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武书法家图认谁做父,影响了他的书法评价?

雅与俗,是文学艺术中一对不断发生对立转化关系的概念。它们俩就像生活中的一对

欢喜冤家,大家都趋雅避俗,唯恐与俗字沾边,但当大家的雅都扎到了一堆,雅变成了时

髦、时尚、大流行的时候,这雅的东西便又显得俗气了。而人们很少顾及的大俗的东西,

又变得不俗了。他们二者之间有着扯不清、斩不断的对立转化关系。就书法来讲,当人们

看惯了赵、董一路的雅书,便觉得腻,俗。猛然看到北朝粗头乱服的碑刻,或看到傅山、

张瑞图的丑书,便觉得生猛麻辣,不俗的很。但当丑书成了书坛的时尚,成了一股潮流,

便又成了俗书。随着时代的推移,雅俗会发生逆转,而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

的人,也会对雅俗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近代的书法家和研究者因为与黄庭坚所处时代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黄庭

坚的书法的认识,而产生了雅与俗的错位,造成了对黄庭坚书法研究的一些误读。譬如,

当代有不少书家对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中由抖擞、振颤、一波三折的笔法而形成的奇崛生涩

的风格,认为是他早期取法低下所染上的俗气,而那些笔法平顺,字势平实,章法妥帖的

作品,是他晚年经过努力摆脱了早年俗气的雅作,书卷气十足。其实,这种判断,与黄庭

坚一生的书法发展过程完全相反。人们认为他晚期的雅作,正是黄庭坚早期的作品,是黄

庭坚所认为的非常俗气的作品,而人们认为他所没有摆脱掉某些俗气的代表作,正是他所

追求的目标,他所追求的正是笔法的提按顿挫,风格的奇崛生涩与艺术个性的张扬醒目,

这正是黄庭坚心目中的不俗,韵味与雅致。

这一切误读的结果,大都源自于对黄庭

坚下面这段话断章取义的理解,特别是对

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黄庭坚《书草老杜诗后

讲到书法,大家都了解,有朋友问简述中国书法的产生,当然了,还有朋友想问练书法的意义是什么,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书法欣赏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书法的意义和魅力,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流览历代书法,"晋 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於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於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二: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於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於异地,留于异时,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 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 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 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 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著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於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裏头文化和二裏岗文化。二裏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 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裏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裏 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 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三: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一)各种书法体简介: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於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划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於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於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 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 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於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划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 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於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 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四: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 至於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於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 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 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 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 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於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 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五: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 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 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 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 如《龙藏寺碑》等。

(二)书学鼎盛的唐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 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於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 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2: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於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 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六: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麼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 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於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 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 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二)元代书法艺术 :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虽然在政治上元 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 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俯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俯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

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於赵孟俯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 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 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俯 ,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已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於篆隶, 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麼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 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於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书坛,较之文 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三)明朝书法艺术 :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 徽明、王宠"三子"。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 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 性化的新境域。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 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 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七: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 。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於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 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於 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於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 ,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灿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麼这种愿望在碑学那裏实现了。

八: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 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於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於内在精神的 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书法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要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就必须重视书法教育。

作为一名热爱书法的大学生,在对现代书法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之后,不禁思索着这样三个问题:书法这颗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明星是否能在素质教育的天宇中璀璨依然呢?如何才能改变当前中国不容乐观的书法现状呢?书法对大学生的素质建构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书法教育。自古三尺蒙童读书,塾师除了教“三字经”之外,还必须规定习字课。“日课三千”摹、临之法不可缺。直到近代教育改革,不管是光绪、宣统朝的办学条令还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都设有专门的习字课,概莫能外。然而,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经过经纬两向的比较,得知中国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情况如下:在部分大学里,书法已不在必修科目之列,而成为任意选修课,加之书法教师水平普遍较低,指导不了学生提高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从而导致大学生淡化了提高书法之理念;设立了大学生书画协会的大学很多,但能真正帮助提高会员的书法水平,指导其参加正式书法大赛的却屈指可数;很多大学都在创办各式各样的刊物,如:《生物学报》、《诗刊》、《散文选刊》等等,而书法专刊却很少,书法在他们所谓的刊物中充其量不过是一幅插图、一个背景而已;不少学校每年度都会举行书画展,而在作品展示会上,绘画作品前,参观者蜂拥不已,而在书法作品前,参观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淡化了书法理念,缺乏书法欣赏水平,加之抵御不了绘画作品对他们的视觉冲击,于是在类似的书画展中,这种“一家欢乐一家忧”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并非杞人忧天。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于外国,尤其是日本,虽然其由于文字障碍,书法的风格、书法的层次、书体的种类等尚不如中国,但书法教育的普及面远在中国之上,大有争夺书法霸主之势。在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必修书法,对大学生更是降低了要求,因此,不少大学生便认为只要懂英文、会电脑、有口才就可以驰骋天下,而书法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并不在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之列。 长期下去,确实令人担忧。

