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须怀关于立志报国的诗词志,不忘春风化雨情什么意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重庆一中党委特开展我的教育理想主题微征文活动,旨在引领全校广大教师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自活动开展以来,各党支部、各年级组纷纷响应学校党委号召,积极发动教职工参与,教职工们或浅谈教育初心和最终归宿、或分享从教生涯的爱与感动、或抒发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情怀。为此,重庆一中微信公众平台特开辟【我的教育理想】专题栏目,陆续推出部分优秀微征文,敬请垂注!

欧权,中共党员,高中语文教师

我的教育理想,让我的每一个学生因为他的存在而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

自大学毕业,我便走上了从教之路,几多风雨,几多坎坷,终是明了教学的真谛在于求真,避免诸多的花式;几多痛楚,几多迷茫,终是明了教育的真谛在于引领,避免诸多的强加;几多徘徊,几多彷徨,终是明了永恒的真谛在于坚守,滤除诸多旁杂的枝桠

周鹊虹:于三尺讲台,哺育英才,为中国梦添彩!

周鹊虹,中共党员,高中语文教师

时序更替,沧桑巨变,民族复兴,蓝图铺展,吾辈正逢其时。身为师者,当勇担重责,立志有为;当传承文明,涵养道德;当点文明之火种,育天下之英才,方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于今之时,愿于宁静讲台,美其道,善其行,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夫,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之品质,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境界。吾之理想:兢兢业业为师,拳拳之心报国,于三尺讲台,哺育英才,为中国梦添彩!

何勇军:不负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实现新作为

何勇军,群众,高中物理教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名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和鞭策,同时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想做一名智者、能者、思想者和学习者,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培养学生的认知、合作和创新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不断实践和学习,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同行赞誉和学校认可的教育工作者。

周鹏:我愿给力,望你发力

周鹏,中共党员,高中语文教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的教育理想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文理想,一是教师理想。就语文理想,我希望学生因我而亲近母语,热爱祖国文化,并习得雅正的母语。就教师理想,我希望学生因我而建构精神谱系,懂得充分发挥生命的力,充分享受生命的福;力为家国天下而先发,福为家国天下而后享。总之,我希望学生因我而懂得并借助道力,道力有限之时而有承受一切并改变一切的愿力。我愿给力,望你发力。

王晓颖:以责任和高效要求自己,让爱和愉快充满课堂

王晓颖,中共党员,高中英语教师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小,我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大学毕业后能顺利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我最自豪的选择。我的教育理想是成为责任、高效、有爱、愉快的教师。

责任是自我要求的尺度与标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爱岗敬业。高效是对自己教学目标的追求,只有更新教学教育理念,保持旺盛的教学生命力才能应对与时俱进的教育生涯变革。有爱是热爱学生,被学生喜爱,有爱的课堂是活力四射的课堂,思维碰撞与激情飞扬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的最佳体现。愉快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出发地和目的地,是教育理想永葆青春的秘诀,在愉快的教育教学中渗透知识、价值、情感、感动,以积极的方式投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业中。

古语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多年的教师岗位经历,使自己更好地品味到这句话的真谛,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三年的外语教学,而是即要教书更要培育学生,做到言传身教。习近平主席说过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愿我的教育理想能鞭策我成为千万优秀教育工作者中的一份子!

戴旭:关切生命成长——做点亮学生生命的教师

戴旭,中共党员,初中生物教师

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照,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育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教育应该富有诗意,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应该充满机智,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应该充满活力,以年轻的心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教育,需要我们用一双认真的眼睛,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见微知著,及时指点;对于孩子成长中的亮点,善于捕捉,及时鼓励。让每一个生命绽放他最灿烂的光彩!

申玉辉,中共党员,高中语文教师

我的教育理想是三实:实际、实干、实效。实际是指一切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包括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都要切合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从实际出发,以实际的学情和班情作为教育的前提,才可能不忘初心,永记使命。实干是指不喊口号,默默耕耘,真抓实干,于细节处见真招,于困难处见精神,立志有为,甘于平凡。实效是指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高效课堂高效训练,以高效为准绳,反对慢差费

杨春权:作一个教育的修行者

杨春权,民盟盟员,高中数学老师

教育就是一种修行:修炼你的心态,因为心态决定你的状态;修炼你的学识,因为学识渊博者让人如沐春风,才能提高教学智慧;修炼你的品味,因为有品味者情趣高雅、胸襟开阔、神情淡定,散发书香,让学生喜欢;修炼你的格局、气质、风度、内涵......这样可以像教授谈吐儒雅;像灯塔,照亮学生和自己的心灵;像农民,精耕细作于学生;像渡工 ,摆渡生命......学会去宽容、尊重、分享、合作、接纳......只有让自己修炼成完善的人格才可能培养出健全的学生。

心存信仰,潜心修炼,方能修成正果。

金晓凌:育素养,促学习,改革浪潮展芳华

金晓凌,中共党员,高中信息教师

我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这个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物联网支撑的教育信息化时代,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我的教育理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在必修课的学习中获取信息素养,发展计算思维,并对其终身学习、未来职业生涯产生良好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开发学生喜爱的STEAM选修课,建设精品选修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选择合适自己的网络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逐步拥有适应信息化时代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晏福勇:教育的幸福是爱

