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笔下的鹅有什么特点孟伯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丰子恺与猫
文人抒情漫画的开创者
丰子恺是中国文人抒情漫画的开创者。对丰子恺漫画创作以直接影响的是日本画家竹久梦二。丰子恺曾说:“日本竹久梦二的抒情小品使人胸襟为之一畅,仿佛苦热中的一杯冷咖啡……寥寥数笔的一幅小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受其影响,丰子恺漫画也如小品一般,多以单幅形式出现,笔调简洁而流畅,不论是生活场景、人情世态,还是自然风貌、诗词意境都能信手拈来,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具有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特点。此外,丰子恺先生还受陈师曾先生人物画的影响,漫画人物意笔勾描,注重神韵,纪实性很强。
丰子恺(右)、刘质平(左)与老师弘一法师合影
他的漫画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词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时代。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材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朱自清曾将丰子恺的漫画比作“带核儿的小诗”,认为其有着橄榄般的悠长回味,而俞平伯则以为“子恺漫画”如“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他的作品处处体现着对家人的亲情、朋友的友情、生活的热情,以及对万物的深情。
家庭中的开心果
如钱锺书先生一般,丰子恺先生也是爱猫之人,甚至可以说是个“猫奴”。他一生养过很多只猫,有“白象”“黄伯伯”“阿咪”……
丰子恺与猫有缘,虽然自言并不是喜欢猫,而只是喜欢画猫,但在他的笔下,猫却在丰家扮演着重要角色。他除养猫、画猫、写猫外,还收获了不少读者送给他的猫,也因画猫、写猫在“文革”中遭到批斗,即使如此,他画猫之笔也未搁下。如今,在丰子恺故乡的纪念馆前,也有一只胖石头猫静静相守,而在丰子恺一生中写的动物散文中,写猫是最多的,此外,他还画了百余幅关于猫的绘画,可见丰子恺与“喵星人”感情笃深。
在丰子恺笔下的猫散文中,《阿咪》是比较典型的一篇。文中,丰子恺先生对猫的描写细致入微,对猫咪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纵观全文更是充满着一种对家庭成员的满满的爱。在他的笔下,阿咪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小精灵,它出身名门,“阿咪之父是中国猫,之母是外国猫。故阿咪毛甚长,有似兔子”。性格活泼,“想是秉承母教之故,态度异常活泼,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地上倘有一物,便是它的游戏伴侣,百玩不厌”。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即使有懊恼在心,也自会忘怀一切,笑逐颜开。哭的孩子看见了阿咪,会破涕为笑呢”。可见,猫对于丰子恺的家庭氛围、邻里关系、待客之道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自从来了阿咪,家中忽然热闹了……室中常有陌生的笑谈声,是送信人或邮递员在欣赏阿咪……访客之中,有的也很枯燥无味……然而自从来了阿咪,我们的谈话有了插曲,有了调节,主客都舒畅了”。可见,猫咪早就成了丰家的开心果,参与了全家人生活的很多个细节,似乎无时无刻都在为家里增添欢声笑语调节气氛、参与唠嗑、招待大小客人。尽管有时丰子恺也会讲到猫儿偷鱼等一些小毛病,但与他对猫儿的喜爱和关注相比,这些责怪早已变成了一种满含爱意的“嗔怪”了。试想一下,如果对猫儿冷漠,丰家岂会为猫咪们提高伙食待遇,每日买三千元猫鱼?丰子恺在散文中又岂能对猫描写得如此细腻和温情呢?