为改变当今书法教育现状,大力宣传书法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势在必行。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从历史上讲,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通过书法教学,让大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在给予我们不胜枚举的佳作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人格形象。王羲之第五子——王微之曾说过“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点象羲之;怀秦无钱买纸,便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成冢。”这昭示着书法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书法,可以使大学生的意识境界得到净化和升华。 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随着书法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感悟力、分辨力以及创造力就会越强,对书法的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等的鉴赏能力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在了解了中国书法对大学生在提高综合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之后,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书法教育已经尤为重要。

书法,历有“实用”和“审美”两种相对应的狭义界说。立足教育角度,书法首先是从“蒙童识字习字”开始。凡有文字,既有书写,必有美恶。书写的美恶,既是实用的需求,也是审美的嬗变。

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名符其实的书法初学者。如何入门?入门后可有发展之前途?不少爱好书法的大学生都为之焦心。自古以来,不少书法家都提倡从楷书入门,因为楷书是所有字体中最规范的字体,其笔画、结构都是其它字体的基础。那是否就非得按千百年来的说法:从楷书入门呢?回答是:对于古人是肯定的,而对当代的大学生是不一定的。古代“蒙童识字习字”,即 “文化学习”也是“艺术教育”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他们首先要识字,而楷书是首选,楷书没有明显的审美提示,符合儿童的生理发育特征。

现今的大学生——天之骄子,言其不识字颇欠妥帖;十八、九岁,已是成年,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已成熟,因此不存在手不受控制的生理问题;至于心理,“完全成熟”是无法界定的;但就审美追求而言,大学生已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大学生书法还应“从楷书入门”吗?回答是可以从楷书入门,也可以从非楷书入门,如从篆书入门、从隶书入门、从行书入门等都可以。只要学习方法得当,都不是难题,加之其创新意识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对提高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伴随着社会“书法热潮”的兴起,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化,书法教育以一个重要的角色立足于大学讲堂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求。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萃,在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力开展书法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普及推广、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做为跨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注重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各方面的才能,构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添枝加叶。

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指导时如能从趣味性、知识性的角度给予指导,能使当代大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另外,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给大学生以直接赏析指导,可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她呢?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大学生多少不一对美应该在自己的心中有所定义吧。因为它是一种美德我们才去研究它、创造她。汉代的杨雄曾说过:“字为心画”,即书法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说,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写得美却可以靠后天努力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人喜欢在家中挂一幅书画作品以增加点书香,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孩子们来说,把他们带到书法美的意境中去,让他们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则必定会有全新的发现,久而久之,也就会有闪光的自我。这些在电脑中又如何能显现呢?

再次,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同时,大学阶段,是最缺少的韧劲与耐力,也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纠正草草了事、粗枝大叶、马虎的毛病,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培养其他技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学习书法的意义是什么?

