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匈牙利之战的亡国之战?

2022年09月14日 12:07--阅读 ·
--喜欢 ·
--评论公元1526年8月29日的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奥斯曼帝国“立法者”苏莱曼一世大败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匈牙利人的抵抗顷刻间土崩瓦解,从此奥斯曼帝国成为东欧一支空前强大的势力!第一次摩哈赤战役这场以多胜少,以落后战胜先进的摩哈赤战役,最终改写了此后数百年匈牙利国家的命运,从此匈牙利王国被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所分割,影响了16世纪的亚欧大陆格局走向......16世纪的欧洲本期咱们就聚焦这场影响深远、过程惨烈的1526第一次摩哈赤战役,聊一聊苏莱曼一世VS拉约什二世的具体过程,讲一讲此战双方的战场表现!咱们上期刚刚讲了1526第一次摩哈赤战役的起因和开端,在双方准备完毕后,终于摆开架势正式开战!1526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奥斯曼方面号称集结25万大军,实际上是把各种后勤、辅助人员也加上去了,真正一线的精锐部队大概在5-6万人。而对面的匈牙利东拼西凑才集结了两万六千人,如此一来双方首先在人数上拉开了距离。其次,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疆域囊括了亚欧非三大洲,地域辽阔,战争潜力巨大,整个国家机器都能为对外征服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匈牙利不仅内部分裂失和,外部也长期面临被基督教国家侵吞、蚕食的危机,匈牙利的鼎盛时期已然过去,如今的它是既衰落又虚弱。苏莱曼时代的奥斯曼帝国疆域甚至此战匈牙利的两万多人中,一大半都是哈布斯堡家族援助的西欧雇佣军,讽刺的是,这些哈布斯堡麾下雇佣军却成为了此战之中拉约什二世最依赖的部队,而此前威震欧洲的匈牙利黑军早已被国内的政治斗争给损失殆尽了......匈牙利黑军唯一让匈牙利人感到宽慰的是:1526年的西欧各地近代军事革命方兴未艾,这场从15世纪后期开始的全面军事进步,使得拉约什二世手下的雇佣军在军事体制上胜了奥斯曼人一截。这些来自德意志诸侯和西班牙的雇佣军们,都以近代步兵始祖——瑞士人为模板组建的,他们是由火枪手、长枪方阵和野战炮为核心的早期近代军队!这在军事理念、制度上远超同时代的奥斯曼军队。来自德意志诸侯和西班牙的雇佣军们而这样的王牌部队正在从意大利战场上赶来增援匈牙利,但如此之多的雇佣军对于匈牙利财政却是一大压力,要知道,但凡匈牙利有钱请大量西欧雇佣军助阵,也不至于让威震欧洲的匈牙利黑军解散啊。此外鉴于当时法国瓦卢瓦王朝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已经跟奥斯曼的苏莱曼一世结盟,随时可能撕毁和约,重新开启意大利战争。所以最终只有少量参加过帕维亚战役的精锐部队被派到了匈牙利。弗朗索瓦一世与苏莱曼一世而至于拉约什二世麾下的其他步兵,主要是来自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这些地区德意志文化盛行,所以同样受到西欧技术进步的影响。他们以火枪和钢弩为主要武器,而在重甲和盾牌的掩护下,这些部队充当了此战匈牙利方面的炮兵。东欧步兵而骑兵部队则是拉约什二世自认为的“王牌”,鉴于这是匈牙利东拼西凑出来的部队,所以这些骑兵也是西欧与东欧两种风格的混编。西欧骑兵身披全套板甲,策马强攻;东欧骑兵则轻装机动,灵活作战。东欧骑兵最终匈牙利一方以一万多步兵加一万多骑兵的配置奔赴战场,当然此时尚有数万多部队还在奔赴战场的路上,最终因行军缓慢而错过了这场大战,这也是此战匈牙利失败的因素之一。除了匈牙利一方的军队外,对面奥斯曼军队也同样不俗:奥斯曼帝国精锐加尼色里近卫军步兵中,已有六成使用火枪,并且装备了火炮和地雷等先进火器。当时奥斯曼帝国的火器几乎是世界顶尖的,连远在东方的大明朝都评价说:奥斯曼的火器比西欧的更先进!装备火器的奥斯曼近卫军但奥斯曼人的军事科技优势也仅仅局限于此了,除了远程火器外,奥斯曼的冷兵器甚至不如西欧,甚至很多奥斯曼封建骑兵,还会专门去购买、掠夺西欧的板甲来护身。其头盔、盾牌也是很大程度参考了同时期欧洲骑士的装备。奥斯曼骑兵所以总体来说,奥斯曼的近战肉搏能力比不上武备精良、身经百战的西欧精锐,但他们的火器和人数优势却又能弥补近战的不足,所以落后军事体制下的奥斯曼军队才能在未来几十年中,屡胜先进体制下的欧洲士兵。当时奥斯曼军队的人数确实也是一大优势,奥斯曼军队可怕的动员体制,能够让苏丹轻易集结数十万大军,这在任何一个同时期欧洲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奥斯曼的人海战术也是其对外征服的重要道具。