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真实创业故事创业故事?

虽然新冠疫情打乱了全世界的脚步,但是目前各行各业的经济已经恢复了正常,未来的发展还是很乐观的,创业者还是有发展的新机会。

2020年,在生活消费领域,电商和新零售的发展空间很大。从校园市场来看,食堂外卖、零食盒子,校园跑腿项目迎来发展契机

最近,我采访了一位校园跑腿创业者,零点校园优秀站长邓建军。今天分享一下他在大学期间校园创业的精彩故事和在校园市场摸爬滚打的经验技巧

邓建军同学出身在农村,家境一般,但是他不甘于现状,想通过创业实现自身的价值,改变家庭的命运。

因为邓建军心中一直有创业想法,刚上大一,他就在大学校园迈出商业探索的第一步。

2016年5月,邓建军通过单招考上了大学,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开学之前,他有很多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当时,他就思考如何让自己在大学期间快速成长,当时想做一个帮同学跑腿提供代买代办等便捷服务的项目。

2016年9月,军训结束后,他开始接触创业,认识了在学校创业街申请了铺面的大三学长。

他跟这个学长学习了一些创业经验,当时还合作做过卖饰品、卖文具、卖雾霾口罩、卖手机钢化膜等小项目。

2018年4月,他校园创业已经接近两年时间了,但是发展空间有局限。4月30日下午,他和校园创业们的朋友聊以后的创业规划。

他告诉朋友们自己刚考上大学的想法,打算做校园跑腿服务项目,但是自己缺少技术支持和运营经验,一直没有行动起来,有一些遗憾。

朋友们鼓励他坚持初心,并向他推荐了零点校园总部,这个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平台能给他带来一些帮助。

当晚,他上网搜索了零点校园官网,并联系了总部的工作人员,约了时间到办公室参观。

2018年5月,5月第一天,邓建军独自一人来到零点校园总部,值班的莎莎姐接待了他,带他参观了零点总部,并讲解了零点校园的方方面面。

当天他们聊得比较愉快,邓建军认为零点校园的愿景和他的初衷不谋而合。

当时,他便下定决心加入零点校园大学生创业联盟,搭建本校生活服务平台。

回到学校之后,他立即行动起来,组建了自己的运营团队。团队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近百人的创业大家庭。

消费者调研,商家调研,到商家洽谈,关系网调用,团队做了全面充足的准备工作。

1、消费者调研,洞悉消费者的需求

他带领团队调查本校同学对校园外卖、校园跑腿的接受度。

他们在学生宿舍楼下做了统计,上学期间,一栋住1000人的宿舍,一中午的外卖量大概在300份左右。

说明有30%的同学会点外卖,可见我们的消费者群体很大。节假日期间,外卖需求量会更高。

2、商家调研,了解商家的真实想法

他和团队伙伴出去陌拜商家,向学校的商家们咨询了他们的近况,以及现在的平台抽成。

很多商家都说,某团和某么这两大外卖平台抽成太高,18-23个点,不能接受。

咱们零点校园更有优势,可以降低商家的成本,提高他们的外卖经营收入。

3、洽谈商家,利益驱动合作共赢

找到商家们的痛点,并帮他们解决这些痛点。

外卖的好处商家们都知道,不需要我们详细说优势劣势,直接和他们谈利益谈抽成,及我们的团队能提供的服务。

还要做到商家有问题时,我们能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

4、关系网调用,稳扎稳打占领市场

与学校的跳蚤街群主、表白墙群主拉近关系,成为朋友,让他们帮忙宣传,事半功倍。

与门卫老师和园区老师搞好关系,可以给我们方便,不受到约束。

5月19日,他正式加入了零点校园,与零点校园总部达成了战略合作。

虽然邓建军之前没有任何实操经验,但是他敢于尝试和挑战。

零点校园总部给他的团队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除了技术支持之外,还对他的团队进行悉心指导,比如如何对接学校官方部门。

当他准备做校园创业项目时,联系了自己学院的领导,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当他把想法告诉老师时,老师鼓励他大胆尝试。