一、书法艺术与人格塑造

“书以人传”,书法家作品的风格高下,最终是书家个人情性、品格的自然流露。宋代黄庭坚说:“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在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作中,记述的是颜真卿为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挥泪写下的留芳千古的祭文。我们可以从那跌宕跳跃的线条和文字内容中,感受颜真卿在听到侄子被叛军杀害时那悲愤难抑的心情。同样,皇帝问当朝书法名家柳公权如何学习书法,柳公权回答:“心正则笔正”,为我们留下了“笔谏”的千古美名。通过学习书法,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心仪古人风范,必然对个人的人格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书法艺术与能力培养

书法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首先通过对书法碑帖的临习首要锻炼的就是学生细微的观察力。古人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学生通过观察每个字的点画结构、用笔方法和特征,从而心摹手追,训练既久,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就会得到帮助和提高。

其次是对想象能力的培养。古人云:“夫书肇于自然。”书法中关于笔画形态的描述,很多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像我们描述线条的质量高时,常以“屋漏痕(下雨时农家房檐滴的雨线)”作喻。唐代草书大家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笔法之理,也是关于书法艺术与想象力培养的例证。

再次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临摹古代书法中,有很多辩证统一的思想贯穿其中,如字形的向背、行笔中的提按、墨色的浓淡、行笔速度的疾涩、起笔时的顺锋与逆锋、笔画形态的方圆等等,都构成了书法学习中矛盾又统一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乃至艺术创作的规律,就是运用辩证法,在矛盾中求得统一的过程。

另外,学习书法,对一个人的专注力,耐力的培养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我们的孩子热衷于看韩剧、看美国大片,听流行歌曲。我想,我们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在中国传统艺术投入足够的学习和关注,我想沉迷网络、恐怖暴力等种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不良现象也许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三、书法艺术与多学科联系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深研书法,对于我们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书法是世界上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学习书法的意义有哪些?

汉字是人们记事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而书法是发挥汉字实用价值和艺术意趣最有效、最理想的形式。在许多方面都远远地超越了古人,但在精神与文化上却是更多地仰望古人。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习书法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书法有利于团结爱国

中国书法富有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魅力,正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艺术。书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首先是书者的人文修养、道德追求和精神气度,其次才表现出技巧。书法特别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苏轼);“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刘熙载)。

尤重人品。书法与中国的文化相表里,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外化。在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修身立品、完善人格,始终是书法的主旋律,书法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

二、学习书法有利于工作生活

通常写字是把字写清楚,让人认识就行了。更进一层的是把字写美,让人喜悦。除了内容之外,字迹的本身能够像一幅好的艺术品令人怡神,让人欣赏,甚至珍藏。

习字可以增长才艺,书法可以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一笔好字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强自信,融洽关系,为升学求职加分。

三、学习书法可以益智长才

学习书法时,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主要发挥左脑的功能,而在练笔和创作时,则侧重右脑功能的发挥。书法的学习过程是左右脑协同参与的过程,对开发大脑的整体思维大有裨益。

同时,学习书法能培养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学习书法需要临习碑帖、博涉文史百科,自然能涵泳人的学养和气质。

四、学习书法有利于怡情健体

“烟霞供养”、“纸上太极”,书画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健身养生,是众人的共识。梁启超曾说:“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研究表明,在使人类长寿的20种职业中,书法专业名列榜首。书法的创作讲究“澄神静虑”、“心正气和”,才能“翰逸神飞”。

古人有“书者寿”的说法,他们把书斋筑成心灵优游之所,让艺术给生命以滋养,所以自古至今的书法家大多高寿,人书俱老。

如唐代36位著名诗人的平均寿命为59岁,而同时代著名的书法家则为79岁;刘墉等“清四家”的平均寿命高达87岁;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的平均寿命也有84岁。历代的学者都发出了“学书为乐”的感慨。

学习书法,首先要求人要坐得住。心静是学习书法的首要问题。静亦净,就是要求人能平静下来,停止一切活动,心里没有一切与写字无关的杂念,心静如水,专心致志,精神集中。

古人曾说“静能养神”、“静能养身”。习书需要静,静能延年。因此学习书法不但使人能做到静得下来、做得下来,对人身体健康有好处,还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学习书法,其次要求人要有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性的问题。学习书法,要提高写字水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得到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每天不间断的临摹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而临摹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进步又是很慢的,所以,一部分人就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学习训练起来就不积极主动,今天高兴了就写几个字,明天不高兴了就不写了。

