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制企业的公司组织机构的基本构成包括那些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文化制度是什么
文化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基本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综合。文化制度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学艺术事业、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文物事业,图书馆事业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就其内容而言,文化制度大致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第二层次的文化则特指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其本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文明,只不过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一般而言,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能够比较清楚地说明一个国家的性质,而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却很难达到这个目的——要达到说明国家性质的目的,还必须加上制度文明。第三层次即最狭义的文化则限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特定的社会事业。
什么是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的特征
企业制度文化有三个基本特征 :制度文化的”约束性”
为实现企业目标,企业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对员工的行为加以限制,这种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约束的文化,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划一的要求。企业制度文化的”约束性”是一种来自职工自身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它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个人。如”进入设备区要戴安全帽”、”工作场所、电力设备区内不得吸烟”等制度,使企业制度文化具备了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特征。 制度文化的”保护性”
在企业行为中,为保护员工或者团体的应有权益,企业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对员工或团体应有的权益以及获得权益的途径、方式等加以规定。 制度文化的”激励性” 主要是指企业对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如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奖惩、企业经理人参加利润分配、员工持股制度等,使企业制度文化具备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特征。
制度文化是什么的载体
制度化是组织文化(也叫企业文化)的一个层面,而且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企业文化当中的价值观等精神内涵是通过制度来表达,来实现。企业文化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企业意志或管理者意志的体现,这种意志是通过制度化来完成的。
汉代的文化制度是什么
汉朝文化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为:“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历史年代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代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认为蜀汉作为地方割据政权延续汉室,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蜀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地域划分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关中文化
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北方文化 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国、中山国、燕国以及以北的地区。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其他文化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类别划分 思想 传承变化 汉朝初建,承袭秦法,当时的学术思想界,却恢复了春秋战国时代,各家并立的状态,因为秦朝灭亡后,学术思想的研究障碍已解除,虽然秦朝的“挟书律”及“妖言令”到惠帝、吕后时才废除,但实际上未废除前,政府对学术思想的研究,是不太过问的。战国时代的儒、法、道、阴阳、纵横五家,在汉朝初期依然活跃,但在中期以后,由于政府的提倡,学术界变成以研究经学为主。
汉代的治国思想。汉代在立国时用法家之法,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文景时期,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
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通过汉代学者的记录得以重现,包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
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初的经书,全由私人传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经学家也愈分愈多。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有所不同,经学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学者都尊崇其师以及学说,世代不替,因此学派的区分,日益严格。
文化与制度是什么关系?是文化决定制度?还是制度决定文化
相辅相成,相互演化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文化基础,就有相应的制度。制度的演化,可以推进文化的发展。中西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了不同的经济制度。全球化文化的发展,推进了经济制度的发展。
什么是制度文化
1、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2、制订法规;3、规定;4、指规定品级的服饰;5、制作;6、制作方法;7、规模、样式。
文化形态包含制度文化和什么文化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名词解释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是古典(经验)管理阶段------科学(制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即实体文化阶段、制度文化阶段、理念文化阶段。
文化 名词解释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14
名词解释~文化
文化[wén huà] 释义: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出处: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因为现代的人所过的不只是一个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例句: 1、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我们要同世界各国积极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扩展资料近义词:文明 文明[ wén míng ] 释义: 1、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科学。 2、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并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
3、旧指具有当时西方色彩的。 4、光明,有文采。 5、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出处: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 例句: 1、我们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国家。 2、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社会制度名词解释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
技术、制度与文化的关系
  透视社会依次三个层面:技术、制度与文化。
  技术:就是“术”,就是人类赖倚生存的能力,是实际的动作,是实际的作为。
  制度:就是确保术得已正常运作的保障性规范。
  文化:当制度与技术充分发挥的情况下,进而导致习惯的规模性,此规模性的习惯就是文化的前身。
  技术与制度是逻辑思维的产物,文化是衍生物,是一种反作用,是技术革新的障碍。所以历史上每次重大的技术革新都是在相应的主流文化最脆弱时所出现的。
  新技术的出现领导革命性的突破,提高生产力(如工业革命),为达到其规模性效益,从而建立制度以确保技术规模的最大化,由于技术的革命性制,从而导致社会关系与生产关系的革命,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导致,新技术制度引发的新文化与旧文化冲突,这个冲突就是技术变革的风险,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矛盾就是技术革命成功与否的关键。
  公式1:
  技术->制度->文化 (技术引导制度进而引导文化)
  公式2:
  设 A技术、A制度、A文化为先技术先制度先文化(已被人类所接受的)
  B技术、B制度、B文化为新技术新制度与新文化
  if (B文化)< (A文化) than //"<"代表人类对于新文化与先文化的冲突趋向
  (B技术-> B制度->B文化) = 0 //代表新的技术文化不符和人民当时的需求,或者说不是循序渐进的                        文化进化,不符和自然的规律  else
  (A技术-> A制度->A文化) = 0 //代表新的技术文化符和人民当时的需求,或者说是循序渐进的                        文化进化,符和自然的规律  end if
  公式3:
  文化->制度->技术(文化制约制度与技术)
  这里讲求一个文化的自然进化,即循序渐进的文化更替。
  任何文化的交替总讲求一个自然的规律。
  你给农业社会灌以金融产品,无谓是对牛弹琴,金融产品文化的盛行必需是在市场经济的领导下,工业产值与个人产值有冗余,从而进一步的担心未来风险的背景下提出的。我们古代的“忠、孝”文化,是为了支持“家”的经济互助和精神互助功能,为了巩固家族文化,帮助实现家族文化中错综复杂的隐性金融契约而提出的,而当时的劳动生产力所能承担的金融风险交易也只是在家族文化中可以进行的交易。
文化与制度是什么关系?是文化决定制度?还是制度决定文化
相辅相成,相互演化的关系。 有什么样的文化基础,就有相应的制度。制度的演化,可以推进文化的发展。中西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了不同的经济制度。全球化文化的发展,推进了经济制度的发展。
制度,文化和机制三者的关系
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制度按照性质和范围总体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规章制度三个基本层次。根本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具体组织机构,如外交、金融、税收、政党、军事、司法、教育、科技、保障制度等。具体规章制度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具体工作部门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规则,如公务员考试制度、学位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文化是软的,制度是硬的,只有文化没有制度,文化无法落地,只有制度没有文化,制度就太生硬,应该两者有效的结合,正向中国的文化,一阴一阳,一软一硬。公司里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是有其价值取向的,你有什么文化,就会定出来什么样的机制,所以,你的所有制度都会受其影响。而且只有有了机制,才能保障文化更好的落地,而光喊口号式的文化宣贯是靠不住的。所以,一家公司的所有规章、制度、流程、手册等,所有的这些机制,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着公司的文化,并保障着文化的更加完美的表现。有很多的机制,但是,这些机制不会100%的被落地执行,最终执行的机制,才是落地的机制。那些才是极致真实的、最终的表现,他们就是制度。
如何理解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
制度是有形的管理部分,企业文化是无形的管理部分。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不仅占的比重大,而且处于“根基”地位,它决定着制度管理的特色和效率。制度管理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企业文化管理强调的是情感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集体感受和各种非正式规则、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管理可以造就一个框架结构合理、运转程序规范、制度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企业文化管理可以赋予整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
在实践中,要研究“制度”与文化对人调节方式的差异,研究二者的共存互动关系。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制度规范人,文化激励、教化、引导人。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范到,制度可以规定职工出工,但无法规定职工出力。只有文化管理才能做到这一点。优秀的文化时时处处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制度不能代替文化,但是文化也不能代替管理。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光靠文化管理是不现实的,难以实现一致的行动。
就许多中国企业管理现状而言,存在着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双重缺陷”,因此改变中国企业管理的落后面貌,根本对策是“双向突破”:既要扎扎实实搞好制度,强化制度,规范制度,推进科学管理;又要不失时机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管理的层次和品味。
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关系是什么?怎么理解呢?