晏福勇,中共党员,初中物理教师

教育的幸福不是熬出来的,是爱出来的,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的最好办法就是爱和欣赏,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我用世上的哲理文字来浸润并慰抚我躁动的灵魂,我在爱,爱每一个孩子,爱我的校园,爱我的课堂。我相信只要懂得去发现和欣赏自己身边的美景,我们必然会呼吸顺畅,悠然自得,在这种心境下,我们才能更加坦然地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陈渝,中共党员,高中生物教师

从教30多年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并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并一如既往地践行在教学工作、班务管理工作、教育管理工作中。

我的教育理想是:用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用高尚的人文情怀熏陶,用高雅的人格操守塑造,用精湛的学识技能引领。把学生当成子女,把自己当成园丁,把教育当成事业。

孟子说,人生三大幸事——父母在,兄弟睦,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悦乎。启迪学生心灵,开启学生梦想的航程,达成学生幸福美好的人生愿望,是为师者功德无量的事情!

谢凯,中共党员,高中数学教师

  我的教育理想----走进孩子的心灵。首先要平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这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基础。其次对学生要有爱心和责任心,这是进一步与学生交流的保证。第三能详细的了解孩子的一切,这样的教育才知己知彼,对症下药。最后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孩子的心灵,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老师的唤醒激励发展,走进孩子的心灵,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谭小桂:苟日新,日日新

谭小桂,中共党员,高中语文教师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习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努力奋斗的方向。理想信念是基础,道德育人是前提,扎实基础知识是根基。现在的学生与从前大不相同,他们处在一个信息极速发达,可以说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多学知识,不断的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俗话说,灌花用粪秽,育人需雅驯,不断的丰富自己,涵养自己,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

胡晓强:教育即生活——当如春风化雨,育人无声

胡晓强,中共党员,高中地理教师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言教育即生活,倡导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教育应体现学生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以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师作为教育主导者,只有具备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时,才能将教育生活完美连接,春风化雨,育人无声。我辈师者要在教育之路上不断锐化理想信念,培育道德情操,夯实自我学识,温养仁爱之心为学生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唱出好声音。

吴文成:通思想之悠远,达实践之久长

吴文成,中共党员,高中地理教师

教育,教化其德操,孕育其思想,化育其能力。培养人类个体和群体后代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柱础,教育必然需要有一批内心信念坚毅如铁,大爱厚重如山,学识渊博如海,方法因材创新变幻的当代教师。

教师的工作目标应该是:呵护学生身体的健康,促进其自然的生长;激发积极的情感,塑造健康的心灵;点燃成长的渴望,插上知识的臂膀;习得良好的思维,形成正能量的思想;掌握基本的技能,不断创新的实践。

我们的工作应该是:提供丰富的体验素材,让学生经历身体、知识、思维和情感等的基本过程,习得有效的经验。学生可以积极独立面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并具有去改造和优化我们的世界的能力。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勤于思考、乐于发现、善于沟通、懂得实践、喜好创新的社会栋梁。

党丽娟,群众,高中地理教师

一边划桨,一边乘风; 一边努力,一边释怀。做幸福的教师,做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每个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做的是用心用情做好自己坚守的那份工作;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放眼未来,但更应专注当下;教育不是对一个人负责,可能是一个未成立的家庭,或是将来无限可能的社会。正因为教育如此庄严神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有幸福的能力,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幸福的;我们应该拥有有温度的人生,就像我们希望自己的教育对象所拥有的一样。

方顺贵,群众,高中语文教师

张载《西铭》教人,以行动为要旨。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也首倡"父子有亲"。盖圣贤教人,皆自近及远,发端乎洒扫一屋,推而及兼济之义。因此,我的语文教育观是激发自省,改造生活。须在与家人与朋友与社会交集的一件件事上去砥砺学识。反对空谈与虚文,学习之根在一行一事之中,学习之花乃人格之秩序、人生之和谐。师心如弓,箭射向无尽的前方,弓心永存幸福的余音。

  李艳林,中共党员,高中生物教师  

教育公平,不仅意味着缩小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也不仅从国家和领导层面落实,更应该在教师层面落实。教育过程的公平,始于教师的公平观,对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各类学生一视同仁;成于教师的发现,发现学生的优点,用爱和鼓励给予公平的对待。着眼未来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

李长鸿: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李长鸿,中共党员,高中数学教师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教育的功能永远不应衰退,作为老师我们自己首先要相信教育的作用,从基因上讲我们无法把鸡的蛋浮出翱翔蓝天的雄鹰,但我们可以让小草成为最好的小草,让大树成为优秀的大树。

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什么?就是使受教育者的精神得到正确的引导,用先进文化熏陶,使其脱离低级气味,变得更文明;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其体魄,使其更强健,这种理想的教育就是我的出发点,也是最终追求。