那么奥斯曼人的动员机制为何如此强大?举个例子:一个基督教骑士,可以在不改变信仰的情况下也为苏丹效力,但他若不能建立军功,他的封地将在死后被国家没收,那么他的子孙后代就只能从零开始依靠新的战功获得新的土地。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奥斯曼其他士兵身上,比如奴隶身份的近卫军,也必须依靠军功才获得宫廷地位与财富,所以战争往往是这些人发财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因此只要苏丹振臂一呼,帝国境内就有数十万士兵响应。奥斯曼战士而至于那些赤贫阶级的宗教圣战者或是被占领地区的底层民众,更是需要战争中劫掠的战利品来维持生计,所以在战争中为苏丹作战,即是他们身为仆从的义务,也直接与他们的经济挂钩。所以奥斯曼帝国从上到下,都对战争形成了狂热的渴望,尽管一将功成万骨枯,但奥斯曼帝国稍显落后体制下的军人们,则在在利益面前舍弃了生死,毕竟那个时代的奥斯曼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实在是不高。奥斯曼士兵于是海量的部队规模,再装备了先进的火器,这样一支庞大的奥斯曼军队,在数百年间成为了欧洲人的噩梦,也是奥斯曼人能以落后体制战胜先进制度的原因所在,当然长期依靠人数和武器获胜的奥斯曼也最终吞下了苦果:后期不思进取,改革步履维艰,最终被时代所抛弃,沦落为了“西亚病夫”......但在此时,奥斯曼大军对匈牙利部队的优势仍是显著的,至少在综合实力对比之下,奥斯曼的征服进程绝不会止步于匈牙利!在双方大军于摩哈赤决战之前,奥斯曼人就沿路对匈牙利各处战略要地进行了攻占。1526年7月12-27日,苏莱曼率军围攻彼得沃登,正是这两周的围攻给了拉约什二世召集军队的宝贵时间。苏莱曼所有人都认为这位年轻的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不过是一个软弱无能的贵族公子哥,但他其实也是心怀大志,只不过在当时匈牙利那样一个王权和中央被“架空”的环境下难以施展罢了。拉约什二世事实上拉约什二世早就意识到了奥斯曼人的威胁,并在暗地里集结军队,开赴南方的摩哈赤地区。所以在奥斯曼人赶到那里之前,匈牙利方面就已经于8月15日在此集结了大约一万两千名骑兵和一万三千名步兵。此时匈牙利军中谣传说苏莱曼有军队30万人!极大影响了部队士气。但随军的匈牙利的民族英雄——托莫里大主教,正确判断了奥斯曼方面的力量情况,清醒地指出奥斯曼实际作战兵力相当有限,这才又重振了军心。当然从后面的结局来看,似乎匈牙利人还有点轻敌了。匈牙利部队无论如何托莫里大主教的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尽管奥斯曼大军总数有25万,但等在摩哈赤决战之际,奥斯曼实际能投入的兵力只有5-6万人,甚至更少,而拉约什二世方面则集合了两万六千人准备依托地理优势将奥斯曼人逐个击破。公元1526年8月28日,苏莱曼终于率军到达了摩哈赤平原以南,轻骑侦察队发现了正在摩哈赤平原备战的匈牙利军队,于是苏莱曼停止行军,也在摩哈赤平原摆开阵仗......战场布阵28-29日,匈牙利军队也在摩哈赤平原进行了布阵:欧洲雇佣军约一半的兵力,加上匈牙利的其他部队在前部组成了三个大方阵;左翼是多瑙河流域的草地,所以未部署兵力。匈牙利布阵而在匈牙利步兵部队中则编入了大量的火枪手,并且还在中间方阵的前面布置了20门火炮,而拉约什二世引以为傲的重骑兵分队则被放置在了三个方阵的中间,其余的骑兵撤到防线后部作为预备队。而对面的苏莱曼见此情形便将他的军队排列成三个横队:最前面的两个横队由亚洲各国的轻骑兵联合构成。雇佣军和炮兵被放在了阵前,非正规骑兵被放在了两翼。并且六千亚洲轻骑兵还奉命利用山丘做掩护迂回到西面,准备在全面开战后突袭匈牙利军队的右翼。奥斯曼大军的左翼是熟悉巴尔干环境的鲁梅利亚军团,其后是奥斯曼近卫军步兵;右翼由安纳托利亚军团执掌。但此战之中地形复杂,沼泽遍布,所以部署战场和战斗冲锋都显得十分吃力,甚至最后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还因战场地形而死......当然此时匈牙利虽处弱势,但也并非毫无希望,他们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那个不十分靠谱的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身上,也就是拉约什二世的亲家。当时的哈布斯堡王朝势力范围(蓝色)而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虽然想要发兵对抗奥斯曼人,但却需要得到帝国议会的同意,而帝国议会的动作又总是非常缓慢,甚至议会成员中还有绥靖主义者,这些新教徒认为帝国的主要敌人是教皇而不是苏丹(正值欧洲宗教改革)。