关于企业文化比较常见的说法是有三个层次,即表面层——物质文化层外观形象、品牌形象、工作环境,如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等;中间层——观念层包括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制度和规范,其中企业规范主要包括各项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习俗和礼仪。核心层——精神层包括预期、态度、价值观,如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伦理、企业道德等。从中可以看出,规章制度可以归属于企业的观念层,企业制度规范中,它是企业共有价值观的具体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行为模式。企业规范对企业员工具有导向和约束功能。观念层是核心层的文字表现,是物质层的实现基础,它是属于企业的物质产品的范畴。是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制度规范的行为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企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1.企业领导体制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进步的产物。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包括正式组织结构和非正式组织。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上述三者,构成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领导体制是企业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总称,其中主要是领导制度。企业的领导制度,受生产力和文化的双重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进步,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领导体制。不同历史时期的企业领导体制,反映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制度文化中,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企业领导体制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卓越的企业家就应当善于建立统一、协调、通常的企业制度文化,特别是统一、协调、通常的企业领导体制。2.企业组织机构企业组织机构,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实现企业目标而筹划建立的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如果把企业视为一个生物有机体,那么组织机构就是这个有机体的骨骼。因此,组织机构是否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企业文化,有着不同的组织机构。影响企业组织机构的不仅是企业制度文化中的领导体制,而且,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环境、企业目标、企业生产技术及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等也是重要因素。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在探讨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组织文化的时候,我们应当意识到,企业的组织文化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与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般不从个体方面看问题,而是把什么都看成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有相应的管理网络和管理艺术。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己,是自我管理;所为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家庭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教化管理。修身和安人是相互沟通的。3.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职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完善、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企业制度文化的性质1.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知道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各项制度的,企业的组织机构如果不与企业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企业目标就无法实现。卓越的企业总是经常用适应企业目标的企业组织结构去迎接未来,从而在竞争中获胜。2.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3.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存在前提,一定的物质文化之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企业的组织机构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如果企业组织结构不先进,那么无论怎样试图调整,这个管理机构的活动也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有科学根据的组织结构,在减少与管理有关的消耗的同时,能为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应变能力,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这些组织结构的质量及其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及时的履行管理职能。正确处理企业制度文化和其他企业文化的关系,对于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4.管理组织结构直接依赖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职能的特点,使管理组织结构尽可能有助于实现由相应的单位和在各项制度规定中固定下来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完全能够构造一个所有管理功能相互联系的正式模型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文化,并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5.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要求形成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制度文化还要随着物质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劳动环境和生产的产品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否则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建设的保证,没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科学的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制度的约束,任何企业是不可能生产出优质产品的。6.企业制度文化也是企业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同企业职工生产、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直接发生联系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如何,企业经营作风是否具有活力、是否严谨,精神风貌是否高昂、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职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无不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关。根据科学原理构建的企业组织结构具有能够保证系统高效率的发挥作用并使系统得到发展的潜力。那些在自身运动中已经落后了的,已经多少觉察到不能满足管理对象需要的组织结构则可能成为系统的严重障碍。为了保证企业运营各子系统经常保持协调一致,必需经常改变组织机构以适应之。
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1、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  2、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也在发生着根本改变。对文化的界定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性和合理性。
  “文化本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谓具有人文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只愿意称它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企业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企业文化包括内容: 1,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也称企业哲学,源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的创新运用,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基础。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多种选择,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有一套逻辑思维的程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经营哲学。 2,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可以说,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价值观不是人们在一时一事上的体现,而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
3,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4,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指调整该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
企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同,不具有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后具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是约束企业和职工行为的重要手段。 5,团体意识
团体即组织,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因此,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6,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企业形象还包括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比如VIS系统,是企业对外宣传的视觉标识,是社会对这个企业的视觉认知的导入渠道之一,也是标志着该企业是否进入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内容。 7,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8,文化结构
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它表明各个要素如何链接,形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模式。即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形态。 9,企业使命
所谓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是指企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说明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思想,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使命要说明企业在全社会经济领域中所经营的活动范围和层次,具体的表述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身份或角色。它包括的内容为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的宗旨和企业的形象。 扩展资料: 企业文化应用: 企业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
(1)表面层的物质文化,称为企业的“硬文化”。包括厂容、厂貌、机械设备,产品造型、外观、质量等。 (2)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包括领导体制、人际关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等。 (3)核心层的精神文化,称为“企业软文化”。包括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企业的群体意识、职工素质和优良传统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被称为企业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制度一共包括哪些制度?
企业普法、劳动合同管理、对外合同管理、企业经营法律相关信息。 1.企业组织机构:企业组织机构,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实现企业目标而筹划建立的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如果把企业视为一个生物有机体,那么组织机构就是这个有机体的骨骼。
2、在探讨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组织文化的时候,我们应当意识到,企业的组织文化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与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修身和安人是相互沟通的。
3、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
4、企业管理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职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
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共包括哪些制度?