刘汉:成就学生的梦,就是我们的梦

刘汉,中共党员,高中历史教师

去爱!去尊重!用爱和智慧去润泽生命,陪伴他们成长,引导他们迈向离梦想更近的地方。这是我的理想,我想也是千千万万教师的理想。正是这一个个梦想的接力、传承、汇聚才凝聚成了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我们个人的,是国家的,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梦想;个人的梦与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没有国家强,民族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国家的强大必然离不开我们教育水平的提高,作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在这样一个活力四射的大环境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做学生人格和学习上的榜样,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付出爱。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我与学生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杨镒交,中共党员,高中英语教师

我的教育理想是用三颗心点亮学生们的三颗心。

爱心:我爱学生,我爱生活,爱教育这份事业。人这辈子,能遇到一个人,一件事,让你倾心付出,那就值了。

耐心:教育是需要耐心的,全力以赴,而又静待花开;奋斗的人生路也需要耐心,凡事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焦躁不安,一切付出会在最适合的时间水到渠成,美好的东西值得等待。

责任心:教育不随便,人作为社会国家的一份子,也不能任意妄为,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詹定洪,中共党员,高中英语教师

习总书记曾在第三十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提出:老师们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是国家的大计,马虎不得。十九大报告中也反复提及教育的重要性,足见做好一名教育工作者任务之艰巨。

都说教师是园丁,呵护着园中的一颗颗小草。可我更愿是一阵拂面而过的清风,不携一丝杂念,只是怀揣着滴滴温情伴学生共同成长。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让教育这百年大计徐徐吹入学生心中。让这满园的小草其乐融融。让我们秉承着一中求知、求真的校训,在让每一位学生都发展得更好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携手并进,让教育事业在华夏大地上蓬勃发展。

白薇:用爱教出幸福的学生

白薇,民进党员,初中数学教师  

作为老师,让班上的学生深深感到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最充实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段时光,并产生道德上的折服,情感上的依恋,人格上的崇拜。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我也是一样。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我的教育理想就是教育出幸福的学生。只有我体会到什么是幸福才能把这种幸福传递给学生。

怎样实现我的教育理想呢?一端是浩如烟海的知识,另一端是学生。我要用幸福作为指路明灯来完成这两端的连接。如何连接呢?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道德。

侯绪雷:师恩不忘,传递梦想

侯绪雷,中共党员,初中体育教师

求学十余年,每个阶段都是在老师的教导下,汲取知识;在老师的帮助下,渡过难关;在老师的鼓励下,努力前进;在老师的陪伴下,慢慢成长;老师之恩,铭记于心,教师之德,沁于心田。

时至今日,我为人师;真心真情,待我学生;铁的纪律、爱的家园;以我所学,传授知识;尽我所能,教人育人。

教育强国、社会进步、国家复兴,愿与孩子相伴,奔跑在阳光下,遨游在知识中。做一名有情有理有梦想的老师,也做一名教师梦想的传递者。

邱义:手持戒尺,心中有爱

邱义,中共党员,初中历史教师

作为班主任,从来不把孩子们单纯的看成是学生,而是把你们看成是孩子。因为学生更多的指向学习,而孩子指向成长。作为班主任,不仅是个教书匠,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所以,不只对分数聚焦,更要着眼于孩子全面的成长及心智的成熟。不在于传技,更着眼于成人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但是没有戒尺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奖惩同行,好的老师应该是严慈同体!好的老师都是手持戒尺、眼中有、心中有爱、怀中有情!

我国西北部的玉门关,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非季风地带,雨水偏少,地界荒凉,植被不广,没有鲜花着景的春,也没有草木旺盛的夏。它当时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边锤重地。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刚到凉州时作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西北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指北朝乐府《折扬柳歌辞》。凄凉幽婉的笛声吹出了戍边者军人处境孤单和危险,谁人邻悯谁人过问,笛声充满强烈的怨恨。戌守者他们深深知道:此处天高皇帝远,才有了杨柳不青和离开人想要折杨柳寄情而不能实现愿望。


唐代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理解如下:

这两句出自王之涣的边塞诗《凉州词》(其一),全诗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写征夫思乡的诗,前两句写边塞苍凉壮阔的景象,后两句写征夫悲凉的乡愁。

二,“羌笛”、“折杨柳”曲、“春风”、“玉门关”浅释。

羌笛双管四孔,在唐代,是边塞中才能见到的。是以羌族人为代表的边塞少数民族所吹奏的、以及戌边将士们自娱自乐的乐器。

格调古朴的羌笛声,本身就赋予了边民的呐喊之声和戌卒动人心魄、悲欢离别的情怀。

折杨柳曲。北朝《鼓角横吹曲》说“ 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说的是折杨柳枝、吹折杨柳曲送别亲人远赴边塞。

春风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皇上的恩泽。

玉门关是内地通往西域的关隘,此诗中即指西北边关。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含义。

何必用羌笛来吹奏哀伤的“折杨柳”的曲调?春风本来就度不过玉门关,本就无杨柳可折。

戌边的将士们,在没有春天的恶劣环境里,保卫祖国和人民,但封建统治者的恩泽是惠及不到这里的。悠扬激越的笛声,抒发了深入骨髓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统治者隐晦的怨愤。虽有怨愤但并不颓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将士们的心声。