漫画中的百变星喵
在散文中,猫是丰家的成员;在绘画中,猫更像是丰子恺先生的替身或知己、伴侣。在他的画中,猫儿总是像“百变星君”一般扮演着各种角色,如友人、知己、看客甚至“保镖”,等等,他则通过猫眼观察世界,思考人生,参悟世事,表达希望。“不忘初心—丰子恺漫画特展”中展出十余幅猫漫画,画中猫儿虽不是主体物,却在构图和画意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丰子恺对喵星人的喜爱可谓跃然纸上,展露无遗。根据画意和题诗不同,我们大致可以从少女情思、文人遐思、生活逸趣和朋情志趣等四个方面对展览中的猫漫画作简要分析:
一、少女情思
丰子恺《织女明星来枕上》
这首诗原为宋代文人秦观娶亲时所作:“天风吹月入栏干,乌鹊无声子夜阑。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表达了夫妇二人之间的深深情意。此处,丰子恺古诗新作,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的无限思念。画面中,女子倚枕而卧,一边织毛衣,一边凝望星星,似将全部思念织入毛衣之中。一旁的小猫儿蹲坐床边,静静陪伴主人,打破了孤寂的氛围,为主人带来一丝心理慰藉。
丰子恺《闲院桃花》
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漫画。画中,桃花次第开,草色入帘青,梳着长辫、身着新衣的少女,正激动地穿着凤头鞋,准备与女伴们出门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一只小猫儿趴在主人身后,像一个看惯世事的老者一般,沉着冷静,十分淡定。二者一动一静,对比鲜明,少女的活泼与猫儿的沉着均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丰子恺《梁上燕》
春风拂面卷竹帘,佳人倚楼摇罗扇,看燕尾裁春,落红花满天。佳人倚楼凝望,小猫儿相伴一侧,似将思念寄托于春燕和落红之上,期盼爱人能够早日归来。此刻,小猫儿虽不一定了解主人心意,却静静蹲坐一旁,看片片桃花飞舞,以免主人形单影只,使整个画面洋溢着点点温馨。由此可见,丰子恺先生还是怜香惜玉的,舍不得佳人太过孤单。
丰子恺《底事春风欠公道》
春日里芳草萋萋,轻风拂柳,落红片片,莺歌燕舞,伊人倚户,似为眼前美景所陶醉,一时思绪绵绵,忧伤连连,感叹着时光飞逝,盼望着心上人早日归来。岂料门前勤劳的呆萌小姐妹,“不解风情”地清扫落花,打破了诗一般的意境,浑然不知“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倒是独立于门前小坡上的小白猫儿,蜷尾抬头,似已沉醉于美景之中,与门前伊人相映成趣,形成一人一猫对“吟”成知己的情形。整幅画面清新淡雅,笔触细腻,片片落红与杨柳春风遥相呼应,白猫与伊人相对,浓浓的诗情画意不禁让人深陷其中而自拔不能。
丰子恺《阿婆三五少年时》
画面中,一阿婆手持水烟,端坐于前,着一身青衫黑裤,发髻一丝不乱,神态安详愉悦。二孩童手持相框,对照阿婆仔细端详,似不时传出惊异与啧啧赞叹之声。阿婆似又回到那花样年华,虽满布皱纹,却依然“少女心”爆棚,感悟着“匆匆那年”。一只小白猫儿,蹲坐于阿婆一旁,侧身微拱,全神贯注地看着眼前一切,仿佛已读懂阿婆心思,正与孩童一道以赞赏的目光愉快地品评着当年那个美丽的“小阿婆”。整个画面充满温情,一派天伦之乐,却又表现出“韶华虽逝,青春不减”的丝丝豪情。
二、文人遐思
丰子恺《一枝折取樽前看》
瓶一个,花一枝,酒一樽,构成了一幅意境简淡,格调高雅的《寒食清供图》。但与通常文人清供不一样的是,画中多出了一位端坐沉思的文人和一只躬身蹲坐的小猫。千年以来,寒食节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画中文人自斟自饮,凝视瓶花,似乎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充满着浓浓的怀旧气息和淡淡的忧伤氛围。对此,身旁的小猫儿不一定理解,它虽然不言不语,却呈蓄势待发状,给予主人无限力量和支持。
丰子恺《可叹无知己》
题画诗选自高适《田家春望》:“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诗文充满了愤懑之情,表达了高适仰人鼻息,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以致终日醉酒,虚度光阴。此幅漫画大抵表现了这样一个抑郁文人不得志的落魄情形。一酒馆内,三五酒徒,觥筹交错,相谈甚欢,唯有一人跣足而坐,独立桌前,面对满桌佳肴,却无心品尝,自斟自饮,似注视窗外双燕,陷入沉思。这一派落寞形象,与周围热闹非凡的景象格格不入。一只小黄猫儿,貌似小狗一般,忠诚而又安静地陪伴着主人;又似主人一般,注视着眼前的鞋子,同样也陷入沉思。一人一猫,完全忘记了整个世界,枉顾大好春光,而深深沉浸于对自己人生走向的思考之中。
三、生活乐趣
丰子恺《子规啼徹四更时》
这幅漫画是古诗新作,取自宋朝谢枋得《蚕妇吟》。原诗将养蚕人与歌女进行对比,主要表现蚕妇养蚕之辛苦。但在丰子恺的笔下,这幅画更多地是表现了一个秉烛夜探蚕宝宝的少女。画面少了一些忧伤,却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更加不同的是,丰子恺在画中增添了一只小猫儿,增添许多灵动感。猫儿虽然帮不了忙,却是瞪大眼睛,躬身俯卧,一副誓死保卫蚕宝宝的样,十分贴心,惹人疼爱。
丰子恺《置酒庆岁丰》
丰子恺一生嗜酒,对酒桌百态亦司空见惯。在其漫画集中,类似醉酒题材不在少数。丰子恺醉酒图中人物,多为平民或文人朋友,而非朱门豪宴。此幅漫画表现的是置酒庆丰收的场景,暖暖的灯光下,四人对饮而坐,回味着劳作的艰辛,感受着丰收的快乐,尽管老翁与老妇已经醉倒,但是依然开怀大笑,画面温馨和乐。桌角的小猫儿,直直地坐着,虽未喝酒,但是已经深深融入欢庆场景,像家庭成员一般,与主人们一同享受着节日一般的欢快气氛。
丰子恺《把酒话桑麻》
此幅漫画表现了农家聚会的欢乐场景,极为准确地诠释了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芭蕉绿树掩映之下,温馨农舍旁,三五好友临窗而坐,品尝美食,畅饮好酒,高谈阔论,鸡猫环绕,一派和和美美的田园风情。按照常理,田园风情一般会描绘鸡犬相闻的场景,而丰子恺先生却将猫儿加入画面主体部分,可见其对猫的溺爱。画中之猫,也没有辜负丰先生的美意,气定神闲地蹲坐在桌旁,似乎也参与到老友叙旧的过程之中。
四、朋情志趣
丰子恺《我醉难眠君且去》
根据丰子恺子女的说法,这幅作品与陈师曾的同题画十分相似,想必是丰子恺受陈师画作启发而仿画的。画中提拔节选自唐代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此幅漫画描写的是酒过数巡之后,已经到了“三杯不记主人谁”的程度。主人自己已经醉倒,感到昏昏欲睡,便毫不客气地下逐客令:“君且去。”虽然未提到“明朝有意抱琴来”,但我们也能大概感受到他定会约朋友改日再来,一同喝酒谈天,击节吟唱。因此,这样的逐客令实是善意的。画中,小猫儿虽未饮酒,但似乎感受到了主人浓浓的醉意,便睡在桌角一侧,以便守护左右,确保主人周全。
丰子恺《劝君更尽一杯酒》