企业普法、劳动合同管理、对外合同管理、企业经营法律相关信息。 1.企业组织机构:企业组织机构,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实现企业目标而筹划建立的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如果把企业视为一个生物有机体,那么组织机构就是这个有机体的骨骼。
2、在探讨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组织文化的时候,我们应当意识到,企业的组织文化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与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修身和安人是相互沟通的。
3、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
4、企业管理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职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
中国制度文化中对世界文化有影响的
一,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和印刷;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二,文化方面,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流血僧,一大批日本学者回国后在日本发动了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三,交通方面,路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四大发明除火药是元朝军队带去的其它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四,经济方面,虽然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但是不能说中国古代对世界经济是没有积极影响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五,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维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中华文明演进与融合的民族特征和特点的一种民族文化。它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总体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先民在中国领土上的创造,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而言之,它是不同文化形式所表达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和精神的总称。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应首先包括思想、文字和语言,然后是礼乐、射击、朝廷、书号六大艺术,再是书法、音乐、武术、曲艺、象棋、节庆和生活繁荣产生的民俗。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对人、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强调“礼”,追求“礼”,即确立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政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每一个新的政治制度都会对其敌对制度的文化予以否定。历朝历代,新的政治制度仅仅是对有益于自己政权巩固,发展的文化给以承认,舍此之外,一切不利于统治者的传统文化,一律施以毁灭政策,以树立统治者维护政权的新的文化体系。故,中国历史上,许多今人不知或完全被历代统治者毁灭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历史证明,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文化才会得以存在,无利于统治者的传统文化,会以“焚书坑儒”式的悲剧再现。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有哪些?它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是什
制度是用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精神文化是用来提升陶冶人的价值观跟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吗
我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想法,因为现在我们一提起古代,就认为那是封建时代。所以,封建时代的文化自然也就是封建文化了。如果这样说呢,本身是没有错的。先不说我国封建时代究竟是哪个阶段,就算我国存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这个社会时期形成的文化可以说成是封建文化。这种从社会形态来分析的,说更明白一点,这是为了方便记录时间特征给他加的时代名称,是社会学上的意义,没有什么优劣或者褒贬的意思。就像我们说西方社会古希腊、古罗马和希腊、罗马一样,只是一个时间的特征的概念。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政治的原因,给封建时代加上了政治意义,人民一提到封建时代就认为是愚昧落后野蛮的社会,所以那个时代的文化也代表了野蛮、愚昧和落后。有这种想法的人有很多,主要是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要搞清楚,这是为了政治不得不批判,既然牵涉到政治,那么,是不是真的这样,就需要我们辨别清楚了。从社会学意义上,封建时代只是一个社会形态的名称,并无褒贬之分。举一个例子,儒家提倡忠孝仁义这些道德,从政治上来说,有的人就批判说他们是愚忠,是忠君,是愚民,是孝父、是愚孝等等。但是,儒家文化难道就只能从政治角度来批判吗,不是的。如果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些不都是社会的优点和应当提倡的道德吗?一个公司绝对不会招聘吃里扒外的员工,对公司不忠心,整天把公司机密外泄的员工,你肯定是不会用的。员工一定要忠于职守,终于公司。一个儿子,不应该孝顺养育了他二十多年的父母吗?肯定应该。只是,任何一种行为都要有个限度,过犹不及就变成愚蠢了。过犹不及,这是孔孟都曾经说过的话,后世的人忘了这句话,行为过了头,变成了效忠昏君、变成了愚忠和愚孝,只能说他们没有学好,跟孔孟有什么关系呢。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什么关系呢。就好像一个人学习一样,你没有学好,不应该怪书不好,或者书里的内容不好,是你自己的问题啊。书上让你做事情要取中庸之道,告诫你过犹不及。你做事情偏偏走极端,偏偏做过了头。这能是书本的错误吗,只能怪自己死脑筋了。但是,有的人为了政治的需要,就首先制造了这样一个逻辑:封建社会是野蛮落后愚民的社会。所以,封建社会的一切文化成果也都是野蛮落后愚民的文化。这种逻辑明显是错误的。只不过为了政治的需要,他们不得不这样说而已。我们作为普通人民,就要分清楚真相了。试想一下,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古代文化都是野蛮落后的封建时代的封建文化,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时代就要丢掉了。那么,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要把代表“野蛮落后的封建文化的”纸张、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全部丢掉呢。很明显,事实并不是这样。封建社会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只是一个社会特征的综合概念,并不代表他就是落后愚昧的。当然,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复杂的,就像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一样,也如同一个人一样。都是优点和缺点的综合体而已。封建社会也有优点和缺点,就拿文化来说,同样也是有优点和缺点的。所以,改变一下你的话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指的主要是中国封建时代(注意,封建时代在这里不是政治学上的意义,而是社会学的意义。只是历史上一个社会形态的统称而已。更何况,封建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封建时代在秦朝时期就消失了。)的文化。
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作如下解释:
制度名词。1.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工作制度/财政制度。2.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封建宗法制度。
体制名词。1.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体制改革。2.文体的格局;体裁:五言诗的体制,在汉末就形成了。
机制形容词,属性词。用机器制造的:机制纸/机制煤球。名词。1.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计算机的机制。2.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脉硬化的机制。3.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如优选法中优化对象的机制。也叫机理。4.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市场机制/竞争机制。
如何区分机制、制度、体制等三者之间的关系?
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广义上讲,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制度按照性质和范围总体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规章制度三个基本层次。根本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具体组织机构,如外交、金融、税收、政党、军事、司法、教育、科技、保障制度等。具体规章制度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具体工作部门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规则,如公务员考试制度、学位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例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基本制度、具体规章制度和体制可以互相转化。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总之,靠制度制约体制与机制,同时,体制与机制又对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体制与机制的区别: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这两个词。“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体制与机制体制与机制是较易混淆的一对词语。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二、“机制”和“体制”的区别“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三、“机制”和“体制”的区别体制是名词。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经济体制
体制,制度,机制三者的内涵和区别?
体制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1.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2.体裁;格局3. 艺术作品的体裁风格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也基本差不多,比较简单
具体可以理解为:体制为制度的中间层次: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本制度、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根本制度属宏观层次,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封建宗法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体制制度属中观层次,可以是某些社会分系统方面的制度,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整体意义上的组织制度,如领导体制、学校体制等;具体制度属微观层次,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财务制度、工作制度等。“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文化与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请高手指点
当然有关系,但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物理公式如果包括五个量,而你却只拿出其中两个进行讨论,那肯定觉得没逻辑关系。
什么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支架和载体
制度化是组织文化(也叫企业文化)的一个层面,而且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企业文化当中的价值观等精神内涵是通过制度来表达,来实现。企业文化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企业意志或管理者意志的体现,这种意志是通过制度化来完成的。
法律文化与法律制度谁为谁的载体
您好,这个不用问了,法律制度在先。没有制度的约束其他无从谈起。就好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希望您能满意。请及时对网友的帮助作出采纳。
有人说军队文化的内涵就是奉献和牺牲精神、高度忠诚、敬业爱岗、团队精神、纪律与服从、您是否还有补充的
军事化管理明确要求企业本身和员工将坚定不移地坚持从军队中学习,学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PLA)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思维方式,工作引入到企业的风格,实现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目标的企业一丝不苟的执行和完成任务。
企业员工的思想作风要像军人一样优秀,也是必须做到的。企业员工必须对公司忠诚,对自己的职责忠诚,具有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体现在为实现组织使命和企业战略目标和任务而奋斗;
员工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展望未来,还要立足本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体到无锡,诚实守信,公平,和服务群众,生命意识,利用心脏,贡献社会,以及守法,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团队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大力弘扬大无畏的“狼”、“剑”精神。倡导“仁”与人际和谐;倡导人的伦理价值和“仁、义、礼、智、信”;追求自我解放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注重“修身、和睦、平天下”的自我修养。 同样,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也要像军人一样,要有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钢铁般的纪律,坚强的工作作风。