被后人誉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凉州词》,已经渡过它千年时光,在这千年的春光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轮回中去品读。王之涣在他的朝代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被誉为唐诗压卷之作?如何理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带着如上疑问,且看娓娓道来。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凌,今山西绛县人,年少时善击剑通晓武术。文章文采过人,曾与高适,王昌龄是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唱和。早年出任翼洲衡水主薄,因遭人诬陷辞官归乡。十五年后又复出文安县蔚,病故于任上。

王之涣一生的诗歌作品仅存六首,《登鹳雀楼》《凉州词》《横吹曲辞出塞》《送别》《宴词》《九日送别》。令人惋惜的是他的诗歌失散的太多,没能让我们领略更多的精华诗篇,千古遗憾啊!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是个非常务实,积极向上的人,为人处世有长者之风,身心修养很是高尚,不与阴暗狡诈之人为伍,正气凛然胸怀坦荡。这也是让高适和王昌龄敬佩的朋友。

王之涣是唐代四大边塞诗人之一,也是边塞诗人之首,一首《凉州词》文盖天下,雄魂激荡。

王之涣写这首词的背景,凉州;不仅仅是甘肃省凉州区,自汉朝建郡以来,“凉州”的名字换了多次,有时叫“武威”,有时叫“姑臧”,有时叫“西凉”,有时叫“前凉”……,其疆域,也时大时小。最大时,把大半个甘肃都占了,还扩延到周围几省,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凉州地处西北,大漠沙如雪,烽烟四起时,唐代为了抵御胡人入侵,常年有大量的将士戍守边关。戍守边关之苦,王之涣被军人的本色深深感动,于是有一天他来到了塞上边漠,仰望蓝天写出了千古绝唱。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起句七个字就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无限风光写的气韵神闲,广阔无垠,令人浩瀚于黄河滚滚之上,畅游于白云之巅,真乃神来之笔。

一片孤城万仞山;看到了翻滚的白云,真好像到了边关的孤城,又如进了万仞群山。既有孤独的苍凉又有险峰相伴,情景交融遐想无限。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西北地区的一种乐器,吹起来悠扬哀怨,尽显愁肠百千。但是也不能瞒怨杨柳飘荡,居无定所啊!

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这个地方可能是太为遥远了,连春风都吹不到这里啊!

整篇诗词韵律和谐,比喻拟人夸张得体,意境深远,朗朗上口,是七绝之冠,全唐诗压卷之作。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一个深层理解,就诗人本人来说,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报国之志,感叹当权者埋没多少人才的悲哀,春风是永远不会吹到这里的。

第二层;戍边的三军将士,如同杨柳一般在这里苦渡冬夏,唯独盼不到春天的来临。因为朝廷根本不理会他们的苦衷,一曲悠悠的笛声寄托了多少人思乡之情。玉门关,白云,风沙,是这里最美丽的风景,

军人的职责所在,还是像白杨一样,坚守着祖国的疆土。没有怨言只有担当,他们一直都希望”春风”能来到这里。

只讲这两句的话,就是借抱怨羌笛何必还

要吹那凄凉的曲子呢?“楊柳”是一种曲调,

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讲述玉门之情千载难

解,世代征人边关悲苦以及胡汉恩怨。

王之涣《凉州词》的后两句是写所想。唐时有折柳送别的风俗,因而杨柳也是离别的象征。一个”怨”字诉说出多少心中的凄凉苦楚。用词甚妙,点明主题。而”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进一步描写了边塞之地的艰苦环境,令人更能体会征夫的心境。

谢谢平台的诚邀,唐代诗人王之涣初入凉州时,面对黄河、边城的荒凉辽阔景象,并听到《折扬柳曲》所产生的感慨。黄河汹涌澎湃波浪滚滚地向东流入大海,由自下而上、由近及远的眺望,它象一条白带缓缓向云端飞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西北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指北朝乐府《折扬柳歌辞》。凄凉幽婉的笛声吹出了戍边者军人处境孤单和危险,谁人邻悯谁人过问,笛声充满强烈的怨恨。戌守者他们深深知道:此处天高皇帝远,才有了杨柳不青和离开人想要折杨柳寄情而不能实现愿望。只有为保卫国家而戍守边关爱国情怀。诗最后两句,也表达诗人对这种景象而产生感想,以问话的形象来赞扬戍边的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勇敢守卫在关口。

王之涣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诗作尤擅“绝句”。他的生平创作虽仅有六首诗歌流传后世,却首首都是热情洋溢的精品。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家喻户晓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这两首诗意境雄浑苍凉、气势磅礴,韵调粗犷大气极具壮阔之美,为盛唐时期的代表作。其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便是《凉州词》中的句子。现摘录全诗如下:

我们先解析全诗,然后再寻根究底解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深沉含义。

诗名:《凉州词》亦即《凉州曲》是达官显贵、宗室名流为“凉州歌”填写的唱词,是唐周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描写唐时广袤无垠、荒寒壮美的边塞风光的佳作。诗中用句虽极力渲染戍边将士艰苦凄怨的征战生活,却并无颓丧消沉之气。诗的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似摄影时广角取景一般,把高远广阔的边塞风光尽皆纳入镜头:悠远苍凉的边塞漠地与高山间,奔腾的黄河逶迤蜿蜒,似雄健的飞龙游弋在天地之间。群山环围之下,孤兀的边城巍然屹立。诗句描绘的画面极具壮阔之美:高山之雄劲、大漠之广远,与城关之孤兀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孤城”独立无朋的景象渲染得更加强烈。而这独立无朋的孤城其实也寓意了将士们远离故土、无亲人照拂陪伴的凄苦孤独的心境。所以这两句除了直接表现了边地的独特风光,更是在极力渲染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与荒凉,为后面将士们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刻画作足了铺垫。

如此荒寒又孤寂的戍边生活,使将士们长时间远离家乡、亲人,难免有强烈的思乡情绪。而正苦思难耐之际,不知从哪里传出一阵凄婉的羌笛声,吹奏着《折杨柳枝》曲,特殊心境的影响,呜呜咽咽的笛声令将士们听起来更有如泣如诉、格外幽怨之感。他们不由地想:哀怨的笛声何以要表达“折杨柳”之意?要知道玉门关原本就是春风不度、杨柳难青的地方啊!(又何以有杨柳可折?)

理解诗文中几处特定意象,逐步解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深层含义

  • 1、羌笛:唐时边疆羌族(今四川阿坝羌族)特有的一种管状吹奏乐器,也称羌管,其所发笛音清脆高亢,颇有悲凉之感。后来,“吹奏羌笛”就成了表达“幽怨之情”的代名词,如宋朝范仲淹词《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羌管”也是此意。
  • 2、杨柳: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曲,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而“柳”与“留”谐音,也有“不舍而留”之意,文学上“杨柳”已成为表示“离别的不舍,与思念之切”的特定意向词。如李白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折柳”也是指《折杨柳枝》曲,表达的是思乡之情;王维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之“柳”表达的是分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 3、春风:原指春天刮起的季候风,春风的特点是温暖、轻柔,驱走寒冷、予万物以慰藉,所以“春风”除了字面意思,还可以延伸理解为“惠泽、照拂”之意,如春风化雨,春风风人等,皆有此意。
  • 4、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县城西北的戈壁滩上,是古来著名的西疆边关,是由西域往内地输入和田玉的必经关隘,所以名曰“玉门关”。宋以后,海洋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玉门关渐渐废弃,现仅存夯土遗址。本诗中与上句中“孤城”一样,都代指远离东土的苦寒边地。

王之涣作此诗,绝不只是仅表现一下荒寒凄苦的边塞景象、表达一番将士思乡之切的心情,那么此句到底还有何意?解诗必要先解诗眼:羌笛奏曲之所以如此幽怨,原因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显然“春风”是全句关键,也是引出全诗情感基调的核心。但这里的春风也不会仅是指春天吹刮的“季候风”,因为春天的季候风融冰消雪、抚慰大地,就算不能到来,将士们的情绪应该是“恼”而非“怨”,可这里明明是“怨”!他们在怨什么呢?

原来,唐朝作为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盛唐时期因为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十分雄厚,所以雄心勃勃的当权者大范围开疆拓土,使盛唐时的疆域之广前所未有。而新开拓的疆土在远离中原的边地,就必然要派遣大量将士前去镇守卫戍。边地与朝廷中央天远地隔,朝廷管理者稍有疏漏,就可能置边地军民于不顾,于是久经边地生活必然心生怨气。

综合以上解析,我们不难看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除了诗面意思,其实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战士们在遥远荒凉的边疆戍守边关,过着十分艰苦乏味的征战生活。他们远离故土、抛家弃亲,可福居中原的朝廷帝王、官员为什么就体恤不到他们的困苦与哀怨呢——后两句也饱含了戍边将士们对“朝廷惠泽不能及边”的幽怨之意。

王之涣此诗一经问世,便被广为传唱。唐代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集异记》中“旗亭画壁”这个典故,充分印证了这首诗在当时社会广泛的传唱度、高度的认可度。这首《凉州词》,还与王昌龄的《出塞》,王瀚的另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篇被明代诗评家推崇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评选标准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足于说明王之涣《凉州词》在唐诗中的地位。

#我是风西夜昨,一个力求务实的纯文学爱好者,喜爱阅读喜爱写作,所发作品皆为自主原创,愿与头条同好共结笔友!#

试着解释一下。先看王之涣全诗:

——黄河似在白云间奔流,波浪壮阔;玉门关矗立在群峰之中,显得孤远和孤危。何必埋怨羌笛吹响那哀怨的杨柳曲,是春风吹不到、春光迟迟不来啊。表达守卫偏远疆土的将士,心中惆怅难忍的思乡之情,又有对当时统治者缺乏对边塞体恤、关怀的抱怨和无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杨柳一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