因此习书没有成功。然而,另一部分人坚定了信心不间断的练习,最后不但提高了写字水平,还磨炼了人的毅力。

学习书法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书法要善用三官,一官为眼(用眼善传,会“偷”),二官为脑(用脑去思,能“悟”),三官为手(用手勤练,寻 “巧”)。另外,学习书法不但要多写善练一丝不苟,还要做到心态平衡、持之以恒。

鉴赏水平是人综合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书法知识积累程度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人的鉴赏水平越高,书写进步的程度就越快。另一方面,鉴赏水平的高度,是随着人书写程度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的。因此鉴赏水平和书写水平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我国的汉字起源悠久,书画同源。他的造型,原于自然,是对自然形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空间的视觉形象。汉字结构的艺术性是对立统一的。他不但具有主观的形式美,还具有客观的形象美。

所以,学习书法,要有良好的想象能力,要与自然造物之美结合起来,书写出主观与客观、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艺术汉字来。

民族英雄岳飞的书法代代相传,而卖国贼、残害忠良的秦桧的书法却无人知晓。所以,学习书法是修心养性的好活动。

总而言之,学习书法,不但提高了人的写字水平,传承了民族的文化艺术,还修练了人的涵养素质,所以学习书法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书法溯本求源,所谓“书”,就是文字、记录;所谓“法”,就是法则、规矩、模式。

书法必须可识、可释、可赏、可思。

可识:书法应当对汉字有相当的理解与研究,有准确的表达。要见书知意,绝不可错字频出、任意涂抹。

可释:作为艺术表现的书体,至少应该让有专业水准的业内人士能辨出字义、释出文章。也就是要求按传统规范书写。

可赏:经典书法的内涵必然反映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反映作者的功力、兴趣、学识、素养。历代传统书法的代表人物都是大诗人、大文学家、大学问家。

可思:经典书法作品在展现美感的同时,还会给人以启迪,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和醒世作用。正如明代杜琼所言“启人之高致,发人之浩气”。教育启迪作用。

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

经典书法创作,体现书家的思想感情与精神世界,更蕴含时代精神和特色。这些具有学术价值意义的作品,方能树起历史地位。历史上黄庭坚、王铎、徐渭、黄道周、倪元璐、董其昌等许多书家,他们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大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书作兼具传承与创新,融汇时代气息,并格调高雅。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即书法史上虽不长于创新,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样会赢得历史地位。赵孟頫在保护、传承汉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传承二王经典帖学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再譬如现代书家沈尹默,他是继承传播二王经典法帖的。

他之所以被称作大家,不仅因为他的书法,更为重要的是民国时期碑学笼罩着整个书坛,帖学式微,沈尹默率先垂范精研二王帖学,使整个书坛沉寂多年的帖学苏醒过来,为现代乃至当代学习二王经典帖学奠定了基础,使二王帖学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书家有必要加强理论修养,更要涵养文化底蕴。有经典书论的指导,才能较快提高书法的技能技巧,甚或是改变自己的书法风格或创作方向。

理论一旦掌握在具有艺术感悟力的书家手中,便可以焕发出巨大的创作能量。理论创作兼擅的书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理论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书家的超人识见与审美观念。

人民网-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

  传承文化,修身养性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书法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一方面是国家对学校书法教学的强调,如广东省今年将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另一方面书法教育从学校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成为全民、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

几千年来,从识字伊始,即以此导引蒙童学子,九宫格、米字格、双钩描红、临书仿写……,在书法的习练之中去体验、去践行、去感悟--将规矩、内修、审美、养性、怡情融为一体,可谓是中国传统"蒙学"中也最为精彩的一种文化和精神组合。

清末民初,当"西学东渐"成为时尚,新的一代都以钢笔字为"荣耀",毛笔字成了遗老遗少的陋习,不仅如此,新文化运动在"打倒孔家店""反封建"的同时,也将方块汉字也列入了"黑名单",认为中国之落后,之屈辱,同繁杂的汉文字系统有关,力倡"世界语",走拼音文字之路,有人甚至提出"汉字不亡,天地不容"的口号,可见当时中国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已到了被根本否定的地步,在此情况下,书法教育自然也是"殃及池鱼",悄悄地被组合在"识字教育"的系列里,没有了独立的地位。