其具体表现为在一切行动中听从命令,上级的指示就是命令,命令落到山头,执行命令坚决,不抱怨,不讨价还价;我们要迅速、果断、坚决地行动。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完成今天的工作,我们将不吃不睡。敢于克服一切困难,敢于前进,具有“狼”精神和“剑”精神;
工作讲究策划、周密、细致、程序性、规范性、严密性,事前请示,事后报告,讲究书面报告;不怕吃苦,不怕累,不怕血汗,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争取胜利;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主动创新解决问题,不怕批评,不怕惩罚;
心若善良,善行必不受报偿;心若不善,恶必不受惩治;快速纠正不足和错误,以及违反上级指令的行为,不复杂的感情,不奇怪的话语;无论如何,严于律己,宽容下属,爱护下属,把困难留给自己;有“团队就是家人,同事就是兄弟”的意识和思想;
上级与下属、同事与部门之间,沟通无限,坦诚相待,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树立“股东利益至上”的思想,不做,不说,不拿的情绪。以上是企业军事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一个成功的企业非常重视执行力。执行力的持续改进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军队管理的实质是建立和提高执行力。军事管理与执行力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军事管理,才能更好的提高执行能力,只有通过提高执行能力,才能实现军事管理的标准,然后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达到企业的目标、任务、策略、组织任务和理想。 扩展资料:
军事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现代企业管理,如果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许多方法、手段、措施,军事地位的管理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非同寻常的。
首先,注重管理者能力的提升。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决定的执行团队的力量,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执行,部门经理决定的执行部门,即领导文化,因此,通过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全面促进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水平,主导企业文化建设; 第二,重视内部协调。现代社会是一个协作的社会,企业内部对协作的要求更加严格。
如果一个部门和它的员工没有完成任务,就会影响到整体目标的完成。因此,企业必须坚持单位各部门的协调,通过“无限沟通”,实现经常性的横向和纵向沟通,就像军队一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样,大多数员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构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基本文化;第三,直接创建高管文化。
企业借鉴《军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通过制度载体形成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它是企业制度的各种内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是典型的高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军事化管理的地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显得起着护卫作用。军事化管理的特点是用铁的纪律来保证指令的执行,即指令的执行由山,像板子一样固定,一致。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员工思想的复杂化,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这一点上,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借鉴欧美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锻炼企业的灵魂,注入新鲜血液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增强企业活力,但也有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企业的管理应吸收军事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认为这不是一个矛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所以,军事化管理是将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的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效益的军事化管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军事化管理的护航,是历史的必然。
管理学角度如何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步骤第一步:企业内部要组建企业文化战略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由专人负责(最好是企业最高领导),并与专业咨询机构合作组建企业文化执行小组;   第二步:搜集优秀企业文化案例、调查分析企业现状、行业态势、竞争状况、企业最终目标等,得出企业存在的必要性、企业发展要求;   第三步:科学性、艺术性归纳总结企业远景、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战略、企业口号等;
  第四步;依据已提炼出的理念层和企业实际需求,设计企业行为规范,包括员工行为规范、服务规范、生产规范、危机处理规范、典礼、仪式等;   第五步:进行企业形象系统规划,一般要请专业设计机构进行。以确保设计符合艺术性、国际化、高识别性、行业要求等;
企业文化建设方法  1、晨会、夕会、总结会   就是在每天的上班前和下班前用若干时间宣讲公司的价值观念。总结会是月度、季度、年度部门和全公司的例会,这些会议应该固定下来,成为公司的制度及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2、思想小结   思想小结就是定期让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的内容对照自己的行为,自我评判是否做到了企业要求,又如何改进。   3、张贴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
  把企业文化的核心观念写成标语,张贴于企业显要位置。   4、树先进典型   给员工树立了一种形象化的行为标准和观念标志,通过典型员工可形象具体地明白“何为工作积极”、“何为工作主动”、“何为敬业精神”、“何为成本观念”、“何为效率高”,从而提升员工的行为。上述的这些行为都是很难量化描述的,只有具体形象才可使员工充分理解。   5、网站建设
  网站上进行及时的方针、思想、文化宣传,企业网站建设专家米粒文化CEO指出,寻找专业的跟企业文化相关的网站建设公司进行,更符合、更贴近公司的企业文化。   6、权威宣讲   引入外部的权威进行宣讲是一种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   7、外出参观学习
  外出参观学习也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这无疑向广大员工暗示:企业管理当局对员工所提出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因为别人已经做到这一点,而我们没有做到这些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我们应该改进工作向别人学习。   8、故事   有关企业的故事在企业内部流传,会起到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9、企业创业、发展史陈列室   陈列一切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物品。   10、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指唱歌、跳舞、体育比赛、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贯穿进行。   11、引进新人,引进新文化   引进新的员工,必然会带来些新的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融合就形成另一种新文化。   12、开展互评活动
  互评活动是员工对照企业文化要求当众评价同事工作状态,也当众评价自己做的如何,并由同事评价自己做得如何,通过互评运动,摆明矛盾,消除分歧,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明辨是非,以达到工作状态的优化。   13、领导人的榜样作用   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当中,领导人的榜样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14、创办企业报刊
  企业报刊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报刊更是向企业内部及外部所有与企业相关的公众和顾客宣传企业的窗口。
学校文化包括( )文化、( )文化和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是一种外在的、外显的文化。也即硬环境的建设,如校园建筑,布局,校舍内部的陈设布置,校园的绿化、美化等等。倡导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人人动手,让环境来潜移默化的熏陶人,影响人。
制度文化是指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程度高低的标志。它规范着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从学行为。文化约束人,文化造就人,常规管理既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切合学校的实际,具有校本化的特征。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从奠定“人和”思想,到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从确立“三风”内容,到具体落实外化为行动;从开展校园活动,到深入人心内化为品格。努力培育校园文化精神,用精神文化来凝聚师生的人心,用精神来鼓舞人,用精神来教育人,用精神来提升人。
如何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一、通过加强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其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校园物质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要重视提高学校物质建设的文化品位,根据教育特点、区域特点、时代特点, 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二、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体现。学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在学生中开展修道德之身、修心灵之身、修健康之身、修溢美之身、修创新之身,引导学生开展基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美育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要重视师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争做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广大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学校要依法治校,通过民主管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及时地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统一的集体。
三、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提炼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建设活动,而应把它定位为各类创建活动的集合,与各级规范化学校、各类示范学校、各级文明学校、花园式学校、绿色学校等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应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知识品位、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建立健全良好的学校制度文化
一、通过加强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其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校园物质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要重视提高学校物质建设的文化品位,根据教育特点、区域特点、时代特点, 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二、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体现。学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在学生中开展修道德之身、修心灵之身、修健康之身、修溢美之身、修创新之身,引导学生开展基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美育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要重视师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争做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广大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学校要依法治校,通过民主管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及时地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统一的集体。
三、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提炼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建设活动,而应把它定位为各类创建活动的集合,与各级规范化学校、各类示范学校、各级文明学校、花园式学校、绿色学校等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应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知识品位、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有什么影响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句话形象表达出学校文化对学生和教师成长的重大影响。就一所学校而言能在学生身上产生终身影响的往往不是分数的高低,也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学校文化的优劣在学生心灵中所留下的精神印痕。学校文化对师生良好个性和素质的养成具有导向、规范和塑造的作用,对师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前进,我们也逐渐将改革焦点对准学校文化的建设。