前两句尺幅万里,极写塞外山河气势。将群山苍茫迥拨,黄河其棉长逶迤。由东向西,由低至高,逆笔绘出。其间更加空城一座,俯视四野,雄辉苍凉之意浮于笔下。

后两句借埋怨呜烟羌笛无需再奏凄怆(杨柳)。陈述千载难解玉关之情。尽寓世世征人悲苦,代代胡汉恩怨,读罢让人悱恻伤怀。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王之涣《凉州词》的后两句。我的理解是诗人以诗为歌吟,让朝廷知道戍守边关将士们的辛苦与艰难,希望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王之涣,是性格豪爽之人,倜傥有异才,常常与高适、王昌龄一起唱和。当时,他的诗被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王之涣存诗六首,都是有名的好诗,《凉州词》是代表作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塞外的旷野,向西可以看得很远很远,黄河没有尽头,好像一直流到天边,孤零零的玉门关背后是那万仞高的群山。苍茫开阔,情景悲凉。忽然听到有人在用羌笛吹奏巜折杨柳》哀怨曲,如诉如泣。有人埋怨说,你为什么吹这种折杨柳曲呢?玉门关没有可折的柳树,和煦的春风不可能吹到玉门关啊。将士们眼中的景物,听到的乐曲,怎能不勾起思乡的忧伤呢。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景物开阔博大又富含哲理,为千古绝唱。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夕阳傍着苍茫的中条山西坠,滔滔黄河向东奔流入大海。浩瀚壮阔,雄浑苍茫,震撼心灵。你想看到更远的地方,见到更多的景色,体会更多,你要站在更高一层的楼上。

诗人王之涣,把我们放在他开阔的景物里,他不写出自己的感慨,让我们自己体味,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大家好!我是九日文谈。希望喜欢我的原创文字。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传承文化。】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当时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戍卒不得还乡的忧怨情怀: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你明明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里有什么杨柳可折!所以不要有颓丧消沉思想,因为怨也没有用。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玉门关外,哪里有什么青青的杨柳,有的也只是黄沙白草,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征夫的苦闷和怨情自然而然地在诗句中流露了出来。末句写边地的苦寒,更是饱含着无限的思乡之情。这首七言绝句,不仅描绘了边关的荒凉,而且表现了边关的雄伟,不仅表达了守边将强烈的思乡情怀,而且也委婉地反映了守边将士自知责任重大的爱国热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呀!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出自王之涣的名作《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认为,写景的古诗文,普遍有一个特点:夸张。黄河看不见尽头,就说它流到白云里面去了;城市建在山下,远看,山下的城有些小,就夸大说山很高,达到“万仞”(比一万米还高,地球上不存在)。

凉州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是凉州歌的唱词。该曲调名中的凉州是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开元年间,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诗中的羌笛是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王之涣的这首诗表达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怀土之情。唐武德二年(619年)李轨被李渊所灭,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废凉州总管府,改置凉州都督府。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武威郡属凉州。《大唐西域记》记载,唐朝贞观三年(629),玄奘法师西去印度,途经凉州驻月余,玄奘描述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当时中原闹灾,凉州的富足显得一枝独秀。

据唐人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的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却可以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杨柳是春之树,要春风所及的地方才有。玉门关是春风不及的地方,杨柳都难得一见了,羌笛就没必要吹那哀怨的杨柳面了。意即边防上的将士们不要埋怨朝廷了,这里离京城太远,皇上的恩惠是到不了这里的。(柳面应是柳曲)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也就是河西走廊,因在黄河以西、形似走廊而得名,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丝绸之路西段的咽喉,从汉朝以来就是中央政府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意义和作用非常重大。

而玉门就扼守着河西走廊的最西段,自然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

“玉门”这个名字据说还是汉武帝给起的。当时从西域向汉朝运输玉石的时候必须经过这个关口,因此得名“玉门关”。

实际上,玉门关就是当时的“海关”,玉门关的关外就是西域,关内就是中国领地,所以历史上的玉门关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二、春风为什么吹不到玉门关?

王之涣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这个荒凉的鬼地方。

的确,春风真就吹不到玉门关,这是地理大环境所造成的。

河西走廊是一个狭长的地理通道,地处中国大陆的腹地,北临蒙古高原,南接青藏高原,西东达黄土高原,各个方向距离海洋都非常远,所以河西走廊的周边是一个干旱少雨、荒丘和沙漠密布的区域。

而玉门关处在河西走廊的西段,大陆性气候更加明显,一系列山脉阻挡,各方面的温暖气流经过长途跋涉到这基本就所剩无几了,这就是春风为什么不度玉门关的根本原因了。

王之涣虽说是凭感觉来的,但基本符合地理事实。当然,他说“春风”是不完全准确的,应该是“湿润的气流”不度玉门关。

如果写诗只是就事论事,那么王之涣在人才辈出的大唐朝根本不可能仅凭6首诗就获得如此高的名声。

我们先来看看王之涣写这首诗的历史环境。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是726年,也就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一直到741年,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四处游历,或居家闲散,或远游塞外,《凉州词》应该就是这15年间创作的。而这15年间唐朝发生的几件重大事件,直接影响了唐朝的走向。