题画诗节选自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必此画表现的是主人为好友设宴饯行的场景。红烛高燃,灯火通明,三人围桌而坐,推杯换盏,兴致高昂。与其他饮酒图中的猫儿不一样,此幅画中桌边的小猫儿,似乎闻香而至,兴致勃勃地站立起来,却意欲加入酒宴而不得。这种情形不免让人忍俊不禁,打破了王维诗中的消极氛围。
丰子恺《草草杯盘供语笑》
丰子恺喜欢喝酒,对饮酒抱一种随心顺意的态度,有如他的随笔和绘画,兴之所至,“行”之所至,从酒中品出人生百态,文人兴致。画中三位好友相聚,喝酒聊天,好不惬意。正可谓灯不在亮,菜不在多,酒不在好,酒过三巡话语多,年少事、英雄事、伤心事,一桩桩一件件涌上心头,畅所欲言、酣畅淋漓。一只猫儿坐在墙洞之上,似乎也想与主人一样,与朋友们话平生,聊未来。纵观整个画面,观者必会感慨万千:酒逢知己千杯少,在人生路上有书、有诗、有酒、有友、有猫相伴,夫复何求?
丰子恺《好友好酒好鸟好音》
酒过三巡,好友畅谈,翘腿抽烟,谈笑风生,好不自在。一鸟儿高悬于前,嘤嘤妙语,热闹非凡。一只小猫儿,静坐于旁,毫不怯场,如主人翘起二郎腿般自在,静坐于前,虽无半分言语,却似已完全融入高谈阔论氛围之中。竖耳凝听,既如一位渐入微醺的好友,怡然倾听;又似一位禅定的高人,在云淡风轻之中对世事早已了然,好一派淡然闲适之状,可谓“好友好酒好自在,好鸟好音好猫儿”。
猫儿与鸟儿,一低一高,一静一动,笔触不多,形象不明,却在画面上构成呼应之势,更添灵动之感。可以想见,丰子恺先生晚年创作此幅小品之时,虽是淡淡几笔,却是畅快无比,直抒胸臆。
通过以上四个主题的漫画,我们可以看出丰子恺先生的猫漫画安静淡然之中不失生动顽皮,他的生活乐趣和人生哲思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漫画中的猫,尽管动作各异、颜色不一,但它们总能与主人保持一致,做到同思、同乐、同睡、同醒。在画面构成方面,猫儿或动或静,或高或低,或主或次,始终占据着画面,即使是一角,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不少灵动感。兴许,“那些漫画角落中的猫就是丰子恺的化身,透过猫眼窥视一幕幕世俗人生”;亦或,猫儿在每一幅画面中都承载着丰子恺先生所要表达的人生追求,它们就是每幅画中的希望,能将原诗中的消极情绪一一化解,为观者带来阵阵暖意。这,应该就是丰子恺先生的初心了。
- END -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家风故事范文(共含18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潜水钟与蝴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名人优秀家风小故事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社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共舞,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社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是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篇2:名人的家风家训的故事
名人的家风家训的故事
1.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2.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篇3: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汇总
1、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2、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3、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4、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5、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6、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7、梁济对梁漱溟“信任且放任”
19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8、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9、丰子恺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篇4: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宁夏省政府主席。19,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
篇5: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篇6: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通用11篇)】
篇7:家风故事
我家虽然是一个平凡的小家庭,却有着“不平凡”的家风。说它“不平凡”,并不是说我家的家风有多么“高大上”,而是他在我们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逾越的。因为在我们看来,家是欢乐的殿堂,家风就是殿堂的规矩,而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家是幸福的港湾,家风就是港湾的航道,而没有航道就会错综复杂;家是缤纷的花园,家风就是花园的沃土,而没有沃土就没有芬芳的花朵。
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中,每个成员之间都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而这样的幸福来源于我的家风之一—百善孝为先。
每到刮风下雨天,爸爸妈妈都会嘱咐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不要出门,都会提前买好新鲜的蔬菜;每看到老人们有不舒服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到跟前仔细询问,或是带着看病,或是不断地电话叮嘱;每次出去游玩,爸爸妈妈选择地点都会研究是否适合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的出行。他们总是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我明白,这是他们孝顺的表现。
于是,每次下楼梯,我都会在姥姥身边扶着;每次盛完饭,我总会第一碗给老人;每次出去玩,我都不会走很快,并且都会看看老人跟上了没有。对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我是如此,对爸爸妈妈我也是关心着呢!