于是,他开始经营校园外卖项目,经过一周时间的准备,他们谈成合作的餐饮商家达到11家。

平台运营第一天,所有店铺均有订单,日单量10多单。经过20多天的经营,日单量突破100单。

后来,本校平台又拓展了校园快递、代买代办等服务。

经过他们团队一年多的努力探索和持续运营,本校平台的日单量,从最初的几十单增长到几百单,上学期突破了1000单,日销售额2万+。

2019年9月到12月,餐饮外卖营业额达111万元,校园快递营业额达1万多元,本校平台累计营业额达150多万元。

他们的项目也参与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团队也不负期望,获得学院举办的互联网+大赛的一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

当时项目发展得不错,经营数据良好,大赛指导老师也展示出投资意向。

大赛之后,2018年4月12日,团队顺利地入驻了学院创业实践基地的创业街4号铺,他们的办公环境越来越好。

2020年初,创新创业学院邀请他的团队入驻学院孵化园,并且在新修的学院办公楼,给他们提供20多平方米的高档办公室。

邓建军与党委书记的合照

邓建军还受到学校的邀请参加创业沙龙,获得学院党委书记对该校园项目的称赞:有意义、有价值、成系统。

如何快速提升本校平台的知名度?

如何实现本校平台的用户稳定增长?

他分享了3个营销思路:

1、建几个消费者运营群

社群运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创建一些社群,用自己的关系网拉消费者进群,在群里宣传推广,让本校同学都知道零点校园 。

2、社群运气王免单活动

前期用户数量少,邓建军想到了用福利来吸引消费者。

比如,每餐发一个1.66元红包,运气王可以享受15元以下免单。通过这个福利活动,后续单量稳步上升。

3、大型投票活动关注度高

投票活动影响面广,参与量大,用户传播速度快。

一场随手拍投票活动,带动学校QQ群活跃成员站台,本校平台影响力迅速铺开,关注度大幅增加,新增用户达到3000多人。

从零出发、争创辉煌,谦虚求实,沉着冷静

财务部、配送部、人事部、外联部等人员的工作分配

(1)恶劣天气补贴工资

(2)共享单车用车报销

(3)商家工作用餐补贴

(4)开会物资物料的报销

(5)特殊用户情况相关补偿的报销

外卖为主、零食盒子、代取快递协同发展

运营初期,他们团队成员经常累到吃饭都没有时间。那时想,这么累还没有多少收益,到底有什么意义?

但是,每天起来都是新的一天,他们看着项目的各项数据在逐渐上升,慢慢地找回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在你认为最艰难的时候,不要选择放弃,制定一些运营策略,可能就会熬过去。

用户的反馈及时查看,意见和建议及时收集,好的建议要采纳,真实的问题要改进。

平台出现突发问题,积极讨论,统筹安排管理,并快速处理。

无论是对接商家还是用户,都要耐心和细心,争取让他们满意。

校园热点的及时获取、节假日的氛围烘托、部分应用的及时上线。

每天的动态数据,及时发布到团队群内,让大家一目了然,根据数据调整运营方案。

邓建军感谢零点校园总部的帮助,让他在创业中发现更多的机会,让他能够低成本地实现创业想法。

通过零点校园这个项目,邓建军结识了很多校园志同道合的伙伴,很多有各种想法并善于实践的人,和他们一起去奋斗,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通过带领团队做项目,邓建军整合了各方面资源,塑造了个人IP,学会了和各个层次的人打交道,提高了自己的认知

加入零点校园,邓建军得到的不仅仅是丰厚的项目运营收益,更重要的是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了各种商业认知,收获了项目操盘经验,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2020年里,希望邓建军团队能够稳定发展,做出更优异的成绩。

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就看我们能不能战胜它们。如果战胜了它们,我们就是生活的强者。

邓建军分享了他的创业心得:你有坚韧的毅志,困难将被你征服。

如果你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么你就会风雨兼程,然后行动、思考和坚持,慢慢地走向成功。

Ps:零点校园正在招募校园合作人

都说现在的大学生有钱任性,花父母的血汗钱也不难受。今天我们介绍三个年收入超百万的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以下是青年创业网分享的三个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1980年,钱董军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何典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他就决定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改变家里贫穷的生活。

1999年,父母为做生意借的8万元被骗,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钱因家庭经济困难,随父母来到天津大港。靠着父亲的厨艺,全家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里租了下来,存了钱,借了钱。

