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的儒林外史杨执中人物形象是一个什么形象?


上传人:雪***
认证信息
认证类型:个人认证
认证主体:卞**(实名认证)
IP属地:江苏
IP属地:江苏 文档编号:22656850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98KB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儒林外史》中蘧氏祖孙三代在书中有十多回的描写。本文将结合当时的明清科举制度,以《儒林外史》蘧氏家族中最主要的三个人物:蘧来旬、鲁小姐、蘧佑为研究对象,从而分析蘧氏家族各色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吴敬梓设计
  引言
  《儒林外史》作为我国一部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蘧氏祖孙三代在书中有十多回的描写。蘧氏家族共有五口人:祖父南昌太守蘧佑、父亲蘧景玉、孙子蘧来旬、孙媳妇鲁小姐和小重孙。五人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祖父南昌太守蘧佑、孙子蘧来旬、孙媳妇鲁小姐这三个人物,其他二人无甚描写,故本文研究此三人。蘧来旬与鲁小姐的结合是世家公子与千金小姐的婚姻,看似郎才女貌、佳偶天成,而婚后生活却暴露了在科举制度下婚姻、人生的尴尬。吴敬梓通过对蘧来旬与鲁小姐这对才子佳人的重构,打破了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幻想与美好,形成了深刻的讽刺。书中对蘧氏家族的描写让读者窥探到八股风气对人的思想行为、对婚姻的荼毒。这也对读者探究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学界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很多,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就。而在《儒林外史》蘧氏家族研究中,侧重的是对鲁小姐的研究。学界对鲁小姐的研究主要从人物描写、人物形象以及导致人物思想行为的社会现实三个方面着手。其中研究最多、最常见的观点是分析鲁小姐的人物形象,揭示导致鲁小姐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如《认同的悲剧——<儒林外史>中鲁小姐的悲剧根源》和《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通过对鲁小姐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闺阁女子醉心科举,唯科举是瞻,饱受其害。其中有一篇特别的文章《不自觉的“审父”叙事——新论<儒林外史>中的鲁小姐》是从鲁小姐与社会主流思想接触的纽带:鲁小姐的父亲鲁编修为切入点出发,研究鲁小姐思想行为异化的直接根源。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将鲁小姐与其他女性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展现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沈琼枝与鲁小姐——<儒林外史>中科举情结弥漫下的女性形象》是从女性的形象、生存现状、思想观念等进行比较探讨。  学者还通过对蘧来旬入赘现象及蘧来旬与鲁小姐的婚礼为着眼点,对蘧来旬、鲁小姐以及他们的婚礼细节、婚后生活本质进行分析研究。如《<儒林外史>入赘婚现象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入赘婚描写》、《从<儒林外史>的婚礼描写看传统礼制的衰败》将蘧来旬与鲁小姐的士绅阶层的入赘婚与书中其他平民阶层的入赘婚进行对比,分析了入赘婚存在的原因。还通过蘧来旬与鲁小姐的婚礼的细节,深度分析了尴尬婚礼中的隐喻笔墨以及人物性格、人生追求的转变。  虽然对蘧来旬的人物形象、鲁小姐的人物形象、蘧来旬夫妇的家庭矛盾的性质及其意义等已有学者研究,但忽视了探究作者设计蘧氏家族的创作用意,所以仍值得研究与探索。
  一、蘧来旬人物形象
  在《儒林外史》这本书中,蘧来旬是书多次刻画塑造的重要人物。蘧来旬,又称蘧駪夫,祖籍为浙江嘉兴。因其祖父蘧佑为南昌府前任太守、其父蘧景玉为风流名士,所以世人以公孙敬称之。蘧来旬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从他与鲁小姐结婚前和结婚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婚前:不慕科举,争做风流名士