记得,有一次早上起来,我听说爸爸发烧了,于是我立马学着妈妈的样貌拿来了温度计,先给爸爸试体温,随后给爸爸到了一杯温水,并很严肃地对他说:“还在烧,必须要多喝水。”见爸爸迷迷糊糊的答应后,我又拉着妈妈,着手给爸爸按“套路”,熬起了小米粥。按照妈妈说的步骤和方法,我先倒了小半碗小米,用水进行了清洗,随后坐上锅,点火,搬来垫高的小凳子,站在上头,一点一点往锅里放小米,之后拿汤勺按一个方向不停搅动,快熟了的时候,还不忘让妈妈拿来一个鸡蛋,学着样貌往锅里卧了一个鸡蛋,半个多小时后,小米粥熬好了,我细心翼翼的给爸爸端了一碗。我能看的出来,爸爸很难受,但他还是坚持的起来“香香地”喝了这碗粥,并且一边喝,还一边不住地说好喝,禁不住诱惑,我也喝了一口,“和平日没什么不一样呀”,我诧异地问妈妈,妈妈摸着我的头说,“那是因为你喝到的是粥,可爸爸喝到的是孝心呀”。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只是我家的家风故事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更多的时候,它往往出此刻一次次餐桌上的夹菜中,一次次生病时的守候中,甚至是一次次出门时关心的叮嘱中。爸爸妈妈对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孝顺,我对爸爸妈妈孝顺,这就是我们幸福美满的一家,百善孝为先的家风,它让我们明白了彼此关爱,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友爱和谐。而我也从家风中领悟出了爱的真谛,它更像是一颗火种,只要我们用爱心为它助燃,它必须会照亮更多的人,温暖更多的人。
篇8:家风故事
记得小时候吃饭时,我爸爸先给我爷爷盛饭,爷爷动筷了,我们才敢吃饭,我爷爷就把好的给我吃,我也会再次夹往他的碗中,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母亲从小教导我,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要懂礼貌,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要诚实守信,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处事待人,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日正以“家训”的形式出此刻我们的生活中。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庭和睦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仅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
篇9:家风故事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前行的动力。家风是家庭多年来构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价值观和人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从小我的父母就经过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将“助人、诚信、为公”的家风传承给了我,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乐于助人,传递温暖
我成长在内蒙古科尔沁辽阔草原的一角,记忆里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太好,但妈妈是个热心肠,乐善好施,济困怜贫,总是不计回报地帮忙别人。但凡有讨吃要饭的来了,自我吃什么就给什么,让他们吃一顿热乎饱饭,碰到寒冷的冬季,还要塞上一件厚厚的棉袄。亲戚邻里谁家受困受难了,她必须第一个过去帮忙。记得有一年夏天,我放学回家妈妈对我说,明天要买一台洗衣机,这样就不怕我把衣服弄脏了。但第二天回家,我在屋子里转了好几圈,也没见到洗衣机,跑去问妈妈,妈妈说:“今日隔壁牛牛得了阑尾炎,要立即动手术,张阿姨钱不够,急的直掉眼泪,我就把钱先借你张阿姨了,孩子你要记得,花要叶扶、人要人帮”。妈妈用她做的一件件实事教会我,要始终做一个乐于助人,传播正能量的人。
诚信做人,信守承诺
和所有父母一样,从小我父母十分重视我的学习成绩。有一次期末考试,爸爸对我说:“如果你能考班级第一名,就给你买你喜欢的那件衣服。”,结果那次我真得考了第一名,回到家里发现妈妈已经把那件衣服买回来了。爸爸埋怨道:“我就随口一说,你还真买了,这件衣服很贵的,快去退了吧”,妈妈很严肃地说:“你平时工作忙,教育孩子比较少,但给孩子做出了承诺就要兑现,不兑现孩子会以为你在骗她,她也就学会了欺骗,这不是正确的家教。”爸爸十分赞许地看着妈妈说:“你说得对,对孩子要信守承诺,把衣服给孩子吧”。父母以实际行动为我做了榜样,渐渐的我也懂得了诚信是为人之本,任何时候要信守承诺。
家国情怀,为公为民
记忆里有一幕印象深刻的场景,我和妈妈站在家门口,望着爸爸的身影越来越小,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爸爸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平日里穿行在大街小巷异常忙碌,谁家里有几口人做什么,他都明白得一清二楚。他常说:“仅有了解每家每户的情景,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做实事”“辛苦我一个人不算什么,只期望大家的日子能过得越来越好”。有一年爸爸被推选为优秀党员,明白这个消息的那天,我们都十分高兴地围绕在爸爸身边。但爸爸却很平静地说:“我做的都是一名党员应当做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爸爸的言行为我诠释了什么是为民为公的家国情怀。
家事连着国事,家风连着社风、民风。每个人都要上好“正家风”这门必修课,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多远,家庭永远是人生重要的课堂,好的家风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今后我将时刻谨记“助人、诚信、为公”的家风,在成长的路上砥砺前行,风雨无阻。
篇10:家风故事