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环境、制度行为、精神观念的总合。学校文化其内涵极为丰富,优秀的学校文化应该包含爱心、科学、民主、个性、责任、奉献、创新、和谐、自信、诚信、关怀等有关人类和谐发展的文化因素。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复杂,从时间上看包括历史、现在和末来的发展序列;在空间上看有校园环境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学生寝室文化、教师办公室文化等;从存在方式上看有外显与潜藏两种不断转化的动态形式;从文化层次上看,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相互渗透的内容,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建设的基础,“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发展的根本。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师生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校风、教风、学风的成熟与发展,是学校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因素。
由于学校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表现形式,我们在思考学校文化建设时往往会出现割裂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在实践中不自觉得出现一些影响发展的根本性失误,可称之为“失根”现象。以“根”描述,主要是表达其应有的作用和重要性。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失根”现象,会让学校文化的教育作用大打折扣,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从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考察,“失根”现象表现较为突出的有“重物轻人、丢失精神;照搬因循、缺失个性;贪功浮躁、缺少积淀”三个方面。

CAP优选微课:想要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你需要处理好这3大关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反舞弊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内部控制成本包括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而要使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并节约制度成本,必须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的素质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内部控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一、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了企业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
实际上这五个要素囊括了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人、财、物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内容完整、体系复杂的有机整体。企业要按照五个要素的内容,构造一个非常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即使能够做到,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更何况还存在制度的执行问题。因此,深刻认识、全面领会五大要素的内涵,在开展全面控制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实施重点控制,以确保控制的效果与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做好重点控制,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明确,在企业现实经济活动中,哪些部门、哪些岗位是必须重点控制的。根据我国企业的现状以及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重点关注和控制的环节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与资金运动直接相关的领域这是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原则上说,企业的经济活动都要与资金打交道,大多涉及到资金的运动。因此,凡是涉及到现金流入和流出的环节都应该成为内部控制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是企业融资活动。
融资规模、融资利率直接关系到企业今后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稳健性问题。因此,必须从融资方式、融资规模、融资成本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在企业融资活动决策程序上必须要有严格的规定。
2、是企业投资活动。
企业投资是进行扩张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但是,企业的投资又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在投资方面发生重大失误,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灭顶之灾。对企业投资的关注与控制,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项目投资。项目投资关注的重点在于投资的领域是否与企业目前经营范围和方向一致或有较大程度的关联,对于那些无关的多元化经营,企业应严格限制。同时还要控制投资规模以及建设的年限。
这涉及到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现金流量的情况,关系到投资项目能否按时投产并取得收益的问题。因此,应重点关注并进行科学决策。二是证券投资。证券市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这已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反复证明。企业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应审时度势,严格控制。除了要严格遵守决策程序,有效防范与控制风险之外,特别应将企业证券投资的规模、投资的品种、投资的时机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以防在证券投资中出现重大失误。
3、是企业日常货币资金收支活动。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较强,控制难度较高的资产,大多数贪污、受贿、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均与之相关。因此,应将货币资金的日常出入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货币资金的控制要点是现金收支业务和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管理。而大多数现金和银行存款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单位主要是没有注重岗位分工和建立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从而导致货币资金管理出现问题。
因此,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职务分离制度,做好库存现金控制、银行存款控制、定额备用金控制和财务印章控制等工作。
(二)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的部门和岗位在企业现实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权力部门和岗位。这些部门和岗位或掌管着企业人、财、物的进出,或掌握着基建工程的招标,或具有对外签署各种协议的权利等等。这些部门比较容易出现权钱交易行为,应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例如,在原材料和物资的采购方面,企业应对采购货物的价格、质量、付款方式、交货期等进行重点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采购人员与供货单位勾结、舞弊,导致不应有的损失发生。
在产品销售环节上,企业应对产品销售价格、交货期、收款方式等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防止销售人员为谋取个人私利而对企业造成损失。在基建工程管理方面,企业应建立严格的招标管理程序,并加强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防止内外合谋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在对外关系管理方面,重要的协议、合同等必须建立联签制度,并加强对公司印章的管理。
(三)与重要信息的生产和披露相关的部门和岗位中国证监会2007年1月发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指出,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与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临时报告等,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披露。同时,凡是对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以及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
而在企业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些信息在生产和发布的整个过程中,有时会受到人为操纵,使信息失真或由于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等情况,给投资者带来损失,或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对企业重大信息生产与披露过程的控制应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对信息的生产人员(相关信息的提供者)的控制。主要保证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报告,应该符合企业实际情况,防止虚假财务报告的出现。
二是对重大信息披露环节的控制。应确保相关信息按照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公平、及时地披露,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三是对重大信息知晓者的控制。防止重大信息在披露前泄露或成为个别人牟取私利的工具。
二、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的素质建设的关系
制度建设与人的素质建设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但是,必须看到,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完善的制度,如果执行制度的人出了问题,最终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好,各种管理制度也好,可谓滴水不漏,但企业还是出了问题。仔细追究,要不就是将各种制度束之高阁,要不就是执行不严。有些领导一句话就可能把制度抛之九霄云外。这种情况,说到底是人的问题。因此,要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应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的素质建设的关系,重点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要通过择优引进、强化培训等各种方式,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企业各级各类人员要定期接受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在人员配备上,企业内控部门不仅要有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而且要有技术领域、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形成复合型人才结构。特别是内部控制人员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先进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将检查结果独立地和及时地报告有关部门和负责人。
二、是对重点岗位和内部控制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加强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三、是要及时掌握企业重点部门和岗位人员以及内部控制人员思想行为状况。
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等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因此企业领导及监管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要岗位人员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着重了解他们是否有赌博、炒股、经商、与社会劣迹人员往来和追求超常消费等情况,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和思想动态,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促使企业各类人员更加忠于职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还可以起到平衡攀比心态、弱化职务犯罪动机和提高职务犯罪成本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建立相应的岗位工资制度和业绩奖励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应对高层管理者实施股票期权制度,形成强有力的正向激励机制。在约束机制方面,企业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执行中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性质,进行严格处罚,决不姑息,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处理好内部控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同时,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也必须考虑整体目标的要求。即在保证内部控制效果和实现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费用、降低成本。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合理制定内部控制的目标。