刚到天津时,钱董军特别向往大学生活,所以一有空就去附近的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结交一些大学生朋友。通过与大学生的接触,他知道大学生毕业后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于是有了大学毕业后自己赚钱的想法。

钱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除了复习功课,从旧书摊买来的数百本杂志都被一页一页地翻了过来。大量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刺激了钱活跃的大脑,尤其是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文章,让他意识到,想要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光靠找好工作是无法实现的。他不得不从底层做起,走自己创业的道路。

开学一周,掘得第一桶金

2000年,钱考入陕西长安大学。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时,家长们既高兴又担心。生意的失败使他们负债累累,他们无力支付儿子的学费。最后全家向西方借钱,终于拿到了2000多元。

开学报到那天,钱手里拿着2000元现金,在长长的报名队伍中一次次退到后面。后来他鼓起勇气找了个辅导员,终于争取到了延期交学费的机会。安定下来后,钱心中萌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日子越艰难,就越应该咬紧牙关,努力改变命运。

开学第三天的下午,钱独自在卧室里看新课本,这时一个哥哥推门进来推销随身听。就在这时,几个室友也回到了宿舍。结果哥哥没花多少时间,四个随身听被室友以每台80元的价格买走了。这个事件让钱隐约觉得,一个商机和一个比较大的消费群体就在他身边。后来,他从同学那里了解到,Xi东郊有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第一个周末,他走访了这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仔细对比了各种随身听的性能和价格,以15元的批发价买了6个师兄推销的款式的随身听,净赚了300元。这是他挖的第一桶金。之后,当学生们刚习惯使用卡式电话时,他就低价从IC卡经销商那里购买了电话卡,然后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了学生们,在给学生们一些福利的同时,也赚了一点辛苦钱。后来像游泳课的游泳衣,考研的复习资料,英语磁带,他找到了比校外价格低的供货渠道。一年后,他成了校园里有名的“商人”。

底层做起,为创业做准备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钱不仅课后好好学习,还时不时去学校图书馆读一些法律、心理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在他看来,出售和倒卖纯粹是个人行为,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创业,最好是融入企业,在企业中体验,懂得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二:“财经快递”一年赚到6位数

“很多快递员只能送到学校门口。从宿舍跑到学校门口至少需要20分钟。有些快递员会不高兴。”孙晓,浙江东方学院的一名学生

。好在,该校财政专业的学生陈博甫,在校内开办了一家“财经快递”。据小陈的合作伙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景棋介绍,这是一家专门为同学取快递而设的学生公司,他们与杭州一家规模较大的快递公司达成协议,专门负责校内快递的揽发和派送,而学校则专门给他们配备了一间仓库。

有了这家快递公司,学生的快递到了,公司会有专人打电话通知学生,学生则随时可以到公司的仓库去取货,一下子方便了许多。“现在基本上一天会有500到600份包裹”,景棋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基本‘爬’上了6位数。”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三:

刘虎锋是陕西宝鸡农家孩子,2005年考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哥哥每月资助他300多元,整个读书期间异常艰辛。毕业后他在南京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为一些大型的电厂、钢厂锅炉“热控”做技术检测。

刘虎锋任职的企业由于负责人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在投资方准备注销公司时,刘虎锋觉得“太可惜”,出资人见状便把公司“壳”留给了他。就这样,凭着仅剩的几张办公桌椅以及缴了一年房租的“公司”,刘虎锋开始自主创业。起初,他投入了打工积攒的一万元,开始跑市场,可惜3个月下来却没有一笔业务,钱也花完了。快到年底,表姐借给他8000元,让他先回家。可刘虎锋却绕道前往一家电厂,为公司发展寻求转机。电厂负责人以前就对这个年轻人有好感,承诺给他一笔业务,刘虎锋立即回到南京“开工”。终于,这笔业务赚到6万元,他的创业路柳暗花明。

2010年,刘虎锋与女友常常兜里无钱,最困难时还需要回家筹资。一次他与军工企业谈生意,对方需要一种通信信息化设备,虽说刘虎锋对软件编程不陌生,但他为了订单质量仍请来专家合作,很快生产出全新产品。