737年,唐玄宗李隆基听信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废为庶人并杀害。同年,武惠妃病死。

738年,李隆基将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招进宫里,没过几年就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大臣们更是投其所好,比如我们熟知的专门为贵妃做衣服的裁缝达700人之多,专门用御道千里运送贵妃爱吃的荔枝,还给贵妃的家人加官进爵,其兄长杨国忠还成了日后的宰相。

而其实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737年唐玄宗做了重要的军事制度改革:边境的戍兵全用募兵,人权、财权、兵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可以自由招募兵卒。

换个角度来说,以前府兵制的时候,边境的士兵知道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皇上给予的,而到了募兵制时代,士兵的一切都是节度使负责的。也就是说,此时的很多士兵只知“节度使”,不知“唐玄宗”。再加上此时的玄宗有了杨玉环,生活奢靡,这种情形传到了日日受风沙侵蚀的士兵耳中,会是什么心理呢?

我们常说“如沐春风”,王之涣这里的春风应该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有了上面的理解,我们不妨用白话文再来翻译一下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更别说远在高堂的皇帝了!

诗词出处:《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远远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白云间,黄河上游上,一座独立的孤城玉门关屹立在万仞高山之中。

何须用羌笛吹出杨柳曲去埋怨春风迟迟不来,本来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来呀。

作者简介:王之涣,盛唐诗人,40岁时被人诬陷辞去衡水主簿,后15年间赋闲在家,55岁补文安县尉,就在当年死于疾病。王之涣,善于文章,精于写诗,多用于歌词传唱。

据王之涣墓志铭,这首诗写与他辞官在家期间,当时正是唐王朝兴盛时期,他没事就与友人做诗,听曲,而这首诗就是他与友人打赌写出来的。

开元年间,王之涣和友人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伶人唱曲,三人约定写诗词让伶人选唱,每人三首谁被唱的多,谁就赢。结果几次唱的都没有王之涣,他急了就说如果下一首在再不是我的,我以后就再也不写诗了。结果最漂亮的那个伶人出来后,就唱了这首诗。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在唐朝,主要用于边塞乐曲的演奏。

杨柳古时候代表离别之意,柳谐音留的意思。杨柳也是杨柳词的意思,杨柳词唱的也是离别和思念之情。

在唐代,特别盛行折柳赠离别之人。

玉门关就是唐朝重要的军事关口,是塞外到大唐的必经之路,守护好玉门关,就等于给国家,给百姓一个安乐的环境。

本来前面两句诗写的是景色,有山,有水,有城,有人,好一幅边塞静默画。突然画风一转,一曲《杨柳词》打破了这寂静的城门传到每个人的心间,一声声悲凉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可是这又能怨谁呢?春风都不会吹到玉门关呀。

一问一答间写出玉门关守卫从埋怨到自我安慰的过程,自问自答间彰显守卫自我心里建设和完善,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无奈又骄傲。对于不能回家见亲人的无奈,对于守卫重要关口保卫国家的骄傲。突出了人生总有些东西难两全的境地。家和国,选家就没法护国,护国,就没法顾家,自古忠义难两全。

这两句写出了守卫的埋怨,无奈,以及对于自己责任的坚守。

写出了守卫们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同时又对于坚守岗位的无奈,孤独和坚定。

想到自己守着玉门关,家人可以安心生活,国家可以得以发展,又有什么好怨的呢?只牺牲一个我,却可以让千万家人安心团聚。想到这些,又有了安慰,有了继续下去的目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远离家乡的守卫们从思亲想家,到认识自己责任重大的一个过程,让人“看”到他们的自我建设和完善,最后完成了从舍家的心里到护国为己任的自我升华。

一、借喻春风讽刺盛唐最高统治者享乐于长安城,不顾远离都城的玉门关守卫们,让他们没有机会回家团聚亲人。

二、玉门关守卫埋怨羌笛弹出的悲伤思念杨柳曲,让他们想起亲人。想起自己的责任,想起遥远的家人因为有自己的守护而安于生活,又安慰自己,好好守护这关口,为国家,为家人护航。

三、作者用春风怨朝廷对他的不关注。他在盛唐时期,被冤枉辞官无人来问候,无人关注。转身又安慰自己,都城太远,可能照顾不到自己。

一个怨字突出军人的无奈,一个怨字看出作者对于用词的灵活。

是守卫的怨呢?还是作者的怨呢?

守卫怨我好好守门,为什么要唱歌让我想家

作者怨我好好的当官,现在被冤回家,朝廷一句话都没有。

为什么不用闻,不用听呢?

用闻或者听写不出诗的韵味,一个“怨”字让你不仅感觉守卫在听,还在想,还在怨,也在自我安慰,一个字可以让你想出这么多的意境。

本来是安静守卫的人,突然一个怨字让我们“看”到了守卫的内心活动。

巧用一个字就概括出边塞守卫的多种心情,王之涣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之一,名不虚传呀!