查理五世所以早在1521年,帝国议会就拒绝向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守军提供援助,导致了贝尔格莱德的失陷;而如今到了1526年,帝国议会又是一拖再拖,而等到最终投票做出决定时,神圣罗马帝国已经根本来不及派兵增援摩哈赤了.......但战场之上的匈牙利人尚不知情,不过匈牙利方面还是有精明能干的军官,建议拉约什二世向布达方向战略撤退,既能吸引奥斯曼人尾随跟进,从而拉长他们的交通线;也能争取时间,得到佐波尧的部队(只有几天路程就能赶到)和波希米亚军队(已经抵达西部边境)的增援。雇佣军但战场上大部分匈牙利人都过于自信而缺乏耐心,不仅对战场形势没有清醒的判断,甚至还在幻想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成为一方权贵...于是在好斗的匈牙利马扎尔贵族的率领下,整个匈牙利大军叫嚷着要马上开战,立即发动进攻!最终拉约什二世屈服了,拒绝了正确的战略撤退建议,下令全面开战......战前匈牙利匈牙利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在年轻国王拉约什二世的率领下,开启了匈牙利的亡国之战,一场导致匈牙利王国没落的战役就此打响......战后匈牙利那么战争开打后,双方又进行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战斗?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又是如何惨死战场?1526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又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欢迎持续关注本系列,敬请期待下期精彩内容!参考资料:《欧洲历史大辞典》、《外国军事人物辞典》、《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奥斯曼帝国》、《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环球在线消息:近日,关于捷克首都布拉格成为世界头号间谍之都的消息流传甚广。其实,在冷战期间,欧洲最著名的谍都还不是布拉格,维也纳、柏林和布达佩斯这三座欧洲名城中更是谍影重重。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那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由美苏两大阵营情报机构主导的秘密战争。自1946年冷战开始后,欧洲大地上不断上演着北约与华约集团间你死我活的间谍战, 特别是在号称“中欧心脏”的柏林、布达佩斯与维也纳三大都会,各为其主的情报人员进行了全方位的较量,使这三座城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欧洲谍都”。维也纳:美英特工的窃听天堂1945年4月13日,苏联红军解放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由于被纳粹德国吞并的奥地利参与了希特勒的对外侵略,所以包括奥地利全境被英美法苏四国分区占领长达10年之久,直到1955年才恢复国家主权。地处欧洲腹地的维也纳就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间谍战的中心。苏联克格勃、美国中情局以及英国秘密情报局纷纷在维也纳设立分号。据西方情报机构的一份资料显示,冷战时期活跃在维也纳的各国间谍人数最多时竟达2万人,维也纳因此成为冷战时欧洲最大的间谍之都。由于当时苏联占领军的司令部设在维也纳帝国饭店,这家饭店因此成了英美情报机构觊觎的重要目标。在这方面,英国人走在了美国人前面。英国军情六处早在1949年就组织了代号为“白银”的秘密行动,并成功窃听了一条苏联人的电话线。军情六处先是在维也纳的郊区买了一栋房子,然后深挖地道,接通苏军司令部的电缆,用录音机将苏联人的通话录下来。这样,军情六处的特工人员坐在地下室里,就可以监听维也纳苏军司令部与莫斯科的一切电话内容。美国人虽然起步较晚,但效率很高。1951年,中情局驻维也纳情报站获得一份维也纳苏军司令部与莫斯科联系的地下电缆网络图。情报人员如获至宝,他们请来了华盛顿总部电讯室的卡尔·纳尔森。这位老资格的电讯专家终于从维也纳地下设施图和其他市政建设的资料中发现破绽,经过极其艰苦细致的分析研究,他将这些残缺不全的电缆网络图纸拼凑成完整的维也纳至莫斯科通信系统网络图。利用这份图纸,美英联手扩展“白银计划”,建立多条窃听专线,大大提高了窃听行动的效率。利用“白银计划”,美英不仅了解了奥地利苏占区的全部状况,而且也了解了苏联其他方面的外交政策。例如,南斯拉夫被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开除后,美国国务院和英国外交部都为如何制定对南斯拉夫的新政策而举棋不定。