但毛笔字书法艺术仍在艺术界、学界、政界等高层享有崇高地位,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于右任、郭沫若、齐白石、鲁迅的书法艺术还是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学校也还在"识字教育"的同时开展一些基本没有要求和标准的书法教育。这种情况在"微机时代"来临后,更加式微,书法教育,因此而完全退出常规书写的程式,渐行渐远,成为了教育上的一种残留和文化上的一种"奢侈",最终用几代人的"一片空白"成就所有"传统经典文化艺术守望者们"心中永远之痛。

书法教育的衰落,原因有多种。一是电脑键盘输入法的技术方式正在代替手写方式,在社会层面,信息传播和公文生成过程正在机器化和技术化,正在变手写为输入,甚至连学校教学也在课件化;二是自近代书写工具从软笔演变为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开始硬笔之后,汉字的书写工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用于写字、练习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的使用,渐渐退出了学校教育;三是当代中国学校课程种类增多,学生完成作业需要书写速度较快的硬笔;四是随着电脑键盘输入汉字的普及,输入技术的简化和更加容易操作,各行各业的信息文化传播者(包括记者和教师)更多地习惯于使用电脑打字,而非硬笔书写;四是随着电脑一代伴随着信息技术成长,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快捷的效率高的办公工具;五是随着学校教师的更新换代,一大批在学校学习过程没有接受过书法教育的教师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本身缺乏写字意识和书法意识,也写不好汉字,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能力;六是整个社会的文化从业者普遍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文化魔怔,书写不被社会重视;七是学校教育走入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之路,书写教育自然也就被遗忘了。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汉字为重要载体的书法教学不光是一种美的教育,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

很多学生通过练习书法,学习成绩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张松老师的培训中心,辅导半年多成绩都毫无起色的孩子,不到一个月就创造了奇迹。当父母感叹神奇的时候,张松表示,他只是让孩子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改掉了自身的一些行为习惯。如锻炼孩子集中精力,不多做小动作,这样,本来一个多小时的功课,只在半小时内就顺利完成,而且被老师评为优秀作业。的确,练习书法,可以锻炼一个人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郭沫若曾说过:“培养学生认字,能够使人深思,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察万物。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到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字就可以克服这些毛病。”在练字过程中,只有写好一笔一画,逐字逐篇地写好,才能掌握书写技法,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毅耐心的优良品质。

加强书法教学,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自豪感。张松老师曾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外书法交流活动,孩子们看到海外华人孩子优秀的书法作品,很受触动,回国后学习更为主动了。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育德、启智等多方面的功能。国外有科学家曾做过多次人类智力的测试,结果总是中国人智商最高,其原因之一就是跟中国独特的汉字有关。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发展人的多元智能.由于潜移默化的书法教育,让孩子们写规规矩矩的方块字,起到了约束的作用。

书法教育关乎文化传承,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依赖于汉字这个载体,可以说中国书法史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从写字开始。

《礼记》等典籍记载,西周即设有“国学”,教育内容为“六艺”, “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曰:“书以道事,诗以达意”, “诗”“书”并重。汉唐时期,要求入校学习的学生须“习字,日纸一幅”。唐宋以后,书法一直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人十分重视书法教育,中华文化也因而能够传承至今,延绵不断。(吴全仁)

能体现一个人的耐性,练习书法是一向长期坚持和反复琢磨的过程,不是三两天心血来潮学一下,也不是跟学习其他的东西一样短时间内可以学懂一生受用的。练好书法不是拿来显摆,而是个人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一种表现,从而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练好书法后对人生哲理也会有慢慢的,细细的体会。我也爱好书法,但我为人更加低调和充实!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近现代书坛,仍然是碑派占主流地位。但和晚晴碑派不同,取法汉碑和上古篆书的书法家在这一时期较多。近代书法艺术的色彩斑斓,与其书家队伍的空前复杂有直接干系。或许因距离太近,这段风景比此前任何时期都清晰明透。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方块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载体,历经千年,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对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因此,我们对于中国书法不管是继承还是创新,都需要对文化传统加以认识和把握。尤其是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及传承体系的梳理,一方面还要有时代精神,多方借鉴、多元共享,创造出新的艺术风貌。

