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国土的历史:苏联国土存在了多少年?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一方面在于全体国民共同努力,团结一心,另一方面在于领导人的正确领导,苏联之所以解体与领导人有很大的关系。
图丨赫鲁晓夫
正是由于领导人在决策方面的失误,导致国家难以坚持下去,使得苏联成为了历史。
其实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曾有一次改变国运的机会,但是因为赫鲁晓夫决策的失误,导致苏联难以扭转国运。赫鲁晓夫的机会是什么,其又为何会失败呢?
脾气暴躁,急于求成
对于赫鲁晓夫此人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其实赫鲁晓夫上台的时候,苏联内部的政治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揭露以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以及后果,在当时社会可谓是兴起了轩然大波。
对于苏联人民而言,斯大林如同神一样的存在。
图丨斯大林
苏联之所以能够取得当时的成绩,斯大林功不可没,确实是如此,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斯大林晚期对工作并不是特别上心,而是专心于个人享乐。
然而即便如此,刚刚上台的赫鲁晓夫如此抨击斯大林,导致民众对赫鲁晓夫的信任感有所下降。
在抨击了盲目推崇斯大林的社会意识之后,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党内生活以及对外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本以为这次改革能够使得苏联,更上一个台阶,但是出乎赫鲁晓夫预料的是,其改革并未取得成功,反而自己因改革而深陷政治的泥潭,无法拔出,最终不得不被迫“辞职”。
赫鲁晓夫之所以会下台从政治方面而言,是因为其行为背离了列宁主义集体领导的原因,将权力把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对权力的运用并不是特别擅长。
图丨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性格极为暴躁,其在做事的时候,根本不考虑其他人的意见,其上台之后,就想将权力聚拢在自己手中,
要知道苏联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沙皇专制的国家,专制曾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苏联人民并不想回归到痛苦之中。
赫鲁晓夫的个人英雄主义意识极强,其在工作之中将个人工作夸大化,极为自满,毫无根据的就想要充当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的理论实践家。
通俗一点而言,一切功劳都是赫鲁晓夫的,而失误都是工作人员的,而且赫鲁晓夫经常咒骂工作人员,使得工作人员怨声载道。
当时赫鲁晓夫抨击了众多盲目推崇斯大林的行为,然而却无视众人盲目推崇自己,看到众人对自己大加称赞,赫鲁晓夫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个人英雄主义过强的原因,使得赫鲁晓夫在工作方面出现了巨大的纰漏,难以将改革进行下去,最终导致被迫下台的悲惨局面。
路线问题,徘徊不定
赫鲁晓夫虽然对苏联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赫鲁晓夫却陷入了泥潭之中。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赫鲁晓夫在改革的时候往往是在民主与教条主义中徘徊。
其虽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存在问题,但是在改革的时候,其并未脱离斯大林体制模式的大框架。
当时在经济方面的改革确实有一定的进展,然而其依然坚持指令性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
在所有制的问题之上,其依然推行的是“一大二公三纯”,与斯大林时期并没有半点区别。
当然其当时认识到手工业合作社,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想要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过渡,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们大肆搞起了集体农庄,
然而集体农庄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其甚至还要面临因为农庄范围过大,难以管理的问题。
在很多人看来,赫鲁晓夫的在经济方面的改革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当时其为了克服传统体制的弊端,在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将重心放在了改革经济机制与调整经济关系之上,虽然进行了大改,但是后期制度并未跟上,导致问题突出。
其次赫鲁晓夫的改革是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因此并不是特别彻底。
在赫鲁晓夫刚刚执政的时候,苏联面临很大的粮食问题,此前因为种种原因,苏联将目光放在了工业之上,认为这样能够快速提升国家实力,增强国家竞争力,事实也确实如此。
但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导致苏联的农业面临很大的问题,在沙皇时期,俄国是欧洲粮食大国,
然而苏联建立之后,苏联出口的粮食数量越来越少,甚至需要进口。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沙皇时期,人均粮食产量以及肉类产量是苏联时期40年的总和,可想而知,苏联时期,粮食产量下滑多么严重。
看到历年数据的赫鲁晓夫也是非常头疼,毕竟无论哪个时期民生问题都是国之根本问题,若民生问题不解决,很有可能会出现民众暴乱的情况。
随后赫鲁晓夫决定对农业进行相应的改革。
改革之初,赫鲁晓夫将目光投向了玉米,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而且其生长周期比较短,因此赫鲁晓夫认为其非常适合在短时间内改变苏联粮食短缺问题。
然而此时的赫鲁晓夫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个点,那就是玉米喜热,而苏联最大的问题就是冬季漫长且寒冷,就算是夏季,苏联因为纬度较高的原因,相较于其他地方,气温也不是很高,因此苏联并不适合种植玉米。
本身想要扩大生产,应该在局部进行相应的实验,然而赫鲁晓夫过于自大,认为其看好的项目就是最好的项目,根本不需要实验,最终导致农民的生活更加艰难。
连续折腾了数年,玉米均难以在苏联存活,苏联的粮食问题仍然未能解决,面对这样的情况,赫鲁晓夫将目光投向了提升粮食价格,推行农业补贴,本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然农民的积极性确实有所提高。
毕竟在当时进行农业补贴的时候,连一些农业生产工作也纳入其中,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赫鲁晓夫鼓励农民购买农业生产工具,考虑到农民资金有限的问题,赫鲁晓夫推行了贷款制度。
起初农民非常满意贷款制度,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众人意识到,贷款制度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其身上背负的贷款越来越多,导致很多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极速下降,农业改革无疾而终。
农业改革出现问题之后,赫鲁晓夫将目光投向了工业,在二战时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苏联抢占了先机。