  蘧来旬是一个自命风流的名士,视科举为俗事。蘧来旬粗看是一位名士。当蘧来旬拜访娄氏两公子时,呈上了乃祖的书札和自己的诗,引得娄氏二人啧啧赞叹他年少却有大才。包括后来蘧来旬与鲁小姐赴宴回房,袖里笼了一本诗在灯下吟哦,也似是风流名士的雅举。后来娄氏两公子在莺脰湖大宴名士,蘧来旬也欣然赴约。但蘧来旬却是个假名士,他偶然从王惠那里得到了一只枕箱,发现了其中有一本《高青邱集诗话》。蘧来旬心想着此书是天下孤本,于是就将自己的名字加在书后,刻印送人。包括鲁小姐在新婚夜制义难新郎时,蘧来旬拒绝了鲁小姐出的题目。一方面由于自己确实不会做八股文章,另一方面蘧来旬以为自己说这番话,会让鲁小姐觉得自己非常有雅兴。蘧来旬这样的人物个性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其父蘧景玉用王太守的话说乃“翩然俊雅、举动不群”的名士,蘧景玉曾对王太守表达自己的想法:人生是好是坏,倒也并非看否取得功名。蘧景玉只愿父亲蘧太守能够解甲归田,他也好奉养父母,做做儿子的本分,这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由此可见蘧景玉不恋科场,只求得逍遥自在。但蘧景玉早亡,所以祖父对蘧来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蘧太守名利之心淡泊,常说“宦海风波,实难久恋”,他在做太守时,衙门里有三样声息是不同于别人的: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蘧太守曾这样向娄府两位公子这样说:“我本来就没有做官的欲望,在南昌为官多年,总是害怕因为失职而获罪,也不曾做出什么事业,白白的损耗浪费了朝廷的爵位和俸禄,倒不如辞官归田。没曾想回家才一年,小儿蘧景玉便离世了,越发觉得胸中沉闷、心口冰冷。仔细想来,恐怕还是做官的报应。”可知蘧太守并无心留恋官场,蘧景玉的死反倒认为是做官的报应。因为蘧太守只有蘧来旬这一个孙子,十分心疼,从小就娇生惯养。他认为请来的那些教书先生,并非有多少真才实学,反而动辄打骂。蘧景玉在世时就教蘧来旬读读经史,而蘧景玉的离世使得蘧太守更加的心疼他这个唯一的孙子“替他捐了个监生,学业也不曾十分讲究”[[1]吴敬梓.儒林外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49.][1]。蘧太守时常教他做做诗句,修身养性,让他安于处境,没有忧愁。正是因为在蘧太守这样的教育和影响下,蘧景玉和蘧来旬对科举功名没有什么追求,反而喜欢作一些诗词。  而蘧太守知道蘧来旬“刊刻诗话送人”这件事,不但不责怪蘧来旬,反而教他一些诗词,这就更加助长了蘧来旬追求名士之心,成为了自命清雅、无所事事的人,自诩名士,实质空虚。
  (二)婚后:发生转变,成八股文选家
  其实蘧来旬和鲁小姐刚步入婚姻时候,还并未发生转变,仍然追求做一位名士。比如蘧来旬赴宴回房时怀里还拿了一本诗在灯下吟诵。当鲁小姐制义难新郎时,蘧来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自己对作八股文并不在行,并认为这是一件俗事,要先做雅事。蘧来旬心里想着对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说出这种话,那应该是非常优雅的,谁曾想这正犯了忌讳。鲁编修听说了女婿的这些事情,也出了两个题目想考考他,蘧来旬勉勉强强写出了一篇文章。待鲁编修看完文章,发现几乎都是诗词中的一些话,都不是什么正经文字,看的鲁编修心中发闷,却也说不出来什么。  鲁编修因为女婿蘧来旬不事举业,摔了一跤,得了中风后又突然离世。再加上娄氏两公子“莺脰湖大宴名士”这样的雅举使人失望,于是他也就看淡了做名士这件事,也不作诗印刷送人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的蘧来旬也和鲁小姐一起指点儿子读书,并且想和朋友谈谈举业。此时的蘧来旬已经发生了转变,原先喜欢寄情吟诵诗词的蘧来旬慢慢地走进了八股文。  而蘧来旬真正成为八股文选家,则是在遇到马二先生之后。马二先生通过孔子、孟子、汉人、宋人的举业来劝蘧来旬。一味的信服孔孟之道是做不了官的,就算这些夫子在世,他们也是要做举业的。这番话使得蘧来旬如梦初醒一般,与马二先生成为知己,自此日日来往。起初是在《历科墨卷持运》和马纯上一起填上了自己的名字,以示二人同选。后来,《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写道两个小斯经过淮清桥时,桥边摆摊上的时文是蘧来旬、马二先生等人一同选的。曾经追求的少年名士的场景犹如过眼云烟,蘧来旬已经彻底的变成了八股文选家。
  二、鲁小姐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鲁小姐是吴敬梓笔下一个特殊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精通八股、深受科举制度荼毒而不自知的才女。吴敬梓通过很多笔墨去刻画这个人物形象。
  (一)八股才女