1570年,明代穆宗隆庆四年,农历庚午马年,张瑞图在福建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出生(今泉州市晋江青阳下行。遗憾的是,没有史料记载说当时有啥异象,什么天空飞来几条龙,满屋金光四射。恐怕连他老爹也不知道,这个没有主角光环加持的孩子,将经历一个传奇的人生。

张瑞图作为一名明代高官,他的政绩史料记载不多,让他成为“网红”的是他的书法,时人评价他的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自行脑补N+1个形容词)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与董其昌齐名,号称“南张北董”。

都说书画同源,这厮画画是棒棒哒,特别是他的杀手锏——山水画,效法元代黄公望(就是名画《富士山居图》的作者——此画几经易手,过程波折,有兴趣的了解下),苍穹有劲,可惜的是传世的作品很少。

这就好比一个江湖大咖,即便退隐江湖,社会上还是有他的传说,画面大致是这样的,一群人围坐,一人开讲:“话说当年华山论剑,某某大师与某某大战几百回合……”

年少张瑞图:别人家的孩子

张瑞图从小聪颖过人,勤奋好学,绝对是家长口中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话说那时候家贫,供不起夜读灯火,又是一个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的故事?错了,人家可是充分整合资源,他跑到村边的白毫庵借着佛前的长明灯苦读。

都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张瑞图也没能逃出这个套路。

他的妻子王氏擅长纺织,经常用纺织的收入供给家用和支持张瑞图求学的资用。张瑞图一面教书谋生,一面参加科举考试。有一天,张瑞图从塾中归家,看到老婆在喝大麦粥充饥,不由长叹:但愿老天开眼,让我早日出头,别让家人总吃这大麦粥!

佛祖保佑,1607年,张瑞图终于不用吃大麦粥了,开启了吃肉的幸福生活。

这年,他考中了进士殿试第三名,初授翰林院编修(皇帝的秘书机构,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及机密文件),此后,他官运爆棚,一下子从国道走上了高速,油门死命踩,“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比老坛酸菜还酸爽。

1626年,他升任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正三品,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兼外交、教育、文化副部长。)

都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人在社会飘,哪能不挨刀。张瑞图官场春风得意之时,正是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火焰正旺,他也由于种种原因,成为魏忠贤私党,时称“魏家阁老”。

1627年8月,熹宗驾崩,思宗即崇祯帝即位。一开始,崇祯帝出于策略考虑,对魏忠贤阉党暂不处理,露出了迷之微笑,真可谓是“脸上笑嘻嘻,心里MMP”。

三个月后,崇祯帝扔掉面具,现出原形。他勒令魏忠贤出京到凤阳去看管皇陵,财产全部充公,掀开清算魏忠贤“阉党”的序幕。

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树倒了,首先砸到了也是乘凉的那批人。(此处可注入鸡汤,请自备碗筷)

魏忠贤于当年11月6日自缢。12月23日,崇祯帝发布政令,彻底清查阉党。但此时,他们对张瑞图的结论却是“无实状”。见《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

这或许和张瑞图采取明哲保身的原则有关,他没有参加魏忠贤的重大的事件。

在魏忠贤党派与东林党斗得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候,特别是魏忠贤据上风,气焰最盛之际,张瑞图却抽身而退,远远的躲到老家去了。

张瑞图也意识到危险在潜伏在身边,于是多次上奏辞官。想走?没那么容易!大boss直接说:No!于是,他又过了几年“伴君如伴虎”的生活。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掉下了。

1628年2月会试,施凤来和张瑞图任考试官,所取考生几乎都是中官、勋贵的姻戚门人。其中的猫腻,明眼人都知道,这也激怒了崇祯帝。

“老子已经放你一马,这次不能放了,不然你以为我是牧羊人啊”