然而随着后期种种问题的出现,苏联在工业方面的话语权并不强,甚至慢慢落后于其他国家,
面对这样的情况,赫鲁晓夫认为是高度集中的国家集权导致的,使得企业难以发挥创造力。基于这样的情况,赫鲁晓夫开始给企业进行相应的放权。
赫鲁晓夫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推行相应的改革确实非常好,但是其改革确实错误的,其将权力全部下放给个人或者是企业,毋庸置疑,企业更愿意发挥自主性。
然而企业要的是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而不是政府当起甩手掌柜,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管,整合相应的资源仍然需要政府的帮助,政府不闻不问后,企业难以进行改革。
不仅无法改革,甚至难以进行下一步的生产。
在政治改革方面,其在大力推行个人专政的同时,又通过干部选拔制度,向民主的方向靠拢。
就在众人认为其在民主与专制中徘徊不定的时候,赫鲁晓夫选拔官员的政策,让众人意识到,其一直在走专制道路。其选拔干部的标准是叫干啥就干啥。
赫鲁晓夫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方面是在赫鲁晓夫看来,这样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快速进行改革。
在赫鲁晓夫的认知中,想要推行政策,首先要上下一心,不然政策难以推行。
确实是这样,然而赫鲁晓夫忘记了一点,想要上下一心最为关键的是,上级所做的一切是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的,这样一来,人民群众就会无条件的跟随上级部门,显然赫鲁晓夫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在赫鲁晓夫看来,选拔听从自己的官员,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其深知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党派官员,很有可能对自己的职位虎视眈眈,选拔听从自己的官员,才可以维护自己的职位。
其实这样看来,赫鲁晓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未考虑到群众,自然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除了在经济与政治上进行改革,赫鲁晓夫还在军事上进行改革,军事上的改革使得赫鲁晓夫成为苏联其他党派人士的眼中钉肉中刺。
错失机会,影响巨大
赫鲁晓夫深知军事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苏联方面一直也非常重视军队的作用,在苏联人看来,只有提高军事实力,才会令世界望而生畏。
苏联的军事实力确实非常强大,改革失败后,赫鲁晓夫就将目光投向了军事,想要将军事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
抓在自己手中就意味着,削弱各党派在军事方面的实力,对此赫鲁晓夫提出了取消干部终身制,
尤其是管理军队的干部,对他们的服务年限做出了明确的限制,为了缓解国家压力,其还推行了裁军的政策,其在裁军过程中使用的手段过于暴力,而且其规模过大,次数过多,自然会引起众人的不满。
虽然其采取的措施,在当时均有积极意义,但是带来的后果,赫鲁晓夫难以控制,而且各个改革均未实现最初的目的,导致人人怨声载道,赫鲁晓夫的声誉一落千丈,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正式下台。
赫鲁晓夫被迫退休后的生活还算可以。当然唯一让赫鲁晓夫不满的是,其在退休的时候,一直有人监督着他。
赫鲁晓夫之所以会失败,除了主观问题之外,还有几点客观原因,首先苏联内部的领导层明争暗斗比较严重。
赫鲁晓夫之所以想要把权力攥在自己手中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只有将权力攥在自己手中才能够顺利进行改革。
在当时苏联内部存在保守势,其虽然反对对斯大林盲目崇拜,但是其并不愿意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各种政治制度,
因为当时其已经拥有了社会地位以及各项权力,其担心改革会影响其各项权利以及既得利益。
虽然通过种种手段战胜了反对派,但是在后期的改革过程中,保守势力依然是其改革的大问题。
其次,当时苏联人民并未想过改革。
与上层阶级相同,虽然其怨恨斯大林时期生活困苦,但是其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其不想进行改革,群众认识还不到位。
导致后续问题十分尖锐,在改革的过程中,群众的作用极为重要,然而其无法配合,导致改革事半功半。
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与赫鲁晓夫在改革之初,忽视了群众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苏联人民在思想意识方面存在不足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赫鲁晓夫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在1957年11月的时候,苏联作家曾创作过一篇名为《日瓦戈医生》的作品。
该作品把苏联一整代知识分子与社会中下层百姓的压抑与无奈深刻的反映了出来,因为作品过于真实,受到了苏联文界的抵制。
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该作品的作家却因反响过于激烈,不敢领奖。
该作家之所以会创作这样的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赫鲁晓夫曾在1956年的时候做过秘密报告,秘密报告之中,其在一定程度之上开放了自由市场,允许百姓做交易,对待文界的态度也比较宽容,一些抨击社会的作品得以重现,
因此该作家也想创作一定的作品,说明当时苏联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我想在其中提供最近45年间俄罗斯的历史映像。”这是该作家最初的想法。
因此在作品之中,充满着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凋零与毁灭,多是一些负面影响,与此前苏联大肆歌颂的文章有很大的区别,并在文章之中抨击了领导人。
对此正中赫鲁晓夫的下怀,毕竟赫鲁晓夫也认为领导人的领导方式有误,
按理来说,赫鲁晓夫应该大力支持书籍的发表,解放众人的思想,然而因为民众的口诛笔伐,赫鲁晓夫选择了放弃,导致人民的思想难以解放,导致后期问题极为突出。
其实本次事件如同一个缩影,在改变国运的机会面前,赫鲁晓夫曾多次退缩,导致其最终失败。
最后,在改革之时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冷战之中。
苏联改革的时候,并未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而且西方国家一直通过舆论宣传赫鲁晓夫政治上的失误,导致赫鲁晓夫处境艰难。
赫鲁晓夫之所以会失败,确实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其主观问题,而且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想要带领国家进行改革,客观问题也应该提前考虑清楚。
参考文献
[1]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研究
[2]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3].论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
[4]赫鲁晓夫下台的真实原因
[5]赫鲁晓夫的改革与失败
[6]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国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