  鲁小姐是书中唯一一个精通八股文的才女,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才女。鲁小姐精通举业,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她的父亲。鲁编修是一个老学究,鲁家也算得上是旧家大族,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与名誉,极为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因鲁家没有公子,鲁编修就将鲁小姐当做儿子培养,“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送先生的束修。那先生督课,同男子一样。”[[1]吴敬梓.儒林外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61.][1]再加上鲁小姐心性高,记性好,诸大家之文、各省宗师考卷,全部背的滚瓜烂熟,自己所作的文章,也是老练泼辣,很有文采。鲁编修对这样的鲁小姐很是满意,也经常感叹,鲁小姐倘若是个男子,多少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娄家的四公子曾这样评论鲁编修:“究竟也是个俗气不过的人”[[2]吴敬梓.儒林外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57.][2]。鲁编修信奉实学,觉得:“盗虚声者多,有实学者少。”[[3]吴敬梓.儒林外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56.][3]在当时社会的氛围下,极力推崇科举,将八股文视为圭臬:“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4]吴敬梓.儒林外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62.][4],认为科举能够带来功名富贵。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鲁小姐梳妆台上、刺绣旁边摆放的都是一部部文章,每日读书勤奋,点校书中的文字,书边还写满密密麻麻的字。别人送来的辞赋,鲁小姐也并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反而是将这些送给她的侍女们看。
  (二)大家闺秀
  因其父鲁编修在翰林院任职,鲁小姐作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为人处事无不显示出了一个大家闺秀的风范。首先,鲁小姐容貌美丽。新婚后的第二天,蘧来旬回到房里看到此时的鲁小姐卸去了浓妆换上了素雅的衣裳,真可谓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连鲁小姐两个贴身侍女的模样都是十分俊俏,这更是衬托出了鲁小姐的高贵与美丽。其次,鲁小姐孝敬持家。当得知蘧太守病重,蘧来旬托娄府两位公子接鲁小姐回嘉兴,鲁夫人不愿意鲁小姐随他们回去,但是鲁小姐深明大义坚持要去侍疾,并且带上了全部的嫁妆。回到嘉兴时,蘧太守已经去世。鲁小姐“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条,亲戚无不称羡”[[5]吴敬梓.儒林外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73.][5]。
  (三)贤妻良母
  鲁小姐是一位合格的妻子,在生活中与蘧来旬举案齐眉。鲁小姐向母亲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6]吴敬梓.儒林外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62.][6],她觉得人总是要自挣功名,而不能靠着祖辈和父辈打拼的家产度日。在当时科举盛行的大风气下,她极力的规劝丈夫走科举之路。当蘧来旬与马二先生来往时,蘧来旬让鲁小姐为马二先生备饭,鲁小姐欣然备下。作为孩子的母亲,她辅导孩子做功课,一直到夜里三四更。如果孩子书背不熟,鲁小姐则会一直督促他到天亮。鲁小姐自己不睡,反而催促蘧来旬先去休息。“丈夫的科举前程俨然成为衡量女性婚姻成败的重要标准,子嗣的功名亦成为女性教子有方的标志。”[[1]马珏玶.《石点头》女性与科举关系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7(3):118.][1]她不但劝丈夫上进,还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希望母凭子贵,儿子取得功名,母亲也荣耀加身。  纵然鲁小姐是一个难得的才女,但她醉心于八股文章、痴迷科举之路,一生都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永远无法挣脱科举的囚笼。
  三、蘧来旬夫妇的家庭矛盾的性质及其意义
