宣传是一个方式,我觉得用户运营也很重要,Price Tag 的 Telegram 群有快 800 个用户,他们会告诉你使用感受,会给你提建议并且成为早期的测试用户。你可以和他们分享你的开发故事甚至可以成为朋友,他们也会很乐意为你的产品做宣传。

目前还在探索开发者之间的一些合作,国外的很多独立开发者之间是有个圈子的,他们会互相帮忙推荐,就算是简单地转个推,其实也是帮助很大的。我很欢迎国内其他开发者在我的用户群里宣传自己的产品,包括之前和浪潮的合作送流量,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π:我看你非常热衷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各种观点,有没有担心被说天天刷微博不好好工作(笑)。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

我一般会分享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到微博,或者觉得一个经验值得告诉大家我也会发,偶尔火了吐吐槽,微博上也认识了不少有趣的人。并没有担心有人会说我,毕竟没有人给我发工资。:)

我最近调整了作息,目前的规律是早上 10 点起床后去健身房跑步,同时顺便把 Price Tag 运营和客服的事情做完。午饭后开始就是我正式的工作时间,中间晚饭调节一下,晚上继续。工作时间分为三块:

  • 阅读,每天固定 1–2 个小时,内容不限,有的时候会看一些书,有的时候会按照最近做的事情去针对性地阅读一些资料并做笔记;
  • 写代码,主要是活跃着的几个项目,一般每天跑步的时候会定一个今日目标,然后划出 4 个小时左右去完成。这 4 个小时是连续的大块时间,基本能保证很高效地完成今日的任务。有时候在家效率不高,我会坐在咖啡馆,对我来说咖啡馆非常能让我集中注意力去做我面前的事情;
  • 第三个部分是我定的创造时间,这个时候是去做一些实验性的尝试,比如实现一个新 Idea 的 Demo,去尝试写一点文字等等,很可能这部分时间里会诞生我下一个应用或者下一个想做的事情。

工作完了会看在追的美剧,或者和基友开黑一直到睡觉,最近变成了玩《荒野之息》。基本上每天都是如此,没有周末,甚至今年春节我也和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偶尔出门面基可能是另一种休闲。因为这是我的兴趣和乐趣,现在已经非常习惯这样。

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可以从我新的博客了解:。

π:你曾经带领一个完全远程的团队,你们是如何进行远程协作的?

在做 Treation 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管理方式非常简单。定一个我们都认可的价值观,比如结果导向,然后充分信任每个人,用工具来辅助我们的工作。

我们重度使用 ,除了讨论通过 Slack 进行,我们的各种消息也都接入了 Slack,包括 Merge 代码提醒、服务端报错、任务里的评论等等,Slack 是一个中枢,我们只要关注这一个地方的信息,然后作出需要的响应。同时我们也开发了 Slack 里的命令来做一些事情,比如触发部署代码等。我们每周通过 来进行视频会议,Zoom 是我一直推荐给各个团队的很好用的在线视频工具,除了视频本身,桌面演示等功能都很符合远程协作的需求。我们用 来管理全部的文件,用他们出的 来写产品文档,Dropbox Paper 可以多人编辑和针对任意文本进行讨论,很适合产品。

π:据我了解你有很多 Apple 设备,设备一但多起来,就涉及到分工的问题,你是怎么分工这些设备的?

可以说按地理位置和做的事情分工。坐在工作台前的时候用 5K 的 iMac,这是目前我的设备里面性能最好的,加上无与伦比的显示器,可以说用起来得心应手。出门去咖啡馆的时候我会带 New MacBook,特点就是轻,放在包里你几乎感受不到它的重量。不过用来开发 iOS 应用不是很合适,因为性能不好编译很慢,所以基本上写服务端代码我会用这个,毫无压力。如果出门做 App 的开发就会带上 15 寸的 rMBP,优势就是性能了,毕竟现在没有带薪编译的时间了。:)

iPad Pro 也是我用得很多的设备,主要是阅读,还有思考的时候用 Apple Pencil 记录。我不喜欢对着电脑看大段的文字,一般会抱着 iPad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在写代码之前我会思考一些方案,这个时候用 Apple Pencil 直接在 Notability 里画,思路明确的时候再动手写代码。Apple Pencil 的体验非常好,会吸引我更多地拿起它来记录。

日常随身携携带的是 iPhone 7 Plus 和 iPhone 6s,一般全部事情都用 7 Plus 解决,特别是拍照,没电的时候可以用上 6s。

π:你曾经有段时间在微博上频繁分享关于 iPad 的看法,所以你看好 iPad 这个设备的未来吗?

我用的是 12.9 英寸的 iPad Pro,所以只说一下对这个设备的看法。它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块巨大的屏幕,甚至比我的 New MacBook 都要大,配合 Smart Keyboard,我有动力去探索它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更多的可能性。iPad 的优势是它独特的交互方式,可以触摸,可以配合 Apple Pencil 手写,可以拿着放在眼前阅读。目前我觉得 iPad 尽管可以用分屏的方式来同时显示两个应用,但是应用切换上和多任务还是比较低效,我是比较期待操作系统未来在多任务上能有改进。

π:你有尝试过在 iPad 上编程吗?使用了哪些工具?