家风是写出来挂在墙上呢是在父亲母亲的话语里呢还是打小儿就藏在了心里呢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家庭的回忆,都是家风的载体。
家风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家规是一种严格的祖训,自古以来,家家家户都有立家风家规的传统和习惯。那么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呢不由得想起从小爷爷在我耳边的叮咛:“做人必须要诚实守信!”那是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午时,下课了我从抽屉里拿出书包准备放学回家,却意外地发现抽屉里头好像有一样东西,拿出一看,是一块很精致的手表,手表的表盘中间还有很可爱的卡通形象,看着就让人好喜欢,不由得有点动心了。我左顾右盼了一下,同学们也都在忙着收拾自我的东西,没有人注意到我,我下意识将手表攥在了手心里,应当没有人会看到吧,它是谁的为什么会在我的抽屉里是午时活动课其他班级的同学落下的吗要是发现丢了会很着急吧……
可是它又是那么的可爱和精致,不管那么多了,反正又不是我偷的,是它自我在我的抽屉里的,对,想到那里,我的心噗噗地跳地更快了,它归我了!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很得意地向爷爷展示我的“战利品”,我却突然看到了爷爷凝重的表情,“这不是你的东西,做人必须要诚实守信,不属于你的必须要还回去。”爷爷那深邃的眼神仿佛要穿透我的心,看的我不由得低下了头……
这一幕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可是只要说起我家的家风,它又会立刻浮此刻我的眼前,爷爷意味深长的话语和深邃穿透的眼神时刻烙印在我的心头,“做人必须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顶天立地!”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将牢记并始终秉承下去。
篇11:家风故事
李翔的家规家训及家风小故事
家规家训:粒米虽小君莫仍,勤俭节俭留美名。
注释:粮食颗粒虽然很小,可是我们不应当随便丢弃,浪费粮食。因为那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干活得来,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应当节俭。
家风故事:
每次爸爸妈妈带我去亲戚家玩,亲戚见了我都会说我瘦。妈妈说我只长个子不长肉,都是不爱吃饭惹的祸。前两年我吃饭还要爸爸妈妈喂,塞到嘴巴里的饭,有时候还是吐出来,常常弄得身上地上都是饭粒。此刻长大了一点了,自我吃饭了。可是,如果妈妈做的菜不和心意,吃饭就没有胃口,吃了二三口就不想再动了。如果爸爸妈妈硬要让我吃完,我就会装肚子痛,牙痛之类的,他们也就拿我没办法了。
此刻我上学了,我学到一首古诗,叫做《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诗中的句子妈妈一向提起,我也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但我并不以为然,真正让我体会到诗中含义的是我和爸爸回老家的奶奶家的那次。
奶奶家的门前有一块菜地,菜地里种了很多蔬菜。我们到的时候奶奶正在地里干活,我好奇地走过去看,原先奶奶在给菜除草,我觉得挺好玩,也跟着一齐动起手来。没想到干了一会儿就觉得腰酸背疼了。奶奶说要吃到菜不仅仅要除草,还要给它们浇水,施肥,打农药等等,原先种蔬菜这么辛苦!吃午饭的时候爷爷和奶奶说起他们小时候的事,那时
碰到十年荒灾,常常没有饭吃,为了充饥,经常吃一些树皮、野菜,如果谁家的粗粮能填饱肚子,那就十分幸运了。当时爷爷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够吃饱,能够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饭。我听了感觉很惭愧,心想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篇12:家风故事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仅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仅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最近,随着“家风”一词火了起来,脑海中不禁涌现出爷爷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奶奶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打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跟我说,我去找你们教师。”!奶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很多,在学校要和教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奶奶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教师、同学发生过矛盾。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告诫我:“此刻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你要从小学会能吃苦,否则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仅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想。此刻,我已经快步入初中了,早已养成了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等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奶奶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
爷爷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聊聊关于勤俭节俭、艰苦奋斗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十分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