为此,2011年公司销售额超过百万元。看到新项目的市场前景广阔,刘虎锋决意专攻这个系统集成产品,注册了“北冶机电设备公司”,并报名参加创业培训班以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去年底,他开着刚买的新车回家过年。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四:“倒腾”二手货解决了生活费

“向毕业生购买二手自行车,进价平均40至50元,然后再卖给新生和有需要的老生,每辆车可赚30元。2011年一学期就卖了200多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的戴文星告诉记者。“每年放假和开学的时候,都是我的旺季。”

大二的时候,经学院创业指导老师的指点,戴文星开始运营一个“二手书”的项目,也就是回收废弃的教科书,再折价转卖给书店。

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很简单,通过废品收购站、离校的同学等各种渠道,以低价收购各类被“抛弃”的图书、字典、学习资料等,再经过自己的筛选整理,理出一个图书分类表。然后,通过宣传,以远低于新书的价格销售给有需要的同学。“销售情况非常好,尤其是英语四、六级考试资料,以及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很受同学们欢迎”,戴文星告诉记者。

生意做大以后,戴文星还兼营库存图书销售之类的“大生意”,以及各类二手货的销售。小戴卖的二手用品十分丰富,大到电脑,小到网球拍、溜冰鞋,还有台灯、被子等等必备用品,生意出奇的好。“我们团队一共四个人,通过创业基本解决了生活费的问题”,小戴说。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五:大三男生卖卡 一年赚30万

“让消费者手持一张‘消费通' 卡,就可以在山东青岛不同的商店享受到会员待遇,这就是我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今年25岁的聂名勇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就和同学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到目前为止我的营业额已经近100万元,去年一年我净赚30万。”在创业战场上小试牛刀的聂名勇踌躇满志,期待自己的公司有更好的发展。昨天中午,记者在聂名勇的公司里,面对面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我是从临沂苍山考上青岛理工大学的,在机械学院读测控专业。我母亲身体不好,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一年种地能攒下将近一万元,家里的经济条件挺困难的。”聂名勇说,到青岛上学后,他看什么都新鲜,就想留在青岛工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从大一开始,就努力学习,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

“创业这两个字说说简单,像我这样的外地大学生一没钱二没经验,真要干是很难的,真正让我决定自己开公司的,还是我无意间想出的一个创业点子。”聂名勇说,他上大三时有次到台东逛街,看见每个商家几乎都有会员卡,消费者可以凭卡享受打折优惠,看到不少人甚至有专门的卡包来装不同的卡,找起来很不方便,他突然有了用一张通用卡代替所有商家会员卡的想法。这样消费者持有一张全城通用的会员卡,可以享受上千家商家的折扣服务,不同行业的商家也能因此招揽到更多的客户,这就叫双赢。

他把想法和两个同学说了,他们也认为这是个好点子。说干就干,三个人每人出资一万元,在2007年1月成立了青岛新领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我这1万元钱是从家里要的,当时家里一时没有这么多钱,是父亲给我凑的。”聂名勇说,开公司没有想象中顺利,租赁写字间、购置一些办公设备后,他们3个人的3万元钱很快就花完了。他当时心里也没谱,经常担心公司不能继续下去,没法和父亲交代。他发展的第一个客户是台东一家KTV,这里的经理很年轻,很快接受了这个新鲜事物,答应和他们结成联盟。此后,他们开始不断寻找新的合作商家,那一阵一有时间就到各商业街去推广消费通会员卡,给商家介绍理念,希望他们可以加盟。公司成立仅半年,他们就有了100多家结盟伙伴。

有了这些加盟商家后,他们开始推出消费通会员卡。到2008年4月,他们在接近1年的时间里卖出1万多张卡,三个股东大约赚了10万元。

“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三个股东也有了不同的意见,他们两个人认为应该继续推广我们的消费卡赚回现钱,但我认为应该把赚回的钱继续投到公司的发展上,给商家提供会员增值服务,因观念不同,到去年10月,另外两个股东撤资离开了公司,我的创业路也遇到了第一次低潮期。”聂名勇说,他想了一下,认为自己的路子是对的,因为卖卡赚钱总有市场饱和的一天。

“我们目前正在开发软件,记录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记录、联系方式,商家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后,可以有目的投放促销广告等,这些信息对商家是很有用的。有了这样的增值服务,我相信我们的公司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聂名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关于在校大学生创业事例有哪些呢?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又开始活跃起来。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群体,也积极投入到创业行列当中。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校大学生创业事例,欢迎阅读与借鉴!