  蘧来旬是原南昌太守府蘧太守之孙,鲁小姐是翰林院鲁编修之女,这二人门当户对的结合表面上看起来是佳偶天成、天作之合,这对才子佳人也应该是琴瑟和鸣、夫尊妻贵,而这段看似美满的婚姻,实则暗流涌动,矛盾重重。
  (一)蘧来旬与鲁小姐的矛盾
  蘧来旬与鲁小姐作为这个家庭的核心人物,二人的矛盾最为尖锐。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蘧来旬在婚前包括婚后的一段时间之内,都是追求做一名吟咏性情、寄情诗词的风流名士。而鲁小姐则是在鲁编修那样的教导下,将科举作为人生的寄托。夫妻二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必然导致他们之间存在矛盾。刚成完婚,夫妻二人的矛盾并没有凸显出来。鲁小姐最初心想着蘧来旬举业已成,不久便是少年进士。当蘧来旬对香房里满架上的文章不为所动时,鲁小姐还进行自我安慰,认为这些文章蘧来旬早已烂熟于胸。当蘧来旬邀请鲁小姐一起灯下看诗,鲁小姐碍于情面勉强和他看了一个时辰。而鲁小姐真正认清蘧来旬的真实想法,则是她出题考蘧来旬。蘧来旬不擅长作八股文章,反而认为此事是俗事,蘧来旬的想法彻底击碎了鲁小姐心中对他的美好幻想。蘧来旬不慕科举,而鲁小姐总劝他举业,蘧来旬总不招揽。鲁小姐于是乎向养娘发出:“岂不我终身?”的抱怨,对待蘧来旬也词色不善,夫妻二人从此啾啾卿卿。这就是蘧来旬夫妻最根本的矛盾: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不同。蘧来旬和鲁小姐这两个价值观和婚姻观不同的人,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将婚姻建立在彼此封建大家长的需求上而不是爱情上,这样的婚姻注定是不和谐的。  书中对蘧来旬大婚场景中两段闹剧的描写预示了这段婚姻的不和谐。婚礼现场有这样两出闹剧:首先是“老鼠掉汤碗”。屋梁上的老鼠不偏不倚的掉在了燕窝碗里,将汤碗打翻。碗里的菜泼了一桌子也弄油了蘧来旬的大红缎补服。其次是“小使飞钉鞋”。乡下小使因专注于看戏,不小心打翻了粉汤碗。又遇上了两个狗抢粉汤吃,踢狗不成,反倒踢飞了自己的钉鞋,打烂了点心。这两出小闹剧似乎是为婚礼的描写增趣,达到喜剧化的效果,“而是使用隐喻的手法,以婚礼场面的尴尬预示在八股科举制度下婚姻、人生的尴尬”[[1]朱万曙.尴尬的婚礼:《儒林外史》的“隐喻”笔墨[J].明清小说研究,2015.][1],预示着婚后二人的矛盾。
  (二)蘧来旬与鲁编修之间的矛盾
  鲁编修是一个典型的实学主义信奉者,他的人生理念就是:“若果有学问,为什么不中了去”[[2]吴敬梓.儒林外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56.][2],“中”便是一切,不“中”便什么都不是。鲁编修在娄氏两公子的眼中:“究竟也是个俗气不过的人”[[3]吴敬梓.儒林外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57.][3]。而蘧来旬之所以被鲁编修这样的一个科场成功人士看上,将自己的爱女嫁给他,原因有二:一是蘧来旬也算是出身名门,家族显赫;二是鲁编修看上了蘧来旬的才华,鲁编修在看过了蘧来旬的诗后赞叹了许久,看上了他日后中举的可能性。而蘧来旬与鲁小姐成婚后,鲁家父女逐渐看出了蘧来旬的真实想法。于是就有了鲁编修出题请教蘧来旬这一出,蘧来旬勉强成篇,都是些诗词上的话,并不是什么正经文字。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使得鲁编修心中发闷。当蘧来旬参加完娄府两公子举办的莺脰湖宴会,鲁编修这样对蘧来旬说:“你的表叔也应该闭门不出,在家做一做举业,来维持家族的名声,并非结交这样一邦人。”鲁编修的言下之意就是蘧来旬也该做做举业,而不是做一位风流名士,只懂得吟咏性情。这就是老丈人和女婿之间的矛盾。鲁编修正因为蘧来旬不做举业,心里面憋着气,还商量着找一个小妾养一个儿子做举业,才导致鲁编修摔了一跤,得了中风。这件事也为以后鲁编修痰病复发身亡埋下了祸根。
  (三)蘧来旬自我的矛盾
  通过对蘧来旬“刊刻诗集送人”、“新婚夜被鲁小姐制义为难却说鲁小姐俗气”等事件,我们知道蘧来旬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风流名士,视科举为俗事。面对香房里满架的文章,他全然不在意;赴宴回房时,还拿一本诗集拉着鲁小姐在灯下一同观看。他是不愿意并且不会作八股文章,这样的蘧来旬惹得鲁小姐阴郁忧愁、时常叹息。鲁小姐一提到举业,蘧来旬心中总是不以为意,劝的次数多了,鲁小姐反而被蘧来旬抱怨俗气,夫妻二人难免有些隔阂。娄氏两公子邀名士畅游莺脰湖落下了许多扫兴,使蘧来旬对“名士”产生了怀疑。再加上老丈人鲁编修意外离世的刺激,蘧来旬渐渐走进了八股文,同鲁小姐一起深夜课子。对蘧来旬影响最大,成功劝说蘧来旬从事举业辅导的就是马二先生。马二先生是科举的宣传者,他不但自己举业,而且还极力劝说别人以文章举业为主。正是在马二先生一步一步的教导与指引下,蘧来旬也成为了八股选家。蘧来旬前后的追求是矛盾的、行为是矛盾的,他的转变是对名士的失望而产生的无聊所致,并且选业有市场,也符合传统思想、主流思想。他从以前的少年名士,彻底沦为了以前自己最看不上、最瞧不起的八股文选家,成为了自己最初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而自己却不自知,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剧呢?