我一向在想,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家风以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完美,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家就存在着: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宽容。
我们家尊老爱幼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上次在公交车,我坐在座位上,慢慢变得拥挤起来。在彩虹桥这站,上了一位老人,大约有七十多岁,我便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人。但老人说:“不用了,你坐吧。”我用了很多办法说服这位老奶奶,她才肯坐下,老人还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呢!”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在家里还是外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让着我们,而我们也要听他们的话,所以,尊老爱幼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记得有一次,在春光市场的时候,有两位阿姨买了一袋西瓜拿不动正犯难的时候,就把我叫去了,于是我叫了两个小伙伴帮阿姨把西瓜一个一个弄到了车上。事后爸爸说:“你有勇气去帮忙她们,就代表你有着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你今日好棒啊!”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要有一颗善良、帮忙他人的心,用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那就是金子般的心。每个家,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善良,多一份尊敬、谦让、团结。世界将会变得更完美!
篇13:家风故事
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据权威机构统计,一个人一生的本事和做事原则,有60%以上来自于家庭教育,而道德修养的80%来源于家庭。起初,我觉得这样的统计数据是建立在国外教育机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国内的情景与之大相径庭。因为很多的孩子上学之后,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和家庭的接触时间要少于在学校时间;可是前不久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有一天学校放学的时候,孩子们的家长都在校门口等着接孩子,大部分孩子挽着家长的手,有说有笑的离开了学校,有一个孩子的家长刚接到孩子还没走几步就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快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看到这种情景,我走过去了解情景,才明白孩子因为玩的时候,不细心把鞋子弄湿了,家长看到就骂孩子不细心,我出面劝解孩子家长,孩子也是不细心踩到水里了的,这个家长则不依不饶,继续对孩子怒吼,孩子也被吓哭了。看到这种情景,我耐心的劝解孩子家长,这时家长才吐露真情:原先在来学校之前,她和邻居因为纠纷吵了一架,带情绪来的,看到孩子又不听话,所以生气。
处理完这个事情之后,我细细回想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个孩子是一个班级里比较活跃也较难管束的孩子——上课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讲,辅导作业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正是家长暴躁的脾气,缺乏耐心的做事风格影响了孩子的`所作所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有样学样的时候,家长的行为极易影响孩子性格和价值观的构成。所以,家庭和家长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的一些事。
我的家庭是四川达州桥湾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有着农村共有的谦虚和朴实,却也有家庭独特的勤奋、好学和崇尚知识的良好家风。它给了我应对生活的勇气和动力,帮忙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直面挑战,克服困难,使我人生的路在正确的方向上越走越宽。
记得小时候,老家的房子里有一幅字画,是爸爸最喜欢的,那个时候,年幼的我,总喜欢花花绿绿的山水画,并不喜欢那幅字画,有一年除夕,我期望爸爸用新买的画把那幅又破又旧的字画换掉,可是爸爸却把那幅字画挪到了其他的房子里,并且给我说,他喜欢那幅画上所说的,勤奋的人老天都喜欢眷顾和保佑,那个时候的我并不懂得那是什么意思,只明白爸爸很辛苦,每次从外面打工回来,爸爸总是忙着打理家里的里里外外,很少给自我休息的时间。直到之后,我明白那幅字是“天道酬勤”,理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并且学着爸爸的样貌,用勤奋学习来践行这句格言。