  在校大学生创业事例篇一:孔明灯点燃创业梦

  上周“七夕”情人节,浙江小伙儿刘鹏飞整天都在忙碌。不过,他不是因为准备玫瑰讨恋人欢心,而是在这天他的孔明灯卖得格外俏。

  2007年从江西九江学院金融系毕业前往义乌工作,一个偶然的发现让刘鹏飞决定辞职创业———卖孔明灯。仅仅两年时间,这个被称为“义乌最牛80后大学生创业生”的小伙子已经成为义乌三家孔明灯厂、三家十字绣厂和一家印刷设计公司的老板,把孔明灯、十字绣卖到海内外,一年销售额就达几千万元。

  两年前的7月,刘鹏飞还只是一家外贸公司的推销员,当拿到第一个月1400元的薪水时,他决定辞职了,“我想创业。”其实,创业并非刘鹏飞的一时冲动,他心里早已有了打算。

  原来,一个晚上,刘鹏飞与几个朋友相约到义乌某公园散步时,抬头无意间看到了天空中正漂浮着几个不明飞行物。不过,当大家激动地向周围人打听后,才知道这些夜空中美丽的“U FO”叫做孔明灯。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心思灵活的刘鹏飞在义务小商品市场里做起了调查,他发现孔明灯在当地供不应求。不仅如此,在他上网了解孔明灯市场信息时,还看到了德国有网站出售孔明灯。“其实孔明灯在国外也很受欢迎,不少外国人在圣诞节、新年时也会放飞孔明灯讨吉祥、好玩,比如东南亚还有专门的灯节。”如果说在义乌卖孔明灯可能面临激烈竞争,那么,把中国传统的孔明灯卖到国外呢?市场竞争少,有文化内涵,中国人喜欢,外国人更喜欢,见效比较快。只要有一个中英文的网站,挂上几张孔明灯的照片,就能开张营业。

  “不少身边朋友都把我卖孔明灯当作笑话,但我依然觉得应该尝试一下。”刘鹏飞和女友两人从义乌小商品市场花400元买了100多个孔明灯,把图片、文字挂到了网上。“很快就被抢购完了,我们赶紧进货。”

  一个月下来盘点“战果”,竟然赚了几千块,比普通工薪一族的收入还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生意一直不错,半年下来,他的存款数已经达到6万多元。

  不过,让刘鹏飞的创业从“轻”走向“重”的改变在2008年初。

  一天,温州一家外贸公司打来电话要订一笔20万元的大单,还要上门进行工厂考察。虽然彼时刘鹏飞的孔明灯已经卖得小有名气,但他还是有些犯难。“我都是从别处拿货,没有工厂,没有员工,甚至连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跑了几天,刘鹏飞终于借到了一件稍微“能见人”的办公室,还从一个朋友手里借来了工厂,一个十几个人的小作坊。

  “生意讲的是诚信。在对方真的来考察时,我还是将借办公室、工厂的情况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客户。”刘鹏飞说,自己原以为生意肯定要“黄”,但是没想到对方对他的诚恳非常赞赏,反而跟他签了20万元的合同。

  由于以前的网络销售主要是零售,一次几十个、上百个孔明灯就是大手笔,所以要交出5万只孔明灯是很难从市场上零散凑齐的。“从这时起,我就想建立自己的孔明灯加工厂。”在哥哥的帮助下,短短一个月里,刘鹏飞就完成了建厂到生产,不仅真正淘得了第一大桶金10万元,还有了第一个孔明灯加工厂。

  在校大学生创业事例篇二:创业从5个U盘开始的故事

  进校那天就想做“大树”

  “如果你是小草,人们不会因你被踩了而怜悯你,因为人们本就不会看到你,所以我要做大树。”

  2005年9月,怀揣着父母卖掉房子凑来的一万多元学费,19岁的贺靖第一次踏进西南林学院大门。想到了4年后就业形势的严峻,贺靖用这样的座右铭告诉自己,在大学期间要通过努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这样才能在同等条件下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