  (四)意义
  吴敬梓通过对蘧来旬夫妇家庭矛盾的描写与表现,充分的说明了世界观、价值观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的矛盾与尴尬。而这矛盾与尴尬的背后,则是科举制度对人思想的毒害。就以鲁小姐为例,身为闺阁女子的鲁小姐,原本与科举毫无瓜葛,而她的整个人生却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鲁小姐从五六岁开蒙时就接触八股,即使当时的女子并不需要挣个功名。正是由于鲁编修膝下无子,再结合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才将鲁小姐当做儿子培养,弥补了没有儿子的遗憾。鲁小姐纵然有一身八股才情,但是却无处施展,只能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劝慰、指导丈夫。鲁小姐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她不但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反而也成为了科举制度的维护者。她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却不自知,从来没有认识到科举给她带来的伤害。鲁小姐作为科举制度的忠实外围参与者,她无法跳脱这样的一个怪圈,转而又教导起自己的儿子追求功名。鲁小姐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她的父亲鲁编修,而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当时社会上弥漫的科举风气。当时功名利禄思想如此泛滥,严重影响到不需要功名的女子都为之朝思暮想,异化了女子的行为,并且影响到了正常的夫妻生活。曾经的鲁小姐心怀希冀,变成了长吁短叹、暗自垂泪的失落妇人;过去的少年名士,变成了原先自己都瞧不上的八股文选家;招来的“贤婿”,谁曾想变成了一道夺命符。正是科举制度这一大毒瘤,才使得人们异化了自己的感情与选择,最终沦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四、吴敬梓设计蘧氏家族的创作用意
  (一)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人物风貌
  《儒林外史》通过对蘧氏家族中的蘧来旬、鲁小姐、蘧太守、蘧景玉、鲁编修等人的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反映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蘧太守和其子蘧景玉,虽然在书中着墨不多,但也可谓是上品人物。蘧太守作为原南昌太守、国家公务员,他奉行无为而治。在他的衙门里时常听到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蘧太守多年为官,衣食简朴。他不留恋官场,常常怀念故园风光,颇有一种“种豆南山”之感。蘧太守这一人物形象则是与王太守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蘧太守是一位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贤士,而王太守这一人物形象则是从侧面衬托出蘧太守的这一特点。王太守是一个精明小气的人,接任南昌太守时迟迟不肯交接,蘧太守送了一笔银子才肯正式就职。王太守也深谙为官之道,上任前还询问蘧公子还有什么地方人情可以出产,词讼里是否可以通融。王太守也是一个鄙陋不堪的人,他从严治下,奉行法家行为。衙门里确实如蘧公子所预测的那样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与蘧太守坐镇衙门时的三样声息截然相反。王太守还是一棵随风倒的墙头草,宁王反叛占领南昌时王太守选择顺降宁王。蘧太守的儿子蘧景玉也是出了名的贤公子、风流名士。面对父亲的急流勇退,他表示理解与赞许,才说出了“人生贤不肖,倒也不在科名”这一番言论。在这样的熏陶与家庭教育下,蘧来旬自小就娇生惯养,蘧太守为他捐了个监生,常教他几首诗,吟咏性情,举业却不十分讲究。蘧来旬还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遇到出逃在外的王惠,他慷慨解囊。蘧来旬的老丈人鲁编修是虔诚的八股文信徒,也是科场的成功者。