多数外交家认为,铁托是共产党,他与斯大林分道扬镳是想迷惑西方国家。但后来,中情局从维也纳情报站证实了铁托与斯大林的分裂,而且苏联并不打算向巴尔干半岛扩张,也并不想马上逼迫南斯拉夫就范。这一情报帮助美国迅速靠近了南斯拉夫,并得以从欧洲抽调大量兵力,投入朝鲜战场。苏联克格勃则利用奥地利中立国的有利地位,积极策反美英情报人员。1984年克格勃在维也纳成功策反了中情局高级特工爱德华·霍华德,从他手上获得了美国在莫斯科间谍网的绝密资料。中情局因此损失惨重,三名以外交官身份作掩护的美国间谍很快被驱逐出境,被中情局誉为“最有价值的资产”的苏联科学家托尔卡切夫也被处决,后者曾向美国方面提供了许多有关苏联隐形飞机和导弹的技术。柏林:克格勃策反美军的最佳地点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之后,昔日德国的心脏——柏林便成为东西方冷战的前沿,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情报组织在这里进行着激烈的对抗。苏联克格勃甚至专门在东柏林市郊卡尔斯霍斯特的苏军总部里设立情报中心,专门针对西德和其他西方国家进行间谍活动,日常活动的间谍人数更达到300人以上。西柏林是克格勃策反美军人员最成功的地方。1949年,克格勃在柏林策反了代号“乔治”的罗伯特·李·约翰逊。当时约翰逊生活十分拮据,未婚妻赫迪被迫下海当了妓女,自己训练之余还得替她拉皮条,这一切让他恨透了美国政府。在被苏联人策反后,约翰逊在随后的两年里向苏联提供了1600页机密文件,其中包括美军日常密码表、驻欧美国空军司令部作战计划、美国核武器生产文件、美国核武器瞄准的苏联集团国家的目标及其位置等情报。双料间谍科帕茨基更是重创美国在柏林的间谍网。1949年,这位先后为纳粹德国和美国驻西德情报机构工作的老特务,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主动投靠克格勃。两年后,科帕茨基被中情局西德站发展为“首席间谍”,长期定点在西柏林工作,在此期间,他不但向苏联人提供了美国在柏林间谍网的详细情况,还亲手把中情局的重要间谍基维灌醉后送到了东柏林的克格勃总部。当然,美国中情局也并不总是被动挨打,他们在柏林实施了耗资巨大的“黄金计划”,窃听了苏军的重要通信电缆。布达佩斯:一场间谍战决定了匈牙利的命运冷战初期,由于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匈牙利的社会主义政权在整个东欧集团中相对来说不是很稳固,这就为西方势力的渗透提供了机会,大量美国间谍借机涌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企图颠覆匈牙利的人民民主政权。于是,布达佩斯成了美苏间谍战的另一个主战场。  1956年夏,中情局驻维也纳情报站通过美国驻外记者希金斯获知,在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将有一场反对苏联的冲突,尤其是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最有可能发生暴动。中情局决定推波助澜,并制定了代号为“红袜子-红帽子”的秘密计划。该计划由号称“冷战狂人”的中情局计划部长维斯纳提出,他主张动用中情局的秘密军事力量,怂恿并支持布达佩斯的暴动,如苏联出兵镇压,则直接与苏军对抗。但计划还没实施,整个方案就落到了克格勃手里。由于中情局曾设想与西德情报机构合作推行这一计划,因此西德特工海因茨·费尔夫被维斯纳邀请到美国谋划整个行动。维斯纳没想到,费尔夫竟是一名苏联间谍。费尔夫与维斯纳共同把“红袜子-红帽子”行动策划完成后,立刻就把这一绝密计划告知了克格勃。于是,克格勃决定尽早行动。10月初,克格勃主席谢罗夫飞往布达佩斯主持工作,这是克格勃主席首次亲自指挥在苏联境外的重大行动。谢罗夫亲自挑选20名精兵悍将,在布达佩斯搜集情报,命令他们随时汇报情况。他还下令在必要时进行一些挑衅活动,以便为军事介入找借口。与此同时,苏联20万大军和2500辆坦克也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应付布达佩斯可能发生的动乱。10月23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果然发生动乱,中情局联合西德情报机关,秘密向暴乱分子运送武器,支持暴动。动乱刚开始,苏联即迅速出动军队,稳定了布达佩斯的局势。11月4日,在苏联的支持下,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动乱得以平息。这场情报战最终以苏联人的胜利画上句号。(作者:金点强、刘影 编辑:王晶 来源:新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匈牙利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