  为了找到施展才能的平台,贺靖选择加入学生会。每一次开展活动时,他总是第一个去,最后一个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一次学院举办大学生趣味辩论赛,贺靖更主动承担起拉赞助的“大任”。从向学生到向企业要钱,贺靖脑子一片空白,但他自己全扛下来。“每晚都睡不着觉,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筹划,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两个月后,除了收获了一万多元的赞助费,贺靖还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大三,贺靖担任学生会主席,他算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于是他开始在学校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

  较强的交际能力、逐步拓宽的人脉,以及“认识了学校各路风云人物”,这让贺靖现在仍旧感激,“没有这个平台,可能现在我还为找工作四处碰壁。”

  创业从5个U盘开始

  2008年3月,西南林学院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让贺靖真正开始了创业之路。有了学生会平台的锻炼,贺靖联合了平时一起做事的几个兄弟开始写创业计划书,内容就是如何利用大学平台进行创业。“在写完之后,大家都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二天,拿着计划书,贺靖开始找商家“借钱”。

  贺靖坦言,“没有营销策略,没有运作方式,现在看来,当时的计划书很幼稚”。但策划出来后,还是得到校方老师的支持。

  "只要你们能够给我们货,我保证给你们卖得很好,我有至少10种途径帮你去卖。”那时候,贺靖每天拿着计划书游走于各类商家之间,给他们描绘合作前景。终于,有一个商家被贺靖的耐心打动了,给了他5个U盘去卖。

  为了卖出这5个U盘,贺靖和几位同事摆起了地摊。“拿货的价格是50元,市场价是90元。”贺靖清楚地记得,当时他们定这5个U盘的“销售价格”是70元。比市场上便宜,加上同学之间的信任,U盘很快脱手。

  带着赚到的100元钱,贺靖铺了更多的货,开始给自己班上、学院的同学宣传,更低的价格让学生们纷纷选择从他那里买货,甚至有的班级开始团购产品。一个月后,整个数码城的人几乎都知道了贺靖这个名字,更多的商家开始给他们铺货,他也赚到了“ 职业生涯”的第一桶金。

  “5年要带动1万学生创业”

  在昆明理工大学白龙校区旁的拥有三间铺面,约80平米的空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数码产品、墙上挂满了很多荣誉。贺靖正和几个创业伙伴挤坐在一条长凳上,商讨着如何让自己的校园传媒进军呈贡大学城。

  “你看这样子像富豪吗?”指着自己简陋的办公场所,“大学创业富豪”贺靖笑道。今年3月以10万元本金注册的昆明赢携科技有限公司,目前的正式员工已经达到了13人。

  在近两年的磨练中,13个人都成为了公司的业务骨干。这些员工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1000多元,每当新学期开始时,还会飙升到2000元以上。公司现有这样的实体铺面3间,在16所高校还有大学生加盟点,23所高校57个餐厅拥有桌面媒体和18所高校框架广告发布权,公司一年营业额能超过100万。

  “昆明盘龙区就业局为公司争取的5万元创业无息贷款可能于近期发放。”贺靖表示,公司的成立让他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此时盘龙区劳动就业局及时给予帮助,在提供创业政策指导的同时,正积极争取为公司提供5万元的创业无息贷款帮助。有了创业基金,贺靖正在谋划更大的项目。

  “整合校园传媒资源,变成云南市场的分众传媒”贺靖介绍说,目前高校传媒还处于低端层面,海报贴得满墙都是,商家为了贴张海报,甚至恶心竞争,你贴他撕。贺靖希望能通过在校园内的电瓶车、宿舍大楼门口等地方安装液晶屏,提升校园广告的整体质量,规范商家广告的投放,并以此实现公司的盈利。谈笑间,贺靖流露出惯有的自信。

  “我们将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开发适合于大学生创业的项目,让更多的大学生去运作。”贺靖计划在5年内解决60-100人的就业问题,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00-300个,通过“昆明大学生创业联盟”影响和带动1万名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实现就业,真正让“赢在携诚”成为云南省校园的第一品牌,成为大学生最爱的品牌。

  在校大学生创业事例篇三:甘于大材小用的女大学生

  沿街叫卖的报贩,是很多人都不屑于做的事情。可是一个女大学生却甘心做起了报贩。现在,她的资产已达到了100多万元,拥有了2辆报刊配送车辆,15个书报亭,一个报刊批发门市,手下雇用的员工达33人。