第二年3月,两人被罢官。1630年,张瑞图被遣归。

张瑞图定罪“阉党”,最大的证据是他给魏忠贤的生词写的碑文。

说到这个碑文,这个锅最初应该是董其昌来背的,奈何姜还是老的辣,董先生(比张瑞图大15岁)一招苦肉计,最后三十六计走为上,逃过一劫,轻松甩锅。

当时,魏忠贤“阉党”当权,天启皇帝昏庸无能,敕赐魏忠贤在全国各省城建造“生祠”。当京城魏忠贤的“生祠”快要落成的时,魏忠贤想按套路找个大师题字,有面子又能沟通感情(有点类似今天某些畅销书的腰封,就快变成妖风了,细看一眼——要疯!)于是他想到了董其昌。

董对魏的行为很清楚,这是要晚节不保的节奏。“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豁出去了。”最后,他使出苦肉计:叫他的一个心腹和他骑马到外游,途经街肆,董其昌故意把马绳突然揪紧,马惊叫一声,大跳起来,董其昌就势摔倒。

““耍猴儿不怕人多,看热闹不嫌事大。”隔天,董其昌骑马摔断右手的消息,传遍宫庭内外。“哎,魏大人,不好意思,我的手断了,没法为您老写字了。请见谅”。董其昌借口养伤,回到老家。

(年度最佳策划、奥斯卡永远欠他一个小金人)

大咖走了,二咖也行,这就好比篮球赛上,主力队员受伤离场,板凳球员得顶上啊。这样,魏忠贤便派人把张瑞图叫来,要他为生祠题写匾额。张瑞图来到朝房,用行书写了“擎天一柱”四字,他故意不署名,墨笔一扔就走了。

董其昌逃避为魏忠贤书碑,却搭上了张瑞图捉笔,且成了定性“阉党”的铁证。宝宝心里苦,但我不说,此处省略一万字心理描写。

人品问题是硬伤:作品=人品?

人品问题,始终是张瑞图在书法史上获得更高评价的硬伤。

“书以人重”、“书如其人”,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一种书法艺术观

汉代杨雄在《法言·问神》说:“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柳公权也说:“心正则笔正。

这条金科玉律像如来佛祖的封印,而张瑞图也就像孙猴子一样,翻不过身了。因为,张不管是圆滑投机,还是助纣为逆,或是畏惧权贵以求苟延,他依附魏忠贤,成为“魏家阁老”成员之一,这种行为是有违圣贤之教,无法原谅的。

“嗯,这小子和我们这些“正人君子”尿不到一个壶里。”《明史》将他列入“阉党”。

有一些张瑞图的铁杆粉丝和迷妹、迷弟们,力挺自己的欧巴,找出一些证据,证明自己的男神与“阉党”的穷凶极恶有不同之处。

比如《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记述:1625年,懿安皇后病重,魏忠贤指使府丞刘志选逼害懿安皇后之父张国纪等戚臣,张瑞图出面阻止,戚臣得以保全。

这让我想到和他类似的赵孟頫和蔡京

赵孟頫人格上的问题就是丧失了知识分子的“气节”。身为宋朝皇室,在元朝为官,就跟卖身为奴一样,还是卖给自己原来的奴才。

蔡京据说名列宋代四大书法家之列,后世以其“人品奸恶”,遂改为蔡襄。他的结局更是印证了“自作孽,不可活”的名言。

蔡京因为官时是作恶太多,招致老百姓反感。在前往被贬处的路上,即使带了大量金钱也买不到食物,最终,80岁的蔡京于饿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崇教寺。

也有人认为,张瑞图是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在魏忠贤当国的淫威下,只能随波逐流。他无法平衡的心理上极度的矛盾,政治上的压抑借助书法得宣泄。

不重复前人典丽的风格,搞出“反叛”的形象,气势逼人,了无含蓄,正是他痛苦、悔恨心绪的反映。

他用露锋尖笔,笔势跳荡多姿,节奏感强烈;结体平正而内促,形态紧张,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抑心理,给人一种紧张、逼人的艺术感受与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自1630年落职后,张瑞图隐居晋江老家,优游田园林壑,忘情山水,经常往白毫庵中与僧人谈论禅理,以诗文翰墨自娱,留下大量书法及诗歌作品。所作《村居》、《庵居》六言诗300首为世人传诵。

1644年,在家离世,终年74岁。尘归尘,土归土,是非成败,任人评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瑞武书法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