在鲁编修的指导与教育下,鲁小姐也醉心八股文,对八股文章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原本貌美、有才情的才女,因为八股显得死板且单调。与“苏小妹三难新郎”不同,鲁小姐的制义新郎显得刻板而又庸俗。才子佳人的故事中,夫妻往往夫唱妇随、举案齐眉。而作者对才子佳人的打破与重塑,让人们对夫妇人伦陷入了重新思考。吴敬梓设计蘧氏家族,为科举制度下世人的众生相又增添了几个形象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科举制度之下的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例如以周进、范进为代表的沉迷八股、皓首穷经的腐儒,又增添了鲁编修;以娄氏公子、赵雪斋为代表的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假名士,又增添了蘧来旬;以虞育德、庄绍光为代表的真儒名贤,又增添了蘧太守、蘧景玉二人;而鲁小姐则与沈琼枝等女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各具独特形象特质。
  (二)串联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六章,由许多生动的故事串联起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对本书的看法:“虽云长篇,颇同短制。”[[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儒林外史》这本书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看为是短篇的连缀,书中每个故事之间也是有结构间的联系的。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设计与存在都附有其特殊的含义。吴敬梓设计蘧氏家族,特别是蘧氏家族中的蘧来旬在书中出现多回,是串联上下的关键人物。全书第一回以王冕的故事作为楔子,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全书第二回引出周进与荀玫,周进考中进士,在任职过程中偶遇范进。在周进的帮助下,范进成功中举,其母病逝后,范进与好友一同到高要县拜访。汤知县恰巧在处理严氏兄弟的案子,严监生因病离世,他的哥哥想要霸占他的家产,于是严贡生就来到省城寻求周进的帮助。王惠也在中年中了进士,恰巧南昌知府有空缺,朝廷下令让王惠补授。由此,引出了南昌府前任太守蘧太守。两年后宁王造反,王惠胆小怕事降顺宁王,好景不长,宁王被王守仁打败,王惠只得逃亡,在逃亡途中巧遇蘧来旬。蘧来旬重情重义,帮助了山穷水尽的王惠。自此以后,蘧氏家族粉墨登场。蘧来旬引出了其表叔娄氏两位公子,娄公子二人回省城的路上遇到了邹三和鲁编修。故事从此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为各个名士畅游莺脰湖,另一条线索则是娄氏两公子为蘧来旬说亲,娶鲁小姐,入赘到鲁编修家。而后则是描写蘧氏家族的故事。蘧来旬遇到开办帮人补习学问课堂的马纯上,随后写马纯上资助匡超人,又引出了接下来的故事。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书中的人物及其行为活动是有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娄氏两公子巧遇鲁编修为因,蘧来旬入赘鲁家为果,正因为蘧来旬入赘鲁编修家,思想性格发生转变为因,遇到了给予他很大启发的马纯上为果……可以这样说,全书第八回至第十四回,以蘧来旬为中心,连接了一个又一个短篇故事。这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结构,就是在这样一个因果关系中过渡,形成了完整而又独立的故事。蘧来旬可以说是一个转折性的人物,他既承接了上一个故事,又开启了下一段故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蘧来旬的出场标志着第一代文人故事的终结,而蘧来旬的出现又开启了第二代文人的故事。我们由此可见,作者吴敬梓设计蘧氏家族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并非信手拈来。设计蘧氏家族使得整本书看似零碎的情节,在这些人物的出现下显得紧密,情节过渡更加自然。