《基本规范》提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里实际涉及到控制目标的合理性问题。一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得越全面、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越严密,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资产的安全性以及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就可能会越强。但是,即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再全面、再完善,也不可能保证经营管理的绝对合法合规和资产的绝对安全。而另一方面,随着内部控制制度严密性的增加,企业投入内部制度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定会相应增加,而获取的边际收益会减少。
这就要在成本与收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而增加的成本与其增加的收益相等。超过这个平衡点之后,企业再提高内控水平就没有经济上的意义了。当然,这个点的确定对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一般地说,人才素质较高、管理较规范的企业,这个平衡点会低一些,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投入也会少一些。而人才较缺乏,管理相对薄弱的企业,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应该付出更多一些成本,其边际收益也会更高。
二、是合理评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风险从本质上说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既然是不确定性,那就意味着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如果对风险缺乏科学的认识,要么采取的措施过度,会增加内部控制的成本,要么采取的措施不够,给企业带来损失。要合理评估企业风险,首先必须要有高素质的风险评估团队,这个团队应该由行业专家、经营管理专家及财务专家等组成。由他们根据科学程序、采取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企业风险做出合理判断。其次,要根据本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现状,对企业的重点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环节做出分类,并排序,根据其重要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对重点风险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三、是对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测试、评估,并及时修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制定制度、实施制度、测试与效益评估、不断修正制度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一个会计年度之后,应该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对其成本与收益进行测试并根据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使其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并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反舞弊相关资讯
会员注册
内部控制成本包括2
文/梧桐盐友
为贯彻落实《关于注册制下督促证券公司从事投行业务归位尽责的指导意见》,推动辖区证券公司提升投资银行业务执业质量,主动归位尽责,做好资本市场“看门人”,持续推进监管规则体系建设,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深圳证监局于8月5日举办辖区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培训,深圳市证券业协会随后分别于8月20日、9月3日组织开展“行稳致远﹒专业赋能”——投资银行业务系列培训第二期、第三期。
本次分享为“行稳致远﹒专业赋能”——投资银行业务系列培训第二期,为学习笔记整理(二)。
“行稳致远﹒专业赋能”——投资银行业务系列培训第二期由深圳市证券业协会主办、指导单位为深圳证监局,多位专业人士在会上进行了经验分享。本篇文章主要分享两个主题即TMT行业保荐经验分享、制造行业保荐经验分享,主讲人分别为华泰联合证券执行总经理田来、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管理委员会高级副总裁林建山。
一、TMT行业保荐经验分享
(一)TMT行业的内涵、外延及趋势
T科技:半导体、电子、软件及企业服务、高端制造、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
逐渐成为科创板推出之后的主流方向,近年来出现多个方向第一单,如人工智能第一单。
M传媒:出版、广电、互联网、广告营销、影视综艺、游戏、教育
集中在2010年~2019年(科创板推出之前),例如:分众传媒、360等。
T通信:运营商通信网络、企业通信网络、专用通信网络
最主流时期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例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
1、 未来十年科技发展的三大驱动力
(1)通用技术平台的变革
从过去十年最主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步入了数字化时代,以及碳中和时代
√数据驱动依靠ABC,A指AI人工智能,B指Big Data大数据,C指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例如:亚马逊从一个做电商的公司变成了全球最牛的云服务公司、阿里巴巴也是一个做电商的公司,其在阿里云上的投入每年可能达到上千亿级别。
√碳中和的时代也是一场能源革命,在大趋势下,很多光伏公司极其产业的上下游又变得红火起来,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等。
(2)人口结构的变化
中国产业优势中的人口红利即将丧失,未来时期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可能会非常突出,这同时意味着依托人口红利所建立起来的具有相对竞争力的产业,未来可能面对竞争力不够的难题。接下来的竞争点在于谁能服务好老龄化社会。例如:医药、服务、新技术应用等。
(3)全球价值链重构
目前主要国家,比如中国、美国、欧洲甚至日本都需要建立较为独立自主的、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不能过度依赖海外供应。这个问题在半导体行业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接下来的市场机会可能在于多个场景下的软件国产化、半导体国产化。
2、未来十年科技发展的十大机会
(1)碳中和
√汽车智能化
√可再生能源
(2)虚实共生
√AR/VR/脑机接口
√5G
√人工智能/云计算
√区块链
(3)人口老龄化
√医疗科技
(4)价值链重构
√半导体国产化
√软件国产化
√商业航天
(二)TMT行业上市情况分析——以半导体公司为例
1、 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材料、IC设计、设备赛道;
2、 IC设计、材料企业市值体量均超1万亿元;
3、 总体中位估值(PS):IC设计、晶网制造赛道估值更高;
4、 总体中位估值(PE):IC设计、IDM、晶网制选备受青睐。
(三)TMT行业公司保荐上市要点——以半导体公司为例
1、 业务问题
关注点1:业务模式
√外协加工关注要点:外协合理性、外协定价、是否假借外协而进行核心技术采购等
√经销商模关注要点:经销商结算模式、折扣返利政策、终端销售情况
√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关注要点:政府补助或税收优惠的合理性、持续性
关注点2:行业地位与研发能力
√行业地位与市场认可度关注要点:行业地位与市场认可度真实性、技术先进性等
√合作研发关注要点:合作研发合理性、知识产权归属、是否存在纠纷等
注:不要过度追求高精尖,由于市场需求尚不匹配,尖端前沿技术大概率暂不赚钱
关注点3: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
√专利、非专利技术关注要点:作用、权利限制、权属纠蚡等
√核心技术人员关注要点:认定标准、变动情况、法律纠纷等
√IP授权关注要点:授权合同、期限、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结算方式等
√在研项目、在研产品关注要点:在研项目投入、先进性等
2、 法律问题
关注点4:股权激励及股份支付事宜
√可能存在周期长、激励复杂、证据链缺失等问题,例如海外架构的下翻的同时股份激励也需要下翻,需要保证前后是同一个计划
关注点5:股东信息披露
关注点6:股东穿透核查
关注点7: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
√目前允许存在一定可能性的同业竞争,需要证明其不属于重大不利的同业竞争
√分拆上市的同业竞争解决问题,相关案例较多
√关联交易必要性、合理性和公允性
3、 财务问题
关注点8:银行流水核查
√重点关注报告期内现金分红走向、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流向客户、供应商及其关联方的情况
关注点9:收入确认政策
√收入确认、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关注点:关注发行人收入确认政策是否合理、与同行业上市公司是否一致、差异原因;收入确认时点及金额的准确性,相关内控制度的完善性
收入确认相关的外部证据是公司进行收入确认、中介机构进行收入真实性核查的重要依据。
关注点10:研发支出核算与会计处理
√针对研发支出相关项是否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研发支出是否可按项目准确归集、归集内客是否准确;是否资本化、资本化处理是否准确
4、近期部分半导体企业在审关注问题
角度1:财务角度
√收入利润规模不大,结构较差
(a)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规模小;
(b)毛利率低;
(c)非核心产品毛利贡献较高,但应用场景与科创属性要求相背离,存在利用非核心产品毛利满足上市标准营收要求的问题。
√亏损及业绩下滑
(a)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呈下降趋势;
(b)连年亏损,累计未弥补亏损预计持续扩大。
√收入确认的季节性显著
每年第四季度确认的销售收入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高,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嫌疑
√客户及供应商集中度较高
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总采购额比重特别高
√受国际关系影响大
(a)主要客户为境外企业,受贸易政策影响、汇率等因素影响大;
(b)主要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为境外企业,受贸易政策影响、汇率等因素影响大。
√研发支出不合理
(a)研发投入过低,不超过营业收入10%,研发费用率低;
(b)研发投入比重过高,超过当期营业收入。
√其他
(a)应收账款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大,未来计提坏账准备和坏账额较大;
(b)存货金额占总资产比重高,或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需进行大额存货计提减值;
(c)政府补助款占当期利润总额比重高,甚至高于当期营业收入;
(d)发行人现金流充裕,融资合理性遭质疑。
角度2:经营角度
√科创属性不足,核心技术人员和专利技术较少,多数技术为非专利技术
√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
(a)与控股股东存在相同或类似业务,构成同业竞争关系;
(b)与关联方开展销售、采购交易,且来源于关联方的销售收入(采购成本)占总收入(总陈本)。比重高
√其他
(a)主要产品所属细分领域市场规模过小;
(b)业务方向、收入结构、毛利率、客户构成等波动较大,经营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弱。
角度3:内控角度
√收入确认政策不谨慎,以货物签收来确认收入,未考虑退换货情况,存在跨期收入
√组织结构及高管职责
(a)发行人委托经营管理、财务监督、采购审批、法务等行政管理职务,组织结构复杂且混乱;
(b)部分高管仅为名义高管,皆不符合《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十条“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3 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的相关规定。
角度4:法律角度
√受让境外公司时,未及时进行贸易、发改、外汇等部门的核准或备案
√国资背景股东退出时,转让偿价未进行评估或转让价极低,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嫌疑
√IC设计企业开展反向设计工程,利用反向分析技术对样片的制造工艺、设计思想、功能特点等进行还原和分析,并基于对现有技术的理解,进行再次融创性的开发,但容易造成侵权事件
角度5:信披角度
√招股说明书披露不完整或表述不准确,如关联方信息缺失,市场占有率有误等
二、制造行业保荐经验分享
(一)制造行业的IPO全貌
1、 行业
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制造行业总共有29个子行业。进一步细分可以划分为三大类:a.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如:酿酒农户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等);b.资源加工类(如: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等);c.机械设备及计算机通讯等。
2、占比
在A股上市公司中,制造业企业无论是公司数量还是公司市值都超过50%,其中,科创板前十大市值的公司,基本以制造业为主。
3、整体情况
制造业行业过会上市的企业中公司利润中位数大概在9000万左右,收入规模大概在5亿-7亿之间;制造业IPO前十大子行业约占80%,制造升级趋势明显。
4、 保荐经验
(1)择企、择时是保荐关键的第一步
把握制造行业的周期、公司的生命周期,重点服务于当下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制造业发展方向,实现顺势而为、顺周期而为。
√例如:制造行业中的战略新兴行业、传统细分制造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
(2)风险识别、合规辅导是保荐关键第二步
制造业=80%共性要求+20%制造业特殊要求
其中,共性的IPO要求或者经验:前端的基础财务核查、股东穿透、资金流水、其他资金往来核查等,后端充分信息披露、风险揭示。
√基于此,我们从制造行业特点出发,探讨内容主要聚焦于制造行业一般的逻辑框架,以及相应的风险识别关注点。
(二)制造行业的特点:具有可视化、多样化、复杂化的制造过程
√所有制造行业企业最终都可以充分的分解为一个个可经验复制的制造工序&制造模式:一般采购、定制化采购、外协、自主生产等。
√可以通过5-10个IPO的保荐覆盖80%的制造工序,100%的制造模式,从而对不同制造行业企业复制核查经验,最大限度识别保荐风险。
(三)制造行业特点带来的常见关注点
1、基于制造过程的关注点逻辑框架
可视化、多样化、复杂化的制造行业可以抽象为“制造工序+制造模式”的企业画像,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个制造工序过程中去归纳辨析核查的关注点逻辑框架。
2、制造模式:进行制造行业核查的起点
一个经常遇到的现象:企业什么都是外购/外协的,为什么毛利率还能这么高,到底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有没有供应商重大依赖,有没有财务舞弊?