小时候的我和同龄的孩子一样贪玩,每一天都和小伙伴泡在一齐玩耍,那时候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和爷爷奶奶一齐生活。有一年寒假,天气很冷,但我还是每一天出去疯玩,弄得手上长满了冻疮。爷爷看着心疼就再也不让我去玩了。我哭着闹着要去,爷爷没法,在他的藏书里翻出一本连环画,一边哄我一边说着书的好看,于是在他的指引下,我的注意力成功地转移到了那本书上,思维被他和书成功俘获。从此之后,我喜欢上了看书,书中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使我产生了走出农村,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我至今还记得那是一本缺了封皮的《三国演义》,书随很陈旧,但每个页角都很平整,爷爷喜欢看书,更喜欢藏书,几乎每年都会在旧书摊淘几本书回来,每逢闲来无事,他就拿出那些书,躺在床上翻看。这时候,奶奶经常会打趣般的微笑着说,早看书早考上大学了,爷爷则一本正经地对奶奶说;“你懂什么,我们就是因为没有文化,才会代代是农民,要走出农村,还得多念书啊!”之后,等我上了初中,留宿学校,每周回家爷爷总会对我说,到了学校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看看外面的天地。此刻爷爷走了,我依然记得他当年看书的样貌,记着他说的那句话。
此刻的我,即将有了自我的家庭和自我的孩子,我会将这些事告诉我的孩子,告诉她爷爷以往说过的话。
篇14:家风故事
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五个,孩子们的一辈有八个,都已长大成人。孝敬老人,兄弟和睦,关爱孩子,与人为善,诚实守信,是整个家族的优良传统。
兄弟姐妹之间坦诚相待,遇事相互商量,共同解决。每次家庭聚会,都其乐融融,用婆婆的话说:“看着你们在一齐有说有笑,我什么都不吃也高兴。”
公婆生病住院,儿女们轮流精心照顾。我为公公捶背,同室的病友羡慕地问:“老先生,三闺女捶背舒服吧?”待我们走后,公公不无得意地说是三儿媳。婆婆已八十高龄,每次来住一段时间,我都为她洗头、洗澡。婆婆在城里住不习惯,也从不愿给儿女增添负担,勤劳的婆婆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蔬菜,还养了鸡鸭,不断地带给她的孩子们。
长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他们刻苦好学,工作踏实,举止礼貌,愿我们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
篇15:家风故事
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家规、家训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期望对后代的策鞭!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向告诫我:百善孝为先!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很穷,买不起好吃的东西,但每到春节,父母总会让我把自家磨制的面粉,挑选出来好的给爷爷奶奶、姥姥送去一份,每年如此。潜移默化中,直到自我工作了,有了收入,每次回家总会想着给长辈带点什么;上次回家,虽然自我过的很紧张,舍不得给买东西,把家里的粉皮分了一部分给父母带着。“和”: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仅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我们家爷爷、爸爸他们都是弟兄五个,每到过年爷爷都会叫我们一大家人去吃饭,每次都是两三桌,然后分别去伯伯、叔叔家吃饭,从小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有大家庭的职责感。自我成家了,喜欢与邻里和睦相处,我们家楼层有四个小家庭,只要我回老家,带的栗子、小米等自家东西就给他们分一点,我们平时相处的很好。
篇16:家风故事
家风就像是一个家族的灵魂,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唠叨,也不是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它是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已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构成的一种风气。善,则益终生,恶,则恨终生。
事实上,一个人能够没有显赫的背景,也能够没有祖上的万贯家财,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溯其源,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家风如影随形的伴随着他,熏陶着他。作为父母、长辈对于养成好的家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在无形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时常看到有泼妇骂街这一现象,更有甚者,竟把家里的孩子叫过来助威,一块骂,甚者大打出手。此刻想想风气是多么的恶劣,也影响了这一家的名声,这坏名声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愿意和这家人交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来不及了。能够说家风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子孙后代延续的更长,走的更远。
一个家族的风气对这个家族的成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就说[华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包凡,出生于银行世家,小时候,包凡就受过金融启蒙,他祖父曾是浙江银行高管,给他讲过很多银行家的故事,那些银行大亨的传奇深深的感
染了他。那个年代做银行的高管要么是拥有雄厚的背景,要么是经过自我的努力,而包凡的祖父恰恰属于后者,祖父的经历深深的感召着包凡,如果没有儿时的“积蓄”,包凡又怎样能从摩根士丹利到瑞士信贷再到创立[华兴资本]呢……
父亲一向说:“勤乃发家之本,俭为致富良方”。当看到我们浪费粮食时,就拿《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小时候自然是不理解这么博大精深的古文。在我家里吃多少就盛多少饭,不准浪费,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父亲就是这么做的,哪怕一粒花生米掉在地上,也会捡起来搓掉皮放进嘴里。更谈不上浪费了,我们家每一天都是“光盘”哦!