  辛辛苦苦工作了一个月只领到200元工资,一气之下,大学生炒了老板的鱿鱼

  5年前,怀揣着计算机专业本科文凭和四级英语证书,恃才自傲的刘海玲雄心勃勃,准备在社会上寻找一方施展才华的舞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几番应聘下来,屡屡碰壁的刘海玲对自己选择的岗位标准一降再降,由最初的非事业单位或三资企业免谈,一直屈降到营业员、导购员……最后她应聘到一家个体打印店工作,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打工妹。

  令刘海玲心理有些失衡的是,店老板是一个比自己还小两岁,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小姑娘。想想自己大材小用成了一个打字员,况且还是在一个年龄、学历都不及自己的小女孩手下打工,她的脸上实在有点挂不住。

  更让她窝火的事情还在后头。到了月底发薪的时候,老板给其它两位打字员每月400元工资,刘海玲却只拿到了200元。她感到一种莫大的讽刺和侮辱,一气之下,刘海玲炒了老板的鱿鱼。

  回到家里,刘海玲越想越窝囊,气恼之下,她把房子里的一只脸盆当作发泄物,一脚踹了出去。飞出去的脸盆正好砸在了来小区送报纸的投递员身上。投递员怒气冲冲地跑上楼来兴师问罪,可一推开门,见刘海玲正泪流满面,便坐在她的身边询问起来。在这位大姐姐一样的投递员的追问下,刘海玲不禁说出了自己大学毕业后求职的种种难处。

  这位大姐一听,便开导她:“小妹呀,不要工作不顺心就悲观失望,只要你有信心和耐心,一定会找到好工作的。你看大姐我,当初也是大学毕业,在厂子倒闭前还是一个科级干部,可现在下岗了,也没有悲观失望、怨天忧人,而以送报纸为生,虽然每月只有300多元钱收入,可生活得很充实。”

  听这位投递员大姐一说,刘海玲顿时豁然开朗。第二天,投递员大姐又来的时候,刘海玲从她口中得知《大河报》目前正在安阳招聘发行员,月薪200元。刘海玲便立即去报了名。

  沿街叫卖,做个有心的“报贩",5毛钱的报纸卖到4元钱

  从此,刘海玲的送报生活开始了。每天早上7点钟,刘海玲从发行站批发报纸出来,推着一辆自行车,逐门挨户地投递,顺便还要沿街叫卖。卖完报之后,其它的投递员都回家休息了,刘海玲还四处奔跑,寻找客户。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刘海玲的报纸发行量遥遥领先,仅零售报纸的收入每月就高达400多元,加上报社200元的工资和订户提成,她的收人一下子到了800元,这让刘海玲感到非常兴奋,也看到了做报纸发行的希望。

  与其它投递员不同的是,刘海玲深深懂得和气生财的道理,虽然她是一个送报卖报的,可她见到路边有小孩跌倒了就会上前扶一把,把小孩子哄到不哭为止,遇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上下楼梯不便,她会扶老人一把,平时在路上见到有困难的人,她总是热心相帮。她出没的几个小区的住户都熟悉了这个年轻美丽、心地善良的女报贩。人们对她都很友好,放着报亭的报纸不买,情愿晚买一会儿,也要等着她来。一些住户订报也不去找邮局而是让她代理,不知不觉中,她的业务量一路飚升,半年之后,她的发行量已经名列第一,每月的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千元以上。

  《大河报》是河南省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每天有40多个版面,内容五花八门,包括国内、国际新闻、军事、经济、体育、娱乐、股票等,虽然每份报纸只卖5毛钱,可对于一些下岗工人或在校学生来说,天天买报纸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一些人对报纸上的40多个版面,往往只对其中的某个版面感兴趣,如关心股票的只对股票版感兴趣,爱好体育的只关注体育版,其它版面只是粗粗浏览,有的甚至看都不看一眼,其它的版面对这类读者来说掏钱购买纯属浪费。