√常规的制造业经验逻辑:制造费用占比越高——背后厂房、设备、动力等投入越大越复杂——代表制造过程实现的产品附加值越高——技术含量更高——毛利率可能也应该越高
(例如:芯片、LED等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制造、液晶面板制造、锂电池制造、医药制造等)
√系统型产品的反经验逻辑:制造过程以定制化采购、外协、组装、调试组合为主,极少的生产设备,但毛利率也很高。
(例如:电子设备、生产装备、通讯设备、医疗设备等)
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实证情况:对制造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家毛利率高于50%上市公司直接材料占比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毛利率相同情况下,从事“电子元器件、材料等部件类”企业的直接材料明显低于从事“通讯设备、安防设备等”系统产品类企业的直接材料。
延伸的思考:在制造业企业核查过程中,避免陷入经验主义,重视制造模式差异,具体企业具体分析,同时结合大数据案例验证。
(1)定制化采购关注事项
(a)通过定制厂商生产定制件是否符合行业惯例;
(b)是否存在对外定制化核心部件的情形;
(c)定制化采购的定价是否公允与合理,是否存在不正当关联交易;
(d)对定制厂商是否存在依赖。
(2)外协加工关注事项
(a)采取外协生产加工的原因及合理性;
(b)外协生产模式主要涉及的环节;
(c)企业自产与外协的数量及金额的对比情况;
(d)企业对于外协生产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否合理;
(e)外协加工的定价是否公允与合理,是否存在不正当关联交易;
(f)是否存在对外采购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情彤。
(3)ODM、OEM关注事项
(a)采取OEM、ODM模式原因及合理性,是否符合行业惯例;
(b)OEM、ODM模式主要涉及的加工环节、会计处理方式是否合理;
(c)是否存在对外定制化核心部件的情形,是否存在研发技术或权利归属纠纷;
(d)加工定价是否公允、合理,是否存在不正当关联交易;
(e)是否对OEM、ODM厂商存在依赖。
3、制造人员
制造人员按照与企业劳动关系可以分类为不同类型,包括内部员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通过案例归纳总结来看,通常是在包装、组装、装配、机加工等制造工序环节存在临时工、劳务派遣、劳务外包。
通过比较不同用工模式的人均产量、人均成本等,侧面核实是否存在体外成本代垫情况。
延伸的思考:“以人为本”的思想,任何关于人的规范方案建议,可能不仅要合法合规,还要有同理之心,有机会可以多实地去车间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制造一线劳动者之不易,不轻易以规范之名让企业解雇一批劳动力,在员工规范问题上积极辅导企业提供合规的社保、公积金等员工劳动保障。
(1)风险点
(a)图方便,例如通过个人卡或现金发放临时工工资或加班工资;
(b)逃避社保和公积金,降低用工成本(常见);
(c)劳务派遣公司体外关联,给亲属利益输送或小金库;
(d)凑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人员和研发人员混同(常见);
(e)做利润,人员未入册或者与关联方共用。
(2)劳务派遣/劳务外包关注事项
(a)劳务派遣用工的用工比例;劳务派遣单位的资质;劳务派遣人员的薪酬及社保公积金缴纳情况;
(b)劳务外包单位与发行人及其关联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外包服务定价的公允性,有无通过外包单住降低成本、分担费用情形;外包是否涉及核心工序及对外包单位是否构成重大依赖;是否存在利用劳务外包规避劳务派遣相关规定的情形;
(c)缴纳社保公积金的人数、比例,劳务派遣人员缴纳社保公积金的情况,未缴社保公积金的原因;补缴社保公积金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是否存在被处罚的风险,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行为。
4、制造场地
(1)制造场地包括土地&厂房
包括:租赁厂房、购地自建工厂、占地自建工厂等。
√从制造工序出发判断制造场地的特点、合理性、重要性水平,具体企业具体分析,判断潜在的风险,分析相应的解决方案。
财务风险1:自建厂房——建筑商——可能的体外资金循环起点
财务风险2:自建厂房——推迟转固/工程款挂往来——延迟折旧
关注点:超施工期长期未竣工、本地建筑商、不惜违建不断建房、关联方有地产类公司
(2)总部基地与制造基地分离的情况VS总部基地与制造基地一体的情况
√总部负责运营、研发、销售,制造基地负责生产;
√总部基地与制造基地分离的情况下,成本核算人员和其他财务核算人员在地理上可能也是分离的,关注是否会导致成本核算脱离财务掌控,基础可能相对薄弱;
√中介机构人员通常待在总部基地,可能由于无法对生产环境、制造工序环节有持续直观感受,降低核查的敏锐感,例如环保、废料等。
(3)集体用地关注事项
(a)集体用地权属是否清晰;
(b)集体用地是否存在土地产权瑕疵;
(c)集体用地是否存在纠纷或诉讼事项;
(d)集体用地土地使用权的交易、获得是否支付相应对价,是否符合国家、地方关于集体土地流转的规定。
(4)瑕疵房产关注事项
(a)自有土地、厂房是否存在权属瑕疵或权利受限情形;
(b)瑕疵房产的对发行人的重要程度、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
(c)权属瑕疵房产是否属于违法建筑,是否存在被拆除的风险,是否存在违法违规情形;
(d)未取得权属证书的土地及房产是否存在法律障碍、补办相关权属登记手续预计时间。
(5)租赁场地关注事项
(a)租赁土地、厂房的权属证书、合同、备案情况,是否存在租赁纠纷;
(b)租赁土地、厂房是否涉及关联交易,租赁价格是否公允;
(c)租赁关系稳定性,无法续租或租金上涨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5、制造设备:制造工序的承载主体
√制造设备类型众多,有很多不同的分类维度,不同分类维度有不同实践意义。
√通过对不同企业生产设备的实地查着,并结合制造工序情况,可以对各类制造设备的运行特点有全面认识,并形成图谱。特别是如果有过专用设备类上市公司保荐案例,则可能对制造设备的特点会更有体会。
业财逻辑一:从工序对应到设备,从设备对应到折旧,从折旧对应到制费;
业财逻辑二:从工序对应到设备,从设备对应到产能,从产能对应到产能利用率,从产能利用率对应到资产减值。
√多规格产品共线的产能计算?