记得小时候,母亲常说,不管干什么必须要守信,这是基本的礼貌,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母亲总是要提前几分钟到达,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母亲,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如果父亲不从事建筑行业,恐怕我大学就不会问道土木了。小时候见过最多的就是父亲拿着刨刀一下一下削着木头,之后才明白父亲是在做家具,为了生计,父亲夜以继日的工作着。他曾告诉过我:“勤劳扎富根。”父亲总是花很长时间去做一件家具,所以家具做的十分精细,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所以,他做的家具总是很抢手。我呢,往往也会在一旁
也看的入神,估计土木情怀从那时便油然而生了吧,等父亲做完手上的活,我就会拿着他剩下的料头自我做个木剑,陀螺啥的,受他影响,我做的木剑也很抢手,有的被我当做生日礼物送给伙伴了。在那个家庭经济苍白的年代,父亲又使我明白了一永恒的真理——仅有付出的越多,收获得才会越多。
时间不紧不慢的流逝,到之后,父亲开始从事建筑行业,窗前总是呈现出这样一幅图画——深夜了还在研究建筑图纸的父亲。说真的,我是被他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动了,那时常自责自我学习还不如他认真呢!由于父亲的知识有限,有一些数学公式他还过来问我。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忙父亲,甚至是并肩作战,当然更主要的是出于对土木的兴趣所在。我想那个阶段的我已经坚定了将来学土木专业的信念了吧!母亲这么多年一向扮演者相夫教子主角,一向支持着父亲的工作,同样,也深刻的教导着我。
家风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伴随着我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成熟。你们总是在无形中给我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传递着正能量,真的多谢你们,一向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期望它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
篇17:家风故事
一日与师兄聊天,他说我张嘴闭嘴“您”“您”的很是奇怪。我反问,“对师兄这不是应当的吗?”“是是,只是觉得你太客气了”“也是从小家里就这么教的”“说的是,此刻的孩子们净不懂规矩的”。我听了一愣,细细咂么规矩这二字,大有国法,小有家规。我妈不是什么文化人,但为人比较体面。从小她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人活着是要有规矩的,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养。出来这么多年,每每通电话她从不嘘寒问暖,而是一再叮嘱:这年头早已经没有饿死的了,但在外面混的好坏没关系,别给爸妈丢人就行。甚至在择偶上,她的第一标准无所谓富贵,而是父母要知书达理。话不好听,道理是对的。
细想想,从小我们家里的规矩真是多多。光从吃上说,全家人围坐着用餐,大人不动、小孩不能动,长辈坐在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来说夫妻要挨着。有的孩子得宠能够挨着老人,但座椅不可高于长辈。吃饭坐下就不能再换位置,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不能拿筷子敲碗,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能吧唧嘴,闭上嘴咀嚼是基本礼仪,小孩吃饭出声会挨骂。夹菜只能夹前面的,不许过河;许骑马夹,不许抬轿夹;骑马指夹浮头的菜,抬轿就是抄底。吃饭时不能一只手在桌下。家有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客人回碗时必须不能说:还要饭吗?得问:再给您添点?
去人家串门,拍门时先轻敲一下,再连敲两下。急促的拍门是属于报丧,本家必不悦。递剪子时手要攥着剪子尖儿,把剪刀柄让给对方。与人拍照合影,轻易不搭对方肩膀,除非是长辈疼孩子。
另外,我们家老人教育孩子还有许多琐碎事。不许叉腿坐着,不许喳喳呼呼,不许嘬牙花子,不许斜眼看人,老说眼斜心不正。不许掳袖子挽裤腿,不许斗楞腿,所谓男抖穷女抖贱。
当然,自我也不是什么都还在守着。规矩是人定的,可能也在变,但与人为善,对长辈、社会、生命的三分敬畏之心、礼待规矩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度都不能丢。
篇18:家风故事
国家有法律,我的小家有规矩,我家的家风小故事我来说说珍惜粮食和水资源。
记得我以前,吃饭会掉米粒在地上、有些菜掉在桌子上、还有时候去外面吃自助餐我拿了好多吃的,根本吃不了!这些时候,妈妈都会教育我说不能浪费粮食,饭菜要吃多少拿多少,更不能把食物掉在地上或者桌子上,这些都会造成浪费。妈妈教我的第一首诗是《悯农》,我们的国家人口很多,每一天都需要很多的食物供应,虽然我们此刻很幸福富足的生活,可是也有一些地方的小朋友吃不了那么好、那么饱,我们应当珍惜此刻的生活、更应当珍惜食物和粮食,绝不能浪费。还有更宝贵的资源是水,我们国家的水资源是很紧缺的,异常是北方很多用水是从南方调配过来的,并且水经过处理构成我们能够使用的自来水也需要异常多的程序和很多人力财力支撑,更不应当浪费。我从小喜欢玩水,妈妈常跟所说,水用多少接多少水不能浪费、刷牙和洗手时不用了要把水龙头关上、有些清洁的水能够多次使用。
比如,我帮外婆洗菜,洗过菜的水能够倒入桶里去擦地,洗过菜的水我还帮外婆浇花,这样节省了很多水资源。妈妈给我看过一些照片,在非洲很多地方的小朋友喝不上水、吃不饱,瘦瘦的、嘴唇干干,我觉得他们很可怜。
珍惜粮食、水资源是一种美德,这样的家风一向教育着我,我也会一向坚持和传承下去。
★ 名人家风家训范文
★ 名人的家风家训
★ 名人故事300
★ 名人故事
★ 家风故事500字
★ 名人故事研究报告
★ 残疾名人故事
★ 名人故事读后感范文
★ 当代名人故事精选
★ 永不言弃名人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丰子恺笔下的鹅有什么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