  为了迎合这种特定读者的需求,刘海玲灵活经营,打破中国报纸发行的惯例,拆版卖报,每版1毛钱即卖。这样一来,一份价值5毛钱的报纸,被她卖到了4元。她卖一份大河报的收入,比整卖40份还划算。巧卖报纸,刘海玲每月额外多赚500多元,听起来真让人感到新鲜有趣。从卖《大河报》中尝到了甜头的刘海玲,把《南方周末》等其它厚报也破版出售,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报刊配送连锁经营,小女子叫阵“邮老大”

  2000年,刘海玲在报纸发行上已经打拼了2年多,从白手起家做起:如今她的手上有了一笔近3万元的积蓄,春节回家过年时,她把初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两个妹妹接到了安阳,她去跑订户,让两个妹妹上门投递。三姐妹相互配合,业务量不断扩大。

  可总是这样跑来跑去,没有自己固定的经营场所,刘海玲总感觉心里不踏实,于是,她便四处打听有没有转让书报亭的。2000年3月,安阳市红旗路上一个书报亭的老板不愿干了,想要转让摊位,刘海玲闻知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2000元的转让价格接了过来。而刘海玲接了书报亭后,手上的积蓄已所剩无几,她把在乡下的父母接到了安阳看报摊,她负责进货送货,两个妹妹送报卖报,一家5口人紧密合作,成了安阳市第一个家族化报业发行“集团”。

  由于从乡下进城的父母为人厚道,吃苦耐劳,说话和气,她家书报亭的生意格外地好。每月除了书报,再加上公用电话和零售饮料的收入,纯利润达到2000多元。仅仅半年时间,她的12000元投资就收了回来。

  看着书报摊利润丰厚,刘海玲瞅准时机,又在繁华地区一口气接下了2个书报亭,分别让两个妹妹经营,至此她的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事业渐入佳境。刘海玲并未满足,胆子也越来越大,心气也渐渐地高了起来。她不想再小打小闹,而是想把报纸发行做成一番大事业。

  2002年5月,她又一口气买下了5个书报亭,加上原来的3个书报亭,总共有8个摊点,以每个报摊每月1500元计算,月收入超过12000 元。

  2001年5月,刘海玲到广州旅游时,发现广州街头的书报亭的报刊品种比较丰富,比安阳的报刊市场多出了几十种,有些大的书报摊经营的报刊达200多种。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与广州的报刊零售市场相比,安阳的报刊市场真是冷清得可怜,因为安阳的报刊发行只有邮局一家垄断性经营,导致报刊发行受阻,书报亭常卖的杂志只有区区的10几种。在广州却有几十种之多。如此反差,刘海玲顿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自己成立一个报刊批发中心,与邮局竞争一下,激活安阳的报刊市场呢?

  想到这里,刘海玲再也无心旅游了,而是频频光顾广州的报摊打听行情,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调查刘海玲看到了报刊批发巨大的利润市场,同时也坚定了她扩大投资的信心,随后的几天,她来到广州几家较有名气的报刊发行部谈妥了合作事宜。

  一周后,刘海玲从广州回来,她说干就干,立即到安阳市文化市场租了一间门面房,办好有关手续,成立了安阳市首家报刊批发中心,随即与国内30多家报刊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了和邮局竞争,刘海玲大胆引进了广州市场的报刊配送模式,她投资7万多元买来一辆昌河面包车,雇了一个司机,为各个书报摊送报刊上门。这一招果然厉害,先前安阳市邮局的报刊批发由于是垄断性经营,一直是坐等客户上门取货,来往不便,且又花路费又浪费时间,刘海玲的报刊上门配送,正好解决了客户的这些不便和麻烦,再加上她的报刊都是由发行商直接供货,速度既快,价格又略低于邮局,凭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与实惠,刘海玲轻而易举地抢占了安阳的报刊发行市场。

  2年后,刘海玲的资产已达到了100多万元,拥有了2辆报刊配送车辆,15个书报亭,一个报刊批发门市,手下雇用的员工达33人,她不断扩大服务发行网络,安阳所属的林州、汤阴也有了她的一批客户。

  迄今为止,刘海玲是豫北地区最大的报刊经销商,全国有200多家报刊社与她建立了合作关系,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外地报刊,正是凭着她强大的发行网络,在安阳闯开了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拥有了固定的读者群。

  说到自己的成功,刘海玲深有感触地说:“甘于大材小用,从小处做起,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


  看过在校大学生创业事例还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真实创业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