  (三)突出讽刺意味,揭示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曾评论此书:“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作者在对蘧氏家族的描写中,暗含了多处的讽刺。最大的一处讽刺就是上文写到的蘧来旬与鲁小姐的婚礼。吴敬梓通过“老鼠掉汤碗”和“小使飞钉鞋”两个小插曲进行讽刺,好端端的婚礼俨然变成了一出闹剧。蘧来旬与鲁小姐一对旁人眼中的佳人,婚礼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如此尴尬的婚礼也预示着婚后二人的尴尬。果不其然,蘧来旬逐渐表达出自己不事科举的真实想法,而鲁小姐则热衷追求科举功名,极力劝说丈夫走科举之路。这场看似符合封建规范礼仪的婚姻的背后,实则是以功名利禄作为砝码的交易,这场婚姻充满着尴尬与危机。  第二处讽刺则是对蘧来旬的讽刺。王惠在逃跑的途中受到了蘧来旬的帮助,将自己的枕箱送予蘧来旬保管。蘧来旬打开箱子得到了一本《高青丘集诗话》,当他的祖父告知他这本诗话多年藏于大内,天下再无第二本时。蘧来旬出于虚荣心的驱使下,以“补辑”的身份,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印刷了几百份赠送亲友。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蘧来旬就是沽名钓誉之辈,是一个假名士,充分展现出了作者对蘧来旬的讽刺。追求功名利禄者,固然不好;不要功名者,要的是另一种虚名,蘧来旬本是道德有亏。蘧来旬不要功名,并不是处于理性认识,而是一时兴致。由于走科举这条道路走不通,也懒得走,于是蘧来旬就开始谋求异路功名,最终走向选家,以慰藉自己百无聊赖的生活。  书中还有一段讽刺是对鲁小姐的讽刺。鲁小姐虽说是热衷于八股文章的八股才女,但是她也是一个有毅力、有原则、有追求的女人。她曾经这样对母亲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功名,而不是依靠祖辈父辈。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科举不对女人开放。她只能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求得功名,荣耀加身。与蘧来旬成婚十多日,而蘧来旬对架子上的文章并不感兴趣,鲁小姐还自我安慰认为这些东西是蘧来旬烂熟于胸的,新婚燕尔正贪欢。纵然鲁小姐有满身的才学与知识,却也只能依附于丈夫和孩子平步青云。但鲁小姐这一人物的设计其实也是对其他八股文人的虚伪和无知的深刻的讽刺。正如卧评所言:“人人自以为握灵蛇之珠也,而不知举业真当行,只有一鲁小姐。”[[1]吴敬梓.儒林外史(卧闲草堂评本)[M].湖南:岳麓书社,2008.85.][1]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2]吴敬梓.儒林外史(卧闲草堂评本)[M].湖南:岳麓书社,2008.17.][2]这段话揭示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这一主题。作者设计蘧氏家族,也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验证了这一思想。鲁编修和鲁小姐一生追求功名富贵、热衷于八股文章,并以此作为择婿的标准,谁曾想招来的蘧来旬不事科举,美好的幻想最终成为了泡沫。而蘧来旬听从家里人的安排,入赘鲁府。随着在鲁府一天天的生活,他的思想也在一天天的转变,由曾经的少年名士变成了他以前最瞧不上的八股文选家。在清朝科举制度的影响下,读书、科考、做官,成为了所有人所认同的、所毕生追求的目标与信仰,更成为了所有寒门子弟改变自身命运的最佳途径,这确实也是科举制度的优点之一。可是这样的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紧密的结合,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同时也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它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将做学问与功名富贵紧密的结合,只以八股文作为衡量文章好坏的标准,而不在乎士人是否是一个真儒士,是否德才兼备、人格独立、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蘧氏家族就是科举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结语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给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吴敬梓通过塑造蘧氏家族,让我们看到了性格迥异的人们。蘧来旬原是一位风流名士,最终沦落为八股文选家;鲁小姐是大家闺秀、贤妻良母的代表,却终生追求八股文。通过上文对蘧来旬、鲁小姐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入剖析蘧来旬夫妇的家庭矛盾的性质及其意义,探究吴敬梓设计蘧氏家族的创作用意。