我有尝试过在 iPad 上编程,因为我总是在探索它无限的可能性。编程是我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所以也想看看怎么用 iPad 来做。首先键盘是必须的,如果用虚拟键盘,肯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吧。Apple 的 Smart Keyboard 一开始我并没有买,直到有一段时间尝试了完全用 iPad 工作才入手的。

目前探索了两种方式来写代码,第一种需要一个编辑器和一个 Git 客户端。一个正式的项目离不开版本控制, 就是这样一个工具,我通过 Working Copy 把 GitHub 上的项目下载到它里面,Working Copy 自带了编辑器,这时候你已经可以修改代码,Commit 后 Push 到 GitHub。但是 Working Copy 自带的编辑器并不好用,你可能还是希望有一个类似 Mac 上的 或者 这样的编辑器。我先买了著名的 ,因为是 Panic 出品贵点觉得肯定值,事实上 Coda 也确实很好,无论在设计还是作为编辑器的编辑功能代码高亮等都很优秀,同时里面还内置了一个 SSH 工具可以让你连接服务器,这个功能可以单独买他们的另一个产品 。但是 Coda 有个严重不足,它不能从 Working Copy 里面一次性导入一个工程,或者说一个目录,而是只能从 Text。我另外喜欢它的一点就是快捷键支持得非常好,你甚至有时候会忘记这是在 iPad 上编辑。同时 GoCoEdit 编辑完后,Working Copy 里已经能直接检测到文件的变化,你就可以提交到 GitHub 去了。这两个应用配合得非常棒,基本需求都能满足了。

第二种方法需要准备一台服务器,上面搭建好你的开发环境。iPad 上只需要一个 Prompt 就够了,SSH 到服务器,打开 Vim 开工。这时候 iPad 就是一个输入和显示设备,命令行和 Vim 玩得够溜,想做什么都可以了。

π:除了编程,你在 iPad 上最常用的是哪些 App?都用来完成哪些事?

  • 的运营工作。之前我每天会手动准备好每日前三应用的微博内容,当有应用降价的时候我会写一段文字配合应用的商店截图,这个过程比较繁琐和重复,手机下载截图也不方便,最开始是直接截屏然后裁掉四周不要的地方。现在我都用 Workflow 来做,自己准备好了每日排名的 API,Workflow 运行后我只要选择结果里的三个,它就会按照我预设好的模版生成一段文字,同时下载好应用的 Logo 大图,我打开微博发送就好了。应用降价也一样,只要复制应用的链接运行 Workflow,就自动下载高清的应用截图,同时根据现在的价格生成限免、降价等对应的内容;
  • 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看到好的内容我都会立马收藏到 Instapaper,等到阅读时间去看。也是使用率非常高的应用。
  • 、、:写的任务交给这三个应用,动笔的就记在 Notability,每天日记写在 Day One,如果写一篇文章或者今天这样的访谈,就用上 Ulysses。特别是 Notability,配合 Apple Pencil 的体验比在 Mac 上用舒服多了,我已经在上面手写了很多内容。
  • 来管理我的待办事项,因为同时做的事情比较多,不借助这种工具来辅助很难全部记住和管理。在 Mac 和 iPad 上我都在用 Airmail 来收发邮件,Airmail 支持直接把邮件转化为 2Do 里面的任务,这样非常方便。Trello 是我用来管理具体的项目,iPad 上通过客户端使用 Trello 会比在网页上更舒服,因为 Trello 是看板式的任务管理,天然适合通过手指来在看板间移动任务,这就是体现 iPad 这个设备特色的地方。

π:之前在微博上看你跟别人「斗图」(比谁画图画得好看),我觉得挺好玩的。当时跟别人「斗图」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多用 Apple Pencil 吗?你还会用 Apple Pencil 去做哪些事?

买初代 iPad Pro 就是被 Apple Pencil 吸引的,买了之后发现确实是神器,很早前就装过 这个应用偶尔画两笔,他们自己出的笔没有用过,但是配合 Apple Pencil 真的非常好,有时候我脑子里一些应用 Design 的想法就直接在上面画。后面我也买了几个画画的应用,比如 和 ,正好那段时间很多人都买了 iPad Pro 开始在微博上斗图,我就顺便参加了。:)

柳毅的绘画;SalesX 新版草图(在新页面打开查看大图)

除了斗图,iPad 和 Apple Pencil 也完全代替了我的钢笔和本子。我之前有一个很厚的本子随身携带,上面记录了我各种想法、思路、解决方案,目前已经被 Notability 和 Apple Pencil 取代了。现在 Apple Pencil 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场景。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软件、硬件,但是多数时间下,都只是以固有的「使用者」视觉去体验和评判,快节奏的模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太多背后的理念。 因此而生,我们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开发者,讲述他们创造产品背后的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闻发言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