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篇,仅仅只有四句,却写出了唐王朝的气势磅礴,玉门关的荒凉境遇,守卫们的孤独坚守,同时写出了守卫们保家卫国远离家园的崇高精神。

虽然是一首悲情的思亲怀乡之诗,却没有半点消沉之势,充分体验了边塞诗人王之涣的豁达胸怀。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迟迟的春光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烈亳没有半点颓废消沉的情怀,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的胸怀!

对现实的无奈!对于可望不可即的现实除了用兴叹、感慨来驱赶内心的不满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凉州詞,黄河遠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楊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词名,凉州詞。古凉州,今甘肃武威。武威离黄河甚远,怎么可以看到黄河呢?所以有一种说法,应该是。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因河西走廊远在漠北,春天来的迟。树发芽也迟。春风何须怨楊柳,应该倒过来理解。楊柳不要怨春风,那时还渡不了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是写自然景物。就是说,吹起羌笛,不要怨恨边塞的杨柳比正常的季节要绿得晚一些,也就是说,边塞的杨柳长出叶子,要比内地迟。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春天的风吹不到玉门关,所以导致杨柳发芽长叶都要比正常的季节迟一些。从字面上看,表达了作者对春风不度的抱怨,抱怨什么?抱怨上天的不公平。都是天下的树木花草,凭什么我玉门关的杨柳就要比其他地方开枝长叶都要迟一些呢!?看起来是怨春风,实际上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什么志,这里的志不是志气,而是心里的想法,借景抒什么情,抒发了人的感情。什么人的感情?守卫边塞的士兵。因为诗人是出塞来到了玉门关,看到这些士兵常年守卫在边疆,有的士兵按照正常的轮值,应该回去了,回到家乡去了。为什么要回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的士兵老了,有的士兵伤残了,难道他们不应该回去吗?但是皇帝的命令没有下下来,他们等了一天又一天,或许是等了一个月又一个月,甚至等了一年又一年,这种情况,你说会不会产生怨恨?这种离乡思乡之情,会不会汹涌澎湃?所以这看是写景的诗句,实际上是表达了边塞的士兵等不来皇恩浩荡的一种怨恨。所以诗人才把心中的话说出来,吹起羌笛不要怨恨迟绿的杨柳,这都是因为春风没有吹到玉门关的缘故啊!弦外之音是:不要怨恨边塞的士兵有点儿抱怨情绪,这是因为皇帝的恩惠还没有到的缘故啊!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首句抓住自下而上、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的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次句出现了塞上孤城: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后二句忽而一转:羌笛之声悠然,何须吹这撩乱边愁的折杨柳曲呢?玉门关外连春风都吹不到的。那么对于如此少的春之杨柳又何必怨呢?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玉门关”一语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相思离情。

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不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意思: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释义: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3、赏析:《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4、诗人介绍: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这就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诗人离长江之上独兀高耸的玉门关渐行渐远,马上看不见玉门关了,虽然春风拂来,羌笛声声,却也吹不到玉门关了的概叹及思念之情!

唐代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以这样理解:何必让羌笛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玉门关外本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诗人虽有些许的幽怨,但更多的是在宽慰他人,不必抱怨,抱怨也没有用。这两句有着真实动人的悲壮,反而显得大度慷慨,完全是盛唐边塞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格调。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的依然是乐观向上的心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道出了边塞玉门关的地理位置,群山中的一座孤城。在这样一个孤独冷清的地方,羌笛就不要怨楊柳了,就連春风也不願意吹到玉门关来,诗人通过诗句,现示出边关将士的寂寞生活。

玉门关在我国西北部,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非季风地带,雨水偏少,地界荒凉,植被不广,没有鲜花着景的春,也没有草木旺盛的夏。它当时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边锤重地,就算是皇恩hao荡,在层层盘剥之下,也难以润泽,王法也鞭长莫及,守将就是一方土皇,羌笛又何须声声抱怨,杨柳不长呢?

王之涣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

诗前两句写的是景,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远眺黄河奔腾而去,好像流入白云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哀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因为那里是非季风区,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要知道皇帝的恩惠是不能到达边关的。“杨柳”和“春风”是一语双关。

·皇恩浩荡也有恩不到的角落,怨恨的声音那里都有,到底你是生错了地方?还是生错了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 《出塞》。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

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全诗即描写了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抒发了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黄河远上白雲间指:黄河源头就像在白云中间那座高山上,青藏高原。一片孤城万仞山指:黄沙漫漫,沙丘如山,城池孤立沙漠戈壁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指:关内杨柳飘絮春风温暖,关外却是寒风如刀,啸若羌笛吹出的声音,镇守边关无悔无怨。春风不度玉门关指:强调塞外苦寒,春天的气息温暖怎么都过不了玉门关,属于被抛弃那种感受。总体来讲:写出了塞外的大气磅礴风光,军人保家卫国的铁血。苦寒亦罢,忘记亦罢,春风都过不来,敌人也决对过不去。整首诗揉合包涵了多种情怀,大好河山,波澜壮阔,海阔天空。男儿正当铁血保家卫国,戍边守彊。久无战事像被拋弃的游子,每当春风又起,浓浓的思乡情怀作为陪伴。唐朝为府兵制,基本上就当一辈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立志报国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