√产能利用率低,设备闲置?
√产能扩张与设备增长的匹配性?
√研发过程使用制造设备的区分核算颗粒度?
√大额制造设备非标化,导致采购造价公允性的难以透明论证,关注长期未到货的生产设备,长期未转固的生产设备?
6、产能关注事项
(1)产能与公司产供销的匹配关系;
(2)产能利用率与行业整体产能是否匹配,产能统计口径与同行业是否一致;
(3)产能利用率波动较大的原因;
(4)产能利用率较低的原因,产能利用率未达到饱和的情况下如何消化募投新增产能;
(5)超产能生产的合法合规性。
7、制造废料:最近比较热门的一个关注点
√按照类型可以区分为值钱的废料(例如铜材等金属边角料)、不值钱的废料(例如一般的包材废弃物)、不值钱还要掏钱处理的废料(例如危废);
√从制造工序出发,结合原材料了解哪些制造工序会产生哪些类型的废料,对应有哪些去向
制造废料的三重核验:
(1)逻辑核验:废料与产量匹配性,理论废料率
(2)细节核验:过磅记录
(3)银行流水核验:通过出售废料搭建小金库,并体外支付工资、无票费用的问题
制造废料关注事项
(a)废料成本核算、结转和销售的会计处理,废料的内部控制流程和会计核算方法;
(b)各期的废料率、废料数量、金额以及废料回收利用或对外销售对发行人收入、成本的影响;废料的处理方法,是否进行对外销售,不同处理方式对应的会计处理;废料对外销售的,报告期各期废料销售对象。
8、制造环保
√从制造工序出发,对哪些工序会产生较大环保污染物进行总结,常见如电镀、喷涂、镀锌,并形成敏感性;
√一些生产与环保支出密切相关的行业,还可以通过环保支出与产量匹配情况来核查是否存在财务异常情况。
制造环保关注事项
(a)生产经营涉及环境污染的具体环节、主要污染物名称及排放量、主要处理设施及处理能力;
(b)环保投入金额、环保相关成本费用是否与产能、排污量相匹配;环保支出与固体废物排放量变动趋势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合理性;
(c)是否取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全部行政许可、备案、注册或者认证等;发行人生产经营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要求。
9、制造物流:不同制造工序、制造校式之间的连接动脉
√制造物流包括上游采购物流、内部制造物流、下游销售物流;
√从制造工序和制造模式出发,梳理公司涉及的制造物流模式以及流转痕迹;
√关注运费支出与产、销量匹配性,车次、门卫记录、过磅记录等与采购、生产、销售的匹配性。
10、制造成本的勾稽
通过打通各个制造过程要素,评估财务内控及成本核算颗粒度。
(1)制造成本的勾稽问题——人工关注事项
(a)人工成本与相关资产、成本和费用项目之间的关系;
(b)生产人员与各期产量、收入是否匹配;
(c)结合人均产出数量与全额、同行业可比公司人均产出差异原因以及人均产出的合理性劳外包的支付成本及入账方式是否真实、准确;
(d)劳务外包成本与人工成本的差异。
(2)制造成本的勾稽问题——材料关注事项
(a)主要产品产量与主要原材料的理论单耗,实际单耗的变动情况及原因;
(b)主要原材料采购单价下降对单位成本变化的具体影响;
(c)主要原材料单价、单耗及其勾稽关系以及变动的合理性;
(d)主要原材料的耗用比例与产量是否匹配。
(3)制造成本的勾稽问题—制费关注事项
(a)水、电、天然气消耗量与同期产销量的匹配关系;
(b)固定资产变化与制造费用中折旧摊销的勾稽关系。
(四)围绕这些关注点保荐角度的几点思考?
1、制造行业的一些合规错觉
(1)大客户审厂倒逼的合规(例如:苹果、华为产业链企业)
(2)行业监管倒逼的合规(例如:医药制造)
(3)体系下的合规(例如:大型集团子公司、央企子公品异地上市公司)
2、抓住主要矛盾
所有制造行业企业最终都可以充分的分解为一个个制造工序和制造模式,而合规的主要矛盾也来源于这一个个制造工序和制造模式。
辅导企业重视制造过程的全流程合规,基本就实现了运营合规的80%,辅导企业重视制造成本的精确核算,基本就实现了财务规范的80%。
3、制造工序和制造模式入手穿透制造过程逻辑
从制造工序和制造模式入手,在不同企业之间可以复制核查经验,穿透制造过程的逻辑,核查不合常理的风险源头。
4、制造行业上下游的逻辑循环验证
制造行业的29个子行业,有些行业互为上下游行业,因此如果有上游的经验,可以加深了解下游,有下游的经验可以加深了解上游,从而形成基于核查的逻辑循环验证。
5、制造行业背后的数学规律启发
数学规律:通常找到三个维度去交叉印证或核查一个制造业行业的企业问题,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商业逻辑或识别风险。
√制造行业有很多维度可选,例如:“二八分布"、“正态分布”、基于产业链的“微笑曲线”、行业生命周期、价值链、用工模式、制造模式等等。
6、结尾语:从辩证法角度看待制造行业保荐经验
制造行业的普通情况,按照成熟经验辅导核查
制造行业的特殊情况,按照实事求是核实逻辑
内部控制成本包括3
合伙企业内部控制是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合伙人对企业人事制度设计、生产计划推进、会计信息资料核查等经营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并推行的业务组织框架设置和各司其职的分工制度,从而达成对合伙人一揽子可操作的相互制约和平衡机制,合伙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在社会经营活动日益复杂的今天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合伙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决定着企业能否平稳经营以及合伙人能否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无疑是摆在合伙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合伙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贯彻内部控制原则和顺畅内部控制流程,企业要把内部控制系统各要素真正落实到计划、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体现全过程内部控制,合伙人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明确内部控制目标,优化内部控制过程并善于因应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提升内部控制效能。
一、内部控制问题
合伙人创办企业的初衷是看重彼此热情、能力和格局对合伙方利益达成的预期,主要表现为看重对各种利益实际获得的期待。一切美好愿景的实现都应该建立在合伙方共同确认的规则基础之上,也就是内部控制。合伙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合伙人只看重包括对合伙人之间情谊成本在内的少数方面,导致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执行等方面存在着某些隐性问题。
二、内部控制原则
企业施行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及成本效益等原则。合伙企业首先要确保内部控制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不留盲点,使企业经营的各业务和事项都纳入其中,体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企业经营事务纷杂,合伙人需要捋一捋经营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事项,前瞻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特别关注企业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结合品牌企业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商讨、制定针对性强并对重要领域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体现内部控制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在不影响企业运营效率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常态,避免内部控制雷声大雨点小,忽视内部控制在具体岗位,相关人员身上的有效执行,造成制衡不力的问题。合伙企业在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方面与其它性质的企业存在着差异,同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问题或面临新挑战,合伙人要因应新情况的出现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整,对有明显缺陷的内容需及时修改,真正建立起与本企业实际相符的内部控制,体现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控制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之间的关系,就合伙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成本与企业规模、部门设置休戚相关,对于诸如规模小,董事会构建困难或者不具备常年、长效监督情况下,应鼓励和支持监事合伙人积极作为,发挥监督作用,确保既达到内部控制落地有痕目的,又减少内部控制实施成本。内部控制各原则是一个整体系统,不可分割,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要统筹兼顾,不可偏废任何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组织机构的基本构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