蘧氏家族的创作不但丰富了书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新的人物风貌,还起着串联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最重要的作用则是突出讽刺的意味,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吴敬梓著.儒林外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  [2]陈丽君.沈琼枝与鲁小姐——《儒林外史》中科举情结弥漫下的女性形象[J].名作欣赏,2016(05).  [3]梁春燕.试析《儒林外史》中的才子佳人[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7(06).  [4]马珏玶.《石点头》女性与科举关系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7(3).  [5]孔令彬.《儒林外史》中的入赘婚描写[J].中国文学研究,2012(02).  [6]白金杰.《儒林外史》对夫妇人伦的思考[J].古代小说评论,2012.  [7]李冉冉.从《儒林外史》的婚礼描写看传统礼制的衰败[J].运城学院学报,2018(05).  [8]朱万曙.尴尬的婚礼:《儒林外史》的“隐喻”笔墨[J].明清小说研究,2015(04).  [9]姚鲜梅.鲁小姐与薛宝钗艺术形象比较谈[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10]张芳.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J].大众文艺,2015(01).  [11]陈艳.不自觉的“审父”叙事——新论《儒林外史》中的鲁小姐[J].湖北科技学报,2016(05).  [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王逸群.论《儒林外史》中的婚恋描写及其作用[J].滁州学院学报,2014.  [14]聂泽文.《儒林外史》变异士风研究[D].北方名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5]梁效永.《儒林外史》女性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6]崔晨.《儒林外史》女性形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7]杨茜.《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18]韩星亚.科举制度与《儒林外史》士林风貌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9]吴敬梓.儒林外史(卧闲草堂评本)[M].湖南:岳麓书社,2008.85.  [20]李文.论《儒林外史》的情节与结构.[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4028.html,文章版权申述

这世当道,清浊难分,又是孰对孰错,孰黑孰白?
在科举面前,有两条路:一,执守。二,放弃。如此的时代,执书者为高,弃者为民,若甘愿庸者,民罢,慕名者,似周进。
周进,晚年中学,举前,百般受人嘲笑与折磨,本分老实。梅玖对此讥讽,也只是因地位,只能任他一羞。王惠进了学堂,与他言论,绎了一场天大的笑话,却又只能在最后默默的扫了一早晨的地。王惠吃什么?鱼,鸡,鸭。周进吃什么?一大盘老菜叶子,可他只弱弱地吞根子,最后还真能吐出了一个大黄金来。
周进哭了,那撕心裂肺啊!考了几十年,头发一根根变白,也一阵阵的刺痛着他的心,每日泡在书里,最恨的是什么也没有落到,便一头撞在号板上,不省人事。
可悲,这该死的牢笼,不知坏了多少人,斩了多少意气。
后来一帮朋友集了钱,送周进去会考,这一考不要紧,他真考了一个金作 文 吧Www.ZuoWen8.coM石碧玉来。
后来一帮朋友集了钱,送周进去会考,这一考不要紧,他真考了一个金石碧玉来。终于,了了他周进的心,他再也不是那个懦弱老实、只会在王惠后默默扫地的人了。
举后,周进监考时遇到范进,周进他自己也知道,决不能枉了人才,便把范进的文章看了又看,也可怜他年龄与自己考试差不多大,且才学不浅,如此如此,并与他填了个第一。
不过别看周进才学绝高,爱惜人才,其实也是一个被囚惯了的老鸟,面对魏好古的言语,他也只能维维八股,破破大唐。在一个思想囚禁的时代中,周进,所谓的"学”是“学”‘吗?
做官,便又有两条路:一,清风。二,浑浊。周进他晓得自己的苦,也不愿意任何一个真才从自身边溜去,驻了清风。
然而他虽一生中的地位很大,可是又想想怎么觉得不对呢?
是不对,周进在人的精神面前,只是沙粒般的渺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林外史杨执中人物形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